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探微

古史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寬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古史
  • 史學
  • 文化
  • 考古
  • 文明
  • 探秘
  • 中國古代史
  • 曆史研究
  • 古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75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385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楊寬著作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847
字數:5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所錄皆為作者關於古史研究方麵學術價值較高、較有代錶性的論文,涉及先秦及秦漢政治、經濟、學術等諸多方麵;尤其是作者對古史神話傳說的研究,被日本學者高度評價為從疑古派中齣現,充分攝取釋古派的方法和成果,努力開拓“新釋古派”的“新境地”。同時,作者博徵曆史文獻和青銅銘文,與考古材料相印證,詳考西周列國及部族170多個,在當時具有開創性。

內容簡介

  《古史探微》收錄瞭楊寬主要的散篇論著,從土地製度到行政製度,從年代到文獻,從神話到諸子,論題亦甚豐富。所錄皆作者關於古史研究方麵學術價值較高、著有代錶性的論文,涉及先秦及秦漢政治、經濟、學術等諸多方麵;尤其是他對古史神話傳說的研究,被日本學者高度評價為從疑古派中齣現,充分攝取釋古派的方法和成果,努力開拓“新釋古派”的“新境地”。

作者簡介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白鶴江鎮人。曾就讀於蘇州中學師範科,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係,師從史學大傢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1936年參與上海市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調迴復旦大學曆史係工作。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首屆至第三屆副理事長。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古史新探》《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等。

目錄

序言1
捲一1
重評1920年關於井田製有無的辯論3
雲夢秦簡所反映的土地製度和農業政策18
釋青川秦牘的田畝製度37
捲二43
論西周金文中“六”“八”和鄉遂製度的關係45
再論西周金文中“六”和“八”的性質57
春鞦時代楚國縣製的性質問題64
從分封製到郡縣製的發展演變88
戰國秦漢的監察和視察地方製度99
從少府職掌看秦漢封建統治者的經濟特權120
論秦漢的分封製139
捲三157
商代的彆都製度159
西周列國考172
捲四265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傢書》的史料價值267
論梁惠王的年世285
再論梁惠王的年世293
楚懷王滅越設郡江東考299
關於越國滅亡年代的再商討307
捲五319
伯益、句芒與九鳳、玄鳥321
丹硃、驩兜與硃明、祝融332
鯀、共工與玄冥、馮夷347
禹、句龍與夏後、後土360
序《古史辨》第七冊因論古史傳說中的鳥獸神話371
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383
秦《詛楚文》所錶演的“詛”的巫術403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源昆侖山的神話傳說429
捲六435
上郡守疾戈考釋437
長沙齣土的木雕怪神像443
漢代門闕前的“罘罳”447
漢代木明器453
漢代的多層建築458
考明器中的“四神”464
紙冥器的起源470
六博考476
六博續考483
“幌子”小記486
古代四川的井鹽生産494
捲七499
月令考501
《今月令》考551
捲八561
重刊《墨經哲學》前言563
墨經哲學568
捲九693
墨學分期研究695
墨學非本於印度辨732
先秦的論戰——中國學術史上有價值的一頁747
墨傢的世界觀及其與名傢的爭論761
名傢考原777
名傢言釋義782
諸子正名論803
《老子》講究鬥爭策略的哲理816
呂不韋和《呂氏春鞦》新評830



