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系统优化设计

城市绿道系统优化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中国办公室)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绿道设计
  • 景观设计
  • 交通规划
  • 生态学
  • 城市生态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设计
  • 公共空间
  • 慢行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
ISBN:97875537692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411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1824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集中在绿道的技术和设计细节之上,从绿道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国内绿道目前普遍存在而又未引起充分重视的“连通、连续、隔离、可达、服务”五个问题入手,借鉴国际上绿道建设使用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绿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技术细节进行探索,并使用国外成熟的设计手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中国绿道存在的问题。也期望这些可行的设计方法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绿道设计的技术方法,在未来的绿道建设中有所帮助,提升中国绿道的吸引力和综合效益。

作者简介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非盈利性机构。旨在为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保的绿色交通方式。在全球各大城市均设有研究所。1995进入中国,研究所设立在广州。参与了广州、兰州、上海、哈尔滨、宜昌等城市的绿道设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绿道的发展史 ┄┄┄┄┄┄┄┄┄┄┄┄┄┄┄┄┄┄ 010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reenway
第二章 现象与设计方法
Chapter Two Phenomenon and Design Method
1 中国绿道设计时五个最重要的技术问题┄┄┄┄┄┄ 020
Five Most Important Technical Questions
1.1 绿道的连通┄┄┄┄┄┄┄┄┄┄┄┄┄┄┄┄┄┄┄┄┄┄┄┄ 020
The Connectivity of Greenway
1.2 绿道的连续┄┄┄┄┄┄┄┄┄┄┄┄┄┄┄┄┄┄┄┄┄┄┄┄ 023
The Continuity of Greenway
1.3 绿道的隔离┄┄┄┄┄┄┄┄┄┄┄┄┄┄┄┄┄┄┄┄┄┄┄┄ 032
The Separation of Greenway
1.4 绿道的可达┄┄┄┄┄┄┄┄┄┄┄┄┄┄┄┄┄┄┄┄┄┄┄┄ 038
The Accessibility of Greenway
1.5 绿道的服务┄┄┄┄┄┄┄┄┄┄┄┄┄┄┄┄┄┄┄┄┄┄┄┄ 042
The Service of Greenway
2 绿道设计方法┄┄┄┄┄┄┄┄┄┄┄┄┄┄┄ 047
The Design Method of Greenway
2.1 网络规划┄┄┄┄┄┄┄┄┄┄┄┄┄┄┄┄┄┄┄┄┄┄┄┄ 047
Network Planning
2.2 基础设施设计┄┄┄┄┄┄┄┄┄┄┄┄┄┄┄┄┄┄┄┄┄┄ 052
Infrastructure Design
2.3 配套设施设置┄┄┄┄┄┄┄┄┄┄┄┄┄┄┄┄┄┄┄┄┄┄ 069
Supporting Facility Setting
3 小结┄┄┄┄┄┄┄┄┄┄┄┄┄┄┄┄┄┄┄┄ 075
Conclusion
第三章 实践案例
Chapter Three Practice
荔湾旧城慢行系统改善建议
Liwan Old Town NMT Improvement Suggestion
1 完善高质量网络┄┄┄┄┄┄┄┄┄┄┄┄┄┄ 078
To Optimize High Quality Network
1.1 人行道┄┄┄┄┄┄┄┄┄┄┄┄┄┄┄┄┄┄┄┄┄┄┄┄┄ 078
Sidewalk
1.2 自行车通行环境┄┄┄┄┄┄┄┄┄┄┄┄┄┄┄┄┄┄┄┄┄ 085
Cycling
1.3 交叉口┄┄┄┄┄┄┄┄┄┄┄┄┄┄┄┄┄┄┄┄┄┄┄┄┄ 096
Intersection
1.4 路中过街┄┄┄┄┄┄┄┄┄┄┄┄┄┄┄┄┄┄┄┄┄┄┄┄ 106
Mid-Block Crossing
1.5 行人导向系统┄┄┄┄┄┄┄┄┄┄┄┄┄┄┄┄┄┄┄┄┄┄ 114
Pedestrian Guidance System
2 综合改造方案┄┄┄┄┄┄┄┄┄┄┄┄┄┄┄┄ 120
Comprehensive Proposals
珠江新城绿道改善建议
Zhujiang New Town Greenway Improvement Suggestion
1 概况┄┄┄┄┄┄┄┄┄┄┄┄┄┄┄┄┄┄┄┄ 124
Overview
2 现状问题分析┄┄┄┄┄┄┄┄┄┄┄┄┄┄┄┄ 126
Current Condition Analysis
2.1 现状概述┄┄┄┄┄┄┄┄┄┄┄┄┄┄┄┄┄┄┄┄┄┄┄┄ 126
Current Condition Overview
