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記憶:日中兩國的共鳴和爭執

戰爭的記憶:日中兩國的共鳴和爭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伊香俊哉 著,韓毅飛 譯
圖書標籤:
  • 戰爭史
  • 中日關係
  • 曆史記憶
  • 戰爭記憶
  • 二戰
  • 亞洲曆史
  • 曆史研究
  • 文化交流
  • 民族主義
  • 和平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48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897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日曆史問題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伊香俊哉是有著人類良知和學術理性的日本學者,研究中日戰爭史經年,秉持嚴謹、客觀的原則,追求曆史真相,不迴避日本的侵略責任,本書即其代錶作品之一。作者利用大量資料,闡釋中日兩國戰爭記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異同,希望由此進一步探索正確書寫曆史、不忘過去、麵嚮未來之徑。

作者簡介

  伊香俊哉,男,1960年齣生。1991年立教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史學專業)博士後期課程修滿退學。現為都留文科大學教授,文學博士。主要著作有“近代日本と戦爭違法化體製―一次世界大戦から日中戦爭へ”(吉川弘文館、2002)、“満州事変から日中全麵戦爭へ”(吉川弘文館、2007)等。

目錄

序 言/1
第Ⅰ部 記憶的諸相
第一章 遺骨及陣亡者的戰時、戰後史——日中兩國的戰爭記憶/3
前言/3
一 日本是如何處理遺骨和對待陣亡者的/6
二 中國是如何處理遺骨和對待陣亡者的/26
結束語/48
第二章 戰爭記憶的積聚與相逢——雲南、占領與“玉碎”的記憶/51
前言/51
一 滇西抗戰——積聚的戰爭記憶/52
二 保山“五四”空襲與惠通橋爆破/57
三 占領下的記憶/61
四 鼠疫的受害者/63
五 圍繞戰爭“記憶”的爭執/71
結束語/77
第三章 銘刻在雲南的戰爭記憶/80
前言/80
一 進攻雲南前史/80
二 銘刻在滇西的傷痕/83
三 閤作還是抵抗/92
結束語/97
第四章 戰犯記述的三光作戰/103
前言/103
一 承認三光作戰的戰犯/109
二 俘虜供述的龐大犯罪件數/111
三 為什麼要虐殺普通平民/113
四 對俘虜的非人道待遇/118
五 燒毀的村莊/121
六 實施瞭毒氣戰的村莊——北疃村/122
七 在華北實施的細菌戰/123
八 慰安所和“慰安婦”/125
九 戰犯的反省/128
結束語/130
第Ⅱ部 淪為轟炸目標的平民
第五章 從戰略轟炸到原子彈——擴大的“軍事目標主義”的虛妄/135
前言/135
一 轟炸能夠限製嗎/137
二 軍事目標主義、無差彆轟炸和原子彈/143
三 轟炸和平民百姓/157
四 作為戰爭犯罪的無差彆轟炸/166
結束語/170
第六章 戰鬥詳報記述的重慶轟炸/172
前言/172
一 什麼是重慶轟炸/176
二 通過轟炸逼迫中國投降/179
三 日本海軍的轟炸規則/182
四 重慶轟炸是如何實施的/189
五 市區轟炸造成的受害情況/201
結束語/222
第Ⅲ部 審判方與被審判方
第七章 中國審判瞭什麼?又是如何審判的?
——中國國民政府戰犯審判政策的展開/227
前言/227
一 暗中摸索的戰爭犯罪調查/232
二 什麼是戰爭犯罪?誰是戰爭罪人?/242
三 麵對審判/260
結束語/287
後 記/292

