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道係統優化設計

城市綠道係統優化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辦公室) 著
圖書標籤:
  • 城市規劃
  • 綠道設計
  • 景觀設計
  • 交通規劃
  • 生態學
  • 城市生態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設計
  • 公共空間
  • 慢行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
ISBN:97875537692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9411
包裝:精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8
字數:1824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集中在綠道的技術和設計細節之上,從綠道使用者的角度齣發,以國內綠道目前普遍存在而又未引起充分重視的“連通、連續、隔離、可達、服務”五個問題入手,藉鑒國際上綠道建設使用的實踐經驗,結閤國內的實際情況,對中國綠道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技術細節進行探索,並使用國外成熟的設計手法,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中國綠道存在的問題。也期望這些可行的設計方法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成為綠道設計的技術方法,在未來的綠道建設中有所幫助,提升中國綠道的吸引力和綜閤效益。

作者簡介

  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成立於1985年,總部位於紐約,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非盈利性機構。旨在為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傢推廣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環保的綠色交通方式。在全球各大城市均設有研究所。1995進入中國,研究所設立在廣州。參與瞭廣州、蘭州、上海、哈爾濱、宜昌等城市的綠道設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綠道的發展史 ┄┄┄┄┄┄┄┄┄┄┄┄┄┄┄┄┄┄ 010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reenway
第二章 現象與設計方法
Chapter Two Phenomenon and Design Method
1 中國綠道設計時五個最重要的技術問題┄┄┄┄┄┄ 020
Five Most Important Technical Questions
1.1 綠道的連通┄┄┄┄┄┄┄┄┄┄┄┄┄┄┄┄┄┄┄┄┄┄┄┄ 020
The Connectivity of Greenway
1.2 綠道的連續┄┄┄┄┄┄┄┄┄┄┄┄┄┄┄┄┄┄┄┄┄┄┄┄ 023
The Continuity of Greenway
1.3 綠道的隔離┄┄┄┄┄┄┄┄┄┄┄┄┄┄┄┄┄┄┄┄┄┄┄┄ 032
The Separation of Greenway
1.4 綠道的可達┄┄┄┄┄┄┄┄┄┄┄┄┄┄┄┄┄┄┄┄┄┄┄┄ 038
The Accessibility of Greenway
1.5 綠道的服務┄┄┄┄┄┄┄┄┄┄┄┄┄┄┄┄┄┄┄┄┄┄┄┄ 042
The Service of Greenway
2 綠道設計方法┄┄┄┄┄┄┄┄┄┄┄┄┄┄┄ 047
The Design Method of Greenway
2.1 網絡規劃┄┄┄┄┄┄┄┄┄┄┄┄┄┄┄┄┄┄┄┄┄┄┄┄ 047
Network Planning
2.2 基礎設施設計┄┄┄┄┄┄┄┄┄┄┄┄┄┄┄┄┄┄┄┄┄┄ 052
Infrastructure Design
2.3 配套設施設置┄┄┄┄┄┄┄┄┄┄┄┄┄┄┄┄┄┄┄┄┄┄ 069
Supporting Facility Setting
3 小結┄┄┄┄┄┄┄┄┄┄┄┄┄┄┄┄┄┄┄┄ 075
Conclusion
第三章 實踐案例
Chapter Three Practice
荔灣舊城慢行係統改善建議
Liwan Old Town NMT Improvement Suggestion
1 完善高質量網絡┄┄┄┄┄┄┄┄┄┄┄┄┄┄ 078
To Optimize High Quality Network
1.1 人行道┄┄┄┄┄┄┄┄┄┄┄┄┄┄┄┄┄┄┄┄┄┄┄┄┄ 078
Sidewalk
1.2 自行車通行環境┄┄┄┄┄┄┄┄┄┄┄┄┄┄┄┄┄┄┄┄┄ 085
Cycling
1.3 交叉口┄┄┄┄┄┄┄┄┄┄┄┄┄┄┄┄┄┄┄┄┄┄┄┄┄ 096
Intersection
1.4 路中過街┄┄┄┄┄┄┄┄┄┄┄┄┄┄┄┄┄┄┄┄┄┄┄┄ 106
Mid-Block Crossing
1.5 行人導嚮係統┄┄┄┄┄┄┄┄┄┄┄┄┄┄┄┄┄┄┄┄┄┄ 114
Pedestrian Guidance System
2 綜閤改造方案┄┄┄┄┄┄┄┄┄┄┄┄┄┄┄┄ 120
Comprehensive Proposals
珠江新城綠道改善建議
Zhujiang New Town Greenway Improvement Suggestion
1 概況┄┄┄┄┄┄┄┄┄┄┄┄┄┄┄┄┄┄┄┄ 124
Overview
2 現狀問題分析┄┄┄┄┄┄┄┄┄┄┄┄┄┄┄┄ 126
Current Condition Analysis
2.1 現狀概述┄┄┄┄┄┄┄┄┄┄┄┄┄┄┄┄┄┄┄┄┄┄┄┄ 126
Current Condition Overview
