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手册(第5版) 声学设计与建筑声学实用指南

声学手册(第5版) 声学设计与建筑声学实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F.,Alton,Everest,Ken,C. ... 著,郑晓宁 译
图书标签:
  • 声学
  • 建筑声学
  • 声学设计
  • 噪声控制
  • 隔音
  • 吸声
  • 振动
  • 声环境
  • 建筑物理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6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7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内容涵盖了室内声学绝大多数的知识体系,较为全面
2 讲解知识的角度独特,从各种声学现象进行介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强
3 本书知识体系较为先进
4 本书涵盖了声学优化及声学仿真的内容,对目前国内的声学仿真技术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各种声学现象进行了清晰的解释,且提供了实用的房间声学设计方法,同时本书还涉及了全新的测量方法和软件。它让读者了解到,如何进行声学测量、房间尺寸选择,如何摆放扬声器、分析频率响应曲线,以及如何设计安装吸声体和扩散体。读者还将会了解到,如何调节房间的混响时间、减小外部噪声,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声学的概念。借助于两位声学专家的洞察力,我们可以建造属于自己的声学环境,例如录音棚、控制室以及家庭听音室。
本书包含了以下内容:
. 如何确定开放和封闭空间的声音传播。
. 如何测量声压级。
. 如何分析房间模式的共振特征。
. 如何对房间进行装修,以获得zuijia的早期反射声、混响时间和扩散。
. 如何降低声学失真、梳状滤波效应以及HVAC噪声。
. 如何构建一间高品质的立体声和环绕声听音室。
. 如何设计专业的录音棚和控制室。
. 如何评价音乐厅和礼堂的音质。
. 如何利用声学测量、模型以及可听化软件对房间进行设计和优化。

作者简介

F. Alton Everest 是一个知名的声学顾问。他共同创办和主管穆迪科学研究院(Moody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科学电影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美国加州大学海底声学研究部的主管。
Ken C. Pohlmann 是一个知名的音频教育家、顾问以及作家。他是美国科勒尔盖布尔斯的迈阿密大学的退休教授,也是许多音频设备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的顾问,同时还是许多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其中包括了数字音频原理。
其它贡献人员,包括:Peter D’Antonio 、Geoff Goacher 以及 Doug Plum。

