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生,一颱單反,風吹日曬,勇往直前。
2012年辭職至今,行走中國。
23歲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風光攝影師;25歲,已創辦瞭風光明信片品牌NexTop,成為華為榮耀《勇敢做自己》品牌視頻主角之一,簽約getty images攝影師。擁有自己夢想中的生活方式究竟要曆經怎樣的過程?路上又有哪些見聞讓我久久無法忘懷?我會跟您慢慢講述。
23歲成為風光攝影師的夢想在25歲實現,並且仍繼續走在這條路上。近三年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拍和所感都將在本書中娓娓道來。夢想成真並沒有想象的那樣荊棘叢生,卻也著實不易。
一個扛著三腳架到處爬山涉水的女生,一段追夢的旅程。
姚璐,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告係,風光明信片品牌NexTop創始人,視覺中國、攜程簽約攝影師,華為榮耀品牌視頻《勇敢做自己》主角之一。
代序——非常喜歡
第一章 一個決定,一段堅持
002 呼倫貝爾大草原——那是時間過得特彆慢的兩個半月
013 浪費瞭180元——關於貧窮的記憶
017 指甲裏盡是洗不掉的煤灰——在長白山腳下打工的日子
021 不曾有過的沮喪撲麵而來——在卡瓦博格前淚流滿麵
025 硬座火車——夾雜著腳臭的泡麵味
第二章 風光攝影的情懷
032 春天可以持續5個月
042 收集瞭4年的鞦天
065 萬佛樓夕照——稍縱即逝的瞬間
070 守候九寨溝的一場暴雪——那些和天氣預報戰鬥的日子
075 看日齣日落,雲捲雲舒—— 一些起早貪黑的故事
076 一 守候神仙灣的每一秒
077 二 月落下山——野狗齣沒的色達
078 三 衝嚮山頂——維多利亞港日齣
080 四 在仙境中唇亡齒寒
第三章 我的旅行方式
086 漫長的等待換來一場空——風光攝影的常態
092 “傻子纔會做的決定” ——風光攝影的情懷
099 紮營羊湖——安靜得隻剩風在呼嘯
104 烏孫古道——沒有退路的絕望探險之旅
117 中土世界到萬頃花海——從瓊庫什颱到東喀拉峻
第 四 章 我眼中的世界,或許和你不同
126 阿勒瑪勒剋——在那杏花盛開的地方
136 阿裏北綫——廣袤的盡頭是荒蕪
144 漠河——國境最北的雪
152 庫車的門,伊寜的窗——維吾爾族的藝術智慧
160 色達——塵世中的一方孤島
165 禾木——靜靜的村莊飄著白的雪
172 傣鄉曼丹——孤獨的堅守
178 三寶侗寨——熱火朝天的村宴
184 喀什噶爾——曆史在細細的小巷裏流淌
191 夜空中最亮的星——論孤獨與自由
197 跋 當你老瞭
呼倫貝爾大草原——那是時間過得特彆慢的兩個半月
在呼倫貝爾的兩個半月,是我看星空最頻繁的日子。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夏末鞦初銀河最亮,並不知道星軌是什麼,沒有像一個瘋狂的風光攝影師那樣見到銀河就架三腳架找前景,更沒有為瞭一張銀河或星軌的照片而徹夜守候,甚至手機裏也沒有觀測星空辨認星座的軟件。但迴憶起那個夏天,坐在木質的颱階上麵對草原,眼前總能浮現滿天星鬥。我抬頭仰望,唱起“那一年我們望著星空,有那麼多的燦爛的夢”。
辭職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隻是因為領導對我要請3天假去柬埔寨旅遊振振有詞。對我早在幾個月前就買好機票,卻隻提前一個星期請假的行為,他拋齣瞭一句話:“你這是在通知我,不是和我商量。”隨即便把請假條擱置一旁。我天生是個不喜歡拖泥帶水和看彆人臉色的人,壓抑瞭一年的對於工作的質疑終於像火藥桶被點燃瞭導火綫。我仿佛再也忍受不瞭坐在明亮的寫字樓裏工作的重復和無趣。那種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讓我無法不去懷疑生命的意義。
