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满铁调查》编译出版情况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黑龙江省档案馆等单位,编译其整理归档的日本满铁调查资料,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承担出版工作,其中《满铁调查》译丛书系第一辑(4册)已于2015年1月出版发行。
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20世纪上半期日本侵华时期设立的,其在中国大陆活动达40余年之久。表面上看,“满铁”是一个经营铁路的公司,实际上它还承担着对中国物产、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以及为日本政府、军方相关政策提供政治、经济、社会等情报的特殊机构。为此,满铁专门设立了多门类的调查机关,组建了以日本知名大学的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庞大且精干的调查队伍,有系统、有规划地调查了解中国城乡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风俗习惯。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满铁形成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图书和档案材料,即所谓的“满铁调查报告资料”。该资料的收集,不乏系统而广泛的中国城乡基层经济社会资料,尤其是农村社会调查和研究资料。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其调查方法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研究资料的系统性和直接性,仍然是是独具价值的。
这批资料是迄今为止研究20世纪前半期,乃至中国近代基层经济社会史和农村发展史的直接、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文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西方学界利用这批资料已经产出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佼佼者包括知名学者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以及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名著。然而,遗憾的是,这批资料尚无中译本,而我国学术界相关专业对日文的直接阅读能力还比较有限,大批资料长期沉睡在档案馆,缺乏有效利用。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该院以实证、实践和实验的“三实”风格为特色,强调实际先于理论,事实先于价值,实验先于方案,着力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农村研究范式。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框架和观点,另一方面该院力图将乡村调查的理论结论,总结为政策话语输入中央和地方决策部门,应用于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三实”风格的基础,是扎实、系统、精确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为此,我们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中国百村观察”计划。这方面已有介绍。二是“海外百村调查”计划。该计划在译介海外农村和农民学经典的基础上,以深度观察海外农村发展为立足点,在全世界选择100个左右的村庄社区作为深度观察对象,运用第一手资料,系统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农村发展的独特制度原型、组织形式、政策机制和发展道路,开展中外农村发展的比较研究,提升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理解和理论意义。三是建设“中国农村数据库”。系统收集整理中国农村调查数据、中国农村历史资料、中国农村研究数据、农村图文影像以及海外农村发展案例等数据资料。数据库不仅能够集中数据,而且能够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政策仿真和预测,真正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村数据资料库,实现“一库知农”。目前这三大工程正在迅速推进,将为我院的未来研究及其能力提升提供基础性条件。
在中国农村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我院以“长江学者”、院长徐勇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充分认识到满铁调查报告资料的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经费,借助黑龙江省档案馆、日本相关大学和出版社等整理的日本满铁调查报告资料,组织30余人组成的《满铁调查》编译团队,拟用5-6年时间陆续将其付诸翻译,并编辑整理出版。
该译丛书系内容庞大、涉及面广,其完整内容将达到100册,每册100万字,总计1亿余字,兹定名为《满铁调查》。该书系的出版将会引发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以及农村问题研究等多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这些研究领域学者和学术机构必备的参考资料。如能引发一轮满铁研究热潮,解决近现代史上一些有争议的研究课题和现实问题,那将会是我们莫大的殊荣。
在此书第二辑出版之际,再次感谢黑龙江省档案馆等相关资料保存整理单位在满铁档案资料整理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和编译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其纳入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予以支持。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是石挺副院长对这个庞大的编译项目给予的鼎力支持。然而,我们也清楚,《满铁调查》内容庞杂,涉及的历史事实、经济地理、文化风俗和方言俚语等多种多样,其日文表述方式亦不同于今日日语,再加上不少地方刻印模糊,手工书写字迹难以辨认,这些都给我们的编译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惮粗陋,只能迎难而上,所幸读者中不乏大方之家,我们期待读者指出错漏,以共同完善这一历史资料宝藏。
内容简介
“满铁调查报告资料”的收集,不乏系统而广泛的中国城乡基层经济社会资料,尤其是农村社会调查和研究资料。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其调查方法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研究资料的系统性和直接性,仍然是是独具价值的。这批资料是迄今为止研究20世纪前半期,乃至中国近代基层经济社会史和农村发展史的直接、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文献。该书的出版将会引发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以及农村问题研究等多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这些研究领域学者和学术机构必备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徐勇,1955年生,湖北省宜昌市人,中共党员。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较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前言/序言
