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度阴山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知行合一
  • 明朝
  • 哲学
  • 思想
  • 心学
  • 国学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2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087
品牌:读客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阳明心学研究专家、著名历史作家度阴山代表作。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解心学四句教,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得果断。

◆王阳明写给家人的心学课!于修身、持家、教子、读书、立业中,娓娓道来日常生活中的知行合一要诀。



内容简介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 学,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将王阳明的12条家训、24封家书,逐字逐句解读得透彻明晰,既袒露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三智书院阳明研究院院长,知名历史作家《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帝王师:张居正》作者。


目录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目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目录:

序 篇 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与纲要 /1

第一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8

一、心是万物的尺度 /9

二、心即世界 /15

三、善恶只是一物 /22

第二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29

一、人人皆可为尧舜 /30

二、意志独立方有自尊 /32

三、内圣外王 /36

四、不过度,不执著 /39

五、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46

第三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49

一、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50

二、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55

三、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 /58

第四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62

一、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 /63

二、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68

三、事上练就是练心 /71

附图1 /74

附图2 /75

附图3 /76

第五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77

一、工作即修行 /77

二、放下“我” /84

三、责人与责己 /89

四、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92

五、心学养生法 /99

六、心学之勇 /102

七、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104

八、所以恐惧,良知不明 /114

九、阳明心学与情绪控制 /115

十、人生规划只能“致良知” /119

十一、解决囚徒困境的“诚” /122

附图4 /125

附图5 /126

第六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 /127

一、王阳明心学的分裂——左派心学洪流 /127

二、光辉的断头台——何心隐 /135

三、心学巨子李贽 /143

四、心学在清朝 /152

五、心学改变中国 /158

六、心学让日本脱胎换骨 /171

七、王阳明心学的冲击波:在军事和管理领域的光芒 /180

附 录 《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 /190

后 记 /223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目录:

不算序的序

王阳明家训VS曾国藩家训:中国古代家训的两种念头 / I

第一编:王阳明家训 / 1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 3

家训一:勤读书 / 6

家训二:要孝悌 / 12

家训三:学谦恭 / 17

家训四:循礼义 / 22

家训五:节饮食,戒游戏 / 27

家训六:毋说谎 / 31

家训七:毋贪利 / 34

家训八:毋任情 / 40

家训九:毋斗气 / 46

家训十:毋责人,但自治 / 49

家训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 52

家训十二:凡做人,在心地 / 56

第二编:王阳明家书 / 61

科举无妨圣学:《寄诸用明》 / 63

尽人事,听天命:《示徐曰仁应试》 / 70

走正确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确:《示弟立志说》 / 77

真正的学习是在世俗中修行:《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 88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 93

唯自谦才能自信:《书正宪扇?乙酉》 / 109

“脱离习气”的自我管理术:《与克彰太叔》 / 112

善是一种力量:《又与克彰太叔》 / 116

再不学,就老了:《寄诸弟?戊寅》 / 121

决定成败一在天理,二在人心:《上海日翁书》 / 125

第三编:王阳明家规 / 129

儿童教育圣经:《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131

扩而大之的王阳明家规:《南赣乡约》 / 138

儿童学习的法则:《教约》 / 153

尽孝是尽心,而非表面的道理:《书诸阳伯卷?甲申》 / 160

对荣誉转瞬即忘就是致良知:

《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 / 166

家长要做良人:《客座私祝》 / 174

为善就是磨练本心:《为善最乐文》 / 179

王门四规:《教条示龙场诸生》 / 184

良知人人皆有:《书诸阳伯卷?戊寅》 / 193

朋友也要讲门当户对:《姚江王氏族箴?慎交游》 / 198

厚待亲邻:《姚江王氏族箴?厚亲邻》 / 201

让人洗心革面的宝典:《告谕头巢贼》 / 205

以和为贵:《告谕庐陵父老子弟》 / 213


精彩书摘

  1519年农历六月十六凌晨,王阳明在临江镇对几个小知县说,朱宸濠有三个选择:第一,从南昌直袭北京;第二,从南昌突袭南京;第三,死守南昌城。如果他用第一计,由于北京方面没有准备,他很可能旋转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如果他用第二计,长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运气若好,搞不好会是南北对峙。如果他用第三计,那天老爷保佑,等政府军一到,他只能困守南昌,灭亡指日可待。

  有人问王阳明,按您的猜测,朱宸濠会用哪一计?

