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體育理論與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為體育與健康教育、大學生身心健康、體育鍛煉的原則與方法、體育保健與康復、營養與健康、體育文化與體育欣賞、《國傢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及鍛煉方法。下篇為運動實踐篇,主要內容為:田徑運動、足球運動、籃球運動、排球運動、乒乓球運動、羽毛球運動、網球運動、武術、健美運動、健美操運動、體育舞蹈、瑜伽運動、普拉提運動、輪滑運動、遊泳運動等。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大學體育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喜愛體育運動的愛好者學習參考。
本書編委會成員均長期從事學校體育教學相關工作,承擔和參與***、省級大學公共體育相關教學課題等,對於大學體育公共課教學有深入、細緻的研究。
上篇 體育理論與健康教育
第一章 大學體育與健康 002
第一節 現代社會與人的發展 002
第二節 素質教育與高校體育 005
第三節 高等學校體育教育 007
第二章 大學生身心健康 012
第一節 健康的含義 012
第二節 影響健康的因素 014
第三節 現代健康觀 017
第三章 體育鍛煉的原則與方法 020
第一節 體育鍛煉的原則 020
第二節 體育鍛煉的方法 023
第三節 運動處方 026
第四章 大學體育健康與衛生保健 030
第一節 體育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 030
第二節 體育運動中常見的急救方法 035
第五章 營養與健康 038
第一節 營養與運動 038
第二節 主要營養素 040
第六章 體育文化與體育欣賞 047
第一節 體育文化的特性 047
第二節 體育文化的價值 048
第三節 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 050
第四節 體育文化與素質教育 052
第七章 《國傢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及鍛煉辦法 055
第一節 《國傢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 055
第二節 跑的鍛煉方法 065
第三節 引體嚮上和仰臥起坐的鍛煉方法 066
下篇 運動實踐
第八章 田徑運動 070
第一節 田徑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070
第二節 田徑運動的鍛煉方法 071
第三節 田徑運動的競賽規則 077
第九章 足球運動 079
第一節 足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079
第二節 足球運動的基本技術 082
第三節 足球運動的競賽規則簡介 090
第十章 籃球運動 092
第一節 籃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092
第二節 籃球運動的基本技術 094
第三節 籃球運動的基本戰術 096
第四節 籃球運動的競賽規則簡介 102
第十一章 排球運動 105
第一節 排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05
第二節 排球運動的基本技術 109
第三節 排球運動的基本戰術 113
第四節 排球運動的競賽規則簡介 115
第五節 沙灘排球 117
第十二章 乒乓球運動 118
第一節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18
第二節 乒乓球運動的基本技術 120
第三節 乒乓球運動的基本戰術 126
第四節 乒乓球運動的競賽規則簡介 127
第十三章 羽毛球運動 129
第一節 羽毛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29
第二節 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 130
第三節 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戰術 136
第四節 羽毛球運動的競賽規則簡介 138
第十四章 網球運動 140
第一節 網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40
第二節 網球運動的基本技術 144
第三節 正、反手擊球—核心技術 145
第四節 網球運動的基本戰術 147
第五節 網球運動的競賽規則簡介 149
第十五章 武術運動 153
第一節 武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53
第二節 24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155
第三節 24式太極拳練習注意事項 168
第十六章 健美運動 171
第一節 健美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71
第二節 健美運動的練習方法 173
第三節 健美運動與飲食營養 180
第十七章 健美操運動 182
第一節 健美操運動概述 182
第二節 健美操運動的練習方法 184
第三節 健美操運動的科學鍛煉與欣賞 191
第十八章 體育舞蹈 193
第一節 體育舞蹈的起源與發展 193
第二節 體育舞蹈的練習方法 195
第三節 體育舞蹈的評價與欣賞 198
第十九章 瑜伽運動 201
第一節 瑜伽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201
第二節 經典瑜伽體式練習方法 203
第三節 瑜伽運動練習的注意事項 208
第二十章 普拉提運動 209
第一節 普拉提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209
第二節 普拉提運動的練習方法 210
第三節 普拉提運動的注意事項 215
第二十一章 輪滑運動 217
第一節 輪滑運動概述 217
第二節 輪滑運動基本技術 218
第三節 輪滑運動損傷的處理 224
第二十二章 遊泳運動 226
第一節 遊泳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226
第二節 遊泳的練習方法 228
第三節 遊泳運動的注意事項 231
第二十三章 荷球運動 233
第一節 荷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233
第二節 荷球的基本技術 234
第三節 荷球運動競賽規則簡介 236
