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情报史

中国古代情报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剑平,储道立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情报史
  • 历史
  • 军事史
  • 文化史
  • 间谍
  • 古代战争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33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90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40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阐述古代情报思想和用间理论 评析历代情报活动与用间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情报史的作品,阐述了从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辽金、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情报思想和用间理论,并对历代情报活动与用间案例也做了详尽的评析,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每个历史时期情报活动的大体情况和情报思想的一般内容,了解古代情报谋略施展和用间案例的大致情况。

作者简介

  熊剑平,1973年9月生于安徽巢湖。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2012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军事史和《孙子兵法》。著有《权力的掌控:军机处》《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孙子兵法新研究:以银雀山出土竹简为中心》《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古代谍战史话》等,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储道立,1945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1962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汉语史硕士(1981年)。著有《白话吕氏春秋》《孙子的用兵艺术》等,发表论文30余篇。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目录

第一章 远古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的萌生 8
第一节 远古时期情报活动 8
(一)情报活动溯源 8
(二)口耳相传中的谍战 9
第二节 商代的情报活动 10
(一)伊尹行间与商灭夏 11
(二)商代监视方国制度 1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情报活动 15
(一)吕尚对时局的战略分析 15
(二)搜集情报和战争谋划 16
第四节 《周易》情报思想 18
(一)君子之观:知彼知己情报观的萌芽 18
(二)原始要终:情报认识论 20
(三)知几:预警思想 21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理论的形成 24
第一节 春秋争霸战争中的情报活动 24
(一)秦国巧收由余和称霸西戎 24
(二)楚材晋用与晋楚争霸 26
(三)勾践复国的情报谋略 28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游说活动和情报谋略 33
(一)烛之武退秦师和秦、郑谍战 33
(二)子贡救鲁的情报活动 34
(三)张孟谈救赵的情报活动 37
第三节 《孙子》情报思想 40
(一)战略情报分析理论:庙算和称胜 41
(二)情报搜集之法:相敌和用间 44
(三)情报谋略:示形之术 49
(四)缺失和不足 51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理论的发展 53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情报谋略活动 53
(一)张仪的情报谋略 53
(二)苏秦的情报活动 56
(三)范雎反间除廉颇 58
(四)信陵君遭受诋毁 59
(五)战国纵横家情报活动特点 60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谍战 61
(一)田单巧计救齐 61
(二)赵奢巧施反间计 62
(三)郭开巧计除赵将 63
(四)郑国修渠 64
(五)苏代救赵 65
(六)荆轲刺秦 66
第三节 《周礼》外交和情报官制 68
(一)专门官职 68
(二)相关官职 70
(三)“官常”和“官联” 73
第四节 《管子》情报思想 75
(一)遍知天下:论情报工作地位 75
(二)《八观》与情报搜集 76
(三)《八观》与情报分析 76
(四)知能和知意:对情报工作本质的认识 77
第五节 《鬼谷子》情报思想 79
(一)观往验来,知彼知己 79
(二)因其言,听其辞 81
(三)揣摩真意 82
第六节 《吕氏春秋》情报思想 84
(一)知化:对情报地位的认识 84
(二)察疑与察传:情报资料甄别 85
(三)知化与知道:论预警情报 87
(四)重言与慎言:反情报思想 89
第七节 战国兵书的情报思想 91
(一)《吴子》的情报思想 91
(二)《尉缭子》的情报思想 93
(三)《司马法》的情报思想 94
(四)《六韬》的情报思想 95
第四章 汉朝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99
第一节 楚汉战争期间的情报战 99
(一)韩信的“庙算” 99
(二)高阳酒徒善行间 101
(三)郦食其被逼成死间 102
(四)陈平的反间计 104
(五)张良用间救主 105
第二节 汉朝与匈奴的间谍战 106
(一)陈平用计救刘邦 107
(二)张骞凿空西域 107
(三)班超定远 111
第四节 汉末乱世的情报活动 115
(一)许攸泄情与官渡之战 115
(二)蒋干游说与赤壁之战 117
(三)曹操离间定关西 118
(四)张松、法正定西川 120
第五节 汉代的情报传递 124
(一)烽燧制度 124
(二)邮驿制度 126
第六节 汉代的情报思想 127
(一)儒家独尊及其对间谍的批评 127
(二)汉代治边与战略情报收集 128
