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慰藉 贰

历史的慰藉 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君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人生
  • 思考
  • 治愈
  • 散文
  • 随笔
  • 精神世界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56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5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历史爱好者

  ★作为一个阅历丰富、大器晚成的历史写作者,杜君立涉猎广博,视野宽广,目光深邃,对历史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洞见。更为难得的是贯通文史哲,让历史成为思想的盛宴。

  ★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文字流畅简洁,信息量大,干货多;每一个话题都有丰富的史料支撑,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层层剥茧,丝丝相扣,很能激发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

  ★作为一本写给普通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非常好看好读,而且图文并茂。部分插图来自作者本人的珍藏或亲自拍摄,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温度。

  ★通过尽可能少的文字了解尽可能多的历史,用一本书涵盖广泛的历史话题,《历史的慰藉》提供了一种标杆意义的读史切入口,也是一本理想的历史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为杜君立之历史文集,共收录中短篇历史随笔二十篇。

  这些文章多以专题史形式,揭示了历史中的普通个体所面对的自由、权力和生存问题;由古而今,以小见大,既展现了历史亲近的温度,又挖掘出历史有趣的真实。在作者笔下,无论农民、娼妓、太监、反叛者,还是传统精英与现代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部难以名状的历史。

  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提供了一种精简集约的读史方式。

  这些文章广征博引,夹叙夹议,信息量大,思想性强,一篇文章就如同一本书;分别选择各种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独特而丰富的历史镜像。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有助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将历史从传统的政治史,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史、文化史、战争史、区域史、灾难史和经济史等方面,并从中发现历史与每个人之间更短的距离。


作者简介

  杜君立,关中西府人。出版作品有《历史的细节》、《中国盒子》和《现代的历程》等。

精彩书评

  这本《历史的慰藉》,延续了作者一贯流利的文笔和情怀,里面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会缺少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内容,值得一读。

  ——邓峰(媒体人)

  杜君立写的虽是历史,实际却是一种哲学上的探索。他用历史的细节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需要的价值,什么是国家发展的选择,什么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封印的鱼(豆瓣网友)

  这部厚重的民间史,既是写给读者的呼唤文明之书,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安抚灵魂之作。

  ——马维(书评人)

  在碎片化和浅阅读的网络时代,应当尊敬那些依旧愿意精心雕琢长文的作者;并感谢他们,能让我们从浮躁中安静下来,慢慢地阅读一个故事,思考一些道理。杜君立,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凯迪网络(十大原创作者评选)

精彩书摘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进入农耕,人类文明也由农业而兴起。据说商代是一个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相比之下,周文化则体现了典型的农业文明,三代以来的中国3000多年历史文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农业文化。

  正像斯宾格勒所说,一切高级的经济生活都是以农民为基础,并在农民身上发展起来的。农业这种古老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自足而封闭的,老子和陶渊明将此视为理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事实上,希腊-罗马社会中典型的劳动者同样是农民,而不是奴隶,因此有历史学家将希腊-罗马世界视为“农民社会”——拥有个性和理性的古典小农是积极的自由公民,并构成公民的绝大多数。

  欧洲中世纪同样是一个农民世界,除去少数教士和骑士,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这些“劳动者的一生都相当舒适而平静,他们过着一种正直而平和的生活,虔诚而笃实。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要比他们的后人好得多”。美国其实就是一群自耕农建立起来的;华盛顿卸任总统后,也是回到自己的农庄。即使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看来,那种传统乡村的田园生活也是幸福的——

  那种幸福、那种安全、那种信赖将来,那种同时保障幸福及美德的独立性,到处都可同样遇到。靠自己儿女帮助,在一块祖传土地上做完全部农活的农民,既不付租金给任何地位比他高的人,也不付工钱给任何地位比他低的人,他使自己的生产适合于自己的消费,吃自己的面包,喝自己的酒,穿家里做的毛衣和自种的亚麻织成的衣服。

  在古代中国,可以说农业是唯一支柱产业,农民是古代中国的中坚核心职业。其他如政治、战争、科技、商业、文艺等等,从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农业文化的延伸和衍生。黄仁宇甚至将传统中国称之为“农业帝国”,而中国皇帝则是“第一农民”。

