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

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凯伦·L.卡尔(Karen,L.Carr) 著,张红军,原学梅 译
图书标签:
  • 虚无主义
  • 存在主义
  • 现代哲学
  • 20世纪思想
  • 无意义感
  • 文化批判
  • 西方哲学
  • 尼采
  • 萨特
  • 荒诞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78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46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对虚无主义不断变化的面孔做了一番回顾后,卡尔讨论了尼采的诊断,即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危机,然后比较了早期卡尔·巴特和理查德·罗蒂对虚无主义的反应。对一些人来说,虚无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危机内涵,蜕变成人类生活中一个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角色。这种转变最终绝对化了共同体的偏好,反映了一种不断增长的无能——无能于批评和改变现存思想的结构。作者认为,对虚无主义的非批判性接受,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这会使后现代主义反讽性地结束于它的对立面——教条主义。

作者简介

  (美)凯伦·L.卡尔(Karen L.Carr),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劳伦斯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 (Banalization of Nihilism: Twentieth Century Response to Meanlessness,1992)、《反理性的感觉——庄子和克尔凯郭尔的宗教思想比较》(The Sense of Antirationalism: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Zhuangzi and Kierkegaard, 与 Philip J. Ivanhoe合著,2010 )等。

  张红军,1971年生,河南焦作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美学专业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哲学、美学、文艺学方向的教学、翻译和研究工作。

  原学梅,1966年生,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目录

中译本前言/001
致 谢/001
第一部分 最神秘的客人
第1章 虚无主义问题/003
第2章 理解虚无主义/019
第二部分 虚无主义与危机
第3章 尼采与虚无主义危机/037
尼采关注虚无主义的实质/037
人类的解释和对意义的需求/044
“最神秘的客人”的到来/056
虚无主义:疾病还是疗法?/063
第4章 卡尔·巴特和危机神学/074
《罗马书》的神学背景/074
一种模棱两可的救赎神学/093
宗教虚无主义/111
危机的合法化/119
第5章 理查德·罗蒂与危机的消解/124
后现代心绪/124
反基础主义的哲学批判/130
解构、延异与游戏/139
后现代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146
解构虚无主义/154
第三部分 虚无主义的最终解决
第6章 不满的虚无主义者对无悔的虚无主义者/173
结 论/201
主要参考文献/205
译后记/223

