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4岁 精选典型事件——精选166 则事件,力图将发生在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争和灾难,有代表性地介绍给你。
图片生动丰富——上百幅精美图片,为你重现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
事件编排有序——依照战争和灾难发生的地点和大致时间编排,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人类的过去。
蕴藏无穷智慧——每一则事件背后都蕴藏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内容横贯中外,纵览古今,分为5 个部分,共166 则事件,囊括奇谋妙略、金戈铁马、火山地震、飓风海啸,以及骇人听闻的黑死病、大屠杀等。这些惊奇事件仿佛拉开了一幅战争与灾难的历史画卷,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如何决胜的?>>>谋略!
自然大劫难究竟有多凶险?>>>不堪回首!
宋襄公“不禽二毛”,晋文公“退避三舍”,假仁义OR真性情?>>>PK !
斯巴达克起义,奴隶勇敢地对奴隶主说“不”!>>>一个阶层的觉醒!
莫斯科保卫战,几十万妇女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愿从此不再有战争!
黑死病,肆虐整个欧洲长达3 个世纪的病魔!>>>一场噩梦!
切尔诺贝利核爆炸,这场惨重的核电站事故究竟有多可怕?>>>触目惊心!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中国古代篇
1 涿鹿之战
2 士兵阵前倒戈的牧野之战
3 曹刿以静制动赢得长勺之战
4 宋襄公空讲仁义吃败仗
5 后发制人的城濮之战
6 齐顷公骄兵吃败仗
7 吴、楚柏举之战
8 勾践灭吴
9 孙膑围魏救赵击败庞涓
10 田单巧用火牛
11 纸上谈兵招致灭顶之灾
12 项羽破釜沉舟救巨鹿
13 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14 垓下四面楚歌
15 刘秀以弱胜强
16 班超破莎车、龟兹
17 曹操官渡大败袁绍
18 火烧赤壁
19 陆逊火烧连营
20 诸葛亮攻心为上
21 苻坚自大兵败淝水
22 李世民一石二鸟攻占洛阳
23 平安火的熄灭——潼关之战
24 睢阳之战张巡赴义
25 李愬孤军夜袭蔡州
26 宗泽东京保卫战
27 宋、金黄天荡之战
28 岳飞郾城、颍昌大败兀术
29 唐岛海战
30 文臣虞允文采石大捷
31 成吉思汗血战野狐岭
32 宋、蒙钓鱼城之战
33 朱元璋与陈友谅鏖战鄱阳湖
34 明朝北京保卫战
35 萨尔浒之战
36 袁崇焕火炮守宁远
37 山海关一战定天下
38 郑成功借海潮收复台湾
Chapter 2 中国近现代篇
……
Chapter3 世界古代篇
……
Chapter4 世界近代篇
……
Chapter5 世界现代篇
……
精彩书摘
27 宋、金黄天荡之战
韩世忠水师 阻金渡长江
南宋偏安江南后,金朝屡次出兵进攻,斩获无数。但南宋也打过几场漂亮的战役,黄天荡之战就颇具代表性。
1129 年秋, 金将兀术( 完颜宗弼)率领金兵大规模南侵,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宋高宗吓得弃城逃跑。金军一路狂追未果,打算返回北方。
可是归途并不顺利。金军好不容易摆脱了岳飞的截杀,来到长江岸边,又遇上南宋名将韩世忠,被迫约定来日开战。
第二天, 在金山段江面上, 韩世忠率水师8000,迎战10 万金军。来自北方的金军不熟悉水战,宋军却是久经训练。双方一交战,金兵就溃不成军。韩世忠于是分兵两路,前后夹击金军,南宋偏安江南后,金朝屡次出兵进攻,斩获无数。但南宋也打过几场漂亮的战役,黄天荡之战就颇具代表性。
遇上南宋名将韩世忠,被迫约定来日开战。
第二天, 在金山段江面上, 韩世忠率水师8000,迎战10 万金军。来自北方的金军不熟悉水战,宋军却是久经训练。双方一交战,金兵就溃不成军。韩世忠于是分兵两路,前后夹击金军,又命士兵抛出大铁钩,把金军的船钩过来,再砍杀过去,江中横陈了无数金兵尸体。金军支持不下去了,被逼入了只有一个出入口的黄天荡。
金军被困在里面几十天,水蒸日晒,备受煎熬。兀术实在受不了,提出愿以金银财宝换取一条水路渡江,但韩世忠不理睬。眼看金军就要困死在黄天荡里,有人便向兀术建议开沟挖渠,以此脱身。渠成,金军冲出黄天荡,但韩世忠接着率兵追击,金军还是出不了江。双方再度交战,宋军故技重演,用大铁钩把金船一只只拖过来,然后奋力斩杀。金军损失惨重。
自与南宋开战以来,金兵还未遭到过这样的困截,如果再僵持下去,10 万大军必将全军覆没。在万分紧急时,兀术悬赏破敌之计。果然来了个人给他出主意,让他用沙土填满小船,铺上木板,这样小船就平稳了。兀术听从建议,改装了船只,又制造了火箭,采用火攻,出其不意地烧了宋军战船。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兀术则终于得以北返。
黄天荡之战,金兵遭到沉重打击,接连几十年不敢过江。〉〉〉
57 20 世纪20 年代西北大旱
庄稼歉收 饿殍载道
20 世纪20 年代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上最为干旱的一个时期。1924 年,甘肃出现大旱,庄稼歉收,很多地区18 个大洋才能买一斗小麦。灾民四处流浪,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但这只是一个前奏。到了1928 年,甘肃大部分县区大旱。1929 年甘肃全省大旱,由此引发了空前的灾难。
甘肃省内遍地灾民。饥饿的人们把凡是能吃的,甚至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全部吃掉了。不仅人吃人,经常还有灾民因饿晕而被狼和狗吃掉的事情发生。绝大部分牲畜都被吃掉或因无草料而饿死。一斗小麦的价格高达50 个大洋。全省灾民达250 万,140 万人死亡,其中60 万人死于各种传染病,还有30 万人死于兵乱。
这次旱灾一直持续到1932 年,除了甘肃,重旱区还有陕西、山西、宁夏、河南等,波及青海东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湖南中部地区。
甘肃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就是陕西了。1928 年重旱区还只是陕西北部,第二年就延伸至陕西全省。据有关数据统计,当时陕西88 个县的死亡人数达到250 万人,甚至超过了甘肃。另外,有40 万人出逃,有30 万妇女、儿童被拐卖。