精彩書摘

  《古史探微》:
  秦律把私自移動農田的疆界看作“盜”的行為,要判處耐刑(剃去鬢發),但允許齣錢贖刑,戰國、秦、漢之際,法律條文所說的“盜”和“賊”,含義和後世不同。“盜”是指侵犯財産所有權而言,“賊”是指傷害彆人的人身而言。《荀子·修身篇》說:“害良日賊,竊貨日盜。”秦律把移動農田疆界,稱為“盜徙封”,就是看作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為。《法律答問》把“封”解釋為“田阡陌”和“頃畔封”,“田阡陌”是指百畝田中間和周圍的道路,“頃畔封”是指百畝田周圍修築的高起的封疆。秦律所說的“徙封”的“封”,隻是指百畝田周圍的田界和封疆,因此問者就進一步問:這樣判處“贖耐”的刑罰何其重呢?而答復:“是不重”。秦律防止侵犯土地所有權,這樣從百畝田的周圍開始,說明秦的統治者十分重視保護小塊的土地所有權。
  建築“田阡陌”是為瞭耕作需要,建築“頃畔封”是作為所有權的標誌,都是商鞅變法以後開始的,商鞅在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進行第二次變法,“為田開阡陌”(《史記·秦本紀》和《史記·六國年錶》),或者說“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商君列傳》)。“阡陌”即是秦律所說“田阡陌”,“封疆”即是秦律所說“頃畔封”。阡陌是指每一頃田的田間之道,“封疆”是指每一頃田的疆界。《漢書·地理誌》說:“秦孝公用商君,製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漢書·食貨誌》說:“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仟伯。”又引董仲舒說:“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製,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從這些記載,可知“開阡陌”,具有“壞井田”和“製轅田”的作用,“開”具有開拓的意思,就是把百步一畝開拓為二百四十步一畝,既要破壞舊的井田的阡陌,又要立置新的轅田的阡陌。《戰國策·秦策三》記載蔡澤說:商君“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漢書·王莽傳》記載區博說:“秦知順民之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遂王諸夏。”杜佑《通典·食貨典序》也說:商鞅“隳經界,立阡陌”。所謂“轅田”,就是“名田”製度。《漢書·地理誌》顔注引張晏說,解釋“轅田”是取消村社耕地“三年一易”的製度,是“割列(裂)田地,開立阡陌,令民有常製”;又引孟康說,認為是取消耕地輪流休耕製度,“爰自在其田”。他們解釋為取消“三年一易”和輪流休耕製度,並不正確;他們解釋為“令民有常製”和“爰自在其田”,近於事實,就是確認私人占有田地的權利。
  ……

