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乐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民国法律
  • 法律解释
  • 法理学
  • 法律实践
  • 近代法学
  • 中国法律
  • 宪政史
  • 法学史
  • 解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3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73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08
字数:87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制度与实践三个层面,对我国民国时期的法律解释予以了整体性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的空白。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制度与实践三个层面,对民国时期的法律解释予以整体性地考察。在研究内容上,研究成果不仅探讨了法律解释例的性质、法律解释权的权力属性及其运行的社会机理,而且也归纳了法律解释的理论表述、争论与共识;不仅提炼出了法律解释的原则,而且也归纳了法律解释方法;不仅对法律解释的规范功能予以了分析,而且也对其社会功能予以展示;不仅对法律解释的整体风格和知识思维予以考察,而且也对法律解释的不良运作进行探究。

作者简介

  方乐,男,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民国史。在《中外法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目 录Contents
引言 走进民国法律解释的世界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法律解释、解释例与判决例
第一节 法律解释与解释例
第二节 解释例与判例
第三节 判例、判决例与判例要旨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法律解释权
第一节 法律解释权的权力属性
第二节 法律解释权运行的社会空间
第三节 法律解释权运行的社会资源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法律解释理论
第一节 法律解释理论的学者表述
第二节 法律解释理论之补证和印证
第三节 法律解释理论的学者争论
第四节 法律解释理论的学者共识
第四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主体、内容及其程序的变换
第一节 大理院时期的法律解释
第二节 最高法院时期的法律解释
第三节 司法院时期的法律解释
第四节 “大法官会议”的法律解释
第五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原则
第一节 民国学者表述之概括
第二节 解释法定
第三节 解释适度
第四节 解释恒定
第六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一节 解释方法上的难题
第二节 文理解释
第三节 论理解释
第四节 类推解释与类比适用
第七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规范功能
第一节 说明
第二节 确证
第三节 补正
第四节 更正
第八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法制(治)功能
第二节 社会功能
第九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的风格与思维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整体风格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知识思维
第十章 民国时期法律解释制度的不良运作
第一节 法律解释制度不良运作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法律解释制度不良运作的原因分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司法实践与法律变迁:以清末民初为例》 导言:一个时代的法律光谱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社会,特别是清末与民国初期这一剧烈转型期,对司法实践的运作机制及其如何推动或制约社会法律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不同于传统史学侧重于宏大叙事的法典修订或思想思潮的梳理,本书立足于具体的案例、地方的制度残留以及新兴法律观念在基层社会的渗透与阻力,旨在描绘一幅多层次、充满张力的法律生活图景。我们探讨的并非抽象的法理构建,而是法律在实际社会结构中如何被理解、被应用、乃至被扭曲的过程。 第一章:晚清:旧制遗存与新政萌芽中的司法生态 本章首先对清代中后期的司法结构进行回顾,重点考察“三法司”制度的运作模式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权力边界。我们将详细分析地方县级官署如何处理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揭示“情、理、法”三者在实际裁决中的相互作用。特别地,本章将深入考察自强运动以来,地方官员(如督抚)在处理外交案件及引进西方商事规则时所采取的非标准化司法尝试。 随后,章节转入清末“修律”运动对传统司法实践的冲击。我们着重考察新颁布的法律条文(如《大清新律例》的草案)如何在传统司法官僚体系中进行初步的试运行。这种新旧知识的碰撞,常常导致司法人员在适用新法时,倾向于用旧经验进行“调和式”解释,从而在实践层面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性“法律变通”。这一时期的司法实践,是高度不稳定且充满过渡性的。 第二章:辛亥易帜:中央权威的瓦解与地方司法秩序的重构 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的权威未能有效辐射至全国,导致司法权力的真空化和碎片化。本章的核心议题是“地方性司法的再生”。在缺乏统一司法体系的情况下,原清朝的衙门结构、地方士绅的道德约束力、以及新兴的“民团”或“保甲”组织,共同构成了地方冲突解决的实际网络。 我们将细致分析不同地域(如受到西方影响较大的通商口岸城市与相对封闭的内陆乡村)在处理婚姻、继承、土地权属等核心民事问题时所呈现出的显著差异。例如,在一些地区,基于宗族习惯或契约精神的民间调解力量重新占据上风,而新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中的部分原则,往往只停留在书面或上层精英的口头讨论中。 第三章:法制建设的艰难推进:法律观念与社会接受度的悖论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民国初期法律机构(如司法部、各级法院)的艰难建设过程。我们探讨了法官群体的构成——他们是留日法政学生、是旧科举出身的文人,还是接受新式法学训练的知识分子?这些不同背景的司法人员,对“现代法律”的理解本身就存在深刻的鸿沟。 本章引入“法律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现代法律观念(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如何在社会中遭遇阻力。特别是,在农民与地主、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经济纠纷中,习惯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如何利用法律条文的模糊性,或干脆绕开法院,通过非正式渠道解决问题。我们试图揭示,法律条文的“完美”与司法实践的“粗糙”之间的巨大落差。 第四章:刑事司法:权力制衡与人身保护的初探 在刑事司法领域,本书考察了从清末的严酷刑罚向“近代人道主义”刑罚观的转变。新式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开始尝试引入证据开示、公开审判等程序。