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國完整、係統的海外圖文報道史料
瀋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譯,原貌呈現《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民國
近3000張珍貴照片 +100萬文字 + 特約記者現場報道
記錄軍閥政治、社會事件、百姓生活、民風民俗,以及艱苦的抗日戰爭
西方視角,他人眼睛,曆史定格,呈現不一樣的記憶
馬勇、雷頤、餘世存、解璽璋等學者作序推薦
隨書贈送影印樣報一張
本書是瀋弘教授“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係列的新作,近3000張珍貴照片+100萬文字+特約記者現場報道,原貌呈現瞭《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民國。全書按時間順序1926—1929、1930—1934、1935—1938、1939—1949分為四冊,再現瞭民國這二十幾年中的曆史記憶。
《倫敦新聞畫報》係統報道瞭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社會生活,比如除瞭軍閥混戰、北伐戰爭,還有當時的社會狀況、百姓生活,民風民俗,更重點的還是在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長期以來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當時有眾多的特約記者和通訊員從中國各地發齣瞭報道,並且拍攝瞭照片,記錄瞭抗戰現場的刀光劍影,為21世紀的全中國人民保存瞭一份極其珍貴的曆史記憶。
這些珍貴的圖文資料,大多是《倫敦新聞畫報》的特約記者發自現場的目擊報道,屬於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它們對於這一時期曆史事件的記錄和觀點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們所報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國社會生活的細節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點;而且其報道的係統性和連續性也是許多其他中西文曆史資料所不能企及的。這就為我們研究曆史提供瞭一個客觀的參照物。他人的眼睛,西方的視角,曆史的定格,補充瞭我們的民國記憶。
瀋弘
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圖書館,搜集瞭大量國內外難得一見的珍貴圖文資料,整理、編譯有關中國的報道和記錄。目前承擔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外國收藏16—20世紀來華傳教士檔案整理與研究”、浙江曆史文化專題研究項目“外國人眼中的浙江與浙江人”。
齣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國長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係列,已經齣版瞭《<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民國1926—1949》等。
民國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時代,民國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時代。打撈民國曆史碎片,大限度聚集外圍史料,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國曆史拼圖必將隨著更多史料的呈現而日趨清晰。瀋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質,就是打撈曆史碎片,為重構曆史記憶添磚加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馬勇
《<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民國1926-1949》,正是外來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現代中國的許多方麵“定格”下來,使“往事”並未如煙隨時光消逝。鮮活的曆史圖片,重新建立瞭“過去”與“現在”、“他者”與“我”之間的對話。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雷頤
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的新聞,早已成為曆史,而當時的報道,則成為曆史敘事的一部分。尤其當這些敘事來自另一種眼光,另一副筆墨的時候,其曆史史料的補充價值就凸顯齣來瞭。讀一讀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記錄和看法,也許會彌補我們的先天不足,補充被我們有意無意中忽略或遺忘的內容。事實上,曆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恰恰是由若乾不同的麵相構成的。
——評論傢、學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璽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這部書的魅力之一。盡管我們多少自以為熟悉民國,熟悉現代史,但這自傢的曆史一經他人講述,就讓我們看到瞭差異,看到瞭我們不曾關照的地方。……藉用外人的眼睛,我們從熟悉中會收獲更深刻的東西,從差異化中會收獲更豐富全麵的東西。
——《非常道》作者,詩人、學者 餘世存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期充滿瞭探究的欲望,那是一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舊思想交鋒的熔爐。這套書似乎提供瞭一把鑰匙,可以從外部的、相對抽離的視角去審視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到走嚮現代化的復雜過程。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城市生活和日常生活場景的記錄,比如當時時髦的服飾、咖啡館裏的談話、校園裏的新學風氣,這些“軟性”的曆史側麵,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通過一個外部觀察者的鏡頭,我們或許能更冷靜地看待當時國人麵對現代化衝擊時的集體心態和反應,少瞭一些自我美化的濾鏡,多瞭一份曆史的真實重量。這種“他者凝視”的視角,對於理解我們如何塑造瞭當下的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全四冊的鴻篇巨製總有一種敬畏感,它意味著作者和編者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去整理和詮釋海量的原始材料。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像一個精密的織布機,將零散的曆史碎片——那些報紙上的零星報道、不經意的插圖——編織成一幅連續而有邏輯的曆史畫捲。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圖文的簡單堆砌,而是能在每一冊中都清晰地勾勒齣某個特定時間段內(比如從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爆發,再到解放戰爭後期)中國的脈絡變化。閱讀這樣的著作,需要的是耐心和沉浸感,我相信它能提供一種深度閱讀的滿足感,讓讀者在細緻入微的觀察中,構建起對民國時期復雜曆史進程的整體把握,真正體會到曆史的厚重感和多重麵嚮。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看起來非常精良,這對於一本以圖冊為主導的曆史讀物來說至關重要。畢竟,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直接影響瞭閱讀體驗。我希望齣版社在影印和排版上能夠做到精益求精,讓那些黑白影像盡可能地保留住原有的曆史細節和顆粒感,不要過度美化或失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影像本身就是文物,需要被鄭重對待。如果能配上詳細的圖注和背景介紹,那就更完美瞭。我設想,僅僅是翻閱那些舊時的版麵布局、當時的廣告插頁,都足以讓人沉醉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媒介審美。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對物質文化和視覺曆史的探索,遠超乎文字記載所能提供的直觀衝擊。
評分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史料的可靠性和解讀的深度。我聽聞這套書的資料來源非常權威,是基於一個西方重要媒體的存檔,這本身就具備瞭極高的史學價值。不同的觀察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和側重點必然有所不同,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提供瞭一個補充性的、甚至是修正性的視角。我非常好奇,在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民國時期,西方記者是如何理解和描繪中國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對政治運動、文化思潮的捕捉是否精準?我希望這些圖文能幫我構建一個更加立體、多維度的民國圖景,而不是單綫條的教科書式描述。這種跨文化交流的史料,往往能揭示齣許多隱藏在本土敘事背後的文化張力與誤解,讀起來會有一種抽絲剝繭的快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濃厚的曆史感撲麵而來,那泛黃的紙張質感和復古的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特彆喜歡那種通過老照片和當時的圖文報道來解讀曆史的方式,它比單純的文字敘述更加直觀、更有衝擊力。想象一下,通過百年前的媒介,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社會風貌乃至重大的曆史事件,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這種通過“他者”視角來觀察“我們自己”曆史的獨特角度,總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思考和感悟。我期待能從中發現許多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比如街頭巷尾的叫賣聲、不同階層人物的服飾變化,甚至是當時人們對未來的迷茫與期盼。這套書的厚度也足夠讓人安心,感覺內容一定非常紮實、考據充分,絕對是能讓人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佳作。
評分開本很大,真正的16開本,紙質沉重,四本書拿著很墮手。雖然貴瞭點,覺得還是值。
評分更多的當時照片,很難得,厚厚的四本,很有分量,印刷漂亮,內容更勝一籌。
評分畫冊很重,紙張應該很好吧!
評分從西方角度的報道看中國,有真有假,有主觀有客觀。自己權衡吧
評分非常好,一直支持京東!價格實惠,快遞給力!
評分還是很不錯的,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非常喜歡的作品,618果斷齣擊,確實劃算!
評分趁著搞活動,囤積一批書慢慢看,不錯
評分隻怪我運氣不好,給我寄過來的估計是最差的一套書。封麵全是黑色的東西。估計是在運輸過程中弄髒瞭的。很不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