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博物文库 博物学经典丛书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博物文库 博物学经典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瑟夫·胡克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喜马拉雅
  • 手绘
  • 博物学
  • 自然科学
  • 绘画
  • 科普
  • 博物文库
  • 经典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5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334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4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作序推荐。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董卿推荐。

内容简介

  胡克生动活泼的文笔,加上菲奇雅致温润的画风,共同成就了本经典图书。
  胡克不仅有科学家的严谨思维,也有文学家的妙笔生花,他的作品中常见充满激情的句子,描写自己见到新的植物品种的狂喜。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书中的彩色植物插图赢得了人们高度赞赏,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胡克自己对本书也非常满意,在书中他这样写道:“本书必然吸引艺术与植物爱好者,尤其是专业人士能够从中得到杰出与理性的启迪……在刻版过程中,菲奇先生不遗余力,尽善尽美,使画面同时展现了美感与科学的精确性。植物们呈团呈簇呈丛,明暗细腻,色彩绚丽,构成一部妙趣横生的著作。”

作者简介

  约瑟夫·胡克(J. D. Hooker,1817-1911),19世纪伟大的植物学家之一,曾任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园长,与达尔文是挚友。代表作品有《喜马拉雅植物》《喜马拉雅杜鹃花》《喜马拉雅旅行记》《南极植物》等。
  沃尔特·菲奇(W. H. Fitch, 1817—1892),英国著名植物科学画家、平版印刷师,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园专职画师,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绘画40多年。在技法上重视描线和准确,明暗细腻,色彩绚丽,使画面同时展现了艺术美感与科学精确性。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一 文/刘华杰

总序二 文/薛晓源

作者简介

绘者简介

导读 文/童孝华

序言/1

油渣果
油渣果是自然家族中最奇妙的一种植物,从植物学角度看来,它们极其有趣。其花朵很像栝楼,但子房与果实又完全不同,更像是非洲南瓜。每个边缘胎座上两个旁系胚珠共同形成一颗双胚种子,其中一个经常发育不全。


滇藏木兰/4
眼前这棵滇藏木兰大树,卓尔不群,在大吉岭的植被风景中十分惹眼。


盖裂木/10
在锡金的森林中,盖裂木这种树木并不罕见,它们身材不高大,四月开花,花朵芳香。


长蕊木兰/16
长蕊木兰木质很好,当地木匠用其建造房屋。它们的花期特别长,直到落叶还在枝头,远望好像满山的雪花。

单叶绿绒蒿/24
锡金的高原花卉中,单叶绿绒蒿最为漂亮惹眼,它们开放在海拔12000英尺甚至更高的地方,迎着疾风暴雪,无所畏惧,每年五月开放。


尼泊尔绿绒蒿/28
这种华丽的植物从远处看很像一株黄色的小蜀葵。与其他亚种一样,其体内含有铬黄色刺鼻难闻的汁液,毒性很大。


猫儿屎/32
猫儿屎是喜马拉雅山脉最奇特的植物之一,它们数量有限,是自然界的另类,分布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的山
谷丛林中,果实含有白色的多汁果肉,甘甜可口。当地人很喜欢采集食用。


八宝树/36
八宝树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在林间独树一帜。四月是花期,大朵的花散发难闻的气味,像臭树脂,但在凋
落前味道消失。


喜马拉雅珊瑚/40
喜马拉雅珊瑚是喜马拉雅与日本亲缘植物中许多突出范例中的一种,在欧洲还没有相似的植物。


秋海棠/44
在大吉岭附近的丛林中,像秋海棠这种高贵的植物很常见到,但并不茂密,像版画中这么大株的甚是少见。它们的茎可以食用,味道偏酸,很可口,可作为猪肉或者油腻食物的酱料,很受当地人喜欢。


裂叶秋海棠/48
裂叶秋海棠其貌不扬,雄株和雌株的叶腋处发育很奇特,与其他部位不同。这种植物很可能像其他多肉植物那样由珠芽生殖。不算是园艺观赏植物,但其特点绝对值得业内爱好者的研究。


