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的科学 灾难是怎样发生的(精装)

失效的科学 灾难是怎样发生的(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布查纳 著,李文君,李高进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灾难
  • 事故
  • 工程学
  • 技术
  • 社会学
  • 风险评估
  • 决策失误
  • 案例分析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4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81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震无法预测、天气预报总是不准、股灾发生不可避免……原来都是因为它、有趣、有料的理论物理研究成果,告诉你科学背后的科学


内容简介

森林大火的蔓延、物种的灭绝、地震的分布、金融市场的起落、战争的爆发,这些事物看似毫无关联,却遵循着同一条简单法则。无论哪个领域,都仿佛一个陡峭的处于动荡边缘的沙堆,只要再来一颗沙粒,就会全面崩塌。究竟哪一颗是致命的沙粒?
几乎令人绝望的是,百年来不停追寻各类灾难源头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弄错了方向。历史看似有既定的发展模式,未来却不可预测,人们永远无法找到这颗沙粒。世界正处于悬崖之边,只需轻轻一推,灾难就会不期而至,科学仿佛束手无策。
这一结论源自理论物理的研究结果。马克?布查纳将一一介绍这些研究者们特立独行的研究故事,及其出人意料的观点。
读过之后,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到地震预测,小至天气预报,一切对自然的预测往往只能是后知后觉;为什么有号称完美保护机制的金融市场仍会深陷股灾泥沼。明白这些,你将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来吧,让我们一起探寻“科学背后的科学”。

作者简介

马克·布查纳,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力学和混沌理论。科学作家,曾为《自然》杂志编辑、《新科学家》杂志特约编辑。

精彩书评

  布查纳高超巧妙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大突破,把最近的物理和生物研究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自然》杂志

  本书指出,一切对重大事件追根溯源的研究都是瞎忙。人类世界、地震和金融市场等其实拥有相同的活动模式。
  ——《独立报》

  布查纳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辅以简单的分析和案例,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娓娓道来。
  ——《星期日泰晤士报》

目录

第1章 惊天巨变
如果世界处于临界点或类似状态,那即使最微小的个体也能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将不再有任何孤立行为。

第2章 不可预测的地震
历史在预测未来方面极其糟糕。人类历史中,没有任何事情在同样情况下或以同样方式重复两次。

第3章 荒谬的推理
迄今为止,最好的预测方式或许是先等待某次地震来袭,再迅速预测下一次地震。

第4章 历史的偶然
某些罕见的变异会提升生物适应能力,并因此在整个种群中传播开来。此情况一旦发生,偶然事件便被冻结,之后的物种进化都以新的跳板为起点。

第5章 命运的铰链
如果世界总是处于悬崖边缘,面临突然、剧烈的变化,那么此类灾难的发生或许的确无法避免、无从预测,即使在它们要降临的前夜。

第6章 临界的普适性
世界比看上去的更简单。当需要解释某些事物时,细节几乎总是不重要的。

第7章 自组织临界性
临界状态中重要的并非复杂的细节,而是简单的内在几何特征,它才是控制影响传播途径的关键因素。

第8章 杀戮时刻
大型生物灭绝事件只是最明显的突然爆发,它们之间是无数小型生物的灭绝。灭绝是演化史的自然结果,大灭绝或许并非进化过程中的特例。

第9章 生物灭绝的谬误
临界状态的组织形式是生态系统的内在核心规律,将生物灭绝划归为大规模集群灭绝和背景灭绝或许是个谬误。

第10章 疯狂的人心
很难否认人们被疯狂的风潮感染,当得知别人感兴趣的时候自己也会产生兴趣。这并非理智的决定,但人类的确就是如此非理性地影响彼此。

第11章 事与愿违
人类世界中可能并没什么适用于个体的规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群体也不存在任何规律。

第12章 科学界的地震
科学革命和常规科学的差异在于它是打破传统还是保护传统。科学革命撕裂旧有观点的网络,而常规科学只是对其进行加固。

第13章 群体的力量
伟大变革不一定具有特殊成因。它们只是临界态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大规模波动。

第14章 历史至关重要
伟人他们对历史进程一定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历史变化并非由伟人主宰,“领导者谋划历史发展”的认识是错误的。

