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輩》是卡夫卡文學奬得主閻連科經典之作,以真摯拙樸的文字書寫父親、四叔、大伯幾位農民父輩的活著和活著中的柴米油鹽、生老病死、親情倫理。書中父輩歲月苦澀綿遠,摯愛親情逝水流長,令無數讀者潸然淚下,被稱作是“一部跪著寫的書”,“震撼中國人的鄉土神經”。曾獲《亞洲周刊》“全球華語優秀作品奬”等多項文學奬;被中央電視颱、中國散文協會和《新京報》《中國圖書商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評為年度優秀作品。
閻連科,1958年齣生於河南嵩縣,1978年應徵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係,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1979年開始寫作,代錶作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風雅頌》《炸裂誌》,中篇小說《年月日》《黃金洞》《耙耬天歌》《朝著東南走》,短篇小說《黑豬毛白豬毛》,散文《我與父輩》《711號園》等作品。先後獲第1、第二屆魯迅文學奬,第三屆老捨文學奬和其他國內外文學奬項二十餘次。入圍2013年度英國曼布剋奬短名單,並獲得第十二屆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奬和2014年度弗蘭茨·卡夫卡文學奬。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荷、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爾維亞等二十多種語言,在二十多個國傢和地區齣版。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駐校作傢。
在彆人,《我與父輩》是一部長篇散文作品;而在我,那是一次對父輩的寫作祭奠,是一個常有過錯的兒子跪在祖墳前的默念、迴想和懊憶。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它是一顆鑽石,和書的厚重相比,所有的奬項和盛譽都顯得太輕瞭。
——閻連科
序 逝水流長 / 001
前麵幾句 / 001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1. 小學 / 010
2.《紅樓夢》 / 019
3. 槍斃 / 027
4. 寫作 / 037
5. 寂冷的光亮 / 040
6. 高考 / 053
第二章 想念父親
1. 土地的身影 / 060
2. 蓋房 / 067
3. 打 / 075
4. 失孝 / 080
5. 病 / 083
6. 戰爭 / 087
7. 命運 / 094
8. 罪孽 / 097
9. 清欠 / 105
10. 結去 / 111
第三章 大伯一傢
1. 人物 / 114
2. 織洋襪 / 115
3. 偏愛 / 122
4. 爆發 / 124
5. 蓋房 / 130
6. 相媳 / 135
7. 尊嚴 / 139
8. 賭博 / 144
9. 走嚮短路 / 148
10. 電視 / 155
11. 鐵成 / 157
12. 連雲 / 162
13. 歇息 / 168
14. 後事 / 172
15. 麵嚮死亡 / 179
16. 去處 / 182
第四章 我的四叔
1. 日子與生活 / 186
2. 一件布衫 / 189
3. 靜夜 / 195
4. 一樁事情 / 199
5. 一頭沉 / 204
6. 收麥後 / 210
7. 在車站 / 217
8. 迴鄉 / 221
9. 返 / 231
10. 牆裏牆外 / 234
後 記 心和土地 / 239
想念父親
3. 打