2.2 现状典型问题及改善建议┄┄┄┄┄┄┄┄┄┄┄┄┄┄┄┄┄ 128
Current Issue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3 总体规划布局┄┄┄┄┄┄┄┄┄┄┄┄┄┄┄┄ 134
Overall Layout
3.1 完善绿道网络┄┄┄┄┄┄┄┄┄┄┄┄┄┄┄┄┄┄┄┄┄┄ 134
Improve Greenway Network
3.2 行人轨迹调查┄┄┄┄┄┄┄┄┄┄┄┄┄┄┄┄┄┄┄┄┄┄ 138
Pedestrian Trajectory Survey
3.3 构建密集的街道网络┄┄┄┄┄┄┄┄┄┄┄┄┄┄┄┄┄┄┄ 142
Build Dense Street Network
4 道路横断面改善建议┄┄┄┄┄┄┄┄┄┄┄┄ 144
Road Cross Section Improvement Suggestion
4.1 道路断面现状┄┄┄┄┄┄┄┄┄┄┄┄┄┄┄┄┄┄┄┄┄┄ 144
Current Condition of Road Section
4.2 道路断面改善建议┄┄┄┄┄┄┄┄┄┄┄┄┄┄┄┄┄┄┄┄ 146
Road Section Improvement Suggestion
5 过街通道改善建议┄┄┄┄┄┄┄┄┄┄┄┄┄┄ 150
Street Cross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
5.1 过街通道现状分析┄┄┄┄┄┄┄┄┄┄┄┄┄┄┄┄┄┄┄┄ 150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reet Crossing Situation
5.2 平面过街和立体过街┄┄┄┄┄┄┄┄┄┄┄┄┄┄┄┄┄┄┄ 153
Crosswalk and Pedestrian Bridge or Tunnel
5.3 交叉口改善建议┄┄┄┄┄┄┄┄┄┄┄┄┄┄┄┄┄┄┄┄┄ 156
Intersection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6 配套设施建设┄┄┄┄┄┄┄┄┄┄┄┄┄┄┄┄ 158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6.1 自行车停车点┄┄┄┄┄┄┄┄┄┄┄┄┄┄┄┄┄┄┄┄┄┄ 158
Bicycle Parking Point
6.2 公共自行车┄┄┄┄┄┄┄┄┄┄┄┄┄┄┄┄┄┄┄┄┄┄┄ 163
Public Bicycle
兰州绿道改善建议
Lanzhou Greenway Improvement Suggestion
参考方法┄┄┄┄┄┄┄┄┄┄┄┄┄┄┄┄┄┄┄ 166
Reference Method
广州淘金- 建设新村改造建议
Taojin-Jianshe Xincun Reform Suggestion
1 项目区位┄┄┄┄┄┄┄┄┄┄┄┄┄┄┄┄┄┄ 178
Project Location
2 道路网络分析及建议┄┄┄┄┄┄┄┄┄┄┄┄┄ 179
Road Network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2.1 道路网结构┄┄┄┄┄┄┄┄┄┄┄┄┄┄┄┄┄┄┄┄┄┄┄ 179
Road Network Structure
2.2 道路流量分析┄┄┄┄┄┄┄┄┄┄┄┄┄┄┄┄┄┄┄┄┄┄ 180
Road Traffic Analysis
2.3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 182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3 道路平面及横断面设计┄┄┄┄┄┄┄┄┄┄┄┄ 184
Road Plan and Cross Section Design
3.1 设计要点┄┄┄┄┄┄┄┄┄┄┄┄┄┄┄┄┄┄┄┄┄┄┄┄ 184
Design Key Point
3.2 道路平面及横断面设计┄┄┄┄┄┄┄┄┄┄┄┄┄┄┄┄┄┄ 189
Road Plan and Cross Section Design
老挝万象绿道规划设计
Greenway Planning and Design in Vientiane, Laos
1 目标┄┄┄┄┄┄┄┄┄┄┄┄┄┄┄┄┄┄┄┄ 214
Objectives
2 当前问题┄┄┄┄┄┄┄┄┄┄┄┄┄┄┄┄┄┄ 214
Current Problems
2.1 缺失及不连续的人行道┄┄┄┄┄┄┄┄┄┄┄┄┄┄┄┄┄┄ 214
Missing and Discontinuous Walkways
2.2 障碍物┄┄┄┄┄┄┄┄┄┄┄┄┄┄┄┄┄┄┄┄┄┄┄┄┄ 216
Obstacles
2.3 人行道上的停车┄┄┄┄┄┄┄┄┄┄┄┄┄┄┄┄┄┄┄┄┄ 217
Parking on Sidewalks
2.4 交叉口┄┄┄┄┄┄┄┄┄┄┄┄┄┄┄┄┄┄┄┄┄┄┄┄┄ 217
Intersections
2.5 人行横道┄┄┄┄┄┄┄┄┄┄┄┄┄┄┄┄┄┄┄┄┄┄┄┄ 218
Pedestrian Crossings
2.6 缺乏遮盖设施┄┄┄┄┄┄┄┄┄┄┄┄┄┄┄┄┄┄┄┄┄┄ 218
Lack of Shade
3 建议书┄┄┄┄┄┄┄┄┄┄┄┄┄┄┄┄┄┄┄ 219
Proposals
3.1 人行道┄┄┄┄┄┄┄┄┄┄┄┄┄┄┄┄┄┄┄┄┄┄┄┄┄ 219
Sidewalks
3.2 交叉口和过街通道┄┄┄┄┄┄┄┄┄┄┄┄┄┄┄┄┄┄┄┄ 222
Intersections and Crossings
3.3 道路设计和宁静交通┄┄┄┄┄┄┄┄┄┄┄┄┄┄┄┄┄┄┄ 223
Road Layouts and Traffic Calming
3.4 街道家具和照明设备及景观美化┄┄┄┄┄┄┄┄┄┄┄┄┄ 224
Furniture and Light and Landscaping
3.5 公共座椅┄┄┄┄┄┄┄┄┄┄┄┄┄┄┄┄┄┄┄┄┄┄┄┄ 225
Public Seating
3.6 树木┄┄┄┄┄┄┄┄┄┄┄┄┄┄┄┄┄┄┄┄┄┄┄┄┄┄ 225
