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家书,晚清重臣曾国藩私人信件
★耕读忠孝,勤忍恒静,阵前泼墨寄明月;慎独主敬,惜福知止,死局博弈书春秋
★语言平白质朴,蕴含诸多真知良言
★修身养性良鉴,教子育孙佳选
《曾国藩家书》为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行文挥洒自如、从容不迫、逻辑严密,在平和的言语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理性和感召性。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曾子第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号称清朝“中兴首位名臣”,为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一生修身律己,主张勤、忍、恒、止,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其中以《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著名。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唐浩明
做人篇
禀父母:兄弟和小户必兴
致温弟、沅弟:君子但知有悔,小人时时求全
致诸弟:无故怨天天不许,无故尤人人不服
致诸弟:无实而享大名,必有奇祸
致沅弟:诚愚、强毅、沉稳
致沅弟:长傲多言,凶德致败
致沅弟:约旨卑思,脚踏实地
致诸弟: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致沅弟、季弟:戒傲戒惰
致澄弟:去骄惰,不讥人短,不晏起
致诸弟: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
致澄弟:莫学富贵人家礼厚情薄
致诸弟:以劳、谦、廉三字自惕
致沅弟、季弟: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谕纪泽:可法王、陶襟韵萧洒
致澄弟: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致沅弟:花未全开月未圆
致沅弟:以方寸为严师
致沅弟:强字须从明字出
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
致澄弟:莫怕寒村悭吝,莫贪大方豪爽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谕纪泽、纪鸿:须从浑字下功夫
致沅弟:求强在自修处,不在胜人处
致澄弟: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致澄弟:富贵常蹈危机
致沅弟: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致沅弟:大堑之后必有大伸之日
谕纪泽:变柔为刚,化刻为厚
谕纪泽:贫家儿女易长大,富家子弟难成器
谕纪泽、纪鸿:不忮不求,克勤克俭,唯孝唯友
谕纪泽、纪鸿: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处世篇
致温弟:家人天亲之地,亦须委曲以行
致诸弟:凡事皆贵专
致诸弟:不可占人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致诸弟:面不露得意声色,心必存哀矜意思
致诸弟:毋买田,略积钱
致诸弟:若非道义可得,不可轻受
致沅弟: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
致沅弟:成大事须规模远大、综理密微
沅弟:脚踏实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适意时尽心竭力,做成局面
致诸弟:祸福由天,善恶由人
致诸弟: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
致诸弟:乱世居华屋、广厦非所宜
致澄弟:不信医药、僧巫、地仙
致沅弟:成功得名有命,不尽关人事
致沅弟: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
致沅弟:但在积劳二字着力
致澄弟:家门极盛时,不宜管闲事
谕纪泽、纪鸿:贪利、激逼各居半
致沅弟:打脱牙,和血吞
致沅弟: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
从政篇
致诸弟:不肯以做官发财,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致诸弟:尽忠报国,不顾身家之私
致诸弟: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致澄弟:藏身匿迹,不露圭角
致沅弟:用兵以暇,识世以浑
致沅弟:居官带勇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致沅弟:不轻进人,不妄亲人
致沅弟:办大事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致沅弟、季弟:有才无德者,不没其长,稍远其人
致澄弟:若远若近,不亲不疏
致沅弟:无应酬馈赠,一步不可行
谕纪鸿: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致沅弟:招之即来,麾之即去
致沅弟:从波平浪静处安身
致沅弟:乱世处大位乃人生之大不幸
为学篇
禀祖父母:最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
致诸弟: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若掘井
致诸弟:读书在格物、诚意
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致诸弟:但拜明师,勿交损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
致诸弟: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致诸弟:为学应力除傲气,力戒自满
致诸弟:学问之道,贵在有恒
致诸弟:诗之为道,门径不同
致诸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
致诸弟:官宦商贾福泽短,耕读孝友持家长
致诸弟: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致沅弟:人而无恒,一无所成
致沅弟: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谕纪泽: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
谕纪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谕纪泽:生平三耻
谕纪泽: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
谕纪泽、纪鸿:一意读书,不可从军做官
谕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谕纪泽、纪鸿: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养生篇
致沅弟:抑郁怨尤非养德保身之道
谕纪泽:不服医生所开方药
致沅弟:去忿欲以养体,存倔犟以励志
致沅弟:先有豁达光明之识,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谕纪泽:夜饭不荤乃亦养生崇俭之道
谕纪泽:养生之道尽其在我,寿命长短尽其在天
谕纪泽、纪鸿:在家莳养花竹,出门饱看山水
致澄弟:养生五事
致澄弟、沅弟:养生六事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男发第一号家信,内呈堂上信三页,复诸弟信九页,教四弟与厚二从汪觉庵师,六弟、九弟到省从丁秩臣,谅已收到。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灵默佑,得以速痊,然游子闻之,尚觉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寿筵,男不克在家庆祝,心尤依依。
诸弟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男观诸弟来信,即已知之。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自己亥年男在家时,诸弟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从男进京,男因散馆去留未定。故比时未许。庚子年接家眷,即请弟等送,意欲弟等来京读书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专擅,故但写诸弟,而不指定何人。迨九弟来京,其意颇遂,而四弟、六弟之意尚未遂也。年年株守家园,时有耽搁,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无良友,考试又不利。兼此数者,怫郁难申,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可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曾教弟一字,可怨二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另择外傅,仅延丹阁叔教之,拂阙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愿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此含意不申,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
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请。男之意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九弟前年欲归,男百般苦留,至去年则不复强留,亦恐拂弟意也。临别时,彼此恋恋,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谓九弟纵不为科目中人,亦当为孝弟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何伤哉!
