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取捨之道:科學史的意義
1.成年人的責任
2.科學史有什麼用?
3.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科學史
4.有所偏嚮的編史學視角
5.輝格史觀
6.科學史傢的自由追求
推薦書目
第二講 科學前史:從原始人到文明古國
1.什麼是科學?
2.人類的進化
3.缺陷與技術
4.語言的齣現
5.馴化與定居
6.城市和國傢的興起
7.關索不達米亞與埃及文明
推薦書目
第三講 發現自然:希臘科學的興起
1.古老的希臘文明
2.獨特的城邦文化
3.好鬥的希臘人
4.從體育館到學園
5.無用的學問
6.“自然”的發現
7.自由的悖謬
推薦書目
第四講 拯救現象:希臘天文學的發展
1.數理天文學的興起
2.宇宙論的兩球模型
3.柏拉圖與“拯救現象”
4.亞裏士多德及其宇宙論
5.亞曆山大城的繆斯宮
6.托勒密天文學
7.希臘化時期的其他科學成就
推薦書目
第五講 薪火相傳:羅馬和阿拉伯科學
I.古羅馬及其學術狀況
2.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古典學術的衰落
3.阿拉伯人的崛起
4.古典學術的翻譯與保存
5.阿拉伯人的數學和天文學貢獻
6.光學、醫學、煉金術等
7.阿拉伯科學的衰落
推薦書目
第六講 獨樹一幟:中國科學史專題
1.李約瑟問題
2.獨特的史官文化
3.皇傢天文學
4.天文推算的代數方法
5.數學與數術
6.運算和證明
7.其他實用科學
推薦書目
第七講 萬事俱備:中世紀與基督教科學
1.中世紀科學史的意義
2.中世紀早期
3.大學的興起
4.“經院論辯”
5.機械自然觀的邏輯前提
6.經驗研究的閤法性
7.運動學的量化
推薦書目
第八講 隻欠東風:印刷術與科學革命
1.“媒介即訊息”
2.科學方法的興起
3.經驗記錄的保存
4.知識的公共化
5.從文本秩序到自然秩序
6.尋找文本之間的標準
7.人與自然的間距
推薦書目
第九講 復古開新:哥白尼革命
1.何謂科學革命
2.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比較
3.《天球運行論》的齣版
4.實在論與工具主義
5.哥白尼的局限
6.
第榖和開普勒
7.伽利略的望遠鏡
推薦書目
第十講 偷梁換柱:力學革命
1.哥白尼留下的問題
2.伽利略的落體實驗
3.牛頓的整閤
4.“力學”的上位
5.“力”的“偷渡”
6.在內在性與外在性之間
7.“原因”的消逝
推薦書目
第十一講 抽象抽象:數學革命
1.反輝格的數學史何以可能
2.數學的起源
3.數與量的區分
4.幾何學的興起
5.希臘化時期的三位數學傢
6.縮寫符號在歐洲的發展
7.符號代數或“抽象的抽象”
推薦書目
第十二講 人工自然:煉金術與科學革命
1.煉金術的興起
2.自然vs.人工
3.赫爾墨斯主義的興起
4.赫爾墨斯主義的影響
5.帕拉塞爾蘇斯及其化學論哲學
6.赫爾濛特及其柳樹實驗
7.作為煉金術士的波義耳和牛頓
推薦書目
第十三講 流行時尚:啓濛時代的科學
1.啓濛與科學傳播
2.學會、雜誌的興起與大學改革
3.牛頓力學的傳播和發展
4.熱衷錶演的實驗物理學
5.時尚的電學
6.逐漸成熟的定量研究
7.拉瓦锡和化學的興起
推薦書目
第十四講 互相激勵:科學與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的經濟背景
2.蒸汽機的發明
3.理論與實驗的結閤
4.培根科學的理論化
5.法拉
第:實驗傳統的巔峰
6.科學與工業的結盟
7.達爾文與進化論
推薦書目
第十五講 相對測量:20世紀物理學革命
1.還有哪些沒講 到的?
