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代是傳統考古學和考古圖譜興盛的時期,其成就世所共知,現代中國考古學就是以宋、清兩代的傳統古器物學為基礎,引入西方考古學建立起來的。隨著大量文物的齣土,宋人開始以書籍著錄所見之古器,産生瞭一批專門記載古器物的圖書。考古圖譜是由形製而及銘識的一類古器物譜錄圖書。考古類譜錄著錄古器物的體例,一般先記器名、藏傢,然後摹繪圖像,記該器物尺寸、重量、容量,列銘文摹文及釋文於後,並記字數若乾,然後為考證文字,有的還兼及齣土地、斷代、品評等。考古類譜錄具有很大的文化內涵。其興盛於宋代,與宋代文化背景有極大的關係。許多古器物是等級和禮法的象徵,曆來受到重視,宋代禮樂之學的復興,儒傢道統的重振,朝廷改製禮樂、嚮民間搜求古器物,宋學疑古、疑經的思潮等,更促進瞭考古類圖書的發展。宋人著錄古器物,體現瞭“載道”的曆史責任感,踐行瞭經世緻用的思想。《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嘯堂集古錄》、《紹興內府古器評》、《古玉圖》等宋元譜錄,原無標點本行世,今擇諸本中善者為底本,參校以他本,加以整理,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考古圖》及其他五種作品的作者為宋元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其中《考古圖》的作者呂大臨(1040~1092),字與叔。其先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後移居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元祐中官秘書省正字。事跡附載《宋史?呂大防傳》。宋代理學傢,通六經,尤邃於禮,為“程門四先生”之一。
本套宋元譜錄叢編主編顧宏義,1959年生,上海人。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宋史和古典文獻學。著有《宋朝方誌考》、《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細說宋太祖》、《細說蕭太後》、《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顧宏義
前 言
1、考古圖 (宋)呂大臨
2、嘯堂集古錄 (宋)王 俅
3、紹興內府古器評 (宋)張 掄
4、續考古圖 (宋)趙九成
5、古玉圖考 (元)硃德潤
前言/序言
總序
何謂譜錄?譜錄就是依照事物類彆或係統編撰成的書籍。 《釋名》釋“譜”雲:“布也,布列其事也。”又雲:“譜,緒也,主敘人世類相繼,如統緒也。”《說文》雲“譜,籍錄也”。而錄即指按門彆類、依一定次序記載相關人之言行或事物的書籍。因此,中國古代最先齣現的譜錄,乃與傢族世係的記載密切相關,如司馬遷《史記?三代世錶》稱“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又《漢書?藝文誌》著錄的西漢秘府藏書,有《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等。因為此類譜錄著作的編纂特點,故後人也開始利用譜錄來記載不同類彆的事物,如東漢著名經學傢鄭玄即通過排比《詩經》十五國風、大小雅、三頌的資料而撰成《詩譜》,用以顯示其與時代政治、地域風土間的關係。於是後來就齣現瞭單為記載經典所載物品的譜錄,如三國吳陸璣撰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捲,進而有晉代戴凱之的《竹譜》,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陳虞荔的《鼎錄》等。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至此形成瞭一類以記物為主的書籍,專門記載某物或某一類物品的産地、形態、類彆、特性、逸聞趣事及與之相關的詩文等,間附精美插圖。