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古旧书经眼录续集

浦东古旧书经眼录续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志光 著
图书标签:
  • 浦东
  • 古籍
  • 旧书
  • 上海
  • 文化
  • 历史
  • 收藏
  • 书录
  • 地方文献
  • 经眼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1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86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浦东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明清和民国时期浦东地区文人著作版本的内容简介,反映了浦东古代文人的耕读生活场景、以诗文会友的社会交际状况等,体现了他们的志趣及价值取向,是了解浦东历史的重要途径、记录浦东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该书的出版,是对浦东古籍整理工作的一大贡献,对于传承浦东地方乡贤的优秀精神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150多种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浦东地区文人著作版本的简介,其版本类型主要包括稿本、刻本、抄本、线装本等,其中有些还是海内孤本和珍本。著作的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类,以集部为主,集部中又以诗集为主。这些著作反映了明清和民国时期浦东地区文人的耕读生活场景、以诗文会友的社会交际状况等,体现了他们的志趣及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柴志光,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目录

明代著作
南迁日记
淮封日记
朱福州集
朱邦宪集
本草原始
石比部集
释义雁字诗
释义美人染甲诗
南河全考
南河志
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重修琴川志
续修海塘录
秋水庵花影集
皇明诗选
文翰类选大成
科场条贯
蜀都杂抄
国朝名世类苑
周易参同契
删补颐生微论
医宗必读
三子新诗合稿
幽兰草
清代著作
蓼斋集
诊家正眼
脉决汇辨
本草通玄
饮醇堂文集
苍霞山房杂钞
词鹄初编
伤寒大白
空明子先生全集
叶忠节公遗稿
藜照堂诗稿
药品化义
金管集
花语山房诗文小钞
东浦草堂集
镜容册题词
归田赠言录
荒政辑要
楚词九歌解
读骚列论
离骚解
白华后稿
白华前稿
白华入蜀文钞
白华入蜀诗钞
刻烛集
官韵考异
十国宫词
五代宫词
澹吟楼诗钞
听彝堂偶存稿
听彝堂时文
听彝堂试体赋
续通志谥略
奏御稿存
居敬堂诗稿
五经札记
南湖旧话
烟霞阁诗钞
词苑萃编
红椒山馆词选
红椒山馆诗选
窦存
曙彩楼诗词钞
祛疑说
淞溪遗稿
芸香草堂雅集
碧落壶遗稿
遣愁山房遗稿
三元地理真传
儒门游艺歌诀
小家语
柘湖姚氏两先生集
含辉录
浦南白屋诗稿
二壶中诗稿
见笑集
续刻见笑集
儒林外史评
宝禊轩诗集
鼠壤余蔬
湖楼校书记
读仪礼周礼小戴日记
怀旧杂记
宁阳存牍
姚吉仙女史诗稿
姚吉仙女史剩稿
梅花山馆诗钞
浦东中学校杂志
古文义法汇钞
新嘉坡风土记
宁阳骊唱录
寿世青编
延绿楼诗稿
一经轩诗稿
紫薇堂集
芥舟遗稿
雪帆集
靖海志
说学斋诗
说学斋诗续录
舒艺斋日记
秘方集要
清泉诗集
内经运气辑要
医宗便读
荫余馆吟草
小隐山房遗稿
韵篁仙馆残稿
述山诗钞
硁小斋偶吟
余园词稿
春星堂存稿
次厓遗稿
滤月轩诗集
晚香斋诗稿
听雨楼
说叩
大圣寺顾氏家乘
陆氏家谱
高行张氏家谱
鹤沙瞿氏族谱
陆氏家乘
梁国乔氏世谱
南汇倪氏宗谱
民国著作
南吴旧话录
墨稼庄吟稿 寓园丛稿
优昙集
默史先生遗稿
浦东公所第四届征信录
秋窗课子图
泮宫话旧录
钱录
刻眉别集
周浦二冯诗草
见斋诗稿
见斋文稿
填词百法
顾六瑄先生遗稿
秦伯未诗
瓶花馆诗剩
浦东公所第十三届征信录
南汇王氏家谱
二区旧五团乡志
周浦南荫堂姚氏丛刊
朱雨苍先生遗稿辑存
龙江船厂志
法国政教考略
桂馨室诗钞
芗萸诗钞
友于集
李忠节公集
竹冈李氏族谱
向观桥徐氏世系家谱
周浦朱氏家谱
续修鹤沙沛国朱氏宗谱
五团顾氏家乘
浦东黑桥苏氏家谱
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

精彩书摘

  秋水庵花影集
  秋水庵花影集,明代施绍莘著,五卷,明末刻本,书版高19.4厘米,宽26.6厘米,8行20字。卷内题“华亭泖峰浪仙施绍莘子野父著”。卷端有陈继儒序、顾乃大序、顾胤光序、沈士麟序和施绍莘自序。