2.“兩朵烏雲”
3.邁剋爾遜實驗
4.狹義相對論
5.廣義相對論
6.量子力學
7.放棄“上帝視角”
推薦書目
推薦書目(總)
圖片說明
讀完這本《科學技術史與科學文化哲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並非一本簡單堆砌史料的枯燥讀物,而是一次關於人類智慧如何點亮文明進程的宏大敘事。作者並非僅僅羅列瞭從遠古到近現代一係列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革新,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將這些事件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讓我們得以窺見科學與人類思想、信仰、藝術甚至政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工具”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延伸,更是人類改造世界、理解自然的載體,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智慧結晶與經驗傳承。從最初的石斧到如今的量子計算機,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伴隨著思維方式的轉變,都為我們提供瞭新的視角去審視周遭。這種曆史的厚度,讓我對身邊的科技産品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開始反思,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因此失去瞭某些探索的本能和對事物本源的追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與古老智者們的精神對話。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傳授知識,而是娓娓道來,引導讀者一同走進那些充滿智慧的時代。我驚嘆於古代先賢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他們如何在沒有精密儀器和高等數學的輔助下,就能夠洞察宇宙的奧秘,設計齣精巧的機械。這份“過時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科學傢的睏境”的探討,它讓我瞭解到,科學傢的工作並非僅僅是埋頭苦乾,他們也麵臨著來自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麵的壓力,甚至需要承擔巨大的個人風險。這種人性化的視角,讓科學傢的形象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個體,這讓我對科學研究多瞭一份理解和敬意。
評分讀完這本《科學技術史與科學文化哲思》,我最大的收獲是,它讓我對“文化”與“科學”之間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總覺得科學是獨立於文化而存在的,是客觀的真理。但這本書卻告訴我,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它所處的文化土壤,文化思潮、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都會深刻地影響科學的走嚮,甚至決定瞭哪些科學問題會被關注,哪些研究方嚮會被探索。 書中對科學傳播方式的演變分析,也讓我很有共鳴。從口耳相傳的書生論文,到印刷術的普及,再到如今的信息爆炸時代,科學知識的傳播方式的每一次變革,都極大地改變瞭科學的生態,也影響著普通民眾對科學的認知。這種曆史的維度,讓我對當下信息泛濫的時代,如何辨彆科學與僞科學,有瞭更深刻的反思。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智慧”的定義。我們常常將智慧等同於知識的積纍,但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展現瞭智慧更深層次的含義:它包含著洞察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最重要的,在麵對未知時那份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作者沒有迴避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彎路、誤區甚至是欺騙,而是坦誠地呈現瞭科學的“不完美”,這恰恰讓我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真實與可貴。 書中對不同文明科學發展路徑的對比分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們習慣於將西方科學視為主流,但作者卻細緻地梳理瞭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等在科學發展上的獨特貢獻和局限性,這打破瞭我原有的認知壁壘,讓我看到瞭科學“全球化”的復雜性與多元性。這種宏觀的視角,不僅提升瞭我對曆史的理解,也讓我對當下科技發展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科學史的理解都停留在某個具體的科學傢、某個具體的理論上,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但《科學技術史與科學文化哲思》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宏大的科學史進程與我們 everyday life 中的一些常識、一些現象聯係起來。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其方方麵麵,從城市規劃到信息傳播,從醫療健康到休閑娛樂,無不深深烙印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痕跡。 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誤解與進步”的章節,它沒有將科學描述成一條筆直上升的康莊大道,而是展現瞭科學傢們如何在一個充滿瞭未知和猜想的世界裏,通過不斷的試錯、辯論,甚至是不為人知的努力,纔最終觸及真理的邊緣。這種對科學探索過程的真實描繪,讓我覺得既勵誌又謙遜。它告訴我,真正的智慧,往往孕育在質疑和反思之中。
評分書名起的有趣
評分快速,好!
評分書名起的有趣
評分書名起的有趣
評分物流很快,質量比較滿意。
評分專業的書
評分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快速,好!
評分快遞速度很快 書的內容也很棒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