前言/序言

  2012年5月,我在重慶采訪瞭幾位經曆瞭“重慶轟炸”的受害者。其中有一位生於1935年8月的男性,他在不到四歲的時候,也就是1939年5月3日,在日軍的轟炸中失去瞭父母。那天,空襲警報拉響後,他與父母一起在藏身的木料廠中遭遇瞭轟炸,當他反應過來的時候,父母已經被壓在坍塌瞭的木料下麵,沒有瞭呼吸。他本人則很幸運沒被壓到,保住瞭一條命。這位男性淡然地給我講述瞭他之後艱險的人生曆程。說完後我問他,對於承受著那麼殘酷的戰爭記憶的生活有何感受。他那一直淡然的錶情轉瞬間變為號啕大哭,就像是被壓抑瞭許久的痛苦,如決堤的洪水一下子湧瞭齣來。這是我所目睹的戰爭記憶——對於這位經曆者來說,戰爭記憶不僅僅停留在戰爭本身,還包括戰後的艱辛人生——是如何根深蒂固地保留著的。我聽到這位男性的這些話的時候,也是他的父母被奪去生命後的第73個年頭,他說自己時常會想起這些艱辛經曆。73年來,戰爭的記憶一刻也未曾離開過他。像這位男性這樣,在那場日中戰爭中有著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的人們,如今在中國應該還有很多很多吧。
  在1931年的“滿洲事變”以後,中國人所遭受傷害的規模非常之大,受傷害的形式也多種多樣。這些多種多樣的記憶,首先從戰爭時期開始通過追悼和祭奠儀式被喚醒,從戰爭中到現在,又以紀念碑、紀念館、陣亡者祭奠設施等建築物來體現。也有一些記憶是從戰爭時期到戰後不久的時期,通過對戰犯審判的檢舉湧現齣來的。特彆是1980年代以後,通過在地域間進行的訪談調查,戰爭記憶再一次被挖掘、記錄和公開,形成瞭曆史群像。這樣的過程,是中國現今講述的抗日戰爭記憶形成的各種過程的一部分。從國傢規模的戰爭記憶形成這一點上來看,教育、媒體,特彆是近年來的網絡起瞭很大的作用。總之,我想說的是,中國蓄積著大量與對日戰爭有關的無法消失的記憶,對此日本不管願不願意,都得去麵對。
  我第一次寫以中國的抗日戰爭記憶為主題的論文,大約是在10年前。那時我所在的都留文科大學比較文化學科創立10周年紀念論文集就是以“記憶”為主題的,因此我按照這個主題寫下瞭相關的論文。碰巧我手頭上有幾年前在雲南采訪時的記錄和文獻資料,這就是構成本書第二章的原始素材“在雲南滇西地區的戰爭記憶”。現在迴想起來,這篇論文可以說是我從事研究的一個轉摺點。從那以後,我在有關日中戰爭中中國人民所遭受的傷害,對遭受的傷害的記憶,還有圍繞戰爭受害的戰犯審判方麵的文字越來越多。如果極端粗略總結的話,也可以說筆者就如何麵對日中戰爭所造成的後果這方麵,從多個角度齣發,闡述瞭自己的觀點。
  本書是我將近10年來發錶的論文進行修改並重新組織後匯總成的。各章概要如下。
  第一章 遺體及陣亡者的戰時、戰後史——日中兩國的戰爭記憶
  眾所周知,在日本,凡是在戰爭中陣亡的軍人,他們的骨灰都會被安置在原色木料所製成的盒子裏送迴日本。在戰爭中陣亡的軍人、軍隊雇員,都會被作為“英靈”供奉在靖國神社。日本在陣亡者的遺體及骨灰的處理與追悼和祭奠方麵,都積纍瞭很多的研究資料。
  相比之下,有關中國如何處理自1931年之後曆時15年的與日本的戰爭中的陣亡者遺體的研究,卻是寥寥無幾。當時,中國有兩支軍隊,即國民黨軍隊(國民革命軍)和共産黨軍隊(八路軍、新四軍)與日本軍隊作戰,因此不清楚是由兩支軍隊各自對遺體進行迴收和處理,還是進行瞭超越軍隊範圍的國傢層麵的錶彰。在本章中,我們未能充分掌握中方當時情況的資料,但在一定程度上嘗試接近當時的真相,並在此之上與日方進行比較。通過分彆站在加害國和受害國的立場上對陣亡軍人的追悼和錶彰方式進行探討,嘗試從更普遍客觀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
  第二章 戰爭記憶的積聚與相逢——雲南、占領與“玉碎”的記憶
  也許有很多人並不知道,亞洲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開戰後,日本軍隊從緬甸入侵雲南,並占領雲南的西部(滇西地區)直到1945年1月。從日方對日中戰爭的一般印象來看,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被遺漏瞭。但即使是這樣,這裏依然積聚瞭戰爭的記憶。當時在那裏除瞭日軍對當地居民的虐殺、焚燒房屋、空襲導緻的損失之外,還有傳染病所造成的災害。
  然而對於當時作為入侵者的日軍、軍隊雇員來說,他們的戰爭記憶也隻是在戰爭中失去瞭眾多戰友和親人。從1980年代開始,當年的日本軍人及軍隊雇員請求在雲南祭奠陣亡的戰友,並開始陸續前往當地。也因此齣現瞭這樣一個場麵,即戰爭的“加害者”與“受害者”在戰爭結束數十年之後再次相逢。這樣的會麵會給這些舊軍人及軍隊雇員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呢?
  第三章 銘刻在雲南的戰爭記憶
  滇西地區的戰爭記憶中包含瞭因日軍入侵、占領而遭受的各種損害。這些記憶也是第二章中所描述的中日雙方的記憶存有爭議的前提。本章試圖通過地方史料以及從當地找齣的綫索,具體地錶述在日軍入侵及占領滇西地區後,以什麼樣的理由和方式殺害當地的居民及其具體類型。此外該地區有一個特點,即該地區是諸多少數民族的居住地。而這一特點與滇西地區的抗日戰爭的形態直接相關,同時與日本的占領政策和居民所遭受的災害也有關聯。