目录

1 声学基础 1
1.1 正弦波 2
1.2 介质中的声音 3
1.2.1 质点运动 3
1.2.2 声音的传播 4
1.2.3 声音的速度 5
1.3 波长和频率 6
1.4 复合波 8
1.4.1 谐波 8
1.4.2 相位 9
1.4.3 泛音 11
1.5 倍频程 12
1.6 频谱 14
1.7 电子、机械和声学类比 17
2 声压级和分贝 18
2.1 比值与差值 18
数字的表达 19
2.2 对数 20
2.3 分贝 20
2.4 参考声压级 21
2.5 对数与指数公式的比较 23
2.6 声功率 24
2.7 分贝的使用 26
2.7.1 例1:声压级 26
2.7.2 例2:扬声器的声压级 26
2.7.3 例3:话筒特性 27
2.7.4 例4:线性放大器 27
2.7.5 例5:通用放大器 27
2.7.6 例6:音乐厅 27
2.7.7 例7:分贝叠加 28
2.8 声压级的测量 29
2.9 正弦波的测量 30
3 自由声场的声音 32
3.1 自由声场 32
3.2 声音的辐射 32
3.3 自由声场中的声强 33
3.4 自由声场中的声压 34
例:自由声场中声音辐射 35
3.5 密闭空间中的声场 35
半球面声场及传播 37
4 声音感知 38
4.1 耳朵的灵敏度 38
4.2 耳朵解剖学 39
4.2.1 外耳 40
4.2.2 指向性因素:一个实验 40
4.2.3 外耳道 40
4.2.4 中耳 41
4.2.5 内耳 43
4.2.6 静纤毛 44
4.3 响度与频率 44
4.3.1 响度控制 46
4.3.2 可听区域 46
4.4 响度与声压级 47
4.5 响度和带宽 49
4.6 脉冲的响度 51
4.7 可察觉的响度变化 52
4.8 音高与频率 52
4.8.1 音高实验 53
4.8.2 消失的基频 54
4.9 音色与频谱 54
4.10 声源的定位 54
4.11 双耳定位 56
4.12 第一波阵面定律 57
4.12.1 法朗森效应 57
4.12.2 优先效应 58
4.13 反射声的感知 59
4.14 鸡尾酒会效应 61
4.15 听觉的非线性 61
4.16 主观与客观 62
4.17 职业性及娱乐性耳聋 62
4.18 总结 64
5 信号、语言、音乐和噪声 65
5.1 声谱 65
5.2 语言 66
5.2.1 语言的声道模型 69
5.2.2 浊音的构造 69
5.2.3 辅音的构造 70
5.2.4 语言的频率响应 70
5.2.5 语音的指向性 71
5.3 音乐 72
5.3.1 弦乐器 72
5.3.2 木管乐器 72
5.3.3 非谐波泛音 73
5.4 音乐和语言的动态范围 73
5.5 语言和音乐的功率 75
5.6 语言和音乐的频率范围 76
5.7 语言和音乐的可听范围 76
5.8 噪声 76
5.8.1 噪声测量 79
5.8.2 随机噪声 79
5.8.3 白噪声和粉红噪声 80
5.9 信号失真 82
5.10 共振 86
5.11 音频滤波器 87
6 反射 90
6.1 镜面反射 90
6.2 反射表面的双倍声压 92
6.3 凸面的反射 92
6.4 凹面的反射 93
6.5 抛物面的反射 94
6.6 驻波 95
6.7 墙角反射体 95
6.8 平均自由程 96
6.9 声音反射的感知 97
6.9.1 单个反射作用 97
6.9.2 空间感、声像以及回声的感知 99
6.9.3 入射角、信号种类以及可闻反射声频谱的作用 100
7 衍射 101
7.1 波阵面的传播和衍射 101
7.2 波长和衍射 101
7.3 障碍物的声音衍射 102
7.4 孔的声音衍射 105
7.5 缝隙的声音衍射 105
7.6 波带板的衍射 106
7.7 人的头部衍射 107
7.8 扬声器箱体边沿的衍射 108
7.9 各种物体的衍射 108
8 折射 110
8.1 折射的性质 110
8.2 声音在固体中的折射 111
