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四弦散谈》——毕淑敏写给青年的人生启示录; 一套四种,定制心灵处方,温暖灵魂的读物; 关注:心理与健康、教养与关系、经历与成长、生命与死亡;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毕淑敏 “聪慧的女子”“内科医师”“作家”“心理医生”,这四个角色如同演奏人生之歌的四根弦,毕淑敏将其拨弹成一曲意涵隽永、和谐悦耳的雅音——或喜悦或低沉,或畅快或徘徊,你也许闻之陌生,或也心有同感,无论何种感受,这“四弦散谈”的谐音都足以唤你心弦与其共振。
内容简介
本书系毕淑敏“四弦散谈”之死亡篇。曾为内科医生的毕淑敏,关于“死亡和生命”从未停止过思考。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启迪更多读者正视死亡,珍视当下。思考未必能给我们答案,但会让我们渐渐懂得如何以敬畏和感恩之心面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咨询师、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当代极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女作家,其作品优美精炼、充满哲思,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获得过庄重文文学奖、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
精彩书评
《四弦散谈》丛书是毕淑敏写给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启示录,是编辑从近70本书上百万字中整理编排而成。丛书包括《心理医生附耳细说》《教养的关系花园》《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写下你的墓志铭》四本书,分为四个主题:心理与健康、教养与关系、经历与成长、生命与死亡。书中的故事大都是作家毕淑敏亲历的人生,多元的知识和敏锐感知写出的文字,常常受到青年读者欢迎。 ——京华时报
毕淑敏教你在浮夸中寻找单纯的生活必需品,在躁动中慢节奏地生活。她告诉你爱上不完满的自己是勇敢者的行为,风无法打败阳光。 ——青年文摘图书中心
毕淑敏的文字细腻而优美,柔中带刚,情感中透着理智,洋溢着的人文关怀尤其让人感动。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我们的社会呼唤这样的人。 ——李拉816
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毕淑敏的文字有让人变得坚强和温柔的魅力。 ——栝栝-简
受过的伤,痛苦过的眼,被社会和家人揉碎的心,所有的一切,让我对很多人都失望了。唯有躺在毕淑敏的文字里,才觉得自己是个完整的人。 ——2011音教系新生俊楠1986
目录
21世纪,我们死在哪里? / 1
悲悯生命 / 6
奶奶是没有翅膀的天使 / 10
人的精神从哪里来? / 19
七条金鱼在呼吸 / 23
豆角鼓 / 28
脚比鞋贵重 / 31
幸福的镜片 / 35
机智地永别 / 39
自信第一课 / 42
旅行使我们谦虚 / 49
花圈 / 53
我对生命悲观,但不厌倦生活 / 57
为了能够紧紧地握住一双手 / 61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 66
谁是家务劳动者? / 72
带白蘑菇回家 / 77
你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 / 82
每天都去播种 / 88
我羡慕你 / 92
妈妈的饺子 / 96
养心的妙药 / 104
“非典”附送的风铃 / 112
无形容颜 / 117
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 122
爱最怕什么? / 127
让死亡回归家庭 / 131
谎言三叶草 / 140
路远不胜金 / 148
午夜的声音 / 152
挖掘心灵第一图 / 157
目标要趁早 / 164
艾滋之椅 / 168
摄影能否记录死亡? / 176
太平门与非常口 / 183
致被强暴的女人 / 188
生命的借记卡 / 193
人生如带 / 202
逃避苦难 / 206
心中的死结 / 212
温暖的陵园 / 218
安然逝去 / 222
社会的底色和脊梁 / 230
生命之序 / 234
一个光滑的过程 / 237
节气是一种命令 / 244
延长中年 / 249
每天都冒一点险 / 253
坚持糊涂 / 258
面对不确定性的忍耐 / 265
比树更长久的 / 271
千头万绪是多少? / 276
精彩书摘
我对生命悲观,但不厌倦生活 有人问我,对自己的才能有没有过怀疑或是绝望? 我是一个“泛才能论”者——即认为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赞成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细寻找加上运气。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费时一世一生;还有的人干脆终身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施展才能的领域,例如爱好音乐,爱好写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热爱电脑,热爱基因工程……则是近若干年才开发出来的新领域。有时想,擅长操纵计算机的才能,以前必定也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没这物件时,具有此类本领潜质的人,只好委屈地干着别的行当。他若是去学画画,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万分,觉得自己不成才。比尔?盖茨先生若是生长在唐朝,整个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寻找才能是一项相当艰巨而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闲视之。 人们通常把爱好当作才能,一般说来,两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并不像克隆羊那样惟妙惟肖。爱好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很能迷惑人。一门心思凭它引路,也会害人不浅。有时你爱的恰好是你不具备的东西,就像病人热爱健康,矮个儿渴望长高一样。因为不具备,所以就更爱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断人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深度的怀疑以至绝望,多半产生于这种“爱好不当”的漩涡之中。