  第四章 戰犯記述的三光作戰
  親口交代自己的加害記憶,即使是真心懺悔,也應該經曆過心理上強烈的掙紮。即使如此,觸及日中戰爭的加害方的迴憶錄還是存在的。而比這些迴憶錄還要赤裸裸地描述自己的加害罪行的,則是戰後作為“戰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羈押與改造的人們親自書寫的供述書。能寫下這樣的供述書,堪稱奇跡,而本章將焦點聚集在供述書中被中方稱為“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上,以求更加接近真相。如果說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根據中方的老百姓的記憶所寫成的話,那麼本章則是根據日方官兵的記憶所寫就的。
  第五章 從戰略轟炸到原子彈——擴大的“軍事目標主義”的虛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導緻無辜百姓大量死傷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無論是軸心國的軍隊還是同盟國的軍隊,都采取瞭大規模的無差彆轟炸。據說在日本,無差彆轟炸的受害者有50萬~60萬人。而在此之前,日本軍隊在中國已經展開瞭大規模的無差彆轟炸。然而,無論是轟炸瞭日本的美軍,還是轟炸瞭中國的日軍都聲稱轟炸是針對軍事目標的行動。如果轟炸針對的是軍事目標的話,為什麼老百姓的傷亡如此之大呢?本章將試圖闡明其機製。
  第六章 戰鬥詳報記述的重慶轟炸
  在戰爭末期,日本受到瞭美軍徹底的轟炸。而在此之前的日中戰爭中,日軍在中國各地展開瞭各種規模的轟炸。當時就日軍的對華轟炸,中國以及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其為無差彆轟炸。盡管如此,日方仍然進行瞭反駁。從1937年到1941年,日軍對當時中國的臨時首都重慶,進行瞭長達一百多天的連續轟炸。其目的就是逼迫國民政府投降。就此次重慶轟炸,2006年3月,受害者及其遺屬嚮東京地方法院提齣瞭請求賠償和道歉的要求。重慶轟炸是如何被記憶的問題,也正應該是日本所麵臨的問題。而記載著每次作戰的報告書,即戰鬥詳報,則是掌握轟炸實際情況的重要綫索,它記錄瞭每次作戰的轟炸目標以及轟炸是如何實施的。本章以戰鬥詳報的分析為中心,力爭展現轟炸的實際情況。
  第七章 中國審判瞭什麼?又是如何審判的?
  ——中國國民政府戰犯審判政策的展開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對德國和日本的戰犯進行瞭審判。就日本而言,東京地方法院舉行瞭對屬於對人類和平犯下滔天大罪的甲級戰犯的審判,同時日本各地也舉行瞭對屬於一般的戰爭和人道犯罪的乙、丙級戰犯的審判。從1941年末開始,盟國內部開始就如何處罰德國和日本所實行的戰爭犯罪進行討論,直至德國戰敗後的1945年夏,纔製定齣最終的方針。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國民黨政府做好瞭追究日本戰爭犯罪的準備。本章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國民黨政府選定戰犯的標準上,進而瞭解戰時國民黨政府的戰爭犯罪調查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進行的,重點在什麼方麵,以及調查麵臨瞭什麼樣的情勢和在此之上實施的審判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如今,戰爭審判本身就是戰爭記憶的一部分。我們也想知道國民黨政府所實施的戰爭審判政策是如何被記憶的。
  如果通過本書能獲得日中兩國如何積纍戰爭所留下的記憶的綫索,本人將不勝榮幸。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日兩國曆史、文化交流以及近代衝突與和解的嚴肅曆史著作的簡介,重點在於探討兩國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相互認知、影響和復雜關係,完全不涉及“戰爭的記憶:日中兩國的共鳴和爭執”這一特定書名或主題。 --- 《東亞的鏡與影:古代文明的交融與現代民族國傢的構建》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東亞文明圈內部,特彆是古代中國與日本(倭國)之間,數韆年間復雜而多維的文化、製度與思想的互動過程。它超越瞭簡單地描述“文化輸入”或“文化抵禦”的二元對立框架,轉而關注交流過程中所産生的適應、變異、本土化(Indigenization)乃至反嚮影響的動態過程。全書結構清晰,分為上、中、下三大部分,分彆聚焦於古代的文化移植、中世的區域互動以及近世的身份重塑。 第一部:文明的源流與初始的模仿(公元前至唐宋時期) 本部分著眼於東亞文明形態確立的早期階段。在這一時期,日本列島對大陸文明,尤其是以儒傢思想、佛教信仰、漢字書寫係統以及律令製度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錶現齣極強的吸收與學習能力。 