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 [The Beatles: The Only Ever Authorised Biography]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 [The Beatles: The Only Ever Authorised Bi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亨特·戴维斯 著,林东翰 译
图书标签:
  • 披头士
  • 摇滚乐
  • 音乐传记
  • 约翰·列侬
  • 保罗·麦卡特尼
  • 乔治·哈里森
  • 林戈·斯塔尔
  • 英国音乐
  • 流行文化
  • 音乐历史
  • 乐队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0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291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Beatles: The Only Ever Authorised Bi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披头士是那种这个世代里不复存在的年轻人,怀着天真和美好,为整个时代唱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他们无畏无惧,一路向前疯跑,没有边界,没有地平线的感觉;他们满怀自信可以创造一切、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如同婴儿一样蜷缩成一团躺在大地上的安宁;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直达我们内心的诉说……反叛与觉醒,疯狂而美好,什么是青春?这特么才是青春呀!

  ◎披头士乐队正式授权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面世,由中信出版集团新锐出版品牌新思文化出品,纪念列侬逝世35周年、披头士组团55周年。

  ◎作为披头士乐队的授权传记作家,戴维斯历经18个月对披头士贴身跟踪、深入采访。他对披头士及其持久魅力的独特理解,让这本传记的写作获得了披头士的极大合作与鼓励,也成就了这本披头士传记。

  ◎真实、可信、坦率、生动,《披头士》是在历史现场留下的第一手见证,充溢着新鲜的气味,带给读者Live级的阅读现场感;被《时代周刊》赞誉为“有史以来,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滚石》《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公认的披头士传记。

  ◎全球热销的摇滚经典。这本书伴随着披头士成长,是披头士乐队音乐人生历程的完整记录;历经5次再版,热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说披头士定义了那个时代,那么这本全球超级热销书定义了披头士。

  ◎“深度摇滚书写”的经典示范之作。这本书见证了摇滚乐的关键时代,其“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 的书写态度、扎扎实实的素材整理、持平清明的叙述笔调,长期以来被传记作家们借鉴、模仿,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

  ◎这是摇滚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们这辈子接近披头士的一刻!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书却披头士乐迷奉为“圣经”,成为摇滚乐迷的必读经典。中文简体版的面世,正如知名乐评人马世芳感叹的:是迟来的“补课”,仍让人衷心欢喜。

  ◎不只是音乐,不只是披头士的故事,这也是一段让你我的青春重生的摇滚旅程。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一首陪伴自己度过青春岁月的披头士音乐。本书让音乐回响心底,让时光逆流而上,重温一次青春的记忆。

  ◎崔健、许巍、汪峰、五月天等两岸三地音乐人跨世代致敬摇滚偶像,知名乐评人马世芳、胡子平专文导读推荐,带领我们一起Rock,走进披头士的世界。

海报:

内容简介

  

  披头士正式授权的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

  The Beatles,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名字!没有他们,Blur、Radiohead、O-asis、Coldplay……全球90%的乐队将不会存在,村上春树不会写出《挪威的森林》,许巍也不会走上音乐道路。在那个年代,他们引导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他们怒放青春,用音乐改变了历史;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的表达,直达我们内心,到今天依然深深感动着全人类。

  作为现代音乐的传奇,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无限的神话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

  为了创作这本本书,作者获得披头士官方的正式授权,得以深入采访披头士成员及其亲友、旧识、师长、合作伙伴等,近身侧写披头士活动,见证了他们重要的创作及录音过程,并把这一切详细地记述了下来。从利物浦到伦敦,从征服美国到席卷全世界;从洞穴俱乐部,到艾比路录音棚,再到屋顶演唱会;戴维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处于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成为横扫全球的超级名星、亘古未有的文化现象,也见证了他们内爆、分裂、渐行渐远,走上各自的道路……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这本书成为专业、可信的披头士传记,也是被引用较多的披头士传记。本书历经5次再版,作者为2010年的新版本增加“前言”“后记”,叙述了这本传记产生的过程,更新及补充了不少逸事。