(三)《淮南子?兵略训》的情报思想 129
(四)《三略》的情报思想 130
(五)《隆中对》的战略情报分析 131
(六)《孙子略解》的情报思想 132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谋略 133
第一节 晋灭吴的情报活动和情报分析 134
(一)羊祜的情报活动 134
(二)《平吴疏》的情报分析 136
第二节 石勒的情报活动 137
(一)石勒平定幽州的情报活动 137
(二)后赵立国时的情报谋略 140
第三节 东晋北伐的情报活动 141
(一)祖逖的行间术 141
(二)殷浩和桓温先后行间失败 142
(三)朱序行间与淝水之战 144
第四节 北魏时期的情报活动 146
(一)高欢与宇文泰:用间高手的对决 146
(二)宇文泰的行间术 147
(三)巧用书信 148
第五节 北周韦孝宽的情报谋略 148
(一)巧制残信 149
(二)厚待间谍 149
(三)计除斛律光 150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152
第一节 隋朝的情报活动 152
(一)反间与杨坚的治边策略 153
(二)灭陈战争中的情报战 155
(三)情报高手裴矩 156
第二节 唐代统一战争中的情报活动 160
(一)乡间安兴贵 160
(二)侦察先锋李世民 162
(三)不顾小义的李靖 164
第三节 唐代治边平叛中的情报活动 165
(一)裴行俭行间 166
(二)安禄山叛变 168
(三)郭子仪守边 169
(四)削平藩镇 171
(五)朱温招募间谍 173
第五节 《李卫公问对》的情报思想 175
(一)情报观:对孙子的部分继承 175
(二)对“庙算”的精彩演绎 177
(三)对用间得失的探讨 178
第六节 李筌的情报思想 180
(一)遵庙算之胜 180
(二)“选士”和“求人” 180
(三)探心之术 182
第七节 杜佑和杜牧的情报思想 184
(一)杜佑的情报思想 184
(二)杜牧的情报思想 185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188
第一节 北宋统一时期的情报活动 188
(一)吞并南平 188
(二)剿灭后蜀 189
(三)夺取南唐 190
(四)平定北汉 192
第二节 宋与辽、西夏的谍战 193
(一)李允则的情报活动 193
(二)元昊用间与西夏立国 194
(三)种世衡用间 195
第三节 宋金之间的情报战 198
(一)洪皓的情报活动 198
(二)宇文虚中的情报活动 200
(三)岳飞的情报谋略 205
(四)刘锜的情报活动 206
(五)韩世忠巧行间术 208
(六)秦桧的情报活动 209
(七)刘蕴古的间谍活动 211
第四节 苏洵父子的情报思想 212
(一)苏洵的情报思想 212
(二)苏辙的情报思想 214
第五节 宋代兵书的情报思想 215
(一)《虎钤经》的情报思想 215
(二)《武经总要》的情报思想 218
(三)《何博士备论》的情报思想 220
(四)《美芹十论》的情报思想 221
(五)《翠微北征录》的情报思想 223
第六节 宋代《孙子》注家的情报思想 224
(一)王皙的情报观 224
(二)梅尧臣的情报术 225
(三)何氏的虚实之术和间谍史 226
(四)郑友贤对《孙子》的情报学解读 227
(五)张预对孙子情报观的曲解 229
第七章 元明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230
第一节 忽必烈的情报活动 230
(一)巧设间谍 230
(二)识破反间 231
(三)严密布控 232
第二节 朱元璋的情报活动 233
(一)间除赵普胜 233
(二)诱捕陈友谅 234
(三)巧妙的反间 234
(四)特殊的使者 235
第三节 朱棣夺取皇位的情报活动 236
(一)僧人姚广孝的情报谋略 236
(二)使用假情报 238
(三)巧用谍战 238
第四节 治边平叛中的情报活动 239
(一)与瓦剌的谍战 239
(二)王守仁的间术 242
(三)乡间赵臣 243
(四)死间夏正 245
第五节 明军与起义军的情报战 247
(一)张献忠巧妙周旋 248
(二)明军的反间计 249
(三)发展太监为内间 250
第六节 戚继光的情报思想 250
(一)算定战 250
(二)情报报告制度 251
(三)海上战场侦察 252
(四)海防情报思想 253
(五)防奸保密 254
(六)赏罚制度 255
第七节 明代兵书的情报思想 256
(一)《投笔肤谈》的情报思想 256
(二)《草庐经略》的情报思想 257
(三)《兵经》的情报思想 258
(四)《百战奇略》的情报思想 259
(五)《孙子参同》的情报思想 260
(六)《武备志》的情报思想 261
(七)地理和海防情报 262
第八章 清朝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263
第一节 明清对峙期间的情报战 263
(一)萨尔浒之战 264
(二)沈辽之战 265
(三)针对袁崇焕的反间计 266
(四)范文程行间 267
第二节 收复和统一台湾的情报战 268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268
(二)施琅收复台湾 270
第三节 俄罗斯使团在华的情报活动 272
(一)别有用心的巴依科夫 272
(二)老谋深算的斯帕法里 273
(三)心怀叵测的伊兹玛依诺夫 273
(四)野心勃勃的萨瓦 274
(五)善于逢迎的巴拉第 275
(六)前赴后继的传教士 277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华情报活动 278
(一)阵容庞大的使团 279
(二)包藏祸心的商船 281
(三)纷至沓来的传教士 282
(四)身份特殊的记者 284
(五)蛮横开进的侦察队 284
(六)令人痛心的内奸 286
第五节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情报活动 287
(一)可耻的先锋官 288
(二)阴险的川岛浪速 288
(三)狂妄的荒尾精 289
(四)狡猾的宗方小太郎 290
(五)罪恶的石川伍一 292
第六节 日渐成熟的邮驿制度和保障集权的情报机构 293
(一)日渐成熟的邮驿制度 293
(二)保障集权的情报机构 296
第七节 满清的“知夷情”及海防情报思想 299
(一)图理琛和《异域录》 299
(二)陈伦炯和《海国闻见录》 300
(三)徐继畬和《瀛寰志略》 301
(四)魏源和《海国图志》 301
(五)满清情报活动的缺陷和不足 303
第八节 曾国藩的情报思想 304
(一)情报观 304
(二) “审力”与知彼知己 305
(三) 军情察报 306
(四)情报整编和分析 307
(五)情报传递 308
第九节 《间书》的情报思想 308
(一)论“用间”实则是论“情报” 308
(二)用间地位的提升 310
(三)用间方法的出新 311