至唐代陸羽撰成《茶經》三捲,“其書分十類,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齣、九之略、十之圖。其曰具者,皆采製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飲之用。故二者異部。其曰圖者,乃謂統上九類,寫以絹素張之,非彆有圖。其類十,其文實九也。言茶者莫精於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書,如司馬相如《凡將篇》一條三十八字,為他書所無,亦旁資考辨之一端矣”。 由此,此類饒有趣味的圖書——譜錄的體裁趨於成熟定型,而影響後世甚巨。
中國古代譜錄發展至宋代,各種不同類型的譜錄著述紛至遝來,捲帙繁復,蔚為大觀:與農事有關的如曾安止的《禾譜》、僧贊寜的《筍譜》、範成大的《桂海果誌》等,與日常飲食有關的如蘇軾的《東坡酒經》、竇蘋的《酒譜》、王灼的《糖霜譜》等與蔡襄的《茶錄》、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另有草木花卉譜如趙時庚的《金漳蘭譜》、範成大的《範村菊譜》、鬍元質的《牡丹譜》、陳思的《海棠譜》等,有魚蟲禽獸譜如傅肱的《蟹譜》、賈似道的《鞦蟲譜》、範成大的《桂海禽誌》等,有文房四寶譜如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歐陽修的《硯譜》、李孝美的《墨譜法式》等,有玉石古玩譜如杜綰的《雲林石譜》等,有泉幣鼎彝譜如董逌的《錢譜》、洪遵的《泉誌》、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等等。這一文化盛觀的齣現,與宋代文化尤其是與市民休閑娛樂文化的高度繁榮密切相關。
我國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中指齣:“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麵,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其原因在唐、宋之際,隨著階級結構與生産關係發生的一係列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水平有瞭很大的提高,世人對日常娛樂休閑生活的需求達到瞭空前的程度,促進瞭城市娛樂休閑文化的多元化、平民化,使得娛樂休閑文化自貴族階層整體下移至平民社會,從而構成瞭宋代文化大異於前代漢、唐文化的一大顯著特徵。在這一社會文化背景下,宋人撰寫瞭多種專門記錄與城市休閑娛樂生活緊密相關的譜錄類書籍。與前代譜錄多與生産種植內容有關者不同,北宋時人撰寫瞭數量頗眾的園林花卉、文人清賞類譜錄,前者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瀋立《海棠記》等,而杜綰《雲林石譜》、蘇易簡《文房四譜》等顯然屬於後者。發展至南宋,更齣現瞭與市井娛樂文化密切相關的譜錄,其中著名者似當屬題名賈似道所撰的《鞦蟲譜》(也稱《促織經》)瞭。
宋代鬥蟋蟀之風甚盛行,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載,南宋杭州人極喜養鬥蟋蟀,所謂“促織盛齣,都民好養”,街坊中闢有專門的蟋蟀市場,供愛好者選購:“每日早晨,多於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鬥者。”而且由於玩者眾多,所以城外農村裏有專門捕捉、販賣蟋蟀為生者,而城裏也齣現瞭專以馴養蟋蟀為職業的“閑漢”。賈似道為南宋末宰相,但也是一個著名的蟋蟀迷。據《宋史》載,當時濛古鐵騎大舉圍攻長江中遊重鎮襄陽城,軍情危急,但賈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颱亭榭”,與“博徒日至縱博”,甚至“與群妾踞地鬥蟋蟀”,由此被後人戲稱之為“蟋蟀宰相”。但他所撰的《鞦蟲譜》,分賦、形、色、養、鬥、病等,對蟋蟀進行瞭詳盡論述,可算是世界曆史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影響後世頗大。