因此在大的怀疑和绝望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于何方。评估关头,最好先安稳地睡一觉,半夜时分醒来,万籁俱寂时,摒弃世俗和金钱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充满快乐地想一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充满快乐地去想呢?我以为,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应该同时是我们分泌快乐的源泉。 遇上人生的低潮期,最好选择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趁此时干完。 有人问我,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的渺弱和生命的孤单。你有1000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但你却在苦难的夹缝当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得继续活下去。愁云惨淡畏畏缩缩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起码是父母)也较为安宁。就像得过了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
前言/序言
那一年,我和朋友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关于题目,校方让我们自选,只要和青年的心理有关即可。朋友说,她想和学生们谈谈性与爱。我打趣说,既然你谈了性与爱,我就成龙配套,谈谈生与死吧。半开玩笑,不想大家听了都说“OK” ,就这样定了下来。 死是一个哲学命题,有人戏说,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死亡的白骨之上。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思索死亡,主要和个人惧怕死亡有关。在我四五岁时,一次突然看到路上有人抬着棺材在走,我问大人,这个盒子里装着什么?人家答道,装了一个死人。当时我无法理解死亡,只觉得棺材很小,一个人躺在里面,蜷起身子像个蚕蛹,肯定憋得受不了……于是小小的我,产生了对死亡的惊奇和混乱。 这种惊奇和混乱使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死亡很感兴趣。我个人有着数十年从医经历,在和平年代,医生是一个和死亡有着最亲密接触的职业。无数次陪伴他人经历死亡,我不能不对这种重大变故无动于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十几岁就到了西藏,那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孤寂的旷野冰川,让我像个原始人似的,思索着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类看似渺茫的问题。 演讲一开始,我做了一个民意测验。我说大家对“死亡”这个题目是不是有兴趣,我心里没底。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前,思索过死亡? 此语一出,全场寂静。然后,一只只臂膀举了起来,那一瞬,我诧异和讶然。我站在台上,可以纵观全局,我看到几乎一半以上的青年人举起了手。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曾经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比我以前估计的比率要高很多。后来,我还让大家做了一个活动——书写自己的墓志铭。 那天在礼堂的讲台上,有一段时间,我这个主讲人几乎完全被遗忘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将所有的心震撼。 这些年轻的生命,因为思索死亡而带给了自己和更多人力量。 那次讲演,对我的教育很大。人们常常以为,死亡是老年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误区。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在我们赞美生命的美丽、青春的活力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肯定了死亡的必然和老迈的合理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死亡,地球上早就被恐龙霸占着,连猴子都不知在哪里哭泣,更遑论人类的繁衍! 每个人,从我们一出生,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就开始了。当我写下这些字迹的时候,我就比刚才写下题目的时刻,距离自己的死亡更近了一点。面对着我们生命有一个大限存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年老或年轻,都要直面它的苛求。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写下你的墓志铭》 关于本书 《写下你的墓志铭》并非一本关于死亡的晦涩预言,也不是一本关于人生终点的冰冷教条。相反,它是一次深刻而温柔的自我探寻之旅,一次邀请您站在人生终点回望起点、审视过程、定义价值的邀请。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活”的书,通过“如何准备离开”的视角,为您提供一个独特而强大的框架,去构建一个充实、有意义、无憾的人生。 本书的核心洞察在于:当我们被要求为自己的人生撰写最后的注脚时,我们被迫聚焦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琐碎的烦恼、一时的得失、他人的评价,在生命终结的宏大叙事面前,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深刻的情感连接、重要的选择、留下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才真正闪耀出永恒的光芒。 《写下你的墓志铭》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引导,旨在帮助读者: 审视人生真正重要的维度: 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外在的成功——事业的晋升、财富的积累、社会的认可。但当生命走到尽头,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源于何处?本书将引导您深入挖掘内心深处,识别并定义那些对您而言无可替代的价值,无论是家庭的温暖、友谊的真挚、对知识的渴求、对创造的热爱,还是对社会的贡献。 