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學文庫·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

復旦博學文庫·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鮑俊林 著
圖書標籤:
  • 江蘇鹽業
  • 海岸地理
  • 人地關係
  • 曆史地理
  • 復旦博學文庫
  • 鹽作
  • 近代史
  • 地方史
  • 社會經濟史
  • 地理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212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958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2
字數:29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復旦博學文庫》一書分為12個章節,圍繞明清時期江蘇海岸鹽作活動時空分布變化,探索海岸自然過程、社會經濟過程與政治過程的互動關係,刻畫明清江蘇海岸人地係統構成要素運動基本規律、內部遷移變化與區域特徵,總結曆史時期海岸人地關係變遷。通過曆史文獻與現代模擬結閤、多學科多要素綜閤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特點,並主要依據明清多部鹽法文獻、官私*述,以及古地圖、各類方誌等資料。

作者簡介

  鮑俊林,男,1979年生,安徽樅陽縣人。曆史學博士。2011至2014年,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指導教師葛劍雄教授。2014至2016年,為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後,閤作導師高抒教授。主要興趣為長時段海岸人類活動與環境適應、近海曆史地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在國際SCI期刊(Sustainability science, Ocean&coastal manage-ment)與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曆史地理論叢》《清史研究》等)發錶多篇研究論文。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學術迴顧
二 研究意義、理論與方法
1.海岸開發與環境適應
2.曆史文獻與現代模擬——多要素綜閤研究
三 海岸人地係統:研究思路與分析框架
四 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
1.海岸帶
2.環境變遷
3.演替與過程
4.時間與空間範圍
五 本書主旨與結構
1.研究對象與主旨
2.本書結構
六 主要研究特色
七 基本文獻資料
第二章 16-19世紀江蘇海岸生態環境變遷
一 江蘇海岸自然環境概述
二 黃河奪淮與“海勢東遷”
1.“海勢東遷”基本過程
2.明清小冰期氣候波動
三 海塗要素演替規律一觀察海岸環境變遷的一把鑰匙
1.海岸帶生態要素演替序列與特徵
2.“沿海馬路”與海塗淤漲情形
3.海塗生態類型的演替時間
4.宜耕帶、宜鹽帶、宜漁帶的分異
5.草灘帶資源利用的雙重性——助鹽利墾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海岸鹽作環境變遷及其影響
一 淮鹽概況
1.鹽場與銷岸
2.鹽産與格局
3.技法與環境
4.鹽場形態
二 鹽作環境之“變”與“不變”及對淮鹽的影響
1.“海勢東遷”、灘地淤漲與草蕩
2.鹵潮資源分布變化
3.土壤質地與空間分布
4.“不變”的鹽作要素組閤關係
三 “海勢東遷,海水淡化”考
1.鹹潮:近岸錶層海水鹽度、製鹵以及納潮
2.土鹵:新淤鹵旺與老蕩鹵淡並存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移亭就鹵”:獨特的兩淮鹽作生態
一 “海勢東遷”與亭場位移
二 草鹵分離與亭場選址
三 亭場搬遷頻率、引潮溝與移筅臨界點
四 “移亭就鹵”與投入——以清末為例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海岸鹽作活動變遷及其地理背景
一 傳統煎法與分布流變
二 淮北曬法演變
1.淋鹵曬鹽
2.分池曬鹵一磚池曬鹽
3.分池曬鹵一泥池曬鹽
三 晚清淮南鹽場闆曬法
四 鹽作活動分布變遷的自然地理背景
1.兩淮鹽場內部鹽作分布差異
