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作序推荐。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董卿推荐。
内容简介
胡克生动活泼的文笔,加上菲奇雅致温润的画风,共同成就了本经典图书。
胡克不仅有科学家的严谨思维,也有文学家的妙笔生花,他的作品中常见充满激情的句子,描写自己见到新的植物品种的狂喜。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书中的彩色植物插图赢得了人们高度赞赏,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胡克自己对本书也非常满意,在书中他这样写道:“本书必然吸引艺术与植物爱好者,尤其是专业人士能够从中得到杰出与理性的启迪……在刻版过程中,菲奇先生不遗余力,尽善尽美,使画面同时展现了美感与科学的精确性。植物们呈团呈簇呈丛,明暗细腻,色彩绚丽,构成一部妙趣横生的著作。”
作者简介
约瑟夫·胡克(J. D. Hooker,1817-1911),19世纪伟大的植物学家之一,曾任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园长,与达尔文是挚友。代表作品有《喜马拉雅植物》《喜马拉雅杜鹃花》《喜马拉雅旅行记》《南极植物》等。
沃尔特·菲奇(W. H. Fitch, 1817—1892),英国著名植物科学画家、平版印刷师,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植物园专职画师,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绘画40多年。在技法上重视描线和准确,明暗细腻,色彩绚丽,使画面同时展现了艺术美感与科学精确性。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一 文/刘华杰
总序二 文/薛晓源
作者简介
绘者简介
导读 文/童孝华
序言/1
油渣果
油渣果是自然家族中最奇妙的一种植物,从植物学角度看来,它们极其有趣。其花朵很像栝楼,但子房与果实又完全不同,更像是非洲南瓜。每个边缘胎座上两个旁系胚珠共同形成一颗双胚种子,其中一个经常发育不全。
滇藏木兰/4
眼前这棵滇藏木兰大树,卓尔不群,在大吉岭的植被风景中十分惹眼。
盖裂木/10
在锡金的森林中,盖裂木这种树木并不罕见,它们身材不高大,四月开花,花朵芳香。
长蕊木兰/16
长蕊木兰木质很好,当地木匠用其建造房屋。它们的花期特别长,直到落叶还在枝头,远望好像满山的雪花。
单叶绿绒蒿/24
锡金的高原花卉中,单叶绿绒蒿最为漂亮惹眼,它们开放在海拔12000英尺甚至更高的地方,迎着疾风暴雪,无所畏惧,每年五月开放。
尼泊尔绿绒蒿/28
这种华丽的植物从远处看很像一株黄色的小蜀葵。与其他亚种一样,其体内含有铬黄色刺鼻难闻的汁液,毒性很大。
猫儿屎/32
猫儿屎是喜马拉雅山脉最奇特的植物之一,它们数量有限,是自然界的另类,分布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的山
谷丛林中,果实含有白色的多汁果肉,甘甜可口。当地人很喜欢采集食用。
八宝树/36
八宝树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在林间独树一帜。四月是花期,大朵的花散发难闻的气味,像臭树脂,但在凋
落前味道消失。
喜马拉雅珊瑚/40
喜马拉雅珊瑚是喜马拉雅与日本亲缘植物中许多突出范例中的一种,在欧洲还没有相似的植物。
秋海棠/44
在大吉岭附近的丛林中,像秋海棠这种高贵的植物很常见到,但并不茂密,像版画中这么大株的甚是少见。它们的茎可以食用,味道偏酸,很可口,可作为猪肉或者油腻食物的酱料,很受当地人喜欢。
裂叶秋海棠/48
裂叶秋海棠其貌不扬,雄株和雌株的叶腋处发育很奇特,与其他部位不同。这种植物很可能像其他多肉植物那样由珠芽生殖。不算是园艺观赏植物,但其特点绝对值得业内爱好者的研究。
树萝卜/52
它们的叶子在锡金被当地人当做茶叶的代替品使用。
五翅莓/52
作为越桔科的植物,五翅莓长相最美丽。
细钟花/56
和所有同科植物一样,细钟花有奶状的汁液,碾碎后散发刺鼻的难闻气味。
土党参/56
作为一种优雅的攀援植物,土党参分布极其广泛,它们的叶子形状变化很大,尤其是心形的基部,裂片处有宽窄的弯缺。
藏南金钱豹/56
适应力强,在暖房中,充足的热量和湿度便能生存。
芒毛苣苔/62
芒毛苣苔的色彩也最灿烂,花梗,苞片和花朵都是亮红色的,叶子上面油绿,下面发白。
大花醉鱼草/66
美丽曼妙, 无与伦比。这种植物十分耐寒,丛林与裸露地表都是它们的家。它们花朵繁多,花期长达数周,
是花园中理想的伴侣。
塔黄/70
塔黄是锡金高山植物中最华丽的一种,它与同属植物的差别还是很大,乍看上去很难将其联想到一起。
薄片青冈/74
作为大吉岭最常见的树木,薄片青冈无疑是橡树中最高贵的。它的果实在某些季节很多,当时在大吉岭附近的道路行驶都很危险,坚硬的圆形果实落在地上,使马儿步履维艰。
西藏红杉/78
这种落叶松的英文以其发现者格里菲斯命名,以纪念这位在印度植物学研究中最活跃最有成果的学者。
毛萼山珊瑚/82
毛萼山珊瑚大概是喜马拉雅地区最绚丽的兰花,也是喜马拉雅东部及马来群岛的特有种类。它像是香草兰
的近亲。
花蜘蛛兰/86
林德利博士声称这是北印度地区最神奇的兰花,尽管不像石斛属那么夺目,但其优雅足以脱颖而出。
七叶一枝花/90
图中的这株是我见过最大的,当地人食用其种子,味甜,很淡。
前言/序言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 卷一:荒野中的生命赞歌——喜马拉雅植物的生存智慧 喜马拉雅山脉,这片横亘亚洲大陆的巍峨巨兽,不仅是世界之巅的象征,更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奇迹之地。在这片高耸入云的土地上,生命以其顽强的毅力,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书写着壮丽的生存篇章。本书《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旨在以最细腻的笔触和最严谨的科学态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片神秘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植物世界,揭示它们在严峻自然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非凡生命力与生存智慧。 我们所熟知的喜马拉雅,通常与冰雪、峭壁、险峻的山峰相连。然而,在这片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区域,却孕育了令人惊叹的植物多样性。从海拔几百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数千米的高山草甸、寒漠,再到冰川边缘的苔藓地衣,每一个生态位都栖息着独具匠心的生命。