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沉迷于这套书,简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虽然是考据性的著作,但叙述起来却颇具章法,逻辑层层递进,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做到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比如,书中对于“体用之辨”在不同儒家学派中的诠释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了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其他通俗读物所无法给予的。而且,书中对于古籍版本流变的研究,也极其细致,这对于我们做文献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醒我们,文本的背后是鲜活的历史和无尽的争论,没有绝对的“定论”,只有不断趋近于真相的过程。这套书,真正体现了什么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么厚重的十卷本,会不会读起来太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涉及到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复杂的校勘工作。但翻开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条考证都有清晰的上下文引用和详细的注释说明,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引导,逐步进入状况。特别是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到异文对照和版本差异时,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让人肃然起敬。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版本间的区别,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区别背后的思想动因和历史背景。我甚至发现了几处以往阅读其他注疏中未曾注意到的细微之处,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原典的理解层次。这套书,与其说是一套书,不如说是一场与历代先贤的深度对话,让你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对经典文献的梳理和考证,做得极其扎实。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每一个字、每一个引文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比对。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上,更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同一段经义的不同理解和演变过程。这使得我阅读起来,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到古代的学术辩论之中。书中的考证方法非常严谨,对于一些流传已久但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作者都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旁证和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断,或者清晰地指出其中存在的疑点。这种对学术良知的坚守,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框架,让你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待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
评分这十卷书,沉甸甸的,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和知识的分量。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书中对该时期几位重要人物学术思想的交叉影响,进行了极其精妙的勾勒。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项链的魔力,把原本看似不相关的考据点,巧妙地整合到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折服,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后来又如何发展”。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出色,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这对于我们进行二次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支持。这是一部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巨著,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汇集的考证材料,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追求“新解”的学术精神。它并没有满足于前人已有的成果,而是站在一个更新的、更广阔的视野上去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定论的“经义”。这种“考新校”的努力,体现了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诠释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不像某些激进的学者那样急于推翻一切,而是采取一种“存疑并存,但力求阐明其异”的态度。这种中正平和的论述风格,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尤为可靠和大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不再轻易被既有的框架所束缚,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个问题。对于追求学术深度和广度的同道中人来说,这套书是开启新思路的金钥匙。
评分布面精装,非常雅致。林庆彰先生热衷于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令人钦佩。这可以说是一本经学的重要工具书。它将翁方纲、罗振玉及四库总目的内容附在各条之后,又出校记,有时校记的文字也很长。十册在手,可以说对中国古代的经学著作可以一览无遗了。
评分经学与经学史的里程碑式著作,觊觎好久,却常常缺货,此次趁活动价果断拿下,欢喜了好几天。上古版是台版之后的修订,舛误还是难免,不可归咎于整理者,他们是拥有学术担当的。
评分此书以前只有四部备要本的,现在有新校本,非常方便,当然价格也很高了。
评分最后说说成果:自去年7月以来开始在京东买书了,(以前在当当、卓越,现在划算的话也偶尔网购一下),一年了也花了万来元,折扣平均4.6折上下,还是很满意的。现今基本凑齐了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十三经清人注疏》、《道教典籍选刊》、《易学典籍选刊》、《理学丛书》、《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学术笔记丛刊》、《中国历史文集丛刊》、《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学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6种,《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8种还差3册!上海古籍的《十三经汉唐注疏》、《中华要籍集释丛书》、《清代学术名著丛刊》《清代学者文集丛刊》及2个出版社的一些名著译注丛书小说类的等,26史类的早就齐了,很辛苦的、很费钱的。未出的和很多已不再版的,慢慢囤吧,后出和再版的,也多不如前!买书一部在读,一部在藏!可惜的是小时候没有好好积淀自己,又经过多年的社会,读起来费劲了,理解却也比以前深刻多了!好在青春做赋,皓首穷经,还有时间学习!当下官场、商场、名利场,酒场……,嗜酒嗜色嗜赌也要嗜书啊,复杂而精彩的世界中,人本来复杂的心境就要更趋复杂了,不知道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多读读书吧!
评分这本书是台版的“点校补正经义考”的基础上吸收了关于“点校补正经义考”点校商却的文章后重新在大陆出版,虽然价格是高,但也算是不错了。
评分这套书垂涎已久, 618遇上活动,抢券叠加拿下,虽然还有点小贵,但是书内容太值,而且装帧精美,点校精当,好好好!!!此书名为“经义考新校”可视作98年台版《点校补正经义考》的修订版。台湾著名经学研究大家林庆彰教授,组织各方力量,费时十几年而成《经义考新校》,嘉惠学林,功莫大焉。
评分无论从内容还是装帧来看,这套书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
评分这套书垂涎已久, 618遇上活动,抢券叠加拿下,虽然还有点小贵,但是书内容太值,而且装帧精美,点校精当,好好好!!!此书名为“经义考新校”可视作98年台版《点校补正经义考》的修订版。台湾著名经学研究大家林庆彰教授,组织各方力量,费时十几年而成《经义考新校》,嘉惠学林,功莫大焉。
评分该书原名《经义存亡考》,只列存、亡二例,后分列存、阙、佚、未见四例,因改名《经义考》。其书将历代经籍分为御注救撰、《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宣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自述凡二十余类,下列书目。于每一书下,首列作者、卷数,若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几卷。然后考述该书存、佚、阙、未见各情形,并一一详载该书序、跋及诸家评论,若有己见者,则以案语形式附于卷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