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的炮艦:1900-1949年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長江上的炮艦:1900-1949年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Angus,Konstam 著,[英] Tony Bryan 繪,王小可,徐玉輝 譯
圖書標籤:
  • 長江
  • 炮艦
  • 海軍
  • 曆史
  • 軍事
  • 中國近代史
  • 清末民國
  • 戰爭
  • 交通
  • 船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9540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582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6
字數:5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西方列強大都派遣炮艦編隊入駐中國。軍閥混戰的年代中,這些炮艦保護西方商人和傳教士,維護本國在華利益,同時也巡航於中國內水,驅趕水匪船盜。《長江上的炮艦:1900-1949年》涵蓋瞭曾在華駐有炮艦編隊的主要國傢,包括美、英、法、德、意、日等國。諸多著名事件亦在《長江上的炮艦:1900-1949年》中一一呈現,如日本海軍空襲美國“班乃”號,又如1949年英國“紫石英”號倉皇逃離共産黨軍隊,炮艦時代就此落幕。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大事記
長江——源遠流長
巡弋於長江上
早期,1858-1899年
長江炮艦的鼎盛時期,1900-1920年
動亂時期,1921-1930年
江麵上的戰場,1931-1941年
“紫石英”號事件,1949年
炮艦的設計和部署
英國皇傢海軍·美國海軍·日本帝國海軍
德意誌第二帝國海軍·法國海軍·意大利皇傢海軍
炮艦上的生活
英美炮艦簡介
英國炮艦——長江分艦隊
美國炮艦——長江巡邏艦隊
參考文獻


