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的本质

汇率的本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涛 著
图书标签:
  • 汇率
  • 外汇
  • 金融
  • 经济学
  • 投资
  • 货币
  • 国际贸易
  • 金融市场
  • 经济分析
  • 宏观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5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21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汇率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本书从汇率的概念和原理谈起,阐述了我国汇率的相关理论问题。特别是对外汇的相关问题,比如外汇储备、资本流出、汇改新政等问题都进行了专业性的解读。作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国际收支方面的专家,不单单从纯粹理论方面阐述相关问题,而且也从政策制定的原因、背景、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对了解我国汇率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2.《汇率的本质》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本书从汇率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汇率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对汇率改革问题,作者不仅讲到了关于汇改的理论性问题,更讲到了汇改政策的制定过程,对读者了解我国汇改过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者作为研究汇率问题的知名专家,对汇率问题的问题、政策和执行有更加清楚的理解。同时,作者作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的司长,更加清楚和理解政策制定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意义等。本书对读者了解汇率的理论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对读者理解汇率问题、学习汇率问题、掌握汇率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容简介

  《汇率的本质》是作者根据二十多年外汇政策研究经历,对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深刻思考。本书分享了研究、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势和资本流动政策响应的分析框架;讨论了“8.11”汇改的来龙去脉和前两次“稳汇率”实践可资借鉴的经验;展望了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政策操作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前景;首次解密了如何预判2011年底至2012年中跨境资本流动震荡的故事“开头”和“结尾”,预见当前跨境资本流动的逆转,尤其是“8.11”汇改前夕进行了最后一次精准的预警。


作者简介

  管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青岛市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经济学博士。管涛先生曾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并于2009年至2015年期间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长期从事货币可兑换、国际收支、汇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问题的研究,参与了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大方案设计,并撰写了大量工作报告和学术论文。


精彩书评

  《汇率的本质》内容丰富、叙述准确、概念清楚、资料齐全。对于关心中国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平和问题的读者来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不仅如此,管涛对汇率、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平衡、资本项目自由化等问题的叙述逻辑清晰、首尾一贯,非常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学界和政府研究机构的主流观点。仅就这点而言,《汇率的本质》就非常值得读者认真研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余永定


  管涛博士曾长期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是汇率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政策决策的亲历者。他理论功底深厚,一向被誉为学者型官员。如今,管涛博士已加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专职做学术研究。《汇率的本质》是他的新作,这本书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资本管制和金融对外开放等问题均有深刻独到的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及首席经济学家 何帆


  管涛研究员在外汇管理第一线奋斗二十五载,从文件起草到新闻发布,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走到今天的全过程。本书是作者丰富阅历和真知灼见的结晶,语言平实大众,分析深入浅出,有助于社会各界理解把握人民币汇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 丁志杰


  这次真的不同!人民币汇率怎么了?外汇储备去哪儿了?“8.11”汇改为何波澜丛生?如何保卫人民币并及时预警?看管涛博士以深厚学养、深涉政策、深远情怀为您鞭辟入里地将汇率那些事儿娓娓道来。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钟伟


目录

第一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001

第一节从基本的外汇概念和原理说起 / 003

第二节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分析预测框架 / 014

第三节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政策分析框架 / 020

第二章外汇去哪儿了 / 029

第一节经常账户顺差去哪儿了 / 031

第二节资本外流去哪儿了 / 038

第三节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 045

第四节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 / 057

第五节从国际收支视角看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 069

第三章聚焦“8·11”新汇改 / 075

第一节2005年“7·21”汇改十年记 / 077

第二节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再破局 / 085

第三节汇改只会迟到却不会缺席 / 091

第四节资本外流已非单纯基本面原因 / 095

第五节如何应对资本流出冲击 / 103

第四章这次不一样 / 109

第一节标本兼治奠定汇率并轨改革的超预期成功 / 111

第二节外汇管理助力人民币免疫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 117

第三节两次成功“稳汇率”的经验与启示 / 123

第四节汇率机制改革要妥善处理单边汇率预期 / 129

第五节不宜过分夸大外汇储备充足性标准 / 135

第六节资本流出不是没有底 / 139

第五章成长中的烦恼 / 149

第一节克服汇率浮动恐惧 / 151

第二节尊重价值规律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出路 / 159

第三节学习借鉴强势美元政策 / 167

第四节重温泰铢狙击战和港币保卫战 / 176

第五节中国曾经历过的被境外做空 / 190

第六章发展大国金融 / 199

第一节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是整体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 / 201