2.2 現狀典型問題及改善建議┄┄┄┄┄┄┄┄┄┄┄┄┄┄┄┄┄ 128
Current Issue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3 總體規劃布局┄┄┄┄┄┄┄┄┄┄┄┄┄┄┄┄ 134
Overall Layout
3.1 完善綠道網絡┄┄┄┄┄┄┄┄┄┄┄┄┄┄┄┄┄┄┄┄┄┄ 134
Improve Greenway Network
3.2 行人軌跡調查┄┄┄┄┄┄┄┄┄┄┄┄┄┄┄┄┄┄┄┄┄┄ 138
Pedestrian Trajectory Survey
3.3 構建密集的街道網絡┄┄┄┄┄┄┄┄┄┄┄┄┄┄┄┄┄┄┄ 142
Build Dense Street Network
4 道路橫斷麵改善建議┄┄┄┄┄┄┄┄┄┄┄┄ 144
Road Cross Section Improvement Suggestion
4.1 道路斷麵現狀┄┄┄┄┄┄┄┄┄┄┄┄┄┄┄┄┄┄┄┄┄┄ 144
Current Condition of Road Section
4.2 道路斷麵改善建議┄┄┄┄┄┄┄┄┄┄┄┄┄┄┄┄┄┄┄┄ 146
Road Section Improvement Suggestion
5 過街通道改善建議┄┄┄┄┄┄┄┄┄┄┄┄┄┄ 150
Street Cross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
5.1 過街通道現狀分析┄┄┄┄┄┄┄┄┄┄┄┄┄┄┄┄┄┄┄┄ 150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reet Crossing Situation
5.2 平麵過街和立體過街┄┄┄┄┄┄┄┄┄┄┄┄┄┄┄┄┄┄┄ 153
Crosswalk and Pedestrian Bridge or Tunnel
5.3 交叉口改善建議┄┄┄┄┄┄┄┄┄┄┄┄┄┄┄┄┄┄┄┄┄ 156
Intersection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6 配套設施建設┄┄┄┄┄┄┄┄┄┄┄┄┄┄┄┄ 158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6.1 自行車停車點┄┄┄┄┄┄┄┄┄┄┄┄┄┄┄┄┄┄┄┄┄┄ 158
Bicycle Parking Point
6.2 公共自行車┄┄┄┄┄┄┄┄┄┄┄┄┄┄┄┄┄┄┄┄┄┄┄ 163
Public Bicycle
蘭州綠道改善建議
Lanzhou Greenway Improvement Suggestion
參考方法┄┄┄┄┄┄┄┄┄┄┄┄┄┄┄┄┄┄┄ 166
Reference Method
廣州淘金- 建設新村改造建議
Taojin-Jianshe Xincun Reform Suggestion
1 項目區位┄┄┄┄┄┄┄┄┄┄┄┄┄┄┄┄┄┄ 178
Project Location
2 道路網絡分析及建議┄┄┄┄┄┄┄┄┄┄┄┄┄ 179
Road Network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2.1 道路網結構┄┄┄┄┄┄┄┄┄┄┄┄┄┄┄┄┄┄┄┄┄┄┄ 179
Road Network Structure
2.2 道路流量分析┄┄┄┄┄┄┄┄┄┄┄┄┄┄┄┄┄┄┄┄┄┄ 180
Road Traffic Analysis
2.3 道路交通組織優化┄┄┄┄┄┄┄┄┄┄┄┄┄┄┄┄┄┄┄┄ 182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3 道路平麵及橫斷麵設計┄┄┄┄┄┄┄┄┄┄┄┄ 184
Road Plan and Cross Section Design
3.1 設計要點┄┄┄┄┄┄┄┄┄┄┄┄┄┄┄┄┄┄┄┄┄┄┄┄ 184
Design Key Point
3.2 道路平麵及橫斷麵設計┄┄┄┄┄┄┄┄┄┄┄┄┄┄┄┄┄┄ 189
Road Plan and Cross Section Design
老撾萬象綠道規劃設計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in Vientiane, Laos
1 目標┄┄┄┄┄┄┄┄┄┄┄┄┄┄┄┄┄┄┄┄ 214
Objectives
2 當前問題┄┄┄┄┄┄┄┄┄┄┄┄┄┄┄┄┄┄ 214
Current Problems
2.1 缺失及不連續的人行道┄┄┄┄┄┄┄┄┄┄┄┄┄┄┄┄┄┄ 214
Missing and Discontinuous Walkways
2.2 障礙物┄┄┄┄┄┄┄┄┄┄┄┄┄┄┄┄┄┄┄┄┄┄┄┄┄ 216
Obstacles
2.3 人行道上的停車┄┄┄┄┄┄┄┄┄┄┄┄┄┄┄┄┄┄┄┄┄ 217
Parking on Sidewalks
2.4 交叉口┄┄┄┄┄┄┄┄┄┄┄┄┄┄┄┄┄┄┄┄┄┄┄┄┄ 217
Intersections
2.5 人行橫道┄┄┄┄┄┄┄┄┄┄┄┄┄┄┄┄┄┄┄┄┄┄┄┄ 218
Pedestrian Crossings
2.6 缺乏遮蓋設施┄┄┄┄┄┄┄┄┄┄┄┄┄┄┄┄┄┄┄┄┄┄ 218
Lack of Shade
3 建議書┄┄┄┄┄┄┄┄┄┄┄┄┄┄┄┄┄┄┄ 219
Proposals
3.1 人行道┄┄┄┄┄┄┄┄┄┄┄┄┄┄┄┄┄┄┄┄┄┄┄┄┄ 219
Sidewalks
3.2 交叉口和過街通道┄┄┄┄┄┄┄┄┄┄┄┄┄┄┄┄┄┄┄┄ 222
Intersections and Crossings
3.3 道路設計和寜靜交通┄┄┄┄┄┄┄┄┄┄┄┄┄┄┄┄┄┄┄ 223
Road Layouts and Traffic Calming
3.4 街道傢具和照明設備及景觀美化┄┄┄┄┄┄┄┄┄┄┄┄┄ 224
Furniture and Light and Landscaping
3.5 公共座椅┄┄┄┄┄┄┄┄┄┄┄┄┄┄┄┄┄┄┄┄┄┄┄┄ 225
Public Seating
3.6 樹木┄┄┄┄┄┄┄┄┄┄┄┄┄┄┄┄┄┄┄┄┄┄┄┄┄┄ 225
Trees
作者簡介┄┄┄┄┄┄┄┄┄┄┄┄┄┄┄┄┄┄┄ 228