第15章 有趣的历史
每个细节都拥有改变的能力。可能性让偶然事件得以战胜命运,一个王国的覆灭或许只源于一个马蹄铁

精彩书摘

  美国蒙大拿州东端,赫尔河(Hell Creek)自佩克堡水库[5]一侧静静流出,沿着孤独、蜿蜒的河道,一路延伸,进入大山。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牧场、草地、松树满坡的山谷以及烈日下闪耀橙色、紫色亮光的奇石。石头位于赫尔河两侧,它们凹凸不平的表面仿佛讲述着炎夏和寒冬里的风雨如何缓慢侵蚀地球。每一年,这里都有一些碎石变为薄薄的沉积层,成为地质演变的记录。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家挖掘这些记录,研究动物化石,并解读世界上最大的谋杀疑团。
  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追溯历史一般意味着深入地底的沉积层,而在赫尔河,你只需沿河而下便能进入更深的岩层。一次晨间散步便能轻易走过1000万年的地质历史[6]。距离水库不远处,更深的岩层大约于7亿年前沉积,当时的美洲平原还处于较浅的广阔海洋之下。这里的岩石蕴藏着巨大的化石墓园,其间埋葬着数不清的蚌类等海洋生物。再向上游不远处的岩石较之年轻几百万年,那时海洋回落,东蒙大拿变为森林、河流密布的土地。在这里,人们能发现植物、动物牙齿和爪子的碎片。古生物学家们从中读出一个霸王龙对战宿敌三角龙的野蛮激情时代。事实上,赫尔河是地球上唯一发现恐龙完整骨架的地方。不过,再逆流而上不远处,情况便突然发生了变化。在距今6500万年的地层,命运的魔爪似乎将神奇的恐龙世界彻底碾碎,岩层展现了突然、剧烈的大规模死亡。在这个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称作“白垩纪-第三纪界线”(K-T界线)的地方,恐龙和其他数千种生物都销声匿迹了。
  K-T界线两侧的化石中断非常明显,地质学将此看作两个地质时期的转折点:白垩纪和第三纪。二者间的交界,也就是距今约6500万年的岩层,出现在地球上数以千计的地方。比如,西班牙北部某些地区的化石提供了菊石目生物灭绝的证据:K-T界线之前,这种拥有螺旋状外壳的生物已经在海洋中大量存在了3.3亿年。K-T界线之下的地层中,菊石目化石无处不在;再往上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6500万年之前,总有某些突变引发了这场大型谋杀事件。就在漫长地质史里一眨眼的瞬间,恐龙和3/4的其他生物都突然灭绝了[7]。
  到底发生了什么?1905年的科学家这样评论恐龙:“正是因为超负荷的沉重骨架导致精力丧失,这个种群才如此短命。”[8]还有人质疑恐龙的繁殖能力,认为“恐龙四肢重量不断增加,正表明繁殖能力的下降”[9]。恐龙灭绝也常常被归咎于其视力较差,无法防止哺乳动物偷吃它们的蛋,此外还有火山爆发或者气候突变,不论是变得过冷、过热、过干还是过湿[10]。当然,恐龙并非唯一消失的物种。
  全球科学会议和期刊杂志中,人们仍旧热烈地讨论到底什么毁掉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几乎每周都会出现新证据支持或反对某些观点[11]。尽管没人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科学家至少对一件事情达成共识:无论原因是什么,此类情况并非极其罕见。更深入的化石研究表明,毁天灭地的灾难曾多次冲击地球,而白垩纪-第三纪的大灭绝还不是最糟糕的。
  K-T界线下,另一条可怕的死亡线贯穿地层,这便是距今2.5亿年的地层。同样,生命记录在此明显突然停止,地质学家以它定义二叠纪的结束和三叠纪的开始。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塞缪尔·鲍林(Samuel Bowring)和同事们确定此次灭绝的持续时间,发现它只有1万年。这个时间看似很长,但是对于6亿年多细胞生物的历史来说,不过只是瞬间。鲍林和同事们写道:“这是过去5.4亿年间波及最广的生命灭绝。”[12]大约95%的海洋生物丧命了,陆地生物的灭绝也有类似比例。
  类似灾难还在距今4.4亿年、3.65亿年和2.1亿年前冲击过地球。加上白垩纪和二叠纪的大灭绝,这5次最大规模的集群灭绝事件从生物历史中凸显出来,正如1836年、1838年、1868年、1906年和1989年旧金山地区的大地震从地震历史中凸显出来那样。查尔斯·达尔文基于进化论曾写道:“认为接连不断的灾难抹去地球生物的旧观念已经被摒弃了。”[13]事实绝非如此。生命演化历程看似稳定,变化缓慢,但历史记录却展示出其他规律。5次大型生物灭绝事件只是最明显的突然爆发,它们之间是无数小型生物的灭绝。地球上的生物似乎不得不遭受零星的灾难性灭绝。
