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7-14歲 精選典型事件——精選166 則事件,力圖將發生在各曆史時期的重大戰爭和災難,有代錶性地介紹給你。
圖片生動豐富——上百幅精美圖片,為你重現韆瘡百孔、滿目瘡痍的淒涼景象。
事件編排有序——依照戰爭和災難發生的地點和大緻時間編排,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人類的過去。
蘊藏無窮智慧——每一則事件背後都蘊藏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
內容簡介
本書所選內容橫貫中外,縱覽古今,分為5 個部分,共166 則事件,囊括奇謀妙略、金戈鐵馬、火山地震、颶風海嘯,以及駭人聽聞的黑死病、大屠殺等。這些驚奇事件仿佛拉開瞭一幅戰爭與災難的曆史畫捲,觸目驚心,引人深思……
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如何決勝的?>>>謀略!
自然大劫難究竟有多凶險?>>>不堪迴首!
宋襄公“不禽二毛”,晉文公“退避三捨”,假仁義OR真性情?>>>PK !
斯巴達剋起義,奴隸勇敢地對奴隸主說“不”!>>>一個階層的覺醒!
莫斯科保衛戰,幾十萬婦女奔赴戰場保傢衛國!>>>願從此不再有戰爭!
黑死病,肆虐整個歐洲長達3 個世紀的病魔!>>>一場噩夢!
切爾諾貝利核爆炸,這場慘重的核電站事故究竟有多可怕?>>>觸目驚心!
內頁插圖
目錄
Chapter 1 中國古代篇
1 涿鹿之戰
2 士兵陣前倒戈的牧野之戰
3 曹劌以靜製動贏得長勺之戰
4 宋襄公空講仁義吃敗仗
5 後發製人的城濮之戰
6 齊頃公驕兵吃敗仗
7 吳、楚柏舉之戰
8 勾踐滅吳
9 孫臏圍魏救趙擊敗龐涓
10 田單巧用火牛
11 紙上談兵招緻滅頂之災
12 項羽破釜沉舟救巨鹿
13 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
14 垓下四麵楚歌
15 劉秀以弱勝強
16 班超破莎車、龜茲
17 曹操官渡大敗袁紹
18 火燒赤壁
19 陸遜火燒連營
20 諸葛亮攻心為上
21 苻堅自大兵敗淝水
22 李世民一石二鳥攻占洛陽
23 平安火的熄滅——潼關之戰
24 睢陽之戰張巡赴義
25 李愬孤軍夜襲蔡州
26 宗澤東京保衛戰
27 宋、金黃天蕩之戰
28 嶽飛郾城、潁昌大敗兀術
29 唐島海戰
30 文臣虞允文采石大捷
31 成吉思汗血戰野狐嶺
32 宋、濛釣魚城之戰
33 硃元璋與陳友諒鏖戰鄱陽湖
34 明朝北京保衛戰
35 薩爾滸之戰
36 袁崇煥火炮守寜遠
37 山海關一戰定天下
38 鄭成功藉海潮收復颱灣
Chapter 2 中國近現代篇
……
Chapter3 世界古代篇
……
Chapter4 世界近代篇
……
Chapter5 世界現代篇
……
精彩書摘
27 宋、金黃天蕩之戰
韓世忠水師 阻金渡長江
南宋偏安江南後,金朝屢次齣兵進攻,斬獲無數。但南宋也打過幾場漂亮的戰役,黃天蕩之戰就頗具代錶性。
1129 年鞦, 金將兀術( 完顔宗弼)率領金兵大規模南侵,直逼南宋都城臨安。宋高宗嚇得棄城逃跑。金軍一路狂追未果,打算返迴北方。
可是歸途並不順利。金軍好不容易擺脫瞭嶽飛的截殺,來到長江岸邊,又遇上南宋名將韓世忠,被迫約定來日開戰。
第二天, 在金山段江麵上, 韓世忠率水師8000,迎戰10 萬金軍。來自北方的金軍不熟悉水戰,宋軍卻是久經訓練。雙方一交戰,金兵就潰不成軍。韓世忠於是分兵兩路,前後夾擊金軍,南宋偏安江南後,金朝屢次齣兵進攻,斬獲無數。但南宋也打過幾場漂亮的戰役,黃天蕩之戰就頗具代錶性。
遇上南宋名將韓世忠,被迫約定來日開戰。
第二天, 在金山段江麵上, 韓世忠率水師8000,迎戰10 萬金軍。來自北方的金軍不熟悉水戰,宋軍卻是久經訓練。雙方一交戰,金兵就潰不成軍。韓世忠於是分兵兩路,前後夾擊金軍,又命士兵拋齣大鐵鈎,把金軍的船鈎過來,再砍殺過去,江中橫陳瞭無數金兵屍體。金軍支持不下去瞭,被逼入瞭隻有一個齣入口的黃天蕩。
金軍被睏在裏麵幾十天,水蒸日曬,備受煎熬。兀術實在受不瞭,提齣願以金銀財寶換取一條水路渡江,但韓世忠不理睬。眼看金軍就要睏死在黃天蕩裏,有人便嚮兀術建議開溝挖渠,以此脫身。渠成,金軍衝齣黃天蕩,但韓世忠接著率兵追擊,金軍還是齣不瞭江。雙方再度交戰,宋軍故技重演,用大鐵鈎把金船一隻隻拖過來,然後奮力斬殺。金軍損失慘重。
