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本书里,我想提出讨论的乃是中国和欧洲——这两个人类史上重要的文化系统,数千年的发展以及经过途径的同和异。
我打算从这两个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开始,讨论古代人类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以及因此而采取的不同对策。我也想讨论这两个地区的古代人类与邻近地区的其他人类有怎样的互动方式,然后,我们再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国家形态等方面一项一项地加以比较。每一课题都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国,一部分是欧洲。
既然身为中国人,我不免在叙述中国的部分会比较详细。然而,我也了解,一般读者对于欧洲的历史并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也会介绍一些一般性的知识,以作为比较的依据。从这些章节的比较之中,我们会看见中国和欧洲的发展都有不同时段的高峰和低谷。这两个大地区之间,还有内亚1和西亚这一大片土地。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接触,有很长一段时期是间接的,经过这中间的亚洲内陆,有时隔绝,有时畅通。
在这种情况之下,两个大文化系统起起伏伏,终究各走各的道路。在16世纪之后,海洋航道开通,东方和西方能够直接接触了。于是,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决定了此后两个文化分别开展的方向。总的来讲,16世纪以后,恰好是欧洲走完了从盛到衰、从谷底要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而中国呢,则是在汉唐两次盛世以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近代四五百年的接触中,中国的衰世碰到了欧洲的盛世,就不免有招架无力之感。
吊诡的是,欧洲这四五百年来,也在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的上坡,走过兴盛繁荣,进入现在正在衰退的叔世,可能就将走向衰亡。中国呢?在这个时机,蓄积了两百年的委屈和沮丧,累积了反弹的动机,可能转化为再起的强大动力。将来,情况可能就倒过来了,中国要从衰势回头的时候,欧美却从盛况转向衰退。这种推测,目前已经能看出一些迹象。中国挟其蓄势待发的“动能”,“接过”欧美留下来的制度和观念,然而问题在于,中国人接过来的是一个正在腐烂的“现代文明”,我们怎么能盼望,已经衰败的种子能长出优良的果实?
因此,未来人类的前途,也就在于中国和欧美两大文化系统在人类文明“驳”“复”之际,各处人类能否殊途同归。我们又如何重新开辟新机缘,使欧洲的颓势借由东方兴起的澎湃的“动能”,在全世界开辟新方向,走向全球共享的盛世?
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这本书也会有一章—也许在“后论”吧,专门讨论这个课题:中国和欧洲两个文化系统在相逢、相撞、彼此刺激之后,能否融合?如何融合?当然,世界上不只有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文化系统,还有其他文化系统,比如南亚的印度教、佛教系统以及在中东存在一千多年的伊斯兰系统。这两个系统将来如何定位,到今天还是很大的问题。非洲大陆上,当地文化经过欧洲长期殖民,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目前,他们有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传统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文化基因,放在全球文化的体系内,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凡此,都是必须推敲的问题。下面若干章节之中,我们会陆陆续续地碰触到这些问题。
所有的这些讨论,无非是作者个人努力尝试的思考,当然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备的地方。我只是盼望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大家一起参加重要课题的检讨和思考,为自己找安身立命之所,也为世界找“贞下起元”的方向。
这本“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精装珍藏版,光是捧在手里那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历史学者的叙事方式很着迷,特别是那种能够跨越时间长河、洞察文明本质的大家风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厚重感和收藏价值,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精良的纸张,让人在阅读之前就仿佛已经进入了一个庄严的历史殿堂。我特别欣赏的是,许倬云先生的文字总能以一种极富洞察力的视角切入,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布局千年,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宏观的视野,远超了一般历史读物所能提供的体验。初翻几页,就感受到那种大家笔下的沉稳与力量,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晶,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对于任何一个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非仅仅满足于故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值得反复挖掘的宝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拿在手上总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在进行一场对智慧的朝圣。我个人对那种能够将不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的著作情有独钟,因为真正的理解往往产生于比较的火花之中。许倬云先生的叙事风格极其内敛而又充满力量,他没有使用那种耸人听闻的笔法,而是用一种近乎平静的语调,阐述着那些足以撼动我们固有认知的深刻洞见。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感,仿佛他站在时间之外,冷静地观察着人类文明的潮起潮落。这种冷静,反而比任何激昂的论述都更具说服力。对我来说,阅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修正我们对“现在”的认知偏差。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种修正的力量,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从更辽阔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困境与机遇。那种被历史巨人的肩膀托举起来的视角,是任何其他读物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学习仪式。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一种超越地域局限的胸襟,能够用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各个文明的兴衰得失。许倬云先生无疑具备这种气度。他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深沉的悲悯,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这使得他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具有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那些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没有丝毫的含糊其辞。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角度和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仿佛书页本身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揭示新的奥秘。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像是一位耐心而睿智的导师,引导我跨越认知的门槛,去真正领略历史的磅礴与复杂,而不是仅仅被表面的故事所迷惑。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性所吸引。我向来推崇那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序,同时又不失文采的大家。许倬云先生的功力毋庸置疑,他处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手法,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看似零散的线头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结构严谨的宏大织锦。我阅读历史读物时,最怕的就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描述,而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类作品。它仿佛带着你走入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的每一本书都堆满了需要细细品味的论据和例证。尽管我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但阅读过程中的那种被引导着去深度思考的感觉,让我感到非常充实。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精辟的总结,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复杂性与必然性。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享受,它要求你的心智投入,但回报却是巨大的认知升级。
评分坦白讲,我对于一些历史著作的阅读体验是“读完就忘”,但这本书显然不在此列。它的文字像刻刀一样,在我的思维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精装本的质感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那种翻动厚实书页的触感,让人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段落。许倬云先生对于文明深层结构的那种穿透力,简直令人叹服。他总能抓住那些决定一个文明走向的关键要素,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和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他那精妙的类比和无可辩驳的论证所折服。这种阅读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智力对话。我仿佛能听到先生在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与思辨的轻盈完美结合,达到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绝佳平衡。
评分挺好的,物有所值,很喜欢。
评分节前慢点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快递小哥辛苦啦!
评分一直喜欢看这类型的书 印刷清晰
评分111
评分许倬云许倬云大师作品,值得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好好好大师许倬云大师作品,值得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好好好作品,值得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好好好
评分书是正版,包装严实,发货及物流挺快。同时在京东和某当买了很多书,京东比某当好太多。
评分《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吴三连文艺奖散文奖/台湾文建会评选“台湾文学经典名著30”散文类/盐分地带“台湾新文学贡献奖”
评分大师之作,值得收藏。纵横捭阖,有气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