  当然,并非所有灭绝都是大规模生物灭绝。演化生物学专家估计,生物历史中曾出现过约10亿种生物。而只有几千万种存留至今,这也就意味着约99%的生物都灭绝了。灭绝是演化史的自然结果,正如有些人曾说:“粗略算来,所有生物都灭绝了。”但事实上,只有35%的生物死于集群灭绝。不起眼的“背景”灭绝则造成了约2/3的生物灭绝。但是,它们无法解释大规模灭绝的巨浪。这种离散灾难的奇特记录之后隐藏着什么呢?
  不可抗力
  保险业将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意外或灾难称作“不可抗力”。如果龙卷风掀翻你家屋顶,或者闪电击中你全新的保时捷,那么你便是不可抗力的牺牲者。如果这种破坏力不幸降临,保险公司便会赔偿,没有任何异议。
  有别于普通的背景事件,大多数科学家在群体性灭绝中看到了类似不可抗力的结果。生物依赖稳定、合适的环境维持生存,需要氧气、合适的温度、足量水和食物、低度辐射等。如果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生物便会遭殃。那么,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解释大灭绝就意味着要找出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当然,环境中的变化可能有千万种,但是其中两种被视作极其重要的,且一种比另一种更为猛烈。
  1980年,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14]为首的一组科学家指出,K-T灾难是由巨型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所致[15]。一位研究者这样写道:“陨石直径约1万米,以每秒数万米的速度撞击地球,其破坏力是世界上所有核工厂总能量的1000倍。”[16]这种撞击令岩石瞬间气化,在地球表面撞出约4万米深的大坑,向大气和宇宙中喷射大量岩石颗粒及细微粉尘。那些落回地球的颗粒灼烧撞击区域周围1000多公里范围内的空气,“引燃、焚烧、碳化、消灭一切没有岩石或洞穴遮蔽的动植物……森林化为火海,整个大陆被烈火吞噬”[17]。但这只是一场浩劫的开端。遍布大气上层的尘埃数月遮蔽太阳,带来永恒的黑夜。植物枯萎,食草动物饥饿而死。食物链被彻底打破,如纸牌屋般轰然倒塌,最终消灭了最为勇猛的食肉动物。
  虽然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是这个观点的确有很多证据支持。首先,科学家在K-T界线的岩石中发现了大量稀有金属铱。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某一地区,还出现在全球100多个地区。地球刚刚形成时还是一个炽热的熔岩星球,密度较大的物质向中心沉淀。作为其中一种密度较大的元素,铱在地壳中极其罕见。那么,它如何进入K-T层?小行星和彗星中包含大量铱。无论哪一种撞击地球,铱都会进入上层大气,扩散至全球,最终沉积到K-T层。科学家还测量了K-T界线的其他稀有元素,比如钌和铑,而它们的比例恰好符合小行星或彗星中的相应比例。
  或许这还不够有说服力。阿尔瓦雷茨和同事们提出假设后的第11年,另一队科学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18]。但是站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上方,你根本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因为陨石坑被掩藏在地表之下1.5千米的地方。不过,这个陨石坑直径约180千米[19]。1992年,人们终于能够判断它的年龄,发现它出现于6500万年之前。
  这个想法并非完美无缺。陨石坑证明此处曾发生过陨石撞击。铱沉积和其他证据表明,撞击的物理后果影响了全球。但是,这便足以引发集群灭绝吗?有人指出,1980年阿尔瓦雷茨和同事们发表的长文中,大部分“都是利用地质和物理证据指出某种撞击,以及这个撞击造成的物理后果。而关于撞击的生物影响的讨论只占半页的篇幅”[20]。答案很简单:没人真正知道这样的撞击到底对全球生物有怎样的影响。
