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与流派

新建筑与流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寯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建筑理论
  • 现代建筑
  • 后现代建筑
  • 解构主义
  • 批判性区域主义
  • 风格流派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
  • 建筑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ISBN:9787200116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57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建筑界,曾经有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中国一代现代建筑大师,他与梁思成、陈植、林徽因等人同学,他曾师承美国水彩大师道森,他的建筑设计遍布上海、南京等地,至今成为地标,很多年以来,他都是建筑界的标志性人物,桃李满天下,因为不屈服的性格,也因为不凡的气度,人们称他“花岗石般的脑袋,水晶石般的胸怀”,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童寯。
  童寯的文笔是清晰简练的,但简洁的形式却无法掩盖其丰富的学识和内涵的光芒,因此,这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现代建筑大师的简明传记,诚如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所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史上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

内容简介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新建筑”,即今日常说的“现代建筑”,以英国伦敦的“水晶宫”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人,更是倾注了极多的笔墨,展现了20世纪各位建筑大师的风采。
  总之,这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现代建筑大师的简明传记,诚如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所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史上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字伯潜,满族。1900年生于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1925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期间,曾获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1927)和一等奖(1928)。1928年毕业,获建筑硕士学位。后在费城、纽约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后回国,1930—1931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2—1952年在上海与建筑师赵深、陈植共同组织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主持绘图室工作。该所设计工程近两百项,其中三人合作设计的有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等。1944年起先后在重庆和南京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52年后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直至逝世。
  童寯参加设计的工程约一百项。主要建筑创作除上述外还有南京首都饭店、上海金城大戏院、南京下关首都电厂、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地质矿产陈列馆、资源委员会办公楼、重庆炼钢厂、南京公路局办公楼等,以及上海、南京私人住宅多处。他在建筑创作上,反对因袭模仿,坚持创新,作品比例严谨,质朴端庄。童寯在3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调查、踏勘和测绘、拍摄江南一带园林,是中国一代园林学家。作品有造园学巨著《江南园林志》,以及《东南园墅》《造园史纲》《随园考》等。

目录

前言(1)
Ⅰ工业革命后的欧洲(1)
1 水晶宫(2)
2 拉斯金(5)
3 森佩尔(5)
4 科尔(6)
5 莫里斯(6)
6 红屋(7)
7 工艺美术运动(7)
8 二十人社(9)
9 霍塔(10)
10 新艺术运动(11)
11 芝加哥学派(11)
12 詹尼(12)
13 沙利文(14)
14 有机建筑(15)
Ⅱ20世纪新建筑早期(19)
15 凡·德·维尔德(19)
16 格拉斯哥学派(20)
17 麦金陶什(21)
18 高迪(22)
19 贝尔拉格(23)
20 阿姆斯特丹学派(25)
21 瓦格纳(25)
22 维也纳学派(26)
23 奥尔布里希(27)
24 分离派(27)
25 霍夫曼(29)
26 路斯(30)
27 赖特(32)
28 草原式(33)
29 罗比住宅(36)
30 流水别墅(37)
31 古根海姆博物馆(41)
32 雷蒙德(42)
33 诺伊特拉(43)
34 德意志制造联盟(45)
35 AEG透平机制造车间(46)
36 表现主义(48)
37 立体主义(48)
38 柏林学派(49)
39 造型社(49)
40 柏林圈(49)
41 法古斯鞋楦厂(49)
42 格罗皮乌斯(53)
43 包豪斯(53)
44 密斯(59)
45 未来主义(70)
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74)
46 风格派(74)
47 鹿特丹学派(76)
48 贾柏(78)
49 构成主义(78)
50 李西茨基(79)
51 日内瓦国联总部建筑方案(90)
52 国际新建筑会议CIAM(96)
53 《雅典宪章》(98)
54 新建筑研究组MARS(99)
55 泰克敦技术团(100)
56 新艺术家协会(101)
57 萨沃伊别墅(102)
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6)
58 联合国总

