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

我与父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连科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关系
  • 父辈
  • 成长
  • 回忆
  • 情感
  • 人生
  • 时代变迁
  • 个人经历
  • 社会变迁
  • 文化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6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40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与父辈》是卡夫卡文学奖得主阎连科经典之作,以真挚拙朴的文字书写父亲、四叔、大伯几位农民父辈的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亲情伦理。书中父辈岁月苦涩绵远,挚爱亲情逝水流长,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被称作是“一部跪着写的书”,“震撼中国人的乡土神经”。曾获《亚洲周刊》“全球华语优秀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奖;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散文协会和《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年度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炸裂志》,中篇小说《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短篇小说《黑猪毛白猪毛》,散文《我与父辈》《711号园》等作品。先后获第1、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二十余次。入围2013年度英国曼布克奖短名单,并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和2014年度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荷、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二十多种语言,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

精彩书评

  在别人,《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而在我,那是一次对父辈的写作祭奠,是一个常有过错的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它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所有的奖项和盛誉都显得太轻了。

  ——阎连科

目录

序 逝水流长 / 001
前面几句 / 001
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1. 小学 / 010
2.《红楼梦》 / 019
3. 枪毙 / 027
4. 写作 / 037
5. 寂冷的光亮 / 040
6. 高考 / 053
第二章 想念父亲
1. 土地的身影 / 060
2. 盖房 / 067
3. 打 / 075
4. 失孝 / 080
5. 病 / 083
6. 战争 / 087
7. 命运 / 094
8. 罪孽 / 097
9. 清欠 / 105
10. 结去 / 111
第三章 大伯一家
1. 人物 / 114
2. 织洋袜 / 115
3. 偏爱 / 122
4. 爆发 / 124
5. 盖房 / 130
6. 相媳 / 135
7. 尊严 / 139
8. 赌博 / 144
9. 走向短路 / 148
10. 电视 / 155
11. 铁成 / 157
12. 连云 / 162
13. 歇息 / 168
14. 后事 / 172
15. 面向死亡 / 179
16. 去处 / 182
第四章 我的四叔
1. 日子与生活 / 186
2. 一件布衫 / 189
3. 静夜 / 195
4. 一桩事情 / 199
5. 一头沉 / 204
6. 收麦后 / 210
7. 在车站 / 217
8. 回乡 / 221
9. 返 / 231
10. 墙里墙外 / 234
后 记 心和土地 / 239

精彩书摘

  想念父亲

  3. 打

  算到现在,我的父亲有二十四五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很粗。不知道他这二十四五年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我的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儿,念叨一些啥儿。可是我,却在二十四五年间,总是想念我的父亲,想起我的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训骂和痛打。好像,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能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少年期,读小学。学校在镇上,在镇上的一个老庙里,距家二里路,或许二里多一些。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把这几块钱找熟人到乡村信用社,全都换成一叠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枕头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再一人一张、几张地发给他的儿女、侄男甥女和在正月十五前,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那一年,我还发现在我上学的路上,我的一个远门的姨父卖的芝麻烧饼也同样是一个一毛钱。我每天上学时,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钱,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偶尔大胆起来,会抽上两张,放学时再买一个烧饼吃。那一年,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又问我偷没有,我仍然说没有,父亲就在我脸上打了一耳光。再问我偷没有,仍说没有时,父亲便更为狠力地朝我脸掴起耳光来。记不得父亲通共打了我多少耳光,只记得父亲直打到我说是我偷了他才歇下手。记得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了,说我偷了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我不知道他扭到一边干啥儿,不看我,也不看我哥和姐姐们,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们都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

  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至少不会那样痛打我。主要是因为我们偷了黄瓜,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菜园中那一季卖黄瓜的钱。人家挨个儿地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家里去,说吃了的黄瓜就算了,可那一季瓜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哩,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去。父亲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了的,毕竟我有前科,待人家走了之后,父亲把大门闩了,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铺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因为我真的没有偷,就说真的没有偷,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气喘吁吁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肿得和暄虚的土地样。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上床了也就睡着了。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去,去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看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出去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那时候,我不知道父亲坐在那儿思忖了啥儿。几十年过去了,我依旧不知父亲那时到底是在那儿省思还是漫想着这家和人生的啥。

  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是我没有让父亲痛打我。那时我已经越过十周岁,也许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父亲问:“在哪儿?”

  我说:“就在乡公所的大门口。”

  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样。不知道为啥儿,我从来没有为那次真正的偷窃后悔过,从来没有设想过那个被偷了的国家干部是个什么模样儿。直到又过了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多年了,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把脸扭到一边去,我竟那么巧地看见我家老界墙上糊的旧《河南日报》上,刊载着郑州市一九八一年第二期《百花园》杂志的目录。那期目录上有我的一篇小说,题目叫《领补助金的女人》,然后,我就告诉父亲说,我的小说发表了,头题呢,家里界墙糊的报纸上,正有那目录和我的名字呢。父亲便把刮了一半的脸扭过来,望着我的手在报纸上指的那一点。