  王阳明回答:“朱宸濠志大才疏。志大才疏的人胆子小,瞻前顾后,尤其是对老巢有感情。如果他知道勤王之师正在准备攻打他的南昌城,他肯定会用第三计,死守南昌。”

  有人不以为然,说:“勤王之师连影都没有。朱宸濠气焰万丈,肯定不会用第三计。”王阳明没有纠缠于这个问题,而是对临江镇的县令说:“你这个地方离南昌太近,又是交通枢纽,朱宸濠一支部队就能把我们一窝端,所以我决定去吉安。”

  当王阳明从临江去往吉安的路上时,朱宸濠已在实践他的宏图大略了。他的一支精锐兵团在1519年农历六月十六、十七两天时间里突袭南康、九江,大获成功。当王阳明在六月十八到吉安府时,朱宸濠已稳固了南康和九江的防御。

  王阳明死都不想让朱宸濠实行他的第二条计策,他决心让朱宸濠死守南昌。当然王阳明要把他钉死在南昌城,必须倚靠计谋。在开始他的谋划前,他要各地还效力政府的官员招兵买马,集结起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部队。

  凭着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王阳明开始了他的布置。首先他传檄四方,把朱宸濠骂了个狗血淋头,要天下人都知道朱宸濠造反就是和全天下人作对,和良知作对,是自寻死路;其次,他以南赣巡抚的身份要求江西各地军政长官起兵勤王。但这些只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道义制高点是否可以产生效力,要有实力支撑;再次,他让伍文定带领那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到离南昌六十公里的丰城敲锣打鼓,声称要进攻南昌。最后的计谋,才是王阳明用兵之策最完美的展现。

  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进驻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合围南昌城,次日拂晓发动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这位地方官当然不明白王阳明的意思。王阳明就解释说,朱宸濠虽然苦心经营多年,但他的造反不得人心,虽然有那么多官员都归顺了他,有很多人却是被形势所迫,并非是他们良知使然。也就是说,朱宸濠表面上人多势众,实际上各怀心思,所以他的失败是迟早的事。但是,如果让他出了南昌城,所过之处必是血流成河,百姓遭殃。我用了这么多计谋,无非是让他多留在南昌城

  一天,那么百姓就少受一天劫难。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们可以了解。

  在场众人听王阳明如此说,都感动得要流下眼泪。

  正如王阳明所预料的,朱宸濠对着那些公文,果然起了疑心。他立即派人私下打听刘养正和李士实,情报人员没有在这二人身上找到造反的证据,却在二人的家人那里得到可靠情报。他们的家人都被王阳明好心照料,二人的家里人衣食不愁、夜夜欢宴。朱宸濠又派人到丰城去查探王阳明部队的虚实,发现丰城城上果然旌旗蔽日,城里人喊马嘶,据他那心胆俱裂的情报人员分析说,丰城里的部队大概有十万人。

  朱宸濠不再疑了,而是确信了下面的事实:王阳明集结了大部队准备攻南昌;政府军正从四面八方云集南昌;两个狗头军师三心二意,简直是混账王八蛋;他的部队指挥官们也是首鼠两端,准备站在胜利者一边。朱宸濠想到这里,就大怒若狂。可我们始终有个疑问,他既然已确信李士实和刘养正怀有贰心了,为什么不杀了二人?不过在李士实看来,朱宸濠现在对他的态度比杀了他还难受。因为当他向朱宸濠分析王阳明在故布疑阵时,朱宸濠不理不睬。当他向朱宸濠建议按照原计划在1519年农历六月二十亲自带领主力直奔南京时,朱宸濠“哼”了一声,说:“你呀老眼昏花了吗,看不到现在的形势啊,政府军就要来了,咱们必须先守住南昌城才能进行下一步。”

  李士实愕然,不过出于责任还是劝说朱宸濠立即领兵北上直趋南京,朱宸濠死都不听。李士实和朱宸濠结交以来第一次大失所望,他叹息、流泪,忽然就想到王阳明,狠狠地骂道:“这个王八蛋真是诡计多端!