第二节可兑换条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 / 208

第三节以宏观审慎措施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 / 216

第四节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双轮驱动 / 221

第五节从N-1问题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发展前景 / 225

第六节货币国际化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 235

第七章风险是可以预见或预警的 / 245

第一节我国跨境资本流出风险的总结与启示 / 247

第二节预见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的开头和结尾 / 255

第三节面对主权债务危机冲击处乱不惊 / 265

第四节预警“热钱”冲击的近忧和远虑 / 275

第五节又猜中了当前资本流出“故事”的开头 / 278

第六节写在新汇改前夕的预警报告 / 286

附录亲历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 / 291

参考文献/ 337


精彩书摘

  序一 汇改不同的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余永定

  管涛是中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的最为权威人士之一。长期以来,作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为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其特殊地位和对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的深入了解以及独到见解,多年来我都十分关注管涛的观点。管涛说:“如果说自己的研究还有些特色的话,那就是比懂理论的人稍懂点政策、比懂政策的人稍懂点理论、比懂金融的人稍懂点统计、比懂统计的人稍懂点金融。”在自谦之词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管涛对自己所具有的学术优势的自信。

  管涛过去是学者型官员,现在已经彻底离开官场而成为一名非官方智库的学者。这应该是一种很令人羡慕的经历。中国经济学家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缺乏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我很怀疑,当他们(当然包括我自己)被政府部门邀请去提供咨询意见时,政府官员究竟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真正的帮助。反过来,当政府官员暗中嗤笑这些“书呆子”不了解情况时,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建立在“情况”基础上的政策会可能导致一些违反他们初衷的长期后果?

  中国还不存在西方国家那种从高校、研究机构到政府,再由政府回到高校、研究机构的“旋转门”。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型政府官员能有管涛这样的经历,从政府转到高校、研究机构。只有这样,在政策讨论中,学者们才不至于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只能对政府官员点头称是。

  管涛的专著——《汇率的本质》回顾了人民币汇率演变和中国汇率体制改革的进程。在讨论汇率问题的同时,他对中国资本流动和资本流动跨境管理也进行了深入讨论。管涛对央行的汇率政策和汇改的评价是积极的。特别是他对目前央行的以参考篮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走势为锚、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非常认同周小川行长的想法,即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变,但改革要讲求艺术,有窗口就果断推进,没有窗口就耐心等待、创造条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内要处理好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对外要做负责任的经济大国。对此我也深以为然。

  管涛对于央行的政策能够实现汇率的稳定很有信心,因为“目前中国出现资本外流,从渠道上看,一方面是由于境内机构和个人增加了外汇资产或境外资产配置,即‘藏汇于民’;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内企业加速偿还前期借入的美元债务,利差交易平盘,以及境外主体部分减持人民币资产,即‘债务偿还’。但无论是藏汇于民还是债务偿还,都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然如此,“守汇率还是守储备”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应对临时性的资本流动冲击,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是恰当的,本身也是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应有之义”。

  《汇率的本质》内容丰富、叙述准确、概念清晰、资料齐全。对于关心中国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读者来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不仅如此,管涛对汇率、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平衡、资本项目自由化等问题的叙述逻辑清晰、首尾一贯,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学界和政府研究机构的主流观点。仅就这点而言,《汇率的本质》就非常值得读者认真研读。

  我一向尊重管涛的观点,并且从管涛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必须承认,管涛在《汇率的本质》一书中所批评的一些观点正是我所持有的观点。例如,管涛认为,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对于外汇储备的损耗不必过于担心。而我的看法是:中国由于长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而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不再仅仅是熨平汇率的波动。在更大程度上,外汇储备已经成为国民储蓄的一种形式,是国家掌握的一种战略资源。因而,外汇储备不应该大量用于单向、持续干预外汇市场。

