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

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夏尔·戴高乐(De Gaulle) 著,陈焕章 译
图书标签:
  • 战争
  • 回忆录
  • 历史
  • 军事
  • 纪实文学
  • 二战
  • 个人经历
  • 战争纪实
  • 自传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1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41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2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们只能回忆、铭记
  法国总统戴高乐亲撰回忆录,一部有关二战的个人化历史书
  独裁者、总统、将军、士兵和普通人的烽火岁月
  
  相关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1953年,“法兰西守护神”戴高乐将军退出政界、隐居乡间。此后,他耗费数年心血完成《战争回忆录》。这部回忆录以第一人称撰写,是他从个人和法国的角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性回忆。
  《战争回忆录》共分三卷:第一卷名《召唤》,叙述的时间从1940年起,到1942年年中为止。第二卷名《统一》,从1942年年中起,到1944年为止。第三卷名《拯救》,从1944年8月起,到1946年1月止。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将军代表了虽然有过战败和投降历史,却仍不失其价值的一个真正的法国。
  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批判地审视整个“二战”历史的行动,经常思考当时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从而对过去的行动重新评估。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是所有怀抱经世济民思想的有识之士必读之经典,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堪称姊妹作。
  毛泽东在读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时,从中了解到戴高乐对待英美的态度,欣赏他敢于和英美“闹别扭”的勇气。此后多次在和中央领导层讨论中,提到《战争回忆录》,并据此判断“法国跟英美闹矛盾很有益处”。

作者简介

  夏尔·戴高乐,法国军人、作家、政治家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被誉为“法兰西守护神”、“法国国父”。二战期间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
  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天主教爱国主义家庭。1909—1912年在圣西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未来优秀军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英勇作战,曾三次受伤,在凡尔登战役中一度被误认为已阵亡。二战期间,当法国政府准备同德国谈判停战时,戴高乐离开法国前往英国,并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出著名的坚持抗战号召。此后,他作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65年他成为首任通过全民普选当选的总统。1968年5月由学生和工人发动的叛乱,动摇了戴高乐的领导地位。1969年4月,戴高乐在公民投票失败后辞职。之后他隐居在科龙贝双教堂村,直至1970年11月9日去世。