精彩书摘

  51 日内瓦国联总部建筑方案
  建筑方案竞赛为各流派提供比较又兼争执的论坛。柯布西耶每有机会都不放过辩论抗争的可能。他于苏维埃宫1931年被否定后,次年致函卢那察尔斯基,对约凡方案的被选表示吃惊,并向方案评选主席莫洛托夫申述观点,说这一决定给苏联建筑生动力量拖后腿;新建筑最能表现时代精神,西欧建筑家把希望寄托在苏联这块革命的新建筑创作园地。他这申述未得到答复,得到的是1933年消息;传说莫斯科街头游行队伍高举标语旗帜写明“要古典不要新建筑”!争辩高潮到1927年曾经达到顶峰。这年柯布西耶参加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建筑群方案竞赛。日内瓦从世界各地收到377件方案。评选委员6人来自英、法、比、奥、瑞士、荷兰,有学院派也有老一辈先进权威如贝尔拉格、霍夫曼等人。评选首席是新艺术运动名宿霍塔,这群人物虽然起联系过去与现代的桥梁作用,但对新兴欧洲建筑潮流则摸不到方向,以霍塔最为突出。五花八门各种方案从正规古典到构成主义到铁架玻璃梦殿迷宫,使评选人中的学院派遭受前所未遇冲击;虽然这派后来占上风,但逃脱不了历史的责任和真理的考验。柯布西耶方案(图60、图61)是按功能分析来安排国联各样活动空间如:经常工作的秘书处,附参考图书馆;不定时各委员会的议事厅室;国联每年三个月开会用的大厅以及每年一次的2600座高视听质量大会堂,由于基地面积限制,只有采用柯布西耶的不对称而敞开的总平面布置,才有可能适当安排每一部门并使工作人员有机会从室内望见日内瓦湖光山色。建筑底层尽量透空,穿过明柱可看到湖边。交通注意到分隔车流人流。工程造价预算还是经济的。尤其可贵的是,由大会堂方案可见天花板抛物线剖面斜升,在无电声时代,有助于音响反射,使每座听得清晰。评选过程几经反复。贝尔拉格、霍夫曼等属意于柯布西耶方案,但保守派反对。霍塔依违其间,而他作为新艺术运动元老、布鲁塞尔人民宫设计人,本来具有决定性权威。各方相持不下,只有采取折中办法,选出9个方案包括柯布西耶的在内,均列为头奖,后来又减到4个。这时忽然发生改变基地的决定。柯布西耶再次参加修改。最后,不包括他在内的四人小组方案,仍然脱离不了他修改以后的设计精神,建筑风格也只能停留在拼凑而成的新古典面貌(图62),于1937年完工。这场论争既标志新建筑暂时挫折,也给学院派致命打击,因为学院派自身证明无力解决现实的技术与风格难题,于是四平八稳、毫无生气的国联大厦,遂脱稿于认识落后,建筑落伍者几位庸才之手。柯布西耶对评选不满并向国际法庭申诉,未被受理。1940年他的国联建筑方案全套由苏黎世大学购存。他1933年参加比利时安特卫普50万人城市规划落选,方案被斥为癫狂糊涂作品。同年他又参加瑞典、瑞士和非洲几处建筑规划,都由于过分表现新时代科技精神而落选。但他并不气馁,反而说这些挫折代表胜利,“我们的方案被剔下来,会变为公开控诉人,正义的社会,一定能用这些方案判决那群官僚主义者”。他自信如此之强,以致在一种观点被否决之后,下次在其他方案中,再照样摆进去,如1927年他处理国联大厦一些手法,又用于1928年莫斯科合作总部的设计。