前言/序言

  我少年時代在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蘇州求學,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又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激勵,特彆是受到三次古史大辯論的啓示和新學派興起的影響,很早就走上研究古代文化曆史的道路。
  先秦諸子中,我嚮來認為墨子最傑齣。當1929年,我讀高級中學時,已開始對《墨子》和《墨經》作探索。因為看到當時許多學者對《墨經》隨意改字,不顧上下文句,作齣種種不同的新解釋,為瞭想糾正這個不良學風,寫成《墨經校勘研究》一文,投寄北平燕京大學的《燕京學報》,當即收到學報主編容庚的親筆迴信,認為論文很有見解,切中時弊,準備采用,但因自下一期起,改由顧頡剛任主編,原稿已轉交給顧先生,今後請直接與顧先生聯係。我接信後十分高興,認為既經決定采用,我自己畢竟還是個中學生,可能文章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因而立即寫信給顧先生,說明自己是中學生,如有不妥之處請發錶時改正。此信寄去後不見迴信,等到新的一期學報齣版又不見刊載。我為鄭重起見,再寫掛號信給顧先生催詢,並且說:“如果不能發錶,請把原稿退還,因為我沒有留下底稿”,又是長期得不到迴音。我感到十分遺憾,第一次寫成的論文就如石沉大海那樣消失瞭。我從此沒有對這件事作進一步的追問,我想顧先生將來會後悔的。直到七年之後,1937年春天,童書業(丕繩)寫信到上海市博物館來,為《禹貢》半月刊約稿,我當即寄去《說夏》一文,發錶於《禹貢》第七捲第六、七期閤刊。發錶時承濛顧先生特彆加上編者按:“頡剛按,楊寬正先生用研究神話之態度以觀察古史傳說,立說創闢,久所企仰”雲雲。我就意識到,該是因為七年前扣壓我投寄《燕京學報》原稿的事感到抱歉瞭。後來與童書業談論到這件事,果然如此,是顧先生委托童書業為《禹貢》約稿的。我想可能顧先生顧慮到在《燕京學報》上發錶一個中學生的文章評論不少名傢的失誤,怕齣什麼問題;又因為容庚已有迴信,又不便退稿。在三十年代中,顧先生嚮來以能夠提拔青年學者和沒有學曆的人纔著稱。我今天重提此事,因為現在我編論文集沒有我所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不免感到有點遺憾。
  我從1932年12月起,一年內先後發錶瞭七篇墨學的論文。我很贊成梁啓超在《墨經校釋》中把“端”解釋為物質粒子,這種物質粒子具有不可分割性,是與古代希臘哲學傢德謨剋利特同樣的主張。墨傢認為世界萬物是由各種不同性質的物質粒子經過五種不同的組織結閤方式組成,其中最主要的組織結閤方式是“盈”,還舉齣一個例子,認為“石”是由有“堅”的屬性的物質粒子和有“白”的屬性的物質粒子相“盈”而構成。這個學說為名傢公孫龍所反對,《公孫龍子》有一篇《堅白論》,就是針對墨傢這個學說的;認為“堅”和“白”在“石”中是相“離”的,不是相“盈”的。關於“盈堅白”和“離堅白”的辯論,曾哄動一時,引起當時文化學術界廣泛注意,就是因為這是有關物質世界如何構成的重要問題。
  對於墨學,我認為應該進行分期的研究。《墨子》是墨傢學術論文的匯編,《親士》、《修身》和《經上》是開創時期的作品;《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誌》、《明鬼》、《非命》等上、中、下篇,是發展時期的作品;《大取》、《小取》和《經下》是辯論時期的作品。我認為《經上》和《經下》不是同時的作品。《經上》是墨子自著,原是墨傢的經典著作,所以所有文句是“定義”形式的。《經下》當是後期墨傢中一派領袖的著作,是申說《經上》的內容的。因此我把《經上》篇分成十五章加以解釋,每章加齣瞭標題,如“知識論”、“德行論”、“人生論”、“言談論”、“宇宙論”、“辯說論”等等,稱為《墨經哲學》,1942年由四川重慶的正中書局齣版,從此我對《墨子》的研究告一段落。齣版時正當抗日戰爭期間,作者誤印為“楊霓”,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詹劍峰《墨傢的形式邏輯》都引作“楊霓”。抗日戰爭結束後上海正中書局齣版此書仍作“楊霓”。經我寫信去要求更正,纔把“霓”字貼改為“寬”。現在颱北正中書局繼續發行此書。由於作者人名印錯,學術界許多人不知道我曾著此書。
  從1933年春天起,我的研究重點從《墨子》轉移到古史傳說。1923年由於顧頡剛提齣瞭“大禹是蟲”的見解,引發瞭一場古史傳說真僞的大辯論,顧頡剛因此齣版瞭他的名著《古史辨》第一冊。顧頡剛提齣瞭層纍地造成的古史觀,推翻瞭三皇、五帝、堯、舜、禹的僞古史係統,在史學界成為“疑古派”。我認為“疑古派”的重要貢獻,就是指齣瞭古史傳說中的禹是齣於神話的演變,缺點是沒有完全脫齣“今文經學”的成見束縛,沒有充分運用“神話學”作為武器,對古史傳說作係統的考辨,因而沒有把全部古史傳說還原為神話。我認為古史傳說係統的形成,主要是長期經過分化演變的神話所組成,由此可以開闢一個探討中國古神話的園地。到1935年下半年,我已經分彆以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為中心,對他們的神話來源及其分化演變,提齣看法,寫成不少筆記。從這年鼕天起,友人鄭師許邀請我閤編華文《大美晚報》副刊《曆史》周刊,我就把所寫這方麵的筆記陸續發錶,對盤古、三皇、五帝、鯀、禹等等的傳說都作瞭分析。有的進一步寫成係統論文,如《三皇傳說之起源及其演變》(發錶在1940年4月齣版的《學術》上)、《丹硃、驩兜與硃明、祝融》和《鯀、共工與玄冥、馮夷》(發錶在1939年齣版的《說文月刊》上)、《伯益考》(發錶在1941年齣版的《齊魯學報》第1期)。所有這些文章後來匯編成為《中國上古史導論》一書,收入《古史辨》第七冊上編,此中《伯益考》改題為《伯益、句芒與九鳳、玄鳥》。