前言/序言

  中译本前言
  刘森林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
  一
  如果说现代虚无主义产生于传统深厚的大国对不得不接纳的现代文明的一种反应、质疑,德国、俄国由此成为最早孕育现代虚无主义思想的国家,那么,各国应对虚无主义问题的不同反应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德国、俄国思想家提供了大量富有本国特色的现代虚无主义思想作品,随后的中国、日本也出现了充满东亚传统特色的思考。据我的了解,美国学者对虚无主义问题感兴趣,主要是“二战”前后伴随着自德国迁来的一些学者而发生。虽然德、俄两国思想家用“虚无主义”一词所标识的那些现象在英美不会不存在,但此前英美学者的思考确实基本不用“虚无主义”这个词。这是否反映了虚无主义问题在英美不明显、不尖锐,还是他们的传统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不那么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位美国学者的有关虚无主义的研究力作,本身就是一件颇吸引人的事件。
  凯伦·L.卡尔这本《虚无主义的平庸化》的副标题是“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顾名思义,它立意于探究20世纪对早在19世纪就出现的虚无主义现象的回应、思考。通读下来,我觉得该书的一个鲜明特色是视野宽阔。它没有像当下我们思考虚无主义问题那样多从价值虚无主义入手,而是将虚无主义分为认识论、真理论、本体论、道德、价值论五个含义,注意探寻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联系,并在这样一种联系中探究本书选取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尼采、卡尔·巴特、理查德·罗蒂,以对20世纪回应虚无主义的主要路径做出自己的分析。即使在分析常被中国学人视为价值虚无主义者的尼采的时候,也是从认识论虚无主义入手,在认识论虚无主义、真理论虚无主义和价值论虚无主义的联系和融通中看待尼采,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从此出发,在肯定尼采的虚无主义思考具有基本的含混性的前提下,作者认为,如果非得说尼采主张某种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那“尼采可能拥抱的唯一一种虚无主义,是认识论虚无主义”(参见第3章最后一个注释)。这种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个较目前国内相关讨论更为复杂多样的虚无主义印象,有助于对虚无主义问题进行更为确切的分析。
  也正是在这个宽阔的视野内,作者能够处理罗蒂的反基础主义是不是虚无主义,如果是虚无主义,那是一种怎样的虚无主义这一问题。罗蒂反对最终意义上的、超越共同体的形而上学,但认可共同体之内的团结。在否定超越共同体的终极真理的意义上,他是一个真理论的虚无主义者。因为罗蒂对最终真理问题不感兴趣,如果在刨除真理论虚无主义的其他类型的虚无主义意义上,他又不是虚无主义者。这样的分析框架,能够更好地界定具有虚无主义思想图标的思想家各自发生虚无主义的层次、角度和范围。
  二
  该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在积极的基督教信仰与虚无主义之间发现内在联系,不是通过批判基督教而是通过论证现代基督教信仰的方式,发现虚无主义内在于基督教信仰之中的现代性秘密。这是通过分析卡尔·巴特的辩证神学做出的。在20世纪初社会、文化、信仰危机的作用下,巴特喊出了“上帝不可见显然已是不争的事实”之语。通过重新解释《罗马书》,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和印证了尼采20年前意欲消解的那个真实世界,那个上帝之国在现实世界中的缺席,而这种缺席难免导向“虚无”。信仰者对此虚无的确认和“信任”即使不比无神论者更加绝望,起码也同样绝望。由此,“信仰似乎不可避免地和虚无主义绑在一起,甚至和虚无主义相同”(英文版第70页)。尼采曾经把这一虚无主义视为基督教的溃败的预言,巴特却把这种虚无视为走向上帝的真正开始。虚无主义不是别的,正是信仰的核心和起始。作者以此论证,巴特至多是一个认识论虚无主义者。在真理论上,他不但是绝对相信有真理(上帝)存在的非虚无主义者,而且比尼采相信后基督教的“真理”更坚定地后退一步:仍然相信“上帝”所象征的“真理”。
  以此方式,即使不能获得克服现代虚无主义的尝试,也可以获得应对现代虚无主义的一种平庸方案。如果说辩证神学的影响仅限于神学领域,它的世俗对应物“存在主义”却在诸多领域影响甚大。直面无意义作为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开始,在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萨特的真实性召唤、加缪的荒诞英雄中被肯定下来,在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肯定基础消解的“解构主义”那里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们以“宽容”“无害的冷漠”等名义得到新一代的认同,甚至正在中国俘获更多人的心灵。在对基础主义、真理、真实、确定性根基的彻底拒斥中,意义散失、基础坍塌的焦虑不存在了。我们再无需焦虑,因为焦虑由以发生的那种确定性根基本来就是虚假的。或者说,导致焦虑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焦虑也就是假的,缺乏根基的。虚无主义就这样成为一种平庸的日常事实,真实还原后的本来状况。这能算作一种对现代虚无主义的应对方案吗?如果能算,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作为基本前提?