Trees
作者简介┄┄┄┄┄┄┄┄┄┄┄┄┄┄┄┄┄┄┄ 228
About the Authors

精彩书摘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 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而1996 年制定完成的《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为欧洲各国协调绿道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框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特别是20世纪80 年代绿道得名以来,建设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绿道系统的规划建设也逐渐成熟和完善,并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进行了城市绿道系统建设。
  The world's first greenway was constructed in 1867. It was the Boston Public Garden greenwa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signed by Frederick Law Olmsted. The Pan- European Biological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Strategy, made in 1996 provided a fundamental framework for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After one century'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ve practice, especially after the definition of greenway in 1980s, greenway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and is developed in fast speed. The world has thousands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regional greenway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 system gradually become mature and improved. I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measure to enhance civilian's living standard and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中国的绿道建设起步较晚。2010 年,广东省批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在此规划里国内第一次出现了绿道的定义,开始了中国绿道的建设步伐。广东省最早的绿道建设主要为景观类绿道的建设,大部分绿道设置在实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外围地区。这些绿道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尽管拥有高质量的绿道,但是由于绿道距离社区过远,居民到达不便,导致绿道使用率偏低。而在市区内部距离社区较近的绿道却很受市民欢迎。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in a late start.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 started aft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Greenway Network Master Plan Outline , which was sanctioned by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0. The beginning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mainly constructions inside landscapes. Most of the greenway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outer areas of cities where is eas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There is an inevitable task following the opening of the greenways. Despite the high quality of greenways, they are not convenient for civilians to access, thus causes low frequency of usage. However, the greenways located inside the cities near the neighborhood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civilians.
