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BIM應用教程

結構BIM應用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文勇,楊文生,焦柯 編
圖書標籤:
  • BIM
  • 結構BIM
  • Revit
  • 建築信息模型
  • 結構工程
  • 建模
  • 應用
  • 教程
  • 案例
  • 軟件操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797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90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1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建築工程技術、工程監理、房地産管理、水利水電工程、工程力學和機械工程等專業要學習力學的本科或大專學生,也可作為力學培訓用書。
本書是吳教授編著的一本結構BIM教程,內容從淺入深,隻講讀者需要的,非常實用。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涵蓋瞭結構BIM應用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主要介紹結構BIM的概念,柱、梁、闆、牆的設計,框架和剪力牆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結構設計參數的閤理選取,Revit下結構BIM的建立,並附加瞭課程設計內容。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建築工程技術、工程監理、房地産管理、水利水電工程、工程力學和機械工程等專業要學習力學的本科或大專學生,也可作為力學培訓用書。

作者簡介

吳文勇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目前為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電算中心結構總工,20年來一直從事結構計算的研究工作,是我國建築結構計算領域的領軍人物。他領導並完成瞭8個省部級研究開發項目,先後榮獲1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奬。2005年來一直從事《建築結構抗震規範》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範》參編的具體工作。

精彩書評

《結構BIM應用教程》是一本用簡單案例,詳細介紹結構設計的一本圖書,不僅適閤個人學習,更適閤土木相關專業的教材。

目錄

第1章結構BIM的發展和現狀1
1.1BIM的定義和特點1
1.2BIM的發展概況2
1.3結構BIM應用的現狀3
1.4本章總結4
思考題4

第2章柱的設計5
2.1柱的力學計算5
2.1.1矩形柱的尺寸和材料6
2.1.2柱的邊界條件7
2.1.3柱頂的荷載7
2.1.4柱的位移和內力計算7
2.2柱的施工圖23
2.2.1柱的鋼筋23
2.2.2柱的計算配筋26
2.2.3柱的構造要求29
2.2.4柱施工圖的錶示法32
2.2.5上機操作33
2.3柱的各種截麵類型37
2.4柱的各種荷載類型44
2.5本章總結45
思考題45

第3章梁的設計46
3.1梁的力學計算46
3.1.1矩形梁的尺寸和材料47
3.1.2梁的邊界條件47
3.1.3梁的荷載47
3.1.4梁的位移和內力計算47
3.2梁的施工圖65
3.2.1梁的鋼筋65
3.2.2梁的計算配筋68
3.2.3梁的構造要求70
3.2.4梁施工圖的錶示法71
3.2.5上機操作71
3.3本章總結74思考題74

第4章闆的設計75
4.1闆的力學計算75
4.1.1闆的尺寸和材料76
4.1.2闆的邊界條件76
4.1.3闆的荷載77
4.1.4闆的內力計算78
4.2闆的施工圖91
4.2.1闆的鋼筋91
4.2.2闆的計算配筋92
4.2.3闆的構造要求93
4.2.4闆施工圖的錶示法93
4.2.5上機操作94
4.3本章總結97
思考題97

第5章牆的設計98
5.1牆的力學計算98
5.1.1牆的計算模型98
5.1.2牆的內力計算99
5.2牆的施工圖110
5.2.1牆的鋼筋110
5.2.2基本內力組閤111
5.2.3牆的計算配筋113
5.2.4剪力牆的構造要求114
5.2.5剪力牆施工圖的錶示法116
5.2.6上機操作117
5.3本章總結120
思考題120

第6章框架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121
6.1框架結構的力學計算121
6.1.1框架結構的工程概況121
6.1.2框架結構的模型輸入123
6.1.3樓闆計算140
6.1.4GSSAP計算143
6.1.5查看樓層和構件控製指標143
6.2AutoCAD自動成圖145
6.3廣廈和廣聯達鋼筋算量接口149
6.3.1生成鋼筋算量接口數據149
6.3.2生成gsm文件150
6.3.3調用gsm文件151
6.4框架結構的鋼筋算量152
6.4.1鋼筋算量計算依據和參數152
6.4.2框架結構鋼筋工程量計算154
6.4.3框架結構鋼筋預算軟件工程量計算165
6.5框架結構的混凝土算量173
6.5.1框架結構混凝土算量的計算依據、方法、計算規則173
6.5.2框架結構混凝土工程量計算174
6.5.3框架結構混凝土預算軟件工程量計算176
6.6框架結構的鋼筋下料184
6.6.1鋼筋下料的計算依據和參數184
6.6.2框架結構鋼筋下料軟件計算184
6.7本章總結198
思考題198

第7章剪力牆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199
7.1剪力牆結構的力學計算199
7.1.1剪力牆結構的工程概況199
7.1.2剪力牆結構的模型輸入200
7.1.3樓闆計算220
7.1.4GSSAP計算220
7.1.5查看樓層和構件控製指標220
7.2AutoCAD自動成圖226
7.3廣廈和廣聯達鋼筋算量接口229
7.3.1生成鋼筋算量接口數據229
7.3.2生成gsm文件229
7.3.3調用gsm文件230
7.4剪力牆結構的鋼筋算量231
7.4.1牆結構包含的構件及構造231
7.4.2剪力牆中牆身與連梁的鋼筋工程量計算232
7.4.3剪力牆框架結構鋼筋預算軟件工程量計算235
7.5剪力牆結構的混凝土算量236
7.5.1剪力牆結構的混凝土量算量規則236
7.5.2剪力牆結構混凝土工程量計算237
7.5.3剪力牆結構混凝土軟件工程量計算難點237
7.6剪力牆結構的鋼筋下料238
7.7本章總結238
思考題238

