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谈峥,于海江 等 译,陆谷孙 校
图书标签:
  • 江泽民
  • 中国政治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政治人物
  • 中共
  • 改革开放
  • 近现代史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36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468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字数:4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这本传记介绍了江泽民同志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阐述和评价了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的10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在着重于国事活动的同时,也广泛涉及家庭生活、业余爱好、人品风格等方方面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传主的风采。
  作者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相当的解,从本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中国情有友好感情。作为一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

作者简介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他还是作家、编辑、学者、科学家、私人投资家和慈善家。库恩博士任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专职负责并购、公司重组、财务战略和资本运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江泽民传》是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对江泽民精心研究之力作。书中生动地刻画了在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领导世界上人口zui多的国家的zui高领导人的形象。所有有兴趣更好地理解中国未来发展动力的人,都会从书中受益匪浅。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本书从崭新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成就。通过一手资料,详尽描述了江泽民令人回味的人生历程,对于那些渴望理解现代中国领导层的各个方面的人来说,本书将是珍贵的文献。
  ——美国参议员范士丹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是在江泽民时代经济上有了空前的发展。他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在他当政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中美关系尽管起步很艰难,但在江泽民任国家主席期间得到空前加强。《江泽民传》一书讲述了他的非凡经历。
  ——美国国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莫里斯·汉克·格林伯格

  《江泽民传》一书描述的是中国zui引人好奇的领导人之一。我与江泽民曾多次见面,我觉得他是在世界上初露锋芒的中国的一位洞明世事、处事练达的领导人。库恩对江泽民的亲属、好友及有关工作人员所作的多次采访,展现了江泽民对改变现代中国所起的作用,而且对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品格与思想作出了新的阐释。
  ——维亚康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石东

  本书对江泽民的政坛生活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揭开了中国领导层鲜为人知的决策内幕,令我手不释卷。他的描述给中国制度下的人事变迁、政治活动、社会体制增添了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书中讲述了中国在世界迅速崛起的关键几十年的光辉历史。
  ——亚洲协会名誉主席尼古拉斯·普拉特

  毛主席统一中国,邓小平变革中国,江泽民使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主要大国。库恩引人入胜又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江泽民的成功故事。他对江泽民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与我对这位领导人和爱国者的个人印象十分吻合。这是关注本世纪中国的人的必读书。
  ——前任美国驻华大使(1989—1991)李洁明

  这本趣味盎然的传记刻画了一位对中国的恢复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这是对21世纪的中国崛起这一重大事件有兴趣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中美关系委员会主席约翰·霍尔顿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详细描写了江泽民的一生经历、他的好恶和政治上的成败。库恩的描写充满感情和同情心。他在书中讲述了江泽民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斗士和练达的政治家、理想主义者和普通家庭成员的故事。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振兴了中国经济,恢复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波士顿大学教授傅士卓

  从库恩的书中可以看出,江泽民时代不是一个过渡时期,它将被从头铭记在心。
  ——《亚洲华尔街日报》记者杜林

目录

引言 江泽民的经历

第一部分 根基 1926-1989年
第1章 1926-1943年“我的背景就是我的家庭”
第2章 1943-1947年“我是一个爱国者”
第3章 1947-1955年“我是工程师”
第4章 1955-1962年“我爱才”
第5章 1962-1976年“史无前例的破坏时期”
第6章 1976-1985年“在工作中学习是我的习惯”
第7章 1985-1986年“少说多干”
第8章 1986-1989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第二部分 领导地位 1989-1996年
第9章 1989年1月-5月“准备作长期斗争”
第10章 1989年5月-6月“我深感担子很重”
第11章 1989年7月-12月“人非圣贤”
第12章 1990-1991年“稳定压倒一切”
第13章 1992年“大胆探索”和“加速改革”
第14章 1993年“我们将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可信赖的”
第15章 1994年“外界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
第16章 1995年“精神文明”
第17章 1996年“讲政治”

第三部分 崛起 1997-1999年
第18章 1997年1月-9月“怎样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呢?”
第19章 1997年10月-12月“我的耳朵还很管用”
第20章 1998年1月-7月“中国的改革现在已进入‘攻坚’阶段”
第21章 1998年7月-12月“我,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第22章 1999年“我真是感慨万千”??

第四部分 展望 2000-2004年
第23章 2000年1月-6月“尊重科学家不同寻常的敏感和创造精神”
第24章 2000年7月-12月“是不是中国间谍?”
第25章 2001年1月-7月“我的一生与上个世纪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26章 2001年8月-12月“世界的知识是浩瀚的,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
第27章 2002年1月-6月 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
第28章 2002年7月-10月“君子和而不同”
第29章 2002年11月-12月“希望同志们团结一致”
第30章 2003年-2004年9月“我们中国人都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结束语 江泽民的历史功绩
江泽民生平年表
注释
鸣谢
后记
译者附记??????

