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

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黛姮,贺艳 著
图书标签:
  • 圆明园
  • 样式房
  • 清代建筑
  • 历史遗迹
  • 文化遗产
  • 图档
  • 档案
  • 北京历史
  • 园林建筑
  • 珍贵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0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5570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2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样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机构,其所遗存的两万多张图纸已经于2007年6月2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属于圆明园者总共不过两千多张,从这仅存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看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不仅是清代的建筑史,还有清代的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帝王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所表达的治国方略、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本套图书通过对圆明园遗存图纸的研究注释,力图将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呈现给读者,(一)为对圆明园样式房图的研究心得,共分5章,另有总图注释;(二)(三)为圆明园分景区图图纸注释;(四)为绮春园、长春园分景区图图纸注释。分景图纸以园中的景区为纲,清晰地廓划出了景区变化的脉络,希望通过图纸的解读能更有助于圆明园的保护与研究。

内容简介

  本册对样式雷长春园和绮春园分景区图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样式雷分景图纸以园中的景区为纲,清晰地廓划出了景区变化的脉络。解读图样对于乾隆九年以后圆明园景区有无变化,提供出了新的结论。

作者简介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雷峰塔"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

目录

前 言 001
凡 例 001
第一章 长春园分景图 001
宫 门 区 002
1. 宫门区总平面图 006
2. 澹怀堂平面 010
含 经 堂 012
1. 长春园含经堂、淳化轩总平面图 015
2. 淳化轩三友轩内檐装修平面 023
法慧寺、宝相寺 030
1. 法慧寺、宝相寺平面 032
2. 法慧寺琉璃塔立面 037
玉玲珑馆 038
1. 玉玲珑馆平面 040
2. 映清斋平面 047
泽 兰 堂 048
1. 泽兰堂总平面 050
2. 泽兰堂平面 055
蒨 园 060
1. 蒨园总平面 062
狮 子 林 066
1. 狮子林总平面 068
2. 狮子林东部平面图 071
西 洋 楼 074
1. 西洋楼水法图 078
2. 海晏堂蓄水楼东水车房 084
3. 线法墙、方河、螺蛳牌楼地样 087
4. 谐奇趣总平面 093
5. 谐奇趣建筑平面 094
6. 谐奇趣平面 099
7. 谐奇趣 100
8. 远瀛观总平面 104
9. 远瀛观 107
10. 黄花阵平面图 113
第二章 绮春园分景图 117
宫 门 区 118
1. 宫门区总平面图 120
寝 宫 区 124
1. 绮春园寝宫区总平面图 126
2. 敷春堂平面图 129
3. 敷春堂前殿平面图 132
4. 永春室东二所平面 137
5. 敷春堂东南所平面 139
展诗应律 142
1. 展诗应律平面 144
2. 展诗应律看戏殿平面 146
四宜书屋 148
1. 四宜书屋平面 150
清 夏 斋 154
1. 清夏斋总平面 156
2. 清夏斋平面 161
3. 清夏斋内檐装修平面 165
4. 清夏斋流杯亭 168
澄 心 堂 172
1. 澄心堂内檐装修平面 175
天地一家春 182
1. 天地一家春烫样照片 184
2. 天地一家春总平面 185
3. 天地一家春殿平面 189
4. 天地一家春殿平面 189
图版目录 199
后 记 205