  本书中文版根据新版本引进翻译,更增加近100幅披头士摄影作品、签名、手稿等重要独门资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披头士的成长历程。


  

作者简介

  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英国著名作家,一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乐队。

  他是公认的“最权威最著名的披头士通”,其著作超过三十本,尤以披头士相关著作最为知名。其中,传记《披头士》历经5次再版,售出至少48种语言版权;2008年,出版《披头士歌词集》(The Beatles Lyrics Book);并在2012年出版了《列侬书信集》(The John Lennon Letters)。

  早年担任新闻记者期间,为《独立报》(Independent)、《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以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媒体撰写专栏,也多次为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电台(BBC Radio 4)制作广播节目。

  目前,他与妻子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生活在达特茅斯。


  译者简介:

  林东翰,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喜爱音乐、电影,对摇滚、爵士、蓝调音乐有研究。兼职翻译、编辑、插画。


  导读者简介:

  马世芳,写作者、广播人,生于1971年夏。大学时代开始在电台引介经典摇滚乐,曾数度担任台湾“金曲奖”评审。著有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译有《列侬回忆》。现居台北,仍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有史以来,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

  ——《时代周刊》(Time)


  

  ★我们这个世纪的重要的记录。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传媒大师)


  

  ★和披头士有关的图书已经数不胜数,但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好书,值得拥有!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戴维斯的辛勤工作和披头士对他的极度信任,让我们有幸能看到这些年轻音乐人的真实人生,他们仍是趣味十足、同样会犯错、有血有肉的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着属于自己的经历、烦恼和祈望。

  ——《新闻周刊》(Newsweek)


  

  ★一本完全为披头士而写的书,用严谨的态度述说整个故事,将它写下,就此一次解决;以便要是别人一再地问起那些相同的蠢问题时,就可以告诉他们:一切尽在此书中!嘿,这个主意不是很好吗,怎么样?

  ——作者和披头士聊《披头士》


  

  名人致敬:

  ★“披头士”的意义,就是将一股反叛的精神主流化,这才是摇滚乐。

  ——崔健(中国摇滚教父)


  

  ★我当初走上音乐之路就是因为对披头士乐队的喜爱,英国摇滚文化对我的创作影响是较大的。

  ——许巍(摇滚音乐人)


  

  ★披头士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我觉得孤立无助的时候,我去听他们的歌曲,去体会他们所写的东西,就会给我希望。

  ——汪峰(摇滚音乐人)


  

  ★对我来说,披头士是我在音乐上很重要的一个启蒙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披头士常常是我人生困难和疑惑时重要的导师之一。从他们的歌里面可以得到很多的解答、很多的力量、很多的启示。

  ——五月天(摇滚乐团)


  

  ★有时候怀一怀旧也挺好,虽然曾经的一些事情我没有赶上,但是间接的信息同样能把人拉回到过去,仿佛就像亲身经历过一般。也许是一种终生无法亲历的遗憾,也许是一种无法抵抗的诱惑,也许心里总是有一种60年代的情结……总之,披头士对我来说总有无法摆脱的魅力。

  ——王小峰(专栏作家、乐评人)


  

  ★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古老”的作品,却一直被看作乐迷必备的经典。原因并不只是亨特·戴维斯获得披头士授权,得以提供大量第一手、详尽丰富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资料(尽管这些素材确实精彩绝伦)。它的意义,是在那个“摇滚书写”相对荒芜的年代,认认真真地把披头士当成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就像为画家和诗人作传那样,以持平、清明的笔调,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素材上,打造出来的深度记录。

  ——马世芳(广播人、文字工作者)


  