那些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身价,还不及一斗小麦价格的三分之一。很多妇女为了活命,甚至自卖自身,分文不取。留下来的很多人则四处拣鸟粪,用水淘洗后,挑食其中未完全消化的粮食颗粒。不少灾民吞食观音土充饥,最后肚胀而死。城里城外,不要说家畜,就连老鼠都难见到一只。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灾情,当时的国民政府决议发行赈灾公债1000 万元。各地民间义赈组织也展开了赈济活动。陕西省当局也采取了一些赈济措施,以工42 〉〉
代赈,开设粥厂,但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国民政府发行的1000 万元赈灾公债中,拨给陕西灾区的为190 万元,但最后陕西实际收到的仅有6 万元,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加重了这一灾难。〉〉〉
64 几乎毁灭欧洲的黑死病
鼠疫 猖狂3个世纪
黑死病就是鼠疫, 据说起源于东亚地区, 后于1348 年经商船从克里米亚传到意大利的热那亚。从此,一场灾难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先后吞噬了2500 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灾难。
这场灾难来得十分突然。1346 年,金帐汗国的可汗率领一支军队围攻克里米亚的卡发港。由于士兵染上黑死病,部队迅速瓦解。可汗下令将士兵的尸体扔进卡发的城墙内,病菌就这样被带到了城里。1348 年,3 艘意大利商船从卡发开回热那亚,将携带着黑死病病菌的老鼠也带了过来。船一靠岸,这些饥饿的老鼠就通过缆绳跑下来,随即迅速消失在城里的大街小巷。
不久,就有人染上病菌,开始发病。病人的症状十分奇怪和明显,先是无故突发高烧,然后脖子、腋窝和腹股沟处的淋巴结肿大,疼痛难忍。不出几天,病人便会在万分痛苦中死去。当时的医生个个束手无策,有一些高明的医生劝人们逃走,但此时人们已无处可逃,因为病菌已经扩散到欧洲的每一个国家。
在欧洲,死于黑死病的人口数目多得惊人。在1348 年以后的50 年里,全欧洲的人口因为黑死病减少了三分之一,各国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俄国的斯摩棱斯克镇到1386 年,只剩下5 个人还活着;奥地利的人口减少一半,其中维也纳每天有700 多人死去,并持续了好几年;伦敦居民的死亡率是十分之九;冰岛和塞浦路斯的人几乎全部死掉;德国是当时受黑死病侵袭最轻的一个国家,但也有124 万多人在1348 年丧生。
黑死病在欧洲猖狂了3 个世纪,直到1666 年,因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才最终被遏制住。〉〉〉
129 诺曼底天降雄兵
诺曼底登陆战 “霸王行动” 奥马哈海滩
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是一个临海地区。二战后期,这里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诺曼底登陆战。
1944 年,按照和苏联的协议,美英盟军决定打回欧洲大陆,迅速开辟第二战场,为此制订了代号为“ 霸王行动” 的作战计划,准备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为迷惑德军,盟军在紧靠法国北部的英国多佛尔地区进行了军事演习和假集结,发出大量电讯,还故意让美军名将巴顿在英国肯特郡抛头露面,以使德军统帅部误以为盟军军队集结在多佛尔地区。此外,盟军还利用双面间谍和中立国家的电台提供和散布大量假情报,所以德军主力盯上了多佛尔,只派了相对较少的兵力把守诺曼底。
1944 年4 月4 日凌晨,美国和英国的2390 架运输机和846 架滑翔机,从英国的20 个机场起飞,载着3 个伞兵空降师向南疾飞。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的1136 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海岸的10 个德军炮垒,投下了5853 吨炸弹。天亮以后,美国第八航空队又出动了1083 架轰炸机,在部队登陆前的半个小时,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3 吨炸弹。但德军也作了一些准备,他们在海滩高低潮水线下设置了许多障碍物并且布设了地雷带。登陆战正式开始后,在奥马哈海滩,双方激战了6 小时,尸横遍野,美军仅前进了10 米,最后不得不请求海军对德军阵地实施近射。美军士兵冒着被自己的海军炮火杀伤的危险且战且行,在付出了牺牲2500 人的代价后,才夺下滩头阵地。傍晚,美军3.5 万人登上了海滩,诺曼底登陆成功。
此役德军损失近50 万人,其中有21 万人被俘。盟军也付出了伤亡20 余万人的代价。此次战役胜利后,德国再次被迫两线作战,陷入了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
147 杀虫剂滴滴涕灾难
农药污染 波及人类
1939 年,瑞士科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明了一种新农药,名叫“滴滴涕”(英文名称为DDT)。它的杀虫功能所向披靡,几乎所有的害虫碰到它都会一命呜呼。穆勒也因此获得了1948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滴滴涕在问世后的头20 年盛极一时,成了全世界最畅销的农药,这似乎对全世界的农民,以及对疟疾等热带病流行的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发现滴滴涕药效不如从前那样明显了,原来有些昆虫对滴滴涕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还发现,农药洒在农作物上,大部分散落到农田中,一部分被水带走,一部分就留在土壤里。由于滴滴涕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里不容易被分解,进到土壤里的滴滴涕,3 年过去了仍残存一半。滴滴涕在水里的保存时间更长,分解掉一半需要10 年15 年。老的滴滴涕分解缓慢,新的又一批一批地涌来,环境中的滴滴涕越积越多,造成了污染。
