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诗经》是所有诗词歌赋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本是篇篇可唱,如《墨子?公孟篇》中所描述的“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而今,人们学习欣赏《诗经》时,音乐早不可闻,只能朗读而无法吟唱,成为千古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使经典重现,《琴颂诗经》应运而生。我们将《四库全书》中的“诗经”琴谱改编、打谱而成16首可演唱的“诗经”。用中国古老的乐器——古琴演绎出来,将中国古老的诗歌“活化”,让原本艰深的国学经典和古琴艺术完美结合,大大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直观性与接受度。
本套书分为“赏文”(中文原诗、白话译文、插图、英文原诗、文化解读)与“奏谱”(古琴减字谱、简谱、五线谱)两册,四色彩印,装帧精美。我们还邀请到新文人画派代表人物于水创作绘制了16幅精彩插画。另有MP3两张,一张是《诗经》琴歌演唱欣赏,一张是配乐《诗经》文化解说。
值得一提的是,《琴颂诗经》中的部分曲目是用明代著名“四王琴”之一的益王琴“龙吟”弹奏录制的。“龙吟”琴音色古雅,音韵悠长,漆色斑斓,手感舒适。泠泠然有钟磬之声,淳和淡雅中有金石之韵,为传世古琴中不可多得的演奏级古琴。
《琴颂诗经》的出版,寄希望以“古琴”为媒介,用独特的“古琴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希望通过用当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文化解读、绘画展示、音响光盘)向中外读者介绍古琴文化和国学经典,再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魅力。
内容简介
《琴颂诗经》是我社推出的“琴语”系列图书中的一册。《诗经》是所有诗词歌赋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学的起点和至高点。而《诗经》三百零五篇,本就是篇篇可唱的,但如今人们学习欣赏《诗经》时,只能朗读而无法唱诵,成为千古遗憾。本书将《四库全书》中的“诗经”琴谱改编、打谱而成为16首可演唱的“诗经”,用中国古老的乐器——古琴演绎出来,将中国古老的诗歌“活化”,让原本艰深的国学经典和古琴艺术完美结合,同时与大众的需求和渴望做了极其有效和实用的对接,大大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直观性与接受度。
本套书分为“赏文”(中文原诗与白话译文、插图、英文原诗、文化解读)与“奏谱”(古琴减字谱、简谱、五线谱)两册,四色彩印,装帧精美。本书还邀请到新文人画派代表人物于水创作绘制了16幅精彩插画。另有MP3两张,一张是诗经琴歌演唱欣赏,一张是配乐诗经文化解说。
本书的策划初衷就是想以“古琴”为媒介,用独特的“古琴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希望通过用当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文化解读、绘画展示、音响光盘)向中外读者传播古琴文化和国学经典的优秀著作,再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魅力,激发人们对古琴艺术与国学经典的热爱和向往。
内页插图
目录
1.《琴颂诗经》奏谱MP3顺序
01关雎(张卓)4:24
02卷耳(张卓)3:57
03桃夭(张卓)2:31
04汉广(张卓)5:03
05击鼓(杨青)5:30
06绿衣(杨青)3:21
07淇奥(哈辉)6:02
07淇奥(张卓)5:02
08女曰鸡鸣(哈辉)4:13
08女曰鸡鸣(张卓)3:35
09出其东门(张卓)3:50
10蒹葭(张卓)4:15
11东门之杨(哈辉)3:02
11东门之杨(张卓)3:15
12月出(哈辉)4:33
12月出(张卓)4:13
13鹿鸣(张卓)4:20
14南山有台(张卓)4:35
15鹤鸣(张卓)3:32
16般(张卓)4:10
2.《琴颂诗经》赏文MP3顺序
文学讲述/曹雅欣 配乐/杨青
01关雎 2:08
02卷耳 2:12
03桃夭 2:00
04汉广 2:10
05击鼓 2:31
06绿衣 2:34
07淇奥 2:24
08女曰鸡鸣 2:16
09出其东门 2:20
10蒹葭 2:12
11东门之杨 2:24
12月出 2:11
13鹿鸣 2:01
14南山有台 1:32
15鹤鸣 1:53
16般 1:41
精彩书摘
【诗经原文】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纯洁美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深情无限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采右采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文化解读】
《关雎》——有礼有节的爱
(一)语言艺术