第8章結構設計參數的閤理選取239
8.1總信息240
8.1.1結構計算總層數、地下室層數、有側約束的地下室層數和最大嵌固結構層號240
8.1.2裙房層數242
8.1.3轉換層所在的結構層號243
8.1.4薄弱的結構層號243
8.1.5加強層所在的結構層號243
8.1.6結構形式244
8.1.7結構材料信息248
8.1.8結構重要性係數248
8.1.9竪嚮荷載計算標誌248
8.1.10考慮重力二階效應249
8.1.11梁柱重疊部分簡化為剛域249
8.1.12梁配筋考慮壓筋的影響250
8.1.13梁配筋考慮闆的影響250
8.1.14所有樓層分區強製采用剛性樓闆假定250
8.1.15是否高層的判斷251
8.2地震信息251
8.2.1反應譜法251
8.2.2水平地震影響係數最大值253
8.2.3特徵周期253
8.2.4計算地震作用的結構阻尼比254
8.2.5地震作用方嚮255
8.2.6振型計算方法255
8.2.7振型數255
8.2.8計算扭轉的地震方嚮255
8.2.9考慮偶然偏心255
8.2.10框架和剪力牆抗震等級256
8.2.11周期摺減係數256
8.2.12頂部小塔樓考慮鞭梢效應的層數、層號和放大係數257
8.2.13框架剪力調整段數和剪力調整Vo所在的層號257
8.3風計算信息258
8.3.1計算風荷載的基本風壓258
8.3.2計算風荷載的結構阻尼比258
8.3.3地麵粗糙度258
8.3.4風體型係數259
8.3.5結構自振基本周期259
8.3.6風方嚮260
8.4調整信息260
8.4.1地震連梁剛度摺減係數261
8.4.2中梁剛度放大係數261
8.4.3梁端彎矩調幅係數261
8.4.4考慮活載不利布置261
8.4.5是否要進行牆柱活荷載摺減、摺減係數262
8.5本章總結262
思考題262

第9章Revit中結構BIM模型的建立263
9.1基於Revit結構模型的工程應用263
9.2結構計算模型與Revit模型的雙嚮轉換265
9.2.1Revit中的族265
9.2.2計算模型轉換為Revit模型266
9.2.3Revit模型轉換為計算模型266
9.3Revit中結構模型的建立269
9.3.1標高和軸綫的輸入270
9.3.2柱的輸入271
9.3.3梁的輸入273
9.3.4闆的輸入275
9.3.5牆的輸入275
9.4本章總結277
思考題277

第10章課程設計278
10.1課程設計要達到的目標278
10.2框架�布裊η澆峁溝哪P褪淙�278
10.2.1結構布置278
10.2.2確定柱截麵尺寸278
10.2.3布置牆、柱及連梁開洞282
10.2.4確定闆厚285
10.2.5加闆上荷載286
10.2.6加梁上荷載288
10.2.7加牆柱荷載289
10.2.8樓梯編輯289

參考文獻291

前言/序言

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範圍不斷擴展,使得建設行業正在進行一次行業革命。結構專業作為建築工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BIM模型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結構的BIM要求統一的牆、柱、梁和闆模型貫穿於力學計算、施工圖繪製、鋼筋混凝土算量、鋼筋下料和碰撞檢查5個過程。結構BIM技術的應用將大大提高工程質量和建造效率,進而提高建設行業的經濟效益。
目前,國內各高校正積極開設結構BIM的教學課程,將先進的結構BIM技術應用於結構教學,使基礎課程更加形象生動,也提高瞭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BIM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代錶瞭所在高校的教學水平。將結構BIM的教學內容納入到教學工作中,可達到以下目的:
① 掌握BIM技術已成為國內先進的建築設計、施工企業以及地産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對畢業生來講,掌握BIM技術也將成為個人職業發展的基本能力;
② 有趣生動地完成專業基礎課的實際應用訓練,實訓的基礎課覆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結構施工圖識圖、鋼筋算量及計價、混凝土算量及計價和鋼筋下料等。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圳市廣廈軟件有限公司和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閤作編製瞭《結構BIM應用教程》、課件PPT和配套教學軟件,並協助各高校培訓授課教師,解決在結構BIM教學課程中的各種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將推動結構BIM技術走進高校課堂。
本教材授課對象為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建築工程技術、工程監理、房地産管理、水利水電工程、工程力學和機械工程等專業要學習力學的本科或大專學生。為滿足“教、學、做”的要求,教材包括教師講課內容和學生上機實習內容,教師講課內容已做成課件PPT,教師可根據本校和本課程具體情況使用或修改後使用。
本教材共分10章,內容涵蓋瞭結構BIM應用和教學的各個環節,第1章講述結構BIM的概念,第2~5章講柱、梁、闆、牆的設計,第6章和第7章講述框架和剪力牆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第8章講結構設計參數的閤理選取,第9章介紹Revit下結構BIM的建立,第10章是課程設計,由淺入深地讓學生實踐整個結構BIM的應用過程。
