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一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近代史
  • 清史
  • 书生
  • 周一良
  • 地方志
  • 民国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1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03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世家少爷到史学巨臂  从泰山情侣到钻石婚老人   历史学家周一良亲笔撰写的个人传记  与《牛棚杂役》和《思痛录》齐名的时代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出生世家却一生甘为书生、因《世界通史》闻名于世实则醉心于中国史研究的 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传记,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毕竟是书生、钻石婚杂忆和郊叟曝言,以*为平实的语言,回忆了他在二十世纪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书中还记录了周一良先生与陈寅恪、吴晗、吴于廑、杨联陞等众位师友的交往和情谊,是一部*为难得的时代记忆。

作者简介

  周一良(1913—2001),字太初,安徽东至人,中国 历史学家。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习日文、英文。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经陈寅恪推*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习日本语言文学和梵文。1944年获哈佛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年回国并任教于燕京大学。194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亚洲史,在敦煌学、佛学、中外关系史等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唐代密宗》《日本——从史前到现代》,等。

精彩书评

  一良出自名门世家,家学渊源,年幼时读书条件好到无法再好的水平。因此,他对中国古典文献,特别是史籍,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曾赴美国留学,熟练掌握英日两国语言,兼又天资聪颖,个人勤奋,*终成为一代学人,良有以也。中年后他专治魏晋南北朝史,旁及敦煌文献,佛教研究,多所创获,巍然大师,海内无出其右者。  ……我从没有听到过他发过任何牢骚,说过任何怪话。在这一点上,我虽驽钝,也愿意成为他的“同志”。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始终维持着可喜的友谊。见面时,握手一谈,双方都感到*大的快慰。  ——季羡林

目录

毕竟是书生
毕竟是书生 / 3
扶桑四周 / 96
我的“《我的前半生》” / 115
纪念陈寅恪先生 / 122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 140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 149
回忆两件事纪念吴晗同志 / 156
纪念杨联陞教授 / 160
平生读史叹无边
——纪念老友吴于廑 / 172

钻石婚杂忆
从专修科到正途出身的历史系 / 179
燕京岁月 / 187
史语所:非常愉快的一年 / 195
结婚生子 / 201
哈佛生活 / 212
奉养岳母 / 221
风风雨雨 / 226
邓懿调离中文专修班 / 241

郊叟曝言
追忆胡适之先生 / 251
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三杰” / 256
纪念丁声树先生 / 287
纪念邓先生 / 291
悼念王岷源同志 / 296
学术自述 / 299
我和魏晋南北朝史 / 311

精彩书摘

  一良出自名门世家,家学渊源,年幼时读书条件好到无法再好的水平。因此,他对中国古典文献,特别是史籍,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曾赴美国留学,熟练掌握英日两国语言,兼又天资聪颖,个人勤奋,最终成为一代学人,良有以也。中年后他专治魏晋南北朝史,旁及敦煌文献,佛教研究,多所创获,巍然大师,海内无出其右者。  ……我从没有听到过他发过任何牢骚,说过任何怪话。在这一点上,我虽驽钝,也愿意成为他的“同志”。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始终维持着可喜的友谊。见面时,握手一谈,双方都感到极大的快慰。  ——季羡林