内页插图

目录

战争回忆录I:召唤(1940—1942)
第一章 陡坡
我一生中一直对法国有一种想法。这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产生的。感情的那一面使我把法国想得像童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上的圣母一样身负一项崇高而卓越的使命。
第二章 崩溃
1940年6月5—6日夜间,保罗?雷诺先生改组政府,让我当国防部副部长,管理国防事宜。这个消息是坦克部队总监德勒斯特兰从无线电广播里听到以后在早晨告诉我的。
第三章 自由法国
继续战斗?当然!但要达到什么目的?在什么范围之内进行?许多人,甚至包括赞成这一举动的人在内,都认为只能是一小群法国人来帮助屹立不动、坚持作战的不列颠帝国。
第四章 非洲
到了1940年8月的时候,自由法国有了一些资源,也有了一个初步的组织,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声誉。我必须立即运用这一切。
第五章 伦敦
初冬降临的时候,伦敦人心中蒙上了一层迷雾。我发现英国人十分紧张而沮丧。他们想到自己不久前怎样赢得了空战胜利,入侵的危险怎样大大地减少,心中自然不无骄傲。
第六章 中东
当我飞向情况复杂的中东时,心中的思虑很简单。我知道,在动荡不定的复杂条件下,一种关系重大的局势正在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不被卷入。我知道,对于盟国说来,关键在于苏伊士运河。
第七章 盟国
第二年冬季快要来到的时候,在全世界的心目中,自由法国不再是最初人们用讥讽、怜悯和眼泪来接待的那个使人惊奇的逃亡者了。
第八章 战斗法国
在1941年夏季到1942年夏季战斗法国在外交方面扩展活动的时候,它本身也在不断壮大。虽然本书是依次叙述这两方面的发展情况的,可是它们却是同时发生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战争回忆录II:统一(1942—1944)
第一章 插曲
战争第三年的春天,大局已定,一切就绪。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庞大的资源业已转变为战争力量。
第二章 悲剧
1942年11月7日,美国和英国的广播电台整天反复广播:“罗伯特来了!罗伯特来了!”我听了,毫不犹疑地肯定“罗伯特”——墨菲的教名——是美军的代号,是用来同非洲的一些法国人联系的,他们在争取这些法国人的支援。这就是说,美国军队在北非开始登陆了。第二天早晨,我们得到了登陆的消息。
第三章 喜剧
达尔朗之死,对于法国的统一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应当善于利用这个影响。1942年12月25日,我在给吉罗将军的电报中指出:“阿尔及尔的暗杀事件是一个征兆和警告,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组织一个全国性政权。”
第四章 阿尔及尔
1943年5月30日中午,一架战斗法国飞机(机长是马尔米)把我送到布法利克机场。同机前来的有马西格里、菲利普、帕留斯基、比奥特、狄骚和沙尔·鲁等人。吉罗将军亲到机场欢迎,贾德鲁将军也来了。
第五章 政治
冬天近了。一切都显示着这是战争结束前最后的一个冬天。但是,巴黎将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呢?这个政权要做什么呢?这是人们思想中所存在的迫切想知道的一些问题。
第六章 外交
在一般的惯例下,外交只看现实。当我们失去力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感动人,但我们不能过问行政机关的事务。正在重新统一的法国,是有分量的,是轻视不得的。
第七章 战斗
当盟军进攻欧洲的时候,法兰西之剑是多么的短啊!在这样严重的关头,我们国家的武装力量还从来没有相对地减少到如此地步。为我们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人们,回忆起我国旧日的力量,不免无限悲哀。但是,我国军队的素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优良。
第八章 巴黎
四年来,巴黎一直是自由世界的一个痛点。突然间,它又变得有磁性了。当这个被囚禁、被麻醉的巨人似乎酣睡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不可想象的销声匿迹不闻不问。
战争回忆录III:拯救(1944—1946)
第一章 解放
解放的步伐极其迅速。盟军和法军在阿弗郎什打开缺口并在我国南方登陆以后,只用了六个星期的时间就到达安特卫普,进驻洛林,深入孚日山区。1944年9月底,除阿尔萨斯及其前沿阵地、阿尔卑斯各山口和大西洋沿岸的据点以外,我国全部领土上的敌人均已肃清。
第二章 地位
世界各国都在注视着解放了的法兰西。多少世纪来这个国家一直在世界上居于首位,不久前她在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中遭到沉沦,但是,她的某些儿女为她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今天她又宣布为主权国家,而且成为参战国之一了。她是以怎样的姿态重新出现的?她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又将赢得什么样的地位呢?
第三章 秩序
用布丰的话说,没有条理和情节发展,就谈不上风格,对政治也可以这样说。在解放了的法国,骤然刮起变革之风。但是,变革必须有一套准则,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第四章 胜利
1944年春季和夏季的几次大战役以后,西线便稳定在德国边界附近。双方都在准备决战。西方盟国考虑到苏军即将开始大反攻,已经在仲秋重新部署,准备在冬季结束战争。
第五章 不和
大炮的回声刚刚停息,世界的面貌立刻改变了。为了作战而动员起来的人民的力量和热情,突然失去了用武之地。相反,某些国家的野心却明显地暴露出来。
第六章 分裂
大炮的回声刚刚停息,世界的面貌立刻改变了。为了作战而动员起来的人民的力量和热情,突然失去了用武之地。相反,某些国家的野心却明显地暴露出来。
第七章 卸任
11月了。战争已经结束了两个多月,动力消失了,不再需要伟大的行动了。一切迹象表明,旧制度又要复辟,虽然它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不适合国家的需要。