  中国自古讲究利出一孔,以农为本。按照中国传统,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在这一天,皇帝要亲率文武百官,去先农坛举行春耕大礼,以身作则地表演一次“农民秀”——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亲自耕种。明代时,皇帝往返犁地4趟;清时改为3趟,名曰“三推三返”。故宫收藏的《雍正耤田图》就展现了这一场景。“躬耕帝耤”也向来是民间年画的重要主题:春光明媚,皇帝手扶犁把正在耕田,前边是一个老农牵牛,后边一位大臣撒种,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一般还印有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3000多年下来,农民成为中国最古老、最成熟、最丰富、最稳定、最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士、农、工、商”中,农民忝居第二,在手艺人(工)和生意人(商)之上,仅次于读书人(士)。农民+土地产生了一切,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说土地是万物之母,只有当土地遇见农民,土地才是万物之母。所以说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是古代中国第一生产关系。

  私有制是人类财富文明历史的起源,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说:“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人是这样一个人,他第一个圈起一块地,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费孝通当年写《乡土中国》时,一个农民对他这样说:

  地就在那里摆着,你可以天天见到它。强盗不能把它抢走。窃贼不能把它偷走。人死了地还在。

  土地的价值被发现的那一天,也是私有制诞生的那一天。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中,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角色一直是很清晰的。土地作为资产(财产)一直在农民之间买卖、转让、租赁、继承。契约这种在西方超发达的东西,在古代中国的土地与人的关系中,绝无仅有地体现得那么成熟。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土地)契约都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所谓“白纸黑字”、“口说无凭,立字为据”。中国农民与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农奴不同——

  ……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历史的慰藉 贰》量身定制的、不包含其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历史的慰藉 贰 图书简介 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回响:重拾被时间遗忘的温度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斥着帝国的兴衰、思想的碰撞与技术的飞跃。然而,在这宏大的叙事背后,总有无数个微小的、鲜活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挣扎、又奋力前行。《历史的慰藉 贰》正是试图拨开那些光芒万丈的篇章,深入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角落,去倾听那些沉寂已久的声音。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亦非聚焦于某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通过对特定历史片段的精微解构与重塑,展现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与永恒的共通性。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近乎人类学的细腻观察力,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书写中常常被边缘化的群体——那些在战火中坚守日常的平民、那些在思想禁锢下进行秘密创造的知识分子、那些在社会转型期寻找自我定位的边缘人群。 第一部:熔炉中的微光——变革时代的个体韧性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社会结构性变革时期,如工业革命的初期阵痛、中世纪晚期的瘟疫阴影、以及特定王朝更迭的过渡阶段。作者摒弃了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堆砌,转而采用“场景还原”的手法,细致描摹了一个普通家庭,或是一个手工作坊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真实困境与生存策略。 例如,在论述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时,本书并未止步于工厂的轰鸣与效率的提升。它深入探讨了工厂周边棚户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他们如何组织社区互助网络以应对突发的疾病?他们对“进步”一词抱持着怎样的矛盾情感?他们的家庭结构如何在新的经济模式下被重塑?通过对私人信件、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以及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作者成功地复活了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失语”的群体。这些描绘,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一位纺织女工在昏暗灯光下为孩子缝补衣物的专注,一位农民在目睹土地被兼并后的无声抵抗,以及在社会动荡中,人们如何通过维护家族传统来锚定自己的身份认同。 第二部:思想的暗流与知识的庇护所 历史的进步往往建立在思想的交锋之上,但许多深刻的见解并非诞生于喧嚣的辩论场,而是孕育于幽暗的书房与秘密的沙龙之中。《历史的慰藉 贰》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在思想审查严苛或社会氛围保守的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守护和传承真理的火种。 作者细致梳理了手抄本的流传路径,分析了密码语言在秘密社团中的应用,以及在看似平庸的日常交际中蕴含的隐晦批评。这种“地下文化”的研究,揭示了知识传承并非总是官方的、线性的,它更像是一条充满暗流、迂回曲折的河流。书中描绘了学者们冒着巨大风险,在私下场合引用禁书段落的场景,那种既恐惧又充满使命感的复杂心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慰藉”并非指廉价的乐观,而是指在真理面前,个体保持清醒和尊严所带来的内在力量。 第三部:情感的遗迹与日常的仪式 历史不仅是政治与经济的交织,更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线引向了情感史和仪式文化的研究,探讨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如何处理爱、失落、希望与恐惧。 通过对丧葬习俗、婚恋信函、节日庆典的变迁进行深入剖析,作者揭示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文化依赖性。例如,面对大规模的灾难,不同时代的人们采取了何种仪式来赋予死亡意义?在缺乏现代心理学支持的背景下,社会规范如何充当了情感的缓冲器?书中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情感事件作为切入点,例如,在战乱时期,一对恋人通过交换信物来维系关系的努力,以及一个大家族在土地被没收后面临的“集体失忆”的挣扎。这些微观的、充满人性温度的叙事,使厚重的历史文献变得可触摸、可感同身受。 超越“大叙事”的洞察 《历史的慰藉 贰》的写作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它拒绝将历史简化为因果链条,而是将其视为无数次选择与偶然的交汇。阅读此书,读者将获得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历史的真正深度,往往不在于那些被铭刻在纪念碑上的功绩,而在于那些在日常琐碎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本书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一次致敬。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对意义、连接与尊严的渴求,从未改变。它提供给当代读者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们在面对今日的困惑时,能够从那些看似遥远的、却又异常熟悉的生命故事中,汲取持久而深沉的慰藉。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古朴中又不失现代感的混搭,让人一眼就沉浸在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里。装帧的质感也拿捏得恰到好处,翻开书页时,纸张与指尖的摩擦声,仿佛是久远年代的回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尤其喜欢那种留白的处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让文字的重量感得以凸显。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陈列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过往的秘密对话,那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回甘”效应。许多书读完后,合上封面,故事也就随之散去了,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像是一口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味道复杂,需要慢慢品味,但一旦被吸收进你的思维体系,它后续的影响力便持续发酵。合上书本后,我常常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新闻事件或人际交往,会不自觉地套用书中提供的某种历史视角去分析和理解。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上的潜在重塑,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一种看世界的全新透镜,让人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收获是沉甸甸且长远的。