精彩书摘

  引言江泽民的经历
  有人说,江泽民不像毛泽东那样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开国之父,也不像邓小平那样是一位勇敢的社会改革家。人们觉得毛和邓改变了中国,而江却没有。他们说,除了保持社会稳定并享受经济发展的好运气,他对中国的影响力微不足道。
  上面这些只是假设,而下面这些却是事实。
  2001年9月11日,北京午夜时分,亦即纽约正午时刻,短短数小时之前美国刚刚遭受了骇人的袭击,江泽民主席紧急致电乔治·布什总统。他是最早这样做的世界领导人之一。
  江写道:“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你并通过你,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并对死难者表示哀悼。中国政府一贯谴责和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
  翌日夜,江主席与布什总统通了电话,再次强烈谴责“这起骇人听闻的恐怖活动”,并保证“我们愿向美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和协助”。同日,在纽约联合国,中国投票支持美国提出的安理会反恐决议。根据北京的指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发言说:“昨天发生的袭击令全世界感到震惊,它虽然发生在美国,却意味着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公然挑衅。”中国的外交支持明确而坚定,帮助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挫败恐怖主义的联盟。
  在袭击发生之后,中国几乎马上派遣了32名反恐专家前往美国,前所未有地让美国人分享情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惊人的转折。在随后数月中,当美国开始策划反击时,中国的反恐人员与美国同行定期举行会晤。江泽民领导下的中国关闭了与阿富汗和长期盟友巴基斯坦的边境,以防“基地”和塔利班领袖经中国逃窜。考虑到中国关于不破坏国家主权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本政策,上述积极行为尤为世人瞩目。
  10月,在上海,与布什总统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江主席说,中国和美国在“同国际社会一道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都拥有共同责任和利益”。11月,中国允许一艘美国航空母舰在前往阿富汗参战的途中逗留香港,这是一个毫不含糊的支持信号。
  如果考虑到江泽民在1999年5月7日之后的言行,他的支持似乎令人吃惊。那天,美国空军的一架B-2隐形轰炸机从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出发,不停留地飞到南联盟上空,投下了5枚卫星制导炸弹,结果炸毁了中国使馆,并炸死3名中国记者。怒火在整个中国的大街小巷及各大媒体上迸发而出,中国人本来就相信,美国的政策就是遏制中国并阻挠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复兴,现在这种想法更是给这场反美风暴火上浇油。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围住了美国在北京的大使馆,高呼口号,并向使馆投掷石块,而江泽民也严厉抨击了美国的“蓄意挑衅行为”。
  江泽民对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说,北约轰炸南联盟是美国“彻头彻尾的炮舰政策”的一个实例,应该“引起各国政治家的警惕”。他还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这一事件承担全部责任,否则中国人民不会答应。”第二天,在接见俄罗斯特使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时,江说:“中国人民以游行、集会、声明、座谈等各种形式表达他们的强烈愤慨,表明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的热情、意志和力量。”他还以无畏的气概宣布:“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可欺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如果考虑到短短5个月前江泽民的态度,他对“9·11”事件的反应似乎也是令人吃惊的。当时,一架正在中国沿海监听电子信号的美国海军EP-3“白羊座”侦察机与中国的一架歼-8喷气式战斗机相撞,造成中国战机坠入南中国海,机毁人亡。受损的美国海军飞机则未经授权迫降于中国海南岛。消息传开后,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和学生的愤慨言论淹没了中国电台、电视台和报刊,遍布大街小巷,充斥了互联网。江主席再一次亲自表达了中国的愤怒。他说:“美国应该就此事件向中国人民道歉,并对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
  尽管与在使馆被炸和撞机事件时江主席的愤怒态度相比,他有关“9·11”事件的“慰问与哀悼”似乎很像是一个大转弯,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了解江的真实信念,就很容易以为他在使馆被炸事件和撞机事件中对美国的严辞抨击是颇有算计和机会主义的,而且会以为他在利用这些不幸的偶然事件煽起国内的反美情绪。这一结论无疑是错误的,是基于对中国的误解而形成的简单化判断。
  要理解江泽民的想法,就需要懂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即需要注意江出生、成长、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所呈现的一系列主题都表明,江有关使馆被炸、军机相撞和“9·11”袭击的声明在哲学上来自同一个源泉,都与他对中国的长远整体看法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美国的认识相一致。
  尽管江泽民反对他所说的美国“单边主义”,可是他欣赏美国文化、美国人民以及美国人民的理想。当许多美国人批评江泽民反美的时候,一些中国人却说他是“亲美派”。江泽民并不亲美,但他懂得美国。他首先是一名中国的爱国者,相信美中之间的良好关系对21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是不可或缺的。
  1989年,中国深陷于自人民共和国40年前成立以来最大的各种危机之中。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大批抗议学生聚集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政府作出了反应,先是发布戒严令,接着又动用了武力,随后发生的事招致了国际社会的责难。在一度混乱中,这个国家的最高职务—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一职被交给了一位前工程师。此人因其忠诚、老练、文化价值观以及知识分子的多种兴趣而闻名。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个前额头发开始变得稀疏、戴着大号眼镜的名叫江泽民的大个子,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在一个新的强人登台亮相之后,他就得让出自己的位子。
  10年过去了,江泽民仍然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国家主席的职务,这使得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尽管他花费了多年时间革新政策、争取共识和纵横捭阖,但他确实让整个世界感到吃惊,因为他把他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在江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超出人们想像的变化,但是在1999年5月,这个国家却面临了一场严峻考验,起因是名副其实的“火”。
  这年春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联盟开始发动空袭,以迫使该国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停止塞族人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进攻。5月7日,一架美国的B-2轰炸机携带4万磅弹药前往南联盟执行一次轰炸任务。在它的数个打击目标中,有一个塞尔维亚人的军事补给站,该目标的详细坐标已被输入轰炸机先进的制导系统,并已与精度达一米的美军全球定位卫星相匹配。
  1999年3月24日至5月6日之间,在北约部队投到南联盟的9000枚炸弹和导弹中,只有7枚炸错了目标。5月7日这天,有5枚这样的炸弹落到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炸弹摧毁了使馆建筑,并炸死了3名中国记者,另有20余人受伤。北约宣称这些炸弹并不是偏离了目标,问题是目标本身就是错的。为了辩解他们怎么会把那幢庞大、显眼的使馆建筑误认作一个军事补给站,北约的发言人将之归咎于“错误的情报”,说是中情局官员向军队决策者提供了不正确的资料—或者像美国情报部门所说的那样,是“旧地图”的缘故。
  在使馆被炸之后的一小时内,江泽民召集国家的最高级领导人开了一次紧急会议。组成党的最高领导班子并管理着国家的7名政治局常委都出席了会议,此外还有所有相关部门的首脑,包括中央军事委员会、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他们需要作出迅速反应,但作出反应是一件需要周到地考虑各种平衡的微妙的事。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后任驻联合国大使的王光亚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事后回忆了当时的微妙敏感之处。他说:“我们认识到,这一事件肯定会在民众,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造成冲击波。学生们肯定会作出反应。”