  两年多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而窗台斜对面的界墙上,那登了《百花园》目录的我的名字下面,却被许多的手指指指点点,按出了很大一团黑色的污渍儿,差不多连“阎连科”三个字都不太明显了。

  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四分之一世纪了。在这二十四五年里,我不停地写小说,不停地想念我父亲。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竟使我每每想起来,都忍不住会拿手去我儿子头上摸一摸。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上十次八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和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

前言/序言

  序 逝水流长

  没有哪次写作可以像《我与父辈》那样不需构思、不事雕琢,笔握在手里,文字就从笔尖流落出来。写作中,乱绪的情感在心里自纠缠到从顺,伤情伤心,常常会写着写着,拿起纸巾去眼睛上擦擦抹抹。文字间,没有震撼的跌宕,也没有大喜大悲的起落。可就是,内心里有一种隐隐不断的苦楚酸痛,像含着黄莲的自语。直到写完,直到出版,直到今天的再版,都还因为酸痛,不愿再去回忆那块土地上的家事遗物。

  在别人,《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而在我,那是一次对父辈的写作祭奠。是一个常有过错的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逝水流远,情感却从来都靠在岸边,没有被带离过半步;逝水流长,时间又在这文字中凝结下来,让人站在岸边去观望、遥想那流水和流水下凝重的缓慢和停滞。写过很多各样的东西,《我与父辈》在出版过程中却少有地顺畅,自然也没人让我删节修改,且到了读者手里,多都说好,多都说一口气读了下去,多都开始修正对我这人和这个人的写作的一些看法。而且书也销得很好。有着许多各样的好评和奖项。因为它不像我的其他小说样,每一部都有长年的构思和写作前的推敲思索,所以,这成绩让我有些意料之外,有些措手不及的惶惑,也就开始再一次地去想那来自内心的情感力量和不去逃避的那种生活实在的真实在艺术中的份额,是占着艺术灵魂的精神地位,还是艺术舞台上错综间的一个角色——哪怕它是一个精神的主角。思前想后,悟来悟去,却终是一种犹豫的不定。似乎不明就里,又似乎了然于心。最终还是没有一个可以说出口的所以然,但又很清晰地明白,作家于读者而言,必然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魂灵换魂灵的互为,而非售物购物的那种街面交易。

  现在,《我与父辈》又有了一个新的版本,读者再看这本书时,我是可以大胆地说句:逝水流长,《我与父辈》也许正是你在漂泊中寻求的一段河岸和你在流浪时息桨歇脚的一个码头呢。

  这里——这个新版的机遇,我不想感谢读者,也不想感谢出版者和那些对《我与父辈》诚意赞许的批评家和给了它许多荣誉奖项的评委们,我只想感谢在逝水流远中那属于父辈的岁月和逝水流长中永远凝视着我的生命的灵魂。



