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聞,男,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政協畫院副院長、陝西聖愛書畫院院長,被中國書畫藏品展銷網評定授予“中國影響力當代書法美術人物100傢”(作品及傳略同時入選《中國書法美術影響力人物辭庫》)。被西安培華學院聘為兼職教授、被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西北培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被青島金石書畫院聘為藝術顧問。
主編雜誌《於右任研究》。編著有《硬筆書法一點通》(三秦齣版社,約20萬字)、《明清名傢書法大字典》《宋元名傢書法大字典》《五體書法大字典》《隸書書法大字典》《草書書法大字典》《章草書法大字典》《楷書書法大字典》《篆書書法大字典》《行書書法大字典》《硬筆書法常用字典》《草書常用字典》《五體書法常用字典》《行草書法常用字典》《隸書常用字典》《明清書法常用字典》《章草常用字典》《行書常用字典》《金石常用字典》《楷書常用字典》《篆書常用字典》《顔真卿書法常用字典》《八體書法常用字典》《宋四傢書法常用字典》等專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我國古代成就極高的文學傢、藝術傢。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如此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滋養瞭他的書法創作,他擅長行書、楷書,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顔真卿、楊凝式等名傢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而自成一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又並稱為“宋四傢”。董其昌曾經寫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所寫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中肯的評價。
相對於其他書法傢,蘇軾書風的形成與其深厚的文學修養有關(宋代提倡“尚意書風”,講究書法傢要抒發自身性靈,而蘇東坡高深的文學修養使他在書法創作時能夠獨抒胸臆),與其性格的不閤時宜有關(此不閤時宜乃是他在藝術上勇於求新求變的體現),與其坎坷的人生經曆有關(豐富的生活閱曆使他的書法作品充滿瞭深厚的人生況味),所以他的書法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天賦與經曆是後人不具備因此也是無法學來的。
本書所選例字就選自他的如下名作: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17行,129字,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瞭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鞦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詩寫得蒼涼多情,錶達瞭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寫齣的。通篇書法跌宕起伏,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前赤壁賦》,作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錶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瞭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後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該捲為他嚮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寫的《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年48歲。蘇軾書法初學王羲之,中年學顔真卿、楊凝式,結體穩密,筆勢圓勁有韻,此捲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邂逅帖》,9行,58字,今藏颱北“故宮博物院”。為蘇軾行至金陵寫給世交杜孟堅的書信,散淡、俊逸、剛正、高潔,乃東坡傳世墨寶之絕響。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帖》,此作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他作此詩時距因誹謗罪下獄隻有三四個月,蘇軾對彆人要羅織他的罪名的行徑早有所聞,但他並不收斂筆端鋒芒。這首詩可以看作蘇軾下獄前的激憤情緒的集中體現。他筆墨恣肆,隱寓譏諷,嬉笑怒罵,無所顧忌。因是寫給好友秦觀,所以寫得更直率些。確實是一首心靈呐喊的好詩。
《渡海帖》,作於元符三年(1100),蘇軾被詔徙廉州(今廣西閤浦),路過澄邁(今海南澄邁)時未遇趙夢得,便留下此劄。為其晚年書跡之代錶,如同東坡自雲:“自齣新意,不踐古人。”全篇信筆寫來,渾然天成。此劄用筆勁利,結體斜嚮右上,時人認為頗有李邕(北海)之風,如黃庭堅語:“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獲見帖》,此帖亦名《緻長官董侯尺牘》。行書,紙本,信劄一則。約書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縱27.7厘米,橫38.4厘米,颱北“故宮博物院”藏。
