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文章雄壯開闊,媒體稱之為“史詩風格的政治學者”。於文字外,擅長演講辯論,長期擔任中山大學辯論隊總教練,並率隊獲得第六屆國際大專辯論賽總冠軍,有“有演講魅力的教授”之美譽。其風格被概括為:立意,高遠獨特;立論,縱橫捭闔;立言,沉鬱頓挫。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與報紙雜誌編輯記者和同道朋友的訪談對話輯錄。作者自謂“這類議論,無關國傢政策製定、不涉個人升遷,僅僅是一個公民、一個教書匠關切國傢前途的書齋議論”。全書充滿思辨的魅力、激情的光芒和實踐的智慧,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實際進程富有深刻的啓迪。
任劍濤,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政治哲學、中西政治思想和中國政治的研究。近著有:《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現代政治的誤解》(2012)、《復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2013)、《拜謁諸神:西方政治理論與方法尋蹤》(2014)、《除舊布新:中國政治發展側記》(2014)、《重思鬍適》(主編,2015)。
001緒論
021孤芳自賞是對民族不負責任的錶現
——答共識網記者問
040實現國傢治理現代化需要耐心與智慧
——答《深圳特區報》記者問
046破除改革預設,迎接變革時代
——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問
079改革是共産黨的宿命
——答《南方日報》記者問
099中國如何凝聚人心:國傢哲學的重建
——答《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問
116愚昧的愛國主義容易土崩瓦解
——答鳳凰網記者問
126民族國傢的建國道路
——與劉蘇裏的對談
141留學精英對現代政治的誤解
——答《看曆史》編輯問
148社會結構斷裂與價值迷失
——與鳳凰衛視主持人王魯湘的對話
177對策研究必須超越古今、左右之爭
——答鳳凰網記者問
185傢事、國事、天下事
——與獨立製片人楊偉東的對話
225引導利益集團參與民主博弈
——答《南方》雜誌記者問
230今天該如何反“官僚主義”
——答《新京報》記者問
239消除基層腐敗的社會土壤
——答《南風窗》記者問
248企業公民、慈善行為與政企關係
——答多傢媒體記者問
261行政三分改革:閤理性與可能性
——答《羊城晚報》記者問
266行政體製改革破局:深圳公務員改革的戰略價值
——答《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問
281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解讀深圳經驗
——答《晶報》記者問
296提供公平政策,構建包容文化
——答《東莞日報》記者問
312十字路口的觀望:教育狀況、人生經曆與學術品評
——答《南方人物周刊》記者問
357後記
孤芳自賞是在降低全民族的智力水平
共識網:由於這三十多年來取得的改革成就,很多國人産生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他們覺得中國現在已經很好瞭。不少學者也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雖然現在我們齣現瞭諸如腐敗這樣的問題,但是在我們現在的體製範圍內都能解決,小修小補就可以瞭。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任劍濤:小滿即止,這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很大的、文化基因上的缺陷。衡諸曆史與現實,國人有一點小小的滿足,往往就會止步不前,而且孤芳自賞。這可以說屬於井底之蛙的心態,完全顯現不齣追求卓越的民族雄心和國傢雄心。
對於我們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傢來講,占到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有五韆年輝煌的曆史,也有三十五年改革開放的偉大躍進,當然足以讓人興奮、讓人狂喜,甚至讓人狂躁而不知所謂。但對一個清醒的民族和理性的國傢來講,作為這麼一個曆史悠久和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傢,你不能采取一個嚮下類比的取嚮,你要有嚮上攀登的勇氣。否則,這個民族何以證明其曆史悠久且文化輝煌呢?何以證明三十五年有著偉大的躍進而不是偶爾的碰巧呢?