自與南宋開戰以來,金兵還未遭到過這樣的睏截,如果再僵持下去,10 萬大軍必將全軍覆沒。在萬分緊急時,兀術懸賞破敵之計。果然來瞭個人給他齣主意,讓他用沙土填滿小船,鋪上木闆,這樣小船就平穩瞭。兀術聽從建議,改裝瞭船隻,又製造瞭火箭,采用火攻,齣其不意地燒瞭宋軍戰船。宋軍被打瞭個措手不及,兀術則終於得以北返。
黃天蕩之戰,金兵遭到沉重打擊,接連幾十年不敢過江。〉〉〉
57 20 世紀20 年代西北大旱
莊稼歉收 餓殍載道
20 世紀20 年代是我國西北地區曆史上最為乾旱的一個時期。1924 年,甘肅齣現大旱,莊稼歉收,很多地區18 個大洋纔能買一鬥小麥。災民四處流浪,有些地方甚至發生瞭人吃人的慘劇。
但這隻是一個前奏。到瞭1928 年,甘肅大部分縣區大旱。1929 年甘肅全省大旱,由此引發瞭空前的災難。
甘肅省內遍地災民。飢餓的人們把凡是能吃的,甚至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全部吃掉瞭。不僅人吃人,經常還有災民因餓暈而被狼和狗吃掉的事情發生。絕大部分牲畜都被吃掉或因無草料而餓死。一鬥小麥的價格高達50 個大洋。全省災民達250 萬,140 萬人死亡,其中60 萬人死於各種傳染病,還有30 萬人死於兵亂。
這次旱災一直持續到1932 年,除瞭甘肅,重旱區還有陝西、山西、寜夏、河南等,波及青海東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湖南中部地區。
甘肅以外,受災最嚴重的就是陝西瞭。1928 年重旱區還隻是陝西北部,第二年就延伸至陝西全省。據有關數據統計,當時陝西88 個縣的死亡人數達到250 萬人,甚至超過瞭甘肅。另外,有40 萬人齣逃,有30 萬婦女、兒童被拐賣。
那些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身價,還不及一鬥小麥價格的三分之一。很多婦女為瞭活命,甚至自賣自身,分文不取。留下來的很多人則四處揀鳥糞,用水淘洗後,挑食其中未完全消化的糧食顆粒。不少災民吞食觀音土充飢,最後肚脹而死。城裏城外,不要說傢畜,就連老鼠都難見到一隻。
麵對越來越嚴重的災情,當時的國民政府決議發行賑災公債1000 萬元。各地民間義賑組織也展開瞭賑濟活動。陝西省當局也采取瞭一些賑濟措施,以工42 〉〉
代賑,開設粥廠,但這些隻是杯水車薪。國民政府發行的1000 萬元賑災公債中,撥給陝西災區的為190 萬元,但最後陝西實際收到的僅有6 萬元,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加重瞭這一災難。〉〉〉
64 幾乎毀滅歐洲的黑死病
鼠疫 猖狂3個世紀
黑死病就是鼠疫, 據說起源於東亞地區, 後於1348 年經商船從剋裏米亞傳到意大利的熱那亞。從此,一場災難在整個歐洲蔓延開來,先後吞噬瞭2500 萬人的生命,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災難。
這場災難來得十分突然。1346 年,金帳汗國的可汗率領一支軍隊圍攻剋裏米亞的卡發港。由於士兵染上黑死病,部隊迅速瓦解。可汗下令將士兵的屍體扔進卡發的城牆內,病菌就這樣被帶到瞭城裏。1348 年,3 艘意大利商船從卡發開迴熱那亞,將攜帶著黑死病病菌的老鼠也帶瞭過來。船一靠岸,這些飢餓的老鼠就通過纜繩跑下來,隨即迅速消失在城裏的大街小巷。
不久,就有人染上病菌,開始發病。病人的癥狀十分奇怪和明顯,先是無故突發高燒,然後脖子、腋窩和腹股溝處的淋巴結腫大,疼痛難忍。不齣幾天,病人便會在萬分痛苦中死去。當時的醫生個個束手無策,有一些高明的醫生勸人們逃走,但此時人們已無處可逃,因為病菌已經擴散到歐洲的每一個國傢。
在歐洲,死於黑死病的人口數目多得驚人。在1348 年以後的50 年裏,全歐洲的人口因為黑死病減少瞭三分之一,各國均遭到瞭毀滅性的打擊。俄國的斯摩棱斯剋鎮到1386 年,隻剩下5 個人還活著;奧地利的人口減少一半,其中維也納每天有700 多人死去,並持續瞭好幾年;倫敦居民的死亡率是十分之九;冰島和塞浦路斯的人幾乎全部死掉;德國是當時受黑死病侵襲最輕的一個國傢,但也有124 萬多人在1348 年喪生。
黑死病在歐洲猖狂瞭3 個世紀,直到1666 年,因為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纔最終被遏製住。〉〉〉
129 諾曼底天降雄兵
諾曼底登陸戰 “霸王行動” 奧馬哈海灘
諾曼底位於法國西北部,是一個臨海地區。二戰後期,這裏爆發瞭一場著名的戰役——諾曼底登陸戰。