《光阴的印记》 一封尘封的信件,一段被遗忘的旋律,一次偶然的拾遗,就这样开启了一段穿越时光的旅程。这并非一本宏大的史诗,也非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它更像是一首低语的回响,一次静谧的凝视,用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几个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痕迹,以及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弥足珍贵的温情。 故事的开端,是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小镇。老旧的阁楼,斑驳的木梁,空气中弥漫着阳光晒过的草木香和一丝淡淡的霉味。主人公,一个对尘封往事有着莫名的好奇心的年轻女性,在整理祖宅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箱子里,除了泛黄的照片和几件年代久远的物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薄薄的、封面已然磨损的日记。日记的字迹娟秀而有力,记录着一个年轻女子在特殊年代里的生活点滴,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日记的主人,是主人公素未谋面的姑婆。她的文字,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没有叱咤风云的壮举,更多的是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描绘——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棂时的感受,雨后泥土的芬芳,集市上的喧嚣热闹,或是与三五好友闲聊时的欢声笑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勾勒出一个鲜活而独立的人格。她曾有青涩的恋慕,有过对未来的憧憬,也经历过时代的洪流带来的无奈与挣扎。在那些寥寥数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希望,个体命运在宏大叙事中的渺小与坚韧。 随着日记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拼凑出姑婆的人生轨迹。她从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在逆境中默默承受的女性。她的情感,被时代的大潮无情地冲刷,她的梦想,也被现实的泥泞所掩埋。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她也未曾完全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她会偷偷为自己种下一株小小的盆栽,会在夜深人静时哼唱一首不知名的歌谣,这些微小的反抗和坚持,如同一颗颗闪烁的星辰,照亮了她黑暗的内心世界。 日记的结尾,却戛然而止,留下了太多的悬念。主人公带着这份未竟的追寻,开始在家族的记忆中寻找线索。她拜访了年迈的长辈,翻阅了泛黄的族谱,倾听了那些被岁月磨平的口述历史。每一次的探寻,都像是在拨开历史的迷雾,也像是在重新审视自己与家族的关系。她发现,姑婆并非孤立的存在,她的命运,与家族中其他成员,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在追寻姑婆故事的过程中,主人公也逐渐回溯起自己童年时期模糊的记忆。那些与祖母、外祖母共度的时光,那些她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心事,那些她们身上特有的气质,此刻在姑婆的故事映照下,变得清晰而深刻。她开始理解,那些祖辈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那些她们默默承受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用她们的一生,为后代铺就了更为平坦的道路。 其中,主人公还意外地接触到了一段与父辈的早期经历相关的片段。并非父辈本人的亲笔记录,而是通过家族中其他长辈的口述,以及一些信件的只言片语。这些片段,勾勒出父辈年轻时的青涩、热血,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与抉择。他们并非生来就承担着责任,他们也曾是少年,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和困惑。但历史的洪流,让他们不得不比同龄人更早地成熟,更早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重担。 主人公在梳理这些父辈早期的片段时,并没有聚焦在父辈的辉煌成就或重大事件上,而是更加关注他们如何在这种宏大的背景下,保持着内心的善良与正直,如何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那些关于父辈早年奋斗的细节,那些他们面对挑战时的眼神,那些他们对家人的关怀,都让主人公对他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发现,自己身上某些特质的根源,似乎就深深地烙印在这些父辈早年的经历之中。 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没有解开所有谜团的“大白”。姑婆的最终命运,依然留有一些模糊的地带,就像许多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一样,并非所有节点都能被清晰地标注。但正是这份不确定性,反而让故事更具现实意义。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有清晰的轨迹,也有模糊的地带,有圆满的句点,也有未竟的诗篇。 《光阴的印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却依然在岁月中闪烁的生命光芒。它展现了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展现了家族情感的传承与连接,以及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记。主人公在追寻姑婆故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她开始明白,自己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承载着过往的全部,她身上的每一个分子,都可能蕴含着祖辈们的故事和情感。 这本书,没有高谈阔论的哲理,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它只是用最平和的叙述,去触碰那些关于岁月、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柔软角落。它邀请读者一同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时光,去聆听那些低语的回响,去体会那些平凡生命中蕴藏的,最动人的力量。在字里行间,你会看到,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性中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光芒,汇聚成了属于每一个个体,也属于每一个家族,独特而珍贵的生命篇章。 它让你在阅读时,不禁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亲人,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祖辈,那些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却依然努力前行的父辈。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其实都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这本书,或许不能带给你直接的答案,但它能唤醒你内心的共鸣,让你对生命、对亲情、对时间,有着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看见被岁月掩盖的真相,看见被忽视的情感,看见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我与父辈》,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本书不像市面上常见的亲情回忆录,它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去渲染,反而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过往的时光、那些沉默的对话、那些无声的关怀,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父辈们生活的不易,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朴实,以及他们对于家庭的担当。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经历过风雨,承担过责任,他的爱,藏在每一次默默的付出里,藏在每一次语重心长的叮嘱中。那些日常琐碎的片段,被作者捕捉得如此细腻,读来倍感亲切,也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父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亲情”这个词,它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长久而深沉的浸润,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它让我明白,有些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它已经融入了生命的脉络,成为了最坚实的力量。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它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时代烙印。《我与父辈》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它更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辈们在那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年代,那些相似的场景,那些共同的记忆。书中的父辈,他们的经历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共性,那种集体奋斗的氛围,那种朴素的价值观,都让我感到熟悉而亲切。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父辈,而是以一种非常写实的方式,展现了他们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平凡中闪耀出的不平凡的光辉。这本书让我对父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父辈们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评分

《我与父辈》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克制的叙事,传递出一种磅礴的力量。作者的文笔洗练而精准,没有一丝多余的废话,却能在字句之间,勾勒出父辈们坚毅的身影和深沉的情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父辈情感时的艺术性,那种欲言又止的表达,那种藏在行动中的关怀,比直白的倾诉更具感染力。书中的许多细节,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比如父亲在寒风中默默递过来的一件衣服,母亲在深夜里为孩子缝补的衣角,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凝聚了父辈最真挚的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爱,可以如此沉默,却又如此有力。它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它不是慷慨激昂的表达,而是默默无声的付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家”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父辈们多了一份敬意和感激。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线,而是像一张散落的照片集,将父辈们生命中的一个个片段,以一种近乎随性的方式串联起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反而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我被作者捕捉到的那些瞬间深深吸引,它们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动人。父亲在田埂上眺望远方的身影,母亲在灯下操持家务的背影,这些画面如同电影的镜头,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闪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传承”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传承。父辈们身上那种勤劳、质朴、坚韧的品质,才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作者没有说教,也没有评判,只是静静地讲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方式,它将主动权交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评分

《我与父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仿佛一个旁观者,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着父辈的生活点滴,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理解与尊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父辈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陈旧的家具,那些洗得发白的衣物,那些粗糙但有力的大手,都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本书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会丢下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父辈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些不曾直接表达的爱,那些隐藏在辛苦劳作背后的温情,都让父辈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反思,我的父辈是如何塑造了我的性格,我的童年又是如何被他们的爱所包裹。它让我看到了父辈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后辈去传承和发扬。

评分

满减,折上折,超便宜

评分

评分

老师要求的书,第一时间上京东买。

评分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

一般都是复制黏贴默认好评的,如果不是我会说的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不错不错!

评分

阎连科的苦难叙事,很喜欢其中满溢的乡土气息

评分

满减,折上折,超便宜

评分

热销书,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