2.兩淮鹽場與其他海鹽産區的差異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淮南鹽場廢煎改曬
一 煎與曬:不能脫離地理環境比較
1.曬鹽的區分:淋鹵曬鹽、曬鹵曬鹽
2.煎、曬法效率的相對性
3.閩北三場及其啓示
4.曬鹽效率與土質、蒸發狀況
5.淮南鹽場土質、蒸發狀況
二 淮南鹽場的三次改曬
1.明末徐光啓的推廣
2.清末張謇的試驗
3.20世紀60-70年代的改曬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晚清淮南鹽衰
一 自然環境變化與淮南煎法鹽作
1.海塗演替規律與煎法鹽作環境
2.灘地麵積增多對淮南鹽作的促進作用
3.丁日昌、許星璧的查勘
二 經濟環境變化對晚清淮南煎鹽的影響
1.鄂、湘銷岸喪失
2.銀錢比價:桶價、鹽價、米價與草價
3.墾進鹽退
4.鹽斤加價、鹽稅沉重
5.移筅乏力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淮北曬鹽的産生與發展
一 曬鹽齣現
二 16-19世紀麯摺發展
1.官府壟斷與抑製
2.廢引改票
三 清末民初曬鹽勃興
本章小結
第九章 重鹽輕墾:海岸農作、漁作活動
一 沿海農作
1.明清興竈禁墾與鹽墾爭地
2.清末民初廢竈興墾:廢竈不廢鹽
3.鹽墾事業衰落:乍興乍滅
4.鹽墾轉換與人地壓力背景
二 漁作活動
1.灘塗采捕
2.近海漁作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捍海與避潮:海岸水利活動變遷
一 範公堤時期
1.範公堤與農作活動
2.範公堤與鹽作活動
3.淮北“範公堤”考異
二 避潮墩時期
1.小冰期氣候波動與潮災
2.明代潮墩的齣現:“連墩為堤”
3.清代潮墩擴張:築堤與建墩之矛盾
4.地名與潮墩分布
三 新海堤時期
1.公司堆
2.全綫海堤、新運河計劃
3.“堤一墩—堤”與“農一鹽一農”互動演化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製度與環境:海岸管理與社會經濟變遷
一 海岸社會經濟變遷的時空特徵
1.生産格局變化
2.演替特徵
二 海岸管理與土地利用變化
1.“蓄草供煎”製度的長期施行
2.禁私鹽、私墾
3.明末與清末的比較——人地矛盾程度的變化
4.傳統時期海岸人地係統及諸要素運動關係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一份圖書簡介,旨在描述一部與《復旦博學文庫·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主題不相關的圖書內容,並力求詳實、自然,不帶有AI痕跡。 --- 《古蜀文明的興衰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以三星堆遺址群為核心的考古學研究》 (本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西南腹地的古蜀文明,特彆是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為代錶的遺址群,深入探討瞭這一獨特文化在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間的發展脈絡、社會結構及其與周邊生態環境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全書以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整閤瞭考古學、曆史地理學、環境科學以及人類學等多領域的最新成果,旨在構建一個關於古蜀文明興衰的立體化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古蜀文明的地理基石與早期發展 在開篇部分,我們首先對古蜀文明的地理環境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三星堆遺址群地處岷江中遊衝積平原,這一獨特的地理區位如何孕育瞭早期社會形態?本書詳述瞭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該區域內河流係統的演變如何影響瞭農業生産模式的建立,特彆是對稻作農業的支撐作用。我們通過對齣土遺址中植物遺存的分析,重建瞭當時的主要農作物結構,並探討瞭這些生態基礎如何為復雜的社會組織提供瞭物質保障。 本部分還深入剖析瞭早期王權的確立過程。通過對不同墓葬等級的分析,結閤祭祀遺址(如“祭祀坑”)中齣土的大量精美玉器、青銅器和象牙,我們試圖揭示一種區彆於中原文化的權力錶達體係。這種體係的構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特定自然資源的控製與運用,例如對西南山地中稀有材料(如金、玉石)的獲取能力。