精彩书摘

  1941年8月开始了一系列狙击德国士兵的事件。第一批被杀的有:一个刚从地下车站上来的少校军官、南特城卫戍司令、波尔多的一个军官和巴黎塞宾莱大街上的两名德国兵。别的暗杀也跟着开始了。为了报复,德国人枪毙了几百名人质,将好几千名爱国者关进监狱,随后又把他们送出法国。他们以极重的罚金和劳役来蹂躏有德国人遭到暗杀的城镇。当我们听到这些用冒着巨大危险的代价取得的单独抗敌的战绩的时候,心情是骄傲而又沉重的。同时,那些牺牲在德国复仇怒火下的法国人使我们的内心深感悲痛,但不是绝望,因为这和士兵在战场上牺牲是一样的。不过,从战略的基本道理上考虑,我们认为这个斗争必须有计划有领导,而事实上在本土开始公开作战的时刻尚未到来。我们首先扰乱敌军,然后是我们国内的部队在预定地点与敌人接触,最后是我们期待中的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全国大起义;这些行动如果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并与解放部队互相配合的话,将会获得巨大的效果。可是在1941年,抵抗运动还刚刚开始;同时我们知道,总要好几年以后我们的盟国才能登陆。
  所以10月23日我在广播中说:“德国人被法国人杀掉是完全自然和完全正确的。如果德国人不愿死在我们手里,他们应该只待在家里……既然他们没有能够征服全世界,他们就一定不是俘虏就是死尸。……但是战争必须有策略。战争只能由负责作战的人来领导。……目前我命令在沦陷区的人不要公开地杀害德国人。唯一的理由就是:作为报复,敌人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大批屠杀我们目前被解除武装的战士。另一方面,只要一到我们能够进攻的时候,我就会发出你们期待已久的命令。”
  一方面要限制在目前情况下得不偿失的牺牲,同时也必须利用这种由德国人的镇压而激起的情绪,以促进民族的斗志和团结。10月25日,侵略者在南特和波尔多各杀害50名人质的第二天,我在广播中说:“敌人以为枪毙我爱国志士便可以吓倒法国。我们将让他们知道,法国是吓不倒的。我现在吁请全法国的男子和妇女,在10月31日星期五,从四时到四时五分,在他们当时所站立的地方停止一切活动,静默五分钟。……这个巨大的警告,这个全国范围的抗议可以让敌人看看我们的力量,同时也是法国精诚团结的证明。”那一天的前一日晚间,我重申我的号召。事实证明,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工厂里,这次示威是非常动人的。这更使我决心防止抵抗运动流于无政府状态,而要在不妨碍其积极性(这是抗敌的泉源)和分散性(否则将为敌人一举歼灭)的情况下将它变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不论怎样,现在已有了以抗战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行动,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得非常坚决。可是由于缺乏军事干部,所以损失非常严重。可以而且应当从陆军中留下来的人当中去找这种人,可是维希当局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然而首先起来抗战的是军人。一些陆军和地方部队的军官,从停战委员会保存下来一些军火。维希的谍报机关在其职务的掩护下进行反间谍工作,有时将情报送给英国。另外在弗赖尔、德莱斯特兰、维尔诺、布克罗达骚和杜尔梅耶等将军的推动下,特别是利用军官俱乐部,进行了抗战动员工作,高色将军还猛烈攻击过投降卖国思想。包括好些退伍军人在内的青年团的许多指导员,都积极从事训练,准备拿起武器作战。在正式部队的残留人员中,几乎所有的军官、士官和士兵都公开表示他们希望重新参加战斗。
  公众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在伦敦看到的一部法国新闻片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影片中,贝当访问马赛时出现在市政府的阳台上,下面是基于爱国热情而骚动着的军队和人群。贝当被群众中涌现的伟大力量所感动,突然叫道:“不要忘记你们所有的人都仍然在战争动员之中!”你可亲眼看见这句话在这些市民和军人中产生的热情奔放的情景,他们欢呼雀跃,有的激动得哭起来。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虽然军队中大部分人(常常是最优秀的)都战死或做了俘虏,陆军仍然流露出愿意领导全国抗战的倾向。但这正是他们必须听命的那个所谓“政府”所不欢迎的。维希当局先是玩弄中立的谎言,接着就与敌人合作,禁止军队忠于他们保卫国家的天职,把他们关在军纪的死胡同里,使里面的人要出来就得触犯纪律。虽然有许多军人冲破了这个障碍(特别是那些在组织中的人、准备参加秘密军队的人、那些后来组织“军人抵抗协会”的人),可是在初期,抵抗运动还得临时训练自己的干部。
  在所谓自由地区,弗莱乃上尉领导的“战斗队”、艾曼纽耳?达斯迪埃?德拉维热里领导的“解放队”和由让皮尔?勒维主持的“义勇军”都展开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宣传活动,并招募别动队。而留下给老工会(“法国总工会”和“法国天主教劳工联盟”)的事情就是散布有利于抗战的影响。原有的政党组织,特别是社会党、人民民主党和共和联盟,也都不例外。德国人不在这块地方,反抗的对象当然就是维希政权了,也就是跟它的警察和法庭作斗争。领袖们一方面准备力量以便必要时抗击敌人,一方面也想夺取政权,他们把抵抗运动不仅看作是战争的工具,也当作推翻这个政权并取而代之的一种手段。