更糟的是,动物吃了喷过滴滴涕的植物后,滴滴涕也能在其体内积累,并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对滴滴涕积聚的最初警告来自鸟类。害虫吃了含滴滴涕的庄稼后在体内积聚了滴滴涕,鸟类从吃下的害虫那里吸收了滴滴涕,从而产下了蛋壳很薄的蛋。由于鸟蛋变得容易破碎,鸟类繁殖能力降低。人们从来没有在两极地区用过滴滴涕,可是却在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身上发现了它。滴滴涕的使用历史不过短短几十年,可天上地下,江河湖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农药污染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科学家们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滴滴涕弊多利少。自1971 年之后,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已完全禁止使用滴滴涕。〉〉〉
前言/序言
愿世界远离战争和灾难
纵观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可怕的战争和致命的灾难从未因人类的恐惧而缺席过。
你也许会为曹刿的以静制动、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亮的攻心为上、沃邦的奇特蜘蛛阵而惊叹不已;也许会从杀人木马的狡诈、恺撒血洗高卢的情景、瓜岛争夺战的惨烈中,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也许会为横扫欧洲的黑死病、纳粹的杀人集中营、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非洲大饥荒、卢旺达大屠杀、伦敦的烟雾灾难而感到痛心疾首……
面对战争和灾难,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流血!因为二者都是残酷性和毁灭性的统一体。这些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纵使千年之后,依然警醒世人,让人牢记残酷战争与悲惨灾难的启示。
本书依照战争和灾难发生的地点和大致时间,分为中国古代篇、中国近现代篇、世界古代篇、世界近代篇、世界现代篇5 个篇章。我们精选了166 则事件,力图将发生在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争和灾难,有代表性地介绍给你,让你在指挥者的奇计谋略、将士的奋勇厮杀、金戈铁马的铮铮撞击声和隆隆炮声中,感受战争的冷与热;在浓烟、大火、飓风、洪水、地震中,感受灾难的可怕……在事件的编排上,我们大致遵循了其发生的先后顺序,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人类的过去。战争和灾难的出现,有其历史、自然等难以避免的外在因素,同时也有人类自身的问题。所以,人类应该正视战争和灾难的警示,反省自我,寻求和平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抛却自私、冷漠、麻木和仇恨,防患于未然,争取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
翻开战争与灾难的历史画卷,凝思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生命……
《战火下的足迹:一个时代的史诗》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试图勾勒出人类历史上那些曾震撼世界的战争与灾难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们不会沉溺于零散的惊悚细节,也不会以猎奇的方式呈现苦难,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探寻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的规律、教训与人性的光辉。 第一篇:时代洪流中的个人 战争与灾难,往往是无数个人命运交织而成的巨大悲剧。本书的第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我们不以宏大的军事战略为主要叙事线索,而是关注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在灾难中坚韧前行的个体。 童年的记忆碎片: 想象一下,一个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却被炮火的轰鸣和家园的废墟所取代。我们将通过几个虚构但极具代表性的孩子的故事,展现战争对纯真心灵的残酷侵蚀。他们或许会失去亲人,或许会流离失所,但他们眼中的坚毅与对和平的渴望,将成为最动人的篇章。例如,一个在轰炸中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如何在一片狼藉的城市中,凭借着记忆中母亲的歌谣,找到一丝慰藉;一个在饥荒中,学会了用渺小的双手为家人寻找食物的少年,他的每一次寻觅,都是一次对生命的礼赞。这些故事并非为了制造惊悚,而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在最绝望的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生存的意志是何等顽强。 家庭的羁绊与分离: 战争最直接的打击,往往是对于家庭的完整性的摧毁。我们将描绘那些因为战乱而不得不生离死别的家庭,以及他们之间穿越时空的思念。也许是一位父亲,在出征前,将自己最心爱的怀表留给了年幼的儿子,约定战争结束后归来时,一同查看指针的跳动;也许是一位母亲,在逃亡的路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唯一的食物留给了孩子,自己却悄然倒下。这些场景,我们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让读者体会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的爱与分离是多么真实而令人心痛。 人性的考验与抉择: 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恶将被无限放大。