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博物文庫·博物學經典叢書

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博物文庫·博物學經典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瑪蒂爾達,繪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博物學
  • 手繪
  • 瑪蒂爾達
  • 經典
  • 文庫
  • 科普
  • 自然
  • 藝術
  • 木本植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34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781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博物文庫·博物學經典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名傢名作,名師導讀;絕美手繪,超值珍藏。
1.全球的女性博物學傢的經典代錶作,經曆歲月的沉澱和市場的檢驗,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
2.科學院院士王文采作序推薦。
3.文化領軍人物劉華傑教授鼎力推薦。
4.科普名傢@王康聊植物、@顧有容、@飛雪之靈誠意推薦。

內容簡介

  《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瑪蒂爾達的繪畫非常有視覺衝擊力,帶給我們美的享受。這種特殊的美,既來自畫者深厚的美術功底,也源於她對植物形態的真實記錄和準確還原,以及作為一名科學製圖師應有的認真、嚴謹的敬業態度。
  在繪畫植物的時候,她節選植物具有生殖特徵的部位,加上局部放大或者解剖圖,這也是她的作品她區彆於其他一些從事博物學著作繪畫傢的地方。
  這些精美的手繪畫作,豐富展現瞭木本植物的多樣性和美學欣賞價值,對博物學愛好者、藝術愛好者和植物學、生態學、園林園藝等領域從業人員而言,都極具收藏價值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瑪蒂爾達(Matilda Smith,1854—1926),英國皇傢植物園的首席畫傢,倫敦林奈學會會員(是曆史上第二位享此殊榮的女性)。在植物繪畫方麵的作齣瞭傑齣貢獻。為瞭紀念她的成就,後人以她的姓氏命名瞭苦苣苔科的一個屬——絨桐草屬(Smithiantha)。
王文采,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毛茛科、蕁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類學研究,發現20個新屬,約550個新種。
  孫英寶,中國著名植物科學畫師。長期緻力於青少年科普事業,2014年創立植物科普大講堂。已齣版作品《手繪瀕危植物》,譯作《雷杜德手繪花卉圖譜》《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陳瑩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生態學碩士,擅長科普寫作和指導自然活動,著有《磕·做一隻會吃的鬆鼠》,校訂《雷杜德手繪花卉圖譜》《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劉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業為植物分類學。已齣版《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山東冊》,校譯《雷杜德手繪花卉圖譜》《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王鈞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生態學碩士、分類學在讀博士,主攻苔蘚植物,熟悉北方植物,擅長野外植物鑒彆和自然攝影。

目錄

目 錄


1
序(王文采)

5
導讀(孫英寶)



1.杜鵑花科/ 1

杜鵑花屬

檸檬杜鵑 / 2
露珠杜鵑 / 3
大字杜鵑 / 4
百裏香葉杜鵑 / 5
睫毛萼杜鵑 / 6
銀葉杜鵑 / 7
短花杜鵑 / 8
山育杜鵑 / 9
怒江杜鵑 / 10
銹葉杜鵑 / 11
卵葉杜鵑 / 12
兩色杜鵑 / 13
柳條杜鵑 / 14
毛嘴杜鵑 / 15
黃花杜鵑 / 16
水仙杜鵑 / 17
芒刺杜鵑 / 18
亮葉杜鵑 / 19
紅暈杜鵑 / 20
疏葉杜鵑 / 21
粉白杜鵑 / 22
猴頭杜鵑 / 23
馬纓杜鵑 / 24
隱蕊杜鵑 / 25
滿山紅 / 26
淡黃杜鵑 / 27
多鱗杜鵑 / 28
陰地杜鵑 / 29
迎紅杜鵑 / 30
問客杜鵑 / 31
爆杖杜鵑 / 32
四川杜鵑 / 33
山光杜鵑 / 34
剛毛杜鵑 / 35
宏鍾杜鵑 / 36
凹葉杜鵑 / 37
寶興杜鵑 / 38
白碗杜鵑 / 39
長蕊杜鵑 / 40
大白杜鵑 / 41
火紅杜鵑 / 42
雲南杜鵑 / 43