  卷前列有五卷目录,卷一至卷四均为乐府,卷五为诗馀。该书为施绍莘所作散曲之汇集本。施绍莘系浦东施家行施大谏之子,清乾隆《南汇县新志》第十三卷《人物志中·文苑》记载“施大谏,字叔显,施家行人,幼颖悟,弱冠举于乡,闭户注《老》《庄》,寒暑不辍。子绍莘,廪生,工诗,尤长词曲。”嘉庆《松江府志》第五十四卷《古今人物传六》记载“施大谏,字叔显,上海人,幼颖悟,弱冠登万历十六年贤书,不乐仕进,闭门注《老》《庄》,寒暑不辍。子绍莘,字子野,少为华亭县学生,负隽才,跌宕不羁,初筑丙舍于西佘之北,复构别业于南泖之西,自号峰泖浪仙。好声伎,与华亭沈龙善世称施沈,时陈继儒居东佘,诗场酒座常与招邀来往。工乐府,著《花影集》行世。早夭无子,时论惜之。”施家行在浦东十九保十二区二十九、三十图,为施氏世居之地。南汇县未设立之前,该地属松江府上海县管辖,清雍正年间,南汇县建立,该地为南汇县区域。清雍《分建南汇县志》第二卷《疆土志中·邑镇》记载“施家行,在拨赐庄东南二里许,施氏居第相望,商贾成市,今居民数十家而已。”乾隆《南汇县新志》第一卷《疆域志·邑镇》记载“施家行,邑西北五十八里,有老宅、东宅、西宅、南宅之称,统名施家行,俱清惠公维翰五世祖晚江分建,今惟东宅一经堂及老宅居敬堂尚存”。一经堂为施大谏的宅第,居敬堂为清施维翰的故居。从地方志书的记载内容可知施绍莘世居浦东施家行,其后他在佘山和泖边筑屋居住居,故自称华亭人。在上海县未建立之前,施家行之地属于华亭县。施绍莘生活的年代在明朝末年,可惜其寿不长,而其才华尽在文学散曲上。
  《秋水庵花影集》在历代地方志中有记载,清乾隆《南汇县新志》第十一卷《艺文志·集部》记载“《花影集》,施绍莘著。”嘉庆《松江府志》第七十二卷《艺文志·集部词曲类》记载“《花影集五卷》,明施绍莘子野著,列入《四库全书存目》”。光绪《南汇县志》第十二卷《艺文志·集部词曲类》记载“《花影集》,明施绍莘著”。同治《上海县志》第二十七卷《艺文志·集部词曲类》记载“《花影集五卷》,施绍莘撰,《文渊阁存目提要》云,是集前三卷为乐府,后二卷为诗馀,多作于崇祯中,大抵皆愁红惨绿之词,子野少负隽才,作别业于泖上,又营精舍于西佘,极烟波花药之美,故自号浪仙,因慕张三影所作乐府,著《花影集》行世”。著名版本学家王重民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一书中对该书的著录云“卷端五序皆不记年月,颇似入清以后刻本。按天启五年绍莘古十八,正其学成时期,故集内多天启间作品。此本盖刻于明印于清耳。”上述艺文志均著录《花影集》而无秋水庵字样,秋水庵是施绍莘西佘山别业中的一处建筑。在《花影集》第一卷泖上新居一首曲后有彦容跋曰:“子野有宅一区在城东偏,然性宜泉石,不乐厘市,因营先公菟裘于西佘,遂葺就麓新居,斋曰三影,亭曰众香,庵曰秋水,楼曰罨黛,曰妍稳,轩曰语花、曰聊复,更有竹间水上,西清敬寮,一灯十笏诸胜。”施氏别业实为一处园林胜景。施绍章一生喜爱花草,他曾在一跋语中言:“一生与花作缘,无日不享供养。”可见,该书取名《秋水庵花影集》就不难理解了。
  施绍莘的乐府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擅长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物志,以另辟溪经的创新手法,来抒发对人生和大自然的感悟。如《构花》一曲他是这样写的“天涯日暮,江头春尾,汉苑隋堤休矣。模糊如梦,一痕惊破游丝。偏向酒旗风底,画舫栏边,唐突无规矩。一从飘泊也不来归,但林外声声哭子规。留不住,推不去,有人独立斜阳里,怀古泪,送春怀。”春日飞飞扬扬的杨花,使施绍莘生发出“模糊如梦”的感受,最终引出日暮夕阳下的送春情怀。极普通的一个春景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回味无穷。
  后人对施绍莘散曲很推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博古堂重刻该书。民国十九年(1930年)任讷编《散曲丛刊》,其第十一种为《花野集》,由中华书局仿宋铅印。1994年谢伯阳编《全明散曲》,也收入《花影集》,该书由齐鲁书社出版。有专家认为施绍莘的散曲为明人散曲中之大成者,可推有明一代散曲之冠。陈寅格的《柳如是别传》中,也多处言及施绍莘。
  该书除刻本外,另有钞本流传,中国国家图书馆即藏有明钞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明刻本《花影集》,上海图书馆另藏有清刻本《花影集》。