  让人困惑的是,一些物种灭亡了,另外一些物种却安然无恙。正如阿尔瓦雷茨研究组的一位科学家承认的:“很多小型陆生动物活下来了,包括哺乳动物、鳄鱼和乌龟等爬行动物。没有人知道这些动物如何逃脱大灭绝。”[21]更令人困惑的是,历史上某些类似的强烈陨石撞击似乎并未造成此等破坏。1998年,加州理工大学的地质学家肯·法利(Ken Farley)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西伯利亚北部直径100千米的巨大陨石坑和美国切萨皮克湾直径85千米的陨石坑都产生于3500万年前。当时,在一片彗星雨中,它们撞击地球,而同时期的化石记录并没有显示任何异常现象[22]。
  鉴于这些突出问题,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恐龙灭绝由来自天际的陨石造成。科学家们也在探寻其他原因。恐龙当然并非独自存活在世界上。好几年前,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家利·范·瓦伦(Leigh Van Valen)提出,哺乳动物早在K-T界线前10万年便开始兴旺繁衍,它们可能在双方的生存之战中战胜了恐龙。某些古生物学家暗示,或许气候变化影响了双方战况,适合恐龙的繁茂温暖的环境变为更适宜哺乳动物的寒冷森林。同样的气候变化或许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或许,星球撞击与K-T灭绝毫无关系?
  寒风
  那么,距今2.1亿年、2.5亿年、3.65亿万年、4.4亿年的大灭绝又如何呢?对于这些事件,人们尚未发现相应年代的巨型陨石坑。或许今后会有所发现,可是至少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猜测其他因素发挥了作用,比如气候突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史蒂文·斯坦利曾说:“气候变化极可能是大灭绝的普遍成因。原因很简单,因为全球气温变化会相对容易地毁灭无数物种。”[23]
  毕竟,每个物种都有其适应的温度,无论具体值是多少。如果温度下降,物种便要向赤道迁徙,或者适应全新的寒冷环境。但是,有些物种无法迁徙,或许因高山、大湖甚至海洋阻隔,或许因为它们住在森林的树梢上,而森林却未能延伸到南方。此外,如果温度下降过快,某个物种无法迅速适应环境,也会轻易灭绝。
  2.5亿年前,在二叠纪最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期间,全球气温的确突然下降,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噩兆。其中之一便是海平面大幅下降,海水后退,大片海床被暴露在空气中。大陆架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与大气发生化学反应,消耗大量氧气。英国利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保罗·威格纳(Paul Wignall)曾估计,化学反应或导致氧气含量降为现有的一半。他总结道:“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是窒息引起的。”[24]
  对于哪些因素更重要,或者它们是否在其他大灭绝中产生影响,人们仍旧未能达到共识。一些古生物学家指出,火山在剧烈活动时期可以释放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有人认为,全球性的旱灾导致集群灭绝。列出所有可能原因或许要占据好几页的篇幅,即使如此,你还是会质疑这些观点到底与事实有多大联系。不管怎样,无论是6500万年前,还是距今2.1亿年、2.5亿年前的集群灭绝,人们都认为当时地球上发生了某种罕见事件—或是气候突变,或是海平面的上升/下降,也可能是火山喷发,或太阳辐射的紫外线量上升等。这些因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仍属未知。因此,人们考虑了很多可能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古生物学家戴维·劳普(David Raup)的评价:“或许,大灭绝的原因列表正是威胁人类的自然因素列表?”[25]
  ……