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輝煌與技術革新 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討論瞭古蜀文明在青銅時代所達到的技術高峰,特彆是其獨特的青銅冶鑄技術。三星堆遺址齣土的巨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以及詭譎的青銅麵具,不僅在造型上獨樹一幟,其冶金工藝也展現瞭高超的水平。我們對比瞭三星堆青銅器與中原地區同期青銅器的元素分析數據,論證瞭古蜀在獲取銅、锡、鉛等原材料方麵可能存在的獨立性或特殊的貿易網絡。 技術革新與生態資源的利用密不可分。本書詳細分析瞭用於燃料的木材來源,以及在冶煉過程中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通過對遺址區水係變遷的古地理學模擬,我們探討瞭大規模青銅生産對當地生態環境,尤其是植被覆蓋率可能産生的影響。 第三部分:人地關係的張力:環境壓力與社會轉型 古蜀文明的後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第三部分著重探討瞭人地關係在社會轉型期的錶現。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對周邊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書引入瞭氣候變率研究的成果,將考古發現置於更宏大的環境背景下考察。例如,在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中,我們觀察到與三星堆時期不同的社會組織特徵和資源利用模式,這是否與區域性氣候波動,如乾旱或洪水頻率的增加有關? 我們對金沙遺址中象牙的大量使用進行瞭專題研究。象牙作為一種珍稀資源,其獲取必然涉及到更廣闊的地理區域和更復雜的生態環境互動。本書通過對象牙來源地(可能涉及更南方的熱帶雨林區域)的推測,構建瞭古蜀文明的資源獲取網絡,並分析瞭這一網絡對區域生態平衡的潛在衝擊。 第四部分:文明的轉嚮與環境的適應 關於古蜀文明“突然”衰落或嚮成都平原其他區域轉移(如遷往金沙)的原因,本書提齣瞭一個結閤環境壓力與內部社會因素的綜閤解釋。我們認為,單一的環境災難論或外部入侵論不足以解釋這種復雜的文化位移。更閤理的解釋是,長期纍積的環境承載壓力,疊加內部政治經濟結構的調整,最終導緻瞭以三星堆為核心的社會係統的重組。 在最後的章節中,本書對古蜀文明的“消亡”進行瞭重新審視,認為這並非簡單的斷裂,而是一種在新的地理條件下,對現有生態資源進行適應性調整的過程。通過對金沙遺址晚期聚落的分析,我們看到瞭一種在更適宜的河流環境下,權力中心嚮更易於進行綜閤農業生産和區域貿易的地點遷移的趨勢。這種遷移本身,就是人地關係在壓力下尋求新平衡的生動體現。 總結: 《古蜀文明的興衰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不僅僅是一部考古報告,更是一部嘗試將曆史的深度與地理的廣度相結閤的探索之作。它邀請讀者跟隨考古學傢的腳步,穿越數韆年的時光,理解一個偉大文明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崛起、繁榮,並在與自然環境的持續對話中,最終完成瞭自身的曆史性轉嚮。本書對理解早期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區域特徵以及人地互動的普遍規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啓發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種將自然環境作為第一驅動力來解讀人類社會發展的學派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結構,想必是將江蘇海岸的自然條件——灘塗的性質、季風的強度、淡水的稀缺性——作為分析的基石。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展示齣,在不同的自然約束下,人們是如何發展齣差異化的製鹽技術和管理模式的,那就太精彩瞭。比如,從宋代復雜的“竈戶”製度,到明清時期海禁與開禁帶來的衝擊,這些製度的變遷,背後必然有經濟地理的邏輯在支撐。我設想書中會有很多關於工具革新和勞動組織形式的討論,比如曬鹽法、煮鹽法的區域差異,以及它們對勞動力結構和階級關係的影響。比起那些純粹的政治史或思想史,這種植根於土地和水流之上的曆史敘事,總是顯得更加堅實和可靠,它能讓我們明白,許多看似偶然的社會現象,其實都有其深刻的地理宿命。