長江上的巨影:波濤中的權力遊戲與中國近代化的縮影(1900-1949) 本書深入探究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一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如何成為列強角逐、國傢命運交織的舞颱,而其中最為顯眼的存在,便是那些承載著現代軍事力量的“長江炮艦”。這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曆史,遠非僅僅是鐵甲與炮火的碰撞,它更是一麯宏大的史詩,摺射齣中國在劇烈動蕩中尋求變革、抵抗侵略、最終走嚮新生的復雜曆程。本文將從多個維度,細緻地勾勒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解析長江炮艦現象背後的深刻含義。 一、 時代洪流中的“海上長城”:長江炮艦的興衰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西方列強在“門戶開放”的口號下,不斷蠶食中國的權益,而長江,作為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動脈和交通樞紐,自然成為他們勢力延伸的重點。就在這片內河之上,現代化的軍事力量——長江炮艦,開始扮演起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炮艦,顧名思義,是專門為瞭在內河航行而設計的軍艦。它們相較於遠洋戰艦,吃水更淺,便於在水位多變的長江中航行;船體更窄,能夠穿梭於狹窄的河道;裝備的火炮雖然未必是當時最先進的,但足以對岸邊的軍事目標和中國軍隊造成壓製性優勢。這些船隻的齣現,本身就象徵著西方工業革命帶來的軍事技術優勢,以及列強將觸角延伸至中國腹地的野心。 本書將首先梳理這些長江炮艦的“傢族史”。從早期英、美、法、日等國軍艦的零星齣現,到辛亥革命前後,各強國海軍在中國內河的“常駐”力量不斷增強,再到抗日戰爭時期,這些艦艇在保衛中國國土、支援前綫作戰中發揮的作用,直至二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接收部分舊炮艦,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解放軍在長江戰役中繳獲和使用的炮艇。每一個階段,都揭示瞭國際關係的變化、中國政治格局的演變,以及中國海軍力量的萌芽與成長。 我們將細緻描繪不同國傢炮艦的特點,例如英國的“鷹”號(HMS Eagle)、美國的“飛馬”號(USS Flys)、日本的“鳥羽”號(Tsubame)等等。它們並非僅僅是冰冷的鋼鐵戰艦,而是各自國傢在華利益的“漂浮大使”,承載著外交、經濟、軍事滲透等多重使命。它們在長江上的航行,往往伴隨著不平等的條約、租界的設立、以及對中國主權的挑釁。 二、 權力與主權:長江上的“紙麵戰爭”與真實博弈 長江炮艦的存在,最直接體現的便是列強對中國長江流域的控製與影響。在中國清末民初,封建王朝搖搖欲墜,地方勢力割據,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嚴重挑戰。而外國炮艦的齣現,更是加劇瞭這種分裂和無序。它們不僅僅是軍事存在,更是政治和經濟壓力的載體。 本書將深入分析,外國炮艦如何利用其武力優勢,迫使中國政府簽署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例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等,這些條約賦予瞭外國人在華通商、居住、航行、甚至領事裁判權,極大地損害瞭中國的主權。長江炮艦在執行這些條約時,常常扮演著“巡邏兵”的角色,它們在長江上自由航行,無須接受中國法律的約束,甚至在必要時,可以為外國商船提供“保護”,這實質上是對中國內河航運的壟斷和控製。 更深層次的,是長江炮艦所代錶的“炮艦外交”。這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列強慣用的對外策略,即通過派遣海軍艦船,以武力相威脅,迫使他國接受其要求。在長江流域,這種策略被運用的淋灕盡緻。當中國發生內亂、或者齣現反抗外國勢力的事件時,外國炮艦便會升起戰旗,在沿江城市巡遊,甚至在必要時,進行炮擊,以“保護”本國僑民和財産。這種赤裸裸的武力威脅,是對中國國傢主權的公然踐踏,也是對中國人民尊嚴的嚴重傷害。 然而,長江炮艦並非僅僅是侵略的工具。在某些曆史時期,它們也成為瞭中國內部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參照係”。通過與外國先進軍艦的接觸,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國傢落後、軍事技術薄弱的嚴重性,從而推動瞭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從晚清的“南洋水師”、“北洋水師”的零星裝備,到民國時期,中國海軍逐步嘗試建造和引進自己的艦艇,雖然與列強相比仍顯弱小,但這標誌著中國不再甘於被動挨打,而是開始嘗試掌握自己的命運。 三、 民族救亡的烽火:長江炮艦與中國的抗爭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進入瞭全麵抗戰的艱難時期。長江,作為連接中國東部與西部的重要通道,成為瞭日軍侵略的重點目標。而在此之前,長江上的外國炮艦,也扮演瞭復雜的角色。 早期,一些國傢的炮艦試圖保持“中立”,但其行動往往受到其本國利益的驅動。例如,一些炮艦會為日軍提供情報,或者在必要時,允許日軍艦艇在長江航行,這無疑是中國抗戰的重大阻礙。而當日本的侵略觸及到這些國傢在華的利益時,它們的部分艦艇也會有所行動,但往往力度有限,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 然而,真正讓長江炮艦的名字在民族救亡的曆史中留下印記的,是中國的海軍健兒們。盡管裝備落後,中國海軍在長江上與日軍進行瞭殊死搏鬥。從江陰海戰的悲壯,到武漢保衛戰中,中國海軍艦艇與日軍飛機、艦艇進行殊死搏鬥,無數的中國海軍將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瞭長江上的“鋼鐵長城”。本書將重點描繪這些英勇的戰鬥,還原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在亡國滅種的危機麵前,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在抗戰期間,長江炮艦也見證瞭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沿江的城鎮屢遭日軍轟炸,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但他們在炮火中堅守,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炮艦的炮聲,有時是侵略者的咆哮,有時卻是抵抗者的怒吼。 四、 新中國黎明:長江上的最後一聲炮響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解放瞭中國大陸。在這場偉大的解放戰爭中,長江炮艦再次扮演瞭關鍵角色。國民黨軍隊遺留下的部分炮艇,成為瞭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早期力量。而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人民解放軍海軍在長江上與國民黨海軍展開瞭激烈的較量。 本書將講述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是如何巧妙利用繳獲的炮艇,支援登陸作戰,摧毀國民黨軍的江防工事,保障瞭渡江的順利進行。長江上的最後一艘國民黨炮艦的沉沒,標誌著國民黨海軍在中國內河的徹底覆滅,也象徵著中國人民徹底擺脫瞭外國勢力的軍事乾涉,真正獲得瞭長江的主權。 五、 曆史的迴響:長江炮艦留下的啓示 “長江上的炮艦:1900-1949年”這段曆史,並非僅僅是關於軍事裝備的陳列,它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曆程,以及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傢富強所付齣的巨大犧牲。 本書將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讀,力求還原曆史的真相,揭示長江炮艦現象背後復雜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因素。它將展現,在這條母親河上,曾經上演瞭怎樣一幕幕權力與主權的較量,民族與侵略的搏殺,以及在炮火硝煙中,中國人民如何一步步走嚮新生。 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僅僅是瞭解一段軍事史,更將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的脈絡,感受中國人民在那段屈辱與抗爭交織的歲月裏,所經曆的艱辛與輝煌。長江上的炮艦,那些曾經的“海上巨獸”,最終化作瞭曆史的陳跡,但它們留下的印記,卻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提醒著我們,和平的來之不易,獨立自主的珍貴。這段曆史,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我們銘記。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簡介,我 immediately 感受到瞭作者想要探討的深度。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軍事裝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曆史、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著作。1900年至1949年,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期,中國經曆瞭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嚮新中國的轉變,而長江,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通道,其上的炮艦活動,無疑是這一曆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猜想,書中會詳細闡述不同國傢在長江上的炮艦部署及其目的,例如,是維護貿易航綫,還是施加政治壓力?書中是否會提及這些炮艦在具體曆史事件中的作用,例如,辛亥革命、北伐戰爭,乃至抗日戰爭?我非常期待能夠瞭解到,這些冰冷的鋼鐵巨獸,是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角色,它們的存在,又對當時中國的社會和人民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通過“長江上的炮艦”這一載體,來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中國命運的跌宕起伏。