  中国的外汇储备有两个来源: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按长期使用的旧定义)。在文献上,来自前者的被称为“挣来的外汇储备”(earne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来自后者的被称为“借来的外汇储备”(borrowe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积累的外汇储备可以视为过去三十年中国为迎接人口老龄化所做的储蓄(至于通过积累外汇储备这种形式进行储蓄是否是资源跨代配置的合理形式,我们已经做过多次讨论,这里置而不论)。而通过资本项目顺差所积累的外汇储备又可以分成两部分:长期资本(主要是FDI)顺差和热钱。长期资本流入所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中国的海外资产,其收益可以部分抵销中国对外负债(FDI)的利息负担(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收入)。这部分外汇储备的减少同样意味着中国海外资产或储蓄的减少,同样会对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产生不利影响。热钱流出使投机者实现了套利平仓。投资者所得就是中国所失。如果人民币不贬值,投机者无法获利。如果人民币迅速贬值,投机者也难以实现套利平仓。而人民币缓慢贬值,则是为投机者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平仓获利条件。

  在汇率稳定时期,如果中央银行管理的外汇储备完全转移到国民手中,转移到主权基金或一般国民手中,变成其他形式的资产,外汇储备的减少可以称为“藏汇于民”。但中国过去两年8000亿美元之巨的外汇储备损耗,却很难以“藏汇于民”一笔带过。企业套利平仓(carry-trade unwinding)导致的外储下降只是让少数利益集团获利,不能简单地把外汇储备减少说成“藏汇于民”。更何况其中的很多大企业是外国跨国公司。投机者卖空活动导致的外汇减少不是“藏汇于民”。资本外逃更不能说是“藏汇于民”。即便上述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中国居民,央行在人民币升值和贬值期间分别买入和卖出美元,实际上是全体国民代替某些部门和利益集团承担了本应该由它们承担的风险与损失,从而增加了在不同部门和社会集团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化。

  当然,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但是,既然已经积累巨额外汇储备,而且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中国国力的重要象征,我们就应该慎重使用这些外汇储备。增加战略物资的进口、根据“一带一路”战略逐步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等都是使用外汇储备的有效方式。我们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在干预外汇市场的过程中大量消耗外汇储备。我认为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不明智政策。

  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也没有对真理的垄断。只有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理才能被发现、才能得到发展。尽管我和管涛的一些观点不尽相同,我依然愿意郑重向大家推荐管涛的新作——《汇率的本质》。

  ……


前言/序言

  序二 穿越汇率的拐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及首席经济学家 何帆

  管涛博士曾长期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是汇率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政策决策的亲历者。他理论功底深厚,一向被誉为学者型官员。如今,管涛博士已加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专职做学术研究。《汇率的本质》是他的新作,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资本管制和金融对外开放等问题均有深刻独到的论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汇率的本质,理论严重落后于现实。从汇率决定理论来看,经典的购买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在解释汇率实际波动时都显得捉襟见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联通的外汇市场时时刻刻都在交易,汇率受到各种瞬息万变的因素影响是一种典型的高频数据,而无论是物价水平抑或利率,都是变化迟缓的“慢变量”。用“慢变量”很难解释“快变量”。但一个建立在外汇市场微观决策和市场结构基础上的汇率理论仍付诸阙如。从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来看,流行的理论曾经强调“两极论”,即要么选择绝对的浮动汇率制,要么选择绝对的固定汇率制,没有中间道路。但各国的实践表明,各种汇率制度互有不同,各有优劣。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所说的,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适合所有国家及一个国家的所有时期。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来看,经典的理论会谈到“三难选择”,即在货币政策自主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之间,一国政府最多只能选择两个目标,而必须放弃第三个目标。但海伦·瑞(Hélène Rey)提出的金融周期理论则指出,只有在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三难选择”面临着更为苛刻的约束。