精彩书摘

  我致力于情报研究20余年,涉猎情报研究的诸多领域,但着力最多的还是情报史。多年的学术积累使我意识到情报人物及其思想是影响情报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撰写一本融贯古今的《中西情报史》及《中西情报思想史》,是我的夙愿。但限于学术功力,这一愿望一直不能实现。1998年我发表了《论毛泽东军事情报思想》,在随后的十年间,我陆陆续续发表了《孙子的情报思想体系》《克劳塞维茨的情报思想》《影响情报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情报研究中的五个问题》《情报文化对情报工作的影响》等论文,对中西情报工作的发展规律有了一个大致本质性的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何种社会形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情报工作存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人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大同小异。因此,过于强调军事情报学科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不利于我们深化对军事情报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以《中西情报思想史》为主题,挖掘十余位情报工作领导者、决策者和理论家对情报工作的看法,系统研究情报思想演变的历史轨迹,探索中西情报思想发展的不同脉络,把握中西情报工作发展的本质。
  本书的大部分工作由我完成,“诸葛亮”、“《唐李问对》”由吴晓晓完成,“肯特”、“史密斯”由刘微完成,柳斌、肖皓元、颜庭秀、朱春雨、祁露露等参与了部分初稿的写作。全书反映了我对情报思想的认识,如有错讹之处,责任应由我承担。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吸纳了国内学术界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储道立教授、张晓军教授和孙建民教授的观点,在此谨致谢忱。高金虎