  ★倘若说披头士的故事还在跨越一般乐团的话,那么功臣应该仍是列侬和保罗两人,因为当披头士逐渐成为另一种造神运动的同事,他俩则亲手将它逐渐浮夸膨胀的表象拉回到凡人的位置。是的,他们都仍然只是自私、贪婪的个体,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所流露的人性,才让披头士真实地存活在每一位乐迷的心中。

  ——胡子平(资深乐评人)

目录

导读 还来不及“盖棺论定”的时刻 马世芳

导言

第一部 利物浦

01.约翰·列侬

02.约翰·列侬与采石者

03.保罗·麦卡特尼

04.保罗·麦卡特尼与采石者

05.乔治·哈里森

06.乔治·哈里森与采石者

07.约翰·列侬,艺术学院时期

08.从采石者到月亮狗

09.斯图·萨克利夫,苏格兰之行与银色披头士

10.卡斯巴俱乐部

11.汉堡之行

12.阿斯特丽德·基尔舍与克劳斯·沃尔曼

13.利物浦——利瑟兰与洞穴倶乐部

14.停滞时期——利物浦与汉堡

15.布莱恩·爱泼斯坦

16.布莱恩签下披头士

17.迪卡唱片与皮特·贝斯特

18.林戈·斯塔尔

19.林戈·斯塔尔与披头士

第二部 伦敦与全世界

20.乔治·马丁与迪克·詹姆斯

21.巡回演唱

22.披头士狂热

23.美国之行

24.英国与重返美国

25.巡回演唱结束

26.布莱恩·爱泼斯坦之死

27.从药物到追随玛赫西

第三部 1968年

28.朋友与至亲

29.披头王国

30.披头士与他们的音乐

31.约翰

32.保罗

33.乔治

34.林戈

终章

1985年版后记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导读 还来不及“盖棺论定”的时刻

  马世芳(广播人,文字工作者)

  这么多年下来,关于披头士(Beatles,又译甲壳虫、披头四),能讲的大概都已经被讲过了。关于这本书以及它的时代背景,倒是有些东西可以说一说。

  首先,这本“正式授权传记”出版于摇滚乐百花齐放、漪欤盛哉的1968年。从猫王踏进录音间开始算起,摇滚乐真正成为横扫青年一代的新兴艺术,至此才不过十来年光景。

  换言之,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摇滚乐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转化,成为“值得严肃以待的艺术门类”。摇滚乐手开始重视“专辑”(album)的规格,“专辑”不再只是“一堆歌曲的集合”,而是可以利用A、B两面40分钟的规模经营完整主题、实践艺术概念的空间。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的《宠物之声》(Pet Sounds,1966)、披头士的《佩珀中士》(Sergeant Pepper,1967)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作。到了本书出版的1968年,已经有好几部摇滚乐史的皇皇巨作必须用“双片装”的规模才承载得了乐手的野心:鲍勃·迪伦(Bob Dylan)的《美女如云》(Blonde On Blonde,1966)、奶油乐队(Cream)的《火焰之轮》(Wheels of Fire,1968),当然还有披头士的《白碟》(The White Album,1968)。

  就在这一时期,“Rock N’ Roll”这个名词,渐渐演变成“Rock”——前者指的是老式摇滚乐,倚重山区乡村摇滚(Rockabilly)和蓝调的形式,旋律和配器相对简单,歌词也比较单纯。“rock”则大大拓展了它的范围,凡是青年一代表达思想的音乐形式,都被统摄在rock的名下。海滩男孩的布赖恩·威尔逊(Brian Wilson)和披头士大胆把古典编制和东方乐器带进摇滚乐团,更把“录音棚”当成乐器的一部分,试探“多轨录音”的极限,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无可能在舞台上重现的奇妙声响,让摇滚乐的音场远远超越“三件式”(鼓、吉他、贝斯)的限制,而有了无穷的可能。另一方面,鲍勃·迪伦—手掀起的民谣摇滚革命,让摇滚乐在强劲的节奏、煽惑的旋律之外,更可以承载严肃的主题和诗的语言。诗和摇滚结合之后,革命能量沛然,莫之能御,不仅成为那个动荡社会的回声,也深深切进了时代的灵魂。