  刻本和钞本在序言的收录上略有差异,钞本没有施绍莘的自序。现录刻本中的施绍莘自序于后:“峰泖浪仙行吟,山谷盘礴,烟水如桥,木如寒灰。我丧其我,不知我为何等我也。一日刺杖,水涯拨苔花,数游鱼藻间萍破,见耳目口鼻浮浮然在水面焉。因有念言此是我耶,抑是影耶,影肖我耶,我肖影耶,我之为我亦幻甚矣。何必多识字,日夜与柔管作缘,平生寡交游,偏与毛氏之宗姓世世结纳狎之曰管城子,尊之曰颖君,以之电扫横行,则署之曰藏锋都尉,且爱之恤之珍之秘之。不用之于名场呫哔,而用之于韵事风流。不用之于诂语酸言,而用之于雄词藻句。不用之于雌黄恩怨,而用之于啸咏吟谐。不用之于歌功侫德,而用之于惜粉怜红。不用之于书筭持筹,而用之于风人骚雅。不用之于北关封章,而用之于东皋著述。不用之于青史编年,而用之于春衫记泪。不用之于谀辞表墓,而用之于艳句酬香。不用之于枉驾高轩,而用之于过溪枯衲。庶几无负于柔管哉,宜其感恩思报而辛苦随我一生也。但绮语之业日深月积,抑何不自爱至此矣。犹记十六七时便喜吟咏而诗馀乐府于中为尤多。十馀来年,费纸不知几十万,尝贮之古锦囊。桃以筇竹杖,向桃花溪畔,杏树村边,黄叶丹枫,白云青嶂,席地高歌一两篇,虽不入诸律亦复欣然自喜。山童骑黄犊负夕阳而归,亦令拍手和歌,唱于互答,因择其声之幽脆者,命歌工数以音律。于是花月下香茗前,诗酒畔风雪里,以至茅茨草舍之酸寒,崇台广囿之弘侈,高山流水之雄奇,松龛古室之幽致,曲房金屋之妖妍,玉缸珠履之豪肆,银筝宝瑟之萦魂,机锦砧衣之怆思,荒台古路之伤心,南浦西楼之感喟,怜花寻梦之闲情,寄泪缄丝之逸事,分鞵破镜之悲离,?枕联钗之好会,佳时令饰之杯觞,感旧怀恩之涕泪,随时随地莫不有创谱新声称宜迭唱。每听双鬟笠子拍板一声,则泬?传响,情境生动,可谓极风情之致享交字之乐矣。但浮沉浊乱,于此中我正为我,身心性命忧耳。谓当倾箧中藏,吹杖头火向稻花风里,举蒲葵扇呼鸣鸣而播之。我见其灰飞烟灭,而我之真面目始具矣。适有客至,倚权与语,客曰向听尔词耳根快矣,独不可使眼根亦受用乎?请授梨枣,使世间有眼人饱看一回也。浪仙对曰,我写不言之句,故将以手为口,尔听无声之词,乃欲以目易耳耶!我且不知尔之非我,我之非尔,尔犹执耳之非目,目之非耳耶?尔不见夫花影乎,花之影,影即非花,影中之花,花即是影。然则何有何无,彼何此焉。知殊声绢字非已,飞之劫灰而本无之幻相也哉,故尔若作句字观,则些些绮语永为拔舌成案;若作花影观,则满纸胡言随口变灭。疏影稀微已为我向佛忏悔久矣。虽谓梓氏之刀为祖龙之火可也。客曰命之矣。乃私授剞劂而即银,浪仙之语为之序,盖序之变格也。”
  皇明诗选
  《皇明诗选》十三卷8册,云间李雯、陈子龙、宋徵舆编辑,明崇祯年间刻本。书版高19厘米,宽14.5厘米,书版半页9行,有行栏线,行18字,小字双行。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上书口刻书名。卷内题“云间陈子龙卧子氏、李雯舒章氏、宋徵舆辕文氏同撰。”书前有李雯、陈子龙、宋徵舆所撰序文三篇。
  该书始编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费四年时间而编辑完成。全书十三卷,按体载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方排律、古乐府8个类别入选明代诗人有185人,共收录诗1205首,其中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四位诗人的诗最多有522首,李梦阳有116首,何景明151首,李攀龙155首,王世贞100首。该书为明诗精选本。
  据清雍正《分建南汇县志》第九、十卷《人物志》记载,李伯玙,字君美,所城人,举人,官至淮府长史,子李清、李澄均中进士。第八子李深,太后召入赐李家贵后常居郡城松江集亭,故其子孙在《松江府志》加入华亭。李焕然,,字子文,李伯玙曾孙,家多藏书,教授里中,孙子李逢申。李逢申,字延之,李伯玙五世孙,万历时进士,官工部主事,子李雯。李雯,字舒章,文间名海内。另据乾隆《南汇县新志》第十二卷《人物志》记载,“李焕然,字子文,伯玙曾孙。仲子可教,孙逢申。”“李逢申,字延之,伯玙五世孙,可教子。长子雯。”由此可知,李雯,父季逢申,祖父李可教,曾祖父李焕然,五世祖辈有李清、李澄、李深、六世祖李伯玙。而李伯玙居南汇城,南汇城曾称金山卫南汇所城,故志书中称所城人,但至李雯时,已迁居松江府城内。嘉庆《松江府志》第七十七卷《名迹志·第宅上》记载:“工部李逢申宅在谷阳桥,有笏溪草堂,逢申筑以奉父可教,可教自有记。”
  清乾隆《南汇县新志》第十二卷《人物志·孝友》记载:“国朝李雯,字舒章,邑诸生。父逢申官工部主事,遭诬谪戍,雯匍匐走京师,讼其冤。甲申,父殉闯难,雯募棺殓之,饘粥不进者累日。本朝定鼎,内院诸大臣,怜其孝且知其才,荐授宏文院中书。丙戌,以父丧归葬,旋卒。”嘉庆《松江府志》第五十六卷《古今人传八》记载:“李雯,字舒章,上海人,逢申子,为诸生。与陈子龙、夏允彝齐名。逢申死闯难,雯在邸舍闻难,絮血行乞,朝夕哭不绝声,声息奄然,守父棺不他徙。五月初一日,王师入京城,内院诸大臣怜雯孝且奇才,荐授宏文院撰文中书舍人。世传国初时间高文典册咸出其手。乙酉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丙戌,请于朝以父丧归葬,旋卒。著有《蓼斋集》五十二卷。”