8類課程老師應用本教材的方法如下。
(1) 材料力學老師的實訓課
第2章柱設計的力學計算包括瞭柱的受壓、受扭和受剪彎的手工計算和軟件計算,老師講完每節受壓、受扭和受剪彎課後,讓學生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軟件計算工作,幫助學生完成材料力學課程實際應用訓練。
(2) 結構力學老師的實訓課
第3章梁的力學計算包括瞭門結構的手工計算和軟件計算,老師講完結構力學的位移法後,讓學生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軟件計算工作,幫助學生完成結構力學課程實際應用訓練。
(3) 結構施工圖識圖老師的實訓課
第2~5章包括瞭柱、梁、闆和牆的鋼筋、施工圖錶示法和上機繪製施工圖,老師講完每節柱、梁、闆和牆施工圖課後,學生可在網站www.gscad.com.cn的“文檔下載”中下載“結構BIM應用教程的算例”,利用已有柱、梁、闆和牆的結構計算模型,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施工圖自動繪製工作,並在廣聯達鋼筋算量軟件中查看三維鋼筋,幫助學生完成結構施工圖識圖課程實際應用訓練。
(4) 鋼筋和混凝土算量老師的實訓課
第6章和第7章包括瞭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的鋼筋和混凝土手工算量和軟件算量,老師講完每節柱、梁、闆和牆鋼筋和混凝土算量課後,學生可在網站www.gscad.com.cn的“文檔下載”中下載“結構BIM應用教程的算例”,利用已有框架和剪力牆的結構計算模型,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施工圖自動繪製、鋼筋算量和混凝土算量工作,幫助學生完成鋼筋和混凝土算量課程實際應用訓練。
(5)鋼筋下料老師的實訓課
第6章和第7章包括瞭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的手工鋼筋下料和軟件鋼筋下料,老師講完每節柱、梁、闆和牆鋼筋下料課後,學生可在網站www.gscad.com.cn的“文檔下載”中下載“結構BIM應用教程的算例”,利用已有框架和剪力牆的結構計算模型,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施工圖自動繪製、鋼筋算量和鋼筋下料工作,幫助學生完成鋼筋下料課程實際應用訓練。
(6)已開設結構設計課程老師的實訓課
本教材除第6章和第7章算量下料的內容外,包括瞭柱、梁、闆、牆、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等設計內容,讓學生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建模、計算和施工圖繪製工作,幫助學生完成結構設計課程實際應用訓練。
(7)結構設計課程老師的16學時授課和16學時實訓課
本教材除第6章和第7章算量下料的內容外,包括瞭柱、梁、闆、牆、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等設計內容,老師按本教材講解16學時設計內容,每項內容講完讓學生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建模、計算和施工圖繪製工作,幫助學生完成結構設計課程實際應用訓練,建議學分3個。
(8)結構BIM應用課程老師的16學時授課和16學時實訓課
本教材包括瞭力學計算、施工圖繪製、鋼筋混凝土算量、鋼筋下料和碰撞檢查5個過程內容,老師按本教材講解16學時設計內容,每項內容講完讓學生按本教材的上機內容完成建模、計算、施工圖繪製、鋼筋混凝土算量和鋼筋下料工作,幫助學生完成結構BIM應用課程實際應用訓練,建議學分3個。每一章需要的學時如下。
授課:結構BIM應用的發展和現狀1學時,柱的設計2學時,梁的設計2學時,闆的設計2學時,牆的設計2學時,框架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2學時,剪力牆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2學時,結構設計參數的閤理選取2學時,Revit中結構BIM模型的建立1學時。
上機:柱的設計2學時,梁的設計2學時,闆的設計1學時,牆的設計1學時,框架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2學時,剪力牆結構的設計、算量和下料2學時,Revit中結構BIM模型的建立2學時,課程設計4學時。
本教材用到的規範和規程都用簡化名稱,如《抗規》指《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混規》指《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10),《高規》指《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
限於作者水平,書中難免有不足和疏漏,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修訂和完善。聯係電子郵箱:bjgscad@163.com。網站www.gscad.com.cn的“文檔下載”中可下載與本教材配套的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課件PPT和結構BIM應用教程的算例,“教學演示”中可下載與本教材配套的結構BIM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培訓視頻。廣聯達結構BIM教師群:QQ208010883。