  短短几年间,摇滚乐飞速进化,几乎每个月都有惊人的杰作诞生。相对地,媒体总是慢半拍,不大跟得上这股汹涌的潮流。20世纪60年代中期,摇滚乐第一个辉煌朝代的巅峰,迪伦已经写就《荒凉街区》(Desolation Row)那样繁复晦涩的长诗,披头士在《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已经打造出极为漂亮的叙事结构,音乐杂志却仍然充斥着“艺人最喜欢的颜色与食物”之类的无聊八卦,专辑评论也停留在“它绝对会让你兴奋得打起拍子,适合与朋友一起听”这样的陈词滥调。

  “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的文字书写,直到60年代晚期才蔚为风潮。先有《龙虾王》(Crawdaddy!)之类的同人志开疆拓土,继之《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在1967年创刊,所谓的“Rocklcmraalism”——深度访谈、言之有物的评论、专业级的美术与摄影,才终于有了像样的发表园地。《新音乐快递》(The New Musical Express,简称NME)、《旋律制造者》(Melody Maker)这些老牌音乐刊物,以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之类传统媒体,也才跟上青年一代的脚步,开始登载更深入、更认真的乐评与访谈。

  1968年,这一切正在发生。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的这本书,正好是“深度摇滚书写”萌芽的示范之作,也见证了“Rock N’Roll”蜕变成“Rock Music”的关键时代。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古老”的作品,却一直被看作乐迷必备的经典。原因并不只是亨特·戴维斯获得披头士授权,得以提供大量第一手、详尽丰富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资料(尽管这些素材确实精彩绝伦)。它最大的意义,不仅是在那个“摇滚书写”相对荒芜的年代,认认真真地把披头士当成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就像为画家和诗人作传那样,以持平、清明的笔调,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素材上,打造出来的深度记录而且是在“历史现场”留下来的第一手见证。当时披头士固然已经是横扫全球的超级巨星、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但是后世那些沉重的光环、无穷无尽的饾饤考据(参考数据多半源自这本书)、数不清的最高级形容词,都还来不及污染它。戴维斯写作的当下,披头士的音乐还是“树头鲜”、热腾腾的,还没有变成“牢不可摧的历史经典”。现在任何摇滚乐迷都视为理所当然的“后见之明”、“盖棺定论”,在这里还是“不确定的未来”。这使整本传记充溢着新鲜的气味,一种无可取代的“临场感”。

  这本书不只是披头士乐迷的“圣经”,更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新版补足的长篇导言,也让整个“画面”更完整,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导读 永恒草莓园传奇

  胡子平(Ricardo,资深乐评人)

  不论单就摇滚乐历史本身的发展角度,或在一般史学家的眼里,英国乐团披头士绝对是在人类文化史上名留青史的。这不单指几乎所有的英语大字典都可以找得到的“Beatlemania”这个专为解释全世界对披头士为之疯狂的字眼,而是就他们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与他们对于整个青年一代的冲击,相信是绝大多数的乐迷和那些反对、攻讦他们的人都毫无异议的一点。

  然而,对于广大的乐迷而言,或许只有极少数乐迷曾经设想过身为披头士成员的痛苦与挣扎。那种身处外在巨大压力的焦虑与内部团员长久累积的摩擦心结,最终导致了整个乐团的解散。或许本书作者亨特·戴维斯因同时身为团员好友之故,不愿多提当年乐团解散时期的种种争执与中伤,但且容我们将时间场景重新拉回到1969年2月,美国《滚石》杂志还特地报道当时谣传披头士解散与苹果唱片倒闭的传言不实。文中特别强调:“没有人因打架而有黑眼圈,苹果唱片的财务状况亦非常好。”