《大學體育與健康教程》的編寫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教育和體育的發展規律,全麵解析《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課程理念、課程性質和課程價值,著重突齣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的課程目標。在教材和課程內容上注重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閤、選擇性與時效性相結閤、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閤、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閤、共性與個性相結閤的原則,充分反映和體現教育部、國傢體育總局製定的《國傢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和要求,旨在為廣大大學生提供素質教育和體育教學活動的指導。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大量相關資料,在此一並嚮關心、支持和幫助本套教材齣版的各界人士錶示衷心感謝!參與稿件整理工作的有陳穎、方寜、徐寜、秦碩等,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真切希望本套教材能夠對普通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教材建設有所幫助,成為廣大體育教師和普通大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有益指導。
這本關於現代文學思潮的選集,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它沒有局限於某個單一的流派,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策展人,將二十世紀以來那些看似相互對立、實則暗流湧動的思想脈絡清晰地梳理瞭齣來。我尤其欣賞它對“後現代主義”的深入剖析,並非停留在教科書式的定義上,而是通過引用大量的原著片段和學者的精彩論述,展示瞭這一思潮如何在敘事結構、語言遊戲乃至對“真實”的質疑上進行顛覆性的實踐。讀起來,你會發現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觸摸到卡爾維諾那精妙的文字迷宮,或是巴特的符號學解構力量。作者的編排極具匠心,每篇文章之間的過渡銜接自然流暢,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在知識的階梯上穩步攀升,最終領略到整個現代文化圖景的宏大與復雜。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入理解當代藝術、哲學乃至社會文化現象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座不可或缺的燈塔,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批判性的、多維度的觀察世界的視角。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古羅馬帝國晚期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專著,其詳實程度令人咋舌。作者顯然是紮根於一手史料的學者,書中引用的碑文、財政記錄乃至私人信件的頻率,遠超一般通俗讀物。它沒有過多渲染帝國的輝煌,而是聚焦於一個更微妙、更具學術價值的領域——從戴剋裏先改革到西羅馬滅亡這段時期,地方貴族權力結構是如何一步步侵蝕中央集權的。特彆是關於“科洛納圖斯”(佃農製)從自願依附嚮半強製性束縛轉變的論述,作者結閤瞭意大利半島和高盧地區的區域差異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一點非常精彩。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種如同考古挖掘般的嚴謹與耐心,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讓人心悅誠服。雖然某些章節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在拉丁文術語的解釋上略顯簡略,但其展現齣的學術深度和對曆史細節的把控,絕對稱得上是該領域的標杆之作。它真正做到瞭將宏大的曆史敘事,分解為一個個精確可考的社會細胞。
評分這本書,坦白地說,我完全是被它封麵那張極具衝擊力的水彩畫吸引而購入的。它是一本關於十九世紀歐洲印象派畫傢(特彆是莫奈和德加)如何處理光影和運動感的主題畫冊。與其他側重於畫傢生平的傳記式畫冊不同,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繪畫技法和視覺認知的解構。它用大量的高清局部放大圖,配閤現代光學原理的圖錶,來解釋那些看似隨意的筆觸背後隱藏的科學規律——比如如何通過色彩疊加來模擬人眼對特定波長光的感知,或者如何利用畫布邊緣的留白來引導觀眾的視綫運動。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其中關於“瞬間性”捕捉的章節,作者通過比對同一場景下不同時間點的作品,清晰地展示瞭印象派如何從客觀再現轉嚮主觀印象的轉化過程。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欣賞美,更在於學會“如何觀看”一幅畫,那種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的跨越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這本關於國際貨幣體係演變的專業分析報告集,可以說是一份極其厚重且充滿挑戰性的閱讀材料。它匯集瞭多位不同學派經濟學傢的觀點,對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後的全球金融權力轉移進行瞭多角度的審視。其中關於“特裏芬難題”在當前數字貨幣時代的新變體、以及各國央行在匯率操縱與資本自由流動之間走鋼絲的策略分析,論證得極為深刻和細緻。閱讀它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因為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對曆史數據的引用,絕不容許有絲毫的分神。我特彆贊賞其中關於新興市場國傢如何在全球流動性泛濫和緊縮周期中進行對衝的案例研究,那部分內容展示瞭理論模型在復雜現實麵前的局限性與適應性。對於金融政策製定者或希望從事國際經濟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全麵且不帶偏見的分析框架,是理解當代地緣政治經濟博弈的必備工具書。
評分我最近讀的一本關於前沿材料科學的科普讀物,其敘事風格真是彆具一格,完全不像傳統理工書籍那樣枯燥乏味。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帶著你穿梭於納米尺度的世界,用大量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那些復雜到令人望而卻步的量子隧穿效應和拓撲絕緣體概念。書中並沒有堆砌復雜的公式,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應用場景”上,比如如何利用這些新型材料來革新電池技術,或者製造齣真正意義上的“隱形”塗層。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自修復材料”的描述,作者詳細描繪瞭微膠囊爆裂、修復劑釋放並固化的全過程,讀起來就像在看一部微觀世界的動作大片。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有效地搭建瞭科學理論與工程實踐之間的橋梁,讓非專業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當前科技前沿的脈搏,並且充滿瞭對未來可能性的無限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