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国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中东国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全安 著
图书标签:
  • 中东史
  • 伊斯兰史
  • 阿拉伯史
  • 历史
  • 610-2000
  • 阿拉伯世界
  • 伊斯兰国家
  • 中东
  • 历史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101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0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东国家史610-20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内容简介

《中东国家史(610-2000)》丛书按照国别史的研究方式,对中东地区的主要国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与叙述。本套书分为8卷,分别是1.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2.奥斯曼帝国史;3.土耳其史;4.伊朗史;5.埃及史;6.“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7. 阿拉伯半岛诸国史;8. 哈里发国家史。

作者简介

哈全安,回族。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中东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东历史及伊斯兰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和教育部研究项目多项,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2006年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于2008年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东史(610-2000年)》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第十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


前言/序言

null




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从古希腊哲学到文艺复兴的欧洲思想史 作者:[此处可虚构作者姓名,如: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称,如:环宇文库] 页码:约 850 页 定价:[此处可虚构定价,如:128.00 元] --- 导言:理性的黎明与信仰的重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西方文明思想史的漫长历程,重点聚焦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欧洲思想界的关键转折点。我们不探讨近东地区的伊斯兰教兴起及其对周边政治文化格局的影响,而是将目光投向地中海的另一侧——古希腊城邦的理性探索,以及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这一遗产的继承、改造与最终的爆发。 这部浩瀚的编年史试图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人类心智如何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神话解释中挣脱出来,如何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以及当这一体系遭遇强大的宗教信仰时,它又是如何被塑形、被压抑,最终如何在文艺复兴的曙光中重获新生,为现代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诞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赫拉克的理性之光——古希腊的哲学奠基 (约公元前 600 年 - 公元前 323 年) 欧洲思想的源头,流淌着爱奥尼亚海岸的理性之泉。本部分将细致考察“自然哲学家”们如何试图以物质本源(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解释世界的本源,标志着人类尝试脱离神话解释的初次伟大尝试。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究雅典黄金时代思想的巅峰: 1. 智者学派的转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如何将哲学的焦点从宇宙转向人类自身,开启了伦理学和修辞学的先河。 2. 苏格拉底的道德探寻: 通过“助产术”和对普遍概念(如正义、美德)的追问,确立了知识即美德的伦理基石,以及他最终对城邦法律的坚持。 3.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对感官经验的怀疑,对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构建,以及《理想国》中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描绘,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 4.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体系: 他的逻辑学(三段论)、形而上学(实体、潜能与实现)、伦理学(中庸之道)以及对政治学、生物学的分类与观察,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成为后世(包括中世纪)思想的权威框架。 第二部分:罗马的实用主义与早期基督教的神学构建 (约公元前 1 世纪 - 公元 5 世纪) 希腊理性之光辐射至罗马世界,但罗马人更倾向于将哲学应用于实际治理与个人修身。 1. 斯多葛主义的传播: 塞涅卡和马可·奥勒留的教导如何成为罗马精英阶层应对命运无常的精神支柱,强调内在的平静与责任感。 2. 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哲学的神秘化改造,将“太一”置于万物之源,为后来的基督教神学提供了现成的形而上学结构。 3. 教父时代的思想整合: 重点分析奥古斯丁的贡献。他如何巧妙地调和了柏拉图主义(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与《圣经》的启示。理解《忏悔录》中对自我、时间与恩典的深刻反思,以及《上帝之城》对世俗与神圣领域的区分,这为整个中世纪的西方世界观划定了基本边界。 第三部分:黑暗中的守护者——中世纪早期与经院哲学的黎明 (约 6 世纪 - 12 世纪) 在西罗马帝国衰落后,修道院成为知识的避难所。这一时期的思想活动相对沉寂,但为后来的复兴积蓄了力量。 1. 教皇权力的确立与思想工具的保存: 查理曼宫廷的文化复兴(卡洛林文艺复兴)如何通过对古典文本的抄写得以延续。 2. 早期经院哲学的萌芽: 探讨像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这样的思想家如何试图在理性和信仰的鸿沟中架设桥梁。 3. 辩证法的初步应用: 稍后期的安瑟伦如何运用纯粹的理性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本体论论证),挑战了“只有通过信仰才能理解”的传统观念,预示了经院哲学的核心冲突。 