《关雎》是《诗经》首篇,饱含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不加掩饰的情思,它具有中国文学童年时期特有的自然风流。正因为发乎自然,所以才贴近真实、直指人心,历经时代的变迁,它带给人的感动却不随时间改变。因为出于真情、关注真心的文字,何时读来都是没有障碍的。
所以距离《诗经》诞生的周代虽已两千余年,可是读《关雎》时,却不曾产生历史隔阂:
我们依然会随诗篇遥想那“窈窕淑女”的身姿,并被之吸引;
我们也依然会毫不费力地理解对于意中人“求之不得”的辛苦,并为那份“辗转反侧”的无眠思念而叹息,甚至感同身受;
我们至今还常常见到为了讨女孩子欢心,男孩在楼下弹着吉他,“琴瑟友之”一般的示好;
我们也会强烈地向往着求得佳人、皆大欢喜时,“钟鼓乐之”鼓乐齐鸣的幸福画面,如同是盛大婚礼的场景。
——因此,《诗经》虽然古老,古老到几乎是中国诗、乐、舞等多种艺术的源头,但却与今天的我们并无多少隔阂。
因为,诗的本质属性,就是为了表达情感意志,而不是为了花哨地卖弄、不是为了别扭地造作、不是为了格调的标榜,是完全出于内心真实的强烈情感需求,转化出来表述成了诗的语言。“诗言志”,用诗表达情志,这才应该是诗的根本意义。
《毛诗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动于中的情才是最重要的,形于言的那些诗的言辞,不过是让胸中的情志表达得更为精炼、妥帖、经典、隽永。也正因此,一句好诗,不仅只是诗咏者本人的个体私语,还能成为传唱者广泛的群体共鸣,适用于更多场合。
《诗经》就正是如此。在春秋时代,人们是以诗来作为外交辞令的,引诗句、说当下,相互唱和、往来应酬。所以孔子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当时,没有典雅诗化的语言教养,简直就无法进入宾主相交、酬和往来的社会语言系统。所以《诗经》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教给中国人说话时,一套有理有据、有情有感、有礼有节、有来源有出处、有规范有变化、有共识有个性的语言艺术。《诗经》教给了中国人说话的艺术。
这种语言艺术在当今依然适用,比如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发言时也越来越多地引用古诗词。文辞优雅、出口成章,这不仅是个人良好形象的提升,还是民族共鸣精神的唤醒,因为那些沉淀千百年依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诗句,其中必定承载着人们广泛的情感共性。
优质的语言艺术,能为人际交流架起一座畅通美丽的桥。
《诗经》,便是中国人语言艺术化的发端。
而具体到《关雎》,它是中国人爱情语言艺术化的开始。
(二)艺术信条
艺术追求真善美,而语言艺术、诗的艺术也是如此。“诗言志”,诗表达出的情感,就应该是对真善美思想的提升。
但“真善美”,却不是能简单规范出来的。比如“善”,是属于“德”的范畴,而道德评判又始终在变化。现在我们都公认,《关雎》表达的,是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时,对梦中佳人的赞美、对求之不得的煎熬、对终成眷属的想象。但汉、宋以来的学者,却多把这样一首思恋的情歌解释为此诗歌颂的是“后妃之德”,是在写贤德后妃忧心如何为君主广进贤妃、求取淑女、繁衍子嗣。这种解释在今日看来自然是牵强附会、毫无诗情,但这种思想却在礼教时代被认为是值得推崇的道德典范。《仪礼》中明言女子被休弃的“七出之罪”里,妒忌,就是严重的一项罪过。在妇德中,妻子为丈夫选配贤良淑女、不事嫉妒,才符合柔顺之德、贤惠之道。但如此的“德行”、“善行”,今天看来却是扭曲人性、极为恶劣的。所以“善”所属的道德范畴,其实往往是难以评判的,道德标准始终随时代在不断修正:今天的理所当然,可能就是明天的无可厚非、可能又是后天的全盘推翻。
因此,完全用“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会产生局限性;完全用“善”的眼光衡量艺术作品,也会失于偏颇,甚至陷于无聊。这提醒我们,如果不得不用“德”的要求来评判一件事物,也不妨多一点全面的打量,多一点包容的思量,多一点等待的时间。就像描写民间恋爱的《关雎》,被卫道夫解释为后妃之德,发心也许是善意的,对美的破坏却是长久的。
而关于“美”的标准,也在不断变迁。譬如从宋朝开始广泛流行的女性缠足,缠出一双三寸金莲,长久地被认为那是女人身体最美的一部分。连苏东坡都曾专门作词赞美缠足后的小脚,写道“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而明末清初的艺术家李渔更是详细解说了男性对于小脚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风气使满清入关后,纵然清政府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都无奈以失败告终;而男性群体对抗惨烈的剃头发留长辫、脱汉服换旗装,最终却是当权政府赢得了胜利。女子对缠足的顽固,竟然比男子对剃发易服的坚持更难被打破!就此也留下了在当时满汉文化激烈对抗中,“男降女不降”的说法。今天我们都不忍细说“三寸金莲”的审美风尚给中国女性造就的长长一段血泪交融的惨痛历史,那畸形的足弓无论如何再不能引起我们的些许赞颂。相反,今天更该提倡的是自然为美、健康为美。
所以,在“真善美”的标准中,“善”与“美”都不是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念,若把它们作为评判艺术的绝对标准,会让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感到茫然失措。