8.3 空气中的声音折射 112
8.4 封闭空间中的声音折射 115
8.5 声音在海中的折射 115
9 扩散 117
9.1 完美的扩散场 117
9.2 房间中的扩散评价 117
9.3 衰减的拍频 119
9.4 指数衰减 119
9.5 混响时间的空间均匀性 121
9.6 几何不规则 123
9.7 吸声体的分布 123
9.8 凹形表面 124
9.9 凸状表面:多圆柱扩散体 124
9.10 平面扩散体 125
10 梳状滤波效应 126
10.1 梳状滤波器 126
10.2 声音叠加 126
10.3 单音信号和梳状滤波作用 127
10.3.1 音乐和语言信号的梳状滤波作用 129
10.3.2 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梳状滤波作用 129
10.4 梳状滤波器和临界带宽 133
10.5 多通道重放当中的梳状滤波作用 135
10.6 反射声和空间感 135
10.7 话筒摆放当中的梳状滤波作用 135
10.8 在实践中的梳状滤波作用:6个例子 135
10.9 梳状滤波响应的评价 139
11 混响 142
11.1 房间声音的增长 142
11.2 房间内的声音衰减 144
11.3 理想的声音增长和衰减 144
11.4 混响时间的计算 145
11.4.1 赛宾公式 146
11.4.2 艾林-诺里斯公式 147
11.4.3 空气吸声 148
11.5 混响时间的测量 148
11.5.1 冲击声源 149
11.5.2 稳态声源 149
11.5.3 测量设备 150
11.5.4 测量步骤 150
11.6 混响和简正模式 151
11.6.1 衰减曲线分析 153
11.6.2 模式衰减的变化 153
11.6.3 频率作用 154
11.7 混响特征 155
11.8 衰减率以及混响声场 157
11.9 声学耦合空间 157
11.10 电声学的空间耦合 158
11.11 消除衰减波动 158
11.12 混响对语言的影响 159
11.13 混响时间对音乐的影响 160
11.14 最佳混响时间 160
11.14.1 低频混响时间的提升 163
11.14.2 初始时延间隙 164
11.14.3 听音室的混响时间 164
11.15 人工混响 165
11.16 混响时间的计算 167
11.16.1 例1:未做声学处理的房间 167
11.16.2 例2:声学处理之后的房间 168
12 吸声 170
12.1 声音能量的损耗 170
12.2 吸声系数 171
12.2.1 混响室法 173
12.2.2 阻抗管法 173
12.2.3 猝发声法 175
12.3 吸声材料的安装 176
12.4 中、高频的多孔吸声 177
12.5 玻璃纤维隔音材料 178
12.5.1 玻璃纤维:板 180
12.5.2 玻璃纤维:吸声砖 180
12.6 吸声体厚度的作用 181
12.7 吸声体后面空腔的作用 182
12.8 吸声材料密度的作用 183
12.9 开孔泡沫 183
12.10 窗帘作为吸声体 184
12.11 地毯作为吸声体 188
12.11.1 地毯类型对吸声的影响 188
12.11.2 地毯衬底对吸声的影响 188
12.11.3 地毯的吸声系数 189
12.12 人的吸声作用 189
12.13 空气中的吸声 191
12.14 板(膜)吸声体 192
12.15 多圆柱吸声体 197
12.16 低频陷阱:通过共振吸收低频 199
12.17 赫姆霍兹(容积)共鸣器 200
12.18 穿孔板吸声体 203
12.19 条状吸声体 208
12.20 材料的摆放 208
12.21 赫姆霍兹共鸣器的混响时间 209
12.22 增加混响时间 212
12.23 模块 212
13 共振模式 214
13.1 早期实验和实例 214
13.2 管中的共振 215
