内容简介
《2016心脏病学进展》详述了心血管病学多个范畴,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预防、康复与公众健康,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心内膜疾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影像诊断,药物治疗,以及学科交叉,共计12篇,全面反映了心血管领域诊、治、防的新进展和新理念,论述详尽,科学性、实用性强。
《2016心脏病学进展》适用于心血管病专科医师、内科医师、研究生和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及相关医务人员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新进展
1.健康环境,健康心脏:评点2015年度中国心血管优秀研究
2.心血管领域的数字化浪潮
3.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概念和争议问题
4.理想心血管健康理念和实践
5.2015 ACC/HRS/SCAI对左心耳封堵的指导性意见
6.怎样做到“该做的都做,不该做的不做”一中国迫切需要开展以医疗质量评价为核心的质量提升运动
7.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处理原则及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8.如何认识2型心肌梗死
9.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结成统一联盟:心血管病防治的新模式
10.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国际共识解读
11.职场健康项目一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报告
12.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13.无复流的新认识
14.肺动脉导管应用的最新进展
第2篇 预防、康复与公众健康
1.心血管医疗服务的过度应用——来自国外的调查
2.对抗心血管疾病,社会因素同样重要——《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社会决定因素:AHA科学声明》解读
3.食品影响心血管病流行:证据和对策
4.全球四大学会对慢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政策声明解读
5.医患沟通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指南不能取代临床
6.国家体育活动计划: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行动呼吁
7.运动训练与心血管疾病康复
8.心脏病患者的运动训练:益处和建议
9.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专家意见书
10.改善心血管,公众健康才是重点
11.迈人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时代
12.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第3篇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
1.难治性高血压:心血管医生应当了解的知识
2.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思路
3.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该被否定吗
4.高血压性急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的临床意义
5.主动脉疾病的经皮介入治疗
6.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015年美同心脏学会科学声明解读
7.PCSK9抑制药是心血管领域的下一个新突破吗
8.电子血压计可以信赖吗
9.盐与健康:血压之外的问题
10.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第4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评估——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2.左主干病变:重要性、诊断、评估和治疗
3.大面积缺血的慢性冠心病患者应血运重建吗
4.冠状动脉微循环及血流储备分数的有创评估
5.如何进一步降低搭桥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6.易损斑块的概念过时了吗
7.心脏CT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8.德国胸痛单元建设及认证标准介绍
9.心房梗死: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10.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后再梗死的诊断标准和预防
11.冠状动脉介入后预防出血的策略
12.再灌注治疗后出现Q波和ST段回落不良:关注心肌内出血
13.主动脉一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的介入治疗
14.后STICH时代外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
15.冠状动脉痉挛的争议问题
16.难治性心绞痛的治疗与管理
17.治疗心肌梗死的新方法:针对微循环和再灌注损伤
18.运用生物机械模型改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的预后
19.心肌梗死后FFR、CFR和IMR的变化
20.经皮左心室分区术(PARACHUTE置入术)新进展
第5篇 心律失常
1.妊娠期的心搏骤停——2015美国心脏学会科学报告
2.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证据、技术、结果和展望
3.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
4.纤维化心房心肌病、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
5.临床实践中该如何应用左心耳封堵
6.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
第6篇 心肌、心内膜疾病
1.糖尿病心肌病的当前认识
2.兼具限制性和扩张性表型的糖尿病心肌病
3.肥厚型心肌病的事实和误区
4.肥厚型心肌病动力性梗阻新见
5.高血压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
6.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
7.2015年AHA科学声明: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管理
8.心肌炎的诊断:现状和展望
第7篇 心力衰竭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程管理——从医院到家庭
2.心力衰竭:心脏病康复的新领域
3.2014年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关于心力衰竭患者贫血、生物标志物和近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推荐更新
4.如何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
5.代谢综合征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6.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耗竭还是稀释
7.急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治疗:目前指南的推荐和面临的问题
8.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9.慢性心力衰竭继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诊治进展
10.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进展
11.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超滤治疗
12.睡眠呼吸暂停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与治疗
13.心力衰竭患者的水钠管理
14.右心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15.急性心力衰竭的院前及早期诊疗策略
第8篇 先天性心脏病
1.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现状和展望
2.危重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测:产前和新生儿筛查的贡献
3.先心病术后特殊并发症的管理
4.胎儿心脏病的孕早期筛查
5.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主动脉病变
第9篇 瓣膜病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时机
2.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3.主动脉狭窄的钙化过程