  然而到了1970年1月,当列侬接受访问时,他的口气却开始犹疑与冷淡,当时约翰甚至公开宣称披头士的解散是“可能的”。于是,外界各种夸大荒诞的谣言沸沸扬扬于英美小报之上有人认为小野洋子是破坏乐团和谐的主因,有人认为列侬太过自我,有人认为乔治与列侬早就存有芥蒂,甚至之前还有小报认为曾发生意外车祸的保罗早已死亡,随后康复的保罗是冒牌替身,只因车祸前后两张照片里的保罗看起来似乎不太一样。热腾腾的小报消息到处喧嚣流窜在伦敦大街小巷,但在那段时间,披头士几个人的关系确实冰冷到了极点。

  解散的传言继续燃烧到9月,直到保罗直接投书到英国《旋律制造者》音乐周刊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披头士绝无再复合可能的否定答案后,披头士也就此正式宣告解散。而且就在那时,四人也早已各奔东西,保罗夫妇住在苏格兰的自家农场,约翰则与洋子搬到美国洛杉矶,林戈忙着在美国纳什维尔市(Nashville)录制个人专辑,乔治则忙着准备推出他个人的专辑作品《一切终将消逝》(All Things Must Pass)。

  假如说当年披头士的解散是谁也无法挽回的命运,那么事前的种种迹象便已经透露出信息了。而事实上,披头士向来就只是“披头三”,或者说第四位披头士成员应该是乔治·马丁这位著名的披头士制作人,因为正如本书所述,早期他们作曲时非常迅速而不会思考太多,主要的歌曲创作都是由约翰及保罗两人合作或分别串接而成的,而这样的模式自然使得乔治与林戈两人每次在录音时,心里不是滋味。在本书后段,作者亦提到林戈对于后来唱片录制过程的抱怨与不满,因为他确实并未感受到全程参与的感觉,他只不过是个随时保持待命的职业鼓手。此外,事后列侬在访问中也经常无意间流露出,他无视林戈的存在。从他个人的描述中,往往只听到:现在我们三个人在写歌时如何如何……

  所以就许多方面来看,本书其实提供了许多线索与不言而喻的答案,他描绘了约翰、保罗、乔治三个人的童年生活。而如果说一位音乐创作者的灵感往往是撷取自他周遭或过去的生活的话,那么约翰及保罗两人的个性差异,与各自孩童时的教育与性格成长,确实是反映在他们的歌曲中。同时,许多细心的乐迷亦可发现,许多歌曲如《永恒的草莓园》(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或《便士巷》(Penny Lane),其实便是从他们的童年回忆中所得到的灵感。只是童年到青少年这段不愉快的成长经验,一直是约翰·列侬长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这一部分的内在冲突,亦同时反映在他其他的歌曲创作里。

  在披头士面临解散这段最煎熬的时日,列侬悄悄发表了最接近他内心世界的专辑《约翰·列侬/塑料泽子乐队》(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里头几乎大半的歌曲都是列侬他自白式告白歌曲,《母亲》(Mother)的歌词透露出他对母爱的渴望、乞求与爱恨交织的矛盾;《工人阶级英雄》(Working Class Hero)则明显是他个人成长经验对于社会极度的不信任与痛恶,词中明显的政治立场其实只不过再度反映了他的愤世嫉俗。

  也因此,当我们从前面几章逐一了解三个人不同的出身背景造成团员间本质上的冲突外,其实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些社会差异性同时也为日后乐团的命运埋下了不可控的变因。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使得他们内部的裂隙日益扩大,而这个关键因素,便是摇滚乐。

  摇滚乐让披头士一夕致富,让他们成为全世界少男少女到处追逐的超级偶像,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四人对摇滚乐的看法与接受度是一致的。对易感脆弱且叛逆性格强烈的列侬而言,摇滚乐的出现,无疑是拯救他无聊生命的避难所与宣泄处,他的艺术才华可以无限制地展露,而随之而来的巨大财富则弥补了他过去贫穷岁月的缺憾。譬如本书中第9章(150页),他曾提及他们“一向都是反爵士乐的”。这样的批评当然是针对当时流行爵士乐的看法,认为爵士乐没有前途,而且重要的是,当时这些演奏爵士乐的俱乐部都不让他们这些年轻小鬼头进去演出。这对一个敏感心灵而言,无疑是一种阶级歧视。