撰成於南宋中晚期的《百寶總珍集》,也可算是一本奇書。《百寶總珍集》,據清代四庫館臣推測,大概為南宋都城臨安城中從事古玩珍寶生意的商賈所編集,但其撰者已不可考。書中所載所記百數種珍寶玩器,每每詳列其市場價格、真僞優劣、辨識手段等,並於每種器物前具載七言絕句一首,而行文多用市井口語、鑒寶行話,如捲一“青玉”條詩曰:“青玉從來分數等,滋媚潤者彼人觀。做造不論大與小,碾造仁相做錢看。”文雲:“凡看玉亦有數等,上至不斷青,下至碧綠色者,若顔色唧伶,樣製、碾造、花樣仁相,盞椀或腰條皮、束帶、縧環零碎事件之屬多著主。如綠色或夾石樣範,花樣不好,皆是貓貨。已上數等皆是賣外路官員,此間少著主。”可見具有很高的古玩鑒定價值,也可由此一窺當時與古玩相關的各色人等以及市井口語、風俗等等。
承宋代餘緒,元人所撰譜錄雖然數量較少,但與宋代相比,其內容多關於器物及食譜,由此構成瞭元代譜錄著述的一個特色。
隨著譜錄著述之種類、數量都較前激增,於是在宋代書目中開始設置譜錄專類以收錄此類文獻。
宋代以前,譜錄文獻被附入彆類之中,如《隋書?經籍誌》將《竹譜》、《錢圖》等歸入“史部?譜係”類中,《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卻將《錢譜》、《相鶴經》、《鷹經》、《相馬經》、《相貝經》等歸入“子部?農傢”類。直至南宋中期以前,仍無專類可歸,如北宋《崇文總目》將《竹譜》、《筍譜》、《茶譜》、《花木錄》、《錢譜》等歸入“子部?小說”類,《相鶴經》、《鷹經》等歸入“子部?藝術”類;而鄭樵《通誌?藝文略》將譜錄收入“食貨”類,其“食貨”類下分六小類,其中《錢譜》、《鼎錄》、《刀劍錄》、《錦譜》等歸於“貨寶”小類,《墨譜》、《硯錄》、《文房四譜》與《香譜》等歸於“器用”小類,《相鶴經》、《相馬經》、《鷹經》、《禽經》等歸於“豢養”小類,《竹譜》、《筍譜》、《茘枝譜》、《花譜》、《木譜》等歸於“種藝”小類,而《茶譜》、《酒錄》等則分彆歸於“茶”、“酒”兩小類。南宋著名目錄學傢尤袤有鑒於此,遂在其所編撰的《遂初堂書目》“子部”之下專門設立瞭用來收錄上述相關書籍的“譜錄類”。
對於尤袤在四部分類中設置“譜錄類”的原因,清代館臣如此分析道:“古人學問各守專門,其著述具有源流,易於配隸。六朝以後,作者漸齣新裁,體例多由創造,古來舊目遂不能該,附贅懸疣,往往牽強。《隋誌》‘譜係’本陳族姓,而末載《竹譜》、《錢譜》、《錢圖》,《唐誌》‘農傢’本言種植,而雜列《錢譜》、《相鶴經》、《相馬經》、《鷙擊錄》、《相貝經》,《文獻通考》亦以《香譜》入‘農傢’,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於無類可歸,又復窮而不變,故支離顛舛,遂至於斯。惟尤袤《遂初堂書目》創立‘譜錄’一門,於是彆類殊名,鹹歸統攝。此亦變而能通矣。”所以在其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時,即沿用《遂初堂書目》“其例,以收諸雜書之無可係屬者”。 但因屬初創,故而《遂初堂書目》“譜錄類”所收錄的尚還混錄有《侍兒小名錄》、《警年錄》之類當歸入“傳記類”的書籍,而至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譜錄類”則專門收載記物之譜錄,並據圖書的內容,還於其下分為“器物之屬”、“食譜之屬”與“草木鳥獸蟲魚之屬”三小類。由此,譜錄當以記物為主的定義方纔正式定型。
因歲月久遠,宋元時期的捲帙繁盛的譜錄著述多有佚失,其具體數量今日已難以考述。今日可考錄的宋元譜錄,大緻在120種上下,其中宋代譜錄約100種。這流傳於世的百餘種宋元譜錄,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其書完整保存至今的,如宋呂大臨《考古圖》、洪遵《泉誌》、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元李衍《竹譜》等。二是其書通過《說郛》等叢書摘要載錄纔得以傳諸後世的,如宋常懋《宣和石譜》、田锡《麯本草》、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已非完篇。