中国农村研究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对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并于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院长为徐勇教授,执行院长为邓大才教授。现有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中组部拔尖人才多人。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研究院始终秉承“顶天立地、理论务农”的服务宗旨,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国家决策、学术研究和文明传承服务。
一、大调查,用事实说话
中国农村研究院以打造成为农村调查的全球顶级机构为发展目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研究通过“项目式调查”,成为国内最早将田野调查引入政治学科的机构。2005年,正式启动“百村观察计划”,在全国抽样选择300个村、5000个农户每年进行定点调查和持续观察,并延伸建立了城市“百居观察”平台。同时,中国农村研究院并与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建立了林村、贫困村、历史名村、少数民族村庄等“六大观察群”。2015年,中国农村研究院进入“扩展性调查”阶段,启动“一主三辅”世纪工程,“一主”即中国农村调查,包括“百村观察”、七大区域村庄调查、家户制度调查、农民口述史调查等七大调查。“三辅”即对世界大规模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与翻译,对世界农村的实地调查,包括满铁农村调查、俄国农村调查和海外农村调查。
二、大数据,用数据说话
中国农村研究院力争成为世界农村资料收集最丰富、农村数据功能开发最强大的机构之一。我院现已收集了丰富且数据化的农村资料,包括了15000余册地方志、2000余部家谱族谱、2000余份口述史录音资料以及20个村庄的原始档案,包括吉林省北老壕村1952-1998年的村庄,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新堤口村1945-2010年的村庄原始资料,号称“镇院之宝”。另外,中国农村研究院近年来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标,着力打造了高起点、高水平、信息化的农村发展智库平台。这一平台包括相互联系的五大系统。其中,调查系统主要保存实地调研中获取的一手数据;社会动态跟踪系统实现对互联网上涉农事件的动态跟踪与预警;村情观测系统借助GIS地理信息技术采集村庄信息。三个系统的数据共同汇集于中国农村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分散数据的梳理整合。这些信息均导入智能决策系统,进行最终的统计分析与仿真模拟。
三、大服务,说话要有用
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将我院认定为全国四家初具雏形的高校智库机构之一。在服务国家决策方面,中国农村研究院已经形成“三天一报,每周一批”的模式,即每天向决策部门呈送一份报告,平均每周都有一份为省部级以上领导人批示。自2010年至今,中国农村研究院的调查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为“中央一号”文件所采纳的内容。2006年,院长徐勇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了专题讲解报告。在服务地方改革方面,中国农村研究院分别承担了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北省等多个地方的改革项目,多个地方成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中国农村研究院承担了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引导社会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服务学术研究方面,中国农村研究院长期引领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治研究,提出了“社会化小农”、“家户制”、“产权与治权均衡性对等性”等诸多原创性观点。
四、大平台,更多人说话
中国农村研究院通过机制创新,积极打造成为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创新“特区”。一是打破人才队伍行政化的局限,形成“伞状”结构。以本院行政在编人员为轴心,全校涉农研究人员参与,全省相关人员合作,全国相关人员协同,全球相关人员交流,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人才网络。仅仅翻译“满铁农村调查”就有本校日语系百余位师生参与。二是改变以往一个老师带若干学生的“小作坊”方式,创办能力导向型重点研究基地班,实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以田园和校园为课堂,以学者和农民为老师,实行开放式教学、阶梯性培养和自主化管理,学生入学后统一参加学习和调研,研究生毕业年再分配论文指导老师。受益于大平台的培养,我院多达4份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一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成为全国政治学学科获奖最多的机构。
总序
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院是专门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机构,并以调查为基本方法。我们将满铁农村调查资料翻译成中文出版的设想已有10多年。
满铁农村调查资料是指20世纪上半期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支持的对中国调查形成的资料。由“满铁”支持的中国调查长达40多年,形成了内容极其庞大的调查资料。“满铁调查”的目的出于长期侵占中国的需要,但由这一调查形成的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中国有重要参考价值,其调查方法也有其独特性。
中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农村大国,但从学理上对中国农村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时间不长,有影响的论著还不多。10多年前,一系列由美国籍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农村研究的专著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成为专业领域研究的必读书。如黄宗智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1890-1949: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等。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在利用日本满铁调查资料基础上写成的。日本满铁调查也因此广泛进入当今中国学界的视野。一时间甚至有人表示:“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调查在日本;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研究在美国”。无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但满铁农村调查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只是美国学者运用的满铁资料都是日文的,中国学者在阅读和了解日文资料方面有困难。尽管有国内出版社出版了部分满铁调查资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难以让更多学者使用。为此,我们有了将满铁农村调查资料翻译成中文,让更多学者充分阅读和使用这一资料的念头。
