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谢冬荣十多年来的读书札记10篇,家谱提要14篇,名家题跋28家若干篇,均配以彩色书影,图文并茂,是其在文津楼十多年的读书琐记,是一组严谨而活泼的读书笔记。后附刻工辑录,供读者参考。
读书札记
3活字套印本《御选唐宋文醇》《诗醇》考略
《古今储贰金鉴》版本及其鉴定
《己酉日记》著者考
稿抄本日记著者丛考二则
晚清藏书家生平事迹略考二则
15《贺葆真日记》所
我最近在读《文津识小录》,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刮目相看”的书。我之前对一些古老的技艺和文化符号总是抱有一种距离感,觉得它们离现代生活太远了。但是,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亲切和生动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东西拉近了距离。我被书中关于“古人的手工艺”的描写深深打动。我之前只知道一些简单的手工艺,比如编织、陶艺,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从精美的丝绸刺绣,到巧夺天工的玉雕石刻,再到实用耐看的木器家具。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这些手工艺的成品,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制作工艺,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灯具的演变”的那一部分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灯只是照明的工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灯具背后所承载的审美和文化。从古代的油灯、蜡烛,到后来的各种精巧的灯饰,每一种灯具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昏黄的灯光下,辛勤劳作的工匠,看到了他们用双手创造出的一个个艺术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文津识小录》的书,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让你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想深挖下去的书。我原本是个对历史类的书籍兴趣一般的人,觉得要么就是枯燥的说教,要么就是一堆难以理解的人名地名。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的切入点非常奇特,作者就像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开始,一点一点地为你揭开历史的面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人的出行方式”的那一章。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一提到古代出行,脑子里大概就是马车、轿子什么的,但这本书里却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出行工具,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不同的官职、不同的场合,出行乘坐的车辆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形制、尺寸、装饰有什么讲究?甚至连车轮的直径、马匹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作者还会介绍一些关于道路的知识,比如古代驿站的设置,不同等级的道路修建的材料和标准。我读的时候,脑子里就不断地浮现出各种画面:想象着古代的官员骑着高头大马,在宽阔的官道上疾驰,想象着文人雅士乘坐着轻便的马车,在乡间小路上悠闲漫步。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人的出行不仅仅是简单的位移,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感受,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秩序和规范的细致程度。
评分最近沉迷于《文津识小录》这本书,简直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书籍,可能会有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但是读下来之后,才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文字也十分优美,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书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天文地理到花鸟鱼虫,再到古人的生活习俗,无一不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人如何观星”的那一部分。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古人是如何通过肉眼辨别星辰,又如何从中推演出天象变化的?作者通过对古籍的梳理和解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星空图景。我仿佛看到了屈原在《天问》中对宇宙的追问,也看到了张衡在《浑天仪》中的奇思妙想。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非常有趣,而且能够引发我的思考。比如,书中提到古人如何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判断季节,如何根据动物的迁徙来预测气候的变化。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和尊重。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保持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又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文津识小录》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传承。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这本书真的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评分《文津识小录》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箱,每一次打开,都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文字癖”。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人的称谓文化”的描写。我之前总觉得,称谓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们之间如何相互称谓,更是深入地探讨了称谓所代表的等级、亲疏、以及尊重程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家庭内部的称谓”的介绍感到有趣。长幼尊卑,夫妇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称谓体系。作者会追溯这些称谓的起源,解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对秩序和伦理的重视。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家庭中,长辈受到的尊重,看到了晚辈对长辈的孝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语言在维系社会秩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我最近读到的《文津识小录》,简直就是一场惊喜的阅读盛宴。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被岁月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窥探癖”。作者的文笔十分老道,没有丝毫的炫技,只是平铺直叙,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学养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节庆民俗”的章节。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生动、最真实的体现往往就在那些日常的仪式和习俗之中。书中对于一些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习惯的描写,都让我感到无比新奇。比如,对于“端午节”的由来,书中不仅仅提到了屈原,还详细介绍了其他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以及各地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的细微差别。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习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我能感受到,这些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古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祖先的敬畏和纪念。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画面,看到了古人在欢声笑语中庆祝节日,看到了他们在祭祀中表达感恩。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习俗,有了新的认识。我真心觉得,《文津识小录》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它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韧性和生命力。
