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和田玉鉴藏全书(古玩鉴藏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平 著
图书标签:
  • 和田玉
  • 玉器
  • 鉴赏
  • 收藏
  • 古玩
  • 文玩
  • 玉雕
  • 工艺品
  • 新疆
  • 鉴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2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719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知名和田玉鉴赏和收藏家李平的《和田玉鉴藏全书》,分为认识和田玉,和田玉的分类,和田玉的鉴别,和田玉的投资价值和市场行情,和田玉的购买技巧,和田玉的保值升值的保养要领六个部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您介绍和田玉的概念、产地、种类、雕刻、鉴定方法、优化处理、价值评估,以及市场行情、收藏与投资、保养要领等各方面的内容,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让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样,一步步带领您轻松进入和田玉收藏大门,并进一步由新手炼成行家!
   本书注重实用性,语言简洁、图片丰富、配图准确,不仅有精品高清图、真伪对照图,还有局部显微图,让您看着不枯燥,一看就懂!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有关和田玉的百科全书式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对和田玉的起源和发展、收藏与鉴赏的相关基础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收藏技巧、保养知识等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价格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 认识和田玉;第二章 和田玉的分类;第三章和田玉的鉴别;第四章 和田玉的投资价值秘市场行情;第五章 和田玉的购买技巧;第六章 和田玉的保值升值的保养要领。

作者简介

李平 山东兖州市人,1955年1月出生,高级记者,研究员,1970年入伍,现任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东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编著《李平新闻作品选》《玉润神州》《十家论管》《共筑中国梦》等。参与编写《十家论孙》《孙子兵法大辞典》《中华易学大辞典》《中国水文化概论》《孙子兵法在世界的传播与应用》等,任编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章