评分

语言风格上,我必须赞叹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那是一种混合了古典文学的典雅和现代口语的流畅的奇妙组合。它既有史书的厚重感,使得讨论的议题显得尤为严肃和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了人情味,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生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那些关于抉择、关于遗憾、关于微小希望的描写,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想象作者当时提笔时的神态,是深思熟虑,还是灵感乍现?这种文字的魅力,使得即便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也能轻易地被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引,产生强烈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同类书籍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客观陈述,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挖掘事件背后那些复杂的人性驱动力和社会结构性的矛盾。作者的思考是多维度的,他似乎总能在看似对立的观点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局限性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思考一些诸如“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又会如何选择?”的哲学命题。这种激发读者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尺,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强迫你去质疑那些被历史书写定型的“标准答案”。

评分

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顶级的交响乐指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它不像有些历史题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晦涩的年代和人名,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将你引入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初读时,会觉得有些许的缓慢,仿佛是在铺陈一张巨大的历史底图,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都在为后续的高潮做着精密的铺垫。那种伏笔的埋设,深邃而又自然,绝非生硬的堆砌,而是顺理成章地水到渠成。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背景的一部分,代入感极强,让人读完一章后,总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那些情绪的起伏。

评分

杜君立的这本《历史的慰藉》是一部随笔集,记录了他的一些读史杂感,分了几个专题来讲述。按我的看法,这些章节的连贯性不强,每个章节都是讲的不同的东西,而且就是在章节内部内容也不连贯,读起来逻辑性有所欠缺。另外,书中引用名人书籍的内容挺多,造成内容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可读性因此有所降低,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随笔,让人读后会有一些想法。

评分

速度挺快的

评分

这几次买的书总体都很满意,出版社号,发货快,精心包装!

评分

读史使人明智,要好好看看

评分

塑封的……反正是送人的,也没打开,希望里面是有签名吧

评分

一本书;分别选择各种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独特而丰富的历史镜像。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有助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将历史

评分

这几次买的书总体都很满意,出版社号,发货快,精心包装!

评分

京东618非常给力,12本只要一百多块。

评分

还行吧,开卷有益,看看再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