唯有“真”,是一种客观的衡量,更能具备永恒价值。无论什么时代,当我们读起《关雎》,所有人都会为那女子的窈窕之姿所打动、所有人都会为那男子的爱慕之情所撼动,无关他们是君主后妃还是凡夫俗子、无关他们是环肥燕瘦还是剃发缠足。《关雎》震动我们的,是来自悠远水边的那份诗情、是爱情里永恒的惆怅、是生命中难舍的向往,换言之,是诗里那份悠悠然然的、浓郁真挚的深情,把我们的灵魂缠绕。“此中有真意”,真意,这才是一份感情、一篇诗作、一件艺术,真正不朽的魅力。
正如谈到感情,我们常听到有那么多的词汇来试图概括出一段恋情,比如:黄昏恋、异地恋、姐弟恋、师生恋、同性恋、三角恋、早恋、暗恋……其实,大可不必陷进对爱情类别的讨论里,爱情是一种发于心的感性艺术,对它进行机械的分类和设限意义不大。假如一定要为爱划分出类别,那么也只有两种类型:真情,或不真情。
而在《关雎》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一份真诚的追慕;“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有一份真切的伤痛;“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有一份真实的体尝;“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有一份真心的祝愿。
在“真善美”的评判中,“真”的信条,往往不那么突出,却那么长久。
是“真”,使《关雎》那份在河之洲的诗情,风吹千年,依然不散。
(三)求之不得
《关雎》这首诗的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也就是第一段,主题应当称为“爱慕”。有一位淑女出现了,她堪称是君子的好逑良配,于是令那男子爱慕不已。所以《关雎》的第一层意思,是一位男子在感情上的自我剖白,是他在表达对一位佳人的认定,这一切,都还止于他自言自语的渴慕之情。
第二段至第四段,是他与淑女之间的对手戏,主题可称为“求慕”。然而《关雎》的写作十分巧妙,它没费力去写君子与淑女如何进行的琐碎交流,就让我们明白无误地领会了他们相交的过程和结果:君子的求慕没能成功,在“求之不得”之下,深深的向往与沉沉的失落令他更加煎熬,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可是在独自不成眠的漫漫长夜之后,他依然彬彬有礼地来到淑女面前,以琴瑟之音示好,温文尔雅地诉说他的相思与追慕。
最后的第五段,是君子尚未取得感情成果时,对未来美好结局的甜蜜想象,他想象着钟鼓齐鸣的婚庆场景,那是他与梦中佳人的成婚礼,是他们从此真正走进彼此人生的欢乐开端。所以《关雎》第三层的主题,可称为“幻想”。
这样的诗歌解构,使情感表现更有张力,因为它不是一种单线的推进,是多角度的表达。由爱慕、到求慕、到幻想,这首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千古第一情诗,最后的结尾竟然是一个极具现代精神的开放式结局!究竟君子求得淑女没有?究竟君子梦想成真没有?这就像是一份不合格的情感报告书,君子只告诉了我们他目标的预定,没告诉我们他完成的情况。
如果我们后来的读者,只把自己当做是报告书的审定者,而不把自己当做是君子的知心人,我们当然会认为这样的书写是不合格的,当然会为结尾那个不是确定答案的无用想象而着急。但是对于这诗中的君子来讲,他的情感是合格的,他的追求不是无用的。
既然《关雎》第五段幻想的结局是如此轻飘飘地一带而过、而《关雎》第一段爱慕的开端也是如此概括性的一笔带过,那么我们就该明白,《关雎》的重点不在于开始和结局,它的重点在于过程,也就是“求”的过程,这才是令诗人念念不忘、传唱在诗歌里的郑重心事。
而这“求”的重要过程里,更重点的,又是“求不得”的状态!“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人以不计重复的词语着重描摹着的,都是他“求之不得”的状态。所以我们总体来看这首诗:
与其说《关雎》在写爱情,不如更准确地说《关雎》在写爱情里的追求;
而与其说《关雎》在写追求,不如更准确地说《关雎》在写追求里的“求不得”。
比起君子因淑女而生发出的缱绻爱情,“求不得”之情,这才是《关雎》唱出的更为深刻的心情。
“求不得”,正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八苦”之一,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而这种苦,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对于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总是会有所追求,就总是会求之不得。——那么,为了回避失败的伤痛,我们就对什么都不去求取了吗?当然不可能,没有追求,也就没有发展。而追求结果又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风险和挑战无所不在、无可回避。所以人的成熟一定需要承担得起两份艰难:一是,对目标,一旦认定,就决然去“求”,而不总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二是,一旦失败,就坦然接受“求不得”的结果而不总在自怨自艾、悔不当初。无悔付出,无畏失败,这才是“有所求”的真正意义。