  柯布西耶本名Gharles�拨Idouard Jeanneret�睪ris。笔名Le Corbusier是1919年在他创刊《新精神》第一期上首次出现的。柯布西耶这称呼来自他一位法国远祖,嗣后就拿这作为姓氏,《新精神》有建筑专栏;1923年他整理这专栏辑成一书称《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书中末章提出“不是建筑就是革命”,主张社会问题可用建筑而不必革命去解决。这和前述李西茨基所提出建筑的社会性看法相近。此书随即被译成英、德文出版。莫斯科构成派建筑家们立即把柯布西耶当作同路人,金斯伯格1924年著《风格与时代》(Style and Epoch),观点也接近柯布西耶的书。柯布西耶未读过建筑专业院校,出生在瑞士一生产钟表地区,家庭几辈都是表壳装饰刻工。他14岁时入当地美术学校学习刻板与装饰,初次接触到北欧新艺术动态,这对他有深远影响,18岁时就开始为乡人设计一所住宅,然后拿报酬于翌年遵照业师嘱咐,背着旅行袋到处游览写生,走遍意大利、奥、匈各国。1908年初到巴黎,进入佩雷事务所而从他学到对新建筑起作用的钢筋水泥的认识及设计原理,这对自己的前途有极大影响与帮助,并由佩雷的介绍认识了刚受到立体画派启发的奥赞方(Amédée Ozenfant),从他学画。两人于1917年首倡“纯洁主义”(Purism)画派,把立体主义演进一步到最简单状态,1910年他去柏林进入贝仑斯事务所,这时格罗皮乌斯、密斯早已是这事务所从业员。柯布西耶则只待几个月,但很快掌握了当时艺术结合科技权威人物贝仑斯的思想方法。1911年柯布西耶东游捷克、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和希腊。1922年在巴黎为奥赞方设计画室住宅(图63);又在沃克瑞桑(Vauclesson)为一富室设计住宅(图64),是继路斯1910年完成的斯坦纳住宅后又两座新建筑,具有素壁光窗、屏除装饰的共同面貌。柯布西耶的被评为建筑最革命的定义名言是“屋者居之器”(Une Maison est une Machine �� Habiter)。“器”意为工具,他认为房屋应如机器般简洁明确,合理合用,标准化并可大批生产,而且又便于维修。他只把机器作为比喻,并不是说房屋本身就是机器或该做成像机器,而只指出两者具有共性,要素是技术加功能。1922年他提出“分户产权公寓”方案(Immeuble�瞯illa)即Freehold Maisonette(图65),容120户,各有阳台式花园与公用设备。住户以租金积累最终抵偿买价而获得产权。这建筑方案迅即被德国法兰克福市长恩斯特·梅(Ernst May)在1926年用于预制板居住建筑设计,又被金斯伯格于1928年用于莫斯科一座财政部职工集体宿舍(Narkomfim Communal House)的设计。但由于鸽子笼式高功能紧凑布置太无灵活性而不受欢迎,未得推广。
  ……

