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讲座:穿越意识哲学的自然和历史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讲座:穿越意识哲学的自然和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贺伯特·博德 著,戴晖 译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哲学
  • 意识
  • 历史
  • 讲座
  • 德国哲学
  • 现象学
  • 思辨哲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9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01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是德国哲学家贺伯特·博德(1928-2013)教授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几十次讲座,他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索引,透彻地阐明了《精神现象学》各个章节中的逻辑关系及整体发展,使得《精神现象学》成为把握近代哲学历史进程的“拓扑学”,同时也说明了后黑格尔时代的思想主题乃至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作者:贺伯特·博德教授(Prof. Heribert Boeder),1928年生于阿德瑙(Adenau)。1954年在弗莱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海德格尔是其博士论文的主要指导老师之一。1958年赴剑桥考察,成为英国皇家学院成员,《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Cambridge 1957)的撰稿人之一。1959年11月回到弗莱堡,1960年1月完成教授资格论文,随即任教。1972年任德国布伦瑞克大学教席教授(Ordinarius)。
  译者:戴晖,系留学德国时作者的学生,现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精神现象学》讲座:追溯意识的生成与历史的轨迹 导读 这是一部旨在深入浅出解读黑格尔巨著《精神现象学》的讲座记录。通过细致的梳理与循序渐进的阐释,我们试图带领读者穿越意识哲学的复杂迷宫,探索人类精神从最原始的感性确信到绝对知识的漫长而壮丽的旅程。本书并非对《精神现象学》进行简单的概括或摘要,而是以一种引导性的方式,复现了讲座课堂中思想碰撞的火花,力求让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让抽象的理论体系得以落地。我们将重点关注黑格尔如何构思意识的自我生成,以及这一生成过程如何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得以体现。 第一章:意识的黎明——感性确信的盲目 讲座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意识最本初的形态——感性确信。在这里,意识面对的是直接的、未经思辨的“这个”与“那个”。这种确信似乎是最直接、最不容置疑的真实,然而,正如黑格尔所揭示的,它恰恰是最为脆弱和片面的。我们将在讲座中探讨: “这个”的贫困: 意识试图把握一个单独的“这个”,例如“此地”、“此时”。然而,“此地”可以是任何地方,“此时”可以是任何时间。一旦意识试图抓住一个具体的“这个”,它就发现这个“这个”立刻消逝,被更广泛的“此地”或“此时”所取代。这揭示了感性确信的内在矛盾:它固执于某种绝对的实在,却发现这种实在的绝对性在其自身内部瓦解。 普遍性的陷阱: 意识为了克服“这个”的瞬间性和偶然性,试图将其提升到普遍性的层面。例如,将“这个玫瑰”理解为“玫瑰”这一概念。然而,一旦进入普遍性,具体的“这个”就丢失了。我们理解了“玫瑰”,却不知道讲座此刻桌上的具体是哪一朵。这种普遍性虽然克服了“这个”的偶然性,却失去了其感性生动性。 语言的困境: 语言是我们表达意识内容的主要工具,但对于感性确信而言,语言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说“这是红色的”,但“红色”本身又是一个普遍概念,无法完全捕捉到眼前这朵玫瑰的独特红色。这使得感性确信在试图用普遍的语言表达特殊的经验时,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意识的第一次转折: 意识在感性确信中经历了第一次深刻的挫败。它发现,它以为是外部实在的“这个”,实际上是其自身意识活动的产物,而它以为是确凿无疑的真实,却在它的把握下化为泡影。这种失败并非终点,而是意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知觉的世界——事物与概念的较量 在感性确信遭遇失败后,意识进入了知觉的阶段。在这里,意识不再仅仅停留在直接的感性直观,而是开始尝试把握事物的内在结构,理解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将重点分析: “物”的统一性: 意识试图在多样性的现象中寻找事物的统一性。例如,一个苹果,它有红色、圆形、甜味等多种属性。意识的任务是将这些属性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的“物”。这种统一性并非简单的属性叠加,而是意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初步把握。 “力”的观念: 黑格尔在此引入了“力”的概念,用来解释事物的内在动力和运作方式。例如,引力作为一种“力”,使得物体相互吸引。意识通过理解这些“力”,试图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如何产生和变化。 “力”的辩证法: 然而,“力”的观念本身也充满了矛盾。例如,引力看起来是一种外部的力量,但它又似乎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意识在追溯“力”的源头时,发现它无法完全摆脱主观性的干预。所谓的“力”,最终要归结为意识对事物相互作用的理解。 知觉的局限性: 尽管知觉比感性确信更加深入,但它依然未能完全摆脱主观性的束缚。意识试图把握客观的“物”,但它所理解的“物”和“力”,终究是意识自身概念活动的产物。这种局限性促使意识进一步走向更高的阶段。 第三章:理性——通往真理的桥梁 在知觉阶段的探索之后,意识开始意识到,仅仅把握事物表面的结构是不够的,它需要更深层次的理性来理解世界的真实。理性阶段是意识进行真正的自我反思和概念建构的开始。 “理性”的内涵: 理性被视为一种能够超越感性与知觉的局限,把握事物普遍规律和内在本质的能力。它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追问“为什么”。意识开始运用逻辑推理,构建范畴,试图理解世界的本质属性。 “普遍性”的再认识: 意识在理性阶段重新审视普遍性。它认识到,真正的普遍性不是抽象的、脱离具体个体的概念,而是蕴含在具体事物之中,并且能够涵盖一切可能性的普遍性。例如,法律的普遍性,它规定了社会行为的边界,但又需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体现。 “实体”的探索: 意识试图通过理性来认识“实体”,即那些独立于意识之外、作为万物根源的存在。然而,黑格尔指出,我们所认识的“实体”最终还是通过意识的范畴来界定的。我们无法跳出意识的框架来认识完全脱离意识的“实体”。 理性的自我否定: 即使在理性阶段,意识仍然会遭遇内在的矛盾。例如,当我们试图用普遍的理性来解释一切时,就会发现理性本身也可能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理性的自我否定,正是推动意识向前发展的关键。 第四章:精神的自我意识——个体与群体的共鸣 意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将目光转向自身,认识到“我”的存在。