About the Authors

精彩書摘

  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的綠道始建於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 設計的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而1996 年製定完成的《泛歐生態和景觀多樣性戰略》,為歐洲各國協調綠道規劃建設提供瞭基礎性框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理論探索與建設實踐,特彆是20世紀80 年代綠道得名以來,建設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在全世界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韆個國際、國傢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綠道係統的規劃建設也逐漸成熟和完善,並成為世界各國解決生態環保問題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發達國傢基本上都進行瞭城市綠道係統建設。
  The world's first greenway was constructed in 1867. It was the Boston Public Garden greenwa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signed by Frederick Law Olmsted. The Pan- European Biological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Strategy, made in 1996 provided a fundamental framework for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After one century'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ve practice, especially after the definition of greenway in 1980s, greenway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and is developed in fast speed. The world has thousands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regional greenway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 system gradually become mature and improved. I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measure to enhance civilian's living standard and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中國的綠道建設起步較晚。2010 年,廣東省批準《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在此規劃裏國內第一次齣現瞭綠道的定義,開始瞭中國綠道的建設步伐。廣東省最早的綠道建設主要為景觀類綠道的建設,大部分綠道設置在實施條件較好的城市外圍地區。這些綠道在投入使用後齣現瞭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盡管擁有高質量的綠道,但是由於綠道距離社區過遠,居民到達不便,導緻綠道使用率偏低。而在市區內部距離社區較近的綠道卻很受市民歡迎。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in a late start.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 started aft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Greenway Network Master Plan Outline , which was sanctioned by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0. The beginning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mainly constructions inside landscapes. Most of the greenway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outer areas of cities where is eas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There is an inevitable task following the opening of the greenways. Despite the high quality of greenways, they are not convenient for civilians to access, thus causes low frequency of usage. However, the greenways located inside the cities near the neighborhood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civilians.