前言/序言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一、 沉浮时代,学人襟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在这宏大的叙事背景下,个体生命的轨迹,尤其是那些以笔墨为剑,以知识为盾的文人学士,便显得尤为动人心魄。周一良先生,这位在中国现代史学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的人生,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这部史诗的核心,便是他作为一名“书生”的坚守与担当。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一书,并非简单罗列人物生平的流水账,亦非拘泥于学术成果的专业论文集。它所要呈现的,是一种更为深邃的视角——从“书生”的立场,去审视周一良先生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在政治风暴的漩涡里,在学术争鸣的浪潮中,保持其独立的思考,坚守其学术的良知,以及在个人命运沉浮面前,所展现出的那份属于知识分子的襟怀与风骨。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周一良先生的人生历程,从他早年的求学岁月,到他投身教育事业,再到他历经政治运动的冲击,直至晚年重拾教鞭,继续为学术传承添砖加瓦。我们不回避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不回避他所遭受的委屈与不公,而是试图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深刻的解读,让读者看到,即使在最黯淡的日子里,周一良先生也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书生”身份所应有的责任感。 “毕竟是书生”,这四个字,饱含了太多的意味。它既是对周一良先生身份的一种定位,也是对他人生选择的一种注解,更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深沉反思。书生,意味着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道义的担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如何保持这份“书生意气”,如何将“书生”的身份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成为周一良先生人生中最深刻的命题。 本书的写作,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周一良。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周一良先生的手稿、日记、书信,以及他与亲友、同事的访谈记录,旨在从更微观的层面,捕捉他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起伏,以及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我们相信,通过这些鲜活的细节,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周一良先生的温度,理解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身上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二、 学术薪火,薪火相传 周一良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尤其在隋唐史、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他的治学严谨,考证精审,学识渊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周一良:毕竟是书生》一书,不会止步于对他人生的描摹,更会着重展现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学者,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学术薪火的。 书中将详细介绍周一良先生的学术思想,他所开创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他取得了哪些成就,更关注他治学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始终将学术研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精神。在那个知识被怀疑,学术被冲击的年代,周一良先生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坚持治学的?他的著作,例如《隋唐制度论》、《中国古代史论文集》等,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结晶,更是他个人意志和学术信仰的体现。 本书将深入探讨周一良先生的学术方法论,他如何将西方历史学研究的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相结合,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他注重文献考据,强调史料的批判性阅读,并且善于从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治学之道,对于当今的史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本书也将聚焦周一良先生在培养学术人才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为中国史学界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术骨干。他如何看待青年学者的成长?他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书中将通过回忆和史料,展现周一良先生在师生互动中的点点滴滴,让读者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师者的仁爱与智慧。 “毕竟是书生”,这不仅仅是对周一良先生个人身份的认定,更是对知识分子群体肩负的学术使命的强调。在任何时代,知识的传承和创新都离不开那些坚守学术净土的书生。周一良先生的人生,就是对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他的学术生涯,如同点燃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道路,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本书的叙事,力求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人物传记的温度相结合,既有对学术思想的深入剖析,也有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腻刻画。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在了解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术研究的魅力,体会到知识传承的艰辛与伟大。 三、 时代洪流,人性光辉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一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学家的传记,它更是一面折射时代变迁,映照人性光辉的镜子。周一良先生的一生,与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巨变紧密相连。他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烽火,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也承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这些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中,他如何保持作为一个“书生”的独立思考,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成为本书探讨的重要主题。 我们不回避周一良先生在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困境和不公。本书将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考量。我们力图展现的是,即使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周一良先生依然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韧性与尊严。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委屈中坚守学术的操守,这些都将是本书着力描绘的篇章。 “毕竟是书生”,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蕴含着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人格的深深敬意。书生,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对良知的坚守。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被时代的浪潮裹挟,他们的思想和命运都与政治紧密相连。而周一良先生,虽然也身处其中,却始终在努力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受干扰的学术之路。他的选择,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坚持。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展现周一良先生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大潮之间的挣扎与抉择。他如何在维护学术尊严的同时,也努力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他如何在遭受误解和批判时,依然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周一良先生个人命运的追问,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经历的思考。 我们相信,通过对周一良先生人生的细致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更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周一良先生的人生,并非孤立的个体故事,而是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的坚守,他的选择,他的人格,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励着后人。 本书的写作,将力求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物的细腻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人物的温度。通过周一良先生这位“书生”的人生轨迹,我们希望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知识分子群体、对时代变迁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 思想回响,启迪未来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一书,旨在呈现一位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思想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迪。周一良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本书将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精髓,探讨其学术思想的当代意义,以及他所展现出的“书生”风范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 书中将分析周一良先生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变迁的独到见解。他的研究方法,例如严谨的史料考证、宏观的社会分析、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对于当今史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也将探讨他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所折射出的历史观。 “毕竟是书生”,这不仅仅是对周一良先生身份的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群体责任的强调。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保持独立思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人文关怀,对于每一位知识分子来说都至关重要。周一良先生的人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对良知的坚守,对学术的纯粹热爱?他的经历,对于当今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将通过梳理周一良先生晚年的思考,以及他对青年学者的寄语,来展现他对于未来学术发展的期许。他对于中国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学术如何服务于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当下如何理解和传承学术,如何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读者了解周一良先生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认识到他的人生价值和思想意义。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用生命践行“书生”理想的先行者。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将继续在学术界回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书的写作,力求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周一良先生的故事,传递其思想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起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学术精神的珍视,以及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周一良先生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书生”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书写自己人生篇章的伟大传奇,它的思想回响,将永不磨灭。