前言/序言


《失效的科学:灾难是怎样发生的》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讲述某个特定领域的“失效科学”或“科学失效”案例,更不旨在罗列已知的科学灾难事件。相反,它将深入探讨一个更具普遍性和基础性的问题:科学在认知世界、解决问题过程中,其固有局限性、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非预期后果)如何被忽视,从而为各种形式的“失效”埋下伏笔。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技术深刻塑造的时代。从治愈疾病的医学奇迹,到连接世界的互联网,再到探索宇宙的宏伟计划,科学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然而,当我们沉浸于科学带来的便利与辉煌时,是否也曾停下脚步,审视科学本身运作的机制、其结论的有效性边界,以及人类如何运用科学的“双刃剑”? 《失效的科学》是一次对科学认知模式、研究方法、伦理考量以及社会应用进行深度反思的旅程。它不回避科学的成就,但更关注那些在科学光芒之下,容易被遮蔽的阴影: 第一部分:认知的边界与科学的陷阱 科学模型的局限性: 科学研究常常依赖于模型来简化复杂现实。本书将探讨,当模型过于简化、忽略关键变量,或者其适用范围被过度延伸时,会发生什么?例如,经济学模型如何预测失误,气候模型如何被解读和应用,以及生物学模型如何理解复杂的生命系统。我们会剖析模型背后的假设,以及这些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失效的情况。 观察者效应与测量难题: 任何观察和测量都可能对被观察对象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微观领域或复杂系统中。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观察者效应”如何扭曲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尽量减少测量误差,获取更真实的科学图景。这并非指物理学中的观察者效应,而是更广泛意义上,人类主观性、测量技术不足、以及数据采集本身的局限性对科学结论造成的影响。 数据偏差与算法黑箱: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依赖数据驱动的决策,但数据本身可能蕴含偏差,算法也可能是不透明的“黑箱”。本书将分析,这些数据和算法的缺陷如何导致错误的判断和预测,甚至加剧社会不公。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修正数据偏差,以及如何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证据的脆弱性与科学共识的形成: 科学共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但有时也可能受到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或基于不充分的证据。本书将审视科学证据的性质,探讨“证据不足”与“证据不足以证明相反”之间的区别,以及科学共同体如何权衡证据,形成共识,又在何种情况下,这些共识可能动摇甚至被推翻。 第二部分:人类心智与科学的应用困境 确认偏差与证实性搜索: 人类思维常常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即确认偏差。在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中,这种倾向如何导致研究者、决策者甚至公众陷入“证实性搜索”的误区,从而忽略不利证据,强化错误认知?本书将探讨如何认识并对抗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陷阱。 过度自信与“已知未知”的盲点: 科学进步常常伴随着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有时甚至会忽略“已知未知”(thing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的领域。本书将分析,这种过度自信如何导致项目风险被低估,技术评估过于乐观,从而为未来的问题埋下隐患。我们将思考,如何在拥抱科学成就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谦逊和对未知领域的警惕。 非理性决策与信息不对称: 科学决策并非总是纯粹理性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以及公众恐慌等非理性因素,都可能影响科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本书将探讨,在现实世界中,科学知识如何被误读、滥用,以及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促成更明智的决策。 “科学主义”的迷思: 当科学被奉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真理,甚至被赋予超越伦理、哲学、宗教的权威时,就会产生“科学主义”的迷思。本书将辨析,科学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哪里,以及过度崇拜科学可能带来的风险,例如忽视人文关怀、伦理失范等。 第三部分:系统性风险与科学的社会责任 复杂系统中的涌现性与不可预测性: 现代科学越来越关注复杂系统,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甚至社会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微小的扰动可能导致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蝴蝶效应)。本书将探讨,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复杂系统的涌现性,以及科学在预测和控制这些系统时的挑战。 技术蔓延与“意外之火”: 任何一项技术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应用或后果。本书将审视,当技术扩散到其设计初衷之外的领域,或被用于不当目的时,可能引发的“意外之火”。我们将分析,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沟通鸿沟与科学的公众理解: 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公众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科学的社会应用和接受度。本书将深入探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存在的沟通鸿沟,以及错误的科学信息如何被传播和解读,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和个体行为。 责任的界定与科学伦理的演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责任的界定变得越来越复杂。当科学研究或技术应用出现问题时,谁该承担责任?本书将探讨,在科学活动中,研究者、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各自的伦理责任,以及科学伦理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应对新的挑战。 《失效的科学:灾难是怎样发生的》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也不指责任何具体的科学分支或研究者。它旨在启发读者以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科学,理解科学的运作机制、其内在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在运用科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通过深入剖析科学认知、心智误区、以及社会应用中的潜在风险,本书希望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明智地运用科学的力量,警惕“科学失效”的隐患,从而更好地引导人类走向可持续、负责任的未来。 这本书献给所有对科学充满好奇,同时也对科学的边界与可能性保持思考的读者。它鼓励我们成为更理智的科学消费者,更负责任的科学参与者,以及更清醒的科学观察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推荐这本书的,他们提到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完全避开了教科书上那种“成功学”式的科学叙事。我尤其关注那些描述实验过程的细节,科学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些繁琐、枯燥甚至带有宿命感的重复操作中。想象一下,那些充满热情的先驱者,耗费毕生精力去证明一个注定要被推翻的命题,其中的那种执着与最终的失落感,是多么富有人性光辉又令人唏嘘。我希望作者能捕捉到这种“人”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将科学史视为纯粹的逻辑演进。例如,如果书中能详细描述某个关键实验的设计缺陷是如何一步步导致最终判断偏差的,或者某位科学巨匠因为早年的某个错误结论,如何在后来的研究中陷入长久的思维定势,那将是非常精彩的阅读体验。我对那种揭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竞争、偏见乃至固执的文字特别感兴趣,毕竟,科学再理性,也是由充满情感和局限性的人类构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厚实的精装本手感极佳,重量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肯定非常扎实。我一直对科学史,尤其是那些被后世修正或推翻的理论很感兴趣,总觉得这些“死胡同”里的探索,往往能比主流科学更能揭示人类认知局限的本质。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最终却被铁一般的事实击垮的科学假说。我希望看到的是对当时科学社群集体思维定势的细腻描摹,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要展示“为什么”他们会那样相信,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与结论。毕竟,科学的进步并非坦途,那些看似荒谬的“失败”,恰恰是通往真理的阶梯。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失败的实验、被遗忘的理论,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识世界历程的深刻反思录。