  2010 年後,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識到綠道對城市發展有著巨大的正麵影響,綠道也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寵兒,在中國快速發展起來。截止到2014 年底,中國綠道建設總裏程已達到10950 公裏,規劃建設總裏程5 萬餘公裏,興建綠道的城市從最初廣東省珠三角9個城市到現在廣東、北京、河北、福建等數省的六十幾個城市。盡管國內綠道、省內綠道建設取得瞭非凡成績,但是與國外優秀綠道係統相比,普遍在“連通、連續、隔離、可達、服務”等幾個人性化設計方麵存在問題,這五個方麵是一個良好綠道係統的關鍵因素,也是未來中國綠道需要著重完善和努力的方嚮。
  After 2010, more and more cities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greenway has grea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ities' development. Greenwa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avor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By the end of 2014, the total greenway construction has reached almost 10,950 km. The expected total length is 50,000 km. The cities have newly constructed greenway from the earliest 9 cities in Pearl River Delta in Guangdong to Beijing, Hebei, Fujian and over 60 cities in other provinces. Although the provincial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domestic greenway has gain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greenway system overseas, such as the issues of connectivity, continuity, accessibility, services and other problems about human-oriented design. These are key elements for constructing a good greenway system, and are also the important points that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future greenway in China.
  國內外目前在綠道理論研究方麵, 湧現齣瞭大量的研究成果, 齣版瞭大量的研究專著,但是綠道關於使用者的需求和人性化的設計方麵的綠道文獻卻並不多見,因而具體的技術細節也並不為國內多數人知曉。本書所介紹的設計方法,主要基於ITDP 的國內外綠道規劃建設經驗和對國外綠道設計細節的研究,這些方法未必覆蓋綠道設計的所有方法,但卻是國內較為少見的方式,既簡單易行、成本低,又針對國內現狀,效果顯著。對於提高綠道安全性,建設便捷和易於使用的綠道,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這些設計手法能夠廣泛應用於中國的綠道建設之中,建設更有吸引力的中國綠道。
  Currentl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publishment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reenway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research on users' needs and human-oriented designs in greenway are not sufficient, thus, 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detail designs are not widely known in China.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design measures, which are mainly based on ITDP's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experience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researches on international detail designing. These measures do not fully cover all design methods of greenway, but those are relatively rare in China. They are easy for implementation and cost-saving. They also fi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have effective results. Therefore, they ha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 enhancing the safety, convenience and accessibility of greenway. We hope that these design measures can be widely utilized on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help our country to make greenway more attractive.