首先,書籍詳細考察瞭漢字傳入日本及其在本土語言(和語)中被藉用、音讀和訓讀的復雜曆程。這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日本知識分子群體根據自身語言結構進行的創造性改造。例如,對中國典籍的抄寫和注釋,不僅保存瞭文本,更重要的是,這些過程本身就是早期日本精英階層對自身文化主體性進行構建的嘗試。 其次,佛教的東傳被置於政治與社會結構變革的背景下進行分析。從百濟、新羅等中介者的作用,到聖德太子推行的“冠位十二階”對中國政治倫理的藉鑒,再到奈良和平安時代的“密教化”和“國分寺”製度的建立,書籍探討瞭佛教如何從外來信仰演變為支撐日本皇權、塑造貴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石。重點在於剖析這些製度和信仰在日本本土精神土壤上如何被重新詮釋,從而産生齣區彆於中國本土的特有形態(如天颱宗、真言宗的本土化發展)。 此外,唐代遣唐使團的活動被細緻描繪。他們不僅是留學生,更是製度、技術和藝術的“打包搬運工”。書籍通過對這些使團所帶迴的物品、製度文件乃至生活習慣的考察,揭示瞭當時日本上層社會對唐代“盛世氣象”的嚮往與實用主義的采納。然而,隨之而來的“遣唐使廢止”並非簡單的終止,而標誌著日本開始從“全麵學習”轉嚮“消化吸收”和“自主發展”的階段性轉變。 第二部:中世的區域互動與多極格局(宋元至明初) 進入中世,東亞的政治格局發生瞭深刻變化。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通過海外貿易進一步擴展,而日本國內則從貴族政治轉嚮武士統治。本部分側重於權力結構變化下,文化交流呈現齣的新特點。 船舶技術與貿易成為新的交流載體。書籍論述瞭宋元時期,以博多、堺為代錶的港口城市,與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往來,這不僅是絲綢、瓷器和茶葉的交換,更是新的商業倫理、會計方法和生活習俗的滲透。特彆是禪宗的傳播,在這一時期達到瞭高潮。 禪宗與武士階層的結閤是本書的焦點之一。趙州橋、圜悟剋勤等禪師的教法,如何被鐮倉幕府的武士們所接受,並與武士道精神的雛形相融閤,形成瞭強調簡約、直觀和瞬間覺悟的文化底色。書籍通過對《叢林錄》等文獻的解讀,展示瞭禪宗對日本審美(如侘寂Wabi-sabi的早期體現)的深遠影響,這與同期宋代文人畫的典雅精緻形成瞭有趣的對比。 此外,本書還討論瞭濛古入侵及其對兩國關係造成的短期衝擊,以及明代初期“勘閤貿易”的復雜性。勘閤貿易在官方管控下進行,它既是穩定的經濟渠道,也時常因政治摩擦而中斷,側麵反映瞭國傢間關係的微妙平衡。 第三部:近世的文化反思與身份的再確認(明清至近代開端) 隨著海禁政策和國內政治的演變,中日兩國的交流模式在明清時期發生瞭質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雖仍存,但日本內部已開始形成強大的本土文化自覺。 本部分詳述瞭江戶時代初期,幕府對儒學的官方采納,特彆是硃子學的“官學化”傾嚮。然而,與官方推崇形成張力的是“古學”和“國學”的興起。國學派(如本居宣長)對《萬葉集》和《源氏物語》等本土經典的發掘和重新評價,實質上是對過度模仿大陸經典的文化策略進行的反思和修正。書籍認為,這標誌著日本知識分子開始係統性地梳理和強調“和”的獨特性,試圖構建一個獨立於中國敘事之外的文化身份。 同時,書籍也探討瞭清代江南文化對日本長崎(齣島)的影響,雖然隔著嚴格的鎖國政策,但茶葉、小說、戲麯等“風俗文化”依然通過特定渠道傳入,展現瞭文化影響的頑固生命力。 結論:東亞文明的連續性與分化 《東亞的鏡與影》最終總結道,中日兩國並非簡單的師徒關係,而是長期處於相互審視、相互塑造的復雜場域之中。古代的文化吸收奠定瞭雙方共享的文明底色——包括對文字、倫理和宗教的共同理解;而近代的身份構建則體現瞭各自在麵對全球化衝擊時,對自身曆史根源的不同解讀和選擇。本書通過對具體製度、文本和藝術形式的深入挖掘,旨在為理解東亞文明圈的內在張力與持久的文化聯係,提供一個精細、紮實的學術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那些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能立刻在社交媒體上提煉齣幾條醒目金句的讀物,它的價值在於其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感覺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挑戰瞭我們固有的思維定勢,尤其是在看待“民族性”這個概念時。它細緻地解剖瞭在特定曆史壓力下,某些群體行為是如何被集體情緒和官方敘事裹挾的,讓人不禁反思,在相似的壓力下,我們自身的立場又將如何被塑造。這種深度的自我審視能力,是頂尖的非虛構作品纔能給予讀者的饋贈。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區,去理解那些你原本本能排斥的觀點背後的曆史邏輯,這纔是真正的“思想的交鋒”。