本书将探讨在战争与灾难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有些人会选择背叛与自保,有些人则会挺身而出,守护他人。我们将呈现一些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比如在纳粹占领期间,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藏匿犹太人的普通家庭;又比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那些不顾个人安危,冲进危险地带救援的志愿者。这些故事,将展现人性的复杂与伟大,让读者思考,我们自己会在那样的情境下做出怎样的选择。 第二篇:文明的断裂与重生 战争与灾难,不仅摧毁个体生命,更可能摧毁文明的根基。然而,文明的顽强之处在于,即使饱受创伤,也总能找到重生的力量。这一篇,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战争与灾难对文明的影响。 失落的城市与记忆: 战争的炮火,常常会将辉煌的文明瞬间化为废墟。我们将通过一些著名的古城遗址,比如曾经繁华的庞贝,或者遭受战火蹂躏的巴尔米拉,来讲述文明的脆弱与易逝。我们不会简单地列举破坏的细节,而是会通过对遗址的想象性重现,让读者感受到曾经的辉煌,以及如今的寂静。想象一下,在庞贝古城,我们看到被火山灰瞬间凝固的市民的生活场景,那不仅仅是灾难,更是时间凝固的证据,是诉说着生命曾经的存在。 知识的火种与传承: 战乱之中,知识的传播与保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我们将追溯那些在动荡年代,人们如何努力保存和传承文明的火种。例如,在二战期间,那些秘密守护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学者;或者是在动荡年代,将珍贵的书籍抄写数遍,以防失传的抄写员。我们将展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知识的追求者从未放弃,他们的努力,为后世的文明传承奠定了基础。 废墟上的新芽: 战争与灾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本书将关注那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重建文明的故事。从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到经历过大地震后的城市,我们将看到人们如何用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一点点地将文明的火种重新点燃。这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力量,比如新的建筑技术,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篇:历史的回响与未来 历史的教训,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本书的第三篇,旨在引导读者从过去汲取智慧,思考未来。 战争的根源与代价: 我们不会简单地将战争描绘成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而是会深入探讨导致战争发生的复杂根源,例如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冲突、民族矛盾等等。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战争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精神的摧残。我们将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让读者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灾难的警示与应对: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它们都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历史上的灾难中学习,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挑战。这可能包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对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脆弱性的反思。我们将强调,每一次灾难,都应成为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契机。 和平的渴望与构建: 最终,本书将回归到人类最普遍的渴望——和平。我们将探讨,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灾难之后,人类如何才能真正走向持久的和平。这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力量的制衡,更需要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互助、以及跨越国界的理解与合作。我们将展示一些积极的例子,比如国际组织的努力,民间和平运动的兴起,以及在各个领域,人们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付出的努力。 《战火下的足迹:一个时代的史诗》并非一本充斥着血腥与恐怖的读物,而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人类历史的深度探索。它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最终引导他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年轻的读者们明白,历史的残酷并非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而是要让他们学会理解、学会反思,并最终学会如何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了解历史的伤痛,是为了更好地拥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