  但对于出身小康家庭的保罗或最正常的乔治而言,摇滚乐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是一种新潮具流行感的新音乐,它充满活力热情。以保罗的聪明,他可以学习吸收得很快;对于个性较内向且寡言的乔治来讲,摇滚乐无法真正满足他,反而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功名财富与药物滥用将他整个人掏空,这使得他改向印度音乐取经学习,不遗余力地将印度音乐推广到西方世界。当然,他更拜拉维·香卡(Ravi Shankar)为师学习西塔琴,并将他从印度获得的知识灌入了后期披头士的专辑里。

  披头士的作品很少援用爵士乐的元素,列侬后期的个人作品亦从不采用爵士乐风。但略微反讽的是,1967年,正当披头士如日中天,英国《旋律制造者》周刊以近全版的篇幅报道披头士推出《你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单曲再度打败猴子乐队(The Monkees)夺得排行榜冠军王座时,同期杂志封面的右下一角却亦刊载了一代爵士巨擘约翰·克特兰(John Coltrane)骤逝的讣闻。只是时隔十三年后,同样的音乐刊物,同样全版的封面故事,却换成了列侬遭枪杀的讣闻与致敬专题。

  若说不论披头士的故事或音乐一直如此吸引人,那是因为这些传奇故事都记载了每一位团员真实的人生,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披头士的故事只不过是四位平凡大男生的成长历程而已。它虽只是一个乐团的故事,但也同时紧紧扣住了当时整个60年代潮流的变迁,从迷你裙到嬉皮士时代,从流行通俗歌曲到当时无限蓬勃的现代音乐,而这些时代演进,披头士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或者说披头士是通往60年代各种次文化的入口。

  倘若说披头士的故事还在超越一般乐团的话,那么最大的功臣应该仍是列侬与保罗两人,因为当披头士已逐渐成为另一种造神运动的同时,他俩却亲手将它从逐渐浮夸膨胀的表象拉回到凡人的位置。是的,他们都仍只是自私、贪婪的个体,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所流露出的人性,才让披头士真实地存活在每一位乐迷的心中。

  亦如本书1985年版后记所提,当列侬离世时,“就情感上而言,披头士1970年就已经逝去,到了1980年,才首次覆上黄土”。然而21年后,当乔治病逝洛杉矶时,或许披头士第二次的入土才让许多人真正惊觉,原来披头士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即使保罗与林戈依然健在,但在象征意义上,披头士永远是一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缺一不可。也尽管四位团员的肉身终将腐朽,然而,披头士的音乐却将永远地在每一位不同时代乐迷心中哼唱着,永远的黄色潜水艇,永远的草莓园。