  中国的改革实践也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改革,比如1994年汇率制度并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抵御外部投机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2015年“8·11”汇率改革等。管涛博士在这本书中对历次汇率政策调整均做了详尽的分析,读后受益匪浅。这些汇率改革并非都是完美的,政策决策始终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所幸的是,中国经济每一次都能有惊无险地渡过难关。每一次改革中出现的缺憾,也都能成为下一次改革时可以借鉴的经验。

  俱往矣。正如管涛博士所指出的,我们正在穿越汇率拐点。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人民币汇率也随之进入了新常态。

  首先,人民币汇率已经大体处于均衡状态,但非基本面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更大。 2005年刚开始汇率改革的时候,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的单边预期。这种单边预期鼓励了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买入人民币,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入的压力。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原来困扰中国的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如今,经常账户顺差已经大幅减少,中国也成为新生的对外投资者,人民币对美元和对一篮子货币都有大幅度升值。尽管没有人能够准确找出均衡汇率,但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讲,市场汇率和均衡汇率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大。遗憾的是,市场上的一些临时因素、投机因素会对汇率波动造成更多的冲击。比如,2015年的汇率改革本来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但由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心存疑虑,人民币贬值压力突如其来。本来只是“茶杯里的风暴”,却掀起了全球市场的轩然大波。经此一役,人民币汇率改革理应越挫越勇。汇率应该进入双边波动的区间,因为灵活的汇率有助于缓冲外部风险,获得更多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之中,则要时刻注意,我们已经陷入深水区,外汇市场存在预期的自我强化机制,很容易构成多重均衡,因此,有必要时刻保持警惕,善于引导市场预期。用管涛博士的话讲,适应双向波动是我们必须“过的坎”,加强市场沟通是我们必须“补的课”。