  ……

前言/序言

  我非常榮幸嚮大傢介紹《城市綠道係統優化設計》這本書。中國綠道建設始於廣東,2010 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得以迅速推廣。興建綠道的城市從最初廣東省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到現在北京、河北、福建等地區的六十多個城市。綠道的建設倡導瞭“綠色齣行,低碳生活”的新生活理念,不但極大地改善瞭居民的生活質量,還給市民提供瞭舒適便捷的齣行方式。盡管綠道發展在國內取得瞭巨大的成績,但在“連通、連續、隔離、可達、服務”等方麵的設計卻普遍存在人性化設計缺失的問題,完善以上五個方麵設計是保證綠道設計高品質的關鍵因素。
  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簡稱 ITDP)成立於 1985 年,總部位於紐約,是一傢非營利機構,其宗旨是推廣在環境、經濟、社會方麵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政策,並支持示範性交通運輸方案,緻力於公共交通(尤其是大運量公交係統)和非機動交通工具的推廣、交通需求管理,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的改善等。
  ITDP 近二十年來一直緻力於綠道和慢行係統的研究及相關項目設計,擁有世界頂級的綠道專傢團隊。綠道在中國發展伊始,ITDP 第一時間就介入到其規劃、設計和建設進程中。在過去的幾年裏,ITDP 一直緻力於高品質綠道的設計,基於廣州、東莞、惠州、天津、北京、武漢、宜昌等城市的實際情況,結閤 ITDP 團隊的國際綠道規劃、設計及建設經驗,提齣瞭適閤中國城市發展的綠道規劃與設計準則,希望對未來中國綠道的建設有所助益。
  ITDP 的工作不僅限於綠道的建設,也緻力於推動可持續交通在全球的發展。ITDP 在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定位城市交通政策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聯閤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製定交通部分策略方麵也發揮瞭重要的作用,並編寫瞭聯閤國發展計劃署的交通政策。2010 年 3 月,ITDP 在廣州閤法注冊瞭廣州市現代快速公交和可持續交通研究所,推動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模式發展。目前 ITDP 已經與廣州、蘭州、天津、武漢、哈爾濱、宜昌等城市簽訂瞭閤作備忘錄,為他們的可持續交通項目(BRT、NMT、 綠道、公共自行車和停車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持,其中廣州及宜昌 BRT 交通走廊結閤綠道的規劃、設計及建設分彆榮獲多項國際大奬,也期待著未來更多的城市能夠取得類似的成功。
  卡爾·費
  ITDP 東亞及東南亞區域負責人


《城市綠道係統優化設計》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直接闡述“城市綠道係統優化設計”這一主題,而是深入剖析城市發展進程中,綠地空間與人居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維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來理解和構築和諧宜居的城市生態。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城市,其綠地係統的功能遠不止於美化環境,它更是城市生命力、社會活力和經濟活力的重要支撐。 第一章:城市化進程中的綠色挑戰與機遇 本章將從宏觀視角切入,梳理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城市化進程對自然環境帶來的深刻影響。我們將迴顧城市擴張如何侵蝕自然綠地,導緻生物多樣性下降,空氣、水體汙染加劇,以及熱島效應等一係列環境問題。但同時,我們也將強調,城市化並非意味著與自然的割裂,而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定義。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將綠色理念融入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麵,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與設計,將環境壓力轉化為提升城市品質的契機,將成為本章探討的重點。我們將審視那些在挑戰中抓住機遇,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城市案例,分析其背後的驅動因素和關鍵策略。 第二章:綠地係統的多重價值解析:不止於景觀 本章將深入挖掘城市綠地係統的多重價值,超越傳統的“綠色點綴”的觀念。我們認為,綠地係統具有以下不可忽視的價值: 生態價值: 綠地是城市重要的“腎髒”和“肺”,能夠淨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微氣候,降低城市溫度,減少雨水徑流,涵養水源,並為城市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將詳細闡述綠地在這些生態功能方麵的具體作用機製,並分析不同類型綠地(如公園、森林、濕地、街邊綠化)在實現這些功能上的差異性。 社會價值: 綠地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閑、娛樂和社交空間。公園、廣場、濱水綠帶等公共綠地,為人們提供瞭戶外活動、親近自然、緩解壓力、增進鄰裏關係的機會。綠地係統的可達性、功能配置的閤理性,直接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本章將重點關注綠地在提升居民身心健康、促進社區融閤、豐富文化生活等方麵的作用。 經濟價值: 良好的綠地環境能夠提升城市吸引力,吸引人纔和投資,促進旅遊業發展,增加房地産價值,並創造就業機會。例如,高品質的城市公園和濱水區往往成為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帶動周邊商業和服務業的繁榮。此外,綠地係統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災害損失(如防洪、防風)方麵也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能夠有效降低因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 文化價值: 曆史悠久的公園、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承載著城市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承。綠地能夠成為城市文化錶達和身份認同的載體,通過景觀設計、雕塑、曆史遺跡的融閤,講述城市的過去與現在,塑造獨特的城市風貌。 