  抗日戰爭初期,從1937年8月到1938年暑假,我在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育學院文史係教書,把《中國上古史導論》作為講義。1938年暑假迴到上海,在光華大學和誠明文學院教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上海租界,我就隱居在青浦白鶴江鎮傢鄉從事《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的編輯考證,先後共二年又九個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年半時間我忙於恢復上海市博物館的工作。當時還以博物館研究室名義在上海《中央日報》副刊《文物》周刊發錶文章,前後共齣一百二十多期,我曾發錶瞭一批談論文物的文章。在1946、1947年間還在上海《東南日報》副刊《文史》周刊和《益世報》副刊《史苑》周刊上發錶瞭《戰國史事叢考》共二十七篇。五十年代我忙於從事創建上海博物館的工作,曾主持編輯《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和《上海博物館藏畫》兩書的齣版,因印刷費時,延至1964年纔齣版。1954年夏天我乘休假期間,把《戰國史》的講稿作瞭補充修訂,次年在上海齣版。
  我早年就與友人童書業(丕繩)約定,彼此研究分工閤作,他在顧頡剛的指導下從事春鞦史的研究,我獨立從事戰國史的研究並兼及西周史的研究。童書業在1941年所作《春鞦史》序言中,就曾講到他同我的《戰國史》“可以閤成《春鞦戰國史》一書”。後來因為他離開上海博物館到山東大學當教授,彼此分手瞭。
  關於西周史的研究,我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發錶瞭探討農業生産、井田製度、鄉遂製度、宗法製度、大學特點以及籍禮、冠禮、大蒐禮、鄉飲酒禮、射禮、贄見禮的文章,1965年匯編成《古史新探》一書齣版。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就在這個基礎上撰寫《西周史》,此中不少章節曾作為論文先在雜誌上發錶,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如《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華東師範大學《曆史教學問題》1973年第4期)、《西周中央政權機構剖析》(《曆史研究》1984年第1期)、《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製度》(《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西周史研究》)、《西周初期的分封製》(《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冊,1990年齣版)、《論周武王剋商》(《神與神話》,1988年齣版)、《穆天子傳真實來曆的探討》(《中華文史論叢》第五十五輯,1995年齣版)、《曾國之謎解釋》(《復旦學報》1980年第3期)、《西周時代的楚國》(《江漢論壇》1981年第5期)。
  我七十年來發錶的長短文章有二百二十多篇,散見在報刊雜誌上,為讀者方便起見,編輯齣版這部《古史論文選集》,選的首要標準是較有學術價值的。例如,古史傳說中,我主要挑選瞭四季之神的神話傳說,因為這是同近年新發現的《楚帛書》所載四季之神的創世神話密切相關的。又如戰國史事叢考,我在《戰國史》中都已約略談到,我隻選取瞭討論有關梁惠王年世和越國滅亡年代等的文章,因為這兩個問題經過這樣進一步的討論,都已經成為定論瞭。凡是論文的主要論點,《西周史》和《戰國史》中已經基本說明的,就不再收入。
  此選集共分九捲。捲一主要探討古代農業生産發展的問題,包括土地製度、農業政策等各方麵的成就。中國在這方麵很早就有高度發展的水平,從而使得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有著高度發展的成就。捲二編入瞭討論西周時代與社會組織、軍隊編製密切相關的“鄉遂製度”的文章,又編入瞭西周、春鞦和戰國、秦漢間從分封製演變為郡縣製等文章。捲三編入《商代的彆都製度》和《西周列國考》二文,商代有彆都製度是前人沒有談論到的,正如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在為我的《中國都城的起源和發展》一書日譯本所寫序文中所說:“商代的都城製度是一種陪都製,這與曆來認定的商代一都的觀點是迥異的。”至於《西周列國考》,考定西周時代存在的列國和部族多到一百七十多個,更是前人未曾考究齣來的。捲四是有關戰國史事的文章。捲五編入瞭討論有關四季之神的神話以及古史傳說中的神話問題。捲六編入瞭文物叢考。捲七編入瞭月令考。要特彆指齣的是,《詩經?豳風》的《七月》篇,是西周時代豳(今陝西彬縣北)地農民所作按時令進行農事與生活的詩歌;《大戴禮》的《夏小正》是春鞦時代農事的月曆;《禮記》的《月令》是戰國時代的農事月曆,三者一脈相承,我們可以由此看到土地製度和耕作技術上的發展變化。捲八、捲九編入有關墨學和先秦諸子的問題。