前言/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导读
  童明
  在东南大学中大院,童寯先生给人们所留下的永久记忆似乎就是在一楼阅览室里的某个固定座位,以及作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查找资料研究问题所使用的索引卡片。从20世纪50—80年代,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原因,老先生必定如同一只标准座钟那样,每天早晨7点准时离家步行前往学校,端坐于阅览室的同一个位置上,埋头读书摘记。
  然而,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令人感到生性孤僻,寡言少语的老者,当时经年累月所从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究竟是什么,那些存放于资料室中的小卡片上所记录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如果与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看,读者就不难发现,他当时所做的这些文献摘抄的主要部分,就是长达数十年对于世界近现代建筑的持续性研究。
  追根溯源,这项工作大致起始于1930年的欧洲之旅。正是在那一年,童寯先生已经从当时美国最富盛誉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毕业两年,在费城及纽约分别工作一段时间后,转道欧洲回到国内,前往刚刚创办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
  从他为此次为期4个月的欧洲旅行所做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到,童寯先生显然已经开始关注刚刚处在萌发状态的现代主义建筑浪潮。尽管不是特别明确,在所安排的经典建筑参观行程之外,童寯先生在笔记中已经添加了布鲁塞尔、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地的一些现代建筑。就在那时,欧洲和北美一些城市刚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正在广泛产生影响,例如,在此前的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刚刚举办过魏森霍夫住宅展,远在纽约刚刚成立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年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正在组织亨利·希区柯克(Henry�睷ussell Hitchcock)和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前往欧洲收集整理现代建筑,为两年后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影响深远的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展做准备……很显然,即便当时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在理论层面上仍然尚未完全成形,但在实践领域的成就已经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童寯先生后来所遗留下来的旅欧日记可以看出,他不仅对古典建筑如数家珍,而且对现代建筑的潮流也十分熟悉,例如他在巴黎曾去观看玻璃穹顶的大皇宫,在布鲁塞尔计划参观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莱宫,在斯图加特描绘门德尔森的肖肯百货大楼,在杜塞尔多夫参观“几座欧洲最好的现代建筑”,在法兰克福偶遇格罗皮乌斯的现代建筑展览……同时令人颇感惊奇的是,他在沿途所参观的班贝格海因里希教堂、比肯多夫圣三王教堂、乌尔姆天主教城市教堂,这些未曾在主流建筑史上出现过的建筑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如此令人感动和震撼。
  途中所遇一次次的现代展览经常令他眼界大开,而旅程之前的精心准备也预埋了伏笔,使他一开始就对刚刚萌发的现代建筑充满了憧憬之情,如有可能就会不惜绕道,前往一看究竟,并在文字中不吝赞美之词。而原先计划中的罗马、庞贝、西西里也在随后的旅途中悄然消失,此时能够打动他的已经不完全是经典建筑了。
  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童寯先生回国后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创作态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他从沈阳来到上海参加组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时,就曾经与其两位搭档约定拒绝使用大屋顶,力图成为一名“求新派”。这样一位后来被称为老夫子的严谨学者,此时的举动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而是对一种幼稚的简单化的拒绝。童寯先生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中所参加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是南京外交部大楼,落成后的外交部大楼造价经济、功能合理、造型庄重、比例匀称,突破了当时呆板的古典模仿手法,通过将传统民族风格进行简化和提炼,做出了创造现代民族风格的可贵尝试,成为现代民族风格建筑的杰出案例。
  在随后的南京下关首都电厂、上海大上海大戏院、南京首都饭店、首都地质矿产陈列馆等项目中,童寯先生的建筑设计更是以一种全新开放的姿态对待每一个构思的整合,每一个节点的处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南京主持设计建造的公路总局、航空工业局、美军顾问团公寓等一批作品则更加体现出与当时国际潮流相平行的建筑风格,这些作品在现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由于功底扎实,学识渊博,童寯对于建筑风格的评判并不以单一的民族文化特征为标准,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探讨。他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中国创造按外国方式设计与建造,而又具有‘乡土’外貌的建筑,正是一个令中国建筑师大伤脑筋的问题。”同时他也很乐观地认为:“我相信中国旧式建筑制度,会在世界上发扬光大,直有如目下吉普车,在任何地方都风行一样。”