  2010 年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绿道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绿道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宠儿,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截止到2014 年底,中国绿道建设总里程已达到10950 公里,规划建设总里程5 万余公里,兴建绿道的城市从最初广东省珠三角9个城市到现在广东、北京、河北、福建等数省的六十几个城市。尽管国内绿道、省内绿道建设取得了非凡成绩,但是与国外优秀绿道系统相比,普遍在“连通、连续、隔离、可达、服务”等几个人性化设计方面存在问题,这五个方面是一个良好绿道系统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中国绿道需要着重完善和努力的方向。
  After 2010, more and more cities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greenway has grea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ities' development. Greenwa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avor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By the end of 2014, the total greenway construction has reached almost 10,950 km. The expected total length is 50,000 km. The cities have newly constructed greenway from the earliest 9 cities in Pearl River Delta in Guangdong to Beijing, Hebei, Fujian and over 60 cities in other provinces. Although the provincial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domestic greenway has gain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greenway system overseas, such as the issues of connectivity, continuity, accessibility, services and other problems about human-oriented design. These are key elements for constructing a good greenway system, and are also the important points that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future greenway in China.
  国内外目前在绿道理论研究方面, 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但是绿道关于使用者的需求和人性化的设计方面的绿道文献却并不多见,因而具体的技术细节也并不为国内多数人知晓。本书所介绍的设计方法,主要基于ITDP 的国内外绿道规划建设经验和对国外绿道设计细节的研究,这些方法未必覆盖绿道设计的所有方法,但却是国内较为少见的方式,既简单易行、成本低,又针对国内现状,效果显著。对于提高绿道安全性,建设便捷和易于使用的绿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这些设计手法能够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绿道建设之中,建设更有吸引力的中国绿道。
  Currentl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publishment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reenway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research on users' needs and human-oriented designs in greenway are not sufficient, thus, 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detail designs are not widely known in China.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design measures, which are mainly based on ITDP's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experience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researches on international detail designing. These measures do not fully cover all design methods of greenway, but those are relatively rare in China. They are easy for implementation and cost-saving. They also fi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have effective results. Therefore, they ha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 enhancing the safety, convenience and accessibility of greenway. We hope that these design measures can be widely utilized on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help our country to make greenway more attractive.
  ……

前言/序言

  我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城市绿道系统优化设计》这本书。中国绿道建设始于广东,2010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迅速推广。兴建绿道的城市从最初广东省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到现在北京、河北、福建等地区的六十多个城市。绿道的建设倡导了“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新生活理念,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给市民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尽管绿道发展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连通、连续、隔离、可达、服务”等方面的设计却普遍存在人性化设计缺失的问题,完善以上五个方面设计是保证绿道设计高品质的关键因素。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简称 ITDP)成立于 1985 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其宗旨是推广在环境、经济、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政策,并支持示范性交通运输方案,致力于公共交通(尤其是大运量公交系统)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推广、交通需求管理,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改善等。
  ITDP 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绿道和慢行系统的研究及相关项目设计,拥有世界顶级的绿道专家团队。绿道在中国发展伊始,ITDP 第一时间就介入到其规划、设计和建设进程中。在过去的几年里,ITDP 一直致力于高品质绿道的设计,基于广州、东莞、惠州、天津、北京、武汉、宜昌等城市的实际情况,结合 ITDP 团队的国际绿道规划、设计及建设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绿道规划与设计准则,希望对未来中国绿道的建设有所助益。
  ITDP 的工作不仅限于绿道的建设,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交通在全球的发展。ITDP 在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定位城市交通政策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交通部分策略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编写了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交通政策。2010 年 3 月,ITDP 在广州合法注册了广州市现代快速公交和可持续交通研究所,推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发展。目前 ITDP 已经与广州、兰州、天津、武汉、哈尔滨、宜昌等城市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为他们的可持续交通项目(BRT、NMT、 绿道、公共自行车和停车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广州及宜昌 BRT 交通走廊结合绿道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分别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也期待着未来更多的城市能够取得类似的成功。
  卡尔·费
  ITDP 东亚及东南亚区域负责人


《城市绿道系统优化设计》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直接阐述“城市绿道系统优化设计”这一主题,而是深入剖析城市发展进程中,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维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来理解和构筑和谐宜居的城市生态。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其绿地系统的功能远不止于美化环境,它更是城市生命力、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绿色挑战与机遇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切入,梳理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将回顾城市扩张如何侵蚀自然绿地,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空气、水体污染加剧,以及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将强调,城市化并非意味着与自然的割裂,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将环境压力转化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契机,将成为本章探讨的重点。我们将审视那些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城市案例,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关键策略。 第二章:绿地系统的多重价值解析:不止于景观 本章将深入挖掘城市绿地系统的多重价值,超越传统的“绿色点缀”的观念。