“精神”的概念在此阶段浮现,它不仅是个体的自我意识,更是群体、社会乃至人类历史的共同意识。 “自我意识”的生成: 意识从认识外部世界转向认识自身。它意识到,自己是能够认识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出现,使得世界不再仅仅是无意识的客体,而是与自我意识相互关联的存在。 “承认”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此强调了“承认”的重要性。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他者的承认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身份。这种承认关系充满了张力,个体既渴望被承认,又在承认中展现出其独立性。 “主人与奴隶”的叙事: 这一著名的叙事深刻地揭示了承认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主人虽然掌握着物质的支配权,但其自我意识的建立却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和承认。而奴隶在劳动中,通过改造物质,反而获得了对自身的更深刻认识,并最终可能超越主人的地位。 “自由”的真谛: 自由并非简单的随心所欲,而是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和自觉的遵循。真正的自由在于理解并实现自身的理性目标,而不仅仅是摆脱外在的束缚。 第五章:历史的织锦——精神在时间中的显现 《精神现象学》的宏大之处在于,它将意识哲学与历史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精神的发展并非抽象的思辨,而是具体地体现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之中。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似乎充满了偶然事件,但黑格尔认为,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精神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历史事件,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都是精神在特定阶段的必然显现。 文化与文明的象征: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明,都代表着精神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例如,古希腊的艺术与哲学,罗马的法律与政治,都标志着精神在特定领域的突破。 “世界精神”的观念: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世界精神”自我展开和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 革命与进步的动力: 历史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冲突与斗争。每一次革命,每一次思想的变革,都是精神克服自身局限,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标志。 第六章:绝对知识——意识的最终归宿 在经历了感性确信、知觉、理性、自我意识和历史的各个阶段后,精神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境界。这并非某种神秘的启示,而是意识对自身发展全过程的彻底理解。 “知道自己知道”: 绝对知识意味着意识不仅认识了外部世界,更认识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它理解了自身作为主体是如何建构现实的,以及其自身的局限与可能性。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在绝对知识的境界,意识不再将形式(概念、逻辑)与内容(经验、事实)割裂开来。它看到了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内容也必然以某种形式显现。 “科学”的完满: 黑格尔认为,《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通往绝对知识的必经之路,它揭示了所有科学领域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统一的真理。 终结与开始: 绝对知识并非哲学研究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使得意识能够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并以更自觉、更自由的方式去行动。 讲座的意义与展望 本书通过以上六个主要章节的循序渐进的讲解,旨在使读者能够: 1. 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掌握矛盾如何驱动事物发展,以及“正-反-合”这一核心思维模式。 2. 认识意识的复杂性: 突破对意识的直观理解,看到意识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3. 把握历史的意义: 将个人经历置于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理解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4. 激发哲学思考: 鼓励读者运用黑格尔的思想工具,对自身经验和所处世界进行深入反思。 本书的编写,力求贴近讲座的现场感,用一种对话式的、引导性的语言,将黑格尔深邃的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我们相信,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深入解读,读者不仅能获得宝贵的哲学知识,更能重塑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这是一次关于意识的探索,一次关于历史的追溯,一次关于真理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对现象学有些敬而远之,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理论殿堂。但这部讲座系列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展现了黑格尔思想的“人本”面向。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形而上学探讨,落实到具体的经验和历史情境中去考察。我尤其着迷于关于“理性”在历史进程中如何自我实现的部分。这听起来很抽象,但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结构说明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自由、法律和伦理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精神经历漫长“异化”与“回归”的产物。这种历史观,既是辩证的,又是充满希望的。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和道德进步,是精神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代社会中的诸多冲突和矛盾,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视角——它们或许只是精神在更高综合点到来之前必须经历的“否定”阶段。这使得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回顾,更像是为理解当下提供了一套深刻的分析工具。