  清乾隆《娄县志》第二十五卷《人物传六》记载:“李雯,字舒章,逢申子,为诸生,与陈子龙、夏允彝齐名。逢申死闯难,雯在邸舍闻难,絮血行乞,朝夕哭不绝声,气息奄然,守父棺不他徙。王师入京城,内院诸大臣怜雯孝且奇其才,荐授宏文院撰文中书舍人,一时典册咸出其手。顺治三年,请于朝以父丧归葬,旋卒。”乾隆《娄县志》第十七卷《选举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李逢申考中举人,榜名李见素。明万历四十七年,李逢申考中进士,官工部郎中。李逢申父李可教因子贵得赠工部主事。李逢申从子李绮于崇祯七年考中举人,榜名钱绮,崇祯十三年考中进士,官广东提学副使。李雯于清顺治二年荐授中书舍人。
  从地方志书的记载来分析,李雯所处的时代,南汇县还未建立,其地域属松江府上海县,故称上海人。李雯的六世祖李柏玙居在上海县所属的南汇所城内,而其子孙后迁居松江府城内。当时松江府的府治设在华亭县城内,娄县的县治也设在华亭县城内,华亭县城内的地域分属华亭县和娄县。而李雯父亲李逢申的宅院在娄县管辖的区域内,故娄县地方志书记载李逢申、李雯为娄县人。因此,笔者认为,李雯祖上居住在上海浦东南汇城,而李雯出生时,其父李逢申已居住在松江府城内,称李李雯为上海浦东人和娄县人均可。
  在松江府城,李雯与同城居住的著名文学家陈子龙、宋徵舆等交往密切,因松江古称云间,所以被称为“云间三子。”
  该书有选诗凡例9则,录于后:1、此书始于庚辰。成于癸未。凡四载矣。阅名家文集四百一十六部。名家诗选三十七部。时日既久。收采亦博。论定而后付梓。览者鉴之。2、庚辰春夏。与闇公徐氏。共为此书。未几北上。遂不获观成。然举事之初。实晨夕商搉者也。3、选中所载。咸属徃贤。葢以当代名家,全集未定。未敢遽为论次。4、此书行世。具见本朝风雅之盛。将垂诸久远。故论断颇严。鄙意畧具三序及时诸评中。兹不复赘。5、济南明诗选。于诗文原本。或易一二字。或删去数语。颇有功作者。雯等间仿其例。亦百中之一。览者不必致疑。至于所传异辞。则从善本。6、万历天启之间。作者或盛有时名。而于法未合。故所选寥寥。至有阙如者。然其全集。相与谛观。殊不敢忽。7、四言古诗。本朝作者虽多,然皆拟三百篇。宗尚远矣。宜别成一书。以备文献。故此选不载。8、诗文佳恶。不在字句之间。所以古无丹黄。今时俗耳目。若有不可少者。故聊存标识。传之久远。自应汰去。9、三唐诗选。或失之宽。或失之简。谬为折衷。庶几不负作者。已有成书。行将继出现。癸未早春云间李雯陈子龙宋征舆共识于会稽会署之清音堂。
  李、陈、宋三子均为该书撰序,现录李雯序言于后:“夫时俗易好。山川异音。风骚之作。随世适化。呜呼尚矣。然降自三百。汉魏以来。下迄盛唐各建美一代。靡有兼综。至于昭代二祖列宗。文治昭明。遂通群轨。而高材之士。心应风雅者。亦复上采下获。风律毕臻。声诗之道。于是备焉。纪厥源流。殆有三变。洪永之初。草昧云雷。灵台偃革。萟林未薙。而精英澄湛之风。已魄已兆。时则有季廸伯温唱之。而袁杨诸公和之。皆飚然特起。才颖初见。虽腾踔甫惊。而流风不竞。俚者犹云。腐者犹宋。至于弘正之间。北地信阳。起而扫荒芜。追正始。其于风人之旨。以为有大禹决百川。周公驱猛兽之功。一时并兴之彦。蜚声腾实。或咢或歌。此前七子之所以杨丕基也。然而二氏分流。各有疆轸。劲者乐李之雄高。季者亲何之明婉。葢才流竞爽。而风调不合者。又三四十年。然后济南娄东出。而通两家之邮。息异同之论。运材博而构会精。譬荆棘之既除。又益之以涂茨。此后七子之所以杨盛烈也。自是而后。雅音渐远。曼声并□。本宁元瑞之俦。既夷其樊圃。而公安竟陵诸家。又实之以萧艾蓬蒿焉。神熹之际。天下无诗者葢五六十年矣。予小子不敏。尝与同学之士。卧子陈氏。辕文宋氏。切磋究之。痛蜩螳之群鸣。悯英韶之莫嗣。遂摉材覃思。绍兴绝业。历序一代之作者。裒其尤绝。附于采风之主。亦其勉厥所学。昭示来者。用彰本□之巨丽云。”华亭李雯撰。
  该书对所选诗还略加评语,有一人之评语,也有三人之评语。如袁凯的古乐府《杨白花》“杨柏花,飞入深宫里。宛转房拢间,谁能复禁尔。胡为高飞渡江水,江水在天涯。杨花去不归,安得杨花作杨树,?问深宫飞不去。”李雯评语曰:“相传为故君之思意,特悲婉。”宋徵舆评语曰:“亦是晋宋间谣词一派,但其寄意深厚,自是至性人语。”陈子龙评语曰:“感慨深长。”各诗的评语长短不一,但见底颇深。
  《明史》第九十九卷《艺文志四》著录有“陈子龙《明诗选》十三卷。”清嘉庆《松江府志》第七十二卷《艺文志·集部总集类》著录有“《明诗选》十三卷,明陈子龙卧子编。”
  ……

前言/序言

  对于地方乡贤的优秀精神思想的传承,有多种方法与途经,其中对乡贤的手泽著作的收集整理乃至重新出版是一项很重要的传承方法。就浦东地区而言,明清两代有志书记载的浦东籍历史人物所撰的著作不下有500多种,这些著作不少是被誉为乡贤者的著作,更多的是有功名的进士、举人、秀才们的著作。这些著作是浦东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灾害及战火等原因,这些著作留存至今的已为数很少,如何收集整理这些著作是一个难题。但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离开了这些著作也是难以做到完整的,因此,对地方历史人物的著作必须进行收集整理。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搜寻,笔者得到了近五百余种浦东籍历史人物的著作的复印本。五年前,笔者与同事编辑出版了《浦东古旧书经眼录》,其收录古旧书162种。近几年来,又陆续收集到了150多种古旧书,这些古旧书是了解浦东的历史文化的重要途经,也是浦东地方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这些著作有的是刻本,有的是稿本,有的是钞本,能流传至今十分不容易,我们今日更当宝藏之。有的版本已是海内孤本和珍本,而稿本尤为珍贵,十分有必要加以整理。