  三
  面对崇高价值陨落、各人独自处理解决自己的信仰可能导致的相对主义等问题,德、俄文化传统中可能诉诸“虚无主义”语汇判断的现象,跟马克思、尼采同时代的马修·阿诺德曾以“无政府状态”称之。“二战”之后英语世界日益增多的虚无主义研究,大有逐步改变虚无主义研究成果主要在亚欧大陆这一格局的态势。
  在本书中,作者特意探讨了把虚无主义视为一种日常事实肯定下来,把建构在基础主义、真理、真实、确定性根基之上的真理和善予以拒斥和放弃,并以“宽容”“冷漠”之名予以肯定的反基础主义、解构主义,或者这种“后哲学文化”的美国表现。在这种“不再提供一种关于真理和善的本质论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意义散失、基础坍塌的焦虑不存在了。虚无主义成了一种中性的平庸现实。
  往昔的虚无主义讨论,特别是海德格尔激起的尼采虚无主义讨论,是离不开形而上学问题的,甚至于,虚无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就是一回事。我们知道,尼采在对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持坚定批评的前提下,曾肯定这种形而上学的历史合理性和心理合理性,并不极端地绝对否定它。德里达继承了尼采的类似立场,肯定任何立场都离不开形而上学,包括最严厉的反形而上学立场。而罗蒂却希望撇开这种形而上学欲求,来论证实用主义可以避免“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对于习惯德国、俄国思想中虚无主义思维模式的人们来说,罗蒂对于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实用主义关系的思考,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英美文化传统为什么不把虚无主义视为一个如此严重的问题?为什么虚无主义问题在德国、俄国系统中才被视为一个如此严重的问题?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真的即使不能化解至少也可以弱化虚无主义问题的锐气和冲击力、破坏力吗?但凯伦·L.卡尔指出,罗蒂是一个真理论虚无主义者。如果虚无主义系指不存在最终真理,那么,罗蒂显然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包括真理论和价值论虚无主义。但罗蒂对这个问题不很感兴趣。他建议远离这个无趣的问题,因为远离之后我们似乎就可以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之内谈论我们的认同和价值。我们的共同体给了我们什么是可允许的、什么是不可允许的清晰而明白的规定。共同体为我们规避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侵扰,这样一种美国实用主义的策略,能够适用于美国,还是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更广泛的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能为中国、东亚以某种方式吸取、接受?
  读罢凯伦·L.卡尔这本讨论20世纪如何回应19世纪被发现的现代虚无主义问题的书,相信每一位用心的读者可能都会呈现比我更多的问题,并激发更多的思考。即使我们接受作者的基本结论——虚无主义不像尼采当初所认为的那样,真理的丧失必然意味着知识和意义的丧失;所以,在后现代世界里,真理没了,但知识和意义还大量存在着——我们也很难轻易地接受盛行的中产阶级文化的信仰和实践,很难满足于这种信仰和实践。当然,如果说作者是站在欧美立场做出“我们无法返回到辩证神学所力主的对绝对超越者的信仰”(英文版第142页)的结论,那么,我们中国人就更无法接受这一立场。我们欢迎作者的这一断言:除上述两种方案之外,还有其他的替代物。而“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就是它仔细检验了这些替代物”(英文版第142页)。对此类“替代物”的进一步追索,可以拓展更大的思想空间,可以发现超越现代虚无主义的更多可能性路径。
  致  谢
  从在斯坦福大学开始写作到在劳伦斯大学最终完成,许多人阅读了本书并对其不同版本做出了评论,对此我非常感谢。不过,我要特别感谢范·A.哈维(Van A.Harvey),是他帮助我驾驭了这个难以驾驭的主题,并为我树立了一个永远效仿的治学榜样。还要感谢米歇尔·M.马特森(Michelle M.Mattson)就一系列的翻译问题给我的指导,感谢克里斯廷·A.鲍姆(Kristin A.Baum)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充分准备。最后,还要感谢彼特·格里克(Peter Glick)的耐心建议与鼓励,没有他,这本书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完美。
  非常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允许我引用卡尔·巴特(Karl Barth)的《罗马书释义》。第三章的部分内容已经以“尼采论虚无主义和解释的危机”为名发表在Soundings[73:1(1990),85-106]。由劳伦斯大学提供的数种基金帮助维持了这项计划的进行。