与此同时,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整合过往的农村调查基础上,于2006年开启了“百村观察计划”,对中国农村进行大规模调查和持续不断的跟踪观察。为了实施这一调查计划,我们邀请了国内外学者进行有关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希望借鉴更多的调查资料和方法。日本满铁调查资料的翻译出版进一步进入我们的视野。在2006年启动的“百村观察计划”时,我们甚至提出在农村调查方面要“达到满铁,超越满铁”的雄心勃勃的目标。翻译满铁调查资料的想法更加明晰。当本人将这一想法告知时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的石挺先生时,得到他积极赞同,并引荐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李俄宪教授,同时还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此事得到专门从事日本语教学和研究的李俄宪教授的积极响应,并同意率领其团队参与这项工作。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委托,时任副教授的刘义强负责联系保存有满铁日文资料的国内相关机构,并得到支持,正式翻译工作得以启动。由于原文资料识别困难,最初的翻译进展较为缓慢,几经比对审核。进入出版程序之后,得到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的赵剑英先生的鼎力支持,该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冯春凤女士特别用心,还专门请专家校订和核实。2013年底,负责编辑翻译资料的刘义强教授出国访学。2014年,时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的邓大才教授具体负责推进翻译出版联系工作。在各方面努力下,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和黑龙江档案馆联合编译的《满铁调查》一书,于2015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00多万字的《满铁调查》出版后,使中国学者得以从较大范围一睹满铁调查资料的真容,这在中国学界也是一件大事。2015年1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满铁调查》中文版出版发行学术研讨及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非常重要。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满铁调查”研究专家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中,南开大学的张思先生长期利用满铁调查资料从事研究,并有丰硕成果。特别是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工作的曹幸穂先生,长期从事满铁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专门著有以满铁调查资料为基础撰写的《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一书。在他看来,“满铁对农户的调查项目之翔尽,可以说是旧中国的众多调查中绝无仅有的。”此次会议的重大收获是,曹幸穂先生建议我们主要翻译满铁农村调查方面的资料。
曹先生的建议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015年1月26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专门召开了满铁调查翻译出版推进会,调整和重新确立了翻译的主要方向和顺序,形成了新的翻译计划。新的计划定位为“满铁农村调查”,主要翻译“满铁调查”中有关农村方面的内容,并从著名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翻译开始。这之后,我们又先后邀请曹幸穂和张思先生到华中师范大学讲学,他们对新的翻译计划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曹先生还多次无私地向我们提供了相关资料目录和线索,供我们翻译出版使用。同时,我们也从整体上充实和加强了资料收集和翻译编辑的力量。
《满铁农村调查》翻译出版计划是在已出版的《满铁调查》一书基础上形成的,但已是全新的设计,资料来源更为广泛和直接,翻译出版的进展也大大加快。同时,它也是与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持的2015版大型中国农村调查工程相辅助的翻译计划。我们希望通过《满铁农村调查》的翻译,能够为我们正在实施的中国农村调查及其学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满铁农村调查》的翻译出版,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付诸实施难度很大,特别是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但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理应有相应的文化工程。好在主持与参与《满铁农村调查》翻译出版的人都有些许明知有难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愿意为此事作出贡献。目前,这一得到多方面支持和多人参与其中的浩大工程已步入快车道,现已翻译2千万字,计划为1亿字左右。
我们向参加这一工程的人员表示真诚的谢意和敬意!为这一工程作出任何贡献的人士都将镌刻在这一工程史册之中!
徐勇
2015年7月15日
编者后记
满铁农村调查的翻译和出版是徐勇教授、石挺处长多年来关心、关注、领导并尽力促成的重大工程。十多年前,石挺处长在担任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长时就安排专门的经费资助满铁调查的翻译和资料收集,并亲自协调中国农村研究院和外语学院日语系的协作,共同编辑、翻译与出版。经过2014年的试出版,我们决定,先从满铁调查的惯行开始翻译和出版。这才有了满铁农村调查——惯行第一卷译稿的问世。
在满铁翻译和出版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流程,由中国农村研究院负责总体设计规划、编辑,并寻找翻译文本;由外语学院李俄宪副院长带领团队翻译;最后由中国农村研究院负责校核、图表、固定文本的制作工作。
满铁惯行调查的日文版是1954年岩波出版社的版本,为了寻找这一套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张晶晶老师费了很多心,先是委托朋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寻找和复印,尔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寻找,最后与郝亚光老师合作购买这一套日文著作。为了版权的问题,我们请教了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刘华教授,向她咨询版权问题。翻译稿出来后,请任路博士进行第一轮校核,然后邓大才教授进行了第二、三轮校核,最后以邓大才教授校核的稿件为主定稿,与此同时张晶晶老师对一些专有名词,及一些疑问与原书对照进行了核实。中国农村研究院基地班的尹超、陈婧、黄丹丹参与了全书图片、表格的制作工作。
本书采用的是访谈形式的,大量的对话往往使读者不得要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并理解其调查者的意图,邓大才教授撰写了导读——《村落、家族与村庄治理》,张晶晶老师带领三位同学重新按照中文习惯编辑了目录。
满铁农村调查第一卷能够出版,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赵剑英社长给予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感谢出版社的冯春凤女士,是她的精心安排促成了本书的顺利出版。在此我们代表编辑翻译委员会向为本书翻译和出版做出贡献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学表示感谢!
邓大才
2015年12月11日
满铁农村调查(总第一卷·惯行类第一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满铁农村调查(总第一卷·惯行类第一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