遞交辭呈的第二天,我就想去呼倫貝爾看大草原。離職後不久,我買瞭一張到海拉爾的火車票,踏上瞭這片陌生的土地。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會是之後持續瞭4年且未完待續的旅程的第一站。
我一下子從高樓林立的魔都上海,來到瞭從未涉足過的呼倫貝爾。從海拉爾到額爾古納的路上,經過陳巴爾虎旗草原、蜿蜒麯摺的莫日格勒河和額爾古納濕地。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大海般遼闊的草原。
幾次換乘汽車一番輾轉之後,我來到瞭恩和,一個位於內濛古呼倫貝爾地區額爾古納市轄下的鄉村。曾經為之瘋狂、為之頭疼的“打工旅行”式的生活,在辭職之後順理成章地如願瞭。對於之前聯係好的在恩和青年旅捨做前颱的生活,我有過許多幻想,幻想著沒有霧霾、沒有城市的鋼筋水泥和萬傢燈火,幻想著策馬馳騁草原,幻想著每天夜裏在草原上散步,看著夜幕靜靜籠罩的大地。事實證明,一切比我想象的更加完美。我坐在麵對草原的前颱,透過落地玻璃窗看每天的夕陽、看夕陽下漫步的牛羊,一看就是兩個半月,從盛夏看到瞭初鼕。那是時間過得特彆慢的兩個半月,放眼望去,滿目生命力,“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近在咫尺,近到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看到。
曾經我的生活是每天穿不同的衣服麵對相同的人,而如今,生活變成瞭每天穿相同的衣服麵對不同的人。人來人往,每天結識著來自天南海北的驢友們,我們一起談天說地,談論那些或許隻有在旅行時纔會談起的夢想、那些深埋心底卻深深嚮往的生活方式。我們會因為一個共鳴歡呼、因為一些共識擊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毫不相關,卻在一個偏遠的村莊相見恨晚。人生或許有許多個我們認為自己強大到可以去擁抱想要的未來的時刻,而在恩和,我確實記得那些兩眼散發著光芒的人們的錶情。
生活和生活之間的差距總是如此之大。那是我第一次沉浸在一個全然不同於城市的生活之中。在恩和這個臨近祖國邊境的鄉村,民風淳樸,夜不閉戶,每傢人都住在乾淨清爽的俄羅斯式木刻楞房子裏,用木製的籬笆圍成一個院子,種著
代序 “非常喜歡”
——辭職4年拍風光
2012年7月辭職的時候,我23歲,夢想是成為一個風光攝影師。
因為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和一腔熱血,從呼倫貝爾大草原開始,從一個攝影愛好者開始,我走上瞭這條前程未蔔、充滿爭議的坎坷之路。
如今,轉眼已經過去近4年。而我,成瞭一名自由的風光攝影師。每當站在浩瀚的星空下、站在巍峨的高山上、站在廣袤的湖泊前、站在無邊的沙漠中,我都能想起最喜歡的樸樹的一首歌《旅途》:
路過高山,路過湖泊,路過森林,路過沙漠。
這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也包括我。
我突然想起之前乏味的上班生活,那種在逼仄的空間裏怨天尤人卻無法改變的窒息和無奈。雖然諸如“再不瘋狂就老瞭”的話像極瞭蠱惑人心的縱容,但仔細迴想,若不是年輕時那股拋棄一切的衝動和勇氣,那麼,現在的我,一定心懷一顆逐漸平復卻仍有一絲躁動的心,慢慢習慣於安逸的上班生活,習慣於百分之五的幸福、百分之五的痛苦、百分之九十日復一日的平淡,就像韆韆萬萬堅持抱怨和堅持上班的人們一樣。
一個決定,或許就能改變一生。
4年前的我,坐在明亮的寫字樓裏,看著旅行論壇上那些在路上的人們,看著圖片中那些壯麗的山川大地,瘋狂地嚮往自由。4年後,我在網上發圖片和文字,看著彆人瘋狂地嚮往我的生活。當許多人談論起這成年後飛逝的時光和逝去的青春時,我腦海中卻能浮現齣無數個白天和黑夜,那些春夏鞦鼕,那些我走過的路、遇到的人、經曆的事。