編者
2016年6月
《精益建造:流程優化與集成化管理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當前建築行業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精益建造理念指導下的流程優化與集成化管理,實現項目效率的飛躍、成本的有效控製以及質量的穩定提升。我們摒棄瞭傳統模式下常見的“信息孤島”、“重復勞動”以及“被動響應”等低效現象,著力於構建一套係統化、前瞻性、協同性的建造模式。 第一部分:精益建造理念的基石 本部分將首先為讀者構建精益建造的宏觀認知框架。我們將追溯精益生産思想的起源,重點闡述其在製造業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並深入剖析其核心原則,如“消除浪費”、“價值流映射”、“拉動式生産”、“持續改進(Kaizen)”以及“尊重人性”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重點聚焦如何將這些顛覆性的理念精準對接建築行業的特殊性。我們會詳細分析建築項目生命周期中存在的各種“浪費”,包括但不限於:過度生産、等待、運輸、不必要的加工、庫存、不必要的移動以及缺陷。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圖文解析,讀者將能夠清晰地識彆齣自身項目中潛在的改進空間。 精益思維的轉變: 我們強調從“基於任務的被動執行”轉變為“基於價值的係統優化”。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全局視角審視項目,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並圍繞這些需求來組織和優化所有的建造活動。 價值流的識彆與可視化: 讀者將學會如何繪製“價值流圖”(Value Stream Mapping, VSM),從而清晰地展示項目從啓動到交付的每一個環節,並精確區分哪些環節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哪些是必須存在的非增值活動,哪些則是可以被消除的純粹浪費。我們將提供不同類型項目(如住宅、商業、工業建築)的VSM繪製模闆和解讀指南。 識彆與消除八種浪費: 除瞭製造業的七種浪費,本書將特彆強調建築行業特有的“技能未被充分利用”的第八種浪費,並提供具體的識彆方法和消除策略。例如,如何通過有效的培訓和授權,讓一綫施工人員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能;如何避免因溝通不暢或決策滯後,導緻關鍵人員的專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運用。 第二部分:流程優化與標準化 本部分將進入精益建造的具體實踐層麵,聚焦於如何通過科學的流程設計和標準化作業,打破部門壁壘,實現信息和資源的順暢流動。 預製與模塊化建造: 我們將深入探討預製構件(Prefabrication)和模塊化建造(Modular Construction)在提升效率、保障質量和減少現場濕作業方麵的優勢。本書將提供不同類型預製構件的設計要求、生産流程、質量控製要點,以及現場裝配的優化策略。我們將分析預製化如何與精益理念協同,最大限度地減少現場的等待和不確定性。 標準化作業指導書(SOPs)的構建與應用: 本節將詳細闡述如何製定易於理解、操作性強的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我們將從明確工藝步驟、規範操作細節、設定質量檢查點、明確安全注意事項等多個維度進行講解。同時,我們會強調SOPs的動態更新機製,確保其始終反映最新的技術和最佳實踐。 “看闆”(Kanban)管理係統的引入: 讀者將學習如何將源自豐田生産方式的“看闆”係統應用於項目管理。本書將詳細介紹看闆的設計、實施步驟,以及如何利用看闆來可視化工作流程、限製在製品數量(WIP)、促進團隊間的協同與溝通,從而實現“拉動式”的生産調度。我們將針對建築項目中的不同類型工作(如設計變更、材料采購、現場施工等)設計相應的看闆應用模型。 “5S”與“6S”現場管理: 本部分將全麵解析“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5S)以及在此基礎上增加“安全”(6S)的實施方法。我們將通過大量現場照片和案例,展示如何將5S/6S理念融入日常的施工現場管理,以創建整潔、有序、安全的工作環境,從而提升效率、減少事故、降低損耗。 縮短周期時間(Cycle Time)的策略: 針對建築項目周期長的痛點,本節將集中探討縮短關鍵流程周期時間的具體策略,如並行工程、優化決策流程、提前介入、批量減小等。我們將使用流程圖和數據分析工具,演示如何識彆流程瓶頸並采取針對性措施。 第三部分:集成化管理與協同 本部分將升華精益建造的理念,重點關注如何通過集成化的管理方式,打破傳統部門和參與方之間的壁壘,構建一個高效協作的生態係統。 麵嚮對象的集成管理: 我們將介紹一種創新的管理思路,即“麵嚮對象”的集成管理。這意味著不再是簡單地將各方“拼湊”在一起,而是圍繞項目核心“對象”(如某個功能空間、某項關鍵設備、某個施工工序)來組織管理資源和信息,實現信息的集中,決策的協同。 供應鏈協同與優化: 建築項目涉及復雜的供應鏈。本節將深入探討如何與供應商、分包商建立更緊密的協同關係,實現信息共享、風險共擔。我們將講解如何通過戰略閤作、聯閤優化、共享數據等方式,提升整個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效率。 績效考核與持續改進機製: 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體係是持續改進的保障。本書將介紹如何設定清晰、可衡量的績效指標(KPIs),並將其與精益建造的目標相匹配。同時,我們將重點闡述建立持續改進(Kaizen)的文化和機製,鼓勵項目團隊不斷發現問題、提齣解決方案並付諸實踐。我們將介紹常用的持續改進工具,如PDCA循環、根本原因分析(RCA)等。 知識管理與經驗傳承: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積纍的寶貴經驗需要被有效地管理和傳承。本節將探討如何建立項目知識庫,係統地收集、整理和分享項目中的最佳實踐、教訓以及創新成果,為未來的項目提供強大的知識支持。 利益相關者溝通與協作平颱: 有效的溝通是集成化管理的核心。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現代化的溝通工具和平颱,打破信息傳遞的壁壘,確保所有項目參與方(業主、設計、施工、監理、供應商等)都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並參與到關鍵決策中。我們將強調“透明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構建一個互信互助的協作氛圍。 第四部分:精益建造在特定領域的應用 為瞭使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精益建造的應用,本部分將精選幾個建築行業的典型應用場景,進行深度剖析。 住宅開發中的精益應用: 結閤商品住宅開發流程,詳細講解如何通過精益建造優化戶型設計、標準層施工、裝修一體化等環節,實現快速交付、降低成本、提升居住品質。 公共建築與基礎設施項目中的精益實踐: 探討在大型復雜項目中,如何利用精益理念應對多方協調、嚴格工期、高昂造價等挑戰,例如通過精益設計指導下的參數化建模、數字化孿生技術在施工過程中的應用等。 裝配式建築與智能化建造的融閤: 分析精益建造如何與日益發展的裝配式技術和智能化建造工具(如機器人、無人機、物聯網技術)相結閤,實現更加高效、精準、安全的建造過程。 總結與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全書內容進行提煉總結,並對精益建造在未來建築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我們堅信,通過對精益建造理念的深入理解和係統實踐,建築企業將能夠構建更具競爭力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齣,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書旨在成為建築行業從業者,特彆是項目經理、工程師、技術人員以及企業管理者,在追求卓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實踐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數字化的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BIM技術已然成為建築工程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如何在結構工程領域真正發揮BIM的潛力,實現從模型到信息的躍遷,一直是我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本書開篇就點明瞭結構BIM的核心價值——“以信息驅動設計”。它強調BIM不僅僅是幾何形態的展現,更是信息流動的載體。書中對參數化建模的深入解析,讓我明白瞭如何通過定義構件的屬性和邏輯關係,來構建靈活、智能、可重用的結構模型。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模型信息梳理”的章節,它教會我如何係統地組織和管理模型中的信息,使其能夠滿足不同階段的應用需求。 在鋼筋建模和管理方麵,本書提供瞭非常詳盡且實用的指導。它不僅僅展示瞭鋼筋的三維可視化,更深入地解析瞭鋼筋的彎鈎、搭接、錨固等關鍵施工細節,並將其與模型緊密結閤。書中關於如何自動生成鋼筋工程量明細錶、如何進行鋼筋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將鋼筋信息傳遞給加工廠的講解,都極具實踐價值,能夠極大地提高鋼筋工程的準確性和效率。 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於其豐富的案例研究。作者精選瞭多個具有代錶性的結構工程項目,從高層建築到大型橋梁,從工業廠房到地下工程,係統地展示瞭結構BIM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不僅學習到瞭如何在實際工程中運用BIM技術解決復雜問題,也對BIM在優化設計、控製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麵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多專業協同與信息集成”的論述。在現代工程項目中,結構、建築、機電等專業的協同至關重要。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BIM平颱實現各專業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溝通,如何進行模型整閤與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協同工作流程。這對於提升項目整體的協作效率、減少設計衝突具有指導性意義。 此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包括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規劃,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控製。這些內容,對於將BIM技術真正落地到施工現場,發揮其最大的工程效益,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嚴謹、清晰,邏輯性強。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圖示、流程圖和操作截圖,將復雜的概念和操作步驟可視化,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實踐,發現瞭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得到瞭有效的解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操指導、案例豐富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BIM軟件的教程,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BIM思維來解決結構工程實際問題的指南。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評分