  南部地区抵抗运动的政治声望显然有利于把运动活跃起来,并吸引有影响的人参加组织,也给他们的宣传增添动人心弦和激起公众热情的力量,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也给这些指导机构之间的联系、合作和日后的一致行动带来危害。应该说,这些参加抗敌的人和他们的同情者很少考虑抵抗运动今后的计划步骤,也不考虑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有一天取得政权,更不管到那时候应该选择什么人来治理国家大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唯一的事就是战斗,或者准备战斗。搞武器、寻觅掩蔽地点、策划和参加袭击敌人——这就是要干的事。因此相互熟识的人需要在当地组织起来,找一些物资来源,部署自己的行动。总之,在这些组织里,意志是比较集中的,可是行动却是分散的,各有自己的领袖,各干各的,而且互相争夺极为有限的经济和武器来源。
  在沦陷区,国难当前,不但没有这种你抢我夺的竞争,而且更需要人员和力量的分散,在那里和敌人的接触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他们要对付德国秘密警察。一举一动、传递消息和住房都受到敌人严密的控制。任何嫌疑犯都被关进监狱,然后押出国境。实际行动要使我们的战士遭受残酷的杀害和严刑拷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是极为分散的。可是另一方面,德国人的存在也产生了一种刺激人们斗争和鼓励大家团结的气氛。在这个地区的活动像战争一样紧张,而且是非常秘密的。像杜尼上校创立的“军政组织”、黎包舍领导的“自由人”、莱贡特布纳组织的“抵抗者”、加瓦耶建立的“自由北方”以及在艾诺、在法兰德斯和矿区由乌克指挥的“北方之音”,都正式表示反对任何政治倾向,一心只想着战斗和成立大批相互隔绝的秘密组织。
  一直到1941年底共产党才采取行动。在这以前共产党的领袖对占领当局采取了一种妥协态度,而专事诋毁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及其仆从“戴高乐派”。当希特勒进攻苏联以后,他们突然转变了态度,这时候他们已经从容地找好了隐蔽地点,建立了地下斗争不可缺少的联络站。他们有严密的组织、秘密的领导机构和无限忠诚的干部,的确他们是有准备的。因此他们有条件能够勇敢而机智地参加这个民族斗争,他们(特别是一些地位不高的人)对祖国的号召是很敏感的。可是作为一支革命的队伍,他们从来不放弃他们的目的——利用法国的灾难来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他们永远企图保持行动的独立自由。他们也利用爱国志士们——包括他们自己的人在内——一心只想决一死战的这种倾向,拼命渗入整个抵抗运动的组织,以便一旦可能即将它变为实现自己决心的工具。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沦陷区组织了一个表面看来纯粹是爱国性质的“民族阵线”和一个似乎只是对德斗争的武装部队“义勇军游击队”。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吸收了许多非共产党人参加,而以这个事实来为他们的目的做掩护。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将一些自己人经过化装隐蔽了身份,打入所有其他抵抗运动组织的领导机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不久就表示要帮助我,虽然他们从来也未停止过反对“戴高乐的神话”。
  我愿意他们为国效忠。没有什么力量不可用来打击敌人,我认为在这个由于敌人占领而造成的战争中,他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可是他们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活动,而且坦白地说,必须受我的控制。我坚决依赖民族感情的力量和广大群众对我的信任,我一开始就决定保证他们在法国抵抗运动内部的地位——甚至,有一天,在其领导机构中的地位。但我也同样决定绝不让他们占上风,越过我而夺取领导权。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悲剧给予这些法国人(激起他们愤慨的不正当行为和他们误入歧途的错误曾将他们与国家民族隔离开来)重返民族团结大家庭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仅仅在抗敌期间也好。我愿尽一切力量不错过这个机会,“法兰西万岁!”将再一次成为一切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临死前的口号,不论他是怎样死的,也不论他是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在这个不停的世界性运动中,所有的主义、所有的学派、所有的叛变暴动都是短暂的,瞬息即逝的。共产主义有一天将会消逝,法国却将永存。我相信它最后将承担起它自己的命运,在它获得解放的时候——在它的历史上,这是短促的,但却是决定性的时刻——排除万难,成为一个重新统一的民族!
  ……