恐堂上大人接到男正月信必且惊而怪之,谓两弟到衡阳,两弟到省,何其不知艰苦,擅自专命?殊不知男为兄弟和好起见,故复缕陈一切;并恐大人未见四弟、六弟来信,故封还附呈。总愿堂上六位大人俯从男等三人之请而已。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言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男自忆连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
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
男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
翻阅《曾国藩家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宅院的门,里面弥漫着墨香与烟火气交织的味道。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宏大的战略部署,或是权谋斗争的精妙计策,但出乎意料的是,映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女朴实无华的叮嘱。曾国藩以一种极为日常的口吻,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为人的要求,一点一滴地倾注在这些信札之中。 他对儿子曾纪泽的教诲,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具体的行为指导。例如,他会细致地指导儿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同僚相处,如何对待下属。他强调“做事要公”,要“不争一时之气”,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官场这个复杂的大染缸里,却是极其宝贵的生存法则。他对儿子在外求学,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字里行间充满了舐犊之情。他会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比如自己写字、练字的心得,比如自己如何安排一日的起居,这些细碎的叙述,反而让曾国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我尤其欣赏他对待“勤”的态度。他认为“勤”是治家之本,也是个人进步的阶梯。他不仅要求儿子在学业上勤奋,更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勤勉,勤于家务,勤于体察下人。这种“勤”并非蛮干,而是包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他会将一些家中的农事、园艺的细节写在家书中,仿佛在为远方的儿子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家庭生活图景,让他即使身在远方,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归属。 另外,曾国藩的信中,也充满了对“慎”的强调。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在处理政务和人际关系时,更要小心谨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会分享自己过去的失误,并从中总结教训,告诫儿子要引以为戒。这种坦诚与自省,是极少在伟人身上看到的,也正是这种坦诚,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总而言之,《曾国藩家书》并非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饱含人生智慧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父亲和长者。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是一种平和、务实、勤勉的生活态度。
评分翻开《曾国藩家书》,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仿佛隔着百年的尘埃,我能听到那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在政坛上波诡云谲的曾国藩,卸下所有光环,回归一个最平凡的父亲、丈夫、兄长的身份,对着家人娓娓道来。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没有空洞无物的理论,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儿女成长最真挚的关怀,是对家庭生活最细致的叮咛。 他教导儿子曾纪泽要“勤”,不仅是勤于政务,更是勤于读书,勤于修身。在那个时代,读书是唯一的晋升之道,但曾国藩更看重的是读书的品格与境界。他反复强调“读书一事,切不可有打睡、打闲、打谈、打看之四境”,这不仅仅是读书方法,更是对一个人专注力、自律性的训练。他对儿子远行在外,时时牵挂,信中详述了家中的琐事,从种菜的收成到仆人的起居,无不细致入微。这种日常的关怀,比任何大道理都更能温暖人心,也更能让漂泊在外的孩子感受到家的力量。 曾国藩对女儿也同样疼爱有加,虽然家书中直接提及女儿的内容相对较少,但从他对儿子的叮嘱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女儿的期盼。他希望女儿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 Mìrén“有才而性不骄,有艺而能容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格!他在信中提及为女儿请的师傅,为女儿挑选的书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人父的殷切希望。他深知,女子在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女子,能维系家庭的和谐,能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更让我动容的是,曾国藩在战乱和仕途的压力下,依然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他会在家书中提及自己身体的不适,会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坦诚,打破了“圣贤”的遥不可及,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烦恼的普通人。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他告诉儿子,要“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遵守道德规范;他告诉儿子,要“改过”,不要害怕犯错,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吸取教训。 读《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他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虽然写于百年前,但其精髓至今仍适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迷失方向,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曾国藩家书中那种“静”的力量,那种“恒”的坚持,那种“诚”的待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人生指南,一份心灵的慰藉。