  ……


前言/序言


披头士:一窥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的诞生与辉煌 披头士,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传奇的旅程,和一种超越国界、深入人心的音乐力量。从利物浦码头区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的角落,到全球无数狂热粉丝的疯狂呐喊,这四位来自英格兰北部的年轻人,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以其惊人的才华、独特的魅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意,彻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面貌,并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本传记,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披头士乐队从萌芽到巅峰,再到各自单飞的完整历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亲身感受那个孕育了伟大音乐的土壤。我们将一同踏上探寻乐队成员各自早年的足迹,了解他们如何相遇、如何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从约翰对音乐的狂热追求,到保罗的旋律天赋,再到乔治内敛的吉他技艺和林戈稳健的鼓点,每一个成员的独特个性都为披头士的音乐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灵魂。 本书将详尽描绘披头士早期在汉堡的艰苦磨练,那段在俱乐部日复一日的演出经历,虽然充满艰辛,却为他们日后的舞台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里,他们不仅磨练了技艺,更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回到利物浦后,在传奇制作人布莱恩·爱泼斯坦的慧眼识珠下,披头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爱泼斯坦不仅仅是他们的经纪人,更是他们走向国际舞台的引路人,他为他们打造了整洁的形象,规划了职业生涯,让他们从一群野性的年轻人蜕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音乐偶像。 “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的爆发,将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一章。当《请不要这样》(Please Please Me)和《她爱你》(She Loves You)等早期单曲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之时,整个世界仿佛都被这股来自利物浦的旋风所席卷。数以万计的歌迷涌上街头,只为一睹偶像风采;电视屏幕上,他们以标志性的发型和迷人的微笑,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本书将细致还原“披头士狂热”的盛况,从演唱会现场的激动人心,到媒体的狂热报道,再到这股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披头士的伟大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们引起的狂热,更在于他们音乐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本书将深入剖析披头士音乐演变的每一个阶段。从早期充满活力的摇滚乐,到中期《橡胶灵魂》(Rubber Soul)和《Revolver》中日益成熟的歌词和编曲,再到划时代的双张专辑《比伯公爵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所展现的惊人艺术成就,披头士始终走在音乐创新的最前沿。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各种乐器和录音技术,将迷幻摇滚、民谣、古典甚至印度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乐风格。 《白色专辑》(The Beatles)的诞生,标志着乐队内部的创作分歧逐渐显现,但其包容万象的音乐风格,却再次证明了披头士的音乐广度和深度。之后,他们以《艾比路》(Abbey Road)这部堪称完美的告别之作,为乐队的辉煌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将不仅仅是记录这些专辑的诞生,更会深入探讨每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寓意以及录音过程中的点滴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录音棚,感受他们创作的灵感火花。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最初的志同道合,到后期的意见不合,再到最终的分道扬镳,他们的友谊、竞争、创作上的碰撞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压力,都深深地影响着乐队的发展轨迹。约翰的叛逆与理想主义,保罗的温和与商业头脑,乔治的宗教探索与音乐才华,以及林戈的幽默与稳重,每一个成员都在乐队的成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他们的个性和追求的差异,最终也成为了乐队解散的催化剂。 除了音乐本身,披头士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歌曲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反抗传统的呐喊;他们的形象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们的音乐理念鼓励着人们打破束缚,追求自由。本书将把披头士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如何成为六十年代文化革命的标志性符号,以及他们的音乐和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还将回顾披头士解散后,四位成员各自的音乐道路。约翰·列侬的政治 activism 和充满力量的个人专辑,保罗·麦卡特尼的永不停歇的音乐创作和“ wings”乐队的辉煌,乔治·哈里森的 spiritual journey 和音乐家的沉淀,以及林戈·斯塔尔的友谊与音乐生涯,都将在书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即使乐队已经解散,但他们作为个体所创造的音乐,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闪耀光芒。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不止步于对过往的回溯,而是试图探讨披头士音乐为何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创作出如此具有永恒魅力的旋律?是什么让他们能够以如此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本书将从音乐理论、歌词意境、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揭示披头士音乐的独特之处。 最后,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披头士的乐队历史,更是关于梦想、关于友情、关于艺术的无限可能性的故事。它将提醒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传奇,也源于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挚的情感和不朽的创造力,最终成就了一个跨越时代的音乐帝国。翻开这本书,你将与披头士一同踏上那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旅程,重新感受那份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音乐魔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跟着这四位来自利物浦的年轻人,从默默无闻到风靡全球。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详细描绘了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最初相遇时的种种细节,那些青涩的梦想,那些在酒吧里日复一日的排练,那些为了音乐不顾一切的拼劲,都随着文字鲜活起来。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早期的挣扎和不为人知的经历,反而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点点磨砺出属于自己的锋芒。读到他们第一次站上大舞台,面对成千上万的尖叫时,我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冲击力,以及他们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兴奋,也有不安。书中的音乐创作过程也写得特别有意思,那些灵感的迸发,那些成员间激烈的讨论甚至争吵,都让后来的经典歌曲拥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我特别喜欢关于《Love Me Do》和《Please Please Me》诞生的章节,那种将简单旋律打磨成传世之作的过程,充满了智慧和汗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乐队的成功史,更是关于一群年轻人如何用音乐改变世界,如何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披头士的音乐,发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和意义,感觉就像是和他们一起经历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评分