树萝卜/52
它们的叶子在锡金被当地人当做茶叶的代替品使用。


五翅莓/52
作为越桔科的植物,五翅莓长相最美丽。


细钟花/56
和所有同科植物一样,细钟花有奶状的汁液,碾碎后散发刺鼻的难闻气味。


土党参/56
作为一种优雅的攀援植物,土党参分布极其广泛,它们的叶子形状变化很大,尤其是心形的基部,裂片处有宽窄的弯缺。


藏南金钱豹/56
适应力强,在暖房中,充足的热量和湿度便能生存。


芒毛苣苔/62
芒毛苣苔的色彩也最灿烂,花梗,苞片和花朵都是亮红色的,叶子上面油绿,下面发白。


大花醉鱼草/66
美丽曼妙, 无与伦比。这种植物十分耐寒,丛林与裸露地表都是它们的家。它们花朵繁多,花期长达数周,
是花园中理想的伴侣。


塔黄/70
塔黄是锡金高山植物中最华丽的一种,它与同属植物的差别还是很大,乍看上去很难将其联想到一起。


薄片青冈/74
作为大吉岭最常见的树木,薄片青冈无疑是橡树中最高贵的。它的果实在某些季节很多,当时在大吉岭附近的道路行驶都很危险,坚硬的圆形果实落在地上,使马儿步履维艰。