第三章:城市綠地配置與格局的演變規律 本章將聚焦城市綠地配置和格局的演變規律,分析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城市類型下的綠地分布特徵。我們將審視城市空間擴張對綠地格局的影響,例如,隨著城市中心嚮外蔓延,綠地是否呈現齣碎片化、隔離化的趨勢?中心城區和郊區的綠地配置有何不同?我們還會探討綠地係統作為一種城市“骨架”,如何與交通網絡、公共服務設施、居住區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有機整體。本章將通過案例分析,闡釋不同綠地配置模式(如點狀分布、廊道式連接、斑塊狀聚集)所帶來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影響,並分析其演變驅動因素。 第四章: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城市綠色空間體係 本章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個集生態、休憩、遊賞、交通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多層次、網絡化的城市綠色空間體係。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綠色空間體係應當具備以下特徵: 分級分類的綠地網絡: 從國傢級、省級生態廊道,到城市級公園綠地係統,再到社區級綠地和街旁綠化,形成層層遞進、相互連接的綠色網絡。這種網絡能夠最大化綠地的生態連通性,促進生物遷徙,並為居民提供不同尺度、不同體驗的綠色空間。 復閤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 強調綠地不僅僅是休憩場所,更應承擔雨水管理(如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等基礎設施功能。我們將探討如何將綠色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實現“海綿城市”等可持續發展理念。 人性化的綠色空間設計: 關注綠地的可達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確保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群都能方便地使用綠地。設計應考慮場地條件、當地氣候、文化背景,創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關懷的綠色空間。 生態與景觀的和諧統一: 在追求生態效益的同時,注重綠地的景觀美學價值,通過閤理的植物配置、地形設計、水體景觀等,營造富有詩意和藝術感的綠色空間。 第五章:綠色空間與城市交通、濱水區域的融閤 本章將聚焦綠色空間如何與城市交通係統和濱水區域進行深度融閤。 綠色交通廊道: 探討如何利用綠化帶、生態通道,連接城市綠地,形成供行人、自行車和公共交通使用的綠色齣行廊道。例如,改造廢棄鐵路、工業用地,建設濱河綠道,串聯城市公園,為居民提供安全、舒適、環保的齣行選擇,並促進低碳齣行。 濱水綠地的生態修復與功能拓展: 城市濱水區域是重要的生態敏感區和居民休憩場所。本章將分析如何通過生態修復技術,恢復濱水區的生態功能,同時結閤景觀設計,提升濱水綠地的遊賞價值和休閑功能,使其成為城市重要的“綠色動脈”。我們將審視如何平衡防洪、生態保護、景觀營造、公共活動等多種需求。 與交通樞紐、居住區的連接: 探討如何將綠色空間有效地延伸至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居住社區,確保綠色空間的“最後一公裏”可達性,讓綠色成為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章:綠色空間的可持續運營與管理 本章將關注綠色空間建成後的可持續運營與管理問題。 資金投入與維護機製: 分析城市綠地維護的成本構成,探討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製,如政府財政投入、社會資本參與、認養捐贈等。 專業化管理團隊與公眾參與: 強調建立專業的綠化養護和管理團隊,提升綠地維護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同時,鼓勵公眾參與綠地的日常管理和監督,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麵。 動態監測與評估: 建立綠地係統的動態監測與評估體係,定期評估綠地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綠地係統的持續活力和功能發揮。 第七章:未來城市綠色空間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本章將展望未來城市綠色空間的發展趨勢,並分析其麵臨的挑戰。 數字化與智能化: 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綠地係統的智能化監測、精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提升綠地係統的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 韌性與適應性: 麵對氣候變化等不確定性因素,未來的綠色空間需要具備更強的韌性和適應性,能夠應對極端天氣、環境汙染等挑戰,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創新與技術應用: 關注新型綠化技術、生態修復材料、垂直綠化、屋頂花園等創新應用,以及其在城市綠色空間建設中的潛力。 政策法規與製度保障: 強調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和製度體係,為城市綠色空間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城市管理者、生態環保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城市未來發展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思考框架。它倡導一種將綠色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模式,最終構建一個更加宜居、健康、可持續的美好傢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打開瞭一個潘多拉的盒子,裏麵充滿瞭關於城市綠道係統設計的無限可能。作者以其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描繪瞭一個理想的綠色城市藍圖。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從宏觀的生態格局到微觀的植物配置,都進行係統性的規劃和設計。書中對於“綠色基礎設施”的強調,讓我認識到綠道係統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連接城市的綠色脈絡,更是提升城市韌性、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海綿城市”理念與綠道係統結閤的探討,如何利用綠道係統中的植被、土壤和水體,實現雨水的滯留、滲透和淨化,從而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問題。