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之一村一品/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丛书

美丽乡村建设之一村一品/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兴汉 著
图书标签:
  • 美丽乡村
  • 一村一品
  • 乡村振兴
  • 中国梦
  • 农业发展
  • 乡村建设
  • 地方特色
  • 产业升级
  • 农村经济
  • 政策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65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92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68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乡村美景”“环境治理”“一村一品”“家庭农场”“乡风民风”“乡土文化”六个主题。

作者简介

  陈兴汉,副教授,长期从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及生产技术推广,对我国特色农产品资源生产及品牌拓展具有丰富的经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相信这套丛书能够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添加一股正能量!
  ——骆世明

目录

第一章
我国一村一品简要介绍
一、我国一村一品政策的来龙去脉 … 002
(一)一村一品的发展 … 002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 003
二、我国发展一村一品的理论简介 … 006
(一)发展一村一品的前提 … 006
(二)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008
三、我国发展一村一品的现实意义 … 016
第二章
国外一村一品的发展借鉴
一、日本一村一品的发展 … 020
(一)日本一村一品的发展阶段 … 021
(二)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成果 … 025
二、泰国一村一品的发展 … 027
(一)泰国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 … 027
(二)泰国实施一村一品的做法 … 030
三、其他国家一村一品的发展 … 033
(一)蒙古的发展 … 033
(二)菲律宾的发展 … 034
(三)巴拉圭的发展 … 035
第三章
国内一村一品的模式解析
一、龙头企业拉动型模式 … 038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 … 039
三、专业市场依托型模式 … 046
四、旅游文化主导型模式 … 048
第四章
国内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及养殖业 … 054
(一)种植业 … 054
(二)养殖业 … 058
二、加工业及制造业 … 066
(一)加工业 … 066
(二)制造业 … 068
三、旅游业及服务业 … 068
四、综合产业类型 … 074
第五章
广东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
一、广东农业与农村的基本状况 … 082
(一)基本概况 … 082
(二)发展趋势 … 082
二、广东一村一品发展过程 … 086
三、广东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 087
四、广东一村一品典型案例 … 090
(一)潮南区陈店镇的专业村 … 090
(二)曲江区樟市镇的专业村 … 093
(三)湛江地区专业村 … 097
(四)广东取得的效果和面临的问题 … 101
第六章
一村一品发展中的问题和展望
一、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04
(一)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 104
(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规划无序 … 105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发展规模 … 105
(四)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 105
(五)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实用人才缺乏 … 106
二、对策和建议 … 106
(一)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引导群众自主发展 … 106
(二)立足农村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 109
(三)以农民为行动主体 … 109
(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出优势产业产品 … 109
(五)发展现代农业组织,构建市场联结机制 … 111
(六)注重参与式发展,培养多种人才 … 112
(七)完善资金支持,建立信用制度 … 113
(八)健全保障体系,创优服务环境 … 113
三、发展展望 … 118
参考文献 … 119