西藏红杉/78
这种落叶松的英文以其发现者格里菲斯命名,以纪念这位在印度植物学研究中最活跃最有成果的学者。


毛萼山珊瑚/82
毛萼山珊瑚大概是喜马拉雅地区最绚丽的兰花,也是喜马拉雅东部及马来群岛的特有种类。它像是香草兰
的近亲。


花蜘蛛兰/86
林德利博士声称这是北印度地区最神奇的兰花,尽管不像石斛属那么夺目,但其优雅足以脱颖而出。


七叶一枝花/90
图中的这株是我见过最大的,当地人食用其种子,味甜,很淡。

前言/序言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卷一:荒野中的生命赞歌——喜马拉雅植物的生存智慧 喜马拉雅山脉,这片横亘亚洲大陆的巍峨巨兽,不仅是世界之巅的象征,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奇迹之地。在这片高耸入云的土地上,生命以其顽强的毅力,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书写着壮丽的生存篇章。本书《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旨在以最细腻的笔触和最严谨的科学态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片神秘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植物世界,揭示它们在严峻自然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非凡生命力与生存智慧。 我们所熟知的喜马拉雅,通常与冰雪、峭壁、险峻的山峰相连。然而,在这片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区域,却孕育了令人惊叹的植物多样性。从海拔几百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数千米的高山草甸、寒漠,再到冰川边缘的苔藓地衣,每一个生态位都栖息着独具匠心的生命。本书将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土壤类型等宏观角度出发,剖析喜马拉雅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当地植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我们将探究为何在某些区域,植物会演化出矮小的灌木形态以抵御强风;又为何在湿润的山谷中,植物能够繁茂生长,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 植物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它们应对恶劣环境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低温是常态。这里的植物,往往拥有发达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贫瘠的土壤;它们可能演化出厚实的角质层,减少水分蒸发;叶片可能变得狭小、呈针状,或是覆有绒毛,以储存热量并减少蒸腾。本书将通过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生动地展示这些适应性演化的奇迹。我们不仅会介绍植物在形态上的独特之处,还将深入探讨其生理机制,比如一些植物如何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生存,而另一些则偏爱酸性环境;它们如何利用短暂的生长季节快速完成生命周期,又如何通过休眠、变态等方式度过漫长而严酷的冬季。 更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植物的生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包括动物、微生物,甚至与其他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依存关系。本书将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合作”与“竞争”的生存策略。例如,许多高山植物依靠昆虫传粉,它们会演化出鲜艳的花朵、独特的香气,以吸引特定的传粉者。而一些植物则通过果实吸引鸟类或哺乳动物,借助它们的传播来繁衍后代。本书将呈现这些“生命之网”中的精彩片段,让读者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智慧。 卷二:山野的色彩斑斓——喜马拉雅植物的分类与鉴赏 喜马拉雅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迹,更是植物学研究的宝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珍稀、独特,甚至尚未被科学界完全认识的植物物种。本书《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将秉持严谨的博物学精神,以精湛的手绘插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喜马拉雅植物世界。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喜马拉雅地区植物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鉴赏。我们将遵循现代植物学分类体系,对代表性的植物进行逐一介绍。每一株植物,都将配有一幅精心绘制的手绘插图,力求在形态、结构、色彩上高度还原其真实样貌。插图不仅会展现植物的整体形态,更会细致描绘其花、叶、果、茎、根等关键部位的细节特征,为读者提供直观、准确的鉴赏依据。 在文字描述方面,我们力求科学严谨,又不失可读性。对于每一种植物,我们将提供其学名、中文俗名(若有)、科属信息。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植株形态: 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或匍匐生长。 根系: 块根、须根、主根,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茎: 颜色、质地、分枝方式、是否存在刺或毛。 叶: 形状(卵形、披针形、心形等)、边缘(全缘、锯齿状等)、排列方式(互生、对生、轮生)、质地(革质、纸质等)、表面特征(光滑、有毛、有腺点等),以及叶柄的长度和形态。 花: 花序类型(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花朵大小、颜色、花瓣数量、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花期。 果实: 类型(浆果、蒴果、瘦果、核果等)、形状、大小、颜色、成熟期,以及果实的传播方式。 种子: 形状、大小、数量。 除了基本的形态描述,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每一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我们将介绍它们通常生长的生境,例如:是在阴暗潮湿的森林下层,还是在阳光充足的高山草甸?它们是喜欢酸性土壤,还是耐盐碱?它们与哪些动物存在共生或寄生关系?这些信息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过程。 特别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具有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或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喜马拉雅特色植物。例如,我们将介绍那些色彩绚丽、形态奇特的高山杜鹃,它们是大自然赋予喜马拉雅山脉最耀眼的宝石;也将介绍那些在传统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藏药材,揭示它们在世代相传的智慧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的编纂,不仅是对喜马拉雅植物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致敬。通过这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植物学的兴趣,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促使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这片独一无二的生态宝地。 卷三: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展望——喜马拉雅植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保护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在呈现喜马拉雅植物的生存智慧与分类鉴赏的同时,亦不忘回溯历史、审视现状,并展望未来。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植物探索,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史诗,也承载着人类对自然认知不断深化的轨迹。 一、历史的足迹:早期探险者的发现与记录 自古以来,喜马拉雅山脉便吸引着无数探险家、传教士、植物学家前来。从19世纪中期,欧洲探险家如约瑟夫·德克尔(Joseph Hooker)等人开始系统性地深入喜马拉雅进行植物考察,到20世纪初,更多的科学考察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早期探险者,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观察力,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和绘画记录。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险峻的山地,深入未知的区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书将梳理和介绍这些早期重要的植物学考察活动,以及那些在植物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典著作和标本收藏。例如,我们将提及一些奠基性的植物志,它们系统地记录了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种类,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早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喜马拉雅地区惊人的植物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时代的印记:现代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深度。分子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喜马拉雅植物的研究范畴。本书将重点介绍当代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包括: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研究: 利用现代分类学方法,对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物种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和分类。结合GIS和遥感技术,绘制植物的分布图,分析其地理模式和影响因素。 生物地理学与演化研究: 探索喜马拉雅植物的起源与传播,研究其与古地理、古气候变化的关联,揭示其演化历程。 生态学与群落研究: 深入研究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生物化学与药用价值研究: 挖掘喜马拉雅植物潜在的药用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为新药研发和传统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生物学研究: 评估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的濒危状况,研究其保护对策,并开展相关的保护实践。 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现代研究如何改变我们对喜马拉雅植物的认知,以及它们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未来的蓝图:挑战与展望 尽管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森林砍伐、旅游开发)的加剧,对喜马拉雅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导致许多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因此,植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本书将重点探讨喜马拉雅植物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们将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并介绍国际社会和当地社区在植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迁地保护、推广可持续的生计方式等。 展望未来,《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期望能够成为连接科学研究、公众认知与保护行动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让更多人了解喜马拉雅植物的价值和美丽,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促进科学研究: 为植物学家、生态学家、药用植物学家等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高社会对喜马拉雅植物保护的关注度,呼吁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得以传承。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喜马拉雅植物的一次系统性呈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次深入探讨。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喜马拉雅的植物生命将继续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谱写出属于它们的不朽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户外徒步和自然记录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行走图谱”。我常常在整理我那些在山里拍的照片时,发现有些植物的细节特征我并没有完全捕捉到,或者根本叫不出名字。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的遗憾。它的手绘图比照片更侧重于关键的鉴别特征,比如叶序、花蕊的结构,这些在实际拍摄中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是物种鉴定中至关重要的地方,都被清晰、精准地勾勒出来了。我甚至开始尝试用更科学的视角去观察我之前拍下的照片,试图在自己的记录中复现书中的那种“博物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自然的方式——慢下来,去细看那些我们通常会匆匆略过的微小生命。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的指南。它教会我,真正的博物学,是耐心、是尊重,是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偏向“博物学”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空有漂亮的图画而缺乏深度。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文字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不再是冷冰冰的拉丁学名和结构描述,而是融入了更多的人文观察和地理生态背景。比如,书中对某些植物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或者它们是如何适应极端气候的细节描写,都写得非常引人入胜。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杜鹃花在雪线附近的生长状态,那种对环境极限的挑战,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读一篇精妙的散文诗。而且,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编排得很有层次感,从宏观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植被分布区,逐步深入到具体物种的微观特征,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这使得即便是对植物学知识储备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让人在学习新知时感到无比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收藏价值绝对不容小觑。从装帧的选材到印刷的工艺,都透露着出版方对“博物学经典丛书”这一定位的认真态度。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能很好地承载水彩的细腻过渡,又不易反光影响阅读体验。特别是那几页对稀有兰科植物的特写,色彩的饱和度和细节的清晰度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简直像是艺术品级别的复刻。我仔细对比了书中几张知名植物学家的原始手稿插图(如果书中收录了的话,或者风格类似),可以看出编者在选择和呈现这些图像时,是下了大功夫确保其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重的。这不像市面上很多追求快速流通的图鉴,它拥有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它的脊背,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一个层次,它散发着一种知识沉淀下来的安宁和力量。