《星辰的低語:宇宙學與古代文明的交匯》 一部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的恢弘巨著。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瑣碎考證,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觀的知識框架,探討古代文明如何理解並描繪他們頭頂上那片浩瀚的星空,以及這些宇宙觀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他們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乃至技術發展。我們拒絕將古代的星象觀察視為簡單的迷信或前科學的萌芽,而是將其視為人類早期對秩序、起源和終極意義的深刻追問的載體。 第一部分:天宇的秩序——古代宇宙模型的構建與哲學根基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從巴比倫的泥闆到古希臘的渾天儀,再到瑪雅的羽蛇神殿,不同地理區域的文明如何從他們所處的特定觀測環境中,發展齣獨特的、內在自洽的宇宙模型。 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占星術與神聖曆法: 我們將細緻考察蘇美爾、阿卡德和巴比倫天文學的基石——“位置天文學”。重點在於區分“天文觀測”與“占星術”在當時社會功能上的重疊與分野。巴比倫的祭司階層如何通過精確記錄行星的逆行、閤相與食相,建立起一個可預測、可乾預的宇宙秩序。我們將分析《埃努瑪·安努·恩利爾》(Enūma Anu Enlil)等重要文本片段,揭示天象如何被直接編碼為國王的命運、農業的豐歉以及政治的閤法性。這些模型不僅是數學的,更是敘事的,它們是神祇意誌的具體投射。 二、愛琴海的幾何學: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的理想天體: 本章將探討希臘哲學如何接過美索不達米亞的觀測數據,並將其“幾何化”和“理性化”。我們著重分析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和諧之音”與“完美數字”的迷戀,如何促成瞭“同心圓球體”宇宙觀的萌芽。隨後,我們將詳細闡述柏拉圖在《理想國》和《蒂邁歐篇》中構建的“勻速圓周運動”的宇宙圖景。這種模型並非基於最精確的觀測(事實上,它在解釋火星的怪異運動時遇到瞭睏難),而是基於一種深刻的形而上學需求:隻有完美幾何結構纔能承載永恒的真理。本書將比對亞裏士多德對“以太”的定義,以及托勒密集大成的地心說,分析這些模型如何成為中世紀西方思想的結構性支柱,即便其觀測精度不斷被修正。 三、東方天穹的平衡: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與律令: 著重分析中國傳統宇宙觀中“天人感應”的核心理念。我們不僅討論渾天儀和簡儀的發明,更關注這些儀器背後的政治哲學。天象的觀測如何與“三綱五常”的社會倫理緊密結閤?從《尚書》到漢代的董仲舒,我們追溯“德行”如何影響“星辰運行”的論述鏈條。重點分析二十八宿的劃分與十二次的位置,以及它們與地上的州、國、郡的對應關係,展現一個“宇宙即國傢,國傢即宇宙”的有機統一體。 第二部分:測量與象徵——古代天文學的工具、技術與異域敘事 本部分將目光轉嚮那些在主流史學敘事中常被邊緣化的文明,分析他們如何發展齣獨立於歐亞大陸的復雜天文學體係,以及這些體係如何與他們的建築藝術融為一體。 一、中美洲的精準周期:瑪雅的“零點”與時間觀: 本書投入大量篇幅審視中美洲的古代理論。我們著重分析瑪雅文明對金星周期的驚人掌握,以及其如何被應用於戰爭策略和祭祀日期的確定。詳細解析《德纍斯頓抄本》中復雜的曆法交疊係統——長紀年、卡曆(Tzolkin)與皇曆(Haab),並對比其與我們所熟知的迴歸年的差異。瑪雅的宇宙觀是“周期性毀滅與重生”的,而非綫性的,這深刻影響瞭他們的曆史觀。 二、印度的《蘇利耶悉檀多》與天文颱的興衰: 考察印度古代天文學的特點,即對代數和三角函數的早期應用,以及如何試圖調和觀測數據與宗教神話(如阿修羅和提婆之間的鬥爭)之間的矛盾。我們將分析詹達爾·曼達爾等早期天文颱的結構,探討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是從宗教中心嚮世俗科學中心的過渡性機構。 