  对中国人来说,这起炸馆事件是对他们国家的一个侮辱,而且大多数人认定它是蓄意的。愤怒的群众开始在北京聚集,他们把怒火对准了美国大使馆—位于北京东部一个绿树成荫的地区—困在使馆里的美国驻中国大使尚慕杰简直成了人质。当人群越聚越多,情绪也越来越对立时,有经验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认识到这场示威活动是自发的。
  此时,在中南海—这是毗邻天安门的一片用高墙围绕的区域,里面是中国式的建筑,朴实无华,有宁静的湖泊、幽雅的环境,中国的高级领导人就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人们注意到了当前局势的讽刺意味,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批评中国对本国人民的意愿漠不关心,而现在,听取公众呼声就将意味着采取更强硬的反美姿态。
  “告诉美国政府,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一位中年人在美国大使馆外对一名西方记者大声说道,“中国不是科索沃,更不是伊拉克。”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是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力作。库恩是著名的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也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节目主持人。他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中国,关注着江泽民同志,并向江泽民同志的亲属、好友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本书。
  这本传记介绍了江泽民同志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阐述和评价了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的10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在着重于国事活动的同时,也广泛涉及家庭生活、业余爱好、人品风格等方方面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传主的风采。
  作者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相当的了解,从本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中国怀有的友好感情。作为一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
  阅读本书,在系统了解江泽民同志的同时,也重温了近80年我国的沧桑巨变。我们得到作者的支持,使中译本与原著在中美两国同时推出,以飨读者。谨在此向作者、译者、校订者等所有为本书中译本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书籍,以一位关键历史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在邓小平时代之后,如何 navigating 走向改革开放纵深,并最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复杂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描绘中国现代化进程、大国崛起及其所面临挑战的宏大叙事。 传记的核心人物江泽民,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位在关键时刻接棒,并肩负起承前启后重任的领导者。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大量的采访以及对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勾勒出江泽民从一个工程师背景的干部,一步步登上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宝座,并在其近十余年的执政期间,引领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江泽民在执政期间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节点和决策。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再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些都成为了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江泽民执政期间所遭遇的困难和争议,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人物形象。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社会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国际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如何保持政治稳定并适应时代发展。 在经济方面,《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着重描绘了江泽民如何继承并发展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将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逐步推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意义,以及这一思想如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对于中国加入WTO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者会深入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江泽民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中国加入WTO谈判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企业和市场如何为此做好准备。 在政治方面,传记会深入探讨江泽民在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如何处理国内外复杂政治局势方面的策略。书中可能会分析他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他如何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例如,在处理台湾问题上,书中可能会展现江泽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同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在国际舞台上,书中也会展现中国如何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社会层面,传记会关注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书中可能会描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也会触及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例如,传统价值观的挑战,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作者可能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巨大活力和挑战。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和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作者可能通过采访当事人、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对于江泽民本人,书中会展现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决策过程,他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内心挣扎和权衡。这不仅仅是一部政治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决策和历史进程的深刻剖析。 此外,这本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视角。江泽民的执政时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期。通过解读江泽民的政治生涯和决策,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会力求客观公正,避免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历史学家的视角,审视人物和事件,力求呈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中国。它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决策者,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总而言之,《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将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政治领导力、以及大国崛起背后复杂故事的深刻探讨。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的重要窗口,并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深层原因。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领导人的回忆,更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寻找自身道路的宏大史诗。