第四部分:经院哲学的黄金时代——信仰与理性的终极对决 (约 13 世纪) 十二世纪的知识大爆炸,特别是来自拜占庭和西方新开辟的大学体系,使得西方思想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1. 亚里士多德的“回归”: 穆斯林哲学家(如阿维森纳、阿维罗伊)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保存和评论,如何通过西班牙的翻译中心反哺欧洲,引发了巨大的冲击。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基于观察和演绎的实在论——与基督教的启示教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 本章核心分析阿奎那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彻底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洗礼”并整合进基督教教义中。他的“神学大全”不仅是神学巨著,更是对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百科全书式梳理。详细考察其“五路论证”如何尝试用理性为信仰建立不可动摇的基础。 3. 经院哲学的内部张力: 探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如邓斯·司各托),以及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何削弱了神学对自然世界的解释权力,无意中为后来的经验科学松动了教条的束缚。 第五部分:拂晓前的骚动——人文主义的兴起与思想的转向 (约 14 世纪 - 16 世纪初) 在经院体系达到顶峰并显现疲态之际,思想的重心开始从对“彼岸世界”的沉思转向对“此岸世界”的关注。 1. 彼特拉克与古典学: 人文主义者如何呼唤对原典的回归,推崇古典文化的优雅与世俗的荣耀,将研究对象重新聚焦于人类的经验与能力。 2. 政治思想的世俗化: 马基雅维利对人类本性的冷峻观察,以及他如何将政治学从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标志着现代政治思想的诞生。 3. 对宇宙模型的挑战: 尽管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本书所涵盖的截止时间点)尚未完全占据主导,但早期对托勒密体系的质疑,已经预示着一场基于观察和数学的知识革命正在酝酿。 结语:理性准备就绪 本书的结尾停留在十六世纪初,此时欧洲的思想界已经完成了从神学中心到人本中心的微妙转移。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被瓦解,逻辑思辨的疆界被拓宽,对个体经验的重视成为新的风尚。这一切为随之而来的科学革命、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准备了必要的认知工具和思想土壤。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史诗,而非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如中东)的政治变迁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中东国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这个时间跨度,从伊斯兰教的诞生之初,一直延伸到我们熟悉的近现代,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诗。我一拿到手,首先就被它宏大的叙事视野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只关注某一次战争或者某个特定君主的通史那样显得零碎,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完整、连贯的文明演进脉络。书中对早期阿拉伯部落社会结构、麦地那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以及随后的四大哈里发时代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特别是关于宗教思想如何与政治权力相结合的论述,深入浅出,让人对伊斯兰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我之前在其他历史读物中获得的肤浅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在于它试图解析“何以如此”,解释了中东地区文明形态的底层逻辑,为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任何想真正弄懂中东复杂局面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敲门砖。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引用史料上的审慎和多方求证的态度。它并没有陷入那种过度简化的“英雄史观”或“宿命论”的窠臼,而是相当平衡地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比如,在叙述倭马亚王朝向外扩张的鼎盛时期,作者并没有一味歌颂其武功,而是细腻地剖析了其内部在民族融合、地方治理上出现的张力,这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可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东方与西方”关系时的那种超脱感,它没有预设立场地去评判,而是着重展现了伊斯兰文明在吸收、转化、创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那些关于帝国官僚体系的建立、税收制度的变革,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理解权力如何运作、社会如何重塑的关键线索。这绝不是一本可以用来快速消遣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啃食那些坚实的史实,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获得一种扎实的知识积累,而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漫长的旅程。作者的笔触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如涓涓细流,对特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比如对伊斯兰艺术风格源流的探讨,或是对苏菲主义早期思想的梳理;时而又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河,快速推进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比如对十字军东征前后地区格局的剧变。这种叙事张弛有度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那些跨越千年的历史著作时容易产生的疲劳感。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细节而停下来,回味许久——比如对某个波斯哲学家思想的精妙概括,或者对某个地方起义失败原因的犀利剖析。这种深入浅出、兼顾宏观与微观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学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对于一个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极佳的入门读物,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通往遥远历史的坚固桥梁。

