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

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星波,赵玮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库尔斯克会战
  • 党卫军
  • 装甲战
  • 苏联德战争
  • 军事史
  • 历史
  • 德国
  • 东线战场
  • 装甲部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6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24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指文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56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4K双面海报1幅,坦克世界“战火纷飞礼包”1张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党卫军研究者raingun倾力之作
★ 库尔斯克会战70周年纪念典藏
★ 详尽描写二战库尔斯克南线战役,残酷重现普罗霍罗夫卡之战
 
海报:

内容简介

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历史学界对这场战役南线的战况争议颇大。《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利用各种资料以及当事人回忆,汇集苏德双方的史料,以德国SS第2装甲军为主角对主要地段上的进攻/防御部队的具体作战情况进行了详尽描写以及总结,并提供了大量有关交战双方将领和战场的珍贵实照。

作者简介

  陈星波(raingun),国内党卫军研究专家,曾编著、原创了大量党卫军的文章和专著,如:《党卫军第3“骷髅”师战史》、《党卫军第12“青年”师战史》、《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等,在此领域研究非常深入,颇受读者喜爱。

  赵玮(Guard_Dragoon),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偏好苏军战史,戴维?格兰斯的《巨人的碰撞》的译者,曾在军事评论杂志上发表过《打碎神话: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决战》一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第一章 燃烧的东线
第二章 苏军的准备
第三章 7月4日,进攻准备
第四章 7月5日,主攻开始!
第五章 7月6日,突破
第六章 7月7日,继续向东北突击
第七章 7月8日,党卫军装甲军转向西面
第八章 7月9日,东翼危机
第九章 7月10日,突破普肖尔河
第十章 7月11日,风暴前夜
第十一章 7月12日,激战普罗霍罗夫卡
附录 库尔斯克南线之战数据集

精彩书摘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闪击苏联,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围歼了苏军数个重兵集团,兵锋直指莫斯科。然而在苏军的拼死抵抗下,德军在冬季战局中逐渐败退下来。1942年5月,信心满满的斯大林批准铁木辛哥和赫鲁晓夫等人在哈尔科夫方向主动向德国人发起进攻的建议,发起了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然而德军的实力并不像苏联人判断的那样虚弱不堪,在这次会战中,德军再次重创苏军,接着发动代号“蓝色”的夏季攻势,一路高歌猛进,直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区。好景不长,德军第6集团军很快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被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死死咬住,苏军同时还在两翼发动多次反击,大大消耗了德军的实力。9月,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提出反攻计划。经过两个月的筹备,苏军终于积累起足够的物资和人力,部队也已就位。苏军将发动两个主要攻势——在南线的斯大林格勒地域发动“天王星”战役,在中央战线发动“火星”战役。前者由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监督,后者由副最高统帅朱可夫负责。
  11月19日7时30分,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3500门火炮和迫击炮对当面三个狭长突破地段(总宽度28公里)实施了1个小时的破坏射击和20分钟的压制射击。随后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等部一起向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发起进攻。但罗马尼亚人拼死抵抗。苏军在提前投入快速兵团后才粉碎敌军防御。到11月23日16时,西南方面军的坦克第4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机械化第4军在卡拉奇东南的苏维埃农庄胜利会师。5天后,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顿河方面军右翼部队的积极支援下,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地域德军的战役合围。同时,西南方面军各步兵师的先遣支队为巩固已取得的战果,在卡拉奇地区前出至顿河岸边。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机械化第13军和第57、64集团军的步兵在切尔夫连纳亚河地区牢牢地坚守防线,切断了德军向南退却的道路。
  如此一来,到了11月30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1个军,共计22个师,33万人陷入重围。此外,苏军在进攻过程中还击溃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如果苏军吃掉德军的这一重兵集团,那么就相当于在德军南方战线上掏开了一个大洞。整个南线德军就有崩溃的危险。德军需要一位第一流的统帅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必须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同时又深孚众望。再三斟酌之后,希特勒选择了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
  在谈及二战时的将帅时,许多历史学家都会将曼施泰因奉为德国最优秀的指挥官。战后,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与许多被俘的德国军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也一致赞同这一观点。早在1940年,德军就按照曼施泰因制订的作战计划在6个星期内打垮了法国陆军,将英国远征军赶回了英伦三岛。1941年,曼施泰因指挥第56军(摩托化)4天内突入苏联境内300公里。不久后,他又接替坠机身死的里特尔·冯·朔贝特(Ritter von Schobert)上将【注释1】指挥第11集团军。曼施泰因率领该集团军在罗马尼亚部队配合下参加了克里木之战(Crimean),挫败了苏军的解围企图,而后经过苦战攻陷苏联红海军在黑海最重要的军港和要塞——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曼施泰因在此战中一战扬名。之后希特勒又任命他前往列宁格勒战线作战。很多人喜欢将曼施泰因与苏联的朱可夫作比较,但与其更具可比性的是苏联的另一位名将——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二人都不是从野战部队里逐步晋升到手握大权的统帅,而是那种总参谋部出身、却因非凡的天才而进入指挥领域。二者都曾在战前负责制订作战计划,都曾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哈尔科夫这些经过反复争夺的伤心之地。他们都是攻克要塞的天才,曼施泰因通过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为自己赢得元帅权杖,华西列夫斯基以阵亡9230人、伤病34249人的代价在4天内即拿下十多万人把守的“坚不可摧的德意志精神堡垒”,为自己赢得了第二枚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这两位一流名将将会在1942年至1943年的苏德战场南线有着精彩的对决。
  ……