本书将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土壤类型等宏观角度出发,剖析喜马拉雅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当地植物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我们将探究为何在某些区域,植物会演化出矮小的灌木形态以抵御强风;又为何在湿润的山谷中,植物能够繁茂生长,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 植物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它们应对恶劣环境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低温是常态。这里的植物,往往拥有发达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贫瘠的土壤;它们可能演化出厚实的角质层,减少水分蒸发;叶片可能变得狭小、呈针状,或是覆有绒毛,以储存热量并减少蒸腾。本书将通过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生动地展示这些适应性演化的奇迹。我们不仅会介绍植物在形态上的独特之处,还将深入探讨其生理机制,比如一些植物如何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生存,而另一些则偏爱酸性环境;它们如何利用短暂的生长季节快速完成生命周期,又如何通过休眠、变态等方式度过漫长而严酷的冬季。 更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植物的生存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包括动物、微生物,甚至与其他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依存关系。本书将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合作”与“竞争”的生存策略。例如,许多高山植物依靠昆虫传粉,它们会演化出鲜艳的花朵、独特的香气,以吸引特定的传粉者。而一些植物则通过果实吸引鸟类或哺乳动物,借助它们的传播来繁衍后代。本书将呈现这些“生命之网”中的精彩片段,让读者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智慧。 卷二:山野的色彩斑斓——喜马拉雅植物的分类与鉴赏 喜马拉雅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迹,更是植物学研究的宝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珍稀、独特,甚至尚未被科学界完全认识的植物物种。本书《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将秉持严谨的博物学精神,以精湛的手绘插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喜马拉雅植物世界。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喜马拉雅地区植物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鉴赏。我们将遵循现代植物学分类体系,对代表性的植物进行逐一介绍。每一株植物,都将配有一幅精心绘制的手绘插图,力求在形态、结构、色彩上高度还原其真实样貌。插图不仅会展现植物的整体形态,更会细致描绘其花、叶、果、茎、根等关键部位的细节特征,为读者提供直观、准确的鉴赏依据。 在文字描述方面,我们力求科学严谨,又不失可读性。对于每一种植物,我们将提供其学名、中文俗名(若有)、科属信息。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植株形态: 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或匍匐生长。 根系: 块根、须根、主根,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茎: 颜色、质地、分枝方式、是否存在刺或毛。 叶: 形状(卵形、披针形、心形等)、边缘(全缘、锯齿状等)、排列方式(互生、对生、轮生)、质地(革质、纸质等)、表面特征(光滑、有毛、有腺点等),以及叶柄的长度和形态。 花: 花序类型(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花朵大小、颜色、花瓣数量、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花期。 果实: 类型(浆果、蒴果、瘦果、核果等)、形状、大小、颜色、成熟期,以及果实的传播方式。 种子: 形状、大小、数量。 除了基本的形态描述,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每一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我们将介绍它们通常生长的生境,例如:是在阴暗潮湿的森林下层,还是在阳光充足的高山草甸?它们是喜欢酸性土壤,还是耐盐碱?它们与哪些动物存在共生或寄生关系?这些信息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过程。 特别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具有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或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喜马拉雅特色植物。例如,我们将介绍那些色彩绚丽、形态奇特的高山杜鹃,它们是大自然赋予喜马拉雅山脉最耀眼的宝石;也将介绍那些在传统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藏药材,揭示它们在世代相传的智慧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的编纂,不仅是对喜马拉雅植物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致敬。通过这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植物学的兴趣,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促使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这片独一无二的生态宝地。 