算到現在,我的父親有二十四五年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瞭。埋他的那堆黃土前的柳樹,都已經很粗很粗。不知道他這二十四五年間想我沒有,想他的兒女和我的母親沒有,倘若想瞭,又都想些啥兒,念叨一些啥兒。可是我,卻在二十四五年間,總是想念我的父親,想起我的小時候,父親對我的訓罵和痛打。好像,每每想起我父親,都是從他對我的痛打開始的。
能記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歲的當兒,少年期,讀小學。學校在鎮上,在鎮上的一個老廟裏,距傢二裏路,或許二裏多一些。那時候,每年的春節之前,父親都會韆方百計存下幾塊錢,把這幾塊錢找熟人到鄉村信用社,全都換成一疊兒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枕頭的葦席下,待到瞭初一那天,再一人一張、幾張地發給他的兒女、侄男甥女和在正月十五前,來走親戚的孩娃們。可是那一年,父親要給大傢發錢時,那幾十上百張一毛的票兒卻沒有幾張瞭。那一年,我很早就發現那葦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兒。那一年,我還發現在我上學的路上,我的一個遠門的姨父賣的芝麻燒餅也同樣是一個一毛錢。我每天上學時,總是從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張錢,在路上買一個燒餅吃。偶爾大膽起來,會抽上兩張,放學時再買一個燒餅吃。那一年,從初一到初五,父親沒有給我臉色看,更沒有打我和罵我,他待我如往年無二,讓我高高興興過完瞭一個春節。可到瞭初六,父親問我偷錢沒有。我說沒有,父親便厲聲讓我跪下瞭。又問我偷沒有,我仍然說沒有,父親就在我臉上打瞭一耳光。再問我偷沒有,仍說沒有時,父親便更為狠力地朝我臉摑起耳光來。記不得父親通共打瞭我多少耳光,隻記得父親直打到我說是我偷瞭他纔歇下手。記得我的臉又熱又痛,到瞭實在不能忍瞭我纔說那錢確是我偷瞭,說我偷瞭全都買瞭燒餅吃掉瞭。然後,父親就不再說啥兒,把他的頭扭到一邊去。我不知道他扭到一邊乾啥兒,不看我,也不看我哥和姐姐們,可等他再扭頭迴來時,我們都看見他眼裏含著的淚。
第二次,仍是在我十歲之前,我和幾個同學到人傢地裏偷黃瓜。僅僅因為偷黃瓜,父親也許不會打我的,至少不會那樣痛打我。主要是因為我們偷瞭黃瓜,其中還有人偷瞭人傢菜園中那一季賣黃瓜的錢。人傢挨個兒地找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傢裏去,說吃瞭的黃瓜就算瞭,可那一季瓜錢是人傢一年的口糧哩,不把錢還給人傢,人傢一傢就無法度過那年的日子去。父親也許認定那錢是我偷瞭的,畢竟我有前科,待人傢走瞭之後,父親把大門閂瞭,讓我跪在院落的一塊石闆鋪地上,先劈裏啪啦把我痛打一頓後,纔問我偷瞭人傢的錢沒有。因為我真的沒有偷,就說真的沒有偷,父親就又劈裏啪啦地朝我臉上打,直打得他沒有力氣瞭,氣喘籲籲瞭,纔坐下直盯盯地望著我。那一次,我的臉腫瞭,腫得和暄虛的土地樣。因為心裏委屈,夜飯沒吃,我便早早地上瞭床去。上床瞭也就睡著瞭。睡到半夜父親卻把我搖醒,好像求我一樣問:“你真的沒拿人傢的錢?”我朝父親點瞭一下頭。然後,然後父親就拿手去我臉上輕輕摸瞭摸,又把他的臉扭到一邊去,去看著窗外的夜色和月光。看一會兒他就齣去瞭。齣去坐在院落裏,孤零零地坐在我跪過的石闆地上的一張凳子上,望著天空,讓夜露潮潤著,直到我又睡瞭一覺起床小解,父親還在那兒靜靜地坐著沒有動。
那時候,我不知道父親坐在那兒思忖瞭啥兒。幾十年過去瞭,我依舊不知父親那時到底是在那兒省思還是漫想著這傢和人生的啥。
第三次,父親是最最應該打我的,應該把我打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的,可是父親沒打我。是我沒有讓父親痛打我。那時我已經越過十周歲,也許已經十幾歲,到鄉公所裏去玩耍,看見一個鄉乾部屋裏的窗颱上,放著一個精美鋁盒的颳臉刀,我便把手從窗縫伸進去,把那颳臉刀盒偷齣來,迴去對我父親說,我在路上拾瞭一個颳臉刀。
父親問:“在哪兒?”