评分

要我说,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对于“起源”二字的深刻解读。它没有将公元七世纪的“伊斯兰化”视为一个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将其置于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宗教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对部落联盟、商业贸易路线乃至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影响力的细致分析,作者清晰地描绘出:为何是那个特定的时空,孕育出了那样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新秩序。这种“脉络化”的叙事,让我对“历史必然性”有了更辩证的理解。它不是说“非如此不可”,而是展示了在特定变量集合下,“如此”成为了最有可能的走向。书中对于早期穆斯林社群内部关于继承权、教法解释的争论,处理得极其到位,避免了将早期的伊斯兰教描绘成铁板一块的错误印象。通过这些内部的动态平衡与冲突,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文明是如何在不断的自我辩论和调整中,最终定型的,这种内在的张力感,远比外部的辉煌更引人入胜。

评分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东”这个词的理解彻底更新了。在很多大众媒体的语境中,中东往往被简化为冲突、石油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代名词,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且精致的底色。它强迫你回溯到那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的开端,去发现那里蕴含着的巨大创造力和组织能力。它展示了在统一的信仰框架下,不同地域(从北非到安达卢斯,再到中亚腹地)的文化是如何被编织进同一套政治和法律体系中的,形成了一个跨越种族和地理的“世界帝国”。特别是在谈到近现代的衰落与转型时,作者的笔锋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思,他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深入挖掘了内部结构性的、在早期就埋下的制度性弱点是如何在后世被放大的。这本书让人明白,理解今天的格局,必须先理解六百到一千多年前,那些奠定基调的智慧、制度和选择。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洞见的经典之作。

评分

本书为纪念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而作。书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迄今为止zui为全面的一部剑桥大学发展史。从剑桥大学柏拉图主义者激进的新思想到艾萨克·牛顿关于科学的精妙见解,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花园酒店大暴乱”,无不有翔实记载。对于想深入了解剑桥大学的读者而言,本书将呈现出无限的魅力;对于剑桥大学诸位校友而言,本书亦蕴含了无穷的宝藏。英国著名老牌大学的发展史彼此缠绕,拥有众多有趣的相似之处。当然,每所大学亦有其独到的特点,并以此为傲。譬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们的发展历程一样充斥着激烈的镇袍之争、教义冲突、异教暴乱、政治@派别变迁以及个人勇敢挑战传统quan威的英雄故事。但与此同时,这两所大学的发展史也向人们述说着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独特之处。G.R.埃文斯在本书中探讨了剑桥大学对英国及世界文化做出的独yi无二的贡献。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剑桥大学8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乏众多伟大思想家及重大事件,如13世纪的方济各会修士约翰·邓斯·司各脱曾将其名字用于“愚人”的代表;沃森和克里克曾于20世纪实现分子研究上的惊人突破等。

评分

物流还是一如既往的快,东西包装也很严实

评分

只要不错,嗯,简单易懂

评分

给女儿买的课外书。

评分

评分

很好,东西送到,感觉质量不错。后续再对内容评价。

评分

这套书收藏了。看世界历史通俗了,简单点。

评分

一部很不错的正版书籍,精品值得收藏,而且作为会员还有优惠,值得购买收藏。搞活动买的。

评分

还没看,囤货,看了再来评价,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