我们认为,绿地系统具有以下不可忽视的价值: 生态价值: 绿地是城市重要的“肾脏”和“肺”,能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微气候,降低城市温度,减少雨水径流,涵养水源,并为城市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将详细阐述绿地在这些生态功能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分析不同类型绿地(如公园、森林、湿地、街边绿化)在实现这些功能上的差异性。 社会价值: 绿地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和社交空间。公园、广场、滨水绿带等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缓解压力、增进邻里关系的机会。绿地系统的可达性、功能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本章将重点关注绿地在提升居民身心健康、促进社区融合、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经济价值: 良好的绿地环境能够提升城市吸引力,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房地产价值,并创造就业机会。例如,高品质的城市公园和滨水区往往成为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带动周边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此外,绿地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灾害损失(如防洪、防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降低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文化价值: 历史悠久的公园、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绿地能够成为城市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的载体,通过景观设计、雕塑、历史遗迹的融合,讲述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 第三章:城市绿地配置与格局的演变规律 本章将聚焦城市绿地配置和格局的演变规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类型下的绿地分布特征。我们将审视城市空间扩张对绿地格局的影响,例如,随着城市中心向外蔓延,绿地是否呈现出碎片化、隔离化的趋势?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配置有何不同?我们还会探讨绿地系统作为一种城市“骨架”,如何与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不同绿地配置模式(如点状分布、廊道式连接、斑块状聚集)所带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并分析其演变驱动因素。 第四章: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本章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集生态、休憩、游赏、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我们认为,一个理想的绿色空间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分级分类的绿地网络: 从国家级、省级生态廊道,到城市级公园绿地系统,再到社区级绿地和街旁绿化,形成层层递进、相互连接的绿色网络。这种网络能够最大化绿地的生态连通性,促进生物迁徙,并为居民提供不同尺度、不同体验的绿色空间。 复合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 强调绿地不仅仅是休憩场所,更应承担雨水管理(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等基础设施功能。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绿色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实现“海绵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性化的绿色空间设计: 关注绿地的可达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群都能方便地使用绿地。设计应考虑场地条件、当地气候、文化背景,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的绿色空间。 生态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绿地的景观美学价值,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地形设计、水体景观等,营造富有诗意和艺术感的绿色空间。 第五章:绿色空间与城市交通、滨水区域的融合 本章将聚焦绿色空间如何与城市交通系统和滨水区域进行深度融合。 绿色交通廊道: 探讨如何利用绿化带、生态通道,连接城市绿地,形成供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使用的绿色出行廊道。例如,改造废弃铁路、工业用地,建设滨河绿道,串联城市公园,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环保的出行选择,并促进低碳出行。 滨水绿地的生态修复与功能拓展: 城市滨水区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和居民休憩场所。本章将分析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滨水区的生态功能,同时结合景观设计,提升滨水绿地的游赏价值和休闲功能,使其成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动脉”。我们将审视如何平衡防洪、生态保护、景观营造、公共活动等多种需求。 与交通枢纽、居住区的连接: 探讨如何将绿色空间有效地延伸至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居住社区,确保绿色空间的“最后一公里”可达性,让绿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章:绿色空间的可持续运营与管理 本章将关注绿色空间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营与管理问题。 资金投入与维护机制: 分析城市绿地维护的成本构成,探讨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如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认养捐赠等。 专业化管理团队与公众参与: 强调建立专业的绿化养护和管理团队,提升绿地维护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动态监测与评估: 建立绿地系统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评估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绿地系统的持续活力和功能发挥。 第七章:未来城市绿色空间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章将展望未来城市绿色空间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与智能化: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绿地系统的智能化监测、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绿地系统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韧性与适应性: 面对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未来的绿色空间需要具备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极端天气、环境污染等挑战,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创新与技术应用: 关注新型绿化技术、生态修复材料、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创新应用,以及其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的潜力。 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 强调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管理者、生态环保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框架。它倡导一种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宜居、健康、可持续的美好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很感兴趣,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我认识到,城市绿道系统并非仅仅是公园里的几条小径,而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自然要素、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节点。书中详细阐述了绿道系统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设计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生态廊道”概念,它不仅仅是连接城市的绿色通道,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物种迁徙的重要途径。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绿道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设计一个高效、宜居的城市绿道系统,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人文、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运用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为市民留住一片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绿道“是什么”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建”、“如何管”、“如何用”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关于“多功能复合型绿道”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上绿道单一的休闲功能,而是将其整合了生态保育、雨水管理、交通连接、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绿道旁设置雨水花园,用于收集和净化地表径流;在绿道沿线规划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缓解交通压力,鼓励绿色出行;在绿道空间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节点。书中还探讨了绿道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后期养护和更新,都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持续性的投入和精细化的管理对于绿道系统长久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城市绿道系统的生态、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生态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场地分析、设计要素选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绿道(如滨水绿道、山地绿道、城市滨河绿道等)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供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生态效益评估”和“经济效益评估”的章节,它不仅关注绿道系统的视觉美感,更强调其在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方面的提升,为绿道项目的审批和投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一个优秀的绿道系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和系统的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充满了关于城市绿道系统设计的无限可能。