然而,这种尝试往往受到地方军阀或治安力量的制约。 具体而言,我们分析了涉及政治异见者、反抗运动参与者以及重大治安案件的处理模式。在这些案件中,程序正义常常让位于政治考量或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本书通过梳理一些影响较大的重大刑事判例,探讨了司法独立性在军阀混战时期受到的侵蚀程度,以及新兴的律师职业在争取被告人权利方面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第五章:商事交易与法律的本土化适应 近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传统农业经济与新兴工商业的并存。本章专门探讨了商事法律在这一时期的适应性。随着现代契约和票据制度的引入,传统商帮的信用体系受到了挑战。 我们研究了新兴的商会、行业公会如何与新式法院合作或对抗,共同规范商业纠纷。许多商业合同的解释和履行,并非完全依据新颁布的《大盗法》或《公司法》,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行业的行规和长期形成的信任机制。本书认为,在近代中国,商业法律的实际效力,往往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融入或取代现有的商业社会网络。 结论:未竟的现代性——法律实践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近代中国司法实践的总体特征:即一个充满张力、由多重法律体系(官方新法、残余旧制、地方习惯、商业惯例)交织构成的复杂场域。民国时期的司法,与其说是“现代法律”的全面实施,不如说是一个在不断尝试解释、不断妥协、并持续被权力重塑的过渡性实验。这些碎片化的、地方化的司法经验,为理解此后中国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石。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聚焦于“落地生根”过程的精细化历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国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当时法律体系的书。这本书绝对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本身,更是关于法律是如何在民国时期被理解、被运用、被改造的。作者对当时的立法理念、司法实践以及法律思想的演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法律案件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是非对错的结论,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角度,以及这些解释在当时所引起的社会反响。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法律的复杂性,以及它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个时代法律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案,但恰恰是这些个案,最能折射出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复杂性与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习惯法”与“成文法”之间张力的探讨印象深刻。民国时期,旧有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而西方法律体系的引入又带来了新的规则,两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揭示了法律解释在具体案件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时甚至会为了适应现实需求而做出一些“变通”。这种“变通”并非是对法律的破坏,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法律生命力的体现。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社会土壤中不断生根发芽、吐故纳新的有机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一种淡淡的复古感扑面而来,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满了枯燥的法条和深奥的理论,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错了。作者并非只是冷冰冰地罗列和分析法律条文,而是将它们置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深入浅出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里对于当时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的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我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特别是关于婚姻家庭、继承等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作者的解读既严谨又不失人情味,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法官和律师在庭审中的辩论场景,以及普通人在面对法律时的困惑与无奈。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史的研究,更是一部生动的民国社会生活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将复杂的法律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反复强调了“解释”在法律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在民国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旧有法律体系的瓦解和新思想的涌入,使得法律解释变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法律解释是如何塑造社会现实的。我从中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也看到了法律背后的权力博弈和社会力量的博弈。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其厚重的分量所吸引,心想这一定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巨著。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的引证史料,无论是政府公文、报刊杂志,还是当事人的回忆录,都显得格外扎实。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十分流畅,将枯燥的史料融汇贯通,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性法律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的法律主张、决策过程,以及背后所面临的压力和考量,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律的制定与解释,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政治、文化乃至社会思潮紧密相连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