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 一部深入探讨20世纪思想史的宏大叙事,揭示了面对“万物皆无”的深刻困境,人类社会与个体精神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寻求和塑造意义,从而诞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文化现象与哲学思潮。 20世纪,一个被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科技爆炸的喧嚣以及社会结构剧变的浪潮所裹挟的时代,在思想的深处投下了巨大的阴影。那个曾经被神圣、宏大叙事和普世价值所支撑的世界观,在启蒙的理性之光与工业文明的冰冷现实的双重冲击下,开始出现裂痕。尼采那声惊雷般的“上帝死了”不仅仅是对宗教权威的宣告,更是对西方文明赖以存在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根本性动摇。当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真理、道德和意义体系逐一瓦解,当历史的宏大进程似乎指向一个无方向、无目的的终点,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意义感”如潮水般涌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塑造了20世纪人类的精神景观。 本书《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20世纪人类如何在这个巨大的虚无主义浪潮中挣扎、应对,并最终以一种“平庸化”的方式,构建起新的意义体系,抵御存在的虚空。这里所说的“平庸化”,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从宏大、绝对、超越性的意义追求,转向日常、具体、相对性意义构建的趋势。它不是对虚无主义的简单屈服,而是在虚无的阴影下,一种顽强而又充满智慧的生命韧性的展现。 第一章:巨石崩塌——20世纪初的哲学转向与存在的危机 本章将回溯20世纪初思想史的重大转折点。我们将审视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如何成为撬动传统价值体系的杠杆,萨特的存在主义如何以其“存在先于本质”的宣言,将个体抛入自由选择的深渊,以及海德格尔对“此在”的深入挖掘,所揭示的存在的孤独与偶然。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如何以一种世俗化的方式,将历史的意义与阶级斗争、社会解放联系起来,尽管其宏大叙事最终也面临着被质疑的命运。这些思想思潮,如同巨石般,摧毁了旧有的形而上学大厦,为20世纪的“无意义感”奠定了哲学基础。我们将探讨,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知识分子、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是如何开始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失落感与漂泊感,原有的世界观摇摇欲坠,个体如何面对一个不再有预设意义的宇宙。 第二章:艺术的呐喊与抗争——现代主义的多元表达 虚无主义的危机并非只在哲学书斋中回响,它更在20世纪的艺术殿堂中激荡出最强烈的回声。本章将聚焦于现代主义艺术的勃兴,及其对无意义感的多元回应。我们将分析,从达达主义的荒诞与反叛,到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探索,再到抽象表现主义对纯粹情感的捕捉,艺术家们如何用他们独特的语言,表达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对现实的疏离,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立体主义的破碎视角,象征主义的晦涩意象,表现主义的强烈情感张力,都折射出艺术家们在面对世界的荒谬与自身的渺小时,所进行的深刻反思与艺术实验。我们还将探讨,文学领域中,卡夫卡的变形记、乔伊斯意识流的洪流,如何将个体的孤独、焦虑与生存的无力感推向极致,海明威的“迷惘的一代”又是如何以一种沉默的姿态,来承载时代的创伤。这些艺术形式,既是对虚无主义的深刻体验,也是一种抵抗与超越的尝试,它们以一种强烈的主观性,试图在破碎的世界中寻找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第三章:科学的双刃剑——理性之光与存在的迷惘 20世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对自然的深刻认知。然而,科学理性本身也带来了新的困境。本章将探讨科学发展如何一方面解构了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对人性的压抑与物的崇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挑战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间接动摇了某些稳定不变的真理观念。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更是让人们对现实的客观性产生了疑问。核武器的出现,则让理性所驱动的科技力量,显露出毁灭性的潜力,使人类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我们将分析,在科学至上的氛围中,一些人是否将意义寄托于功利、效率和技术的进步,从而走向一种“工具理性”的泥潭,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科学对宏大意义的解释力不足,而感到更加迷惘与空虚。 第四章:社会巨变与集体焦虑——两次世界大战及后殖民时代的冲击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创伤。本章将深入分析战争对人们世界观的颠覆性影响。大规模的死亡、人性的泯灭、旧有秩序的瓦解,使得曾经坚信的进步、文明和人性之善,在血与火中变得不堪一击。战后的社会,弥漫着一种深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集体性的失落感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笼罩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同时,本章还将触及后殖民时代的兴起,被压迫民族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挑战,也促使人们反思过去被强加的意义体系,并在寻求自身独特价值的过程中,经历着意义的重塑与焦虑。我们将考察,在这种巨大的集体性创伤和权力结构的变动下,个体如何试图在社会动荡中寻找新的归属感和意义,以及这种集体焦虑如何渗透到文化、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五章:日常的守护者——从存在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转向 面对宏大意义的失落,20世纪的思想家和文化生产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绝望。一种将目光投向“日常”的趋势开始显现,并在“平庸化”的意义构建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章将考察,存在主义者们如何强调个体的选择与责任,即使在荒谬的世界中,也要“自由地生活”。从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到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都在试图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坚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叙事。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如福柯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揭示,德里达对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分析,他们虽然看似是对宏大叙事的进一步解构,但实际上,也为个体在语言、话语和社会建构中,寻找和创造相对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平庸化”的意义构建,并非放弃对意义的追求,而是将其从虚无缥缈的彼岸,拉回到具体可感的此岸,从宇宙的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生命的细微体验,从绝对的真理,转向相对的理解。 第六章:世俗的慰藉与新信仰的萌芽 在传统宗教信仰逐渐衰落的背景下,20世纪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对“信仰”的需求。本章将探讨,在虚无主义的阴影下,新的“世俗信仰”如何悄然兴起,并成为人们应对无意义感的精神支柱。我们将分析,政治意识形态(如民族主义、共产主义等)曾经扮演的“宏大叙事”角色,尽管其最终也面临着巨大的质疑与失败,但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为无数个体提供了集体认同和奋斗目标。同时,我们将关注消费主义的兴起,它如何以物质的丰富和感官的满足,提供了一种短暂的、易得的“快乐”或“意义”,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替代性宗教”。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心理学、个人成长运动、以及各种新兴的社群组织,如何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自我认知和归属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意义体系崩塌后的真空。这些“世俗的慰藉”,虽然可能缺乏绝对的深度和普遍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个体和社会安然度过了虚无主义带来的冲击,并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起相对稳固的意义感。 第七章:平庸化时代的个体与群体——日常生活的意义再造 本书的核心论点——“虚无主义的平庸化”,将在本章得到最集中的阐释与论证。我们将不再仅仅关注思想史上的宏大事件,而是深入到20世纪的日常生活,考察“平庸化”是如何体现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价值取向中的。我们将分析,尽管宏大叙事已经失落,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爱好、艺术欣赏、甚至是对“小确幸”的追求,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这种意义不再是关于拯救世界或抵达永恒,而是关于爱与被爱,关于创造与体验,关于坚持与超越,关于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我们将考察,个体如何在信息爆炸、选择过多的时代,在“丧”与“燃”之间摇摆,如何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真实的连接。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群体如何在这种平庸化趋势下,形成新的社群,如粉丝文化、亚文化群体等,它们以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构建起临时的、相对的意义空间。 结论: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20世纪的遗产与我们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20世纪人类应对虚无主义的历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对当下的启示。20世纪的“平庸化”意义构建,并非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彻底放弃,而是在认识到存在的偶然性与局限性之后,一种更为务实、更为贴近生命本身的应对策略。它教会我们,即使没有预设的剧本,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情感和创造,为生命赋予价值。它提醒我们,意义并非只存在于宏大的理想或超越的彼岸,它就藏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瞬间,每一次真诚的互动,每一次对生活的热爱之中。20世纪的思想与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理解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种种回应,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以一种更为坚韧、更为清醒的态度,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像是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有些章节,文字冷静得如同冰冷的实验报告,数据和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窒息;而另一些章节,笔锋一转,又充满了散文诗般的迷惘和惆怅,仿佛作者本人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叙事视角,它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审视,既不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也不完全沉溺于悲观主义的泥淖。它只是平静地记录和分析着这场“意义的撤退”是如何发生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像潮水般缓慢而不可逆转的退却。这种冷静的旁观姿态,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它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悲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平庸化的浪潮中,或多或少地放弃了某种曾经视若珍宝的东西,而这本书,就是对那放弃过程的详尽、近乎残酷的记录。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度消耗精力的,但其回味无穷。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进步”这一概念的默认信念。我们总以为,随着科技和物质的丰裕,我们会更接近某种“圆满”的状态,但作者却温柔而坚定地指出,这种丰裕本身,可能就是消解意义的最佳载体。一切都太容易获得了,以至于我们失去了为之奋斗的理由,也失去了为之绝望的勇气。书中的那些历史案例,描绘了知识精英们如何从对“绝对真理”的绝望,转向对“相对合理”的妥协,这种妥协最终渗透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哲学中。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日常选择——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牌子的咖啡?你为什么热衷于收集那些转瞬即逝的社交媒体点赞?书中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你意识到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是人类集体应对“无意义”的精妙防御机制。