用户评价

评分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这个书名,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它让我想象,这位周一良,是否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又或者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毕竟是书生”这几个字,仿佛饱含着一种对过往的回望,一种对初心不改的感慨,又或许是对某种现实处境的释然。我开始想象,一个“书生”,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可能会呈现出怎样的精神面貌?他是否会在某个时刻,因为自己的“书生”身份而感到骄傲,又是否会在某个时刻,因为无法改变现状而感到无奈?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以及他与所处时代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周一良”的故事,更可能是一曲关于“书生”精神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传承与变迁的咏叹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本打开的古籍,里面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我去细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名字就让我很有感觉。“周一良”,听起来是个很实在、很接地气的人,而“毕竟是书生”这几个字,又带着点文人的清高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仿佛在说,即使生活把他磨砺得再圆滑,骨子里终究还是流淌着读书人的那份纯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周一良究竟是怎样一位书生,他的“书生”体现在哪里,又是在怎样的经历中,“毕竟”二字才如此真实地浮现?是他在官场上的起伏跌宕,还是他在学术上的潜心钻研?亦或是他在为人处世上的种种考量?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许多画面,或许他曾在庙堂之上指点江山,也或许他在山水之间寻求慰藉。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扇门,门后藏着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读书人的故事,而我,正准备推开这扇门,去探寻其中的究竟。我尤其好奇,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书生”二字究竟还剩下多少分量,周一良的经历,是否能为我们这些同样怀揣着读书情怀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评分

乍看到《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感: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在经历世事变迁后,眉宇间流露出的那种既有智慧又不失纯真的神情。“周一良”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寻常,但加上“毕竟是书生”这几个字,立刻增添了故事性。它似乎在暗示,无论周一良的人生轨迹如何,无论他扮演过怎样的角色,骨子里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始终是他最本真的底色。我很好奇,他的“书生”特质,究竟是如何与他的实际生活发生碰撞的?是他在某个困境中,依靠书本的力量化险为夷,还是他在某个选择面前,因为书生的良知而无法苟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他丰富的人生片段,展现他在不同情境下的心态变化,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这是一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邃挖掘,也可能是一种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

评分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这个书名,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厚重感。它不像那些追求时效性的标题,而是带着历史沉淀的气息。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温文尔雅,却又内心坚定的人物形象。我猜想,这位周一良,必定是那种在乱世中依然能保持自己原则的人,或者是在纷扰的尘世里,依然能够守护内心一片净土的人。“书生”二字,仿佛是他最根本的底色,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也无法将其彻底改变。我想知道,这份“书生”的气质,是如何影响了他的选择,又是在哪些关键时刻,让他做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决定。是知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坚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现实的妥协,以及在两者之间摇摆时的纠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传记,更像是一种对“书生”精神的探索,是对个体在社会洪流中如何保持自我的思考。

评分

拿到《周一良:毕竟是书生》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标题所蕴含的张力。一方面,“周一良”这个名字,简洁而有力,仿佛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响当当的人物,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另一方面,“毕竟是书生”这几个字,却又透露出一丝沧桑和感慨,仿佛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又或者是对过往的回忆。我设想,这位周一良,必然经历过一些不平凡的岁月,他的“书生”身份,在这段经历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成为了他坚守的底线,还是成为了他被现实嘲讽的软肋?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外部的磨砺,想必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部分。我开始好奇,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是风起云涌的变革,还是波澜不惊的日常?他又是如何在这个时代里,以一个“书生”的身份,书写自己的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去理解一个读书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有保证,京东自营配货神速,开启读书模式吧!!!

评分

著名作家冯骥才以100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真相。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

评分

本书是出生世家却一生甘为书生、因《世界通史》闻名于世实则醉心于中国史研究的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传记。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知识分子不容易啊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不解释

评分

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