  1945年抗战胜利后,童寯先生在主持华盖在南京的事务所的同时,也在当时的中央大学、后来的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任教。可想而知,他必定不会仅仅停留于常规建筑设计技能方面的教学,同时也会关注当时在二战后正在欧美迅猛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浪潮。
  虽然难以再次前往欧美实地考察,但是其长子童诗白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童寯先生给他发去一份长长的书单,其中就包括当时刚刚出版的,由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撰写的《空间、时间与建筑》(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由此,在随后漫长而恶劣的“文革”环境中,童寯先生仍然从不间断,只要条件许可,就投入到对于现代建筑的研究与梳理之中。
  1978年,当中国从漫长的“文革”环境中苏醒过来时,童寯先生积攒多年的成果就以《新建筑与流派》的简本方式出版了。这本汇集几十年资料而成的、凝聚着数十年研究经历的著作应该是中国近代最初针对西方现代建筑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之一。此书本应以更为厚实的方式进行出版,因为早在1964年,在童寯先生的笔记手稿中,它的雏形即已经按照卡片形式整理而来的“近百年新建筑代表作”大致形成了。
  然而此书的最终形式并非是一种鸿篇巨制,文字的写作风格有如童寯先生的品格,凝重而洗练。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童寯先生的写作方式,按照他的习惯,有时收集资料再多,但如果不能构成文章所必需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时,就会从不吝啬,悉数付丙。他要求写文应像“拍电报一样简练”,他的钢笔字又密又小,有些地方还加粘贴、挖补……这使得他的手稿只要不发表,就会不时改了再抄,抄了再改,从而达到了高度的浓缩。
  另一方面,在书中,为了客观而有效地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一新兴领域,童寯先生也有意地屏蔽了自己的一些个人见解。然而在他自己的笔记中,他曾经以“文革”时期思想交代的方式,非常生动地提到了他对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个人解析:
  1.自19世纪起,设计和结构分为两个摊子,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分工,导致西方,尤其是巴黎艺院,在设计专业教学上重视美观轻视结构的倾向,强调艺术,脱离实际,造成极大危害。
  2.西方豪华住宅中,劳动人民工作(如厨房)食宿处与资产阶级主人用房距离很远,而划分两种不可调和的阶级界限。主人扶梯之外,还设服务扶梯。美国实行种族隔离,公寓有黑人自用走廊、自用扶梯和出入口。
  3.西方建筑刊物中很少提到建筑经济问题。投资越多,利润越高,因为节约等于自挖墙脚。刊物也极少建筑批评。一批评则牵涉法律上人身攻击等条款而导致诉讼赔偿损失问题,因而极端审慎。
  4.西方今天有几个建筑“大师”,都具有世界性影响。他们各有各的哲学,有顽强信心。他们服务对象大多数是百万富翁或政府机关,对经济问题如造价等从未伤过脑筋。大师之一密斯有名言“少就是多”,即以少胜多,以简洁取胜。简化意味着经济省钱,而他的“简化”反而费钱。
  5.西方建筑结构,并不完全实事求是,尤其在立面处理上,有些是为虚做假,几根支柱是为追求美观而加上去的,并无支撑作用。古典的靠墙“依柱”,没有承重作用,是明显例子。某教堂用砖砌承重墙,外面再包石墙,砖块是照承重错缝而不照合理的贴面划缝。
  然而除开由于政治因素所带来的压力,童寯先生对于现代建筑的姿态一向是极为开放而欢迎的。在本书的前言中,童寯先生以极其简略的话语和评价,指出了西方现代建筑研究对于中国建筑界的意义,他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和风格起无可避免的影响。由于用相同技术、相同材料,服从于相同功能,建筑物很自然会出现类似面貌;但另一方面,全世界划分为许多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气候地带、各具不同经济条件这一事实,难道对建筑风格不发生一点影响吗?”
  其实童寯先生在本书中,就已经在思考如何能够跨越隔阂,走出中国自己的现代主义建筑之路。他认为当代的建筑设计应当洋为中用,本来由西方传入的建筑技术,如果经过“运用、改进、再制,习以为常,就变成自己的了”。在前言中他争辩道:“西方仍然有用木、石、砖、瓦传统材料设计成为具有新建筑风格的实例,日本近30年来更不乏通过钢筋水泥表达传统精神的设计创作,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秦砖汉瓦产生中华民族自己风格?西方建筑家有的能引用老庄哲学、宋画理论打开设计思路,我们就不能利用固有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建筑哲学吗?”
  这种言论实际上也是童寯先生针对当时国内的一些理论思潮有感而发,因为无论在30年代还是50年代,中国建筑界都曾经针对中国自己的现在建筑风格发生过争论,许多建筑创作曾以大屋顶作为民族形式的尝试,但由于经济问题而难以为继。或者也曾经出现过另外一种完全照搬照抄的现象,以致尽管有些建筑物建在中国,但与国外建筑面貌看起来没什么两样。
  童寯先生潜在地认为,关于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知与学习,则可以为此作答提供准备。任何创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探测摸索才能得来。因此他对于本书的效果也提出了提前性的预告:“如果认为看完一些资料就能下笔,乃是天真想法。若读毕这份刍荛之献以后,仍觉夙夜彷徨,走投无路,感到所做方案,是非理想,比未读之前提出更多疑问,尚待进一步钻研,那这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新建筑与流派》最早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曾经成为许多建筑学人的启蒙读物。尽管近年来,随着大量西方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有关现代建筑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知识。但此书本身即作为一部历史,而且是从童寯先生特有视角所编撰的一部有关西方现代建筑的简明历史。
  此次再版是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并且对照原稿进行了一些审慎的修改,例如当时童寯先生的一些人名、地名的译法已经按照今日习惯进行了调整,以便既可以保留原文风格和特点,又能够与时下的学科规则相吻合。
  2016年3月