前言/序言

  丛书总序
  以情报工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情报工作规律,研究改进情报工作途径的学科,在西方称为情报研究,在中国则称为军事情报学。名称不同,本质一致。
  长期以来,由于情报工作本身存在着较强的隐蔽性,各个国家对情报机构的活动秘而不宣,其情报档案也不公开,从而影响了情报工作受关注的程度,情报活动成了历史研究中被遗忘的一角。西方的情报研究,始于1949年美国学者谢尔曼?肯特《战略情报:为美国世界政策服务》一书的出版。肯特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处欧洲非洲科的科长,战后一度回到耶鲁重执教鞭,随后担任中央情报局国家评估办公室主任。在《战略情报》一书中,肯特把战略情报定位为战略家制订和执行计划所必需的情报,是身居高位的文武官员保卫国家福祉必须掌握的知识。《战略情报》一书成为美国情报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肯特还在中央情报局倡导开展情报研究,以使情报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倡议下,中央情报局成立了情报研究中心,创办了《情报研究》,从而为情报理论和情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62年,美国兰德公司智囊罗伯塔?沃尔斯泰特出版的《珍珠港:预警与决策》开启了情报研究的新领域:预警和情报失误研究。1978年,国际学术界在德国波恩和斯图加特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信号情报研讨会议,推动了情报史的研究。一批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加入了情报研究的行列,有力地推动了情报研究。今天,在英语世界,情报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情报研究起步并不算晚。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兵圣孙子就写出了著名的《孙子兵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情报学著作。孙子对战略情报要素认识的完备性、情报评估的重要性、情报谋略的微妙性、情报理论的科学性的分析,即便与2500年后谢尔曼?肯特的著作相比也不逊色。抗战期间,军统特工郑介民出版《军事情报学》,书中所勾勒的军事情报工作体系与今日西方的情报研究体系并无本质差别。1988年以后,多种版本的《军事情报学》和其他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些著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情报研究学科的发展。今天,军事情报学已经列入了我国研究生与学位教育的学科门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即致力于军事情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涉猎情报研究的诸多领域,并偶有心得。我深感中国的军事情报研究与美国等先进情报大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理论研究的滞后成为制约中国军事情报工作的重要因素。有感于此,在金城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主编了《情报与反情报丛书》,开始引介西方先进情报大国的情报研究成果,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迄今,丛书已经出版多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学术界的热烈反应。
  在主编《情报与反情报丛书》的同时,我也开始了对军事情报学的系统思考。我认为,军事情报学主要探讨军事情报工作的基本理论和运用理论,从整体上认识军事情报工作的一般发展规律,揭示军事情报工作的本质,提升军事情报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决策。军事情报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历史研究、思想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策划了这套《国家安全与情报丛书》。内容涉及军事情报学基础理论、情报历史、情报思想、情报体制、情报分析、战略欺骗等,基本涵盖了情报研究的各个领域。丛书主要记录了我在军事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心得,反映了我对军事情报工作的认识。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推动我国的情报研究,并对改善我国的国家安全工作有所裨益。