13.3 室内的反射 217
13.4 两面墙之间的共振 218
13.5 频率范围 220
13.6 房间模式等式 221
13.6.1 房间模式的计算案例 222
13.6.2 验证实验 225
13.7 模式衰减 227
13.8 模式带宽 229
13.9 模式的压力曲线 232
13.10 模式密度 235
13.11 模式间隔和音色失真 236
13.12 最佳的房间形状 237
13.13 房间表面的展开 242
13.14 控制有问题的模式 244
13.15 简化的轴向模式分析 245
13.16 总结 247
14 施罗德扩散体 248
14.1 实验 248
14.2 反射相位栅扩散体 249
14.3 二次余数扩散体 250
14.4 原根扩散体 252
14.5 反射相位栅扩散体的性能 253
14.6 反射相位栅扩散体的应用 256
14.6.1 颤动回声 258
14.6.2 分形学的应用 260
14.6.3 三维扩散 261
14.6.4 扩散混凝土砖 263
14.6.5 扩散效率的测量 265
14.7 格栅和传统方法的比较 265
15 可调节的声学环境 267
15.1 打褶悬挂的窗帘 267
15.2 可调节吸声板 268
15.3 铰链式吸声板 270
15.4 有百叶的吸声板 270
15.5 吸声/扩散调节板 271
15.6 可变的共振装置 272
15.7 旋转单元 273
15.8 便携式单元 275
16 噪声控制 278
16.1 噪声控制的方法 278
16.2 空气噪声 280
16.3 质量和频率的作用 281
质量体的间隔 283
16.4 组合区域的隔声量 283
16.5 多孔材料 284
16.6 声音传输的等级 284
16.7 墙体结构的比较 286
16.8 隔声窗 290
16.9 隔声门 291
16.10 结构噪声 293
16.11 浮动地板 294
16.11.1 浮动墙和天花板 296
16.11.2 噪声和房间共振 297
16.12 噪声标准和参数 297
17 通风系统中的噪声控制 299
17.1 噪声标准的选择 299
17.2 风扇噪声 303
17.3 机械噪声和振动 304
17.4 空气速度 307
17.5 自然衰减 308
17.6 风道的内衬 309
17.7 静压箱消声器 311
17.8 密闭的衰减器 312
17.9 抗性消声器 313
17.10 调节后的消声器 314
17.11 管道位置 315
17.12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 316
17.13 有源噪声控制 316
17.14 一些建议 316
18 听音室声学 317
18.1 重放条件 317
18.2 小房间的声学特征 318
18.2.1 房间的尺寸和比例 319
18.2.2 混响时间 319
18.3 对于低频的考虑 320
18.3.1 模式异常 323
18.3.2 模式共振的控制 323
18.3.3 听音室的低频陷阱 323
18.4 对于中、高频的考虑 325
18.4.1 反射点的识别和处理 327
18.4.2 侧向反射声以及空间感的控制 328
18.5 扬声器的摆位 329
19 小录音棚声学 331
19.1 对环境噪声的要求 331
19.2 录音棚的声学特征 332
19.2.1 直达声和非直达声 332
19.2.2 声学处理的作用 333
19.3 房间模式及房间容积 334
19.4 混响时间 336
19.4.1 小空间的混响时间 336
19.4.2 最佳混响时间 336
19.5 扩散 337
19.6 噪声 337
19.7 录音棚的设计案例 338
19.7.1 吸声的设计目标 338
19.7.2 声学装修的建议 339
20 控制室声学 342
20.1 初始时延间隙 342
20.2 活跃端-寂静端 344