  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类,而以集部为重,集部中又以诗集为多。这也反映出了浦东古代文人们以诗言心声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一般底层文人耕读生活的特色。从诗集中也可以看到古代文人以诗文会友的社会交际状况,从中也不难分析出文人们的志趣及价值取向。
  从浦东历代人物的著作内容看,在学术上虽然未形成浦东的学派,在文学上未形成浦东的流派,但同样在中国的经学学术史也有浦东的人物和著作,在诗歌史上同样有浦东的诗人和作品。从宋代开始,浦东就有人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进行铨释,如储泳的周易参同契注、陆深的诗与书法,孙致弥的诗词创作,张照的书画鉴赏与书法;陆锡然的四库全书编辑,张文虎的文献考注与刊刻,沈树镛的金石鉴定,于鬯的经学注释,等等,他们与中国传统的考据学术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妨可以称其为“浦东学派”。传统文化在浦东大地上曾经灿烂耀眼。
  由于浦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滨海之地,大片新土地不时浮出水面,海岸线不断外移,各地移民不断迁居浦东,几经开垦耕读而成为世家,朱、吴、张、瞿、曹、李、赵、沈等大族形成,他们来自中原,文化的基因源渊特殊深厚,使浦东海滨之地文风盛起,诗文之声响于村野,书卷之气流于门间。结诗社、刊诗集,诗书传家,礼义之地,使海滨之地成为文化之区。在传统的耕读传世中,科举读书、诗书传家在明代已成风气,一批进士举人从乡村走向县城,走向郡城,走向庙堂。这一士大夫群体,他们不仅是国家社会管理结构中的重要人物,而且占据着一片文化高地,引领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领域的文化潮流。
  古人虽已逝,但著作留存,文化因此而流传,图书的作用显而易见。收集、保存浦东地区历代文人的图书著作,是传承浦东历史文化的方式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有查找出古代和近代浦东人的图书著作300多种,现用经眼录的形式向读者作介绍,旨在传承浦东乡贤文化。也望有志者来参与收集浦东古人的著作,使散藏于各处的这些著作能汇集起来,并积极创造条件,整理出版这些著作,使其得到更广泛的流传。这是编者的期盼。
  2016年2月16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浦东古旧书经眼录续集》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丰富、叙述自然,不包含您提到的书名及其相关信息。 --- 琳琅满目的世界:历史、文化与科学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分:追溯文明的足迹——历史与考古的宏大叙事 《失落的帝国:亚述与巴比伦的兴衰》 本书是一部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特别是亚述和巴比伦两大帝国兴衰历程的深度考察。作者凭借对楔形文字泥板的精湛解读和最新的考古发现,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不仅详尽描绘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社会意义、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宏伟建筑,更深入剖析了这些古代文明在军事战略、灌溉农业以及天文学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对廷尼斯·霍尔姆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的分析,重新评估了亚述帝国晚期在行政管理上的精细化程度,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将其简单视为野蛮征服者的片面印象。