  其次,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溢出效应,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溢出效应也日益突出。这一点在2015年汇率改革前后也能够体现出来。中国经济放缓,既会影响到初级产品市场,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出口国,且能引起一波接一波的涟漪效应,这就是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倍加关注的根本原因。201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除了中国经济回暖,央行加强市场干预和资本流动管理之外;美联储推迟加息,美元相对疲软,也是较好的外部因素。好的政策正好赶上好的运气。但是,好的运气并非总是等得来的,中国还应抓住机会加快改革。管涛博士谈道,“内圣外王”,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内的事情做好。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仅仅做好本国的事情是不够的,由于溢出和溢入效应,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遗憾的是,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各国国内的贫富差距、增长乏力、债务包袱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满情绪高涨,全球化遇到了退潮,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能够得到的国内政治支持减弱。由于各国的利益不同、立场各异,采取的政策措施也不同,所以更难以协调一致。如何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可能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无体制、有合作”的奇特时期。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促成了这一格局:各国都经历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全球化吸引了更多的国家加入改革开放阵营,各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容易达成信任和合作;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都有了较大的调整,物价水平相对稳定,货币政策规则明朗,实现了“大温和”;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有“善意的忽视”,持欢迎的态度,南北合作进入了难得的“蜜月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有了显著的改变,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日渐落伍。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资本管制的回归,金融全球化的步伐相对放缓;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实体经济正在寻找突破口,金融能否为实体经济和创新活动服务,是各国决胜的关键;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要求各国寻找更大的自主政策空间。展望未来,我们有可能会向着一种多元国际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监管日益加强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转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管涛博士在自序中谈到政策研究者应该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寻找立足点,这是他精研多年的宝贵心得。中国并不缺少伟大的实践,但连算得上合格的理论都还非常欠缺。理论升华的前提是对现实的敏锐觉察,这恰恰是很多研究者的不足之处。从理论回到对实践的指导,需要研究者心怀更多的谦卑,因为政策决策的难度远超过抽象的理论,各种复杂的约束条件都要一一考虑进来。从现实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落脚到现实,这是中国智库的新一代学者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要继续上下而求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解析》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专注于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流动性以及市场效率的复杂互动,与您提到的“汇率的本质”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解析:订单流、流动性与市场效率的深度剖析 内容概述 本书《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解析》并非一本关注宏观经济指标或特定资产价格变动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探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交易动力学”的专业著作。它将金融市场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核心关注点在于微观层面的订单提交、执行机制、流动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实时博弈,以及这些微观行为如何聚合形成我们所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动态和效率水平。 本书旨在为金融工程、量化交易、市场监管以及高级金融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证视角,用以理解现代电子化交易环境下的市场运行机制。 第一部分:微观结构基础与交易环境的演变 第一部分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石,详细梳理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定义、历史演变,并构建了分析交易行为的基础模型。 第一章:微观结构的界定与重要性 本章首先清晰界定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的范畴,区别于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重点探讨了影响交易成本、价格发现速度和市场深度的关键要素:交易场所(交易所、暗池、做市商系统)、信息披露规则和结算清算流程。强调了在电子化时代,市场结构对执行质量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章:订单簿的动态建模 详细分析了当前主流交易场所的核心——订单簿(Limit Order Book, LOB)。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买卖价差描述,而是构建了更为精细的订单簿状态模型。这包括:最优买卖价(BBO)的形成、限价订单的深度分布、以及限价订单的存活时间模型。本章引入了随机游走理论和泊松过程,用于描述订单的到达、取消和执行的随机性。特别探讨了异质性预期在订单提交中的作用。 第三章:交易者分类与动机 金融市场交易者并非同质化个体。本章深入剖析了主要的交易者类型及其在订单流中的角色: 1. 信息交易者 (Informed Traders): 拥有非公开信息,试图通过更优的价格获取头寸。分析了如何通过订单流的倾斜度来推断信息交易者的存在。 2. 流动性提供者/做市商 (Liquidity Providers/Market Makers): 承担风险以赚取买卖价差。详细分析了最优做市策略,包括最优报价宽度和库存管理模型,重点考察了在波动性变化时做市商的报价行为。 3. 噪音交易者 (Noise Traders): 行为更多受情绪或无信息冲击驱动,但其交易量对短期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 第二部分:流动性与交易成本的量化分析 流动性是微观结构的核心议题。第二部分专注于如何量化流动性,并解析交易行为如何具体转化为可观察的成本。 第四章:流动性的多维度度量 传统上用交易量衡量流动性的不足之处在本章被充分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流动性度量框架,包括: 静态流动性: 基于订单簿深度和价差(Spread)的度量,如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和订单簿失衡(Order Imbalance)。 动态流动性: 衡量市场在承受大额订单冲击时的价格冲击弹性(Price Impact Elasticity)。我们使用基于订单流的因果推断方法来分离真实价格发现与临时性价格冲击。 第五章:价格冲击模型与执行成本 本章是量化实践的核心。详细介绍了描述价格冲击的经典模型,如Amihud模型和Hasbrouck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更适用于高频数据的瞬时冲击模型。重点分析了市场冲击的持久性与短暂性,并探讨了算法交易中的“滑点”(Slippage)是如何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产生的。对算法拆单策略对市场冲击的反馈效应进行了建模分析。 第六章:信息泄漏与最优执行算法 在存在信息交易者的市场中,如何设计算法以最小化信息泄漏是至关重要的。本章深入研究了著名的Almgren-Chriss模型的扩展,将其与订单簿的实时深度结合。探讨了不同算法(如VWAP、TWAP的局限性)在面对信息交易者和高波动性时的表现,并介绍了如何通过预测订单流方向来动态调整执行速度。 第三部分:市场效率、波动性与监管挑战 第三部分将视角拉高,考察微观结构对宏观市场特征的影响,以及监管干预的后果。 第七章:订单流与价格发现 价格发现(Price Discovery)是市场效率的终极体现。本章对比了不同市场机制(例如,连续竞价与申报/集合撮合)下的信息传播速度。我们利用信息熵和协整检验来衡量不同交易池(如暗池与公开交易所)之间的信息流速,揭示了流动性碎片化对价格发现效率的潜在负面影响。 第八章:高频交易(HFT)的影响与波动性 高频交易是现代微观结构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焦点。本章采用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离HFT活动对市场波动性的贡献。我们构建了高频数据下的时间序列模型,用以识别高频交易者在平静期提供流动性和在压力期加剧波动性之间的平衡点。研究关注了闪电手算法(Sniping Algorithms)对传统做市商报价稳定性的挑战。 第九章:市场结构监管与设计 本章探讨了监管机构如何通过调整交易规则来优化市场性能。讨论了最小报价单元(Tick Size)的调整对价差和市场深度的影响,以及“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s)在不同流动性状态下的有效性。分析了“有利价格执行义务”(Best Execution Obligations)在复杂电子市场中实施的难度和度量标准。 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微观结构研究的前沿课题,包括人工智能在订单流预测中的应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的订单簿替代机制,以及如何在跨市场交易中实现最优的流动性捕获。本书坚持实证驱动,结合前沿的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工程模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操作性的现代金融市场运作蓝图。 --- 目标读者: 金融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量化基金研究员、高级交易策略师、金融监管机构的分析师、以及对高频交易和市场动力学感兴趣的资深从业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汇率的本质》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同于那些堆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的经济学专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显得异常亲切,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复杂理论之前,总会先设身处地地为读者考虑,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入手,逐渐引导我们进入正题。比如,书中是如何描述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出国旅行成本的?或者,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我们的进口商品价格为何会上涨?这些贴近生活化的例子,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更快地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汇率却不见得一路高歌猛进?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让一个国家突然涌入巨额资本,从而推升其货币价值?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惑?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独立地去思考和判断未来的汇率走势,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那种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体验,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在我看来,《汇率的本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汇率的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理解全球经济运行规律的大门。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汇率的波动,往往牵扯到贸易平衡、资本流动、通货膨胀、甚至是国家间的实力对比。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长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而另一些国家则饱受汇率剧烈波动的困扰?这种差异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汇率制度(如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优劣,以及它们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一个国家汇率体系健康状况的工具和视角。此外,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汇率波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储蓄、投资、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关于汇率的种种疑问,让我能够以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这个世界。