它将通过详实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让读者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轨迹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史和政治人物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深入剖析一位关键时期领导人思想脉络和执政理念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那段复杂而充满变革的岁月的好奇心。书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号,预示着我们将要接触到的,是一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我期望书中不仅仅是流水账式的事件记录,更希望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做出重大决策时的考量,他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他如何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和国内转型期中,找到中国前进的方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淹没,但却能反映出人物性格、智慧和领导力的关键瞬间。对于书中对于“改变”的解读,我充满期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捕捉到这位领导人所带来的具体而深刻的转变,这些转变又如何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提升等方方面面。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次重要的梳理和反思。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将其视为一部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文本。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那位领导人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做的决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他处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详细阐述。例如,他是否在早期就预见到全球化的趋势,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他如何平衡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国际社会的要求?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在决策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博弈和妥协?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如何处理国内外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为中国塑造新形象的视角。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展现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领导人形象,一个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的政治家。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理解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国家走向开放,如何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走向富强的关键钥匙。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对那位领导人的印象是模糊的,更多的是来自新闻报道和零散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让我能够构建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形象。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位领导人在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时的策略和智慧。例如,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内部的阻力,他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提出并推行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最终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在国际关系方面,他又是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仅仅是笼统的陈述。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客观地呈现历史,不回避问题,不粉饰太平,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位领导人在其任期内所经历的挫折、犯过的错误,以及他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这样的叙述,才能让这本书更有深度,更具参考价值,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复杂现实。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经历过翻天覆地变化的国家。这本书的标题“他改变了中国”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承诺了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关于一位关键人物如何塑造国家命运的解读。我最期待的,是能够借由这本书,理解这位领导人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他早年的经历,他的教育背景,以及那些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他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提出解决之道。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组建团队,以及如何驾驭庞大的官僚体系的内容。毕竟,任何领导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周围的人以及他所建立的政治生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他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留下的遗产,无论这些遗产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都应该被如实地呈现出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其关键领导人的深入解读。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历史的重量,它暗示了我们将要接触到的,是一位对中国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位领导人独特的个性和领导风格,他是否有着与众不同的决策机制?他是否擅长在复杂的局面下找到突破口?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如何与国际社会互动,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中国争取利益,以及他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角色的定位。是否会提及他与一些重要的国际政治人物的交往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折射出其外交智慧和战略眼光。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他个人生活的部分,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为了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政治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呈现一个更真实、更人性化的领导者形象,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其背后的复杂动因。

评分

你们搞得这本书啊,excited!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啊

评分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才是真正的粉丝

评分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评分

好评还会再来的相信jd

评分

鉴于那位大人的份上就忍忍算了

评分

好久之前就想入的,昨天突然想膜一下就下单了,你们京东快递跑的比香港记者还快,拿到手里的时候真的是exciting!这本书啊沉甸甸的,拿在手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时间在1s 1s的流逝。我要去学习长者的人生经验了,不能听风就是雨。也不要想搞个大新闻,再把长者批判一番,你们啊naive!

评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评分

好评还会再来的相信jd

评分

第二 拆开包装塑封已经坏了 书也有小损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