4.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心脏团队循证路径的建立
5.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研究现状及进展
6.自体及人工心脏瓣膜急症
7.继发性二尖瓣反流的评估和治疗
第10篇 影像诊断
1.诊断冠心病:选择冠状动脉CT成像还是冠状动脉造影
2.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吗
3.冠状动脉CT成像不能替代冠状动脉造影
4.心电图在心肌桥中的重要作用
5.心肌淀粉样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6.AHA和世界心脏联盟声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时代修订急性风湿热琼斯诊断标准
7.心脏磁共振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8.负荷超声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病理生理机制与诊断指标
9.肺动脉高压的最新进展——评估心肺血管单元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10.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做磁共振检查的意义
第11篇 药物治疗
1.血小板功能检测与抗栓药物出血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
2.决策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时限
3.心血管药物是否需要终身服药之问题探讨
4.专家三人谈——PCI时代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5.PCI术后新发房颤患者如何抗栓
6.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涉及的药物相互作用
7.慢性肾病的降胆固醇治疗新进展
8.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症状
9.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糖尿病心房重构的干预作用
10.心血管药物长期使用的临床研究
第12篇 学科交叉
1.201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要点和思考
2.心肺复苏后治疗
3.晕厥的诊断与管理
4.重性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加速青年动脉粥样硬化和早期心血管病——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
5.《2015年AHA/ADA成人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预防科学声明》解读
6.与先心病和艾森曼格综合征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7.ACC/AHA/STS关于临床注册研究和质量评估标准的科学共识
8.心血管疾病之替代终点:现状及挑战
9.工作相关心理因素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前言/序言
2016年,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领域迎来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与深刻的洞见。本书旨在为广大心血管科医生、科研人员以及对心脏病学前沿动态感兴趣的读者,呈现当年在该领域取得的关键进展。 一、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疗新篇章 2016年,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早期介入治疗和药物管理方面。新的介入器械,如更精密的支架系统和球囊导管,显著提高了血流重建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在药物治疗方面,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们在降低患者再梗死和出血风险方面展现出更好的平衡性,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危险分层也备受关注。影像学技术,如高分辨率CT冠脉成像(CCTA)和负荷式心脏磁共振(CMR),在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为更早期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制定更具前瞻性的预防策略。 二、心力衰竭管理的新思路与策略 2016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在药物、器械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以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方面表现出色,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基石。同时,对现有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的优化使用和个体化调整,也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 器械治疗方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有更多的证据支持其在特定心衰患者群体中的获益。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作为一项重要的心脏移植桥接或替代治疗手段,其技术和临床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干预在心衰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强调。营养指导、运动康复、心理支持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延缓疾病进展。 三、心律失常的精准化诊断与治疗 2016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进入了更加精准的时代。对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颤和室速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导管消融技术日臻成熟,新的三维标测系统和消融导管的出现,提高了消融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尤其是在复杂房颤和室速的治疗上。 此外,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和远程监测技术的普及,使得对心律失常的早期发现和连续监测成为可能,这对于预防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有助于家族筛查和个体化风险评估。 四、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边界拓展与技术革新 2016年,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不断拓展,技术也持续创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等微创瓣膜介入治疗,为不适合或高风险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不断得到证实。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可降解支架(BRS)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热点,虽然面临挑战,但其潜在的优势仍然吸引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关注。新型导引导管、球囊和血栓抽吸导管等辅助器械的不断推出,也提高了介入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 五、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 2016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在公共卫生层面,对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早期筛查、健康教育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共同构筑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坚实屏障。 总结 2016年,心脏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各个层面。本书精选了当年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进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通过对这些最新进展的梳理与解读,我们期待能够启发更多的创新思维,推动心脏病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