精彩书摘

  1. 宫门区总平面图
  原图名:无
  图幅:长744毫米,宽408毫米
  款式:墨线+黄签
  图纸性质:呈样
  绘制年代:不详
  收藏信息: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74-1-1号
  此图为长春园宫门区的总平面,据图中所绘可知宫门区的总体布局:大宫门两侧设角门,宫门前设有东西朝房,宫门前月台上安铜麒麟一对。麒麟是当时宫门前常用的饰物,早在乾隆六年就曾在圆明园大宫门前安过一对铜麒麟,后于乾隆二十八年换成了铜狮子。宫门对面设影壁一座,宫门与影壁间用档众木围合成长方形广场,甬路成丁字形。
  宫门以内设有三重院落。第一重仅设置牌楼门一座,第二重为主殿澹怀堂及配殿所在地,主殿与配殿皆为五开间建筑,但体量不同。澹怀堂为长春园的朝仪建筑,规模在整个建筑群中最为宏伟,图中显示出其超群的比例,殿前设有较大的月台,台前所出的三组踏跺显示出这座建筑的主体地位。两侧的配殿尺度稍逊。澹怀堂北侧的一进院落仅有一座众乐亭,堂与亭之间设有抄手游廊。
  图中绘出各座建筑的门窗装修状况。宫门为五开间启三门,皆为板门。东西朝房也为五开间,前檐当中三间安隔扇门,两梢间安槛窗,后檐当中3间安槛窗,两梢间未开窗。大宫门两侧的左、右角门,为双扇小板门。大宫门北的牌楼门也为双扇板门。图中第一进院的“角门”为墙上所开的门口,仅有门框而已。二进院主殿和配殿均无外廊,这三座建筑前檐的外檐装修采用相同的做法,皆在当中3间设隔扇门,两梢间设槛窗,表现出较为严肃的氛围。第三进院的建筑和装修则完全是园林化的处理,通过装修位置的变幻区别了内外,众乐亭的装修在东、西、北三面皆安隔扇门,可方便的通往东、西、北三面的外廊。朝着澹怀堂的南面中部安装了一排槛窗,两廊装了两樘双扇板门,是从众乐亭进入澹怀堂院落必经之门。第三进院的南北两排廊子,朝南的一面皆装有槛窗,朝北的一面则做成开敞的,东西两廊朝院内的一面做成开敞的,朝外的一面为实墙,仅有一间做了槛窗,在北廊的尽端一间设有门扇。这样的处理表明,众乐亭完全是朝着宫门区建筑群的外部,第三进院的装修既分隔了二三进院,也保证了建筑群的私密性。
  这组建筑群已经于2001、2003—2004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出所存遗址,主要建筑布局状况与本图基本相同,未见有上下层相叠压的遗址,说明这组建筑群后世改建不多,一直维持着始建时的状况。在这组建筑群北半部还揭示出东西两条排水道,宫门外东朝房以南也有一条排水道成南北向折而向西至影壁。这些工程设施在图中未绘出。根据考古报告得知这组建筑群的总尺寸:南北从牌楼到众乐亭北侧总长220米,宫门以内建筑群地盘南北总长136.6米,东西宽(依据东西回廊的距离计算)为74.75米,长宽比为1.83∶1。
  表一 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台基尺寸⑴
  建筑名称 通宽 通深 高度 备注
  宫门 19.5米 10.9米 明间面宽3.81米 此间面宽3.5米 梢间面宽3.19米
  宫门前东朝房 18.1米 9.65米
  宫门前西朝房 18.45米 9.65米 东西朝房间距49.2米
  宫门外影壁 30.7米 2.3—2.58米 基础表面距现存地表1.6米 距长春园宫门约83.4米
  距众乐亭北端220米
  宫门内牌楼三合土台基
  牌楼门柱间距 9.6米
  6.25米 3.45米
  澹怀堂 30.75米 19.85米
  殿前月台 19.5米 12.88米
  东配殿 22.1米 12米 西配殿台基受到严重破坏
  东西回廊 东西总长
  74.75米 通宽2.83米 南侧分成两段,各长22米
  北侧分成两段,各长31.58米
  南北回廊 南北总长
  40.9米 残高0.05—1.0米
  众乐亭 11.6米 仅存伸入湖
  中部分4.9米 残高1.74米
  众乐亭北码头 4.7米 2.8米 残高0.76—1.24米
  ……