我們知道,中國民間有一個說法叫“瞎貓撞到死老鼠”。中國的發展如果止步不前,就很可能被人認為是瞎貓撞到死老鼠。中國的崛起,確實也有曆史機運的因素。但在曆史機運之外,執政黨的領導與國人堅韌不拔的努力,纔是中國人把握機運,促使國傢迅速崛起的真正動力。眾所周知,20世紀下半葉,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傢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傢狠鬥瞭將近半個世紀,難分高下,因而整個世界進入瞭一個較長時期的緩和過程。恰當此時,我們適時放棄瞭“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策,願意與蘇聯和美國同時修好,願意放棄吃不飽飯、穿不暖衣這樣的貧睏社會主義的遺産,由此,我們營造瞭一個發展經濟的、內外有利的環境。鄧小平等領導人設計的改革開放藍圖,所采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在三十五年間促使中國的GDP躍升為世界第二。按購買力計算,中國甚至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令世界稱羨的發展成就。
但對我們這樣的國傢來說,這樣的成就是否足夠呢?我們必須狠心一問,纔能夠透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假如我們很膚淺地認為,這樣的成就已經足以讓我們誇耀於世,那我們隻有承認自己民族的理性精神不足,自我反省能力太低,國傢發展的立意不高,所以纔對一個單一指標呈現的國傢實力如此滿足,止步不前。
如果稍稍對我們這個國傢的人類使命有所領悟,對我們這個國傢的雄心有所錶達,對我們這個國傢的發展狀態有一個更高的預期,我們就應該繼續努力,頑強上進,真正促使國傢成為世界強國,並且對人類有所貢獻。需要指齣的是,在經濟領域,雖然我們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二,以購買力計算甚至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人均GDP還很低,排位在世界第一百位左右,就此而言,我們還是一個較為貧睏的國傢。而且,在財富的分配上,中國麵臨著兩極寫照的尷尬。一極寫照是國富民窮,國傢所占的改革開放的好處過多,民眾分享的好處過少。經濟學傢告訴我們,國傢在GDP總量裏所占據的分配比例已經明顯失調。改革成就的膚淺認識者不願意正視的,正是國傢發展不充分的顯著體現。另一極寫照,是貧富的嚴重分化。體現貧富分化的基尼係數,官方公布的數據是0.47,民間說已經達到瞭0.63。無論是0.47還是0.63,都是在危險和極端危險之間徘徊。這證明,在經濟領域裏,從創造財富到分配財富,中國要解決的問題還非常之多、非常嚴峻。
放眼經濟領域,生産成本高企而績效低下,環境破壞嚴重而所獲有限,這些問題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由跟我們經濟領域相關的行政領域的問題所導緻的。政府獨大,政府控製社會,在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政府可以無所不為。幾任中央領導人都力圖在任期內解決大政府的問題,但問題依然十分嚴峻。足以規範政府作為的法規,需要花大力氣纔有望實施:“大憲法”的嚴格執行,構成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題;“小憲法”(《預算法》)的修改與執行,還需要堅韌的努力纔能付諸有效實施。依法治國不能淪為國人所謂“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規劃,而需要從根本上加以落實。
在邊際關係受限的情況下,中國各級政府的有限權力如何實施,也是一大問題。一方麵,政府權力要不要去限製呢?要不要做小政府呢?中國現有七百多萬公務員,加上雇傭的準公務員,共計九百來萬人,另外有四韆多萬事業單位人員,也是吃財政飯的。總的來說,中國吃財政飯的人數接近甚至超過五韆萬人。一些人還在誇誇其談,中國公務員人數不算多,應該模仿美國那樣的公務員比例,提高人口的公務員比例。在中國,公務員問題豈是一個人口比的問題?對國傢權力的規範運轉來說,首要的問題就是權力有沒有受到限製的問題。控製國傢權力,需不需要以依法治國的方式去加以解決?答案是肯定的。
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整個國傢發展到今天,我們在分享瞭基本保證全民族生存的物質財富的情況下,如何去進一步解決人的發展權問題,已經凸顯在國人麵前。中國必須超越早期人權報告所說的人權就是生存權的階段,進入一個現代人權的發展階段。現代人權強調的是發展權。發展權就是嚮社會領域裏延伸的人的尊嚴、人的能力的權利形態。公民要參與,要行使權力。不能說權力當然屬於國傢,公民隻是權力作用的對象。人民作為國傢的主權者,既監督權力,同時也要分享權力。但是目前,這個問題不僅社會領域裏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即使在黨內,分享權力的機會也不公平。這正是幾屆中共中央總書記大力提倡黨內民主最重要的原因。要免除分享權力的幕布機製,讓權力分享能夠透光、全麵公開,既讓當選者知道自己何以被選拔齣來,也讓落選者知道自己何以落敗,權力的依法運作纔有可能,腐敗纔能有效杜絕。
麵對這麼多問題,我們有什麼理由孤芳自賞?孤芳自賞的心態,隻會降低全民族的智力水平。我們的民族長期受到皇權專製的統治。六十多年前,毛澤東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瞭”,人民從此要自己行使權力。但是,我們這個民族曆來讀書的人、讀書的機會、讀書的習慣都受到限製,按照日本著名的比較管理學專傢大前研一的讀書指數說法,全國居民年均讀書不足一本的社會,還是個心智不發達的社會。我們必須開放國傢的前途討論,放開權力分享和個人發展的廣闊空間,提升國民的心智,隻有這樣中國纔可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動心忍性,認真麵對,理性思考,求得解決。而孤芳自賞,是極端有害的,是對民族不負責任的錶現。
……
《靜對喧囂:任劍濤訪談對話錄》這本書,從書名就傳遞齣一種沉靜而有力的信息,吸引著我這樣渴望在信息洪流中尋找深度和沉澱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洞察時代變遷、並能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抱有濃厚的興趣。任劍濤先生,在我印象中,便是一位極具智慧和遠見的學者。這本書以訪談對話錄的形式呈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能夠“近距離”地接觸他的思想世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不僅能瞭解到他學術上的成就和思考,更能窺探到他如何在喧囂的時代保持內心的寜靜,並在這種寜靜中孕育齣深刻的見解。我很好奇,他對於“靜”的理解,以及這種“靜”如何能夠成為對抗時代浮躁和淺薄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一位智者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一份清醒與超然,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夠踐行這份“靜對喧囂”的智慧。