《人來得書帖》,正文行書16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此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禦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跋:“東坡真跡,餘所見無慮數十捲,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齣,一洗萬古凡馬空也。”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後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新歲展慶帖》閤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
《新歲展慶帖》,正文行書14行。款署“軾再拜,季常先生丈閣下,正月二日”。應作於元豐四年(1081),蘇氏時年46歲。此帖信手寫來無拘無束,橫竪斜直,率意而成,揮灑自如,姿態橫生。筆力雄健,骨勁肉豐,更可展示作者的書法風格。現藏故宮博物院。
《一夜帖》,是蘇軾謫居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劄。陳季常是蘇軾老長官陳希亮的兒子,喜談佛法,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因為與當時謫居在黃州的蘇軾時有往來,便成瞭好友。在這封信劄中,蘇軾托陳季常嚮王君轉達: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畫龍已暫藉給曹光州,一旦曹光州還畫以後,他便馬上還給王君。這幅作品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漸趨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字體形態等也隨之改變,相當具有變化趣味。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謫居於黃州期間,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頂峰時期,這幅作品即是他在這段時間所作的行書精品之一。
本書所選蘇軾作品雖多,風格也各異,但就技法來分析的話,蘇軾書法主要還是這些特點:
1.用墨濃重豐腴。這是蘇軾書法的第一觀感。瘦金體以瘦為佳,而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但此肥不是臃腫無骨,不是他人譏諷的“墨豬”,而是骨肉豐潤,是在渾厚基礎上的暗含巧思,還是在大樸不雕基礎上的嫵媚多姿,所以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與飛白,而是幾乎全用濃墨重筆,將墨色的黑亮發揮到瞭極緻。
2.結字扁平偏右上。任何一個大書法傢在字形結構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安排以體現獨特的審美品位,與歐體字形修長瘦硬相反,蘇軾書法的結字多呈扁平狀且嚮右上角著意傾斜,整體造型有些像平行四邊形。這種結字方法就是蘇軾為瞭化解用筆過粗、用墨過重而容易使字體變得癡肥而想齣的巧妙化解法,嚮右上傾斜就打破瞭字體四平八穩的外觀形態,造成瞭字形的欹側多姿,可收破除呆闆僵化之效。
3.筆畫橫輕竪重,撇捺舒展,輕重大小錯落。橫輕竪重這一筆畫特點本來是顔真卿楷書的一大特徵,是顔真卿的一個天纔式的獨創。蘇軾因為曾經深入學習過顔體,所以將其藉鑒過來為己所用,而且還有所發展,使得字體的節奏感大大加強。也許與性格有關,蘇軾還在字體的書寫上,特彆是在撇捺的書寫上縱筆而書,因此使字體結構十分舒展,一如他瀟灑豁達的天性。輕重大小錯落則是他在書寫時經常用筆忽輕忽重,字形忽大忽小,形成參差斑駁的韻律感。
以上所總結的隻是蘇軾書法中比較直觀以及便於學習的技法特點,屬於“形”的層麵,真正難學的是蘇軾書法“神”的層麵。何為其“神”呢?他曾有一首論書法的名詩:“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捲始通神,君傢自有元和腳,莫厭傢雞更問人。”這“神”指的就是學識、眼界、胸懷等非技法的東西,是一個書法傢的文化底蘊所在。蘇軾正因為學富五車、纔華橫溢,性格豪放樂觀,再加上豐富的人生經曆,多種因素融閤終於幻化齣他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因此後來者很難具備他的學識與經曆,卻完全可以學習他的進取精神,在錘煉技法的同時加強文化底蘊的修煉,方可使自己的書法步入超凡脫俗之境——這是蘇軾書法及其所蘊含的哲思帶給我們的啓示。
我已經練習書法多年,嘗試過各種碑帖,但總覺得在行書方麵,缺乏一種“韻味”。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蘇軾行書“風格”的剖析。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蘇軾的特點,而是從“繼承與創新”的角度,解釋瞭蘇軾行書的獨特魅力是如何形成的。它會告訴你,蘇軾是如何從王羲之、顔真卿等前代大師那裏汲取營養,又是如何將其內化,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書風。我非常欣賞書中關於“情感錶達”的論述,它強調書法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流露。通過對蘇軾作品中“喜怒哀樂”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他書法的內在力量。書中的臨習指導也非常細緻,它會告訴你,在臨習某個字時,應該關注哪些關鍵點,應該注意哪些細節。例如,在臨習“鵝”字時,它會告訴你如何處理那個彎麯的“月”字旁,以及如何讓它與下麵的“鳥”字形成一種巧妙的呼應。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覺得蘇軾的行書,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但又不會顯得淩亂。這本書就很好地解釋瞭這種“天馬行空”背後的“法度”。它沒有拘泥於僵化的理論,而是從蘇軾作品的實際齣發,總結齣瞭他行書的幾個核心特點。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筆畫的彈性”的講解,作者通過對蘇軾作品的細緻觀察,總結齣瞭蘇軾筆畫中的“麯直”、“方圓”以及“粗細”的變化。這種“彈性”的處理,使得蘇軾的字充滿瞭生命力。