評分

在我翻開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關於“長江上的炮艦”的畫麵。是那些在黃浦江畔耀武揚威的外國軍艦,還是民國時期中國海軍蹣跚起步的努力?1900年,庚子事變剛過,列強在華的勢力進一步滲透;1949年,新中國即將成立,舊時代的陰影即將散去。這漫長的四十五年,是中國社會劇烈動蕩的時期,而長江,這條橫貫中國腹地的巨龍,自然也成瞭各方勢力角逐的舞颱。炮艦,作為那個時代的海上霸權象徵,在長江上的齣現,必然與政治、經濟、軍事的博弈緊密相連。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展現這種聯係,是側重於宏觀的曆史敘事,還是深入到微觀的個體故事?這本書的副標題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明確瞭時間跨度和核心意象,這讓我對內容的聚焦性充滿瞭信心。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體味到那個時代中國的復雜性,並從中獲得對中國近現代史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立刻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宏偉的曆史畫捲。1900年,正值義和團運動的高潮,西方列強藉機加緊瞭對中國的控製;1949年,新中國的曙光即將升起,舊時代的殘餘勢力仍在掙紮。在這五十年的風雲變幻中,長江,這條中國經濟和戰略命脈,自然成為瞭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而“炮艦”的存在,則直接象徵著軍事力量的介入和國際政治的博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樣廣闊的時空跨度裏,聚焦於“長江上的炮艦”這一具體對象,並通過它們來展現更深層的曆史內涵。這本書會不會講述不同國傢在長江上的炮艦活動,它們各自的目的和影響?是否會涉及這些炮艦在一些關鍵曆史事件中的作用,例如,清末的政治動蕩,還是民國時期的內戰與抗戰?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段生動而深刻的曆史敘述,理解“長江上的炮艦”如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書寫瞭一段又一段的傳奇,或者說,是屈辱與抗爭的故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立刻吸引瞭我。那艘綫條硬朗、炮塔林立的古老炮艦,靜靜地停泊在奔騰的長江之上,背景是模糊不清但卻充滿曆史感的岸邊景緻,仿佛將我瞬間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1900到1949年,這半個世紀,對於中國而言,是屈辱與抗爭交織的歲月,而長江,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又承載瞭多少風雨與變革?這艘炮艦,究竟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還是中國近代海軍崛起的象徵?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這艘小小的炮艦,勾勒齣大時代的麵貌,又如何在字裏行間,展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命運沉浮。這本書的 title 簡潔而有力,卻蘊含著無窮的想象空間,讓人不禁聯想到戰火紛飛的年代,權力在長江之上縱橫捭闔的場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看到軍事的對決,更能深入瞭解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變遷,以及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其跨越的時代背景所蘊含的豐富故事性。1900-1949年,這段曆史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長江上的炮艦”這個主題,則將軍事、政治、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等多方麵的元素巧妙地融閤在瞭一起。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不僅僅看到關於炮艦本身的描述,例如它們的型號、性能、建造曆史,更能夠瞭解到它們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扮演的具體角色。是它們的存在,加劇瞭列強的侵略,還是在某些時刻,也成為瞭中國近代海軍力量的象徵?書中是否會描繪齣那些在長江上執行任務的外國軍官和中國水兵的生活,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更直觀地理解那個時代中國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國際關係是如何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命運。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衝突與張力,讓我對作者如何駕馭這樣宏大的敘事充滿瞭好奇。

評分

值得深思

評分

甲骨文係列叢書還是挺不錯的說

評分

少見的曆史,值得讀讀的

評分

沒看 不知道翻譯的怎麼樣 很薄的一個小冊子 魚鷹的就是科普 不會有太深的東西

評分

好的好的。

評分

值得深思

評分

薄薄的一個小冊子 照片不如原版清晰 湊閤著看吧

評分

好的好的。

評分

沒想到書如此單薄,內容太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