走近和田玉

一、和田玉的名称/006

二、和田玉的形成/008

三、和田玉的资源量和产地/011

1.资源量/011

2.产地/016

四、和田玉的颜色/022

五、和田玉的特性/036

1.美丽/037

2.耐久/037

3.稀少/038

第二章

和田玉的种类

一、和田玉的主流品种/044

1.羊脂白玉/044

2.白玉/048

3.青玉/054

4.糖玉/061

5.碧玉/062

6.黄玉/068

7.墨玉/076

8.其他玉石/078

二、和田玉的产出形式分类/081

1.籽玉/081

2.山料玉/086

3.山流水/089

第三章

和田玉的收藏与投资

一、和田玉的价值/92

1.艺术价值/96

2.文物价值/99

3.收藏价值/102

二、和田玉的价值要素/103

1.质地要素/103

2.造型要素/106

3.工艺要素/108

三、和田玉价值的判断/109

1.玉料的优劣/110

2.雕工的好坏/112

四、和田玉的价格走势/115

1.2011—2015年市场走势/115

2.市场分析/117

第四章

和田玉的鉴别

一、和田玉的常用鉴别方式/122

1.大型仪器分析/122

2.常规仪器分析/123

3.普通放大镜鉴别/124

二、和田玉的民间鉴别/125

1.清水鉴别方法/125

2.用手触摸法/125

3.透视法/126

4.舌舔法/128

5.放大镜观看法/129

三、和田玉优劣的鉴别/130

1.形状/130

2.色泽/133

3.质地/140

4.绺裂/141

5.杂质/142

6.玉质/143

四、和田籽玉的辨别/144

1.看形/144

2.看皮/146

3.看色/147

4.手感/149

5.听声/152

6.看质/153

第五章

和田玉的购买

一、和田玉收藏的误区/158

1.重产地,轻玉料/158

2.重籽料,轻山料/159

3.慕名气,不识工艺/161

4.只论规矩工整,不识机制手工/162

5.重皮而不重质/164

6.只买和田白玉,不买其他白玉/165

7.重古不重今/170

二、和田玉的购买渠道/174

1.产地渠道/174

2.文物商店渠道/175

3.拍卖渠道/176

4.典当渠道/178

5.交流圈渠道/179

6.古玩市场渠道/180

三、选购和田玉必备的工具/184

1.手电筒/184

2.放大镜/185

四、和田玉工艺品的选购技巧/186

1.看器形/189

2.看材质/189

3.看雕工/190

4.看意境/191

第六章

和田玉的保养

一、和田玉保养五大妙招/194

1.避免与硬物碰撞/194

2.尽可能避免灰尘/198

3.尽量避免与汗液接触/202

4.佩挂件不用时要放妥/202

5.清洁和田玉挂件时应用合适的布料/202

二、保养和田古玉的“三忌、四怕”/203

1.“三忌”/203

2.“四怕”/206

三、和田玉手镯的保养/210

四、和田玉项链的保养/21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古玩鉴藏类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涵盖了瓷器、书画、青铜器、玉器(不含和田玉鉴藏)等多个领域,力求详尽且具有专业性。 --- 传世瑰宝: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实录 书籍定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材质的玉石鉴赏,而是旨在为广大的文物收藏爱好者、艺术品投资者以及初入门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深入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知识体系。它涵盖了自先秦至近现代,最具代表性和市场价值的几大门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物案例,解析历代精品的神韵、断代依据及辨伪要诀。 全书结构与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辅以详尽的图版、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鉴藏知识框架。 第一部:陶瓷艺术的流变与鉴赏 核心内容: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关键节点与代表窑口,从技术演变、审美取向和市场特征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史前陶器与早期瓷化: 追溯夹砂陶、印纹陶的起源,探讨原始青瓷的出现及其与后世成熟青瓷的继承关系。重点分析商周至两汉时期原始青瓷的釉色、支烧技术和造型特征。 二、唐宋五大名窑的精微探析: 汝窑: 详述其“天青”釉色的科学成因(含微量元素分析),对“蟹爪纹”、“芝麻钉”的特征进行精细的图解和比较。探讨其短暂的烧造历史与后世的摹仿现象。 官窑与哥窑: 重点辨析“紫口铁足”的形成机理,深入剖析哥窑特有的“金丝铁线”开片纹路的生成原理及其在不同光照下的视觉效果。 定窑: 区分覆烧法与支烧法对器型的影响,解析白瓷的化妆土使用技术,对比其与唐代白瓷的工艺差异,并详述其“泪痕”和“覆烧痕迹”的识别要点。 钧窑: 重点研究其乳光釉、月白釉的呈色机理,解析釉面上的“窑变斑点”与“蚯蚓走泥纹”的艺术价值与工艺复杂性。 三、元明清彩瓷的鼎盛与分期: 元青花: 详细对比苏麻离青、平等青的色泽差异,解析其钴料的层次感和晕散特征。对典型纹饰(如缠枝莲、海水龙纹)的布局结构进行规范化描述。 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与宣德红彩: 集中讨论永宣时期官窑的特点,特别是宣德青花的“纸洇”现象和红釉的稳定性研究。 成化斗彩与清康雍乾彩瓷: 分析成化斗彩的“三矾九段”工艺,细致区分清代五彩(粉彩、素三彩、墨彩)的粉彩料质感、玻璃白的使用方式及其与清中期以后外销瓷的风格区别。 第二部:中国书画鉴藏的笔墨之道 核心内容: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绘画和书法领域中,鉴定者必须掌握的技法、款识、纸绢材质的鉴别,以及对历代书风和画派的深入理解。 一、书法作品的断代与风格分析: 先秦至魏晋: 探讨篆隶书的演变轨迹,重点分析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笔法结构、结体重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唐宋及明清: 比较唐楷(欧颜柳赵)的骨架差异,宋代尚意(苏黄米蔡)的书写特征,以及明清个性化书风(如吴门、董体)的辨识标准。 款识与钤印: 建立历代书画家常用的名号、落款位置、朱泥与黑泥印泥的时代特征数据库。 二、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与技法研究: 山水画: 系统梳理历代画家所用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的力度与形态,解析不同流派(如董源的“点苔”、倪瓒的“折带皴”)的笔墨语言。 人物与花鸟: 探讨人物画的“十八描”技法,花鸟画中工笔与写意的界限区分,以及对历代设色颜料(如石青、石绿、胭脂)的年代学分析。 三、纸绢材质的科学鉴别: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造纸工艺对纸张厚度、纤维结构、润墨性的影响,并介绍绢的织法、经纬密度及其老化痕迹的观察方法。 第三部:青铜器的礼制与铭文解读 核心内容: 聚焦于中国古代礼器——青铜器,从铸造工艺、纹饰体系和铭文史学价值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造型体系: 详细解析范铸法、合范法在不同时期的应用,区分商代(庄重、神秘)与周代(规整、程式化)的器型特征。重点讲解鼎、簋、彝器等主要礼器的组合序列和等级制度。 二、纹饰的演变与象征意义: 梳理从饕餮纹、夔龙纹到蟠螭纹、窃曲纹的演变脉络。通过大量图例,解析兽面纹的结构变化与时代特征的关联性。 三、金文的辨识与断代: 建立商代金文(多粗壮、不规范)与西周金文(规范、长篇)的字体对比库。重点讲解《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铭文的释读方法及史料价值。探讨战国至秦汉的变体文字与“肖形印”的关联。 第四部:古代玉器与杂项鉴赏(不含和田玉) 核心内容: 本部分集中论述史前玉器、汉代玉器以及其他硬玉、软玉的鉴赏要点,重点在于对“沁色”、“包浆”的理解与区分。 一、史前至商周的礼玉系统: 详细考察新石器时代(红山、良渚、凌家滩)的玉琮、玉璧、玉玦的几何造型与微雕工艺。分析其钻孔技术(如管钻的螺旋痕迹)和打磨特征。 二、汉代玉器的世俗化与“写实”: 重点剖析汉代玉器的“沁色”(土沁、水沁的形成),区分天然沁色与人为做旧的痕迹。研究汉八刀的雕琢风格及其在玉佩、玉兽上的应用。 三、其他宝石与硬玉的鉴别: 涉及古代玛瑙、水晶、绿松石(松石)在历代饰品中的应用,阐述其天然纹理(如玛瑙的“缠丝”)与人工处理的差异。 四、杂项的门类概述: 简要介绍古代漆器(剔红、描金)、珐琅(掐丝、錾胎)以及鼻烟壶(材质、形制、画法)的鉴藏要点,作为拓宽鉴藏视野的补充。 第五部:收藏的实践与风险控制 核心内容: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侧重于市场动态、鉴定流程的建立与收藏心态的培养。 一、造假技术的演进与识破: 系统梳理历代仿古的技术手法,包括仿制新旧浆色、故意制造的“酥碱”现象、以及现代激光雕刻与传统手工的细微差别。 二、市场趋势与估值逻辑: 分析不同时期(如明清、民国)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中的价值波动,探讨“学术价值”、“历史地位”与“市场热度”对估值的影响机制。 三、藏家的自我修养: 强调“多看实物、少听传言”的实践原则,培养对“时代气息”的直觉判断力,并提供建立个人鉴藏体系的建议。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交叉学科的分析视角。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器物罗列,而是将化学(釉料成分)、物理(纤维结构、金属密度)、史学(铭文考据)融入到艺术鉴赏的框架中,为读者提供一套科学且可验证的鉴藏工具,确保对每一件传世之作都能从“形、神、工、料”四个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与判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那种略带古朴感的纹理,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种面对珍宝的敬畏感。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微泛黄的米白色,既保护了视力,又衬托出了其中那些精美的玉器图片。光是翻阅这些图片,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那些和田玉的温润光泽,在高清印刷技术的加持下,几乎可以触摸到玉石本身的冰凉细腻。不过,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虽然图片赏心悦目,但对于如何分辨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细微特征,书中的文字论述似乎略显学术化,有些术语的解释不够直白,需要我反复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面向资深藏家或专业人士的工具书,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小白”入门的友好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

