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早期道教與民間信仰、方術及喪葬禮俗的關係,是一個重要且頗具難度的前沿性課題。本書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閤有關傳世文獻,廣泛藉鑒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證,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論述和概括,提齣若乾新見解,豐富和發展瞭早期道教史的理論建構,對齣土文獻研究亦有積極意義。作者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抓住核心綫索,提綱挈領,小中見大、以點帶麵,係統揭示齣早期道教與方術、民俗的互動融閤。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援入多種手法展開跨學科、立體式的綜閤研究,遵循“二重證據法”的原則和精神,注重收集齣土文獻及考古實物,深入發掘材料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並將其與傳世文獻進行比對和參證,藉此拓寬瞭以前比較單一的研究視野,有力佐證瞭早期道教對世俗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係。
作者簡介
薑守誠,男,1975年齣生,山東煙颱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於聊城大學,獲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係,獲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5月~2008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博士後(第一站)。2008年8月~2009年7月,(颱灣)成功大學曆史學係博士後(第二站)。2005年7月起,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道教史、道門文獻、齋醮科儀、宗教考古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已齣版學術專著一部(《《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閤考察》)、閤著四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哲學動態》《中華文史論叢》《簡帛研究》、(颱北)《新史學》、(颱南)《成大曆史學報》、(嘉義)《世界宗教學刊》等刊物上發錶論文近百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二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項。
目錄
序
緒論
一 考古發現對道教學術的重要性
二 早期道教研究的方法問題
三 本書的內容框架
上篇:方術輿道術
第一章 放馬灘秦簡《誌怪故事》考釋
一 釋文考訂:研究曆程與學術迴顧
二 簡文編綴及篇題與性質
(一)簡數調整與組閤編綴:爭議及共識
(二)篇題的擬名與文書的格式
三 釋文與譯文的厘定
(一)釋文
(二)譯文
四 放馬灘秦簡《誌怪故事》中的宗教信仰
(一)數字“三”的神秘性
(二)“司命史公孫強”是何許人也
(三)“白狐”是打通生死兩界的靈獸
(四)“柏丘”摺射的空間觀念
(五)“白茅”的闢邪功用及財富象徵
(六)丹復生後的兩件事
(七)祠墓的禁忌
(八)先秦宗教人文語境中的“鬼”及生死轉換狀態
五 結論
第二章 漢代“血忌”觀念對道教擇日術之影響
一 “血忌”溯源
二 道門“血忌”
(一)房中擇時
(二)章醮擇日
(三)道醫養生
(四)斫竹木去蟻
三 結論
第三章 入山輿求仙
——《抱樸子·登涉》所見漢晉時人的入山方術
一 人山的必要性:何山可人?
二 人山擇日:何時可人?
三 人山的防身物品
(一)鏡子
(二)符書:《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
(三)符印:七十二精鎮符、包元十二印
(四)符策:八威玉策
四 隱身術
五 知鬼名
(一)山精
(二)物怪
(三)禽鬼
六 闢蛇術
(一)武都雄黃
(二)“晝地作獄”的炁禁術
(三)厭勝法
七 涉水術
八 闢鬼術
(一)闢鬼三法
(二)入山秘符的功效
九 闢虎狼之術
(一)符印法
(二)氣禁法
(三)暮宿山中避虎狼之禁方
十 結論
第四章 道教“四縱五橫”觀念考源
——從放馬灘秦簡《日書》“直五橫”談起
一 放馬灘秦簡《日書》“行不得擇日”篇釋讀
二 道書所見“四縱五橫”符圖及咒語
三 有關“四縱五橫”的幾個問題
(一)“四縱五橫”的稱謂命名
(二)“四縱五橫”的象徵含義
(三)“四縱”與“五橫”:哪個先晝?
(四)畫地與祝告:何者先行?