《中国古代情报史》是一部致力于探索中国悠久历史中情报活动的系统性研究著作。它并非罗列零散的事件,而是深入挖掘情报在古代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古代情报活动图景。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情报活动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力图呈现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 全书的叙事脉络清晰,从早期文明的萌芽,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情报体系的变迁与发展。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的史料解读,而是广泛吸纳考古发现、传世文献、地方志、笔记小说等多种类型史料,并结合现代情报学理论,对古代情报活动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 在内容编排上,《中国古代情报史》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史实,而是以情报的职能、形式、组织、技术、策略等为线索,将不同时期的史料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既有历史连续性又不失内在逻辑性的学术体系。 第一部分:情报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明的黎明。作者认为,情报活动的萌芽与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同步,早在氏族社会和部落联盟时期,就已经存在着朴素的侦察、刺探和信息传递活动。对周边部落的军事动员、迁徙路线、物产资源的了解,以及通过盟约、联姻等方式获取信息,都可视为早期情报活动的雏形。 随着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情报活动的专业化和组织化开始显现。从传说中的“祝、史、卜、巫”等职能的演变,可以窥见信息收集、记录和传递的初步分工。例如,负责占卜的巫师,其占卜结果的解释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往往也包含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和判断。而“史”的职责,则涉及对大事的记录和传承,这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保存和传播。 在这一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情报机构,但统治者对信息的重视已然可见。对敌方动向的侦察,对边疆情况的掌握,以及对内部舆情的探听,都构成了早期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此部分,通过梳理不同考古遗址和早期文献中的零散记载,试图勾勒出这一模糊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图景。 第二部分:战国至秦汉:情报体系的奠基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极大地刺激了情报活动的发展。各国纷纷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情报收集和传递网络。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情报活动的几个突出特点: 间谍的广泛运用: 战国各国都高度重视使用间谍,尤其是“腹心之谋”、“外营之术”等,深入敌国,刺探军情、政治动向,甚至制造分裂,离间君臣。例如,孙膑的《孙子兵法》虽然侧重军事谋略,但也蕴含了对情报战的深刻认识。 信息传递的改进: 烽火、传令兵、驿站等传递信息的机制在战国时期已初步建立,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情报的战略价值凸显: 许多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情报的优劣。例如,关于地下资源的勘探、边境关隘的布防、敌军的粮草储备等信息,都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 秦朝统一中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各国的间谍系统,但情报的职能并未削弱。秦朝庞大的郡县制和军事部署,需要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本书将探讨秦朝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情报如何成为维护统治、监视地方的重要手段。 汉朝时期,中国古代情报体系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 情报机构的初步成型: 汉朝设立了专门负责情报事务的机构,例如“卫尉”、“廷尉”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监视、侦察和审讯的任务。 间谍制度的制度化: 汉朝对于间谍的使用更加系统化,出现了专门的间谍头目,并对间谍的选拔、使用、奖惩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例如,一些史书中记载的“市井之子”、“游士”等,都可能被用作情报人员。 边疆情报的重要性: 面对匈奴等外部威胁,汉朝对边疆情报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设立边关的斥候、设置边境的烽燧,都是为了及时掌握敌情,以便做出应对。 政治情报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对内外的监控力度加大,政治情报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著名的“巫蛊之祸”等事件,也折射出当时政治斗争中情报的复杂运用。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情报的融合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剧,这些都为情报活动带来了新的特点。 民族情报的交织: 各民族政权之间的相互侦察和情报获取,成为这一时期情报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部落构成、军事实力、内部矛盾等信息的掌握,对于统治者的决策至关重要。 宗教与情报的联系: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也间接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僧侣作为跨区域的群体,有时也可能成为信息传递的媒介。 士族阶层的政治情报: 在士族门阀制度下,各大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治地位和权力,也必然进行着复杂的情报活动。对朝堂动向、政治派系、官员评价等信息的收集,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情报体系迎来了新的高峰。 大一统王朝的情报需求: 隋唐王朝疆域辽阔,民族关系复杂,对情报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 情报机构的完善: 尽管官方记载中关于情报机构的描述相对隐晦,但从史书中对官员职责的描述、对监察制度的设立,可以推断出其情报职能的存在。例如,“谏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监督和汇报的功能。 对外情报的拓展: 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使节往来,都为情报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对域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了解,是唐朝保持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技术在情报中的应用: 尽管古代技术相对落后,但本书会探讨当时能够利用的各种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对信使的训练、对邮驿系统的建设,以及可能存在的简易密码系统等。 信息安全意识的萌芽: 随着情报活动的深入,信息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信息的保密和防泄露的意识,也在这一时期有所显现。 第四部分:宋元时期:情报的创新与挑战 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但军事上却面临着来自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这使得情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军事情报的强化: 宋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密集的斥候和哨所,建立了高效的预警和情报传递系统。对辽、金等国的军事部署、兵力调动、战略意图的侦察,是宋朝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 经济情报的关注: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内外市场的行情、商品的流通、税收情况等经济信息的掌握,也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焦点。 技术与情报的结合: 在火器使用方面,宋朝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在军事情报的获取和运用上也可能带来新的变化。 谍报网络的复杂化: 面对强大的敌人,宋朝的谍报工作也更加复杂,可能涉及到策反、收买、渗透等多种手段。 元朝的建立,带来了新的统治模式和管理方式,对情报活动也产生了影响。 草原民族的情报传统: 元朝继承了蒙古民族在游牧征战中形成的情报传统,对信息的敏锐度和获取速度要求极高。 跨区域的情报网络: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其情报网络也覆盖了广阔的地域,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收集。 驿站系统与情报传递: 元朝发达的驿站系统,不仅是行政和交通的保障,也极大地促进了情报的传递。 第五部分:明清时期:情报的严密化与制度化 明朝建立后,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对情报工作进行了更为严密的制度化建设。 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的设立: 这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这些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情报工作进入了一个高度集权、严密监控的时代。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工作方式、以及它们对明朝政治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 信息控制与舆论引导: 明朝对信息的控制尤为严格,通过文字狱、禁书等手段,试图控制思想和舆论,这也属于广义的情报工作范畴。 对外情报的局限性: 尽管明朝在某些时期对西方国家有所了解,但其对外情报工作的系统性和主动性相对不足。