前言/序言

  圆明园被毁至今已经150年了,它的原貌到底如何?多年来人们仅仅依靠传世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来了解,然而,四十景图仅仅表现了乾隆九年左右的圆明园状况,而圆明园从1744年至1860年之间这长达100多年的状况却无从知晓,而且圆明园从一座发展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座,共有百余处景区,远非四十景所能代表。幸而现有样式房所绘圆明园遗图,对于今天了解圆明园的发展、变化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
  样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机构,其所遗存的两万多张图纸已经于2007年6月2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属于圆明园者总共不过两千多张,从这仅存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看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不仅是清代的建筑史,还有清代的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帝王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所表达的治国方略、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
  本套图书通过对圆明园遗存图纸的研究注释,力图将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呈现给读者;第(一)卷为对圆明园样式房图的研究心得,共分5章,另有总图注释;第(二)(三)卷为圆明园分景区图的图纸注释;第(四)卷为绮春园、长春园分景区图的图纸注释。
  在第(一)卷中我们通过文献史料与图纸的相互释义,结合造园史、建筑史从宏观视角对现有图样进行总体解读。其中包括对样式房的剖析,对清代官式建筑的营造系统研究、样式雷⑴与样式房的关系研究,圆明园样式房图样保存状况,样式房遗图所反映的圆明园造园变迁史,还论述了在遗图中所反映的圆明园造园艺术特点、建筑工程技术做法特点,以及遗图所反映的圆明园建筑室内装修艺术,清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法则等。这些东西与已知的清代建筑艺术技术史、园林兴造史多有不同,一方面可以显示使用者与园林景区设置、园林建筑格局、建筑内部空间构成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更表明清代建筑技术并非处于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而是仍然在发展,特别是在建筑室内装修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清代建筑与造园研究的空白,为重写清代建筑史、造园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之后以总图、圆明园分景区图、长春园分景区图、绮春园分景区图为序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在2002年最早发现的一张圆明园总图的基础上,我们对现存得到的圆明园总图进行了逐一的注释,从中屡有新的发现。分景图纸以园中的景区为纲,清晰地廓划出了景区变化的脉络。解读图样对于乾隆九年以后圆明园景区有无变化,提供出了新的结论——有的景区基本维持原貌,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坦坦荡荡、长春仙馆、鸿慈永祜等;有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甚至面目全非,如九洲清晏、上下天光、武陵春色等。由于三座园林所存图样多少不一,差别很大,有些景区缺少图样,如长春园和绮春园。我们尽量搜寻图样,以便追溯其由来,知晓其面貌;在原始图样缺乏的情况下,尽量通过注释使这两座没有留下像《圆明园四十景图》那样的形象资料者,也可得其景观之印象。例如对于长春园中的含经堂、淳化轩景区,这次在图样与史料相结合的基础上,首次绘制了其原貌图。有的景区尚有多张图样,则可追述出演变之轨迹,如长春园玉玲珑馆、绮春园清夏斋等。
  本次组稿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无法将2000余张图纸一一列出,因此对各景区图纸均配有相应的文字注释;注释的目的也不仅在于图样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图纸的解读能更有助于圆明园的保护与研究。相信随着史料的不断披露、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圆明园的了解会更加深入。
  本书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式房图纸,在此谨向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向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善本部苏品红主任和善本部的各位先生、女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 卷首语:重塑历史的碎片,重拾失落的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圆明园无疑是中国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文化瑰宝之一。它曾是清王朝的皇家园林,一座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承载着帝王们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的极致追求。然而,一场野蛮的浩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宫殿化为焦土,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遐想与伤痛。 尽管如此,历史的尘埃并未完全掩盖其曾经的荣光。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那些珍贵的图档,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等待着被重新串联,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采。本书《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正是这样一份重要的考古与学术献礼。它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图档——“样式房图档”的深入解读,试图从物质层面上,为我们打开一扇窥探圆明园真实面貌的窗口。 本书核心内容:样式房图档的价值与解读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样式房图档”这一特殊的历史文献。何谓“样式房”?在圆明园的营造过程中,“样式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皇家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官方机构,负责绘制设计图纸、制定施工规范、管理工程进度,并且详细记录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而“样式房图档”,便是这些机构留下的原始设计图纸、模型制作记录、工艺流程描述等一系列珍贵的历史文件。 本书选取的是“样式房图档”中的第四卷,这并非一个偶然的选择,而是基于其在研究圆明园物质形态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虽然本书不包含“样式房图档”本身的全部内容,但它将以极其详尽和专业的视角,对第四卷所涵盖的图档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圆明园相关建筑、装饰、工艺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图档的发现、传承与研究背景 在正式进入图档解读之前,本书将首先为读者勾勒出“样式房图档”的发现历程和其曲折的传承故事。我们将追溯这些珍贵的图档是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得以保存,又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最终进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野。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这份图档如此珍贵,以及历代学者在研究圆明园时,对其给予的高度关注。 我们将简要梳理国内外关于圆明园样式房图档的研究现状,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书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的创新之处和独特贡献。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的研究定位,以及它在圆明园学术史上的意义。 第二部分:第四卷图档的概览与核心内容解析 本书将对第四卷“样式房图档”所包含的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虽然不直接呈现图档本身,但我们将通过详尽的文字描述,带领读者走进图档所描绘的世界。 