我一直对披头士的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对他们本人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视角,去剖析这支传奇乐队的方方面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了乐队成员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这对于理解他们后来的创作风格和性格特点至关重要。例如,约翰·列侬童年时期复杂的家庭关系,如何影响了他音乐中的叛逆和深沉;保罗·麦卡特尼的成长经历,又如何塑造了他旋律创作的才华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书中对乐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创作上的分歧,以及他们各自人生轨迹的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些信息并没有让我感到失望,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他们音乐演变过程时,那种循序渐进的笔触,从早期的摇滚节奏,到中期对迷幻音乐的探索,再到后期更成熟、更具个人色彩的作品,每一步都充满了逻辑性和艺术性的必然。这本书让我对披头士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音乐爱好者,上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欣赏者。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披头士乐迷,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他们的音乐,可以说,他们的歌声陪伴了我成长。当我得知有这本“唯一官方授权”的传记时,我第一时间就入手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更像是一本关于音乐、关于时代、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他们音乐风格演变的分析,从最初的简单直白的摇滚,到后来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实验性极强的作品,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他们思想的成熟和艺术的追求。作者用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将这些变化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关于《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这张专辑的创作过程,以及它对流行音乐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也让我对乐队成员的个人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感情纠葛,他们的个人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中找到音乐的出口。读到他们解散的章节时,我内心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惋惜,但同时我也理解,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这本书让我对披头士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更是时代的先驱和文化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唯一官方授权”这几个字,这本身就意味着内容的权威性和独家性。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并且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书中对此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很多 hitherto 未见的细节。我特别喜欢关于他们早期在汉堡演出的部分,那种在艰苦环境下,为了生存和音乐而拼搏的经历,真的非常励志。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一点点积累人气,又是如何被唱片公司发掘的,这些过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也深入探讨了他们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不同成员之间的化学反应。例如,约翰和保罗的“二人组”是如何合作又如何竞争的,乔治在乐队中的角色是如何从一个“沉默的吉他手”蜕变成一位独立的创作人,林戈·斯塔尔的鼓点又为何如此不可或缺。读到他们经历“Beatlemania”的巅峰时期,那种疯狂和失控,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成名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这本书让我不仅仅看到了披头士的辉煌,更看到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挣扎,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评分

作为一名对音乐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对披头士这个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们的音乐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真正想要深入了解这支传奇乐队的背后故事,就需要一本足够权威和详实的著作。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将披头士的崛起、辉煌和最终的解散,置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细致描绘,这有助于理解披头士音乐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引起共鸣,并成为反主流文化的象征。书中对乐队成员个人性格、创作理念的剖析,也做得极为到位,特别是对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他们音乐创作的复杂性。乔治·哈里森的成长和突破,以及林戈·斯塔尔作为鼓手的独特贡献,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信息之详尽,远超我的想象。它让我不仅了解了披头士的音乐成就,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他们作为个体,以及作为一个整体,所经历的这一切是如何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地位。

评分

写得很好很权威,知识丰富

评分

非常详细的伟大乐队的资料库。很棒的书!

评分

最爱披头士,当然要看一看他们的传记

评分

东西不错,挺便宜,还不用去超市排队买单。

评分

觉得披头士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摇滚乐队,好好看。

评分

很好!!!!!

评分

我喜欢披头士

评分

正版图书,一直在京东买书,从来没有失望过,会一直支持的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