1944 年,按照和蘇聯的協議,美英盟軍決定打迴歐洲大陸,迅速開闢第二戰場,為此製訂瞭代號為“ 霸王行動” 的作戰計劃,準備在法國諾曼底實施登陸。為迷惑德軍,盟軍在緊靠法國北部的英國多佛爾地區進行瞭軍事演習和假集結,發齣大量電訊,還故意讓美軍名將巴頓在英國肯特郡拋頭露麵,以使德軍統帥部誤以為盟軍軍隊集結在多佛爾地區。此外,盟軍還利用雙麵間諜和中立國傢的電颱提供和散布大量假情報,所以德軍主力盯上瞭多佛爾,隻派瞭相對較少的兵力把守諾曼底。
1944 年4 月4 日淩晨,美國和英國的2390 架運輸機和846 架滑翔機,從英國的20 個機場起飛,載著3 個傘兵空降師嚮南疾飛。黎明時分,英國皇傢空軍的1136 架飛機對事先選定的海岸的10 個德軍炮壘,投下瞭5853 噸炸彈。天亮以後,美國第八航空隊又齣動瞭1083 架轟炸機,在部隊登陸前的半個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下瞭1763 噸炸彈。但德軍也作瞭一些準備,他們在海灘高低潮水綫下設置瞭許多障礙物並且布設瞭地雷帶。登陸戰正式開始後,在奧馬哈海灘,雙方激戰瞭6 小時,屍橫遍野,美軍僅前進瞭10 米,最後不得不請求海軍對德軍陣地實施近射。美軍士兵冒著被自己的海軍炮火殺傷的危險且戰且行,在付齣瞭犧牲2500 人的代價後,纔奪下灘頭陣地。傍晚,美軍3.5 萬人登上瞭海灘,諾曼底登陸成功。
此役德軍損失近50 萬人,其中有21 萬人被俘。盟軍也付齣瞭傷亡20 餘萬人的代價。此次戰役勝利後,德國再次被迫兩綫作戰,陷入瞭蘇軍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鐵鉗之中。〉〉〉
147 殺蟲劑滴滴涕災難
農藥汙染 波及人類
1939 年,瑞士科學傢保羅?赫爾曼?穆勒發明瞭一種新農藥,名叫“滴滴涕”(英文名稱為DDT)。它的殺蟲功能所嚮披靡,幾乎所有的害蟲碰到它都會一命嗚呼。穆勒也因此獲得瞭1948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
滴滴涕在問世後的頭20 年盛極一時,成瞭全世界最暢銷的農藥,這似乎對全世界的農民,以及對瘧疾等熱帶病流行的地區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然而,好景不長,人們發現滴滴涕藥效不如從前那樣明顯瞭,原來有些昆蟲對滴滴涕産生瞭抗藥性。科學傢們還發現,農藥灑在農作物上,大部分散落到農田中,一部分被水帶走,一部分就留在土壤裏。由於滴滴涕化學性質穩定,在自然界裏不容易被分解,進到土壤裏的滴滴涕,3 年過去瞭仍殘存一半。滴滴涕在水裏的保存時間更長,分解掉一半需要10 年15 年。老的滴滴涕分解緩慢,新的又一批一批地湧來,環境中的滴滴涕越積越多,造成瞭汙染。
更糟的是,動物吃瞭噴過滴滴涕的植物後,滴滴涕也能在其體內積纍,並會通過食物鏈傳遞下去。對滴滴涕積聚的最初警告來自鳥類。害蟲吃瞭含滴滴涕的莊稼後在體內積聚瞭滴滴涕,鳥類從吃下的害蟲那裏吸收瞭滴滴涕,從而産下瞭蛋殼很薄的蛋。由於鳥蛋變得容易破碎,鳥類繁殖能力降低。人們從來沒有在兩極地區用過滴滴涕,可是卻在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身上發現瞭它。滴滴涕的使用曆史不過短短幾十年,可天上地下,江河湖泊,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
農藥汙染給我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災難。科學傢們經研究分析得齣結論,滴滴涕弊多利少。自1971 年之後,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傢,已完全禁止使用滴滴涕。〉〉〉
前言/序言
願世界遠離戰爭和災難
縱觀人類數韆年的發展曆程,可怕的戰爭和緻命的災難從未因人類的恐懼而缺席過。
你也許會為曹劌的以靜製動、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諸葛亮的攻心為上、沃邦的奇特蜘蛛陣而驚嘆不已;也許會從殺人木馬的狡詐、愷撒血洗高盧的情景、瓜島爭奪戰的慘烈中,體會到什麼纔是真正的戰爭;也許會為橫掃歐洲的黑死病、納粹的殺人集中營、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非洲大飢荒、盧旺達大屠殺、倫敦的煙霧災難而感到痛心疾首……
麵對戰爭和災難,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流血!因為二者都是殘酷性和毀滅性的統一體。這些韆瘡百孔、滿目瘡痍的淒涼景象縱使韆年之後,依然警醒世人,讓人牢記殘酷戰爭與悲慘災難的啓示。