我說:“就在鄉公所的大門口。”
父親不是一個刨根問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素潔的鄉村孩子瞭。到後來,那個颳臉刀,父親就長長久久地用將下來瞭。每隔三朝兩日,我看見父親對著颳臉刀裏的小鏡颳臉時,心裏就特彆溫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買給父親的禮物樣。不知道為啥兒,我從來沒有為那次真正的偷竊後悔過,從來沒有設想過那個被偷瞭的國傢乾部是個什麼模樣兒。直到又過瞭多年後,我當兵迴傢休假時,看見病中的父親還在用著那個颳臉刀架在颳臉,心裏纔有一絲說不清的酸楚升上來。我對父親說:“這颳臉刀你用瞭多年瞭,下次迴來我給你捎一個新的吧。”父親說:“不用,還好哩,結實呢,我死瞭這刀架也還用不壞。”
聽到這兒,我有些想掉淚,也和當年打我的父親樣,把臉扭到瞭一邊去。把臉扭到一邊去,我竟那麼巧地看見我傢老界牆上糊的舊《河南日報》上,刊載著鄭州市一九八一年第二期《百花園》雜誌的目錄。那期目錄上有我的一篇小說,題目叫《領補助金的女人》,然後,我就告訴父親說,我的小說發錶瞭,頭題呢,傢裏界牆糊的報紙上,正有那目錄和我的名字呢。父親便把颳瞭一半的臉扭過來,望著我的手在報紙上指的那一點。
兩年多後,我的父親病故瞭。迴傢安葬完瞭父親,收拾他用過的東西時,我看見那個鋁盒颳臉刀靜靜地放在我傢的窗颱上,黃漆脫得一點都沒瞭,鋁盒的白色在鋥光發亮地閃耀著,而窗颱斜對麵的界牆上,那登瞭《百花園》目錄的我的名字下麵,卻被許多的手指指指點點,按齣瞭很大一團黑色的汙漬兒,差不多連“閻連科”三個字都不太明顯瞭。
算到現在,父親已經離開我四分之一世紀瞭。在這二十四五年裏,我不停地寫小說,不停地想念我父親。而每次想念父親,又似乎都是從他對我的痛打開始的。我沒想到,活到今天,父親對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樣感到安慰和幸福,竟使我每每想起來,都忍不住會拿手去我兒子頭上摸一摸。可惜的是,父親最最該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卻被我遮掩過去瞭。而且是時至今日,我都還沒有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盜而懊悔。隻是覺得,父親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盜之後,能再對我有一次痛打就好瞭。在父親的一生中,要能再對我痛打上十次八次就好瞭。覺得父親如果今天還能如往日一樣打我和罵我,我該有何樣的安慰、幸福啊。
……
序 逝水流長
沒有哪次寫作可以像《我與父輩》那樣不需構思、不事雕琢,筆握在手裏,文字就從筆尖流落齣來。寫作中,亂緒的情感在心裏自糾纏到從順,傷情傷心,常常會寫著寫著,拿起紙巾去眼睛上擦擦抹抹。文字間,沒有震撼的跌宕,也沒有大喜大悲的起落。可就是,內心裏有一種隱隱不斷的苦楚酸痛,像含著黃蓮的自語。直到寫完,直到齣版,直到今天的再版,都還因為酸痛,不願再去迴憶那塊土地上的傢事遺物。
在彆人,《我與父輩》是一部長篇散文作品。而在我,那是一次對父輩的寫作祭奠。是一個常有過錯的兒子跪在祖墳前的默念、迴想和懊憶。逝水流遠,情感卻從來都靠在岸邊,沒有被帶離過半步;逝水流長,時間又在這文字中凝結下來,讓人站在岸邊去觀望、遙想那流水和流水下凝重的緩慢和停滯。寫過很多各樣的東西,《我與父輩》在齣版過程中卻少有地順暢,自然也沒人讓我刪節修改,且到瞭讀者手裏,多都說好,多都說一口氣讀瞭下去,多都開始修正對我這人和這個人的寫作的一些看法。而且書也銷得很好。有著許多各樣的好評和奬項。因為它不像我的其他小說樣,每一部都有長年的構思和寫作前的推敲思索,所以,這成績讓我有些意料之外,有些措手不及的惶惑,也就開始再一次地去想那來自內心的情感力量和不去逃避的那種生活實在的真實在藝術中的份額,是占著藝術靈魂的精神地位,還是藝術舞颱上錯綜間的一個角色——哪怕它是一個精神的主角。思前想後,悟來悟去,卻終是一種猶豫的不定。似乎不明就裏,又似乎瞭然於心。最終還是沒有一個可以說齣口的所以然,但又很清晰地明白,作傢於讀者而言,必然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以魂靈換魂靈的互為,而非售物購物的那種街麵交易。
現在,《我與父輩》又有瞭一個新的版本,讀者再看這本書時,我是可以大膽地說句:逝水流長,《我與父輩》也許正是你在漂泊中尋求的一段河岸和你在流浪時息槳歇腳的一個碼頭呢。
這裏——這個新版的機遇,我不想感謝讀者,也不想感謝齣版者和那些對《我與父輩》誠意贊許的批評傢和給瞭它許多榮譽奬項的評委們,我隻想感謝在逝水流遠中那屬於父輩的歲月和逝水流長中永遠凝視著我的生命的靈魂。
《我與父輩》這本書,以一種極為剋製的敘事,傳遞齣一種磅礴的力量。作者的文筆洗練而精準,沒有一絲多餘的廢話,卻能在字句之間,勾勒齣父輩們堅毅的身影和深沉的情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父輩情感時的藝術性,那種欲言又止的錶達,那種藏在行動中的關懷,比直白的傾訴更具感染力。書中的許多細節,都深深地觸動瞭我,比如父親在寒風中默默遞過來的一件衣服,母親在深夜裏為孩子縫補的衣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凝聚瞭父輩最真摯的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愛,可以如此沉默,卻又如此有力。它不是轟轟烈烈的誓言,而是細水長流的陪伴;它不是慷慨激昂的錶達,而是默默無聲的付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傢”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父輩們多瞭一份敬意和感激。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刻意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綫,而是像一張散落的照片集,將父輩們生命中的一個個片段,以一種近乎隨性的方式串聯起來。然而,正是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反而營造齣一種真實的生活質感。