清晰定位人生目标与行动: 一旦明确了何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遗产”,我们便能以此为罗盘,重新审视当下的人生轨迹。本书将帮助您区分“应该做”和“必须做”,将注意力从被动的应对转变为主动的塑造。您将学会如何将宏大的人生愿景分解为可行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融入到日常的行动之中,确保每一步都朝着您所定义的“墓志铭”方向迈进。 构建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生命终点,我们最牵挂的往往是那些爱过我们、我们爱过的人。本书将鼓励您重新评估您的人际网络,投资那些对您真正重要的人,修复那些可能存在的裂痕,并学会表达爱与感激。您将理解,真诚而深刻的人际连接,是构成一份令人骄傲的“人生报告”不可或缺的部分。 拥抱脆弱与不确定性: 人生并非坦途,充满着挑战、失误和意想不到的转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韧性,赋予了我们智慧。本书将帮助您以一种更平和、更接纳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将困难视为成长的契机,将不确定性视为创造无限可能的空间。您将学会,即使在跌倒时,也能保持尊严,并从中汲取力量。 规划并实现人生价值的传承: 墓志铭不仅是对已逝生命的总结,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昭示。本书将引导您思考,您希望以何种方式被铭记?您希望留给世界什么?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遗产,更包括您的思想、您的经验、您的智慧,以及您对他人的积极影响。您将探索如何通过言传身教、精神传承、甚至是具体的行动,将您的人生价值传递给下一代,使其在生命的河流中继续流淌。 活出每一个当下: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我们真正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写下我的墓志铭”时,我们反而会发现,最深刻的答案就隐藏在此时此刻的生命体验中。本书并非鼓励您沉湎于过去或忧虑于未来,而是通过一个终极视角,来点亮当下的重要性。您将学会更加全情投入地生活,珍惜每一个瞬间,因为每一个当下,都在共同书写着您的人生故事,都在悄然构建着您最终的“墓志铭”。 本书的独特之处 《写下你的墓志铭》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并未采用传统的“人生指导”模式。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或模板,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充满启发的探索空间。本书的语言风格真诚、质朴,如同一位智慧长者与您促膝长谈,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温和的引导和深刻的共鸣。 书中将穿插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发人深省的案例,以及一系列旨在激发您思考和行动的练习。这些练习并非流于形式,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触及您内心最深层的感受和最真实的渴望。您可能会被要求: 想象一个您设定的“理想墓志铭”,然后一步步回溯,找到实现它的路径。 回顾人生中那些让您感到自豪的时刻,分析它们共通的特质。 列出您希望影响或帮助的人,并思考如何付诸行动。 反思那些您一直以来被困扰的遗憾,并从中学习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定义您生命中最重要的“告别”——并非指死亡,而是指那些您需要放下的人、事、物,以便轻装前行。 这些练习将帮助您打破思维定势,挑战您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从而发现全新的可能性。 谁应该阅读这本书? 《写下你的墓志铭》适合任何年龄、任何背景的人。无论您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您是否对未来感到迷茫,或是希望为已有的成就找到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宝贵的启示。 如果您正值青春年华, 这是一个塑造未来、奠定人生基石的绝佳时机。本书将帮助您在出发前就明确方向,少走弯路。 如果您正值壮年, 事业有成,家庭稳定,但内心深处或许有些许失落或对未来的疑问。本书将帮助您重新审视,找到更有价值的生活重心。 如果您已步入晚年, 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渴望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本书将成为您反思过往、梳理得失、寻找平静与安宁的有力伙伴。 如果您正经历人生的转折点, 无论是职业变动、关系变化,还是面对重大挑战。本书将提供一个强大的视角,帮助您以更深刻的智慧来应对。 《写下你的墓志铭》将是一次改变您看待人生方式的旅程。它不会提供万能的答案,但它会为您提供发现自己答案的工具和勇气。它将引导您成为自己人生最忠实的记录者和最卓越的创造者。 本书的愿景 我们希望《写下你的墓志铭》能够成为一本陪伴您一生、不断重读的书。每次翻阅,您都会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因为您的人生在不断前进,您的“墓志铭”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期望这本书能激发您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以及对为世界留下美好印记的渴望。 当您最终合上这本书,我们希望您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力量。您将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体验生活,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设计者,一个勇敢的实践者,一个对自己人生拥有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的灵魂。您将明白,生命中最伟大的成就,并非写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活在每一个闪耀着的、有意义的当下。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是一次邀请,邀请您,真正地,活出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