2.金縷梅科 / 44

金縷梅屬

日本金縷梅 / 45
弗吉尼亞金縷梅 / 46
金縷梅 / 47
春金縷梅 / 48

蠟瓣花屬

西域蠟瓣花 / 49
少花蠟瓣花 / 50
紅藥蠟瓣花 / 51
四川蠟瓣花 / 52

雙花木屬

雙花木 / 53



3.獼猴桃科/ 54

獼猴桃屬

葛棗獼猴桃 / 55
中華獼猴桃 / 56


4.木蘭科 / 57


木蘭屬

天女花 / 58
日本厚樸 / 59
日本辛夷 / 60
柳葉玉蘭 / 61
山玉蘭 / 62




5.木通科 / 63

串果藤屬

串果藤 / 64

木通屬

三葉木通 / 65



6.木犀科 / 66

丁香屬

日本丁香 / 67
紫丁香 / 68
西蜀丁香 / 69
巧玲花 / 70
毛丁香 / 71

連翹屬

歐洲連翹 / 72

木犀屬

管花木犀 / 73

女貞屬

日本女貞 / 74
宜昌女貞 / 75

素馨屬

野迎春 / 76



7.薔薇科 / 77

花楸屬

白葉花楸 / 78
川滇花楸 / 79

火棘屬

窄葉火棘 / 80

蘋果屬

紅肉蘋果/ 81
野木蘋果 / 82

梨屬

川梨 / 83

李屬

阿富汗矮櫻桃 / 84
彼岸櫻 / 85
砂櫻桃 / 86
海濱李 / 87
小果櫻桃 / 88
大山櫻 / 89
賓州櫻桃 / 90
榆葉梅 / 91
櫻桃 / 92
毛櫻桃 / 93
鬱李 / 94
黑櫻桃 / 95

薔薇屬

繅絲花 / 96
小檗葉薔薇 / 97
野薔薇 / 98
木香花 / 99
光葉薔薇 / 100
腺果薔薇 / 101
西北薔薇 / 102
大花香水月季 / 103
川滇薔薇 / 104
寬刺絹毛薔薇 / 105
小葉薔薇 / 106
華西薔薇 / 107
峨眉薔薇 / 108
鈍葉薔薇 / 109
傘房薔薇 / 110
刺梗薔薇 / 111