我被作者捕捉到的那些瞬間深深吸引,它們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動人。父親在田埂上眺望遠方的身影,母親在燈下操持傢務的背影,這些畫麵如同電影的鏡頭,在我的腦海中一一閃過。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傳承”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是精神上的傳承。父輩們身上那種勤勞、質樸、堅韌的品質,纔是他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作者沒有說教,也沒有評判,隻是靜靜地講述,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領悟。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寫作方式,它將主動權交給瞭讀者,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刻的時代烙印。《我與父輩》不僅僅是一個傢庭的故事,它更是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父輩們在那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犧牲,他們的無奈,以及他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為傢庭撐起一片天。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經曆過的那些年代,那些相似的場景,那些共同的記憶。書中的父輩,他們的經曆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共性,那種集體奮鬥的氛圍,那種樸素的價值觀,都讓我感到熟悉而親切。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父輩,而是以一種非常寫實的方式,展現瞭他們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在平凡中閃耀齣的不平凡的光輝。這本書讓我對父輩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父輩們一代代人艱苦奮鬥的結果。
評分讀到《我與父輩》,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復雜的情感。這本書不像市麵上常見的親情迴憶錄,它沒有那種刻意的煽情,也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去渲染,反而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過往的時光、那些沉默的對話、那些無聲的關懷,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感受到瞭父輩們生活的不易,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樸實,以及他們對於傢庭的擔當。作者筆下的父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經曆過風雨,承擔過責任,他的愛,藏在每一次默默的付齣裏,藏在每一次語重心長的叮囑中。那些日常瑣碎的片段,被作者捕捉得如此細膩,讀來倍感親切,也讓人不由自主地迴想起自己的父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親情”這個詞,它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錶達,更多的是一種長久而深沉的浸潤,一種不求迴報的給予。它讓我明白,有些愛,是不需要說齣口的,它已經融入瞭生命的脈絡,成為瞭最堅實的力量。這本書的文字很有力量,它沒有華麗的修飾,卻能在不動聲色中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評分《我與父輩》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仿佛一個旁觀者,冷靜而客觀地記錄著父輩的生活點滴,卻又在字裏行間流露齣深深的理解與尊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對父輩生活細節的描繪,那些陳舊的傢具,那些洗得發白的衣物,那些粗糙但有力的大手,都仿佛擁有生命一般,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這本書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就會丟下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壺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父輩內心世界的探索,那些不曾直接錶達的愛,那些隱藏在辛苦勞作背後的溫情,都讓父輩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這本書也引發瞭我對自己成長經曆的反思,我的父輩是如何塑造瞭我的性格,我的童年又是如何被他們的愛所包裹。它讓我看到瞭父輩身上那種堅韌不拔、樂觀嚮上的精神,這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每一個後輩去傳承和發揚。
評分很喜歡,包裝有待改進,雖然沒損壞
評分好書!值得推薦!不錯不錯!
評分趁618活動囤書,選的都不錯,夠看一段時間瞭。
評分very good good
評分好好好好好
評分一般般。
評分書的質量確實不錯,書的紙質不錯,字體大小閤適,書本有層塑料紙保護,今天下雨剛好起作用瞭。遠超預期
評分春節期間難得有時間,買瞭三本書,計劃讀完
評分老師推薦的書,還沒看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