作為一名在結構工程領域深耕多年的技術人員,我一直在積極尋求能夠提升工作效率、優化設計質量的先進技術。《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它並非簡單地介紹軟件的某個功能,而是從結構工程的核心需求齣發,將BIM技術巧妙地融入到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結構構件建模的精細化處理。從梁、柱、闆到剪力牆、基礎,書中都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實際工程需求,準確地建立構件的幾何信息,並賦予其完整的屬性數據。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參數化族”的講解,它讓我明白如何創建高度靈活、可復用的構件庫,從而大大提高建模效率。 在鋼筋建模方麵,本書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僅僅是展示瞭鋼筋的三維可視化,更深入地解析瞭鋼筋的布置邏輯、搭接要求、彎鈎形式以及與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BIM軟件進行鋼筋的精細化建模,如何生成準確的鋼筋工程量明細錶,以及如何通過BIM模型實現鋼筋的優化排布,這對於提高鋼筋工程的準確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的案例研究部分,是其另一大亮點。作者精心挑選瞭多個具有代錶性的結構工程項目,從高層建築到大型橋梁,從工業廠房到地下工程,係統地展示瞭結構BIM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度剖析,我不僅學習到瞭如何在實際工程中運用BIM技術解決復雜問題,也對BIM在優化設計、控製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麵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多專業協同與信息集成”的論述。在現代工程項目中,結構、建築、機電等專業的協同工作至關重要。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BIM平颱實現各專業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如何進行模型整閤與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協同工作流程。這對於提升項目整體的協作效率、減少設計衝突具有指導性意義。 此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包括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規劃,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控製。這些內容,對於將BIM技術真正落地到施工現場,發揮其最大的工程效益,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嚴謹、清晰,邏輯性強。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圖示、流程圖和操作截圖,將復雜的概念和操作步驟可視化,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實踐,發現瞭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得到瞭有效的解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操指導、案例豐富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BIM軟件的教程,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BIM思維來解決結構工程實際問題的指南。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結構BIM的應用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係,想要真正掌握它,不僅需要紮實的結構理論基礎,還需要對各類BIM軟件有深入的瞭解,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實際項目中將其有效地落地。在接觸《結構BIM應用教程》之前,我閱讀過不少關於BIM的書籍,但總感覺它們要麼過於偏重軟件操作,缺乏對結構原理的深度挖掘,要麼就是理論性太強,難以指導實際操作。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 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軟件功能,而是從結構工程的實際需求齣發,去探討BIM技術如何服務於結構設計、分析、施工和運維。書中對於不同結構構件(如梁、柱、闆、牆、基礎等)在BIM環境下的建模方法、信息編碼以及應用邏輯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例如,在講解鋼筋建模時,作者不僅介紹瞭鋼筋的形狀、直徑、長度等基本信息,還深入討論瞭鋼筋的布置方式、搭接處理以及與混凝土的交互關係,這些細節對於保證結構的準確性和施工可行性至關重要。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模型信息傳遞”和“數據集成”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建立一個三維模型,更重要的是模型中承載的豐富信息如何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書中關於如何建立模型信息庫,如何實現模型與其他軟件(如結構分析軟件、算量軟件、施工管理軟件)之間的數據交換,以及如何利用BIM模型進行可視化審圖和碰撞檢測等內容的講解,都非常實用。我通過書中介紹的方法,成功地將結構模型的信息導入到瞭算量軟件中,極大地提高瞭算量效率和準確性。 書中還提供瞭一係列詳細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涵蓋瞭各種類型的結構工程項目,從住宅建築到工業廠房,從橋梁到隧道。通過這些案例,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結構BIM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例如如何通過BIM進行施工方案的優化,如何通過BIM模型進行進度管理和成本控製,以及如何通過BIM模型實現可視化交底和後期運維。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協同工作流程”的闡述。BIM的精髓在於協同,而結構BIM的成功應用,更是離不開設計、施工、監理等各方的緊密配閤。《結構BIM應用教程》在這方麵提供瞭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建議,例如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如何明確各方在BIM模型中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如何通過BIM平颱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審批。 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BIM在結構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都進行瞭覆蓋,從概念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建造、構件加工,一直到後期的運維管理。這種全生命周期的視角,讓我對BIM技術的應用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瞭更清晰的方嚮。 另外,作者在書中還探討瞭結構BIM在質量控製、風險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應用。這些內容對於提升工程質量、降低項目風險、實現綠色建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書中關於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性分析,如何識彆和規避潛在的施工衝突,以及如何通過BIM模型進行能耗分析和材料優化等方麵的講解,都非常有啓發性。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清晰易懂,即使是結構BIM的初學者,也能夠很快地掌握其中的核心概念和關鍵技術。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圖示和錶格,使得復雜的概念變得直觀易懂。同時,書中提供的操作步驟也非常詳細,可以作為很好的實踐指導。 我認為,《結構BIM應用教程》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能夠帶領我們深入理解結構BIM的應用精髓。它不僅教會我們“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為什麼這樣做”,以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本書為我打開瞭結構BIM應用的一扇大門,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充滿瞭信心。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名結構工程師、BIM工程師,或者任何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從業者,《結構BIM應用教程》都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寶藏。它能夠幫助你係統地掌握結構BIM的應用技術,提升專業能力,並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脫穎而齣。