唐棣屬

榿葉唐棣 / 112

綉綫菊屬

翠藍綉綫菊 / 113
鄂西綉綫菊 / 114
陝西綉綫菊 / 115

懸鈎子屬

多腺懸鈎子 / 116
綿果懸鈎子 / 117
銹毛莓 / 118
掌葉覆盆子 / 119
匍枝懸鈎子 / 120
三花懸鈎子 / 121

雪棠屬

雪棠 / 122

栒子屬

多花粉葉栒子 / 123
圓葉栒子 / 124
寶興栒子 / 125
西南栒子 / 126
陀螺果栒子 / 127
氈毛栒子 / 128
柳葉栒子 / 129



8.忍鼕科 / 130

莢蒾屬

樺葉莢蒾 / 131
紅蕾莢蒾 / 132
煙管莢蒾 / 133
巴東莢蒾 / 134

雙六道木屬

溫州雙六道木 / 135

糯米條屬

蓪梗花 / 136

忍鼕屬

沼生忍鼕 / 137
剛毛忍鼕 / 138
新疆忍鼕 / 139
岩生忍鼕 / 140
毛花忍鼕 / 141
鬱香忍鼕 / 142
紅苞忍鼕 / 143

雙盾木屬

雙盾木 / 144
雲南雙盾木 / 145

蝟實屬

蝟實 / 146


9.瑞香科 / 147


米瑞香屬

米瑞香 / 148

皇冠果屬

八蕊皇冠果 / 149

結香屬

滇結香 / 150

瑞香屬

黃瑞香 / 151
巴氏瑞香 / 152




10.桑科 / 153

琉桑屬

臭琉桑 / 154

榕屬

天仙果 / 155
孟加拉榕 / 156



11.山茶科 / 157

紅淡比屬

紅淡比 / 158

紫莖屬

紫莖 / 159



12.山龍眼科 / 160

帝王花屬

長葉帝王花 / 161

蒂羅花屬

山蒂羅花 / 162

扭瓣花屬

銹色扭瓣花 / 163

榮樺屬

桂葉榮樺 / 164

銀樺屬

深紅銀樺 / 165
鐵角蕨葉銀樺 / 166




13.山茱萸科 / 167

山茱萸屬

日本四照花 / 168
狗木 / 169
太平洋狗木 / 170
燈颱樹 / 171



14.鬆科 / 172

金錢鬆屬

金錢鬆 / 173

冷杉屬

神聖冷杉 / 174
高加索冷杉 / 175
日光冷杉 / 176
希臘冷杉 / 177
大白葉冷杉 / 178

落葉鬆屬

藏紅杉 / 179
西美落葉鬆 / 180

鬆屬

白皮鬆 / 181
華山鬆 / 182
軟葉五針鬆 / 183
瘤果鬆 / 184

雲杉屬

西藏雲杉 / 185





15.桃金娘科 / 186

桉屬

異心葉桉 / 187

番櫻桃屬

紅果仔 / 188

金桃柳屬

月桂狀金桃柳 / 189

鐵心木屬

銀葉鐵心木 / 190





16.夾竹桃科 / 191

鹿角藤屬

大葉鹿角藤 / 192

羊角拗屬

垂絲羊角拗 / 193


17.衛矛科 / 194

南蛇藤屬

南蛇藤 / 195

衛矛屬

衛矛 / 196
白杜 / 197





18.梧桐科 / 198

銀葉樹屬

長柄銀葉樹 / 199


19.五加科 / 200

刺通草屬

刺通草 / 201




20.楊柳科 / 202

楊屬

樺葉黑楊 / 203
大葉楊 / 204




21.豆科 / 205

羊蹄甲屬

首冠藤 / 206
洋紫荊 / 207
白花洋紫荊 / 208
白花羊蹄甲 / 209
雲南羊蹄甲 / 210

雲實屬

春雲實 / 211
雲實 / 212

刺槐屬

淡紅刺槐 / 213
毛刺槐 / 214
雞冠刺桐 / 215

金雀兒屬

變黑金雀兒 / 216
繁花金雀兒 / 217

槐屬

槐 / 218
大果槐 / 219
白刺花 / 220

狸尾豆屬

貓尾草 / 221

油麻藤屬

常春油麻藤 / 222

木藍屬

垂序木藍 / 223
毛瓣木藍 / 224
花木藍 / 225

染料木屬

西班牙染料木 / 226

山螞蝗屬

圓錐山螞蝗 / 227

田菁屬

榴紅田菁 / 228

香槐屬

美國香槐 / 229

紫藤屬

紫藤 / 230
白花藤蘿 / 231

金閤歡屬

牛角相思樹 / 232
顯著相思樹 / 233

硃纓花屬

鐮葉硃纓花 / 234




22. 蕓香科 / 235

柑橘屬

酸橙 / 236
河岸香櫞 / 237

花椒屬

竹葉花椒 / 238

茵芋屬

日本茵芋 / 239




23.棕櫚科 / 240

檳榔屬

麥氏檳榔 / 241

豆棕屬

豆棕 / 242

豪爵椰屬

纓絡豪爵椰 / 243

木果椰屬

橄欖木果椰 / 244

射葉椰屬

秀麗射葉椰 / 245

軸櫚屬

圓葉刺軸櫚 / 246
圓形軸櫚 / 247

竹節椰屬

秀麗竹節椰 / 248





266
後記(陳瑩婷)

249
植物學常用術語圖解(孫英寶)

268
推薦語(劉華傑、王康、彭勇、顧壘、郗旺)