前言/序言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一书,收录了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毕生重要的思想著作,涵盖了他的心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本书的编纂,旨在汇集王阳明先生在哲学、道德实践、教育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展现其“知行合一”的哲学核心,以及“致良知”、“事上磨练”等重要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的内容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王阳明先生在复杂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人生经历与社会实践,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刻革新与升华的生动体现。他反对将学问仅仅视为口头之学或形式之见,而是强调将道德认知与实际行动融为一体,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导流向“行”,而“行”的实践又能反过来深化与检验“知”。这种超越式的哲学思考,对于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确立道德的准则、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不朽的启示意义。 一、 心学体系的奠基与阐释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系统梳理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源头与发展脉络。从其早年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到后来因龙场悟道而彻底确立“心即理”的哲学立场,本书通过其著作,展现了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不同于程朱理学将“理”视为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王阳明认为“理”就存在于人心之中。人心本身就是理,外在的事物之所以是“理”,是因为人心能够认识和体悟它。这种观点极大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将哲学探索的焦点从外在世界转向了人的内心。本书收录的著作,会详细阐释这一思想的内涵,例如《传习录》中的许多对话与论述,都围绕着如何认识和把握心中的“理”展开。王阳明认为,我们无需向外求理,只需反观自心,即可体悟到天地万物之理。 二、 知行合一:道德实践的实践性维度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体系中最具特色、也最为人熟知的思想。本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层面,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一个真正懂得道理的人,必然会自觉地去实践它,而没有付诸实践的“知”,充其量只能算作“未尽之知”或“空言”。 本书将通过收录的《传习录》、《年谱》等著作,来阐释“知行合一”的丰富含义。它并非简单的“知道就去做”,而是强调“知”的当下即是“行”的开始,以及“行”的必要性和不可分割性。例如,在认识到孝道的“知”,就应该当下实践孝行,而不是等到满足了某种条件再去施行。同样,在认识到“忠”的道理时,就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隔阂,将道德修养从抽象的理论推向了生动的实践场域。 三、 致良知:道德自觉的内在根据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重要支柱,也是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内在驱动力。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人天生的道德本能,是明辨是非善恶的天然能力。所谓“致良知”,就是要竭力去扩充、发扬、显露自己内心的良知,使其能够指导自己的言行。 本书将通过王阳明先生的讲学记录和书信,生动地展现“致良知”的实践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一种超越外在规范的自我要求。当一个人面对选择时,他只需倾听自己内心的良知,它会自然而然地指引他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这是一种高度的道德主体性,也是一种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王阳明认为,通过“致良知”,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因为圣人的智慧与道德,不过是发挥到极致的良知而已。 四、 事上磨练:道德实践的现实路径 “事上磨练”是王阳明为践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而提出的具体方法。他认为,道德的养成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务中,在各种困难与挑战中进行的。 本书将收录大量涉及“事上磨练”的篇章。王阳明主张,我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要保持内心的澄澈,不被外在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依靠良知去判断和行动。每一次的挑战,每一次的成功或失败,都是一次“磨练”的机会。通过在“事上”不断地实践、反思、修正,我们的知行才能更加合一,良知才能更加彰显。这种强调实践、强调在事中求学的态度,为后人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身之路。 五、 影响与价值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发展,更在于其对后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突破了传统儒学对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要求,将修身的目标下移,赋予了普通民众参与道德实践的可能性。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流传,也远播至日本、朝鲜等地,对东亚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汇集了王阳明先生一生思想的精华,是理解其哲学体系、洞察其思想魅力、学习其道德实践的权威资料。对于当今时代,面临着物质丰富但精神迷茫,信息爆炸但价值失落的局面,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提醒我们回归内心,在行动中找寻真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他的“致良知”思想,更是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供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全集》是一部集哲学深度、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实践指南。阅读本书,将是一场与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对话,一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一场对人生意义的全新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越往后读,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作者在对阳明先生各种论述的汇编中,非常注重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篇章,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阳明心学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精髓。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事上磨练”的论述,它强调了修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必须融入到日常的为人处世之中。这种将出世的智慧与入世的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与书中的思想进行互动和碰撞。它鼓励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并相信自己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带来新领悟的宝典。

评分

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王阳明思想脉络的著作,而这本《大全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并非仅仅罗列资料,而是精心构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引领读者逐步深入到阳明哲学的核心。书中对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阐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得我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大量引用了阳明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转变,这让整个学说显得更加鲜活和具有生命力,而非僵化的教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思想充满力量,能够穿透人世间的喧嚣,直达内心的本源。对于那些希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定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到最纯粹的自我认知上来。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确实称得上是一流的。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典雅,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内容上,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流畅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古籍那种晦涩难懂的感觉。他巧妙地将阳明先生的语录、传记以及后世对心学的研究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阳明心学与其他学派进行比较分析的部分,这种对比使得心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更加凸显出来。书中大量的引文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注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语境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用心打磨的作品,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大众普及的角度来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不仅让我重温了阳明先生的智慧,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它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古代哲学的深刻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心学思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书中对于阳明先生生平事迹的描绘也非常生动,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当年在困境中如何坚持自己的学说,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尤其是对于“致良知”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作者采用了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使得原本高深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发现确实能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在面对困难时,不再是空想对策,而是更注重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去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引领着读者去探索内在的潜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东方哲学,特别是心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阅读这类“大全集”式的书籍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内容会过于庞杂而缺乏重点。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做到了内容广博而不失焦点,细节丰富而不显冗余。特别是对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这一段历史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顿悟时刻。书中对心学的历史影响也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它如何在明清两代乃至近现代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梳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了阳明心学为何能够持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求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读者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正版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正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