評分

作為一個在工程行業摸索多年的老兵,我見證瞭CAD技術從二維走嚮三維,也親曆瞭BIM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然而,在結構BIM的應用領域,我一直覺得存在一個知識的斷層,很多書籍要麼太過泛泛,要麼過於專業,很難找到一本能夠真正連接理論與實踐,並且深入剖析結構BIM應用精髓的書籍。《結構BIM應用教程》的齣現,可以說恰好滿足瞭我這樣的需求。 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一點,是它對結構BIM的“工程化”理解。它並非簡單地將BIM視為一種製圖工具,而是將其定位為一種貫穿結構設計、分析、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和協同平颱。書中對不同設計階段的BIM應用進行瞭細緻的劃分和講解,從初步的概念設計到詳細的施工圖設計,再到後期的運維階段,都為我們提供瞭清晰的應用思路和方法。 在具體的建模方麵,本書對各類結構構件的建模方法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復雜節點建模的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的圖示和文字說明,詳細講解瞭如何創建參數化的節點族,如何處理構件之間的碰撞和連接,以及如何確保模型的精確性和可施工性。這些細節的處理,對於保證結構工程的質量至關重要。 本書對鋼筋建模的闡述,可謂是“教科書級彆”。它不僅僅介紹瞭鋼筋的幾何信息,還深入探討瞭鋼筋的布置規則、搭接方式、錨固長度等施工細節,並將這些信息直接體現在BIM模型中。這使得模型不僅能夠進行三維可視化,還能直接用於鋼筋工程量的計算、鋼筋的排布優化以及鋼筋加工圖的生成。 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關於“碰撞檢測與優化”章節的深度。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講解軟件操作,而是深入分析瞭結構與建築、機電等各專業之間的常見碰撞點,並提供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通過BIM模型進行碰撞檢測,可以提前發現並解決設計階段的衝突,從而避免在施工階段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經濟損失。 書中豐富的案例研究,是其另一大亮點。作者選擇瞭多個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結構工程項目,詳細展示瞭結構BIM在這些項目中的應用過程和取得的成效。這些案例不僅具有很強的代錶性,而且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BIM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落地情況,學習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令我欣慰的是,本書對“數據管理與信息傳遞”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它強調瞭BIM模型中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一緻性,並提供瞭關於如何建立模型信息庫、如何實現模型與其他軟件之間的數據交互、以及如何進行信息共享和版本管理的指導。這些內容對於構建高效的BIM項目管理體係至關重要。 此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模擬、進度控製、成本管理等方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通過BIM技術,我們可以進行精細化的施工模擬,優化施工方案,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從而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確保工程安全。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簡潔明瞭,邏輯嚴謹,內容翔實。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圖示、錶格和操作截圖,使得復雜的概念和操作步驟都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實踐,發現效果顯著。 總而言之,這本《結構BIM應用教程》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操指導、案例豐富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能夠幫助結構工程師、BIM技術人員等專業人士提升專業技能,更能為整個建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的助力。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緻力於探索工程技術前沿的實踐者,我對BIM技術在結構工程領域的應用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在深入鑽研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BIM書籍往往側重於軟件本身的功能介紹,而忽略瞭其與結構工程核心理論的內在聯係。《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則巧妙地彌閤瞭這一鴻溝,它以一種高度工程化的視角,將BIM技術滲透到結構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本書在開篇就旗幟鮮明地提齣瞭“信息驅動的結構設計”這一核心理念。它不再將BIM視為一個簡單的三維建模工具,而是強調BIM模型本身所承載的豐富信息,以及這些信息如何指導設計決策、優化設計方案、提升設計效率。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參數化構件”和“信息集成”的論述,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如何通過定義構件的屬性和關係,來實現模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 在鋼筋建模和處理方麵,本書可謂是“錦上添花”。它不僅僅是展示瞭鋼筋的三維可視化,更深入地解析瞭鋼筋的布置邏輯、搭接要求、彎鈎形式以及與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BIM軟件進行鋼筋的精細化建模,如何生成準確的鋼筋工程量明細錶,以及如何通過BIM模型實現鋼筋的優化排布,這對於減少鋼筋浪費、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在案例研究上的投入,是其一大亮點。作者精心挑選瞭多個具有代錶性的結構工程項目,涵蓋瞭從高層建築到工業廠房,從橋梁到地下隧道等多種類型。通過對這些真實案例的深度剖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結構BIM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例如如何通過BIM進行復雜結構的施工模擬,如何通過BIM優化結構體係,以及如何通過BIM進行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 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跨專業協同與信息共享”的章節。在現代工程項目中,結構、建築、機電等專業的協同工作至關重要。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BIM平颱實現各專業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如何進行多專業模型整閤與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協同工作流程。這對於提升項目整體的協作效率、減少設計衝突具有指導性意義。 此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包括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規劃,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控製。這些內容,對於將BIM技術真正落地到施工現場,發揮其最大的工程效益,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專業、嚴謹,但又不失易懂。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圖示、流程圖和代碼示例,將復雜的概念和操作步驟可視化,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操作,發現瞭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得到瞭有效的解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結構BIM應用寶典。它不僅教會瞭我如何使用BIM軟件,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如何運用BIM思維來解決結構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它為我打開瞭結構BIM應用的一扇新視界,並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充滿瞭信心。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在結構BIM領域探索的同行。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新技術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結構工程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結構BIM應用邏輯,並提供實操指導的書籍。市麵上的BIM書籍良莠不齊,有的過於理論化,有的又太偏重於軟件操作技巧,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一種非常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將結構工程的專業知識與BIM技術深度融閤。 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進入軟件界麵的介紹,而是從結構BIM的價值和意義入手,闡述瞭BIM技術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結構設計和分析模式。它詳細解釋瞭BIM在信息整閤、協同工作、可視化模擬等方麵的優勢,讓我對結構BIM的應用前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基於信息的模型”這一概念,它讓我明白BIM不僅僅是三維幾何模型,更是承載著豐富工程信息的平颱。 在構件建模方麵,本書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講解,特彆是針對各種主要的結構構件,如梁、柱、闆、牆、樓梯、基礎等。它不僅介紹瞭構件的幾何建模方法,更重要的是強調瞭如何為這些構件賦予準確的材料屬性、連接方式、荷載信息以及施工要求。例如,在講解混凝土梁的建模時,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定義梁的截麵尺寸、鋼筋信息、混凝土強度等級等參數,並強調瞭如何通過這些參數實現模型的聯動更新。 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關於鋼筋建模和管理的章節。鋼筋是結構工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其復雜性和精細化要求極高。本書詳細講解瞭鋼筋的類型、規格、彎鈎、搭接、錨固等參數的設置,以及如何在BIM模型中實現鋼筋的三維可視化和精確布置。此外,書中還提供瞭關於如何生成鋼筋工程量明細錶、如何進行鋼筋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將鋼筋信息傳遞給鋼筋加工廠的實用指導。 本書的案例研究部分,做得非常齣色。作者選取瞭多個不同類型的結構工程項目,從高層建築到工業廠房,從橋梁到地下工程,係統地展示瞭結構BIM在這些項目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我不僅學習到瞭如何在實際項目中運用BIM技術解決遇到的問題,還對BIM在提高設計效率、優化設計方案、控製工程質量等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數據集成與信息交互”的論述。BIM的核心在於信息的流動和共享,《結構BIM應用教程》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指導。它詳細講解瞭如何將BIM模型與結構分析軟件、有限元分析軟件、施工管理軟件等進行數據交互,如何實現模型信息的傳遞和更新,以及如何通過BIM平颱進行多方協同和信息共享。 另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包括如何利用BIM模型進行施工方案的模擬和優化,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監控。這些內容對於一綫施工人員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錶達清晰流暢,邏輯性強,條理分明。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圖示、流程圖和代碼片段,將復雜的概念變得直觀易懂,便於讀者理解和實踐。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步驟進行操作,發現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得到瞭有效的解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結構BIM應用指南。它不僅教會瞭我如何使用BIM軟件,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如何運用BIM思維來解決結構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它是我學習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提升結構BIM應用能力的人。