前言/序言

  很高兴能够同好友赵玮合作,都没想到最终会完成这部近400页的作品。就如同此前只想写一篇德军在“南风”行动中的作战历程,但最终写成了26万字的《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攻防战》。当初也是因为关注武装党卫军几支精锐装甲师的战史,因此对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南线、诺曼底以及阿登森林、巴拉顿湖和维也纳战役颇多兴趣。

  2012年初,George Nipe先生的最新著作《Blood, Steel, and Myth: The II.SS-Panzer-Korps and the Road to Prochorowka》出版,有幸第一时间入手此书后发现,作者仍然通过纯德军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战斗,苏军方面仅少量引用了David M. Glantz的资料。在稍许有些失望的同时,一个想法诞生了:为什么不能自己收集资料编写一本我自己心目中的《钢铁、鲜血、神话》呢?

  我无意撰写整个库尔斯克会战,因为不具备相应能力,我只想清晰地写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髑髅师”组成的SS第2装甲军的作战历程以及普罗霍罗夫卡在7月12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想法随后得到了好友赵玮的支持,他之前刚刚完成David M. Glantz与Jonathan M. House合著的《巨人的碰撞》的中文版翻译工作,并且对苏军方面的资料也非常熟悉,而我在这方面几乎算一个空白。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分工形成了:我负责整理、考证及补充德军资料部分,也配合出版单位完成全文的配图、排版工作;他负责全书整体成稿,尤其是汇编苏军资料和战略部分。过程的艰辛实不必再提。

  在撰写本书时,相对于我之前的《黑天鹅之死》,我又对一些翻译名进行了部分尝试。例如,德军的集团军群、集团军以及军一级领导机构/人员,一律译为“指挥部/指挥官”。其中军一级也包含在内,因为德国部分“军”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指挥机构,其下辖的师可以任意变动、搭配,与之前一些中文资料对“军”的理解意义稍有不同。相对的,苏军的军级以上指挥官都写为“司令员”,意思完全相同,只是避免重复词汇过多,在视觉上有所区分。而德军的装甲部队,也就是“Panzer division” 通常翻译为装甲师,其下属装甲团也遵循统一原则,但在具体描述某个单位的时候,却有所灵活。比如参战的4个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直属的虎式坦克连,文中就有两种称谓——“重装甲连”或者“虎式重坦克连”,视语境而定,但不会出现“虎式装甲连”这种说法。此外,“Panzerjagerabteilung”我们则译为“坦克歼击营”。在苏军方面,得益于我国与前苏联的友好关系,中文资料中早已对苏军部队、番号等有过系统的译名,本书一律遵从这一规则,不做任何改变或创新。关于部队译名,最显著的改变是我们把“骷髅”师这一称谓按照1995年出版的《武装党卫军——希特勒的铁血师团》一书,译为“髑髅”师,因为根据该师的德文“Totenkopf”,原意为头骨、颅骨,并非骷髅。对于骷髅头,我们中文早有一个专有词汇来表达,那就是“髑髅”。因此,早已被大家叫惯的“骷髅”师,我们译成了“髑髅”师。

  说到本书的配图,我向来认为一图胜千言,但为本书配图不得不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比我以往任何一个作品的配图,甚至写作都难了许多,因此也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在此前国内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与库尔斯克相关,甚至与二次大战东线战场相关的书籍中,都极少有苏军将领的照片,最多是几位著名的元帅或者大将,而德国人的照片也存在错配、错注释的问题。即使是Nipe的 《Blood, Steel, and Myth》一书,其312幅配图中,除了德军拍摄的苏军战俘照片,其他关于苏军的照片几乎一张没有。

  其实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真正产生故事的都是那些普通的下级军官。当随着文字的不断扩展,双方的这些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粉墨登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都长什么样?他们在库尔斯克之前都做了什么,之后的命运呢?经过不完全统计,我们撰写的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大概300个人物,因为能力有限,我仅仅找到了其中274个人的照片,其中有元帅,有上将,也有连长、排长甚至普通士兵。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照片中的人都有战友,有同志,有亲人,有上级,有部下。可惜篇幅、资料有限,无法详细地介绍每一个人的生平。