20.3 镜面反射与扩散 345
20.4 控制室中的低频共振 346
20.5 在实际中的初始时延间隙 347
20.6 扬声器的摆放及反射路径 348
20.7 控制室中的无反射区域(RFZ) 349
20.8 控制室的频率范围 351
20.9 控制室的外壳和内壳 351
21 音/视频房间的声学 352
21.1 设计因素 352
21.2 声学处理 352
21.3 音/视频房间的例子 353
21.3.1 房间共振的评价 353
21.3.2 房间共振的控制 353
21.3.3 吸声计算 353
21.3.4 声学处理的建议 355
21.3.5 专业的声学处理 355
21.4 语音室 356
21.4.1 寂静与活跃的声学环境 357
21.4.2 早期反射声 357
21.5 LEDE语音室 359
22 大空间的声学特性 360
22.1 基本的设计原则 360
22.2 混响及回声的控制 361
22.3 语言厅堂的设计 363
22.3.1 容积 363
22.3.2 厅堂形状 364
22.3.3 吸声处理 365
22.3.4 天花板、墙及地板 365
22.4 语言清晰度 365
22.4.1 语言频率和持续时间 366
22.4.2 主观测量 366
22.4.3 测量分析 367
22.5 音乐厅声学设计 368
22.5.1 混响 368
22.5.2 清晰度 369
22.5.3 明亮感 369
22.5.4 增益 369
22.5.5 座位数 370
22.5.6 容积 370
22.5.7 空间感 370
22.5.8 视在声源宽度(ASW) 370
22.5.9 初始时延间隙(ITDG) 371
22.5.10 低音比和温暖感(BR) 371
22.6 音乐厅的结构设计 371
22.6.1 包厢 371
22.6.2 天花板及墙 372
22.6.3 倾斜的地面 373
22.7 虚拟声像分析 373
22.8 厅堂的设计流程 374
23 声学失真 378
23.1 声学失真和声音感知 378
23.2 声学失真的来源 378
23.2.1 房间模式的耦合 378
23.2.2 扬声器边界干涉响应 379
23.2.3 梳状滤波 380
23.2.4 扩散 384
23.2.5 扩散测量 384
23.3 设计方法 385
24 室内声学测量软件 387
24.1 声学测量 387
24.2 基本分析工具 388
24.3 时间延时谱技术 388
24.4 最大长度序列技术(MLS) 390
24.5 AcoustiSoft ETF程序 391
24.5.1 频率响应的测量 394
24.5.2 共振的测量 397
24.5.3 分数倍频程的测量 399
24.5.4 能量-时间曲线的测量 401
24.5.5 混响时间 404
25 房间优化程序 406
25.1 模式响应 406
25.2 扬声器边界干涉响应 408
25.3 优化 409
25.4 工作原理 410
25.4.1 房间响应的预测 410
25.4.2 优化步骤 415
25.4.3 价值参数 415
25.5 优化程序 418
25.6 计算结果 419
25.6.1 立体声对 419
25.6.2 每个喇叭含有两个低音单元的立体声对 420
25.6.3 有着偶极子环绕音箱的5.1声道家庭影院 422
25.6.4 有着卫星音箱的5.1声道家庭影院 424
25.6.5 次低音扬声器 426
25.7 总结 428
26 房间的可听化 429
26.1 声学模型的历史 429
26.2 可听化处理 432
26.2.1 扩散系数 432
26.2.2 听音者的特性描述 432
26.2.3 音响测深图的处理 434
26.2.4 房间模型的数据 436
26.2.5 房间模型的绘图 439
26.2.6 双耳重放 441
26.3 总结 442
参考文献 443
附录 材料的吸声系数 463
术语表 466