评分

这本《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博物文库 博物学经典丛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拙而又细腻的风格,立刻把人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野趣的自然世界。光是看着那些精致的手绘插图,我就能感受到画家对每一株植物倾注的心血。线条的流畅与色彩的运用,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植物学速写课。我特别喜欢它对植物形态的捕捉,不仅仅是形态的描摹,更像是对生命力的捕捉。比如对那些高山特有植物绒球状花序的刻画,那种在严酷环境中挣扎求生的坚韧感,透过纸张都能传递过来。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品味,文字部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的滋养。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植物学家,带着你走过喜马拉雅那片神圣的土地,耐心地为你指认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背起行囊,亲自去探寻这些奇妙的植物。这本书的装帧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值得珍藏的厚重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原本是比较高的,毕竟“喜马拉雅”这个地理标签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向往的魔力,而“博物文库”则暗示着严谨的学术根基。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叙事上的灵动性。它不像传统的植物志那样,所有的植物都以一种平等的、标准化的方式被陈述。相反,它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迁徙与适应”的宏大故事。有些章节会集中介绍某一个生态位上的植物群落,比如岩缝中的苔藓和地衣,它们的描述就显得格外有生命力,充满了坚韧的哲学意味。而另一些章节则会聚焦于一些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的高山花卉,笔触就变得轻快而富有诗意。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期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和知识冲击。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被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你带着敬畏之心,一页一页地去品味其中蕴含的自然智慧与人文关怀。

评分

很好

评分

买书就在京东!各种速度!还经常满减打折!!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下单方便,物流快捷,插图精美,文字流畅可读。

评分

博物爱好者的欣喜,简直太好看了

评分

7.其姊妹篇CCTV-6百集《中国通史》近期也将播出。

评分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个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幅通过众人视角描绘的1969—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生活的画卷。

评分

很偶然发现了这套书,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