評分《靜對喧囂:任劍濤訪談對話錄》這本書,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喧囂”似乎無處不在,而“靜”則成瞭一種奢侈品。任劍濤先生作為一位備受尊敬的學者,他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澱和智慧的 aura。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理解中國社會脈絡、並能提齣獨特見解的思想傢充滿敬意。這本書以訪談對話的形式,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能夠深入瞭解他的思想世界,感受他的人生智慧。我非常期待從中瞭解,他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那份難能可貴的“靜”,以及這份“靜”是如何幫助他孕育齣深刻的學術洞察和人生體悟的。我設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思想,更可能是一種關於如何在這個復雜世界中保持清醒、獨立思考的指南。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啓發,學會在生活的喧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並以更深刻的視角去理解世界。
評分我對《靜對喧囂:任劍濤訪談對話錄》的興趣,源於我對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的強烈好奇。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保持專注和深度思考變得尤為不易。任劍濤先生的名字,在我看來,代錶著一種沉穩和遠見,是一位能夠穿越時代迷霧,抵達深刻洞見的思想者。這本書以訪談的形式呈現,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聆聽他的聲音,感受他的思想脈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充滿爭議和變革的時代,他是如何看待曆史的走嚮,又是如何理解社會的發展的。他的“靜”究竟是一種內在的修為,還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的迴應?這種“靜”又是如何幫助他孕育齣那些影響深遠的學術成果的?我設想,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問答,而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探險,跟隨任先生的講述,一同穿越他的學術生涯,理解他的學術旨趣,以及他對於中國思想史和當下社會問題的獨特洞察。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思考,也為我在個人成長和學術探索的道路上,提供寶貴的藉鑒。
評分《靜對喧囂:任劍濤訪談對話錄》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哲學式的韻味,讓我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靜”的推崇,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與之抗衡的挑戰。作為一名熱愛閱讀的普通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能夠引領我進入更深層思考的書籍所吸引。任劍濤先生在學界的聲名,以及他對於中國社會和思想史的深刻理解,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他在學術研究之外,個人的生活態度和思考方式。訪談的形式,更增添瞭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仿佛我正坐在任先生的對麵,聽他娓娓道來。我好奇他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沉下心來做深入的研究。他提齣的“靜對喧囂”,對我來說,不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人生的哲學,一種麵對生活挑戰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啓發,讓我學會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並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評分《靜對喧囂:任劍濤訪談對話錄》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我是一個對曆史人物和思想傢傳記情有獨鍾的讀者,總覺得透過他們的視角,能看到那個時代的脈絡,也能窺見人性的復雜與光輝。《靜對喧囂》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沉靜的力量,對抗時代的浮躁與喧嘩。我常常在想,像任劍濤先生這樣一位學者,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學術研究和現實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並從中提煉齣深刻的見解的。這本書的訪談形式,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場深入的對話,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充滿思想的碰撞和真誠的分享。我期待從中瞭解任先生的學術曆程,他那些重要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形成的。我也很好奇,在那些“喧囂”的時代,他是如何找到自己那份“靜”的,這份“靜”又賦予瞭他怎樣的力量去思考和行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麵摺射時代變遷、思想演進的鏡子。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啓迪,讓我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靜”,去觀察、去思考、去理解這個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