評分

作為一名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BIM技術愛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真正能引領我深入理解結構BIM應用的書籍。市麵上關於BIM的書籍確實不少,但很多要麼過於理論化,缺乏實操指導,要麼內容陳舊,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當我第一次翻開《結構BIM應用教程》,說實話,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教程”兩個字有時候也意味著枯燥乏味。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 它不是那種讓你死記硬背軟件操作步驟的“填鴨式”教程。相反,它從最根本的結構工程原理齣發,將BIM技術巧妙地融入到整個設計、分析、施工和運維的全生命周期中。書中對結構BIM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如何改變傳統的結構工作流程進行瞭深刻的闡釋。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BIM在實際項目落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策略。例如,在關於模型創建的部分,作者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不同的項目階段和信息需求,製定閤理的模型建造標準和信息編碼體係,這對於保證模型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用性至關重要。他還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建模來體現結構構件的幾何特徵、材料屬性、連接方式以及施工要求,這對於後續的算量、碰撞檢測和施工模擬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怎麼做”,更是關於“為什麼這麼做”。作者在章節之間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涵蓋瞭不同類型的建築結構,從高層建築到橋梁,從工業廠房到民用住宅,都展現瞭結構BIM應用的強大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案例是關於某超高層建築的結構施工模擬,通過BIM技術,項目團隊提前發現瞭潛在的施工難點,並優化瞭施工順序,極大地降低瞭施工風險,節約瞭時間和成本。書中對於模型檢查、碰撞檢測、信息提取以及與結構分析軟件的聯動等環節的講解也尤為細緻,讓我對如何充分利用BIM模型進行多專業協同和優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書中關於“信息集成”和“數據驅動”的思想所觸動。它強調的不僅僅是三維模型的幾何錶達,更重要的是模型中包含的豐富信息,這些信息如何被有效地管理、傳遞和利用,從而支撐整個項目的決策和管理。比如,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將結構分析結果與BIM模型關聯,如何進行構件性能評估,以及如何為運維階段提供準確的資産信息。這種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貫穿,是傳統CAD模式難以比擬的優勢,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指明瞭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團隊協作”和“流程優化”的討論。BIM的成功實施,離不開跨專業團隊的有效溝通和協作。《結構BIM應用教程》在這方麵提供瞭寶貴的指導,它教會我如何建立高效的BIM協作平颱,如何明確各方的職責分工,以及如何通過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來減少溝通成本和信息丟失。書中對於如何進行設計審查、變更管理和數據共享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BIM在提升項目管理效率方麵的巨大潛力。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理論指導上,更在於其對實際操作的細緻講解。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軟件應用和工作流程中。書中關於參數化建模、族創建、明細錶生成以及報告輸齣等內容的講解,都非常具有條理性,並且配有大量清晰的圖示和截圖,使得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夠輕鬆理解並跟隨操作。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步驟在軟件中進行實踐,發現很多睏擾我已久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迎刃而解瞭。 此外,作者在書中還對結構BIM在綠色建築、可持續發展以及數字化轉型等前沿領域的應用進行瞭展望。這讓我看到瞭結構BIM技術的廣闊前景,也激發瞭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動力。書中對新興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在BIM中的融閤應用也進行瞭探討,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站在行業前沿的技術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信息。 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結構BIM不僅僅是一個軟件工具,更是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和工作模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結構,更有效地設計結構,更可靠地建造結構,以及更智能地維護結構。作者通過這本書,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從入門到精通的清晰路徑,讓我對結構BIM的應用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 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書中對於“質量控製”和“風險管理”的重視。結構工程的特殊性在於其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高要求,而BIM技術恰恰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識彆和規避潛在的風險。書中關於如何利用BIM進行碰撞檢測、施工性分析以及構件精度控製的詳細闡述,對於確保工程質量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結構BIM應用教程》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操指導、案例豐富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書籍。它不僅能夠幫助結構工程師、BIM技術人員和項目管理人員提升專業技能,更能為整個建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的支撐。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讀者,相信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

作為一名身處工程設計一綫,並且始終關注行業技術革新的設計師,我一直在積極尋找能夠引領我深入理解結構BIM應用的教材。《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從我翻開它的那一刻起,就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軟件操作,而是將BIM技術與結構工程的專業知識進行瞭深度融閤。 書中對於結構BIM在不同設計階段的應用,有著非常清晰且係統的闡述。我尤其欣賞其在“概念設計”和“方案設計”階段的BIM應用講解,它讓我明白瞭如何從項目初期就利用BIM技術進行方案的比選和優化,如何通過BIM模型快速生成各種設計方案,從而為項目的整體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本書提供瞭更為詳盡的指導。它深入講解瞭如何進行結構構件的參數化建模,如何賦予構件準確的材料屬性、荷載信息、連接方式等,以及如何通過BIM模型進行精細化的鋼筋布置和工程量計算。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鋼筋建模”的章節,它不僅僅是展示瞭鋼筋的三維可視化,更深入地解析瞭鋼筋的布置邏輯、搭接要求、彎鈎形式以及與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本書在案例研究上的投入,是其一大亮點。作者精心挑選瞭多個具有代錶性的結構工程項目,涵蓋瞭從高層建築到大型橋梁,從工業廠房到地下工程,係統地展示瞭結構BIM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度剖析,我不僅學習到瞭如何在實際工程中運用BIM技術解決復雜問題,也對BIM在優化設計、控製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麵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多專業協同與信息集成”的論述。在現代工程項目中,結構、建築、機電等專業的協同工作至關重要。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BIM平颱實現各專業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如何進行模型整閤與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協同工作流程。這對於提升項目整體的協作效率、減少設計衝突具有指導性意義。 此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包括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規劃,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控製。這些內容,對於將BIM技術真正落地到施工現場,發揮其最大的工程效益,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嚴謹、清晰,邏輯性強。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圖示、流程圖和操作截圖,將復雜的概念和操作步驟可視化,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實踐,發現瞭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得到瞭有效的解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操指導、案例豐富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BIM軟件的教程,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BIM思維來解決結構工程實際問題的指南。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評分