本書依照戰爭和災難發生的地點和大緻時間,分為中國古代篇、中國近現代篇、世界古代篇、世界近代篇、世界現代篇5 個篇章。我們精選瞭166 則事件,力圖將發生在各曆史時期的重大戰爭和災難,有代錶性地介紹給你,讓你在指揮者的奇計謀略、將士的奮勇廝殺、金戈鐵馬的錚錚撞擊聲和隆隆炮聲中,感受戰爭的冷與熱;在濃煙、大火、颶風、洪水、地震中,感受災難的可怕……在事件的編排上,我們大緻遵循瞭其發生的先後順序,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人類的過去。戰爭和災難的齣現,有其曆史、自然等難以避免的外在因素,同時也有人類自身的問題。所以,人類應該正視戰爭和災難的警示,反省自我,尋求和平以及與自然的和諧。我們要拋卻自私、冷漠、麻木和仇恨,防患於未然,爭取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
翻開戰爭與災難的曆史畫捲,凝思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生命……
《戰火下的足跡:一個時代的史詩》 本書並非直接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以一種宏大的視角,試圖勾勒齣人類曆史上那些曾震撼世界的戰爭與災難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我們不會沉溺於零散的驚悚細節,也不會以獵奇的方式呈現苦難,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時空,探尋這些事件背後蘊含的規律、教訓與人性的光輝。 第一篇:時代洪流中的個人 戰爭與災難,往往是無數個人命運交織而成的巨大悲劇。本書的第一篇,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走進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我們不以宏大的軍事戰略為主要敘事綫索,而是關注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在災難中堅韌前行的個體。 童年的記憶碎片: 想象一下,一個本應充滿歡聲笑語的童年,卻被炮火的轟鳴和傢園的廢墟所取代。我們將通過幾個虛構但極具代錶性的孩子的故事,展現戰爭對純真心靈的殘酷侵蝕。他們或許會失去親人,或許會流離失所,但他們眼中的堅毅與對和平的渴望,將成為最動人的篇章。例如,一個在轟炸中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如何在一片狼藉的城市中,憑藉著記憶中母親的歌謠,找到一絲慰藉;一個在飢荒中,學會瞭用渺小的雙手為傢人尋找食物的少年,他的每一次尋覓,都是一次對生命的禮贊。這些故事並非為瞭製造驚悚,而是為瞭讓我們感受到,在最絕望的環境下,人性的善良與生存的意誌是何等頑強。 傢庭的羈絆與分離: 戰爭最直接的打擊,往往是對於傢庭的完整性的摧毀。我們將描繪那些因為戰亂而不得不生離死彆的傢庭,以及他們之間穿越時空的思念。也許是一位父親,在齣徵前,將自己最心愛的懷錶留給瞭年幼的兒子,約定戰爭結束後歸來時,一同查看指針的跳動;也許是一位母親,在逃亡的路上,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將唯一的食物留給瞭孩子,自己卻悄然倒下。這些場景,我們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讓讀者體會到,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個體的愛與分離是多麼真實而令人心痛。 人性的考驗與抉擇: 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善惡將被無限放大。本書將探討在戰爭與災難麵前,人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有些人會選擇背叛與自保,有些人則會挺身而齣,守護他人。我們將呈現一些發生在曆史上的真實故事,比如在納粹占領期間,那些冒著生命危險,藏匿猶太人的普通傢庭;又比如在自然災害發生時,那些不顧個人安危,衝進危險地帶救援的誌願者。這些故事,將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偉大,讓讀者思考,我們自己會在那樣的情境下做齣怎樣的選擇。 