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是研究古代近东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隐秘网络:唐宋之际的商贸与文化渗透》 不同于侧重宏观贸易路线的传统论述,这部作品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中亚绿洲城市中,商队和定居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互动。作者利用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图像、中亚出土的粟特文书以及宋代边境口岸的税务记录,细致描摹了唐朝开元盛世至北宋衰落期间,不同族群(如粟特人、回鹘人、大食商人)如何通过婚姻、宗教信仰和契约关系,构建起一个跨越数千公里的经济与文化共同体。书中对“波斯胡旋舞”在长安的流行、景教在西域的传播路径,以及宋代“交趾”瓷器如何影响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转变,都有独到而深入的见解。它揭示了贸易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更是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持续渗透。 《罗马共和国的崩溃:从格拉古兄弟到恺撒的权力游戏》 这部历史巨著以高度的戏剧张力和精准的史料分析,重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作者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军事领袖的个人野心上,而是将重点置于共和体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土地兼并、公民权斗争以及军队的私有化。书中对马略改革的社会后果、苏拉的独裁统治,以及后三头政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通过对西塞罗私人信件和萨卢斯提乌斯著作的交叉比对,作者成功刻画了旧贵族与新兴骑士阶层的激烈冲突,最终论证了共和理想如何在个人权谋与民众情绪的合力下走向终结。 第二部分:精神的栖居地——艺术、哲学与文学的内省 《文人画的“逸”与“气”:宋元之际的审美转向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宋代以来,文人艺术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逸”和“气”这两个核心美学范畴的内涵。作者从唐代李思训的富丽堂皇转向米芾、黄公望等人的笔墨意趣,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失意或退隐之后,如何通过山水、花鸟的写意表达,构建一个超越世俗功名的精神自留地。书中对“点苔法”的演变、皴法的象征意义,以及元四家各自的“气韵”有细致的技法分析。通过对比同时期的南宋院体画,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艺术中心从宫廷审美向士人哲思的转移过程,深刻理解了中国艺术史上一次重要的“内在化”革命。 《笛卡尔的幽灵:现代主体性与心物二元论的困境》 这是一部严肃的哲学思辨录,旨在剖析笛卡尔奠定的现代哲学基础——“我思故我在”如何引发了后续三个世纪的哲学难题。作者并未简单批判笛卡尔,而是以其自述和书信为核心文本,系统梳理了其关于“松果体连接”的解释,并追溯了这一理论如何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休谟相继挑战和修正。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将哲学思辨与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进行对话,探讨了在当代认知科学面前,纯粹的心物二元论在解释意识、自由意志和感知经验时所面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哲学专业人士和对心灵本质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拉丁美洲的集体无意识投射》 本书超越了对《百年孤独》等经典作品的表面解读,旨在探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如何根植于哥伦比亚及更广阔的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经验。作者认为,魔幻元素(如飞升、永恒的雨)并非纯粹的奇思妙想,而是对殖民历史创伤、政治暴力以及强烈的民间信仰的诗意编码。