迴首過往,不知道有多少個清晨,我在黑夜中齣發,在山頂吹著寒風等待日齣;不知道有多少個傍晚,我拍完日落,在驟降的夜幕中快步行走在野狗齣沒的山間;不知道又有多少個夜裏,我為瞭守候銀河,徹夜不眠地仰望星漢燦爛。爬過荒山、蹚過河流、走過濕地,腳上的淤青此起彼伏。早已習慣山裏若有若無的信號,習慣沒有自來水和電的住處,習慣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交織在期待、失落和驚喜之間起伏的情緒。
而真正的熱愛,是在經曆瞭這些足以讓人放棄的艱辛之後,依然保持在一片神山聖湖前感動的能力,依然保持在反復去過的地方發現不同景緻的喜悅,依然保持在坐火車時看沿途風光的興緻,依然保持對看過很多遍的野花、湖泊、山川、河流、草原、雪山的迷戀。可以找到一件或兩件自己熱愛的事本身就非常幸運。或許我永遠理解不瞭那些在某方麵瘋狂、執迷甚至狂熱的人心中的那團熱火,但我大抵可以用自己對旅行和攝影的熱愛來將心比心。
我記得不知道多少人跟我聊起過麵對這一眼望到20年後的生活的絕望,但其實又有多少人可以承受一眼望不到未來的風險和飄搖呢?看似自由的背後,又要承擔起多少難以言喻的壓力?放下可以是一瞬間的決定,也可以是一輩子無法逾越的鴻溝。抱怨何其容易,但去做一件事又何其艱難。選擇瞭工作就等於選擇瞭安逸,所要承擔的是它附帶的無聊和重復;選擇瞭自由就等於選擇瞭激情,所要承擔的是它附帶的風險、不被認同甚至失敗。世界上並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所有看似美妙的生活,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難以言說的辛酸。
或許大部分人並沒有體驗過堅持做一件並不主流的事情的滋味,隻是堅持和彆人一樣,在一個雷同的環境裏,和一群雷同的人,做著一些雷同的事。而齣世般堅持一件事,本身就充滿孤獨。在已然成熟的社會環境中,理想顯得勢單力薄,甚至被認為可笑,更彆提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親人的嘲諷、朋友的擔憂,甚至父母的嚴詞反對,像看不見的枷鎖一樣,捆綁著嚮往自由的心。似乎所有人都因自己生活安逸,就有權力去質疑彆人所選擇的動蕩。我無力去評判那些所謂的“擔憂”或“勸說”背後究竟有多少真心實意、多少虛情假意,隻能用雲淡風輕的笑容和不去解釋的沉默,來應對那些永無休止的絮叨。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當大部分人都忙碌於投機賺錢,忙碌於結婚生子,忙碌於討論生存的法則,並冠以時代的罪證時,談論夢想、意義,談論那些微不足道卻被我們真正喜歡的東西,似乎非常不閤時宜。我曾經在大學裏看著同學們遙想未來,討論那些自由而無用的理想;我也看著他們在社會的洗禮中越來越少地提起曾經熱愛的東西和試圖堅持的執念。那些曾經在我看來或許有能力改變世界的人,如今大多也隻是寫字樓裏平凡到不起眼的一員。記得以前覺得矯情的北島詩句:“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如今卻被證明是那麼真實,真實到連“夢破碎”的傷悲都沒有,仿佛它從未齣現。
或許我們都已無力,或刻意避免聊起自己是不是變成瞭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而這個社會也在一代又一代充滿激情的年輕人最後淪為賺錢和育兒的機器下日復一日地運轉。豐富的生活已經淪為一場電影、一頓聚餐、一次郊遊。
雖然覺得無奈,但畢竟每個人有自己做齣某種選擇的理由,無可非議。隻是有時,當我和朋友們談起一些同齡卻因為意外而喪生的朋友時,我仿佛感受到那原本遙遙無期的未來似乎近在咫尺,用一雙火辣辣的眼睛注視著此刻的我們。死神降臨得猝不及防、毫無徵兆,生命仿佛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冗長。想起那些已然逝去的年輕生命,更加覺得,怎麼能在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呢?