评分

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像是在经历一场漫长的、关于“存在意义”的集体心理治疗。它没有给出任何振奋人心的答案,这恰恰是它最诚实、也最令人动容的地方。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气呵成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像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碎片,每一块碎片都闪烁着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思想家的光芒。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世纪之交徘徊的知识分子们,他们试图用新的语言、新的艺术形式去捕捉那种“失重”的感觉,但最终,所有的呐喊都被时代的洪流磨平了棱角,变成了流行文化中可以消费的符号。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极为犀利,他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巧妙地将对终极意义的追问,转化为对效率、舒适和即时满足的痴迷。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偏移,看什么都多了一层滤镜,那种滤镜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一种清醒的了然——明白了我们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关于“不必太在乎”的游戏。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乍看之下,似乎让人嗅到一股浓郁的学院气息,那种需要不断翻阅字典、对哲学史了如指掌才能勉强跟上作者步伐的架势。然而,一旦深入其中,那种被刻意构建的晦涩感便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亲切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学命题,巧妙地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无处不在的困境。比如,当我们在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时,那种“到底买哪一个都一样”的虚无感,在书中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思想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叙事的方式,它不是冷冰冰的年代罗列,更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家族史,展示了那些曾经试图抵抗或拥抱“无意义”的先驱者们,是如何一步步将这场深刻的危机,稀释、驯化,最终融入我们习以为常的庸常生活中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目睹一场史诗级的思想搏斗,最后却以一种极其平和、几乎让人察觉不到的方式收场了,留下的只有一种带着淡淡苦涩的宿命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辩论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社会学观察熔铸一体。我尤其赞叹作者在引用和阐释经典文本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似乎总能从那些被反复解读的段落中,挖掘出被主流解释所忽略的、更贴近“平庸化”主题的侧面。与其说是在讨论虚无主义的“崩溃”,不如说是在探讨它的“驯化”过程。那些曾经让一代人夜不能寐的终极追问,是如何一步步被拆解、被肢解,最终被塞进日程表里,被量化成KPI,变成了一种可以被“管理”的情绪状态。这使得全书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反讽意味。当你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恍然大悟的震撼感,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新知识,而是因为作者帮你精准地指出了你内心深处那个早已形成却从未被命名的体验。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写的不错

评分

包装简陋 只有一个袋子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极其精美的印刷,令人心动的价格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