  在配图过程中,我必须特别感谢法国的Charles Trang先生。Trang是目前整个欧洲研究武装党卫军的顶尖专业人士之一,而我个人认为其实应该把“之一”两字去掉。他在我的配图和写作过程中,帮我解答了许多考证上的难题,用一手档案资料帮我解决了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此外,他还特地私人授权了我几张从未出版过的人物照片用于书中,部分照片连他自己的作品都暂未收录,实在让我感动。书中除特别标注的三张外,其余还有许多警卫旗队、帝国、髑髅师的照片均获得同意后引用自他的著作,但与直接得到照片稍有区别,因此不做标明。

  最后,还得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那些提供热情帮助的朋友。好友许栋生告知我的“kriegsberichter-archive”网站,里面几乎收录并共享了所有党卫军战地记者拍摄的战场写真,这当然就包括了库尔斯克南线之战中6个最重要的随军记者Johan King、Max Buschel、Hugo Lindekens、Willi Merz、Hermann Groenert以及Hans Cantzler拍摄的库尔斯克南线之战照片。好友“Das”帮我在各大国外论坛搜索了不少普通德军军官的照片;好友阿蒙帮不熟悉空军的我们翻译了德军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空军参战部队编制;好友“安”给我提供了加拿大JJF出版社的库尔斯克南线之战资料以及Mark大叔的金质德意志获得者丛书的部分资料;好友张宇翔帮我审稿等等(恕不能一一列举)。

  最后,除了再次感谢在写作过程中那些热情提供给我帮助的朋友外,我还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够撰写出更全、更完美的库尔斯克之战。