三是從一書中抄錄一篇彆齣而為單行本者,如宋初陶穀《清異錄》本屬雜采隋唐至五代典故的筆記著作,其中“茗荈門”被後人抄齣單獨成書,題名《荈茗錄》,成為一本屢為後世引用的茶書。南宋著名文學傢範成大撰有《桂海虞衡誌》,有誌山、誌金石、誌香、誌酒、誌器、誌禽、誌獸、誌蟲魚、誌花、誌果、誌草木、雜誌諸篇,被後人分彆抄齣單行題《桂海酒誌》、《桂海果誌》、《桂海花誌》、《桂海草木誌》、《桂海蟲魚誌》、《桂海禽誌》、《桂海獸誌》、《桂海香誌》、《桂海器誌》等;而元代費著的《箋紙譜》、《器物譜》、《蜀錦譜》、《錢幣譜》、《楮幣譜》等,也本為其所著的方誌《成都誌》中諸篇,但為時人所珍視,而抄錄彆行者。對此,本叢編皆視為單獨著述,分彆編錄於各類之中。
從現存的宋元譜錄情況看,其著者遍及社會各層麵,其中姓名可考的,有貴為天子者(宋徽宗《大觀茶論》),有官拜宰執大臣的(如蘇易簡、丁謂、歐陽修、周必大、賈似道等),有著名文人、書畫傢(如宋蘇軾、米芾、洪邁、範成大、陸遊,元倪瓚、楊維楨等),有隱士逸人(如林洪等),有僧侶(如釋仲仁、僧贊寜等),另外有署名彆號的,如題名審安老人者撰有《茶具圖贊》、漁陽公撰《漁陽石譜》、鹿亭翁撰《蘭》等,或是因為此類譜錄乃屬“小道”,為免世人“玩物喪誌”之譏而不願題真實姓名者。但也有個彆譜錄的著者姓名原本失傳不詳,今所題姓名乃是後人在刻印書籍時所添加,其真僞於今日已不易探考,故本叢編一仍其舊。
本叢編所收錄宋元諸譜錄,大體先據其內容歸入其類,同類者大體依據著者生卒年月為序編列(生卒年不詳者,即以其主動活動年月為據編排)。每種譜錄正文前,皆簡述其撰者生平、譜錄撰成年月及其主要內容、傳世版本等情況;其篇末,酌收有關序跋、題記等,以助於閱讀。
本叢編所收錄諸譜錄,其底本一般擇其精善且常見者,並酌校他本一、二種,但如其文字語義可兩通者,即不予校改,而有明顯舛誤、脫漏、衍文者,則以圓括號“( )”標示其為誤字、衍文,而以方括號“[ ]”標示其為正字、補字,但不另齣校勘記。
又本叢編在編纂中,參考瞭不少前賢時哲的研究或校點整理成果,限於體例,未能一一標示指齣,故於此一並緻以誠摯的謝意。
顧宏義
乙未五月於海上夢湖書屋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考古圖(外五種)》的圖書簡介。 --- 《華夏文明的曙光:早期青銅器與禮製初探》 本書聚焦於中國早期文明的轉摺點,深入探討瞭夏商周三代時期,青銅技術如何從單純的工具演變為承載國傢權力、宗教信仰與社會等級的禮器。全書以考古發現為基石,結閤文獻記載,構建瞭一幅早期國傢形成與權力運作的宏大圖景。 第一編:禮器之源——紅銅時代的技術嬗變與社會結構初現 本書伊始,將視角投嚮中國史前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過渡階段。我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年代劃分,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已然萌芽的社會分化現象。 第一章:從陶器到銅器——技術的跨越與冶金的萌芽。 詳細考察瞭中國早期銅器(如甘肅馬傢窯、齊傢文化中的紅銅器和初級閤金)的發現背景、形製特徵及其在社會中的初步應用。重點分析瞭這一時期冶金技術的産生與傳播,探討瞭銅器製造技術如何從分散的區域性手工匠作,逐步嚮集中的、受控的生産中心演變的過程。我們審視瞭這一技術變革對早期聚落形態和經濟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章:早期聚落與權力中心——二裏頭文化的解碼。 本書將二裏頭遺址視為早期國傢形態的典範。通過對宮殿區、貴族墓葬以及鑄銅作坊的細緻梳理,我們構建瞭二裏頭社會等級體係的初級模型。特彆關注瞭早期青銅禮器的齣現,如爵、斝等酒器。這些器物不僅是飲酒的工具,更是政治集會的必需品,標誌著一種初步的、具有儀式性的權力展示方式已經形成。我們對比瞭二裏頭與周邊文化在器物組閤上的差異,以論證其作為早期王權中心的地位。 第二編:禮樂的鼎盛——商代青銅器的神性、等級與銘文 商代,青銅禮器達到瞭第一個高峰。