评分

我对那些涉及计量学和精密测量的“失败”案例特别感兴趣。在许多科学领域,精确度的提升是检验理论的金标准,一旦测量工具的精度不足以区分不同理论的微小差别,那么错误的理论就可能因为缺乏否证的手段而长期存活。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早期科学仪器制造的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是如何直接影响了科学结论的有效性。比如,某些经典物理学实验,如果用现代极高精度的设备重做一遍,结果是否会完全不同?这种对比性的分析,能极大地凸显科学工具的迭代对理论筛选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书中对统计学应用早期阶段的描述也应是重点,如何在数据稀疏且噪声大的情况下,依然试图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这种早期的尝试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本书如果能将科学发现背后的技术瓶颈与理论构建的想象力进行有机结合的阐述,那将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人一种庄重感,这让我想起早年阅读的那些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但愿内容不会像那些老学究的著作一样晦涩难懂。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解释出来的作品。我希望作者在叙述“灾难”发生的原因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或方法论上的失误。比如,在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时,过早地构建宏大理论体系的倾向性,或者在面对与既有世界观相悖的实验结果时,倾向于否定实验而非修正理论的心理倾向。这种对科学方法论盲区的审视,比单纯介绍某个过时的理论本身要更有价值。如果能加入一些当时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领域的主要思潮作为背景,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那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在当时却能占据主流,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

从书名来看,我预感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书,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的快餐式阅读材料。我期待的重点在于对“过程”的还原。灾难的发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由无数次微小误判和系统性偏差累积而成的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时间线索,是按照理论被提出、发展到最终被证伪的时间顺序,还是会采用某种主题式编排,将所有与某种特定思维误区相关的案例集中展示。如果能穿插一些当时的科学插图或记录片段,那就更好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往往能加深对理论崩溃瞬间的理解。我特别希望看到那些被历史快速略过的边缘人物,那些曾经提出过部分正确,但最终被主流遗忘的先驱者,他们的贡献和挫折也应该被记录下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中心化的科学史视角,那绝对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评分

这本书还不错,挺好的,也很精彩

评分

商品在大优惠中购得的,虽然将价钱提上了再打折这样的行为,其性质是比较恶劣的。习惯性的好评,收到书的品相不错,内容还没有细看。开卷总有益,时间要把握,一目还十行,思通接寰宇。可能是什么?看了会更加想不通吧。

评分

书本印刷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的图书,读了很有启发。

评分

太好了,,,,,,,,,,,,

评分

科学的另一面,

评分

嗯,这本书是课本知识很好,啊,相关内容很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评分

. ∧_∧ ∩ * ☆

评分

好书,挺有意思的一本书,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