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许多政治制度,情报工作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满汉情报的融合与对峙: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有效掌控汉族官员和民众的问题,情报工作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对西方情报的初步接触: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和西方科技的影响,清朝在晚期也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情报工作的思路。 信息传播与社会控制: 清朝在维持统治过程中,也高度重视对社会信息的掌握和控制,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民情、监督官员。 全书的学术价值与研究视角 《中国古代情报史》并非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情报活动背后的规律和逻辑。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甚至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情报活动进行多维度解读。 “情报”概念的拓展: 不仅限于传统的军事间谍,还将政治侦察、经济信息、民情收集、舆论监控等都纳入“情报”的范畴,呈现情报工作的全面性。 历史叙事的宏大视角: 将情报活动置于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展现其动态演变和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注重细节的挖掘: 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解读,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使得叙述更加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 反思性研究: 在展现中国古代情报成就的同时,也对其局限性、负面影响进行客观审视,为当代的国家治理和信息安全提供历史借鉴。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情报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它填补了中国古代情报史研究的诸多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情报活动的权威视角。本书不仅是历史学界的重要学术成果,对于关心中国历史、国家安全、信息管理等领域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帷幕后的智慧与博弈,感受情报活动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所激荡起的深层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情报史》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它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另一面,那便是无处不在的情报活动。作者的叙述风格十分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读到书中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如何利用信息进行外交斡旋,以及秦朝统一六国时,情报在瓦解敌方士气、策反敌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简直让人血脉贲张。书中对不同朝代情报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选拔、考核机制的演变,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让我得以了解情报工作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报人员心理的刻画,那些身处暗影之中的人们,他们的勇气、智慧、孤独和牺牲,都让我深感敬佩。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谍战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鲜活生动。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中国古代情报史》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对中国古代情报体系的梳理,其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书中不仅探讨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催生了严密的监视和汇报机制,还深入挖掘了民间隐藏的各种信息流动渠道。从朝廷的密使、细作,到江湖上的游侠、门客,再到商旅、僧侣,作者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社会情报活动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息传递方式的章节,纸张尚未普及的年代,信鸽、符咒、暗号,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沟通方式,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在信息极度不发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高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书中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情报官僚体系的演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情报工作如何逐渐走向制度化和专业化。整本书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引发新的思考。它让我对“信息”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在任何时代,信息的价值都无法估量。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情报史》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在于对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深刻洞察。作者以非凡的视角,将中国古代社会的情报活动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惊叹于书中对情报工作在政治博弈中的运用,无论是帝王将相之间的权谋斗争,还是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抗,情报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书中对宋朝时期情报机构的精细化管理,以及信息如何被用来预警边患、防范叛乱,都让我看到了情报工作的战略意义。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情报人员的描绘,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奉献,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都让我对这项“不见天日”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信息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和智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身感受着情报工作在历史洪流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情报史》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过去的大门!我一直对古人如何搜集、传递和利用信息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作者以严谨的考证为基础,将那些隐藏在历史帷幕之后的谍报活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间谍网络所吸引,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比如如何收买人心、如何伪装身份、如何设置陷阱,无不让人拍案叫绝。读到秦灭六国时,书中对情报在统一战争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单纯的兵力比拼,而是策略、智慧和信息优势的较量。即使是一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通过作者的解读,也呈现出全新的视角,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手段。全书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朋友,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无名英雄”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努力和牺牲,往往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

评分

《中国古代情报史》这本书,如同一本解构中国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密码本,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情报在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从书中看到了情报工作如何成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重要手段,也了解到它如何在民间形成复杂的传播网络。特别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唐朝时期“密探”制度的详细解读,那些潜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眼睛和耳朵,如何将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统治者,从而维护朝廷的稳定。书中对于信息搜集、传递、分析、应用等各个环节的阐述,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在信息闭塞的古代,如何通过“口传”、“飞鸽传书”以及更复杂的“暗语”等方式来传递机密,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叹为观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表面平静的历史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信息的暗流涌动,而这些暗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应该还不错,我就是评个价。

评分

快递有力!接下来就是自己的事儿了。

评分

有趣的知识

评分

分析的很透彻是个专业书籍

评分

非常喜欢

评分

书很好,可以细细品读。喜欢

评分

分析的很透彻是个专业书籍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案例详实。

评分

不错,跨领域也受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