我花了好几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大致翻阅完了这本厚厚的典籍。它给我的最深印象是资料的庞大与严谨性。作者显然倾注了毕生心血,对和田玉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远古的红山文化到近现代的玉雕技艺,几乎没有遗漏。尤其是关于不同产区玉石的矿物学特征对比部分,数据详实,图表清晰,这点非常专业。然而,作为一本“鉴藏”类的书籍,我期望看到更多关于市场动态和真伪辨别的实战经验。比如,近些年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高仿技术,书中提及得比较简略,没有深入分析高仿品的关键破绽在哪里。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防坑指南”,例如,通过哪些角度观察抛光痕迹,或者通过微观结构如何判断沁色是否自然等,这些更贴近实战的干货如果能多一些,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

我通过朋友推荐购得此书,本以为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以图片为主导的“图册”类型。结果发现,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学术专著。它的价值在于其文献性和资料的全面性,几乎涵盖了所有能查证到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但对于一个希望快速上手、了解市场行情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阅读门槛太高了。书中的语言过于书面化,很多地方的描述略显晦涩难懂,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上下文才能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坦白说,我更需要的是一本能帮我辨别真假、指导购买的“实战手册”,而不是一本需要我回去重修古代史和地质学的教材。虽然它极其权威,但对我目前的实际需求来说,有点“屠龙之技”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对玉文化精神层面的探讨,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于“君子比德于玉”的哲学内涵挖掘得非常深刻,阐述了和田玉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玉石的认知,让我明白它不仅仅是矿物,更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对“现代玉雕艺术”的展现上,我感觉篇幅和深度略显不足。当代玉雕大师的作品在创新和技法运用上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书中对近二三十年的精品介绍相对稀疏,有些作品的图片甚至不够清晰,影响了对当代审美的把握。我希望一本权威的鉴藏全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我们展现出和田玉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艺术光谱。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编辑排版风格,让我感觉有点“老派”了。虽然内容无可挑剔,学术价值极高,但阅读体验上稍微欠缺一些现代设计的流畅感。信息量太大,导致每页的文字密度都非常高,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读个十分钟就感觉眼睛有点吃力。如果能适当增加留白,多用一些图文并茂的版块设计,将复杂的理论拆分成更易于消化的模块,或许能让更多的普通爱好者愿意捧读。我理解这种厚重的书籍可能追求的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沉稳,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平衡内容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更喜欢那种能让人轻松翻阅,随时都能找到知识点的设计,而不是需要一本正经地“啃”下来的感觉。

评分

一般般,不夠深入,盡談些皮毛!

评分

一般般,不夠深入,盡談些皮毛!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京东的商品质量很好,很满意,配送速度很快,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每单商品到货都会打电话通知下。

评分

一般般,不夠深入,盡談些皮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