建筑类型与空间布局: 第四卷图档可能涉及圆明园内部的特定建筑类型,例如某个殿宇、某个院落、某个水榭,或者是某个功能性建筑。本书将基于图档的指示,对这些建筑的功能、规模、结构进行推测与还原。同时,还会探讨这些建筑在整个圆明园园林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们如何与周边的山水、植被、其他建筑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建筑形制与结构细节: 样式房图档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对建筑形制的精确描绘。本书将细致解读图档中关于建筑的屋顶样式、斗拱结构、梁柱体系、门窗开合、台基处理等细节。我们将解释这些结构设计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以及在圆明园中可能出现的创新与改良。 装饰艺术与工艺手法: 圆明园的奢华与精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美的装饰上。第四卷图档很可能包含对建筑内外装饰的详细记载,例如彩绘、雕刻、琉璃瓦、金属构件等。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装饰的图案、色彩、材质,并追溯其背后所使用的传统工艺。我们将探讨这些装饰如何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结合,如何体现皇家的审美情趣和政治象征意义。 空间与景观的融合: 圆明园并非孤立的建筑,而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艺术品。本书将特别关注图档中可能反映的建筑与山水、水系、植被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个建筑如何依山而建,某个水榭如何临水而设,某个庭院如何通过植物的配置来营造意境。我们将解读这些设计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以及如何创造出移步换景、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 第三部分:图档中的技术信息与工艺传承 样式房图档不仅仅是建筑的蓝图,更是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宝库。本书将在此部分深入挖掘图档中蕴含的技术信息。 材料考究与选用: 图档中很可能提及建筑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从基础的石材、木材、砖瓦,到精美的铜、铁、玉石等。本书将对这些材料进行考证,分析其产地、品质,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如何获取和运输。我们将探讨材料的选择如何影响建筑的耐久性、美观度和象征意义。 施工流程与技术难点: 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必然涉及复杂的施工流程和高超的技术。本书将尝试从图档中推断出当时的施工方法、技术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大型木结构的处理、复杂斗拱的搭建、精密石雕的制作等,都可能在图档中有所体现。 工艺细节的复原与解读: 许多传统的建筑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传。本书将通过对图档中工艺描述的解读,尽可能地复原和阐释这些失传的技艺。例如,关于传统木作的榫卯结构、漆器的髹饰技法、彩绘的颜料配制等,都可能成为解读的重点。 第四部分:图档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任何历史文献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本书将超越单纯的技术解读,进一步探讨第四卷样式房图档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皇家审美与时代风尚: 图档所呈现的设计风格,直接反映了当时清朝皇家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我们将分析这些设计如何体现宫廷文化的特点,如何受到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 工程管理与权力运作: 样式房作为皇家工程的管理机构,其图档也可能折射出当时的工程管理制度、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人员分工。本书将尝试从这些细节中,窥探古代宫廷工程的运作模式。 文化象征与意识形态: 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其建筑设计和装饰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意识形态。本书将解读图档中可能出现的象征符号,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对祥瑞的祈求、对江山永固的期盼、对皇权至上的彰显等。 对后世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第四卷样式房图档的深入研究,本书将总结其在圆明园复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传统工艺传承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结语:守护历史,传承文明 《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并非一本书的终结,而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再次注目,一次对民族记忆的深情回溯。通过对这份珍贵图档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圆明园昔日的一部分真实面貌,感受其作为世界建筑史和园林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所散发出的光芒。 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文字描述,让更多读者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体会其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希望这份对历史碎片的珍视与还原,能够唤醒更多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将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辉煌,转化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成就的一次深刻回望,也是对一段刻骨铭心历史的庄重反思。它将成为研究圆明园、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工艺的重要参考,为我们守护这份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意料之外却又收获颇丰的发现。起初,我只是被书名中“圆明园”三个字吸引,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历史科普读物,讲述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焚毁与重建的传说。然而,当我翻开它,才真正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书中并非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近那个曾经辉煌的皇家园林。它没有用煽情的笔触去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冷静而专业的态度,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圆明园在不同时期、不同角落的细节。尤其是“样式房图档”这个概念,让我对过去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观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真正构成历史的,是那些被忽略的、琐碎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细节充满好奇,而《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重新审视了圆明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书中对“样式房图档”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圆明园。我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著名的景点,而是开始留意那些支撑这些景点的“幕后”建筑。这些图档,不仅是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更是文化史、社会史的宝贵资料。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宏伟的建筑背后,都有一套精密的配套系统,而这些系统,同样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深入探究和珍视。