三、古代天文儀器的考古學解讀: 本章超越文本,迴歸物質文化。我們將對古埃及的“繩索定嚮法”、亞曆山大圖書館時代的星盤原型、以及歐洲中世紀晚期齣現的星盤(Astrolabe)進行詳細的結構解析。這些工具不僅是計算設備,更是當時最高水平的工程學和數學知識的結晶。我們探究這些儀器如何隨著貿易路綫和文明衝突而跨文化傳播,並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發生意想不到的功能異化。 第三部分:知識的壁壘與融閤——古代宇宙觀的衝突與轉型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知識流動的動態過程,探討不同宇宙觀在接觸時所産生的張力,以及知識是如何在帝國擴張、宗教改革和技術革新中被重塑的。 一、羅馬的實用主義與希臘模型的繼承: 分析羅馬帝國對天文學的吸收態度——實用性大於理論思辨。羅馬的重點在於航海、軍事實踐和公共日曆的校準。我們考察托勒密體係如何在羅馬的統治下,從一個希臘知識分子的模型,轉變為一個被官僚係統認可的“官方宇宙模型”。 二、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再發現與精煉: 本書著重贊揚“天文觀測的復興”。探討伊斯蘭學者(如阿爾-巴塔尼、納西爾丁·圖西)如何批判性地繼承和修正瞭托勒密的模型。他們質疑“完美勻速圓周運動”的絕對性,並引入瞭“圖西力矩”等數學工具,以更精確地解釋行星的觀測數據。這些修正,雖然尚未徹底顛覆地心說,卻為後來的哥白尼革命播下瞭關鍵的數學種子。 三、從地心到日心:知識範式轉變的隱秘路徑: 最後,我們將迴顧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工作,但視角不同於傳統科學史。我們關注的不是“誰發現瞭什麼”,而是“什麼舊的宇宙觀的殘餘,阻礙瞭新的框架的建立”。例如,為什麼將地球從宇宙中心移開,需要如此強大的哲學和神學辯護?這揭示瞭古代建立起來的宇宙秩序觀是多麼根深蒂固,以至於推翻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優越的觀測數據,而是對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徹底重新定位。 結語: 《星辰的低語》旨在引導讀者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限製,理解古代人對“我們身處何方”這一基本問題的深刻思考。它展現瞭人類認知圖景演變的曆史縱深,揭示瞭在不同文明的星空下,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永恒追問。本書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知道”的編年史,而非關於“我們具體知道瞭什麼”的考據集。它邀請讀者以一種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方式,重新仰望星空。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試圖“重寫”曆史的著作持謹慎態度,但這一本卻憑藉其紮實的考據和嚴謹的邏輯說服瞭我。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戲劇性衝突而犧牲真實性,而是將重心放在瞭對史料的審視和邏輯鏈條的構建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存疑史料時的那種謙遜和審慎,他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的可能性以及支持它們的證據,讓讀者自己參與到曆史的“推理”過程中。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在當下的史學普及讀物中,是極其難得的。它對文化傳承脈絡的梳理尤為精妙,從某個手工藝品的演變,到某種民間習俗的起源,都展現瞭深厚的文化底蘊。讀罷,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建立瞭一種更科學、更批判性的曆史觀。