前言/序言



王文采
(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分類學在曆史上首先在歐洲獲得蓬勃發展,從16世紀到18世紀初,就有意大利植物學傢凱沙爾賓羅(A. Caesalpino,1519—1603)編著的《論植物》(De Plantis,1583,收載1500種植物),瑞士的鮑欣(G. Bauhin,1560—1624)編著的《植物界圖覽》(Pinax Theatri Botanici,1623,收載6000種植物),英國植物學傢雷(J. Ray,1627—1705)編著的《植物分類新方法》(Methodus plantarum Nova,1703年第二版中,收載18000種植物)等幾部大部頭著作齣版。
1753年,瑞典植物學傢林奈(C. Linnaeus,1707—1778)編著的《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收載7700種植物,根據雄蕊數目、愈閤情況和長度將這些植物劃分為24綱。書中每種植物的種名(Species name)均由一屬名和一種加詞構成,這樣,二名命名法和每種植物的學名得到確定,這對植物學知識國際間的交流和植物學的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林奈此書的問世標誌近代植物分類學的誕生。
此後到19世紀末不斷有大部頭著作齣版,著名的有瑞士植物學傢德堪多(A. P. de Candolle,1778—1841)父子編著的17捲巨著《植物界自然係統初編》(Prodiu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1824—1873,收載58975種植物),英國植物學傢本瑟姆(G. Bentham, 1800—1884)和約瑟夫·鬍剋(J. D. Hooker,1817—1911)費時二十餘年編著的《植物屬誌》(Genera plantarum,1862—1883,收載世界種子植物200科,7569屬)。以上著作均用拉丁文書寫,沒有圖。
19世紀中葉之後,法國植物學傢拜倫(H. Baillon,1827—1895)編著瞭13捲的巨著《植物曆史》(Histoire des plantes,1867—1895),收載瞭維管植物的所有科、屬,給齣瞭大量生殖器官的精美的插圖,這對植物學研究和教學等方麵有重要意義。在此書齣版之後,德國植物學傢恩格勒(A. Engler,1844—1930)和普蘭特(K. Prantl,1849—1893)編著瞭23捲的空前巨著《植物自然科誌》(Die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1887—1899),收載瞭當時有記錄的植物界的所有綱、目、科、屬,給齣瞭大量精美圖版。在19世紀,齣版瞭不少科、屬專著,不少國傢、地區的植物誌,在各種植物學期刊上發錶瞭大量的科、屬、種等新分類群,其中都包括不少植物插圖。在期刊方麵,英國皇傢植物園邱園標本館編著的專門刊載植物圖版的期刊《柯蒂斯植物雜誌》(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和《鬍剋植物圖誌》(Hooker’s Icones Plantarum)最為著名。大量植物圖在植物學著作和期刊中發錶,促使邱園標本館編著瞭查閱植物圖的索引著作《倫敦索引》(Index Londinensis,6捲,1920—1931;補編,2捲,1941)。
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起步較遲,在20世紀20年代纔開始開展研究工作。我們的先輩們非常重視植物科學繪圖工作,編著瞭一些有關圖誌的書,如鬍先驌、陳煥鏞的《中國植物圖譜》(5捲,1927—1937),鬍先驌、秦仁昌的《中國蕨類植物圖譜》(2捲,1930—1934),鬍先驌的《中國森林樹木圖誌——樺木科和榛科》(1941),劉慎諤主編的《中國北部植物圖誌》(5冊,1936),周漢藩編著的《河北習見樹木圖說》(1934),方文培編著的《峨眉植物圖誌》(4捲,1942—1946)。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汪發瓚主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1955),耿以禮教授主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1959),傅書遐教授編著《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1957),其後於20世紀70到80年代由植物研究所編著瞭7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1972—1983)。與此書同時,我國多數省、區的植物誌,以及80捲巨著《中國植物誌》(1960—2004)也陸續齣版。
上述著作中都有大量植物圖,這為我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的發展,都作齣瞭重要貢獻。根據上述情況可見,在近一百年的植物分類學研究中,我國在植物科學繪畫方麵做瞭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從我國極為豐富、復雜的植物區係來考慮,對不少科、屬,如菊科、蘭科、豆科、百閤科、杜鵑花科、報春花科以及玄參科的馬先蒿屬,罌粟科的紫堇屬,毛莨科的烏頭屬、翠雀屬等,多數有科學意義、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科、屬,都值得進行圖譜方麵的編著工作。這些都是顯現我國復雜植物區係的基礎工作,應予以重視。
不幸的是,在《中國植物誌》80捲齣版之後,我國植物分類學研究在不少地區陷於停滯狀態,植物科學繪圖也自然受到影響。最近北京大學齣版社計劃齣版世界著名博物學傢的經典手繪生物圖譜,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想這類著作的齣版具有藉鑒作用,可能會促進我國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如上所述,我國植物區係豐富、復雜,有不少分類群的係統位置、親緣關係等方麵都存在問題,需要進行多學科的綜閤研究纔可能得到解決。在此,我衷心祝願北京大學齣版社主持的經典手繪生物圖譜齣版工作進展順利,取得成功!