《新建筑与流派: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 一、 导论:一座城市的文明印记,一场思想的澎湃浪潮 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社会思潮、技术革新与文化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当我们审视一座城市的 skyline,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高耸的楼宇,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是不同时期人们对生存空间、美学追求、功能需求的深刻表达。而“流派”,则是建筑史上思想碰撞、风格演变的鲜明标签,它们如同交响乐中的不同乐章,共同谱写了建筑艺术波澜壮阔的史诗。 《新建筑与流派: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一书,旨在深入剖析近现代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至今,建筑领域涌现出的种种创新性思潮与流派,探究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核心理念、代表作品及其对城市风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并非对既有建筑知识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站在更高的维度,以历史的纵深和思想的广度,解读建筑的“现在进行时”与“未来式”。它关乎技术,关乎艺术,关乎哲学,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我们身处的空间,以及这个空间如何塑造我们。 二、 工业革命的余晖与现代主义的黎明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了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蒸汽、电力、钢铁、玻璃的广泛应用,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这种技术革新,催生了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质疑,也孕育了对功能与效率的极致追求。 现代主义建筑,作为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建筑思潮,其“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成为颠覆性的宣言。它摒弃了繁复的装饰,追求简洁的几何体,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精神”(Esprit Nouveau)运动,提出了“模度”(Modulor)体系,主张将人体比例引入建筑设计,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他的“机器美学”观点,视建筑为“居住的机器”,充满了理性与秩序。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以其“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格言,将极简主义推向极致,以精湛的工艺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透明、轻盈、富有秩序感的空间。他的“玻璃盒子”式建筑,挑战了传统的墙体概念,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 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作为现代主义的摇篮,汇聚了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致力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设计师,其影响力至今不绝。 三、 战后反思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使得现代主义的理性与乌托邦式理想遭遇了深刻的反思。人们开始质疑过度依赖技术和普适性解决方案的潜在弊端,开始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模仿或复兴传统,而是对地域特质、气候条件、文化记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批判性的回应。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是这一思潮的重要倡导者,他强调建筑应在现代性与地域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要拥抱技术进步,又要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 这一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尝试使用当地材料,融入地域景观,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地方风情的建筑。例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作品,虽然属于早期现代主义,但其对木材的运用、对自然光线的捕捉,以及对人性化空间的关注,已隐隐流露出对地域性的尊重。 四、 解构主义的颠覆与后现代的多元 二十世纪末,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建筑界迎来了一场更加激荡的思想变革。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单一、理性、普适性理想的挑战,它拥抱复杂性、矛盾性、历史性,并鼓励设计中的趣味性、象征性和戏剧性。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他提倡“又大又俗”(Both/And)的设计理念,反对现代主义的“非此即彼”(Either/Or)。 与此同时,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建筑则将这种颠覆推向了更深的层面。它挑战了传统的建筑逻辑,打破了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的清晰性,通过扭曲、破碎、重叠等手法,创造出充满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形态。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建筑师,以其大胆的构思和惊人的视觉效果,成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如同破碎的雕塑,挑战着人们对建筑的固有认知,激发着新的想象。 五、 当代建筑的探索:可持续、智能化与人本关怀 进入二十一世纪,建筑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信息化、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共同塑造着当代建筑的新格局。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已成为当代建筑的核心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建筑师们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从材料选择、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寻求对环境的最小化影响。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融入,成为衡量当代建筑品质的重要标准。 智能化(Intelligence)与信息化(Information)的浪潮,为建筑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工具与新的可能性。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普及,使得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也开始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的概念,也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想象。 人本关怀(Human-centricity)在当代建筑中愈发凸显。在经历了对技术和形式的过度关注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建筑与人的关系。关注使用者的体验、情感需求、心理感受,以及建筑对社会公平、社区活力的贡献,成为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包容性设计,都在强调建筑的社会责任。 六、 未来展望:建筑的边界与无限可能 《新建筑与流派:时代的回响与未来的低语》一书,不仅是对过去建筑发展历程的回溯,更是对未来建筑趋势的洞察与预判。它试图告诉我们,建筑的演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未来,建筑的边界将更加模糊。