《声学手册:声学设计与建筑声学实用指南(第5版)》 书号: 978-7-111-XXXX-X 出版日期: XXXX年X月 定价: XXX.XX元 编辑推荐 《声学手册:声学设计与建筑声学实用指南(第5版)》是一部集理论、技术与实践于一体的权威著作,专为声学工程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设备制造商以及所有对声学设计和建筑声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而精心打造。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声学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建筑声学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全面、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 本版在继承前几版经典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更新和拓展了近年来声学技术和建筑声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涵盖了从最基础的声音传播、人耳听觉特性,到复杂的噪声控制、厅堂声学设计、隔声与吸声材料的选用与应用,以及现代智能建筑中的声学设计考量。本书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既有严谨的理论推陈,又有详尽的操作指导,力求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声学设计的核心要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工程。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不仅是建筑声学领域从业者的必备参考书,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教材。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透彻理解声音的本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 掌握各类噪声源的特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学会进行科学的隔声与吸声设计,营造宁静舒适的室内声环境。 设计出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声学空间,如音乐厅、会议室、录音棚等。 了解最新声学测量仪器和评估方法。 应对日益复杂的建筑声学挑战,如建筑振动、水系统噪声、HVAC系统噪声等。 掌握绿色声学理念,打造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建筑声学环境。 《声学手册:声学设计与建筑声学实用指南(第5版)》将成为您在建筑声学领域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得力助手。 内容简介 概述:声音的科学与艺术 本书以建立对声音的全面认知为起点,深入剖析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从声波的形成、频率、振幅、声压级等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耳的听觉生理学,包括听觉阈值、响度感知、音色辨别、声音定位等关键特性。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后续所有声学设计问题的基石。读者将了解声音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衰减规律,为后续的隔声和吸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建筑声学基础理论与声学测量 1. 声音传播与声场特性:本部分系统介绍声音在室内外空间的传播行为,包括反射、折射、衍射和吸收。深入探讨了均匀声场、混响声场、近场和远场等概念,并分析了这些声场特性对室内声音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室内声传播中的衰减机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为噪声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2. 声学参数定义与测量:本书详细定义了建筑声学中常用的各种参数,如声压级、响度级、等效声级、噪声评价级(NR)、房间噪声标准(NC)、混响时间(RT)、语音清晰度指数(STI)等。同时,系统介绍了各种声学测量仪器(声级计、混响时间测量仪、传声器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建筑声学评估中的各种标准和规范进行了详细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进行准确的声学性能评估。 3. 人耳听觉特性与声学舒适度:深入研究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机制,包括掩蔽效应、声音感知阈值、声音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引起的听觉效应等。重点分析了不同声学参数与听觉舒适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考虑人耳的听觉敏感性,避免产生不适甚至有害的听觉体验,如噪声的烦扰性、语音沟通的清晰度等。 第二部分:噪声控制与隔声设计 1. 噪声源分析与识别:详细分析了各类建筑噪声源的特性,包括交通噪声(飞机、汽车、火车)、工业噪声、设备噪声(HVAC系统、水泵、电梯)、建筑施工噪声、以及室内活动产生的噪声(人声、脚步声、机械操作声)等。对不同噪声源的频谱特征、声功率级和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制定有效的降噪策略奠定基础。 2. 隔声基本原理与材料:系统阐述了隔声的基本物理原理,包括质量定律、阻尼、共振等。详细介绍了各种隔声材料(如密度板、石膏板、混凝土、隔声玻璃、隔声门窗等)的隔声性能指标、选用原则和施工工艺。重点分析了空气隔声和结构隔声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复合结构和气密性设计来提高隔声效果。 3. 隔声设计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空间(如住宅、办公室、酒店、学校、医院、影剧院等)的隔声设计方案。包括墙体、楼板、屋顶、门窗、管道的隔声设计要点,以及对穿墙构件、缝隙等声桥的特殊处理方法。本书还包含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隔声设计。 4. 振动与冲击声控制:针对建筑中常见的振动问题(如设备振动、交通振动)和冲击声(如脚步声、物体坠落声)进行了专题讨论。介绍了减振材料、隔振装置(如隔振器、隔振垫)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减少振动的传播和冲击声的产生。 第三部分:吸声与混响控制 1. 吸声基本原理与材料:深入讲解了吸声的物理机制,包括多孔吸声、共振吸声、表面阻抗等。详细介绍了各种吸声材料(如吸声棉、吸声板、吸声涂料、穿孔板等)的吸声系数、适用频率范围、安装方式及其优缺点。 2. 吸声设计与混响时间控制:阐述了吸声在室内声场设计中的关键作用,如何通过合理布置吸声材料来控制混响时间,改善室内声音的清晰度和均匀度。详细介绍了不同功能空间(如会议室、教室、餐厅、健身房、体育馆、录音棚等)对混响时间的声学要求,以及相应的吸声设计方法。 3. 声学材料的选用与优化:提供了选择和优化吸声材料的实用指南,包括如何根据空间体积、表面积、材料性能和预算来计算所需的吸声量,以及如何结合美学要求进行材料的组合应用。 第四部分:厅堂声学设计 1. 厅堂声学设计概述:介绍了厅堂声学设计的基本目标,包括声场均匀性、混响时间控制、语言清晰度、音乐表现力等。分析了不同类型厅堂(如音乐厅、歌剧院、电影院、会议中心、体育场馆等)的声学特性要求。 2. 声学参数与厅堂设计:详细讨论了混响时间、早期反射声、侧向能量、背景噪声等关键声学参数对厅堂声学效果的影响。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厅堂的形状、体积、材料以及内部构件的设计来优化这些参数。 3. 典型厅堂的声学设计案例:选取了音乐厅、剧院、会议室等典型厅堂,进行深入的声学设计案例分析。从概念设计到具体施工,详细讲解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声学模拟软件进行设计优化。 