(五)畫地(符)的工具
(六)封於圖案的處理方式
四 結論
下篇:葬俗與信仰
第五章 放馬灘M14秦墓闆畫反映的喪葬信仰
一 資料介紹
二 猛虎在墓葬中的角色及功用
三 六博圖在墓葬中的象徵含義
四 結論
第六章 北大秦牘《泰原有死者》體現的冥界觀
一 牘文釋讀
二 釋文與譯文的厘定
(一)釋文
(二)譯文
三 有關內容的解讀與分析
(一)復生女子的婚姻歸宿與身份認定
(二)黃圈的含義及其象徵
(三)拘魄於地府
(四)鬼神飲食與天廚、地廚
(五)斂衣與薄葬
四 結論
第七章 香港所藏“鬆人”解除木牘輿漠晉墓葬之禁忌風俗
一 資料簡介
二 “直開”與建除方術
三 喪葬禁忌與時日吉凶
(一)“八魁、九坎,年(玄)望、朔晦,東井、七星”釋讀
(二)“歲墓年命”釋讀
(三)“日月時拘校復重”釋讀
(四)“四時不食”釋讀
四 “拘校復重”與“承負”“解除”
(一)“拘校”及相關語例之徵引
(二)有關“復重”(“重復”)及“承負”等語辭的統計與分析
(三)“死注”與“解除”——“洛子死注咎”釋讀
(四)解“五方(五行)之厄”
五 有關偶人的幾個問題
(一)偶人的種類、數量及其功用
(二)偶人的質地——試析鬆柏之木的宗教功能
六 “天帝”“天帝使者”等稱謂的統計與分析
(一)有關“天帝”“天帝使者”等用語的資料索引
(二)關於“天帝”“天帝使者”真實身份(或原型)的幾種猜測
七 結論
第八章 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與六朝道教“塚訟”觀念
一 文書語辭辨析及內涵探研
(一)“緣禾二年十月廿七日,高昌郡高寜縣都鄉安邑裏迴國貨辭”條解讀
(二)“行年卅,以立身不越王法”條辨析
(三)“今橫為叔琳見狀枉死,即就後世,銜恨入土”條辨析
(四)“皇天後土,當明照察”條辨析
(五)“鹽羅大王,平等之主,願加威神”條辨析
(六)“召琳夫妻及男女子孫檢校”條辨析
(七)“冀濛列理,辭具”條辨析
(八)“貨母子白大公、己父,明為瞭理,莫爰歲月”條辨析
(九)文書內容之釋讀
二 冥訟文書與勾魂法術
(一)六朝葬俗中的冥訟文書
(二)勾魂索命文書
(三)拘生人魂魄
三 六朝道教的“塚訟”觀念
(一)“塚訟”語辭分析——以《赤鬆子章曆》《真誥》為中心
(二)《真誥》所見“塚訟”之彆稱:“鬼訟”“鬼注”“塚注”
(三)“冥訟”與“塚訟”之異同
(四)“塚訟”之緣由——八十一訟
(五)斷“塚訟”之法
四 結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齣土文獻與早期道教》:
5.《丹》《丹記》《祠鬼》。王輝不同意李學勤及《天水放馬灘秦簡》所擬定的篇名《誌怪故事》,認為:“‘誌怪小說’或‘誌怪故事’,隻是這類小說、故事的特點,是一個大的類彆。至於誌怪小說故事的每一則具體故事,仍可據事主或內容命名……若據事主命名,我以為這則故事以《丹》或《丹記》作為標題,纔比較確切。”孫占宇所撰多篇論文中徑稱《丹》,並分析說:“本篇的核心內容是鬼的種種習性,而不是丹的傳奇一生。……而‘丹’篇作為一篇專門講述鬼怪‘習性的’篇目,也屬於方術的範疇,也應當歸入日書,而不是‘墓主記’。因此筆者傾嚮於將本篇改題為‘丹,。”其後,孫占宇在前說基礎上,又撰文予以補充論證,進而認為“本篇也是乙種《日書》中的一篇,而不是‘墓主記’,其篇題宜按內容擬為‘丹,或‘祠鬼,為宜”。“而前引‘墓主記’說及‘官文書抄本’說在判定本篇性質的過程中都對本篇後半部分內容有所忽視,不能不說是一處重要疏漏。”陳侃理也采納瞭《丹》篇的題名。
……
前言/序言
unll
《古籍秘辛:探尋失落的文明印記》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珍貴的遺珠,因年代久遠、保存不易,一度沉寂於塵埃之下。它們承載著先民的智慧、文化的基因,是窺探古老文明肌理的鑰匙。本書《古籍秘辛:探尋失落的文明印記》並非直接探究某一個特定門類,而是將目光投嚮廣闊的、涵蓋多方麵古籍整理、解讀與文化研究的領域,緻力於發掘那些可能被曆史洪流掩蓋的、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信息,並由此勾勒齣失落文明的輪廓。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文明的繁榮與延續,都離不開文字的記錄與傳承。古籍,正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損毀、人為誤讀、甚至故意篡改,都使得古籍的真實麵貌變得模糊不清。《古籍秘辛》一書,旨在以一種跨學科、多維度的視角,審視古籍研究的現狀與挑戰,並提齣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方法與思路。它所關注的,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古籍”,而非特指某一種特定形式或內容的文獻。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聚焦於“古籍的發現與保護”。曆史的塵封,常常意味著寶藏的埋沒。從甲骨文在殷墟的偶然發現,到敦煌莫高窟中無數捲帙的重見天日,每一次成功的古籍發掘,都可能改寫我們對曆史的認知。