前言/序言


绿野芳踪: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村庄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也非单纯的理论梳理,而是力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究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宏大叙事与鲜活实践。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焕发新生、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传统的土地,领略它们如何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又如何在“中国梦”的时代强音中,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乡村新画卷。 第一章:回响的乡愁——乡村的过往与嬗变 本章将以诗意的笔触,唤醒读者心中对乡村的集体记忆。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怀旧,而是深入剖析中国乡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辛亥革命后的农村经济凋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突破,以及市场经济浪潮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冲击,我们都将逐一梳理。重点将放在200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由此催生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本章将通过历史的脉络,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当下乡村发展的基础框架,理解为何“美丽乡村建设”如此迫切且意义深远。我们将探讨那些曾经“空心化”的村庄,那些土地流转后的新面貌,以及那些在变革中选择坚守的文化根脉。 第二章:绿野拾遗——走向品质生活的实践探索 这一章节将是本书的“行动指南”和“案例库”。我们摒弃了宏大概念的空谈,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基层涌现出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乡村发展模式。这里的“品质生活”并非单纯指物质的富足,而是涵盖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幸福等多个维度。 我们将深入探究: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关注那些通过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民宿、湿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村庄。例如,我们会描绘一个村庄如何从环境污染的困境中走出来,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或者一个濒临消失的古村落,如何通过精准的保护性开发,吸引文旅产业的注入,让古老的建筑重现光彩。我们会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的多元化与创新: 不局限于传统农业,我们将挖掘那些在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康养产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例如,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山村,如何通过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或者一个以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如何通过引入研学项目、康养服务,实现产业升级。我们会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如何驱动产业选择,以及如何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乡村的整体价值。 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与协同: 探讨新时代下,如何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包括村民自治的创新实践,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提升乡村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将关注那些在环境整治、矛盾化解、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村庄。例如,如何通过建立乡贤理事会,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村庄建设;或者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率。 乡风文明的重塑与传承: 乡村的灵魂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本章将关注那些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村庄。我们会看到,一些村庄如何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重拾乡村的文化自信;一些村庄如何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乡村重现久违的人情味和温情。 第三章:梦想的种子——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与未来 在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后,本章将回归理性,深入分析这一伟大事业背后的驱动力,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政策引领与市场激活: 分析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它们如何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激活农村的内生动力,吸引社会资本下乡,盘活农村资源,让市场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才振兴的挑战与机遇: “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包括返乡创业青年、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乡村规划师等。我们将分析当前乡村人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提供创业支持、改善生活环境、搭建交流平台等。 科技赋能与智慧乡村: 科技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引擎。本章将聚焦于科技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乡村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例如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农村电商平台、远程教育医疗等。我们将展示科技如何改变乡村的面貌,提升乡村的效率和吸引力。 文化自信与乡村的独特价值: 强调乡村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本章将呼吁珍视乡村的文化多样性,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让乡村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属和文化根脉的家园。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乡村: 并非孤立地看待中国乡村的发展,本章将尝试将其置于全球乡村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借鉴国际上成功的乡村发展经验,并思考中国乡村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本书将以大量鲜活的案例、深入的分析、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中国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动力,并为未来的乡村发展描绘出充满希望的蓝图。它献给所有关心中国乡村、热爱这片土地的读者,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参与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来,共同描绘属于我们时代的“美丽乡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乡村建设”这件事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我原以为“一村一品”最终都会导向某种形式的商业化旅游开发,但这本书展示了更多元的可能性。它里面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一个偏远山区村庄,如何专注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而非试图吸引大量游客。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策略,反而为其产品赢得了高端市场的信赖,实现了更高的附加值。书中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乡交谈,这种真诚感使得书中的建议更有力量。它强调了“慢下来”的重要性,告诫我们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文化为代价。它提醒我们,美丽的乡村,首先必须是一个宜居的家园,其次才是一个可被消费的产品。对于那些急于求成、试图在短期内“打造样板村”的地方,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及时的警钟,它倡导的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节奏的长期主义。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丛书”的,坦率地说,我对这类主题的出版物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避开了传统农业技术手册的枯燥,转而聚焦于“文化赋能”和“内生动力”的激发上。书中对于“美丽乡村”的定义,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环境美化”范畴。它深入探讨了如何重塑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乡愁经济”的论述,作者提出,真正的美丽乡村,必须是能留住人、让人愿意回来的地方。他们通过对一些返乡创业青年的深度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现代设计理念改造老旧民居,如何通过举办地方性的文化节庆活动,重新激活沉睡的社区活力。这本书不是在“教”农民做什么,而是在“启发”地方干部和村民如何发现自己拥有的独特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模仿城市,而是对自身历史和地理环境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思路,无疑是更具可持续性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治理和城乡二元结构研究的学者,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上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成功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分析“一村一品”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考虑到了外部政策环境、内部资源禀赋、以及关键决策者的领导力这三个核心变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例如,书中对一些地方政府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行政壁垒和利益协调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展示了哪些创新性的治理模式成功地化解了这些矛盾。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小而精”的产业集群如何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章节,作者通过量化的数据对比,证明了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脆弱性,并倡导构建多层次、多业态的混合型经济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供检验和复制的“地方发展模型”,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它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去设计自己的“最优解”,这对于避免同质化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极强实操性的行动纲领。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愿景图,更是提供了攀登这座山峰的详尽路线图。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集体所有权”和“农民参与度”的强调。书中反复指出,任何脱离了基层群众的“美丽工程”最终都会变成面子工程,难以持久。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机制设计,用以确保村集体经济的收益能够真正惠及到每一户农户,尤其是那些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弱群体。这种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它没有停留在经济效益的单一指标上,而是将社会和谐稳定视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读全书,我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个体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智慧和汗水,重新定义了他们脚下的土地和未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城乡未来的人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美丽乡村建设之一村一品》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乡村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宏大叙事和空泛口号的理论著作,毕竟“中国梦”这个词汇有时候听起来就带着那么一丝不接地气的味道。然而,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种扎实的案例研究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所吸引。书里对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如何提炼出“一村一品”的独特路径,描述得细致入微。比如,它详细分析了某个以传统手工艺闻名的山村,如何通过品牌化和电商渠道,将濒临失传的技艺转化为稳定的经济支柱。这种“小而美”的成功样本,比任何宏大的规划都更具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政策落地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们没有回避实践中遇到的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等现实难题,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弥补措施,比如如何构建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收入结构,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新农人”。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国家战略层面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块田地、每一户人家,让人读完后,心中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方向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