评分《文津识小录》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见微知著”的魅力。作者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魔术师,能够从最寻常不过的事物中,变幻出无穷的知识和乐趣。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古人的服饰文化”的描写。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古代的衣服就是那些宽袍大袖、色彩朴素的样子,但这本书却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不同朝代、不同阶层人们的服饰款式,更是深入剖析了服饰背后所蕴含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甚至是审美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衣料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的介绍感到惊叹。丝绸、麻布、棉布,这些简单的词汇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作者会详细描述丝绸的养蚕、缫丝、织造过程,麻布的种植、收割、加工方法,甚至会介绍古代染色的技术和常用的染料。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对于衣物的投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每一件衣服,都不仅仅是为了蔽体,更是承载着主人的身份、品味,甚至是情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巧手的女工,在月光下辛勤地劳作,为主人制作一件件精美的衣裳。这本书让我对“衣食住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古人生活的精致和细腻。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文津识小录》,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文化漫游。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超能力,能够带领读者走进古人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我被书中关于“古人的娱乐方式”的章节深深吸引。我一直以为,古代人的生活一定十分枯燥乏味,除了读书做官,就是耕田种地。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古代。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从高雅的琴棋书画,到市井的戏曲杂耍,再到文人雅士的宴饮游赏。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这些活动,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围棋”的那一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围棋的规则,更是追溯了它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在古代文人心中崇高的地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月光下对弈的文人,看到了他们在一招一式中展现出的智慧和风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古代人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单调,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人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文津识小录》的书,说实话,起初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识小录”这三个字,或许只是些琐碎的零散知识,不成体系,读起来兴许会有些枯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种温润而内敛的文风所吸引。作者并非那种大张旗鼓地宣讲宏大道理的人,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潜藏在寻常事物背后的深刻含义,一一展现在眼前。就拿书中关于“器物之名”的那一部分来说,我原以为不过是些陈年旧物的名号堆砌,但读进去才发现,每一个器物的称谓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和智慧。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途下,却有着“盂”、“盏”、“盅”、“盌”等 myriad 不同的叫法,而这些称谓的细微差别,折射出的是对材质、形制、甚至使用者的敬意。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词汇,而是通过引经据典,追溯其词源,讲解其演变,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器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物件,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物品,是否也有着同样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生活细节的全新认知,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渴望去探寻更深层的文化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美学、关于生活、关于文明的静默沉思。我真的十分庆幸能读到这样一本能够启迪心智的书,它让我对“识小”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定义,原来,小中也能见大,细微之处方显真章。
评分《文津识小录》这本书,让我对“学问”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学问离我很遥远,似乎是那些学院派的学者们才触及的东西。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被书中对于“古人的饮食文化”的描写深深吸引。我一直以为,古人的食物无非就是稻米、蔬菜、肉类,但书中却详详细细地介绍了各种食材的种植、采摘、烹饪方法,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作者甚至会追溯某种食材的起源,探讨它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调味品”的那一部分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有想过,一种小小的盐,或者是一种不起眼的香料,背后竟然也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故事。作者会考证出古代使用的盐的种类,它们产自何处,又是如何被加工提炼的。还会介绍各种香料,它们的药用价值,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融入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古人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粗糙简陋,而是充满了精致和智慧。他们对食物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感恩。这本书让我觉得,学问是可以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的,而真正的学问,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平凡的事物之中。
评分《文津识小录》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打开的“生活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宝藏。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窥探欲。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人的居所”的描写。我之前总觉得,古代的房子无非就是砖瓦结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古代建筑的精妙和智慧。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差异,更是深入地探讨了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甚至是中国风水学在建筑中的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庭院设计”的介绍感到惊叹。古人是如何将自然引入到居住空间中,如何通过假山、流水、花木来营造出诗意的栖居环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各种庭院元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寓意。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朴典雅的宅院,听到了小桥流水潺潺的声音,闻到了淡淡的花香。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