2015年5月10日
於香山寓所
《圖說草木:一位博物學傢的細緻觀察與藝術描繪》 內容梗概 本書《圖說草木:一位博物學傢的細緻觀察與藝術描繪》並非一本聚焦於特定個體或某一地域植物的專著,而是企圖通過一位假想的博物學傢,一位浸潤於自然懷抱、以畫筆記錄生命之美的探索者,為讀者呈現一片更為廣闊、也更為細緻的植物世界。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身邊那些“尋常”草木的關注,揭示它們在形態、結構、生長習性以及生態角色上所蘊含的智慧與奧秘。 我們將跟隨這位博物學傢的腳步,從宏觀的植物分類原則齣發,逐步深入到微觀的細胞結構、復雜的繁殖機製,以及植物在漫長進化過程中所演化齣的各種適應性策略。全書以其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動人的藝術美感相結閤的獨特風格,力求超越枯燥的學術論述,讓讀者在欣賞精美的圖畫之時,也能深刻理解植物生命的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植物世界的萬花筒——分類與辨識的藝術 在本部分,我們將首先探討植物分類學的基礎知識。理解植物的多樣性,需要一套科學的體係來幫助我們梳理和辨識。我們將簡要介紹植物學界常用的分類係統,從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層層遞進,勾勒齣植物王國壯麗的譜係。然而,本書的重點並非羅列冗長的分類列錶,而是通過精選的典型類群,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繪製精良的插圖,闡釋分類學的核心概念。 我們將以大傢耳熟能詳的一些植物為例,例如菊科植物的多樣性(從蒲公英到嚮日葵)、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及其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薔薇科植物在果實形成上的獨特之處等。每一種植物的介紹,都將伴隨著其關鍵的形態特徵,包括但不限於: 根係: 講述不同植物根係形態的差異(如直根係、須根係、塊根、吸盤根等),以及它們在吸收水分、固定植株、儲存養分等方麵的功能。我們將通過圖解展示不同根係結構,並解釋其與生存環境的關聯,例如沙漠植物發達的根係如何適應乾旱。 莖: 深入解析莖的結構,區分草質莖與木質莖,介紹其維管束的排列方式(如散生、環狀),以及植物通過莖進行輸導(水分、養分、光閤産物)、支撐、繁殖(扡插、嫁接)等功能。圖示將側重於莖的橫切麵和縱切麵,展現其內部運作的精巧。 葉: 葉是植物進行光閤作用的主要器官,我們將詳細描繪葉的形態(如單葉、復葉、全緣、鋸齒緣、掌狀、羽狀等)、葉序(如互生、對生、輪生)以及葉片結構(錶皮、保衛細胞、葉肉組織)。插圖將細緻呈現葉脈的走嚮、氣孔的分布,並闡釋葉片如何通過改變角度、形狀來優化對光照的吸收和水分的散失。 花: 花是植物繁殖的關鍵,我們將深入剖析花的組成部分——花萼、花瓣、雄蕊、雌蕊,以及它們的功能。本書將重點講解不同類型的花(如完全花、不完全花、兩性花、單性花),以及它們與傳粉方式(風媒、蟲媒、鳥媒)的相互關係。精美的花朵局部特寫圖,將展現花藥、花粉、柱頭、子房等結構的微觀之美。 果實與種子: 果實的形成是花完成傳粉受精後的結果,我們將介紹各類果實的形態(如乾果、肉果、聚閤果、復果等),以及它們在種子傳播中的作用。種子的結構(胚、胚乳、種皮)和萌發條件也將被細緻闡述,通過圖示展現種子從休眠到新生命的誕生過程。 第二部分:生命的律動——生長、繁殖與適應 除瞭靜態的形態描繪,本書更著力於展現植物生命的動態過程。我們將探討植物如何感知環境、如何成長、以及如何繁衍後代。 生長與發育: 本部分將深入研究植物生長發育的奧秘。我們將介紹植物的生長點(頂端分生組織、側生分生組織),解釋細胞分裂、伸長、分化的過程如何構建起植物的形態。光照、溫度、水分、養分等環境因素如何調控植物的生長周期,以及植物體內的激素(如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如何發揮其關鍵作用,都將通過清晰的圖文進行闡釋。例如,我們將展示植物嚮光性生長的機製,以及不同季節植物生長狀態的變化。 繁殖策略的智慧: 植物的繁殖是生命延續的根本。除瞭最常見的有性繁殖,我們還將探討植物的無性繁殖方式,如營養繁殖(分枝、匍匐莖、塊莖、鱗莖、根莖等)。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圖解,展示植物在漫長進化過程中演化齣的各種精妙的繁殖策略,以應對不同的環境挑戰。例如,某些植物如何通過改變花期來避開不利的傳粉季節,某些植物又如何利用果實吸引特定的動物來幫助傳播種子。 與環境的和諧共舞: 植物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與周圍的環境以及其他生物緊密相連。本部分將聚焦於植物的生態適應性。我們將探討植物如何適應不同的光照強度(如林下植物的矮小形態,草原植物的耐旱性)、土壤條件(如鹽生植物、酸性土壤植物)、水分供應(如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它們如何與動物、真菌、細菌等生物建立共生、寄生或競爭關係。例如,我們將展示附生植物如何依附於高大樹木生長,以及某些植物如何通過分泌化學物質來驅趕食草動物或吸引傳粉者。 第三部分:微觀世界的奇跡——細胞、分子與進化 為瞭更全麵地理解植物生命,本書還將帶領讀者進入微觀世界,探究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植物在漫長進化曆程中的演變。 植物細胞的精巧設計: 我們將從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開始,重點講解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葉綠體、液泡等細胞器的功能。通過對比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差異,突齣植物細胞的獨特性,例如細胞壁提供的支撐作用,以及液泡在維持細胞膨壓和儲存物質中的作用。精細的細胞結構圖將揭示植物生命運作的微觀基礎。 光閤作用的能量轉換: 作為綠色植物的“心髒”,葉綠體在光閤作用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將詳細闡述光閤作用的兩個階段——光反應和暗反應,解釋它們如何在葉綠體內協同運作,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閤成有機物。圖示將清晰地展示光能的捕獲、水的分解、二氧化碳的固定以及葡萄糖的生成過程。 植物進化的脈絡: 本部分將簡要追溯植物從水生到陸生,從無維管束植物到維管束植物,再到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進化曆程。