通过对马尔克斯生前访谈和其家族口述历史的梳理,作者描绘出一种“记忆的文学化”过程,即如何将难以言喻的集体创伤转化为具有史诗性的叙事结构。书中对马尔克斯如何巧妙地将热带的自然景象融入其超现实主义表达,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 第三部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塑造——科学与环境的交织 《深海的寂静:远古微生物与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这是一部结合了海洋生物学、地质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科普力作。作者带领读者潜入地球最极端的环境——深海热液喷口、深层沉积岩,探寻那些在极端高压、无光环境下生存的古老微生物群落。书中详细解释了化学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的机制,以及这些“地球先驱者”如何在数十亿年前为地球的生命繁荣奠定了基础。作者对“黑烟囱”生态系统的描述尤为生动,通过对嗜热古菌基因组的分析,揭示了生命演化中适应性和趋同性原理,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命必需条件”的传统认知。 《气候的摇摆:冰期与间冰期的人类适应史》 本书以地质时间为尺度,审视了地球气候剧烈波动对早期人类文明迁徙、工具制造和社会组织带来的决定性影响。作者整合了古气候学(如氧同位素分析)、古人类学和考古遗传学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过去五十万年中,米兰科维奇周期如何驱动了欧亚大陆冰盖的进退,并直接影响了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生存疆域。书中对“冰期避难所”(Refugia)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展示了人类社群如何在极端寒冷和资源匮乏的压力下,发展出更精密的火种保存技术、更复杂的社会协作网络,以及更具适应性的狩猎策略。 《看不见的建筑师:真菌生态学及其对人类未来的启示》 这部作品将菌类从传统的“蘑菇”概念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生态系统设计的核心位置。作者系统介绍了真菌如何通过庞大的菌丝网络(Mycelial Networks)在土壤中进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并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支撑着陆地生态的健康。书中不仅探讨了传统药用真菌的科学依据,更引人注目的是对新材料开发的展望,例如利用菌丝体制造生物降解包装材料、建筑隔热层乃至皮革替代品。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类应当学习真菌的分布式、互助型的“网络思维”,以应对现代工业对单一化和资源集中化的依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纹理,配合着烫金的标题,透着一股沉淀了时光的韵味。翻开内页,那些老照片的排版布局,看似随意,实则处处体现着设计者的巧思。光影的捕捉极其精准,即便是泛黄的旧影,也能从中读出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那些关于老上海里弄弄堂的局部特写,木质的窗棂、斑驳的墙皮,那种细节的呈现,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潮湿与烟火味。摄影师的功力不俗,他显然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在用镜头进行一场温柔的考古。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读者的视线有喘息的空间,也更专注于画面的内容。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对“旧”的一种致敬,厚重却不失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这绝不是一本随便翻阅的图册,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毋庸置疑,单从其印刷工艺和用材上来看,就属于上乘之作。纸张的选择似乎是经过反复试验的,既保证了影像的清晰度,又带有一种老照片特有的吸光性和年代感,手感温润而不失韧性。