本篇著重分析瞭商代復雜的宗教觀念如何與青銅鑄造工藝深度融閤,以及這些器物如何被用作維係王權和祭祀祖先的核心媒介。 第三章:神祇與祖靈的容器——商代青銅器的宗教內涵。 深入探討瞭商代“上帝”與“祖先”崇拜的體係。重點分析瞭鼎、簋、鬲等炊煮禮器的功能演變,以及它們在祭祀儀式中的具體作用。剖析瞭饕餮紋、夔龍紋等經典紋飾背後的宇宙觀和神靈觀念,闡述瞭這些紋飾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具有特定宗教意義的符號係統。我們特彆對比瞭殷墟王室墓葬與普通貴族墓葬中的禮器組閤差異,以量化等級製度的森嚴。 第四章:銘文的力量——金文的誕生與王權話語的構建。 本章詳述瞭商代金文的齣現及其重要性。通過對經典銘文的釋讀,揭示瞭商王如何通過鑄造刻有頌揚其功績、記錄祭祀活動的青銅器,來構建和鞏固其政治閤法性。探討瞭這些銘文在傳播王室旨意、確立宗法製度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本書也觸及瞭商代地方勢力對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掌握程度及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 第三編:禮製的重塑——西周的“禮崩樂壞”前奏與分封體係的物質載體 西周是“禮樂製度”正式確立的時代。本編著重分析瞭周人如何繼承、改造商代青銅技術,並將其全麵納入一套更為精細、覆蓋更廣的政治倫理體係之中。 第五章:周公製禮——青銅器與宗法製度的對接。 詳細闡述瞭西周初年,周公基於宗法製度和分封製度,對青銅禮器組閤、形製、數量進行標準化規定的過程。分析瞭“列鼎製度”的確立,即不同等級的諸侯、卿大夫所能使用的鼎的數量限製,這是對權力範圍最直觀的物質體現。探討瞭“戜彝”在國傢典禮中的作用,以及周人如何通過這些規範化的器物,將“德”的概念具象化。 第六章:青銅的敘事——西周中晚期銘文的演變與“物勒工名”。 比較瞭西周銘文與商代銘文在內容和風格上的重大轉變。西周銘文更加側重於敘事性、契約性和倫理教化,如“剋鼎”、“毛公鼎”等。深入分析瞭“物勒工名”製度,即在青銅器上標注工匠名字的做法,這不僅是技術管理的進步,也反映瞭周代對器物來源、質量控製的重視,間接反映瞭國傢對生産係統的管理能力。 第七章:禮器的擴散與地方化的挑戰。 考察瞭西周分封製下,青銅禮器在諸侯國及更偏遠地區的傳播與地方化傾嚮。通過對比不同區域齣土的青銅器,探究瞭地方諸侯在繼承周禮的同時,如何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銅風格和器物組閤,預示著春鞦戰國時期禮樂秩序的鬆動和瓦解。 結語:青銅時代的文化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國早期青銅器在國傢意識形態、社會結構、技術發展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們不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是研究早期中國政治、宗教、社會史的“活化石”。通過對這些物質遺存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華夏文明從部落聯盟嚮成熟帝國邁進的艱辛曆程。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考古學、曆史學、宗教學及材料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圖文並茂: 匯集瞭大量珍貴青銅器的高清考古照片與研究圖示。 重點聚焦: 選取瞭二裏頭、殷墟、周原等關鍵遺址作為案例,深入剖析。 體係構建: 首次係統梳理瞭早期青銅禮器從技術物到政治符號的完整演變鏈條。 本書適閤對象: 曆史學、考古學專業師生,古代藝術愛好者,以及對中國早期國傢形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