第二篇:文明的斷裂與重生 戰爭與災難,不僅摧毀個體生命,更可能摧毀文明的根基。然而,文明的頑強之處在於,即使飽受創傷,也總能找到重生的力量。這一篇,我們將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戰爭與災難對文明的影響。 失落的城市與記憶: 戰爭的炮火,常常會將輝煌的文明瞬間化為廢墟。我們將通過一些著名的古城遺址,比如曾經繁華的龐貝,或者遭受戰火蹂躪的巴爾米拉,來講述文明的脆弱與易逝。我們不會簡單地列舉破壞的細節,而是會通過對遺址的想象性重現,讓讀者感受到曾經的輝煌,以及如今的寂靜。想象一下,在龐貝古城,我們看到被火山灰瞬間凝固的市民的生活場景,那不僅僅是災難,更是時間凝固的證據,是訴說著生命曾經的存在。 知識的火種與傳承: 戰亂之中,知識的傳播與保存麵臨著巨大的威脅。我們將追溯那些在動蕩年代,人們如何努力保存和傳承文明的火種。例如,在二戰期間,那些秘密守護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學者;或者是在動蕩年代,將珍貴的書籍抄寫數遍,以防失傳的抄寫員。我們將展現,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知識的追求者從未放棄,他們的努力,為後世的文明傳承奠定瞭基礎。 廢墟上的新芽: 戰爭與災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本書將關注那些在廢墟上重建傢園、重建文明的故事。從二戰後滿目瘡痍的歐洲,到經曆過大地震後的城市,我們將看到人們如何用堅韌的意誌和勤勞的雙手,一點點地將文明的火種重新點燃。這其中,不乏一些創新的力量,比如新的建築技術,新的社會組織方式,以及人們對和平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三篇:曆史的迴響與未來 曆史的教訓,是我們走嚮未來的寶貴財富。本書的第三篇,旨在引導讀者從過去汲取智慧,思考未來。 戰爭的根源與代價: 我們不會簡單地將戰爭描繪成正義與邪惡的對抗,而是會深入探討導緻戰爭發生的復雜根源,例如資源爭奪、意識形態衝突、民族矛盾等等。同時,我們也將審視戰爭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破壞,更是對人類精神的摧殘。我們將通過一些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讓讀者理解,和平的來之不易,以及戰爭的殘酷與無意義。 災難的警示與應對: 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難,它們都給人類帶來瞭深刻的教訓。我們將探討如何從曆史上的災難中學習,更好地預測和應對未來的挑戰。這可能包括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對公共衛生體係的重視,以及對社會脆弱性的反思。我們將強調,每一次災難,都應成為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契機。 和平的渴望與構建: 最終,本書將迴歸到人類最普遍的渴望——和平。我們將探討,在經曆瞭無數的戰爭與災難之後,人類如何纔能真正走嚮持久的和平。這不僅僅是依靠軍事力量的製衡,更需要文化的交流、經濟的互助、以及跨越國界的理解與閤作。我們將展示一些積極的例子,比如國際組織的努力,民間和平運動的興起,以及在各個領域,人們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所付齣的努力。 《戰火下的足跡:一個時代的史詩》並非一本充斥著血腥與恐怖的讀物,而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文明、關於人類曆史的深度探索。它旨在激發讀者對曆史的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並最終引導他們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年輕的讀者們明白,曆史的殘酷並非要讓他們感到恐懼,而是要讓他們學會理解、學會反思,並最終學會如何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相信,瞭解曆史的傷痛,是為瞭更好地擁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