評分

讀完一部分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選取上展現齣瞭驚人的廣度和深度。很多我自以為已經瞭解得差不多的曆史節點,在這本書裏都齣現瞭全新的、甚至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角度。它不是那種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簡單歸類為“對”與“錯”的教科書式敘事,而是像一個高明的外科醫生,精準地切開瞭曆史肌理中那些最敏感、最容易感染的部分。比如,書中對戰後初期民間社會輿論的側寫,那份細節的真實感,仿佛能讓人聞到當時空氣中的塵土味和那種壓抑的集體情緒。不同於以往常見的宏大敘事,這本書更注重“微觀權力”對個體命運的重塑。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的聲音,他們既是曆史的承受者,也是無意識的參與者。這種對個體經驗的挖掘,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感染力,使得冰冷的年代記錄變得有血有肉起來,讓人在閱讀時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代入。

評分

這本書的論證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時間敘事,而是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結構,不斷地在“共鳴點”和“衝突區”之間來迴穿梭。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考驗瞭作者對材料的駕馭能力,稍有不慎就會讓讀者迷失方嚮。然而,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張弛有度”。每當敘事深入到一個極度敏感的爭執點時,作者總能及時地拋齣一個跨越國界的、關於人類共同情感的“共鳴錨點”,比如對戰爭受害者無差彆的痛苦描繪,或是對和平穩定生活的共同嚮往。這種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得原本可能引發激烈對立的議題,有瞭一個緩衝地帶,讓讀者得以喘息並以更理性的視角去審視接下來的衝突。這不隻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激昂的高潮,也有低迴的冥想。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筆風格非常成熟,透著一股沉穩的老派學者風範,但又不失現代批判的銳度。它的句式結構相對復雜,大量使用瞭精確的修飾語和從句,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閱讀耐心和曆史背景知識。但好在,作者的邏輯鏈條異常清晰,即便是最晦澀的政治經濟背景分析,也能被他用極其精準的比喻串聯起來。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記憶的建構”這一主題時的審慎態度。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更傾嚮於展示“不同版本的記憶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過程。這種“不輕易下結論”的立場,反而賦予瞭這本書更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承認瞭曆史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被不斷重新詮釋的文本,而非一塊刻在石頭上的絕對真理。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引人注目瞭。那種冷峻的色調,配上一些模糊的、像是舊照片的紋理,立刻就能把你拉迴到那個充滿硝煙和復雜情感的曆史時空裏。光是看著封麵,我就在想,作者究竟是如何平衡“共鳴”與“爭執”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的?通常這類書籍,要麼過於側重某一方麵的敘述,使得整體失衡,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無法觸及深層的情感糾葛。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在描述戰爭帶來的創傷時,如何細膩地捕捉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心理上的微妙差異。是日方視角下的那種“懺悔與反思”,還是中方視角下的那種“傷痕與記憶”?如果能有機地結閤起來,展示齣雙方在麵對曆史遺留問題時的那種近乎宿命般的相互理解與難以逾越的隔閡,那這部作品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史學研究,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探索。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來看,也透著一股嚴肅與剋製,讓人感覺作者是抱著敬畏之心來對待這個沉重話題的,絕非嘩眾取寵之作。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值得閱讀的好書,必須贊一下!

評分

送貨快,品質有保證。東西非常不錯。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值得閱讀。印刷質量好,京東圖書送貨快速!

評分

近代戰爭,一個日本學者眼中的那場戰爭,瞭解曆史纔會更好地走下去……

評分

值得閱讀的好書,必須贊一下!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還是有部分寫的不錯的

評分

值得閱讀的好書,必須贊一下!

評分

經典作品,內容精彩,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