而且,“求之不得”,并不等于“求无所获”。那原定的目标虽然没能摘取入怀,但在这追求的路途上却是一路收获,这种收获,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无论是心性的锻炼、还是人际的接纳、还是道理的认知、还是能力的提升……前方虽没能等来花开,回首却一路绿荫成林,哪怕,这些收获不在眼下,却可能像是播下的种子,会生发在未知的将来。人生,正因为不是程序设定好的必然走向,才会有那么多未知中的因果、那么多因缘际会里的值得期待。所以人生,不是精密到无趣的电脑程序,而更像是难以规划却倍加精彩的艺术品。
因此,读到《关雎》里君子对淑女的“求不得”,我们也不必为这位君子过分伤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思想情感,都是不离仁正之心的,因此,请我们相信,那男子无论是否求得佳人,都一定收获到了他生命里的硕果,那果实或许初尝之下是酸涩,可是在善意和爱意的心里却可发酵为一杯香醇的果酒,升华着他的心灵,令他在亦痛亦爱的成长中不断地品味无穷,也受益无穷。
何况,君子求慕的过程,也正是付出的过程;爱慕的心情,也正是奉献的心情。那么,无论结局如何、无论淑女怎样回应,他都做到了不负自己的心意,做到了因为有爱的存在而使对方受惠,所以这“爱”本身就已经完成了使命。这场爱慕,不管能否等来世俗中皆大欢喜的结果,对于爱本身,已经是无上欢喜;对于爱的发起者,已经可以完美收场。
这也就是君子之爱的意义了,虽然求不得,但是爱无悔。
而我们,只有能欣赏那君子的煎熬与付出,能不以他的功利结局为考量,才是一个不负诗情的人,才是懂得君子情怀的人,才是千年之后依然堪称诗人知己的人。
(四)君子的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在说,那美好的女子,是好男儿的良配。“逑”,就是配偶。然而《关雎》通篇,虽然全是对梦中佳人的遐思、对窈窕淑女的追慕,但其实,《关雎》是虚写淑女、实写君子:
“君子好逑”,是君子的求偶标准;
“寤寐求之”,是君子的情感愿望;
“琴瑟友之”,是君子的示爱方法;
“钟鼓乐之”,是君子的追求目标。
孔子评价《关雎》最难得在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释这句话为:“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也就是《关雎》中的君子,索求欢乐的心态不是过分的,浸于哀伤的情绪也不是无节制的:
当君子想象求得淑女时,是“钟鼓乐之”的和美,喜悦但不过于狂烈,保持一份温情脉脉的隽永;而君子当下不得淑女时,倍感“寤寐思服”的刻骨铭心,然而表现出来的示爱方法,是“琴瑟友之”的彬彬有礼,情虽切,却不会因过度灼热而伤己、伤人。
所以《关雎》虽堪称中国情诗鼻祖,但它对淑女的描写是表象,对君子的描写才是深意:
在《关雎》中,君子的心愿是“凤求凰”,君子的状态是“求不得”,君子的心情是“相思苦”,君子的行为却是“以礼求之”。
因此,何为君子?对爱有情有义,对人有礼有节,这就是君子的所为。能用理智克制情感,又用情感光华理智。
儒家文化始终都在探讨君子如何养成,而《诗经》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其中之一,开篇便是这样以礼乐的形式、以情感的模式,表述了一份君子的风范。这种风范,也符合“四书”之一《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如果发散表达出来的时候都能适度而有节、恰当而适中,那么这个人就符合了“和”的状态。而“和”,正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标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是天下万物的正道。
“和”,其实分为三个层面:
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睦有序,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身心安和,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也是情感与理智的和谐。
而君子的培养,就从自身的和谐开始;自身和谐,又从“和情”开始。
也就是,能做到自身的和谐、情与理的和谐,即为君子。
所以我们在要求社会和谐之前,要先做到每个人自我的和谐。试想,一个个心存焦虑、行止浮躁的人,怎么可能构建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呢?个体和谐,进而才能推动社会和谐。
而情,往往令人方寸大乱、难以和情。所以,遇到感情问题时,最能考验和训练一个人是否具备君子风范。求不得,哀而不伤,性情之正也;万般情,发而中节,是为君子。
乾隆皇帝曾在写给他原配亡妻、孝贤皇后的悼文《述悲赋》中这样讲到:“《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雎》?为人伦之伊始,故天俪之与齐。”《易经》为何以乾坤两卦为首?《诗经》为何以《关雎》这篇为首?因为伉俪天成,正是人伦伊始,男女情爱,是人伦的开始。
这种释读,是在一个谨言慎行的封建帝王口中发出的、难得对于“情”
琴颂诗经(奏谱、赏文 套装共2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琴颂诗经(奏谱、赏文 套装共2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