這本書讓我對城市綠道係統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瞭“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在城市綠道建設中的重要性。作者並沒有將綠道僅僅視為一項工程項目,而是將其看作是連接人與自然、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載體。書中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綠道的設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我瞭解到,一個成功的綠道係統,應該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群體居民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休閑、健身、社交空間。比如,為老年人提供平緩易行的步道和休憩座椅,為兒童設計安全有趣的活動區域,為運動愛好者設置專業的健身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交流互動的場所。書中還強調瞭公眾參與的重要性,鼓勵設計師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吸納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讓綠道真正成為居民共同的“後花園”。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社區嵌入式綠道”的章節,它展示瞭如何將綠道巧妙地融入到社區肌理之中,讓綠色空間觸手可及,提升社區的整體品質。這本書讓我明白,設計一個好的綠道係統,最終目的是為瞭服務於人,讓綠色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緊密結閤。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城市綠道係統的生態、景觀、社會、經濟等方麵進行瞭係統性的研究。我從中學習到瞭許多關於生態廊道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場地分析、設計要素選擇等方麵的專業知識。書中對不同類型的綠道(如濱水綠道、山地綠道、城市濱河綠道等)的設計原則和技術要點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並提供瞭大量的圖文並茂的案例分析,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生態效益評估”和“經濟效益評估”的章節,它不僅關注綠道係統的視覺美感,更強調其在生態服務功能和經濟價值方麵的提升,為綠道項目的審批和投資提供瞭有力的依據。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設計一個優秀的綠道係統,需要多學科的知識融閤和係統的思維方式。

評分

我一直對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很感興趣,這本書就像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讓我認識到,城市綠道係統並非僅僅是公園裏的幾條小徑,而是城市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城市自然要素、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節點。書中詳細闡述瞭綠道係統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並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設計方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提齣的“生態廊道”概念,它不僅僅是連接城市的綠色通道,更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物種遷徙的重要途徑。書中還探討瞭如何通過綠道係統,提升城市的生態韌性,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設計一個高效、宜居的城市綠道係統,需要綜閤考慮生態、景觀、人文、經濟等多個方麵的因素,並運用係統性的思維和方法。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優化”二字的深刻理解。過去,我以為“優化”可能就是美化,讓綠道看起來更漂亮,更符閤大眾的審美。但書中反復強調的“係統性優化”,則指嚮瞭一個更深層次的維度。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提升,更是功能上的完善,是效率上的提升,是可持續性的保障。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數據支持,詳細闡述瞭如何從空間布局、功能配置、技術應用、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麵,對現有的綠道係統進行“診斷”和“治療”。我學到瞭如何運用GIS等工具進行空間分析,識彆綠道係統的短闆和潛力;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特徵和居民需求,配置多樣化的綠道功能,比如科普教育、康體健身、親子遊憩等;還瞭解到如何通過智能化的技術手段,提升綠道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書中關於“韌性綠道”的設計理念讓我眼前一亮,它強調綠道在麵對極端天氣、自然災害時的適應性和恢復力,這對於當下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綠道係統設計,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地迭代、優化,纔能真正實現其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多重效益。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是我之前閱讀過的很多相關書籍所不及的。作者在理論層麵,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瞭梳理和總結,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從生態學、景觀學、城市規劃學等多個學科的角度,闡述瞭城市綠道係統的基本原理和發展趨勢。同時,在實踐層麵,書中又提供瞭大量詳實的設計案例,從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到一些值得藉鑒的教訓,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綠色基礎設施”概念的引入,將綠道係統置於更廣闊的城市生態網絡中進行考量,強調其在應對城市化進程中帶來的環境問題的整體性解決方案。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綠道係統來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環,降低雨洪內澇的風險;如何通過綠道連接分散的生態斑塊,構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綠色通道”。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類型城市(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的綠道係統設計策略,也提齣瞭具有針對性的建議,體現瞭其高度的實用價值。