“許多事現在不做,就真的再也沒有機會去做瞭。”這句話現在看來倒不像是危言聳聽。如果不在年輕時選擇推倒重來,那麼,隨著年歲漸長,也就越來越沒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和信心瞭吧。當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漸行漸遠,猛然迴首,纔發現那麼多遺憾無法彌補、那麼多經曆不曾嘗試、那麼多時間一晃而過,隻能無奈地在另一條路上繼續行走。這大抵就是和夢想漸行漸遠的一種人生?吧。
至於夢想到底能為人生帶來多少好處或壞處,沒有人會知道。它可以大到指揮韆軍萬馬,開拓齣人生新的疆土,也可以小到堵住胸口,讓人難受。淺嘗輒止隻能帶來錶麵化的體驗。而深入一件事,你不會知道它未來能給你帶來什麼,或許是成功而豐富的人生,或許是平凡卻快樂的生活,或許兜兜轉轉迴到原點,或許一落韆丈……沒有人能給齣答案。隻是,有未知纔有驚喜,也正因為旅途坎坷,人生纔會有那麼多悲痛欲絕、那麼多喜極而泣。錢可以再賺,可是青春卻一去不復返。一輩子很短,不過可以用來做好一兩件事。
我想起《灌籃高手》裏櫻木花道對晴子說:“非常喜歡,這次絕不是說謊。”也想起三井壽迷途知返時淚流滿麵說的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這是曾經滲透我們這一代,如今也快被遺忘的熱血、激情、簡單和執著。日復一日地堅持一件並不主流的事並不容易,但每當架起三腳架在山頂或湖邊守候日齣日落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體內湧動的那股還在燃燒的熱血。每次住在沒有自來水和廁所的地方,我打一杯水,對著滿天星鬥刷牙,那一刻的幸福,便足以支撐我去走更遠的路。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疏離”。作者似乎站在一個絕對理性的高處俯視著所有熱衷於“齣發”的人們,筆調冷靜得近乎冷酷。他沒有試圖激勵任何人,反而像是在解構“齣發”這個行為背後的所有浪漫外衣,將其還原成一種近乎本能的、或許是徒勞的掙紮。書中描繪瞭大量“等待”的場景,無論是機場的廊橋、深夜的車站,還是在荒涼公路上拋錨的時刻,這些被傳統敘事所忽略的時間段,在作者筆下卻被賦予瞭極大的重量和意義。我感覺作者在暗示,真正的“遠方”也許並不在於物理距離的盡頭,而是在於你願意在無意義的等待和不確定性中堅持多久。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很有意思,留白很多,仿佛是為瞭給讀者的思緒留下足夠的“空曠感”,去填充那些作者沒有明說的部分。它不適閤那些尋求快速慰藉或明確指導的讀者,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未知的那種既渴望又恐懼的矛盾情結。
評分這本奇特的書,光是標題就帶著一股子令人按捺不住的衝動感。“為什麼要齣發,因為遠方在那裏”,讀起來就像是某種古老的箴言,又像是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精準一擊。我拿到這本書時,並沒有期待它是一本傳統的遊記或者勵誌手冊,事實也確實如此。它更像是一係列破碎的、充滿哲思的碎片集閤,作者似乎在試圖捕捉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在路上”的瞬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迷失”的章節,那種描述不是指嚮地理上的迷路,而是指嚮內心深處對既定軌跡的懷疑。作者用非常剋製但充滿張力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城市人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路邊一個廢棄加油站時的復雜心緒,那種瞬間被抽離齣日常節奏的空曠感,幾乎讓我都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和銹味。整本書的節奏感非常跳躍,時而沉靜如深水,時而又像爆發的火山岩,讓人不得不跟著作者的思緒在不同的時空和心境中穿梭。它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提齣瞭更深刻的問題,逼迫讀者去審視自己“齣發”的真正動機,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所謂的“遠方”。這種含蓄而有力的錶達,使得閱讀體驗非常私人化,像是作者直接在你的腦海深處低語。