装订工艺的处理也显得相当讲究,书脊的结构稳定,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松散的迹象。更值得称道的是,它附带的那枚小小的、用特殊工艺制作的书签,设计简洁却极具巧思,仿佛是那个年代留下的一个物件的缩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出版物范畴,更像是一种精心制作的藏品。对于喜爱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代表着对知识和美学的一种郑重对待,而不是仅仅通过屏幕来获取信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快速消费时代的一种无声抗议。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以地方风物为主题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流于表面化的猎奇,要么就是空洞的抒情。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扎实感和知识的深度。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档案整理的冷静态度,去梳理和还原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场景。他对于建筑形制、生活习俗的考据,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引用的资料和旁证都很可靠,让人信服。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去查阅一些他提到的历史名词,发现每一次深入挖掘,都能找到新的趣味点。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对地方情感的把握,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它既满足了我作为普通读者对往昔的好奇心,也经得起行家的推敲。这种“有理有据”的叙事方式,让人读得非常过瘾,仿佛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走进了旧日的街巷。

评分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逝去日常”的捕捉能力。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极其微小、转瞬即逝的生活片段。比如,关于某个特定年代里小贩的叫卖声、理发店里剃须刀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声响、或是特定类型家具的磨损痕迹,这些细节被文字细腻地勾勒出来。这种描摹不是矫揉造作的怀旧,而更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记忆重现。每一次翻阅,都会引发我自身记忆中的某种共振,哪怕我从未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能通过这些具体的、有触感的描述,建立起一种奇妙的情感联结。它成功地跨越了时空的隔阂,让“过去”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这种对生活质感的还原,是任何空泛的赞美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简直是反潮流的,在如今这个追求极简主义和扁平化设计的时代,它却大胆地采用了那种近乎古典主义的、略显繁复的布局。边框花纹的处理,字体字号的微小变化,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执着。最妙的是,在几处关键的章节过渡页,设计者采用了一种类似手绘的、带有毛边效果的插图作为分隔符,这种处理手法一下子打破了可能出现的沉闷感。它让厚重的历史感变得鲜活起来,像是从老旧的信封里不经意间滑落的一张便签。我特别留意了图文的对齐方式,很多时候,文字是绕着图片进行的自然流动,而不是僵硬的网格结构。这种处理不仅美观,更在阅读体验上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自然地沿着故事的脉络前进。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视觉语言实践,它证明了“复古”并非只是对过去的简单模仿,更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生命力的设计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