科技的进步,将使得建筑与自然、与信息、甚至与生命本身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3D打印技术、仿生学设计、以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都将为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同时,建筑也将更加关注“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从设计到建造,再到使用与更新,每一个环节都将被赋予更多的思考与创造。共享经济、模块化设计、以及可拆卸、可重组的建筑,也将成为未来城市形态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建筑,将更加强调其精神内涵与社会价值。它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的桥梁。它将是承载记忆的容器,是激发灵感的源泉,是构建美好生活的摇篮。 本书,愿与您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建筑的思考之旅,聆听时代的回响,感受未来的低语,共同塑造一个更具智慧、更富温情、也更具生命力的建筑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相当惊人,它绝非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而是为那些已经在建筑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专业人士准备的“智力健行”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性建筑哲学碰撞时的那种细腻和审慎。书中有一部分集中讨论了非西方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反向输入”,特别是日本侘寂思想与西方理性主义的融合趋势。作者非常小心地避开了文化挪用的陷阱,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看似对立的美学体系在“本质”层面上的共鸣点——例如对“不完美”的接纳和对“时间性”的尊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空间生成逻辑”的章节,作者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框架,将光线、噪音、气味这些通常被忽略的感官元素,纳入了对建筑体验的评估体系中,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空间分析的传统认知,感觉像被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引文和注释系统做得极其出色,简直是研究者的福音。每一次引用外部资料,作者都标注得清晰明了,并且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详尽的延伸阅读清单,这些清单的选择非常独到,很多都是我过去从未听闻但极具启发性的文献。我试着按照书中的引导,去寻找了几篇被重点推荐的早期现代主义先驱的论文,发现它们与书本主旨的互文性极强,大大丰富了我对某些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对建筑事业的热忱。在结尾部分,他不再是冷静的分析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期许的导师,向年轻一代建筑师发出了邀请,去质疑既有的边界,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命名的可能性。这种将历史总结与未来展望无缝衔接的处理方式,让人合上书本时,内心充满了行动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和留白的巧妙运用,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某种极简主义的思潮,但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锐利感。内页的纸张厚实,印刷的图版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结构剖面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深入研究建筑细节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战后欧洲的重建浪潮,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手绘草图,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建筑师们面临的困境与创新。特别是关于混凝土在功能主义实践中的应用,书中呈现了好几组对比案例,一家是早期包豪斯风格的严谨,另一家则转向了更具雕塑感的表现主义尝试。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手里拿着一本精心策划的建筑展览图录,那种触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很难在一般的学术著作中找到。而且,书中的排版非常克制,文字区域和图像区域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流畅,不会因为信息密度过高而产生阅读疲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特别,它不像传统的建筑史著作那样,上来就是枯燥的年代划分和流派定义,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文学漫游”的方式来展开论述。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建筑背后的“精神内核”和“社会语境”,而非仅仅是风格的迭代。比如,有一段描写对现代主义早期材料革新的探讨,作者没有堆砌化学公式,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钢筋混凝土从一种工业材料,如何被建筑师“驯化”,最终成为表达人类意志的媒介。读到那里,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新浇筑水泥特有的气味,感受到工人们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的场景。这种深入骨髓的共情能力,让原本冰冷的建筑技术变得有血有肉。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建筑师的私人信件片段,虽然篇幅很短,但信息量巨大,足以窥见他们在创作高峰期的挣扎与兴奋,这对于理解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提供了绝佳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失败案例”的坦诚记录。很多建筑史书籍热衷于歌颂那些光芒万丈的经典之作,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那些理论上完美却在实际使用中遭遇滑铁卢的项目。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预算超支或业主反对,而是深入剖析了设计者在预判社会反应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局限性。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些大型公共建筑群的衰败过程,那种从最初的乌托邦理想,到最终沦为城市病灶的转变过程,读起来令人唏嘘。作者用精确的数据和现场照片对比,展现了建筑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被“物化”和“异化”。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无比扎实和可信,它教导我们,建筑师的责任远不止于美学创造,更在于对未来的责任承担和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

强迫症,一系列的书,买了一本,其它的必须收齐

评分

书都是塑封好的,快递也很快!

评分

赶上有活动,性价比高,开心

评分

新建筑与流派新建筑与流派新建筑与流派新建筑与流派新建筑与流派新建筑与流派新建筑与流派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给学生的比赛奖励,作为初学者阅读还是不错的!

评分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评分

童寯的文笔是清晰简练的,但简洁的形式却无法掩盖其丰富的学识和内涵的光芒,因此,这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现代建筑大师的简明传记,诚如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所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史上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

评分

这套丛书真是良心之作啊,给出版社一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