評分

坦白說,這書名讀起來就透著一股濃濃的“冷門絕學”的味道,但正因如此,纔更顯齣其價值所在。當今的學術研究,很多時候都傾嚮於選擇更熱門、更易齣成果的議題,而能沉下心來,耗費數十年光陰去梳理一個地方上一個看似古老卻至關重要的産業,需要的是近乎偏執的學術熱情。鹽,自古以來就是國之重器,它不僅僅是調味品,更是政權的財源、邊防的物資,乃至民間生活的必需。研究江蘇海岸的鹽作,實際上就是在剖析一個關鍵的“生命綫”如何被管理、如何被利用,以及它如何被曆史的大潮所裹挾。我非常期待看到其中關於“人地關係變遷”的論述,因為這不僅僅是關於生産方式的改變,更是關於權力、技術和文化觀念在特定地理約束下相互博弈、妥協與融閤的過程。這可能是一部重塑我們對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理解的力作。

評分

這本看起來像是部紮實的學術專著,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重量感。我光是想象著“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這個主題,腦海裏就浮現齣無數的畫麵:潮起潮落間,勞動者們揮汗如雨,用簡陋的工具與大自然的偉力抗衡,隻為那一捧帶著鹹味的生計。那種跨越數百年的曆史縱深感,讓人不禁思考,在技術相對原始的年代,人類是如何依靠智慧和毅力,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生産體係的。特彆是在氣候變遷、王朝更迭的大背景下,這些沿海聚落的命運必然與鹽業興衰緊密相連,書裏想必會深入剖析這種“人地關係”的動態演變,探討人對環境的適應與改造,以及環境對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的深刻塑造。我期待看到那些具體的田野調查材料和檔案解讀,因為隻有這些一手資料,纔能真正還原齣那個時代鹽工們的生活切片,以及他們如何在貧瘠的海岸綫上刻畫齣文明的痕跡。這本書絕不是輕鬆的閱讀材料,它需要讀者帶著曆史的敬畏和對地理的理解去慢慢品味。

評分

每次翻開這種聚焦於特定區域和特定産業的曆史地理學著作,總有一種被拉迴到那個具體時空的感覺,仿佛能聞到海風和海鹽混閤在一起的特殊氣味。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地理”這個維度的。江蘇海岸綫的變化本身就是一個復雜課題,泥沙淤積、海塘的修築、以及不同朝代對海防和漕運的需求,都會直接影響到鹽場的選址和生産效率。如果書中能將這些地貌學的變化與鹽業生産的實踐緊密結閤起來,那纔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研究。我猜想,書中可能會詳細梳理齣不同曆史階段鹽場的分布圖譜,對比鹽稅收入與區域經濟的關聯度,甚至可能涉及到鹽業製度對移民和人口流動的微妙影響。這種精細到“場”一級的考察,往往能揭示齣宏大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基層社會張力與地方特色。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細緻入微的描摹,而不是空泛的概述。

評分

閱讀這類專業書籍,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發掘那些被主流史學常常忽略的“角落”。“江蘇海岸”這個地理概念本身就帶著一種邊緣性與重要性並存的復雜氣質。它連接著廣闊的內陸腹地與浩瀚的海洋,是物質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咽喉。鹽業的興衰,直接牽動著漕運、商業貿易乃至海防的神經。我希望這本書不隻停留在描述“如何製鹽”的層麵,更要探討鹽業的“溢齣效應”。比如,鹽商階層的崛起是否改變瞭地方精英的構成?大量鹽場的存在如何影響瞭沿海聚落的社會階層固化或流動?書中對人地關係的探討,如果能觸及到文化層麵,比如與鹽相關的信仰、習俗,乃至地方方言中的特殊詞匯,那就更妙瞭。一本好的曆史地理著作,應當是能將人與土地的關係,編織成一張既有經濟脈絡又有文化肌理的復雜網絡。這本書,讓我對深入瞭解中國近世社會的底層運轉邏輯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