评分

这本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讲座系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从一开始,我就被它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和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书海中摸索的普通读者,而是一个被引导者,踏上了一条探索意识本质的漫长旅程。那些关于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的辩证发展,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如此清晰、富有生命力。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像是音乐的乐章,抑扬顿挫,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历史维度的方式,他不仅仅是梳理理论,更是在展现思想如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自我扬弃、自我超越,最终指向一个更高级的综合。这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哲学解读,它充满了对人类心智能动性的赞美与深刻的反思,让人读完后对“认识世界”这件事本身,都有了全新的体悟。它真正做到了将“自然”与“历史”的脉络,巧妙地融入到对“精神”演进的宏大叙事中。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浸在那种由内而外被震撼的感觉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看似封闭的哲学体系,重新置入了“生成”与“变化”的宏大背景之中。它强调了“经历”的重要性——精神必须在世界中行动、受挫、否定自身,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这种强调主体能动性、强调实践与反思相互作用的论述,让黑格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更像是一位深刻洞察人性局限与潜能的思想巨人。它成功地做到了,让原本可能被视为纯粹抽象的“绝对精神”,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历史的重大事件紧密联系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更加宽广,对“真理”的理解也从一个固定的终点,转变成了一条永恒的、自我超越的道路。这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思维上的拓宽。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好,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在引导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它没有沉溺于对黑格尔文本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着重于提炼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逻辑张力。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最困难的往往是把握“概念如何变成自己的对立面”这一核心机制。然而,作者用清晰的比喻和恰当的类比,将这种危险的“螺旋式上升”描绘得如同自然界的生长规律般井然有序。每次读到关于“绝对知识”的临近,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了层层迷雾,看到了知识的终极形态——虽然这终极形态本身又是开放的。这种将哲学思辨过程转化为一种动态、流动的体验,是这部讲座的独特魅力。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理解不是静止的接受,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过程,这本身就是精神最伟大的体现。

评分

阅读这本讲座笔记,我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伴随着极大的满足感。黑格尔的体系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这里的讲解风格却异常的务实和富有启发性。它没有回避那些艰深的术语,反而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过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迷宫。我喜欢它那种对每一个概念进行“祛魅”的过程,即揭示现象背后的绝对精神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关于“自我意识”如何通过“他者”的承认而得以确立的论述,被阐释得淋漓尽致,那种紧张感和最终的和解,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对原著的注释,更像是与黑格尔本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回味,都能从中提取出新的意味。它迫使我慢下来,审视我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并质疑其基础的可靠性。这种对既有观念的颠覆性力量,是这本讲座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将我们从日常的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直面思辨的本质。

评分

还不错,超值,可以确定是正品

评分

不说,很多好内容~

评分

还不错,超值,可以确定是正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包装不是一般的差,有时是只有一个塑料袋包装,有时到货时书箱都零碎了,很多书都破损了。这次买的比较多,反反复复换货(换回的基本就一塑料袋包装,有时换回的也是破损的)浪费了好多时间,必须差评。

评分

搞活动!囤货!你们懂的

评分

???????????

评分

比较系统的精神现象学讲义,可以一看。

评分

这本老外写的书,有些东拉西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