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绿色城市蓝图。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从宏观的生态格局到微观的植物配置,都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书中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强调,让我认识到绿道系统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连接城市的绿色脉络,更是提升城市韧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海绵城市”理念与绿道系统结合的探讨,如何利用绿道系统中的植被、土壤和水体,实现雨水的滞留、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这本书让我对城市绿道系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在城市绿道建设中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将绿道仅仅视为一项工程项目,而是将其看作是连接人与自然、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载体。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绿道的设计,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了解到,一个成功的绿道系统,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居民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健身、社交空间。比如,为老年人提供平缓易行的步道和休憩座椅,为儿童设计安全有趣的活动区域,为运动爱好者设置专业的健身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书中还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鼓励设计师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吸纳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绿道真正成为居民共同的“后花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区嵌入式绿道”的章节,它展示了如何将绿道巧妙地融入到社区肌理之中,让绿色空间触手可及,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一个好的绿道系统,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让绿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城市绿道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本书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绿道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空气污染,净化水源。同时,它也强调了绿道系统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利用绿道空间开展户外运动、科普教育、艺术展览等活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绿道系统作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区绿道”的设计理念,它强调将绿色空间融入社区肌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带来的便利和愉悦。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绿道系统,是能够真正服务于人,提升城市宜居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是我之前阅读过的很多相关书籍所不及的。作者在理论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从生态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阐述了城市绿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同时,在实践层面,书中又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设计案例,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到一些值得借鉴的教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引入,将绿道系统置于更广阔的城市生态网络中进行考量,强调其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解决方案。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绿道系统来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环,降低雨洪内涝的风险;如何通过绿道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绿色通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城市(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的绿道系统设计策略,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体现了其高度的实用价值。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原本对“城市绿道系统优化设计”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以为它可能只是关于公园里修几条小路、多种些树罢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构建的宏大而精密的蓝图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设计方案,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将城市绿道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与城市的发展脉络、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紧密相连。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论据,揭示了绿道系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廊道”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连接城市碎片化绿地的物理通道,更是承载着物种迁徙、基因交流的生命动脉。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尺度下的绿道设计,从区域性的生态网络构建,到社区层面的微型绿道渗透,再到街道级别的绿色基础设施融合,每一个层级都被赋予了清晰的目标和策略。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实际操作中的挑战,比如资金投入、跨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等难题,并给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看待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的窗口,让我意识到绿道系统设计的背后,蕴藏着如此深厚的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优化”二字的深刻理解。过去,我以为“优化”可能就是美化,让绿道看起来更漂亮,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但书中反复强调的“系统性优化”,则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提升,更是功能上的完善,是效率上的提升,是可持续性的保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详细阐述了如何从空间布局、功能配置、技术应用、管理维护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的绿道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我学到了如何运用GIS等工具进行空间分析,识别绿道系统的短板和潜力;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居民需求,配置多样化的绿道功能,比如科普教育、康体健身、亲子游憩等;还了解到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提升绿道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书中关于“韧性绿道”的设计理念让我眼前一亮,它强调绿道在面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时的适应性和恢复力,这对于当下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绿道系统设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迭代、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多重效益。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绿道设计模式,而是积极探索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城市绿道系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智慧绿道”的构想,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绿道的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绿道的环境状况,如空气质量、噪音水平、人流量等,为游客提供实时的信息反馈;通过智能导览系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绿道的生态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预约系统,合理分配绿道资源,避免拥堵。书中还探讨了绿道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潜力,比如通过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形式,将绿道系统延伸至建筑层面,构建多层次的绿色网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城市绿道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观要素,更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智慧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