卷三: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展望——喜马拉雅植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保护 《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在呈现喜马拉雅植物的生存智慧与分类鉴赏的同时,亦不忘回溯历史、审视现状,并展望未来。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植物探索,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史诗,也承载着人类对自然认知不断深化的轨迹。 一、历史的足迹:早期探险者的发现与记录 自古以来,喜马拉雅山脉便吸引着无数探险家、传教士、植物学家前来。从19世纪中期,欧洲探险家如约瑟夫·德克尔(Joseph Hooker)等人开始系统性地深入喜马拉雅进行植物考察,到20世纪初,更多的科学考察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早期探险者,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观察力,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和绘画记录。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险峻的山地,深入未知的区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书将梳理和介绍这些早期重要的植物学考察活动,以及那些在植物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典著作和标本收藏。例如,我们将提及一些奠基性的植物志,它们系统地记录了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种类,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早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喜马拉雅地区惊人的植物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时代的印记:现代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深度。分子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喜马拉雅植物的研究范畴。本书将重点介绍当代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包括: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研究: 利用现代分类学方法,对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物种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和分类。结合GIS和遥感技术,绘制植物的分布图,分析其地理模式和影响因素。 生物地理学与演化研究: 探索喜马拉雅植物的起源与传播,研究其与古地理、古气候变化的关联,揭示其演化历程。 生态学与群落研究: 深入研究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生物化学与药用价值研究: 挖掘喜马拉雅植物潜在的药用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为新药研发和传统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生物学研究: 评估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的濒危状况,研究其保护对策,并开展相关的保护实践。 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现代研究如何改变我们对喜马拉雅植物的认知,以及它们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未来的蓝图:挑战与展望 尽管喜马拉雅植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森林砍伐、旅游开发)的加剧,对喜马拉雅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导致许多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因此,植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本书将重点探讨喜马拉雅植物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们将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并介绍国际社会和当地社区在植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迁地保护、推广可持续的生计方式等。 展望未来,《手绘喜马拉雅植物》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期望能够成为连接科学研究、公众认知与保护行动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让更多人了解喜马拉雅植物的价值和美丽,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促进科学研究: 为植物学家、生态学家、药用植物学家等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高社会对喜马拉雅植物保护的关注度,呼吁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得以传承。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喜马拉雅植物的一次系统性呈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次深入探讨。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喜马拉雅的植物生命将继续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谱写出属于它们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