前言/序言


《战火回声:尘封的史诗》 序章:硝烟初启 长夜无尽,黎明遥遥。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山河,总有一些声音被洪流淹没,总有一些面孔被风沙掩埋。然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胜利与牺牲,却如埋藏在焦土下的种子,静待有心人唤醒,重现生命的光辉。《战火回声:尘封的史诗》系列,便是这样一次深沉的回溯,一次对那些被遗忘的硝烟与荣光的追寻。我们并非要重述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细碎的阳光洒落的角落,去聆听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回响的低语,去感受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之光。 第一部:熔炉中的少年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划破了华北的宁静。年轻的陈默,一个还未褪去稚气的学生,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迫卷入战争的漩涡。他并非生来便是战士,也未曾想过手中的笔会变成枪,胸腔中的理想会伴随战火一同燃烧。初入战场,他所见的不是电影里渲染的英雄主义,而是泥泞、饥饿、恐惧,以及生死相隔的一瞬间。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陈默的视角,体验一个普通青年如何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坚韧。他所在的队伍,或许并非战功赫赫的王牌部队,但他们却承担着最艰苦的阻击任务,在一次次弹雨洗礼下,见证了无数战友的倒下。作者将细致描绘那个年代的生存环境:破败的村庄,颠沛流离的人群,军粮的短缺,以及挥之不去的伤病。陈默的成长,体现在他从最初对战争的恐惧,到逐渐学会忍耐、观察,再到最后为了守护身后的人民而迸发出的勇气。 书中将重点刻画一支名为“铁血连”的基层队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却在战火中被锻造成了一体。连长赵铁山,一个沉默寡言但沉着冷静的老兵,他的每一次战术决策,每一次对士兵的安抚,都凝聚着血的教训。炊事兵老王,在炮火纷飞中依然坚持为战友们煮一碗热汤,那是他们最温暖的慰藉。医务兵小梅,用自己微薄的医疗知识,在简陋的条件下与死神赛跑,她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也带来了希望。 《熔炉中的少年》不仅仅是陈默的个人成长史,更是对基层战士群像的描绘。作者将深入挖掘他们在战场上的心理活动:对家人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在绝境中爆发出的顽强求生欲望。每一场战斗的描写,都力求真实,摒弃浮夸。比如,对一次拉锯战的刻画,将不仅仅是子弹横飞,更会展现士兵们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在伤痛中坚持战斗,如何在战友倒下时,咬牙扛起他们的枪。 第二部:血与沙的交响 当战火蔓延至南方,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山林、在城市、在河流,战争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形态。陈默所在的部队,经历了数次重创与重组,他们从被动防御走向主动出击,从零散的抵抗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血与沙的交响》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战场。这里不仅有正面战场上的残酷厮杀,更有敌后战场上的惊心动魄。陈默,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锐利,他的脚步更加坚定。他开始接触一些秘密任务,与各种背景的人打交道,包括一些身份特殊的地下工作者,以及一些在乱世中游走的三教九流。 书中将重点描绘几次关键性的战役,但角度并非宏观战略,而是聚焦于普通士兵在其中的挣扎与作用。例如,一场在崇山峻岭中的伏击战,将展现士兵们如何克服恶劣的天气和地形,如何与敌人周旋,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以少胜多。另一场在沦陷城市的潜伏行动,则会揭示敌后工作的艰辛与危险,渗透、联络、传递情报,每一步都可能万劫不复。 这一部,也将深入探讨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在物资匮乏、生死一线之际,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会被无限放大。陈默会遇到一些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人,也会遇到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善良和牺牲的普通人。书中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来展现战争如何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在道德的边缘进行抉择。比如,在一次撤退中,队伍面临着是否要留下一些负伤无法行走的战友的艰难决定,这其中的挣扎与痛苦,将是陈默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印记。 同时,《血与沙的交响》也会展现战争年代的民间生活。在战火之外,普通民众的生活是如何维系?他们如何躲避战乱,如何寻找食物,如何保护家园?通过陈默偶然的接触,我们会看到那些默默承受苦难,却依然顽强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坚韧与希望,构成了战争背后另一幅感人的画卷。 第三部:黎明的余烬 当胜利的曙光终于在地平线上显现,战争的创伤却依然深埋在每一个幸存者的心中。胜利并非终点,而是另一个艰难的开始。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废墟,更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无数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黎明的余烬》将聚焦于战争结束后的余波。陈默,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终于迎来了和平。然而,和平并非意味着一切回归平静。他需要面对战友的牺牲,需要抚平内心的创伤,需要重新寻找自己在这个新时代中的位置。 这一部,将不再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更加细腻地展现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长期影响。陈默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失落,他曾是战场上的战士,如今却要回归普通的生活。他会遇到许多和他一样,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归宿。有的人积极投身建设,有的人则被战争的阴影笼罩,难以自拔。 书中将描绘一些回归社会的场景:艰辛的重建工作,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以及人们在经历巨变后,如何重新建立信任与联系。陈默可能会选择帮助一些曾经的战友,或者参与到一些社会恢复的工作中。他会用自己战争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去面对新的挑战。 同时,《黎明的余烬》也会探讨关于记忆与传承的主题。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生命,他们的故事不应被遗忘。陈默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传达那些经历,让后人能够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书中也会有一些温情的描写,展现战争结束后,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比如,一些曾经在战火中分离的家庭,终于得以重聚;一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开始在新的生活中寻找慰藉和希望。 尾声:未尽的篇章 《战火回声:尘封的史诗》系列,并非试图构建一部事无巨细的战争全景图,而是通过聚焦于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去展现战争的复杂性、残酷性以及人性的光辉。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曾经的牺牲,并从中汲取力量。 每一页的文字,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每一段的情节,都凝聚着无数个生命的悲喜。这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英雄的致敬,一次对和平的祈愿。当读完这三本书,愿那曾经的战火回声,能化为警醒,化为力量,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时空旅行。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塑造的功力,每一个出现的人物,无论是主导历史的伟人,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卒,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丰满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都深深地触动着我。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细腻感人,将那个时代的悲壮与辉煌,以及在战争阴影下人们的苦难与坚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思考,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了解历史,更是让我重新审视生命,思考战争的意义,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