评分

阅读《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就如同展开了一幅精密的古代建筑蓝图,让我得以窥见一个王朝的审美情趣与技术水平。书中的图档,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它们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惊叹于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他们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设计出如此复杂而精美的建筑。书中对图档的分析,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研究,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的深刻洞察。它让我跳出了对圆明园“毁于一旦”的悲情叙事,转而关注其“如何建成”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中的“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细节的渴求。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对“样式房图档”的深入挖掘,层层剥茧,展现了圆明园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我曾以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宏大的事件和著名的人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被遗忘的瞬间构成的。通过对这些图档的解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当时的工匠坊,感受着他们的创造力与辛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遗产”的意义,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遗迹,更是那些隐藏在图纸、文字、乃至工艺中的无形财富。

评分

我曾以为,圆明园的研究已经十分透彻,但《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样式房图档”。这些图档,就像是圆明园的“内部设计图”,记录着园林运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图档的细致分析,我不仅看到了圆明园在建筑上的精巧,更看到了其在功能上的多样性。我开始理解,一个皇家园林,绝不仅仅是供人游赏的场所,它更是集政治、生活、娱乐、甚至军事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这本书,就像一本“圆明园操作手册”,让我得以窥见其运行的内在逻辑。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物证”非常着迷,而《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这本书,恰恰将我带入了这些珍贵的“物证”之中。图档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们用线条、符号和比例,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建筑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图档,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解读了这些“语言”。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建筑图库,在那些泛黄的图纸中,寻找到圆明园曾经的模样,以及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和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能从文字中获得,那些被保存下来的图纸,同样是通往过去的重要桥梁。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历史的理解,离不开对“物质载体”的关注,而《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物质载体——“样式房图档”。这些图档,不仅仅是纸上的线条,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历史的印记。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图档是如何被设计、被绘制、被保存下来的,也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地诉说着圆明园的故事。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遗产”的含义,它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废墟,更是那些隐藏在图纸、工艺、以及文化中的无形财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评分

我尤其对书中对“样式房”的解读印象深刻。过去,提起圆明园,我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壮丽的建筑群,是宏伟的宫殿和亭台楼阁。但这本书却将我的目光引向了那些相对“幕后”的区域,那些为整个园林运作提供支撑的场所。它让我理解了,一个如此庞大的皇家园林,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无数精巧的设计、周密的规划、以及精湛的工艺才能得以实现。书中通过对样式房图档的解读,不仅展现了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布局,更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甚至是当时工匠们的智慧与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在图纸上勾勒出精美的线条,在现场挥洒汗水,将设计变成现实的场景。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进入圆明园世界的全新视角。我不再仅仅是站在远处仰望那个曾经辉煌的园林,而是能够像一个建筑史学家一样,去探究它的“骨骼”与“肌理”。书中对“样式房图档”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建筑设计的严谨性,以及一个庞大建筑群是如何从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的。我看到了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讨论,以及无数次的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对圆明园的解读,也是对人类创造力的赞颂,让我深深体会到,伟大的建筑背后,凝聚着的是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

评分

阅读《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4》的体验,就像是在玩一场“穿越时空”的解谜游戏。那些“样式房图档”,就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线索,而作者则用他专业的知识,为我们一一破解。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圆明园的建造,并非只是单纯的堆砌材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设计和巧妙的机关。书中对图档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的严谨与细致,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它让我不再仅仅将圆明园视为一个被摧毁的遗迹,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的有机体来重新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