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帝王陵墓

曆代帝王陵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斌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帝王
  • 陵墓
  • 考古
  • 文化
  • 中國曆史
  • 建築
  • 古跡
  • 王朝
  • 探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1355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754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9
字數:5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溯自上古,下迄晚清,本書對曆朝曆代身處帝王之位者的身滅埋葬之處一一進行考證,檢之曆代古籍方誌,探之海內東西南北,從黑白之間,黃土之中,挖找各帝陵王墓之所在、所藏、所存。成王敗寇,有陵墓存留數韆年而不湮者,亦有身死國滅,身首異處,屍骨拋於野外而瞬息無存者。在這本書裏,讀者可以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地下世界,也可以通過遺址、遺存穿梭韆年,看到一個智愚、賢黠、儉奢、孝不肖並存的古代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中國曆代帝王所葬陵墓或衣冠塚的修築、毀損、保存與重建狀況的集大成梳理。本書通過梳理大量的史籍、地方誌,並利用新的考古資料,對曆代帝王陵墓的位置與狀況進行詳細的考辨,較前人研究更為完整地介紹、研究中國曆代帝王的陵墓。本書涉及中國古代陵寢製度、文物考古與保存等命題。

作者簡介

孟斌,1991年就學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轉入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習飛機駕駛。先後任職於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春鞦航空公司,現擔任春鞦航空公司安監部總經理。興趣廣泛,尤其喜歡研讀曆史、考古類書籍,收藏有較豐富的方誌類史料。

目錄

上古時期
盤古
三皇
上古帝王
五帝
夏(約前2070-約前1600)
商(約前1600-前1046)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
秦(前221-前206)
漢(前206-220)
西漢(前206-25)
東漢(25-220)
三國(220-280)
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265-42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北方十六國(304-439)
前趙(304-329)
後趙(319351)
冉魏(350-352)
前燕(337-370)
西燕(384-394)
後燕(384-407)
北燕(407-436)
南燕(398-410)
前涼(317-376)
後涼(386-403)
北涼(397-439)
西涼(400-421)
南涼(397-414)
前秦(350-394)
西秦(385-431)
後秦(384-417)
夏(407-431)
成漢(304-347)
南北朝(420-589)
南朝(420-589)
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後梁(555-587)
陳(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齊(550-57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907-960)
五代
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
吳(902-937)
南唐(937-975)
吳越(907-978)
楚(927-951)
閩(909-945)
南漢(917-971)
前蜀(907-925)
後蜀(934-965)
荊南(南平)(924-963)
北漢(951-979)
宋(960-1279)
遼(907-1125)
金(1115-1234)
西夏(1038-1227)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清(1616-1911)
附錄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曆代帝王陵墓
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中國曆代帝王陵墓
參考資料
後記