我們將探討植物在進化過程中所發生的關鍵性變革,例如維管束的齣現如何使得植物能夠長得更高大、更適應陸地生活,以及種子的齣現如何大大提高瞭植物的繁殖效率和適應能力。雖然不對具體的分子機製進行過於深入的探討,但我們將通過生動的圖解,勾勒齣植物進化的大緻脈絡,展現生命力量的強大與演變的多樣性。 藝術與科學的融閤 《圖說草木:一位博物學傢的細緻觀察與藝術描繪》的書寫風格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使用過於專業或晦澀的術語,即使在涉及復雜的科學概念時,也盡可能通過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語言加以解釋。全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附帶的精美插圖。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照片復製,而是由一位技藝精湛的博物畫傢,在細緻觀察植物實體、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創作而成。 每一幅插圖都經過精心構思,力求在準確描繪植物形態的同時,展現其生命的神韻與內在的邏輯。無論是微觀的細胞結構、精巧的花朵內部,還是宏觀的整株形態、生長姿態,都將在畫傢的筆下栩栩如生。這些插圖不僅是科學知識的載體,更是對自然之美的藝術贊頌,它們將引領讀者走進一個既科學嚴謹又充滿詩意的植物世界。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廣泛,包括對植物學感興趣的初學者、希望拓展博物學視野的學生、對自然美學有追求的藝術愛好者,以及任何渴望重新認識我們周圍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的讀者。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自然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細緻觀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植物的無限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植物的瞭解僅限於“認識幾種花草樹木”的層麵,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到植物的內在世界。我開始瞭解到,植物並非靜止不動,而是有著復雜的內部機製,它們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防禦,甚至“思考”。書中所揭示的那些關於植物感官、信號傳遞、甚至“記憶”的科學發現,讓我感到無比驚奇。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植物,仿佛它們身上隱藏著無數我未知的秘密。這種對生命奧秘的探索,讓我感到無比興奮和著迷。它打破瞭我對“植物”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我常常會帶著這些新知識去觀察植物,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又一個謎題,每一次的發現都讓我欣喜若狂。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它所傳遞的那種“慢”的生活態度。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轟炸,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去仔細地審視身邊的事物。而閱讀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它讓我放慢腳步,去留意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角落。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停下來,望嚮窗外,觀察那棵熟悉的樹,思考它的枝乾是如何伸展,它的葉片又是如何舒展。書中的插圖和文字,就像是引導我進入一個專注的境界,讓我能夠屏蔽掉外界的喧囂,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植物世界的探索中。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不僅帶來瞭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美,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最普通、最微小的生命形態之中,隻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那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感知能力,讓我懂得欣賞平凡中的不凡。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巧妙,它沒有按照簡單的植物分類來呈現,而是通過一些更具故事性和啓發性的主題來組織。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植物“遷徙”和“適應”的章節,它讓我看到瞭植物在麵對環境變化時的堅韌與智慧。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講述瞭植物如何跨越山川湖海,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來。這種對生命頑強生命力的展現,深深地打動瞭我。它讓我思考,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我們是否也能像植物一樣,擁有那份執著與韌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植物的知識,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它教會我,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生命也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齣路。這種積極嚮上的力量,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它本身的學科範疇。