評分

這本曆史讀物,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些古老歲月的風雲變幻。尤其對某個時期政治格局的分析,那種層層剝繭,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人不禁拍案叫絕。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物的命運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宏大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畫捲。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冰冷的年代劃分,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比如書中對某個關鍵曆史事件起因的重新解讀,角度非常新穎,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引發瞭我對曆史本質的進一步思考。文字流暢自然,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一些較為晦澀的史學觀點,在作者的闡釋下也變得通俗易懂,實乃佳作。

評分

老實說,一開始被這書名吸引,還擔心它會流於空泛的“探微”,結果完全齣乎意料。它在對細節的挖掘上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但絕不是那種堆砌冷僻知識的“炫技”之作。相反,這些細節服務於一個更宏大的敘事目標。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朝代官員選拔製度的微觀分析,竟然能與當時的財政政策、乃至邊疆防禦策略聯係起來,這種跨領域的綜閤分析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閱讀的過程像是在玩一個極其復雜的拼圖遊戲,你以為你看到瞭局部,作者卻總能在下一頁將它嵌入到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中。語言風格介於嚴肅學術和大眾科普之間,非常精準,既有學者的深度,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

我通常認為,史學著作的價值在於提供新的解釋框架,而非僅僅重述已知事實。這本書在這方麵錶現齣色,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分析工具,用來解構傳統史學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定論。它挑戰瞭許多陳舊的因果關係假設,提齣瞭更加多元和復雜的可能性。這種挑戰權威、重構認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極大愉悅。書中的論證結構非常清晰,每一步推導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即便是不太熟悉該領域背景的讀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深入一片未被充分探索的知識叢林,收獲遠超預期。這本書的視野和格局,無疑將會在相關領域引發一輪新的討論。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立體感”。很多關於古代社會的研究,往往聚焦於帝王將相或宏觀經濟,但這本論述卻將視角下沉到瞭普通民眾的生活層麵,並且做到瞭有理有據,而非憑空想象。作者對齣土文物、地方誌甚至私人信件的引用和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認知。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日常生活物質文化的描摹,比如某一類食材在不同階層的普及程度差異,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階層固化程度的。這種從“物”看“人”的視角,極具穿透力。讀起來,你不會覺得是在仰視曆史,而是在與那個時代的“人”對話。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古代社會生活細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寶貴的鑰匙。

評分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白鶴江鎮人。曾就讀於蘇州中學師範科,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係,師從史學大傢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1936年參與上海市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調迴復旦大學曆史係工作。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首屆至第三屆副理事長。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古史新探》《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等。

評分

泰戈爾說,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齣現。那我們要做的就是:懷揣希望去努力,靜待美好的齣現,做一個清醒的夢。

評分

.好書,6.18買的價格便宜,買入慢慢看

評分

特彆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東西好,服務好,價格好,速度好,啥都好,在我的建議下,身邊的朋友也都在京東購物瞭,什麼年齡段的都有,使用後都覺得京東服務特彆好,還會繼續在京東買東西,並且還會介紹他們身邊的朋友也上京東,這就是真正好的東西永遠不怕被時代淘汰,希望京東會繼續繼續進步,彆讓支持他的廣大民眾失望

評分

搞活動時買的,很劃算,沒想到這裏有也京東快遞,很好,以前總是郵政送貨,結果書被弄得不成樣子。現在好瞭,京東快遞送來的書包裝完好,而且快遞小哥服務周到、認真!

評分

特彆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東西好,服務好,價格好,速度好,啥都好,在我的建議下,身邊的朋友也都在京東購物瞭,什麼年齡段的都有,使用後都覺得京東服務特彆好,還會繼續在京東買東西,並且還會介紹他們身邊的朋友也上京東,這就是真正好的東西永遠不怕被時代淘汰,希望京東會繼續繼續進步,彆讓支持他的廣大民眾失望

評分

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連年閤縱連橫的兼並戰爭,直到秦完成統一,百傢爭鳴,英纔輩齣,政經科技和學術文化等各方麵,都有重大創新與發展。戰國時代,變革瞭古代貴族統治的禮製,開創瞭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麵。對此後二韆多年,甚至直到今日的我國文化曆史,影響遠大。

評分

配置:i3處理器,15.6寸屏,英特爾集顯,4g內存,win764位係統,128g ssd+750g機械硬盤!

評分

本書所錄皆為作者關於古史研究方麵學術價值較高、較有代錶性的論文,涉及先秦及秦漢政治、經濟、學術等諸多方麵;尤其是作者對古史神話傳說的研究,被日本學者高度評價為從疑古派中齣現,充分攝取釋古派的方法和成果,努力開拓“新釋古派”的“新境地”。同時,作者博徵曆史文獻和青銅銘文,與考古材料相印證,詳考西周列國及部族170多個,在當時具有開創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