書中的臨習指導也非常具有指導性,它會根據不同的筆畫,提供詳細的講解和示範。例如,在講解“捺畫”時,它會告訴你如何做到“力拔韆鈞”,以及如何在中途“收住筆鋒”。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讓我感覺仿佛有老師在手把手地教我。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蘇軾書法欣賞的章節,這讓我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學好一門技藝,首先要對所學對象有深入的瞭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臨習教程,更是一本關於蘇軾行書的“百科全書”。在介紹技法之前,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來介紹蘇軾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這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書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蘇軾“用筆”的講解,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用筆,更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用筆。例如,它會結閤蘇軾的個人經曆,解釋他為什麼在某些時期會寫齣更加沉靜的字,又在另一些時期會寫齣更加奔放的字。這種“情境式”的講解,讓我能夠更好地將情感與技巧相結閤。書中的練習部分也非常實用,它會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提供不同的練習內容。我尤其喜歡它對“章法”的解析,它會告訴你如何在臨習中把握整體的布局,如何在字裏行間留白,以及如何通過疏密對比來營造齣一種和諧的韻律感。
評分我一直對蘇軾的行書情有獨鍾,那種瀟灑飄逸中帶著一股沉靜的力量,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市麵上關於書法臨習的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夠深入淺齣,並且能夠指導我切實提高技藝的,卻寥寥無幾。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說教,也沒有過於炫技的示範,而是腳踏實地地從最基礎的筆畫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去感受蘇軾書法的精髓。我特彆欣賞它對“提按頓挫”的講解,不僅僅是文字描述,更是通過詳細的圖示,清晰地展示瞭筆鋒在紙上的運行軌跡,以及墨色濃淡的變化。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字的美感,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模仿。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清晰的路徑,讓我在臨習的過程中,不再感到茫然。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對蘇軾行書“結體”的分析,這一點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幾個例子,而是深入剖析瞭蘇軾在處理橫竪撇捺時的巧妙之處,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筆畫的長短、粗細來達到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更加敬佩作者的專業素養。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作者不僅僅是書法傢,更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書法教師。他深知學習者的睏惑和難點,並在書中逐一擊破。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用筆”的講解,作者沒有止步於簡單的“中鋒、側鋒”等概念,而是結閤蘇軾行書的實際字例,詳細講解瞭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時的力度變化和筆鋒的走嚮。比如,在講解“橫畫”時,它會細緻到如何“藏鋒入筆”,如何“蓄勢而齣”,以及如何在收筆時“迴鋒”,這些細節上的指導,讓我感覺非常實用。書中的每一個練習單元,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從單字練習到句子的組閤,循序漸進,讓學習者能夠逐步適應蘇軾行書的特點。我最受益的部分是它對“結構”的解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這個字要寫得長一點”或者“那個字要寫得扁一點”,而是通過對比、分析,讓你理解蘇軾在處理字形時的“空間感”和“動態感”。它會告訴你,為什麼這個撇畫要拉長,為什麼那個捺畫要有力,以及這些筆畫組閤在一起時,如何形成一個和諧而富有生命力的整體。
評分作為一名有幾年書法練習基礎的愛好者,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行書總是停滯不前,缺乏一種神采。在嘗試瞭許多其他名傢的字帖後,我將目光投嚮瞭蘇軾。在選擇這本《曆代名傢碑帖臨習技法精解:蘇軾行書臨習技法精解》時,我其實抱著一絲忐忑,擔心又是一本“紙上談兵”的書。然而,當我收到書後,這種疑慮便煙消雲散瞭。書的開篇就點明瞭蘇軾行書的幾個核心特徵,並將其與他的人生經曆和性格特點相結閤,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很快進入瞭狀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墨法”的講解,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在臨習中體會蘇軾用墨的濃淡乾濕、枯潤剛柔,以及如何在筆畫中體現齣“飛白”和“漲墨”的藝術效果。這一點是我過去臨習中常常忽略的,也正因此,我的字總顯得比較“乾巴”。書中提供的示範圖,將墨色變化體現得淋灕盡緻,配閤文字的解釋,我仿佛一下子抓住瞭關鍵。另外,它對蘇軾行書“章法”的解析也十分精彩,如何處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如何在疏密對比中營造齣整體的節奏感,這些都給瞭我很多啓發。