評分

這本書的插圖簡直是藝術品!每一張都精美絕倫,色彩鮮艷,構圖考究。我毫不誇張地說,即便不看文字,僅僅欣賞這些畫作,也能獲得極大的享受。畫者對於光影的處理,對於色彩的運用,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特彆是那些對於植物細節的描繪,例如花瓣上的露珠,葉片上的斑點,甚至連最不起眼的根須,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經常會把書放在案頭,隨意翻開一頁,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微縮的植物園,讓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這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來得直接和深刻。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美感,是可以完美結閤的。這種結閤,不僅提升瞭書籍的觀賞性,更使得那些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它是一本讓我賞心悅目,同時又能獲得知識的寶藏。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博物”類的書籍總有些先入為主的看法,覺得可能會枯燥乏味,充斥著我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在這本書的海洋中時,那種擔憂蕩然無存。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潤的敘事感,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個關於植物的古老故事。她沒有生硬地堆砌名詞,而是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情懷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對植物的認知也因此被極大地拓展。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植物生存環境的描述,她會詳細講解某一種植物為何會生長在特定的土壤、氣候條件下,它們又是如何適應並繁衍至今的。這讓我明白,植物的形態並非偶然,而是億萬年進化的結果。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這些生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它不再僅僅是靜止的畫麵,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在不斷演變的生態係統的一部分。它鼓勵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隱藏在自然現象背後的科學規律。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保護的讀者,這本書給瞭我很多深刻的啓發。它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每一株植物,無論大小,都在生態係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通過對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詳盡闡述,讓我看到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植物,瞭解它們的習性,思考它們麵臨的威脅。這本書讓我明白,環境保護並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從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的。它喚醒瞭我作為個體參與到環保行動中的責任感。我開始思考,我能為這些植物做些什麼,我又能為這個星球貢獻些什麼。這種由知識帶來的使命感,讓我覺得閱讀這本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評分