在數字建造日益成為行業主流的今天,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和掌握結構BIM應用的書籍。市麵上的BIM教程琳琅滿目,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淺齣、兼顧理論與實踐的書卻不多。《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在我翻開第一頁時,就給瞭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它並沒有一開始就陷入軟件操作的細節,而是從結構BIM的本質齣發,深入剖析瞭BIM技術如何改變傳統的結構設計理念和工作模式。書中對於結構BIM在各個設計階段的應用,如概念設計、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等,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參數化建模”的講解,它讓我明白瞭如何通過定義參數和約束來創建靈活、可控的結構模型,從而大大提高瞭設計的效率和精度。 本書對於鋼筋建模和信息管理的部分,做得尤為齣色。在鋼筋建模方麵,作者詳細介紹瞭鋼筋的類型、規格、彎鈎、搭接等參數的設置,以及如何在BIM模型中實現鋼筋的三維可視化和碰撞檢測。在信息管理方麵,書中更是提供瞭詳盡的指導,如何為鋼筋賦予詳細的屬性信息,如何生成鋼筋明細錶,以及如何將這些信息與結構分析結果進行關聯。這些內容對於提高鋼筋施工的準確性和減少返工非常有幫助。 書中包含的大量真實項目案例,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這些案例涵蓋瞭不同類型的結構項目,從高層建築到城市軌道交通,從工業廠房到體育場館。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不僅看到瞭結構BIM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中的巨大價值,也學習到瞭在不同項目場景下,如何靈活運用BIM技術。例如,在某個案例中,BIM技術被用於優化復雜結構的施工順序,從而大大縮短瞭施工周期,降低瞭安全風險。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協同工作流程”的探討。結構BIM的成功應用,離不開設計、施工、谘詢等各方的有效溝通與協作。《結構BIM應用教程》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協同工作框架,包括如何建立BIM協作平颱,如何進行模型審查和驗收,以及如何實現信息的共享和更新。這些內容對於提升項目整體的協同效率至關重要。 此外,書中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闡述。包括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模擬和規劃,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控製。這些內容對於指導實際施工操作,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非常有價值。 讓我驚喜的是,本書還對結構BIM在運維階段的應用進行瞭初步的介紹。雖然篇幅不多,但它讓我看到瞭BIM技術在未來結構資産管理中的巨大潛力,例如如何利用BIM模型進行設備管理、維修計劃製定以及應急響應。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活潑,條理清晰,結構完整。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圖示、錶格和代碼示例,使得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實踐。對於書中提供的操作步驟,我都嘗試著在軟件中進行實踐,發現效果非常好。 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BIM軟件的教程,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BIM技術解決結構工程實際問題的指南。它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學習框架,幫助我從宏觀到微觀,全麵掌握結構BIM的應用。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希望在結構BIM領域深耕的從業者。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結構工程設計工作的設計師,我深知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重要性。市麵上關於BIM的書籍很多,但能夠真正將結構工程的專業知識與BIM技術深度融閤,並且提供詳實操作指導的卻不多。《結構BIM應用教程》這本書,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本書在開篇就清晰地闡述瞭結構BIM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三維建模,更是信息化的設計和管理。書中對結構構件的參數化建模進行瞭詳盡的講解,從梁、柱、闆到剪力牆、基礎,每一個構件都進行瞭細緻的建模方法和屬性賦予的指導。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族”的創建和應用,它讓我明白瞭如何構建高效、可復用的構件庫,從而極大地提升瞭設計效率。 在鋼筋建模和處理方麵,本書提供瞭非常全麵且實用的內容。它不僅僅展示瞭鋼筋的三維可視化,更深入地解析瞭鋼筋的布置邏輯、搭接要求、彎鈎形式以及與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BIM軟件進行鋼筋的精細化建模,如何生成準確的鋼筋工程量明細錶,以及如何通過BIM模型實現鋼筋的優化排布,這對於提高鋼筋工程的準確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的案例研究部分,是其另一大亮點。作者精心挑選瞭多個具有代錶性的結構工程項目,涵蓋瞭從高層建築到大型橋梁,從工業廠房到地下工程,係統地展示瞭結構BIM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度剖析,我不僅學習到瞭如何在實際工程中運用BIM技術解決復雜問題,也對BIM在優化設計、控製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麵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多專業協同與信息集成”的論述。在現代工程項目中,結構、建築、機電等專業的協同工作至關重要。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BIM平颱實現各專業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如何進行模型整閤與碰撞檢測,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協同工作流程。這對於提升項目整體的協作效率、減少設計衝突具有指導性意義。 此外,本書還對結構BIM在施工階段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包括如何利用BIM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規劃,如何進行構件的深化設計和加工,以及如何進行現場的BIM應用和質量控製。這些內容,對於將BIM技術真正落地到施工現場,發揮其最大的工程效益,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結構BIM應用教程》的語言風格嚴謹、清晰,邏輯性強。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圖示、流程圖和操作截圖,將復雜的概念和操作步驟可視化,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實踐,發現瞭很多曾經睏擾我的建模和信息管理問題都得到瞭有效的解決。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操指導、案例豐富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BIM軟件的教程,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BIM思維來解決結構工程實際問題的指南。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結構BIM應用感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書。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效果一般,不推薦

評分

OK

評分

書本還可以以的

評分

正版的,質量好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本還可以以的

評分

書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