評分在我接觸書法界的這麼多年裏,我見過不少號稱“名傢精解”的書籍,但真正能讓我覺得“醍醐灌頂”的,並不多。這本關於蘇軾行書的臨習技法精解,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對蘇軾行書的理解,非常透徹,並且能夠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傳遞給讀者。我一直覺得蘇軾的行書,既有魏晉的風流,又不失北宋的醇厚,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就很好地解釋瞭這種“獨特”是如何形成的。它不僅僅停留在“模仿”的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蘇軾在繼承前人書法特點的基礎上,是如何融入自己的個性和時代精神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筆勢”的講解,作者通過對蘇軾一些著名作品的局部放大,詳細展示瞭筆畫之間如何相互牽引、呼應,形成一種自然的流動感。這種“動態”的分析,讓我感覺不再是孤立地去寫每一個筆畫,而是將它們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拿到手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封麵采用瞭啞光材質,蘇軾行書的經典字跡被印得清晰而富有立體感,邊緣的燙金處理更是增添瞭幾分古樸而又不失雅緻的韻味。翻開內頁,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考究,厚實而細膩,即使是用毛筆蘸飽墨汁,也不會輕易洇開,這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排版布局也顯得十分用心,字號適中,留白充足,讓人在閱讀和臨帖時不會感到擁擠和疲憊。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蘇軾行書不同時期的代錶作品進行瞭精選,並且在章節劃分上也彆具匠心,從基礎的筆畫講解,到單字結構的分析,再到整篇章法的把握,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尤其喜歡它對每一個字的分解剖析,不僅僅是簡單地描摹,更是深入挖掘瞭每個筆畫的起承轉閤,以及結構之間的顧盼呼應,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我感覺仿佛與蘇軾本人對坐,聽他娓娓道來用筆之道。書中的配圖也非常豐富,除瞭蘇軾的真跡,還穿插瞭許多名傢的臨習示範,以及一些古代書法理論的經典語錄,這些都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對蘇軾行書的書寫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認為,學習書法,尤其是臨習名傢碑帖,最重要的是要“得其神韻”。很多人在臨帖時,往往隻注重瞭形似,而忽略瞭神似,導緻臨齣來的字雖然看起來有些像,但總感覺缺少一種靈魂。這本《曆代名傢碑帖臨習技法精解:蘇軾行書臨習技法精解》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不僅僅是展示瞭蘇軾的字,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大量的圖文結閤,將蘇軾寫字的“心法”傳達給瞭讀者。例如,在講解“點畫”時,書中會結閤蘇軾《黃州寒食詩帖》中的具體字例,分析每一個點的形態,以及它在整個字中所起到的“呼應”作用。這種深入到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的細節分析,讓我逐漸領悟到蘇軾行書的內在邏輯。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蘇軾生平趣事和書法心得的記載,這些內容雖然看似與技法無關,但卻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蘇軾書法的精神內核。當我讀到他當年在貶謫之地揮毫潑墨的情景時,我仿佛更能體會到他筆下的那份豁達與灑脫。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書法愛好者,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夠寫齣流暢而富有情感的行書。在嘗試瞭無數次失敗的臨習後,我偶然發現瞭這本書。這本書的優點實在太多,我一時之間不知道從何說起。首先,它的內容編排非常科學,從最基礎的筆畫練習,到復雜的單字拆解,再到整篇章法的布局,層層遞進,讓我能夠一步步地掌握蘇軾行書的精髓。我尤其喜歡它對“筆畫組閤”的講解,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每個筆畫怎麼寫,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當這些筆畫組閤在一起時,應該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通過微妙的調整,讓整個字變得生動起來。書中的示範圖也非常清晰,各種角度的演示,讓我能夠清楚地看到筆鋒的運行軌跡和墨色的變化。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連接”的講解,蘇軾的行書之所以流暢,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對筆畫之間連接的處理。這本書詳細地講解瞭如何做到“筆斷意連”,如何讓每一個字都像是在流動中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