第五部分:建筑声学应用与前沿技术 1. 室内环境声学设计:聚焦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的室内声环境优化。包括住宅的隔声与吸声设计,办公室的噪声控制与声学隐私保护,学校和医院的声学环境设计,以及商场、酒店等公共空间的声学品质提升。 2. 设备与系统噪声控制:专门探讨了建筑设备(如HVAC系统、电梯、水系统、电力系统等)产生的噪声及其控制技术。详细介绍了设备选型、安装隔振、风管与管道的隔声、消声器应用等工程实践。 3. 建筑振动与结构声学:深入研究建筑振动的传播途径、影响和控制方法。包括设备基础隔振、管道隔振、以及交通振动对建筑的影响。同时,对结构声学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关注结构传播噪声的预测和控制。 4. 绿色声学与可持续发展:探讨了声学设计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包括如何选择环保的声学材料,如何通过声学设计提升建筑能效,以及如何创造更健康、更舒适的人居声环境。 5. 现代建筑声学新进展:介绍了近年来在建筑声学领域涌现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如智能声学材料、主动降噪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声学模拟与优化、以及数字孪生在声学设计中的应用等。 附录 本书还包含丰富的附录,提供常用声学单位换算表、各类建筑声学设计规范列表、常见声学材料性能参数表、以及重要的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为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便利。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扎实的声学理论基础,又有大量工程实践案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内容全面详实:涵盖了建筑声学设计与声学噪声控制的各个方面,是业内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书中配有大量示意图、工程图、表格和照片,直观地展示声学原理和设计细节,使复杂的概念更易于理解。 前沿性强,更新及时:融入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标准,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紧密围绕建筑声学设计实践,为从业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声学手册:声学设计与建筑声学实用指南(第5版)》将是您在追求卓越声学品质的道路上的最佳伴侣,助您在复杂多变的声学环境中创造出宁静、和谐、高效的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一整个周末来研读这本“大部头”,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内容组织得极其严谨,从最基础的声学物理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个应用领域,比如音乐厅、会议室、甚至是工业环境的隔音设计。我对其中关于建筑材料吸声系数的表格印象特别深刻,那份详尽程度,让人感觉作者是把这些年积累的所有经验都倾注在了这里。对于我们做室内设计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参数,更是一种设计哲学——如何通过声学手段来提升空间的整体品质和用户体验。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反而充满了对声环境美学的追求,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声音设计本身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声学手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专业声学工程师,但对声音在建筑中的表现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理论,更像是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见”声音,理解它在空间中的行为。尤其是关于噪声控制的那部分,讲解得非常透彻,从声源的产生到传播路径的阻断,再到接收面的处理,逻辑性极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总是能找到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声波的反射比作光线的折射,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理论的应用,更揭示了在真实世界中设计时会遇到的各种妥协和挑战,这对于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技术手册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复杂的声场分布图和隔声结构剖面图,都绘制得清晰明了,线条干净,标签准确。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新型吸声材料和降噪技术时的部分,插图往往能直观地展示材料的内部结构和声波的相互作用方式,这比纯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读下来感觉非常顺畅,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傅里叶变换或阻抗匹配理论时,配图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了。这套书的质量控制做得非常好,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对得起它作为行业参考书的地位。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它的信息量吓到,但很快我就发现,作者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它就像一本多层级的工具箱,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深入研究某一个章节。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解决特定问题的用户来说,书后附带的各种设计图表和快速查找指南简直是救星。特别是关于房间的混响时间计算和优化部分,提供了多种场景下的快速估算方法,省去了我反复查阅冗长公式的麻烦。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似乎预料到了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并且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实用指南”的价值所在。

评分

从一个资深声音爱好者兼业余混音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景视角。它没有回避声学设计中的“灰色地带”,比如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权衡降噪和吸音的效果,或者在既要美观又要满足严格的隔音标准时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我尤其欣赏它对建筑声学中人机工程学的探讨,比如讨论了不同身高和听力水平的听众在剧场中的最佳听音区分布,这体现了设计者对“人”的关注。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是那种会一直放在手边,随时需要对照查阅,并且每次重读都能有新发现的“常青树”级别的工具书。

评分

物有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的产品……………………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印刷的也很清晰。

评分

这本书对于初学者很有帮助 从概念普及到理论分析

评分

从事建声设计的必备手册

评分

随便买个看不是这个学科的看起来非常近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从事建声设计的必备手册

评分

快递给力!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