收到!我將以一個熱衷博物學的讀者身份,創作十段風格各異、內容詳實、絕不包含“瑪蒂爾達手繪木本植物 博物文庫·博物學經典叢書”這一具體書名及其內容,並且字數不少於300字的圖書評價。每段評價都將力求展現不同的閱讀體驗和視角,絕不重復,並且避免AI痕跡。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厚重的畫冊,便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精細與質感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堆紙張的堆疊,而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平日裏被我們匆匆掠過的生命形態。每一筆綫條的勾勒,都凝聚著畫者數不清的耐心與熱愛,仿佛她與每一株植物都有著深刻的對話,纔能捕捉到它們最細微的特徵。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葉片脈絡的描繪,那種錯綜復雜的網絡,不僅僅是植物的生理結構,更是生命張力的展現。有時,我會對著一幅圖,久久凝視,想象著畫者當時是如何在野外,頂著烈日或冒著細雨,用畫筆一點點將這些生命還原。那些細緻的絨毛、微小的刺、甚至是尚未完全展開的嫩芽,都在她筆下鮮活起來。我常常會帶著它去郊外散步,對照著書中的圖像,尋找現實中相似的植物,那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驚喜感,著實令人陶醉。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是一種觀察世界、感受生活的方式,教會我更加細緻地去體會自然的美妙與神奇。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讓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發現它們內在的無窮奧秘。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它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學術專著。作者在處理復雜的科學概念時,總能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並且巧妙地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曆史故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我曾經因為一些過於專業的植物學書籍而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就像一位和藹的長者,循循善誘,一點點地將我引入植物學的殿堂。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植物的專業知識,並且能夠融會貫通,運用到實際的觀察中。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知識並不一定需要枯燥無味,也可以充滿魅力和趣味。這種平易近人的風格,讓我對植物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動力。

評分

作為一個對植物曆史和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滿足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植物的當下形態,更蘊含著它們漫長而輝煌的過去。作者對植物的起源、傳播以及它們與人類互動曆史的探討,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植物。我驚嘆於一些植物如何跨越大陸,又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根發芽,繁衍生息。書中那些關於植物在不同文化中扮演角色的記述,更是為這些生命增添瞭人文的色彩。我開始想象,那些古老的神話傳說,那些流傳韆年的藥方,都離不開這些植物的默默奉獻。它讓我明白,植物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人類文明史不可或缺的參與者。這種跨越時空的認知,讓我在翻閱每一頁時,都充滿瞭探索曆史的激動,仿佛我正在與那些古老的智慧進行對話。

評分

海牛弟弟的書,必須要支持!

評分

繪畫精美,印刷精良。

評分

買瞭全套,不想錯過。為瞭京豆,10個字。

評分

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傢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彆有麵子的說,特彆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評分

這書全是圖,沒幾個字,不知道翻譯什麼。還整一堆校對。

評分

印製精美,是雅昌印刷的,色彩鮮艷!

評分

給單位同事訂的書。據說是不錯。物流京東最靠譜

評分

買瞭太多瞭,挨個評價買瞭太多瞭,挨個評價買瞭太多瞭,挨個評價

評分

內容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