評分

我一直認為,城市綠道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這本書讓我對此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綠道係統,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減緩城市熱島效應,降低空氣汙染,淨化水源。同時,它也強調瞭綠道係統在促進居民身心健康、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方麵的作用。書中提供瞭許多關於如何利用綠道空間開展戶外運動、科普教育、藝術展覽等活動的案例,讓我看到瞭綠道係統作為城市公共活動場所的巨大潛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社區綠道”的設計理念,它強調將綠色空間融入社區肌理,讓居民在傢門口就能享受到綠色帶來的便利和愉悅。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成功的綠道係統,是能夠真正服務於人,提升城市宜居性的。

評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為市民留住一片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和方法。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綠道“是什麼”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建”、“如何管”、“如何用”等一係列實際問題。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書中關於“多功能復閤型綠道”的設計理念,打破瞭傳統上綠道單一的休閑功能,而是將其整閤瞭生態保育、雨水管理、交通連接、文化展示等多種功能,實現瞭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綠道旁設置雨水花園,用於收集和淨化地錶徑流;在綠道沿綫規劃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緩解交通壓力,鼓勵綠色齣行;在綠道空間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節點。書中還探討瞭綠道係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到後期養護和更新,都提齣瞭詳細的指導意見,強調瞭持續性的投入和精細化的管理對於綠道係統長久發揮作用的重要性。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在於它所展現齣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綠道設計模式,而是積極探索新的理念和技術,為城市綠道係統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嚮。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智慧綠道”的構想,即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綠道的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例如,通過傳感器監測綠道的環境狀況,如空氣質量、噪音水平、人流量等,為遊客提供實時的信息反饋;通過智能導覽係統,幫助遊客更好地瞭解綠道的生態特色和曆史文化;通過預約係統,閤理分配綠道資源,避免擁堵。書中還探討瞭綠道係統在應對氣候變化、提升城市韌性方麵的潛力,比如通過綠色屋頂、垂直綠化等形式,將綠道係統延伸至建築層麵,構建多層次的綠色網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城市綠道係統不僅僅是簡單的景觀要素,更是構建可持續發展、智慧化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原本對“城市綠道係統優化設計”這個概念並沒有特彆清晰的認識,以為它可能隻是關於公園裏修幾條小路、多種些樹罷瞭。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構建的宏大而精密的藍圖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設計方案,而是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齣發,將城市綠道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與城市的發展脈絡、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緊密相連。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論據,揭示瞭綠道係統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提升生物多樣性、淨化空氣、涵養水源等方麵的關鍵作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生態廊道”的闡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連接城市碎片化綠地的物理通道,更是承載著物種遷徙、基因交流的生命動脈。書中還探討瞭不同尺度下的綠道設計,從區域性的生態網絡構建,到社區層麵的微型綠道滲透,再到街道級彆的綠色基礎設施融閤,每一個層級都被賦予瞭清晰的目標和策略。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實際操作中的挑戰,比如資金投入、跨部門協調、公眾參與等難題,並給齣瞭一些頗具啓發性的思考和解決方案。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看待城市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窗口,讓我意識到綠道係統設計的背後,蘊藏著如此深厚的科學理論和人文關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