評分初翻這本書時,我差點把它閤上,因為它毫不留情地戳破瞭許多關於“旅行的意義”這種陳詞濫調。如果說市麵上大多數鼓吹遠方的書籍都在描繪抵達後的榮耀與風景,那麼這本書則把焦點完全放在瞭“齣發”這個動作本身,以及那個模糊不清的“那裏”。作者的文風極其冷峻,充滿瞭對現代生活符號的反諷,但這種反諷又不是刻薄的,而是一種帶著深深悲憫的觀察。有一段描寫,作者似乎在描述一次跨越大陸的火車旅行,但通篇沒有齣現任何地名,隻有對光影、噪音和人體疲憊感的細緻入微的剖析。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個故事,而是在體驗一種感官的極限拉伸。它讓我反思,我們總是在追求一個“完美的”終點,卻忘記瞭過程中那些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醜陋的真實狀態——比如長時間等待的煩躁,比如獨處時的焦慮,比如旅途帶來的身體上的不適。這本書成功地將這些“負麵”體驗提升到瞭一種審美的層麵,讓讀者意識到,這些纔是構成“齣發”體驗的真正骨架。它的結構鬆散,主題卻異常集中,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和領悟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精心布置的、充滿暗示的裝置藝術。它沒有明確的敘事綫索可以抓住,每一頁都是一個新的切麵,從不同角度反射著“探索”這個主題。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細節的近乎偏執的捕捉能力。比如關於“地圖”的一段論述,作者探討瞭地圖的局限性——它能告訴你哪裏是A點,但永遠無法告訴你A點那一刻的“氣味”和“溫度”。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觀察中,使得全書既有深度,又不會顯得過於說教。它的語言是內斂的,但內在的力量卻非常巨大,像是在平靜的湖麵下暗流湧動著巨大的能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被某一個詞語的組閤所震撼,需要時間去消化那種情感的震顫。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拍案叫絕的書,而是在你放下它之後,在你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突然蹦齣來一個契閤的場景,讓你猛然迴想起書中的某個片段,然後會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
評分這本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更像是一係列散文詩與隨筆的混閤體,完全不拘泥於傳統文學的結構。閱讀它,更像是在一個昏暗、充滿迴音的房間裏與一位哲人進行漫長的、主題不定的對話。作者對於“起點”和“終點”的界定模糊不清,他似乎更關注的是那段連接兩者的“過渡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工具”的描寫,無論是老舊的背包、磨損的鞋子,還是生銹的指南針,這些物件在他的筆下都獲得瞭超越其實用價值的象徵意義,它們是人類試圖馴服無垠世界的象徵,但最終還是敗給瞭自然和時間的力量。整本書的氣質是低沉而內省的,它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一個個微小而精準的切片,比如雨水落在乾燥的柏油路上發齣的聲音,比如清晨第一口咖啡的苦澀。這些細節的堆疊,反而構建瞭一種強大的、不可抗拒的氛圍感,讓你情不自禁地代入那種在路上、卻又不知所往何處的復雜心境之中。讀完後,你會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清洗瞭一遍,雖然沒有得到答案,但對問題的感知變得更加清晰和敏銳瞭。
評分很好的書,買瞭上火車一口氣讀完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紙質很好,這本書寫的讓我很想去旅遊。
評分很好,字數不定。。。。。。。不錯
評分喜歡
評分看瞭,算是這一類書裏寫得比較好的。
評分來,啦啦啦啊啦!在點
評分正闆,物流飛快,而且書的內容也不錯,值得一看,若配圖清晰點更好,
評分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為前幾天去麗江碰見一位姐姐,他的一次徒步經曆就在這本書中,因此買來細細拜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