评分《曾国藩家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并不惊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香气便愈发浓郁,回味无穷。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在信中指点江山,但实际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对家人有着深深眷恋的普通人。 他教育儿子,常常从细微之处着手。比如,他会详细地描述家中的生活细节,家中花草的生长,仆人的情况,甚至他自己身体的微恙。这些细致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报平安,更是为了让儿子在远方能够感受到家的存在,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他深知,一个人在外奋斗,最需要的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温暖。 我对他关于“做人”的论述尤为赞赏。他认为,做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诚”。他要求儿子待人接物要真诚,要以心换心。他也强调“宽容”,认为“量小非君子,无德不成大业”。在复杂的官场,他却能始终保持一份君子的风度,这离不开他对这些人生准则的坚守。他也会分享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并从中总结教训,告诫儿子要引以为戒。这种坦诚,是作为一位长者最大的智慧。 曾国藩在信中,也常常提及一些关于“养生”的建议。他自己虽然身体不好,但却非常注重生活规律。他鼓励儿子也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这种对健康的重视,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他深知,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一切抱负的基础。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成功秘籍”,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人生教科书。它教会我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它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默默地引领着我,走向更成熟、更智慧的人生。
评分《曾国藩家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悟。我以为我会从中读到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但事实上,我读到的是一位心思细腻、情深义重的父亲。他的文字,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他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和对亲情的最真挚的流露。 他对待儿子的教育,不像传统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话感。他会问儿子最近身体如何,读书有没有什么心得,甚至会关心他有没有好好吃饭。这些日常的问候,虽然琐碎,却让曾国藩的形象无比鲜活。他鼓励儿子要“坚毅”,要“不畏艰难”,但这种鼓励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具体的经验和体会。他会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挫折的经历,让儿子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他对儿子的劝诫,常常是关于“小事”。例如,他会提醒儿子要珍惜粮食,要爱惜财物,要善待仆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曾国藩深厚的品德和对生活的敬畏。他深知,一个人能否成大器,往往取决于他对这些小事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管理好更大的事业。 我尤其欣赏他关于“立志”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但他同时强调,志向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他会根据儿子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套用所谓的“成功学”。这种个性化的指导,让他的家书充满了人情味。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越读越有味道的书。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奇特的构思,但它所传递出的智慧,却足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它让我懂得,人生真正的成功,并非在于外在的荣耀,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品德的升华。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细细地诉说着人生的真谛。
评分读罢《曾国藩家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我原本抱着学习历史、探究功业的心态翻开此书,却惊喜地发现,这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一堂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人生哲学课。曾国藩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他对儿子的教导,并非一味地强调功名利禄,而是更注重品德的塑造和修养的提升。他反复强调“持守”,尤其是在个人品行方面,要求儿子做到“身心正直,言行一致”。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官场充满了诱惑和陷阱,曾国藩却始终提醒儿子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私欲所动。他对儿子曾纪泽在国外任职期间的表现,既有鼓励,也有鞭策,但更多的是一种长辈的关怀与提醒。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国藩对于“学问”的理解。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识字,更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他鼓励儿子多读史书,多读圣贤之书,但同时也要结合实践,学以致用。他会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比如如何理解一本书中的道理,如何从中汲取养分。他甚至会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养花种草,来阐述其中的道理,可见他将人生智慧融于生活点滴之中。 他对儿媳妇的嘱咐,也同样充满了智慧。他希望儿媳妇能够贤良淑德,能够支持丈夫的事业,同时也要顾及家庭。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与期许,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他对于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体现在对家人的教育中。 《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文献的意义,更在于其普世的人生哲理。它教会我在浮躁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在耳边低语,给予我温暖的指引和坚定的力量。
评分速度很快,早上下单,晚上就到。
评分已经使用,还是可以的,满意。
评分今天看完了,正版书,内容很感动,人性的善,人性的恶淋漓尽致,让人唏嘘!作者行文不做作,又基于事实描述民国西藏人文史实,很是珍贵,好书,值的收藏。
评分一睹湘西王眼中民国时期西藏的真实原貌,让人神思心往。
评分书不错,看了五个版本,这个最好,不过我不喜欢平装书。
评分大冰推荐的,买来看一下,很不错
评分用文言文叙述一个藏地爱情的故事,内容精彩,值得一买。
评分这本书非常不错,适合高中生看,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评分观古人之哲思,悟人生之真谛。前人智慧,令人仰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