读完这套《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洪流虽然浩荡,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故事和重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片段,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普通士兵、基层指挥官,甚至是当时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战争时期社会生态的描绘,不仅仅是战场的厮杀,还有物资的匮乏、文化的断层、家庭的分离,以及人们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存智慧。那些零散却又串联起来的细节,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立体画卷,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日期和事件,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情感的真实过往。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他更关注的是在残酷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比如微小的善举,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写法,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个体汇聚而成,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记录和铭记。

评分

我不得不说,《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的叙事方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性叙述,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壁炉旁娓娓道来,时而跳跃到某个关键时刻,时而又回溯到更早的缘由。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却丝毫不影响内容的连贯性,反而营造出一种更加真实、更加引人入胜的氛围。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细节和场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的时空,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枪炮的轰鸣,甚至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他能够将宏大的战争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视角,又不失对普通人情感世界的细致洞察。这种双重视角,使得整部作品更加丰满和立体,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幅精心绘制的史诗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故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读者产生共鸣。《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我被书中那些生动而具体的细节所吸引,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到战壕里的潮湿寒冷,再到后方的物资匮乏和人们的乐观坚韧,一切都仿佛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一种亲历者的口吻,分享了那些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他更关注的是战争如何塑造人性,又如何在人性中寻找希望。我常常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揪心,又为他们的勇气而感动。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故事,是人类在困境中永不熄灭的求生欲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评分

这部《战争回忆录(套装1-3册)》绝对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拉入了一个宏大而残酷的历史漩涡。作者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视角,却又极其客观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细节,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士兵们粗糙而坚毅的面庞,到后方的民众生活,甚至是那些政治博弈中的暗流涌动。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在极端压力下的恐惧、希望、绝望以及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都写得淋漓尽致,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书中对战争的描写并非一味地渲染暴力,而是着重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考验,以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体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求存,又如何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韧性。那些战争的场面描写,虽然惊心动魄,但却不落俗套,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写实感,让人在掩卷之余,久久无法平静。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评分

民族鬥士戴高樂

评分

1953年,“法兰西守护神”戴高乐将军退出政界、隐居乡间。此后,他耗费数年心血完成《战争回忆录》。这部回忆录以第一人称撰写,是他从个人和法国的角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性回忆。

评分

从当事人的角度,揭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秘密细节,展现了一场场规模宏大的生死搏杀的战争场面,刻画了一位位个性鲜活的风云人物。在以优美的文笔绘成的巨幅历史画卷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戴高乐将军。他的人生哲学,他的快乐与痛苦、喜悦与失望贯穿于整套书中。

评分

戴高乐将军的回忆录,不错~~~~~

评分

包装完好,物流超快

评分

从当事人的角度,揭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秘密细节,展现了一场场规模宏大的生死搏杀的战争场面,刻画了一位位个性鲜活的风云人物。在以优美的文笔绘成的巨幅历史画卷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戴高乐将军。他的人生哲学,他的快乐与痛苦、喜悦与失望贯穿于整套书中。

评分

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

评分

买来看看二战史的。

评分

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