  陈星波

  2013.10.12


《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二战东线战场上最为关键、也最为残酷的一场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南翼的复杂图景。我们聚焦于党卫军(Waffen-SS)的精锐部队,特别是党卫军第2装甲军(II. SS-Panzerkorps)的行动,通过详尽的史料考证、精心绘制的地图和鲜活的战地记录,深入剖析这场决定性的装甲对决。 库尔斯克会战,代号“城堡行动”(Unternehmen Zitadelle),是纳粹德国在东方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南翼的战斗,尤其是在普罗霍罗夫卡周边及奥廖尔突出部边缘的交锋,构成了整个战局的核心。党卫军第2装甲军,作为德军在南线的核心突击力量,承载着突破苏军防线的重任。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对战争机器内部运作、战术选择及其人道后果的细致描摹。 第一部分:战役的酝酿与力量的集结 本书首先追溯了德军在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惨败后的战略调整。我们详细考察了“蓝色方案”的诞生背景——希特勒急于通过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来挽回战争颓势,并重振德军的士气。核心的讨论集中于德军如何集中力量,试图在库尔斯克弧的南侧,利用其新锐的重型坦克(如“虎”式和“豹”式)和经验丰富的装甲师,一举击溃苏军的防御体系。 党卫军部队的特殊性: 我们将重点分析党卫军装甲师,特别是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团”装甲师、第2“帝国”装甲师和第3“骷髅”装甲师的编制、训练水平及其独特的意识形态驱动力。这些部队在组建和装备上享有优先权,这使得它们成为德军攻击矛头中最具威慑力的部分。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师级单位在战役前夕的部署细节,包括后勤补给线的压力、临时征召的新兵与久经沙场的“老兵”之间的磨合问题,以及高级指挥官(如保罗·豪塞尔和奥托·迪特里希·佩奇)之间的战术分歧与协作。 第二部分:南线突击的残酷序幕 “城堡行动”于7月5日打响。在南翼,苏军的防御准备程度远超德军预期。本书将以时间为轴,详细记录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遭遇数道深远的、由地雷和反坦克炮构筑的苏军防御阵地时的挣扎与推进。 “黑色地狱”: 我们描绘了战斗最初阶段的惨烈景象。德军的装甲楔形攻势在苏军密集的火力网前受阻,装甲损失率迅速攀升。苏军第2近卫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的战术机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通过解密的通信记录和前线士兵的日记,我们重现了那些在广袤的麦田和村庄中进行的残酷的逐屋争夺战。 第三部分:普罗霍罗夫卡的高潮与转折 本书的核心部分集中于7月12日围绕普罗霍罗夫卡村发生的史诗般的坦克会战。尽管历史叙事倾向于将此地视为苏军反击的决定性胜利,本书采取更为审慎的视角,考察了双方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所遭受的损失与战术目标。 对撞的钢铁洪流: 我们详细分析了党卫军装甲部队如何试图突破苏军的预备队。这场战斗的特点在于近距离的、混乱的、几乎是肉搏战式的交锋,而不是传统的远程火力压制。党卫军装甲指挥官面临的困境——如何在苏军数量优势面前保持阵型、如何有效利用“虎式”坦克的火力优势,以及如何应对苏军快速机动的T-34集群——构成了关键的战术案例研究。 我们对比了苏军和德军的伤亡统计,揭示了为何这场“胜利”对德军而言却是战略上的灾难。德军精锐装甲力量的消耗,使得他们再也无力维持进攻态势。 第四部分:战术的僵局与战略的转移 随着德军进攻的停滞,苏军在战役的北翼成功遏制了德军的攻势,并开始组织局部反击。此时,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哈士奇行动”)迫使德军最高统帅部做出痛苦的决定:从库尔斯克抽调精锐部队南下。 撤退与清理: 本书详细记录了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7月中旬至8月初的防御和撤退阶段。撤退并非有序的后撤,而是伴随着苏军对德军侧翼的不断蚕食和局部包围的危险。我们探讨了德军指挥官如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机动防御(Maneuver Defense)策略,逐步向哈尔科夫方向转移,并在此过程中遭受了持续的损失。 结论:神话的破灭与战争的教训 库尔斯克会战标志着二战东线战略主动权的彻底易手。对于党卫军第2装甲军而言,这场战役意味着其“不可战胜”光环的终结。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单纯的军事细节,探讨了以下主题: 意识形态与效率的悖论: 党卫军部队的狂热信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战术决策和对现实风险的评估。 后勤决定命运: 德军在燃料、弹药和备件上的不足,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制约了装甲部队的进攻潜力。 苏军的成熟: 苏联红军在防御规划、兵力投送以及对德军重型装备的应对上,所展现出的显著进步。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学态度,通过翔实的战术分析和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为军事历史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党卫军精锐在库尔斯克南线所扮演角色的全面、不带偏见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坦克和火炮的记录,更是对战争机器在极限状态下如何运转、以及最终如何走向崩溃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完全被这本书所营造的氛围所捕获,那是一种压抑但又充满张力的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却又时时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撕裂。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历史学家那样故作高深,也不像某些回忆录那样充满个人情感的渲染,它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叙事文学的流畅与吸引力。书中对后勤链条的侧写尤其精彩,它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再精良的军队,也离不开坚实的物资支撑。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幕后英雄”的努力和牺牲,构成了前线最激烈的对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战争体系,而非仅仅是那些闪光的英雄事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极其细腻,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在描绘战场上的残酷景象时,丝毫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心悸的细节,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挣扎,即便隔着文字,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于许多空泛的宏大叙事,本书更侧重于挖掘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那些士兵的面孔在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挣扎,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术层面的深入剖析,那些复杂的兵力部署、火力调配,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条理清晰,即便是军事小白也能大致领会其精妙之处。每一次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都仿佛能听见隆隆的炮火声,感受到泥土飞溅的震撼。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个体体验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战史记录,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探寻录。

评分

读完此书,我深感震撼,这不仅仅是对一场战役的客观陈述,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勇敢直面。作者的文笔老辣而精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个特定时空中,不同阵营的士兵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生存压力。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大量的档案、信件和回忆录构筑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叙事基础,让人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信任感。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史实的尊重,让这本书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范畴,它具有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但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想知道接下来棋局将如何演变,这些鲜活的生命将走向何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阅读优秀历史作品的至高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侧面和视角的切换,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战场图景。这种编排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代入感。尤其是在描述关键的转折点时,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瞬间,用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我能想象作者在浩瀚的资料中梳理脉络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如同打磨精良的钻石,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对于那些热衷于军事史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研究范本,无论是从指挥艺术还是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军事术语和复杂的战场信息流。然而,正是这份挑战,赋予了阅读过程独特的价值。作者在冷静叙述中流露出的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思考神经。它迫使我们去反思战争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驱动力,以及技术进步如何加剧了人类的互相毁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装备技术细节时的那种专业性,那些关于装甲集群机动和炮火支援的论述,写得既专业又易懂,让读者在紧张的战斗叙事中,也能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书,它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处肌理。

评分

好,送货上门时间及时,继续保持。

评分

苏联红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联红军的前进,苏联红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联红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但他们仅以两千人代价突围,虽然师长殉职。他们的顽强抵抗和胜利突围为曼斯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哥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了时间。苏联红军收复别尔哥罗德,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不错,很喜欢。满300减100很划算。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这个系列不用说,买!买!买!

评分

快递很给力!以后就上东京商场买东西咯

评分

内容不错,很详细,比国内一般范范写这段战史的书好看多了!

评分

价格实惠,非常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各方面都是叙述的很详细,图文并茂,有地图,有大量详实的数据,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