评分

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翻阅这本《汇率的本质》。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花哨的图饰,反而透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国际金融领域里的“黑箱”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汇率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对宏观经济的动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零散地接触过一些关于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的文章。然而,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往往让我感觉像是隔靴搔痒,无法触及到汇率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认知上的空白,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驱动着不同国家货币价值的起伏。是不是有某种隐藏的规律,某种深邃的原理,是我之前所忽略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和完整的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解读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财经新闻,也能在面对日常的经济现象时,不再感到茫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局限性。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例子,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汇率的“本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评分

《汇率的本质》这本书,从它的书名开始,就透露出一种探索真谛的决心。我一直觉得,汇率并非只是简单的货币兑换比例,它更像是各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又像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指南针”。我曾经在新闻中看到过关于“广场协议”之类的历史事件,那样的历史性时刻,汇率的变动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涉猎一些这样的历史案例?我希望它能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来印证书中提出的理论。我更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汇率的决定因素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量化宽松政策、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些新出现的因素,又会对汇率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渴望的不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我思考、能够拓展我视野的读物。它应该能够让我跳出简单的买卖操作,去理解汇率背后更宏大的经济图景。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起《汇率的本质》这本书时,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汇率”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专业和距离感。然而,翻开书页后,我的疑虑很快就被消散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公式和模型,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出发,勾勒出汇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我感觉作者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和思想的递进,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是为下一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那些影响汇率的“软因素”,比如政治稳定性、国际关系、甚至是市场情绪?这些因素虽然难以量化,但往往对汇率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总觉得,汇率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游戏,它背后还隐藏着国家实力、国际博弈以及民众信心等多种复杂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分析经济数据之余,也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潜流”,从而对汇率变动形成更全面的认识。那种拨开迷雾、洞察本质的阅读体验,是我最渴望获得的。

评分

工作需要购买。不错,好评

评分

没什么实际内容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包装精美 大家制作 希望能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正在看,这本书写得挺好的。

评分

很健康接你吧钢结构

评分

备课用

评分

不错的书,老师推荐的

评分

差評!差評!家裡沒人就扔在門口,不放在管理處。現在書都沒收到,就不負責任説不關他們事!這樣的售後服務極不負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