《盛世華章:中國古代宮廷生活與製度探微》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宮廷的日常運作、復雜的禮儀製度、精妙的藝術品味以及影響深遠的政治生態。我們不再聚焦於帝王的個人功過或身後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高牆之內,權力中樞如何運轉的真實圖景。全書分為五大部分,通過詳實的史料考證和生動的細節描摹,力求還原一個立體、鮮活的古代宮廷世界。 第一部分:宮廷的構建與日常——製度的基石 本部分著重探討宮殿建築群的規劃哲學與其實際功能。我們細緻分析瞭從隋唐到明清,都城中“前朝後寢”的格局演變,以及紫禁城等核心宮殿的設計理念,如何體現“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和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 尺度與秩序: 宮殿的物理尺度如何被用來製造心理威懾?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遞進空間如何服務於國傢大典的禮儀流程? 內廷的微觀世界: 相比於外朝的宏大敘事,內廷如乾清宮、坤寜宮、東西六宮的日常起居、人員配置和功能分區是如何運作的?詳細介紹皇後、妃嬪、皇子皇女的居所管理製度。 儀製與規範: 宮廷禮儀不僅是繁文縟節,更是政治權力的外化。本書梳理瞭皇帝的晨昏定省、接見朝臣、祭祀天地、婚喪嫁娶等關鍵儀式的流程細節,以及嚴格的宮廷用語和服飾規範,揭示這些規範如何維持森嚴的等級秩序。 第二部分:宮廷的權力結構與行政脈絡 宮廷並非僅僅是居住地,更是國傢最高行政機構的心髒。本部分側重於分析權力如何在皇帝與核心幕僚之間分配和製衡。 中樞決策係統: 重點分析明代的內閣製度和清代的軍機處製度的形成與運作。闡述瞭票擬、批紅等工作流程中,皇帝、大學士/軍機大臣之間的互動模式與權力博弈。 後廷乾政的藝術: 探討後宮女性(如太後、皇後、皇貴妃)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通過“垂簾聽政”、“臨朝訓政”或非正式渠道施加政治影響。分析慈禧太後、武則天等曆史人物的政治手腕,並非停留在個人評價,而是聚焦於她們如何利用現存的製度框架或開創新的權力路徑。 內廷管理機構: 詳述光祿寺、內務府、翰林院等機構在宮廷生活供給、文化傳承和檔案管理中的具體職責,展示宮廷龐大運轉背後的組織效率。 第三部分:宮廷生活的美學與物質文化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宮廷生活的物質層麵,探討其如何成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集大成者。 服飾與等級: 詳細解讀龍袍、朝服、吉服、常服的形製差異,紋飾(如十二章紋)的象徵意義,以及不同品級官員在朝會中服飾的嚴格區分,這是一種無聲的政治宣言。 飲食的極緻奢華與約束: 剖析禦膳房的運作,從食材采購、烹飪技法到餐桌禮儀。介紹皇帝的“一餐之製”,以及妃嬪根據位份享有的不同規格膳食,揭示飲食背後隱藏的等級製度和健康考量。 園林與藝術品味: 以皇傢園林(如頤和園、避暑山莊)的營建和收藏為載體,分析曆代帝王的審美取嚮。探討官窯瓷器、宮廷書畫、琺琅工藝等藝術品在宮廷中的收藏、使用和流傳曆史。 第四部分:宮廷的人事與情感世界 在冰冷的製度外衣下,宮廷中也充滿瞭復雜的人際關係和深刻的情感糾葛。 選秀與生育製度: 探討清代八旗選秀的流程,以及妃嬪“位份”的晉升機製。分析皇嗣繁衍對於政權穩定的重要性,以及圍繞皇子教育、封王、立儲所展開的激烈競爭。 宦官群體的角色定位: 宦官是連接內廷與外朝的關鍵橋梁。本書研究瞭不同朝代對宦官的權力限製與放任,以及他們如何憑藉職權在行政、情報傳遞和私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宮廷教育與文化熏陶: 介紹皇子皇孫的教育體係(如阿哥所),以及對後宮女性的文化素養要求。探討宮廷內部的詩社、戲班等文化活動如何服務於統治階層的精神生活。 第五部分:宮廷的衰落與曆史的迴響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清末,分析在內憂外患之下,傳統宮廷製度如何逐漸瓦解,以及這種瓦解對現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深遠影響。 製度的僵化與危機: 分析晚清時期,軍機處、內務府等機構在麵對工業化和世界格局變化時的反應遲緩,製度的僵化如何阻礙瞭改革的推行。 從皇權到共和的過渡: 探討末代帝製結束前後,宮廷內部人員(包括末代皇帝、太妃、遺老遺少)的生活狀態和心態變化,以及他們對新時代的適應或抵觸。 曆史遺産的保護與再解讀: 總結曆代宮廷建築、文物和禮儀製度留給後世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産,及其在當代文化研究中的價值。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景式的、製度化的、去神秘化的宮廷解讀,展示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精妙與復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指南!我一直對古代的建築藝術和曆史人物的幕後故事很感興趣,這本書完美地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僅僅羅列瞭一堆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生動地描繪瞭那些帝王們在位時的權謀鬥爭、他們的個人偏好如何影響瞭國傢的走嚮,以及最終他們選擇長眠之地的考量。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將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復雜性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朝代陵墓選址的地理風水學分析,那簡直是一門大學問!讀完後,我對“天人閤一”的古代哲學思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某個朝代帝王對某地山川走勢的執著,背後其實隱藏著對江山永固的深深期盼,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抽絲剝繭齣個體命運的寫法,非常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然後閤上書本,陷入對曆史的無盡遐想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沉浸式”,仿佛作者就是一位能夠穿梭時空的導遊。他不會高高在上地評判古人,而是用一種近乎平視的、充滿理解的口吻來敘述。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位皇帝在修建陵墓過程中發生的有趣插麯,或是某個工匠團隊為瞭解決技術難題所付齣的努力。這些“人情味”的故事,極大地軟化瞭厚重的曆史題材,讓那些遙遠的帝王形象變得立體可感,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符號。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曆史人物的情感變化産生瞭共鳴,不再隻是將他們視為權力機器的一部分,而是看到瞭他們的恐懼、榮耀與最終的歸宿。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石塊和泥土,轉化成瞭充滿生命力的曆史敘事,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意猶未盡。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學術性的考古報告集,所以一開始還有點抗拒。但沒想到,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大部頭”的沉悶感。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講述者,帶著你深入到那些塵封的地下宮殿中進行一次探秘之旅。書中對於陪葬品的描述,簡直是藝術鑒賞的盛宴!那些玉器、青銅器乃至金銀器皿的工藝細節,被描述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能觸摸到韆年以前工匠們指尖的溫度。更絕妙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實物層麵,而是將這些物件與其主人的生平緊密聯係起來,比如某件玉器上雕刻的紋樣,如何映射瞭帝王晚年的心境變化。這種將曆史、藝術和心理學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讓整本書的維度一下子被拓寬瞭,絕對是那種值得反復品讀的珍藏本。

評分

這書的格局非常大氣,它跳齣瞭單一王朝的敘事框架,而是將曆代帝王陵墓放置在一個更宏大的文化變遷的背景下去審視。它探討瞭“不朽”這個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如何演變的,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統治者對自身身後名和社會影響力的不同追求。從早期的樸素的地下宮殿,到後世追求的“事死如事生”的奢華配置,這一路走來,不僅僅是財富的積纍,更是意識形態的迭代。書裏對不同時期“喪葬禮製”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展現瞭禮樂製度對國傢治理的深遠影響。讀起來,你會感覺到自己不僅僅是在看曆史,更是在觀察中華文明數韆年間精神內核的細微漂移,視角獨特,發人深省,完全不是那種隻關注“盜墓”噱頭的膚淺讀物。

評分

我是一個對細節控到近乎偏執的讀者,而這本書對細節的關注程度,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沒有迴避那些曆史記載中模棱兩可的部分,反而勇敢地提齣瞭基於現有考古發現的閤理推測,並且清晰地列齣瞭支持這些推測的證據鏈條。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福爾摩斯探案”般的樂趣。比如,針對某個早期帝王陵寢的結構爭議,作者對比瞭不同時期的建築圖譜和文獻記載,最終給齣瞭一個邏輯嚴密、令人信服的解釋。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産生瞭極大的信任感。它不是簡單的故事復述,而是一場嚴肅的、基於實證的曆史重構,讓冰冷的曆史碎片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代工程技術和權力更迭背後的復雜運作機製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