本書將詳細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古籍發掘史,分析發掘過程中的技術手段、保存環境的極端挑戰,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如三維掃描、數字修復等,來最大程度地挽救那些瀕臨毀滅的珍貴文獻。我們會追溯那些重要的發現故事,例如,考古學傢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小心翼翼地將陶罐中的簡牘取齣;圖書館員如何冒著戰火,將稀有的善本遷往安全之地。這些故事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它們不僅展示瞭人類對知識的渴望,也體現瞭守護文明火種的決心。 更進一步,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古籍的“類型學與編年研究”。古籍並非鐵闆一塊,它們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承載著不同的信息。《古籍秘辛》將梳理中國古代文獻的宏觀分類,從官方史書、儒傢經典、諸子百傢著作,到醫學典籍、天文曆法、詩歌散文、方誌碑刻,乃至私人筆記、書信手稿等等,一一進行梳理和介紹。本書並非局限於對某個類彆的詳細解讀,而是強調理解不同類型古籍的性質、成書年代、流傳路徑以及其在曆史研究中的獨特價值。例如,我們會探討史書的史官視角與個人史記的差異;諸子百傢的思想如何在一代代傳抄中得以演變;詩歌中的風俗描寫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通過對這些差異的辨識,我們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文獻所蘊含的豐富信息。 本書的另一重要章節,將緻力於“古籍的解讀與考證”。文獻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可讀性與可信度。《古籍秘辛》將深入剖析古籍解讀中的各種難題:晦澀的文言文、錯訛的字跡、脫落的篇章、以及背後復雜的曆史背景。本書將介紹傳統的文獻考證方法,如辨僞、辨體、辨音、辨地、辨人等,並結閤現代學術研究的成果,探討如何利用考古證據、語言學研究、曆史文獻互證等方式,來揭示古籍的真實麵貌,還原其原始語境。我們會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學者們如何從一段殘缺的文字中,抽絲剝繭,推斷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何通過比對不同版本的同一部著作,找齣最接近原貌的文本。這種嚴謹細緻的學術精神,正是傳承古籍文化的不竭動力。 此外,《古籍秘辛》還將觸及“古籍與社會文化變遷的關聯”。古籍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是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産物,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曆史的進程。《古籍秘辛》將探討古籍的流傳、接受與再創作,如何塑造瞭不同時代的思想觀念、價值體係、審美趣味,乃至社會結構。我們會關注,當一部經典著作的某個版本,因其特殊的序跋或校勘,而成為後世研究的重點;當某位思想傢的著作,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賦予瞭不同的解讀,從而引發瞭深刻的社會變革。本書關注的是文獻與曆史的互動,是書籍如何成為推動文明前進的火種。 本書的視角是開放性的,它並非預設某種特定的文獻領域,而是為讀者提供一種研究古籍的普遍性視野和方法論。無論是對古代文學、古代思想、古代史學、古代科技,乃至古代宗教、古代藝術感興趣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它鼓勵讀者跳齣單一學科的限製,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古籍的價值,去發現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文明印記”。 《古籍秘辛:探尋失落的文明印記》是一次關於知識的追溯,一次關於曆史的探險。它所展現的,是中國古代文獻世界的博大精深,是古籍研究者們矢誌不渝的探索精神。它希望通過對古籍這一物質載體的深入挖掘,讓那些失落的智慧、那些被遺忘的故事、那些構成我們文明根基的元素,重新煥發齣生命的光彩,指引我們在理解過去的同時,更好地走嚮未來。本書旨在普及古籍研究的意義,激發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並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拓展思路的參考平颱。它是一麯對沉默的文明遺産的深情禮贊,也是一次對未知曆史真相的堅定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